这是一部拍的略为文艺,但一点都不做作,片中本有许多可以扩大的戏剧冲突,但都被导演平和的处理,它不煽情,却饱含深情!
当机场分别,胡里安拿出特鲁曼的各种证明,眼泪决堤!
电影里说人类最重要的关系就是个体之间的联系,我将离开,把我最重要的爱放在你身边,以后不管前路如何,我们都在一起,我爱你
有时候我们看一部电影,是需要契机的,在微博上看见有人在推荐这部电影,看见男主配图的一瞬间我就毫不犹豫地到B站缓冲资源了,男主是阿根廷知名演员,第82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谜一样的双眼》即由他主演(这部电影是个人特别喜欢的一部片子),去年豆瓣大热的高分电影《荒蛮故事》的男主之一(个人觉得他的那个故事段落稍逊其他几个)。
习惯性地看了一下豆瓣分数:7.0,好吧,我承认这是一个尴尬的分数,烂片谈不上,佳作又不够格,包括一些推荐指数不高的短评,抱着“自己选定的电影尴尬死也要看完”的心态看了下去。
妈蛋,看完后,我不得不庆幸自己这个潦草的决定太正点了,我多日不写长影评的心又被唤醒了!!!
是的,我要大声告诉每一个不幸戳开我的长影评的豆友,这是一部好电影,以我不值半毛钱的人格做担保!
纠结电影喜剧宣传标签的并非不能get到电影中自然而然的笑点(人家得癌症都快死了,你想一直笑一直high,合适吗),担心电影如白开水平淡乏味的只需要预支一点耐心(静下来,放轻松,高潮会来的)……声明一下,楼主现在纯粹是以一个沦陷的脑残粉的身份来安利电影的,不保证影评的客观公正,不确定思路清晰流畅。
先说下个人口味。
我喜欢的电影中有这么一种,就是影片所有桥段均取材生活日常,平淡无奇,几乎看不出来表演的痕迹,看似散漫无拘的台词、场景,其实有着精巧的设计内核,每一帧画面、每一句对白都体现了编剧和导演高超的艺术匠心,你几乎感觉不出影片的刻意,但又觉得表达是那么恰到好处,印象中深刻的同类电影有《爸妈不在家》《一次别离》《周末时光》,这部影片同样可以纳入这一光荣行列了!
如果耐心看完整部电影的话,就会发现影片不动声色的散漫剧情里蕴含着巨大的冲击力量。
没错,煽情也讲究段位,看春晚听佟铁鑫和杨洋唱那种歌很多人也会哭,但我心里终究觉得不怎么高明。
影片的故事其实很简单,男主罹患癌症不久将离开人世,已经与他分开多年的好友在妻子劝说下,抱着以后尽量不留遗憾的心态坐很贵的灰机来探望他,从影片只言片语中可以推断二人之前应该发生过龃龉,探望日期定了四天,影片的主要内容就是展现二人在这四天中的各种平淡无奇的经历。
这些经历主要是与各色人等打交道,总结起来就是告别和料理后事,这些人有男主男配主动找上门的,像主治医师、葬礼服务公司职员、儿子、宠物狗兽医、收留宠物狗的陌生人,也有一些不期而遇的,像前妻、关系尴尬的同行夫妻俩、受赠过男主绿帽子的倒霉蛋(四天男主和男配要巧合遇到这么多人和事,一不小心就有陷入雷区的危险,还好导演处理得自然而然),实在琐碎而无聊。
正如前面说的,对于这次久别重逢,男配一开始是拒绝的,他抵达目的地第一件事,是找个酒店深呼吸来一番心理建设,这才硬着头皮、冒着尴尬症随时发作的风险去敲门探访那个将死之人,据说曾是自己的好朋友。
虽然影片呈现的桥段散乱平淡,但作者很好地找到了一个着力点(亦是线索),即男配从嫌弃不解麻木敷衍而来到逐步缓和趋于理解并依依惜别转化的心路历程。
目标第一站:拜访兽医,男主在兽医站问了一堆稀奇古怪的问题,总结起来就是:假如我死了,狗狗会怎么想,它会平稳度过阵痛期吗?
男配当时在兽医站一脸懵逼的表情,尴尬地勒住心中一万只跃跃欲试的草泥马的缰绳,出来后他心有余悸地拍了拍自己的小心脏,表示三观受到了侮辱和冒犯,委婉地指责男主:哥,你下次再这么天马行空的话,拜托你提前预告一下,OK?
而男主不识趣地要和他大谈人生真谛(老子告诉你什么叫做爱),尼玛,稍微有点情商的都知道这个时候的明智选择是赶紧shut up,男配不客气地回复到,要不咱们还是先吃饭吧,要么没力气聊诗词歌赋人生哲学肿么办。
楼主看到这里真心心疼男配,花钱费力地陪一个准精神病破罐子破摔:我他妈干脆就静静地看着你还能摔出什么新花样,只是在这之前我的小心脏又得做个SPA了。
其实男主看似行事古怪,他看人倒是很准,一开始就撂下“我从你身上学到最重要的一点是你不求回报”,一副我认定了我会乱说兼老子就是喜欢看你明明看不惯我却不得不埋单的霸道总裁范,当男主不依不挠反问男配从自己身上学到的重要一点是what,男配不情愿地敷衍道,要勇敢,行了吧(内心的OS大概是,像你这么无惧无畏到不要脸程度的也没sei了)。
如男配所愿,接下来男主马上开启了我他妈都快死了我天不怕地不怕的二逼兼毒舌模式,二人会见主治医师时,男主如此有理有据地直面死亡,说服主治医师停止化疗,只怕男配心中有那么一刻是咯噔了一下的,这莫非就是传说中失传很久的纯爷们,只是作为亲友团之一,常识告诉他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男主一脸嫌弃地喷了他一脸,你他妈不是说好不吭声的吗,男配生气地回应,我他妈花钱跑大老远来了,屁都不让放一个,还有没有王法了,男主尴尬地对医生笑笑,早说了的,应该让我表妹陪我来。
从医院出来后,男主暂时败下阵向男配解释自己没有责备他的意思,他知道所有人的目的是统一的,他们都在尽最大努力,所有人都是,不该怪任何人(影片后面这句话在男配劝说宝拉时,来了个神还原,编剧技能赞),男配一副不领情的神态,直接摊牌自己前来的缘由,原以为男主会尴尬的,谁知男主继续发扬不要脸的作风,别他妈扯没用的,给出租钱。
二人去餐厅吃饭前,男配帮男主买了几本帮助狗狗做心理治疗的书,顺带买了“助你走向死亡”的指导书(影片最后男配主动拿走这本书,暗示他自己也需要治愈系畅销书安慰了,编剧技能赞+1),餐厅吃饭时男主碰到了一个演员同行,正和他妻子吃饭,这对选择无视男主的高冷夫妻激起了男主的争斗欲,直接杀过去开撕,男配那双活灵活现的小眼睛一闭,一副见惯不惯的表情,撕完后,男配贱贱问道:你好点没,男主一副感觉自己棒棒哒的姿态,男配幽幽吐出来几个字:没事,你心情好,就行。
[这里需要插入一个小广告!
男主和男配这条线因为一个宝拉的电话暂时中断,二人一起去剧场看男主演戏(讲真,第一次真没看出来是男主在那儿卖萌,只是觉得,咦,男配和宝拉的笑点在剧场好乱入),酒吧有一搭没一搭地瞎BB,楼主表示这段对白简直了,男配和宝拉(当然也包括男主和男配)的每一句对白都是以过去几十年的经历做支撑的,他们都知道对方是什么人,也不怎么避讳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就这么针锋相对地自说自话,背后的雄厚生活背景我们只能高速脑补,而编剧每截取一句都破费脑细胞,比如这段对白中宝拉听到男配斩钉截铁地回答自己不会再回来此地时,她质问男配“你总是对事情这么确定吗”,讲真,这里的猫腻可大了,一方面有娇嗔的成分(如果当时我们能不那么倔强,现在也不那么遗憾),一方面有嘲笑的成分(就你?
还算有主见,还不是一点点被我表哥掰弯),对于这样的台词设计,楼主表示只能奉上自己的膝盖。
]终于结束一天的折腾后,男配终于可以安静地做个睡觉的美男子了,万万没想到,神烦的男主又来电话了,虚伪地来句“很晚了,是吧,打扰到你了吗”,男配继续憋气大法“没有,才凌晨四点而已”,然后男主blabla讲了一通将死之人的梦境,还一副“书上说的”的口吻,男主这时换位地问了男配一个问题,假如将要死去的那个人是你,你会想要谁在对面迎接你,只怕男配这时候心里又该咯噔一下了:电话那头那位大哥的想法很有挑战性,我决定试着想一下。
在被男主掰弯的路上,男配又不知不觉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第二天男配陪着男主面见有收留宠物狗意向的拉拉,与狗分离后,心里明明脆弱的像个孩子打死也不愿装孙子的男主终于hold不住了,在车上对男配开启了新一轮洗脑模式:你造一只狗对我的意义吗,我们一起吃饭一起洗澡一起睡觉(尼玛,还一起做爱呢)。
妈蛋,别说有感情基础的男配了,楼主看到这里都有点hold不住了好吗:别看我毒舌猖狂、做出一副老子什么都不在乎的模样,我从不敢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到任何一个人身上,这才落得我孤身一人的下场,因为狗从不会辜负我的善良!
二人随即拜访葬礼服务公司,男主怀着人道主义的精神,对男配响起了前方高能预警:里面会很无聊,你不想去的话可以在公园呆着。
男主雄纠纠气昂昂地对职员说帮自己办理葬礼业务时,职员的表情那么一瞬亮了一下,然而男配早已看穿了一切,当男主终于看到棺材以及容量特别小的骨灰盒时,死亡这个概念一下子直观立体了起来,他迷茫的表情表示他还是未能足够勇敢面对这一切,体贴的男配发挥自己万能钥匙的作用,帮他搞定。
可以说,到这里男配已经基本被感化得不要不要的了,接下来除了偶有分歧外,他已经完完全全和男主站在同一战线了,餐馆遇见被自己戴了绿帽子的倒霉蛋,男主娇羞地捂着自己的小脸庞,这正与前面自己理直气壮指摘同行演员夫妻俩无视自己形成鲜明角色对换,出乎意料的是,绿帽子君居然有限度地原谅他了,还客气地谢谢他帮他找到了真爱,男主贱贱地回应道:那我收回道歉好了——而男配从始至终不说一句话,只是幸灾乐祸地看着这一切的发生……当第二天男配从沙发上睁开眼时,他没想到的是,这个和他同处一室的好基友慢慢酝酿着惊天大阴谋:飞去阿姆斯特丹陪儿子过生日,男主反问“这主意不是很好吗”,男配表示被这个任性boy逗乐了:很好,还非常有创意,but……男主赌气地关掉电脑:算了,等你走了我再去,好了吧(还说自己有钱呢,小气!
)。
结果当然是男主又一次赢得了胜利。
飞机上关于是否让儿子知晓病情,二人有了最后一次的争吵,跟着一个二逼兼毒舌,身经百战的男配早已经get到高超的吵架技能:“你为什么这种表情?
”“哪种表情?
”“你不同意的时候总是这种表情。
”“好吧,我可能确实不太同意”,男主表示这样的男配委实有点棘手,索性撒泼起来:“我问你的意见了吗?
好像没有吧”“你他妈太紧张了,去撸一发吧,我可以叫空姐帮你”,二人抵达目的地时,男主终于认真考虑男配的建议了(事后他对男配解释到,我努力了,但臣妾做不到,男配还给他一个肯定的眼神:我懂),男配这时候化身贴心护卫,360度无死角配合,我顺道和你叔看个会,对,什么会议,那个机器人大会,孩儿,你身上没钱了吧,你叔欠我很多钱呢,快掏欧元……从阿姆斯特丹归来后,男主像个老顽童一样翩翩起舞,男配表示“你永远都幸福是我最大的心愿”。
最后的晚餐,男主宣布了自行了断的决定,经历了几天洗礼的男配此刻已经做到了男主在飞机上的要求和抱怨:所有人都告诉我他们的想法,谁他妈告诉过我这个将死之人的感受!
但是男主表妹不能接受,像上次男主和儿子告别靠打火机来了个分手的拥抱,男配靠宝拉遗落的手机打了个炮,身体力行地平息了这只愤怒的小鸟。
看到这里,楼主觉得影片已经功德圆满了。
只是心中一直在纠结一个问题,影片为什么以一条狗命名呢?
Truman在影片中虽然屡次出现,戏份吃紧,而且是男主重要的感情寄托,但就将近两个小时的观感来看,它的分量远远不及男配,与其这样,倒不如直接以男配名字命名好了,个人实在表示无解。
眼看影片就要结束了,楼主这才发觉导演真是十足的心机屌,大招原来放在后面,就好比男主去宾馆送男配之前,手里晃动的几张纸暂时引起疑惑一样,这些解答都会在影片最后得以呈现。
万万没想到,在男配临走的前一秒,男主又为他布下了又一惊天阴谋,对于自己这只心心念念的狗,他实在放心不下交给其他人喂养,所以他只能最后再无耻地拜托自己的好基友,然后他亮出准备好的机票、资料以及证明材料。
可以说,这只狗浓缩了男主对尘世的全部依恋,把它交给自己信得过的人,才是最好的归宿。
一个重病将死之人,在与癌症抗争一年后选择放弃,不如离去啊,于是告别。
好友从远方赶来陪伴,四天时间里,看着胡利安平静却难以自已地“安排后事”。
作为独居的单身男人,他有两个儿子,一个21岁大学在读,一个是相伴多年的老伙伴Truman。
有两份挂念,便不算孑然一身。
人与人,人与动物,这之间的沟通往来是电影的最大看点,人性的矛盾与柔软,告别了多少个人,便有多少张面孔在身后悄然隐去。
该责怪好友的被动、表妹的口不择言、剧院老板的市侩、友人的避而不谈吗?
还是该赞许好友的相随、表妹的苦心孤诣、剧院老板的安慰,和友人的体贴呢?
该忧心Truman无人照料,还是该庆幸把缰绳交给了好友,终于不是所托非人?
该把事实和盘托出,还是随性让儿子继续平淡幸福就好?
该谴责好友与表妹的“私会”吗?
不知道。
不知道。
不知道啊。
就如胡利安黯然落下的眼泪,随风逝去吧。
悲欢场里走一遭。
无限怅惘。
我认为荷利安是幸运的,能有这样一个朋友陪他走过这一生,因为这样的人真的不多,更不要说成为朋友了。
我记得在开头荷利安问托马斯:“这么多年你在我身上学到了什么?
”,托马斯就转移话题说:“那你从我身上学到了什么?
”,荷利安就说:“你从来都不求回报,一直都在付出”。
当然后来托马斯说从荷利安身上学到勇敢这是后话了,我先说一下我对荷利安说的这句话的感受,我认为这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托马斯对所有人都很好,就像一个好好先生,只是对荷利安更好一点而已,第二种是托马斯只对荷利安这么好,我认为托马斯是第一种,他对每个人都相敬如宾,对朋友不求回报。
都特别对,一个中年男人告别妻儿,在机场等行李,“回归”却是告别好友。
与将死之人见面,“你都勃起了,”对白利落表明两人的深交之谊,再叨几句,发现原来特鲁曼是一条狗。
四天,四天是电影故事的设定时长。
1.友人遛狗(首尾呼应的伏笔),约定拿货(大麻),替付账(表明男主经济状况);2.见兽医,讨论与特鲁曼的离别,友人难以进入(尴尬又细腻);3.见医生(三人对话正反打教科书般),停止治疗;4.买书——吃饭(每次吃饭都有戏)——曾经的伙伴避之不及;5.妹妹出场,看演出,眼神几个回合情愫暗涌(完全不用交代前史,西班牙语也显得如此魅惑);6.一个人住酒店,凌晨四点接到电话,开启免提,对方看书失眠。
(第一夜完)7.见领养家庭a(女同家庭,领养男童),留下特鲁曼(令男主措手不及,与2互反)8.讨论身后葬品(客观产生冷幽默,相反的氛围突出正确的情绪);9.吃饭,染指朋友之妻,获得原谅(对比4);10.演出结束,失去工作(与5连续);11.两人回家一起住,接妹妹电话(暗出场)。
(第二夜)12.特鲁曼暂时不回来(失去原本的任务),出发去阿姆斯特丹见儿子(机上告知友人儿子不知情自己死期将至);13.儿子有考试,晚上同女友看音乐会,生日惊喜变成遗憾失望。
匆匆一顿便饭(因谎言而交代出友人职业背景),儿子却说想回布宜诺斯艾丽斯住一段时间(男主来自阿根廷),说好的小暗示让父子独处却由法国女友进入搅乱。
告别时,儿子回头还火机深深拥抱,我的眼泪就滚了出来(火机这个细节设的太妙);14.回到马德里,纵情喝酒(妹妹也在),两人一起住酒店。
(第三夜)15.早餐,见领养人b(与服务生的小冲突,便搞定出场仅一分钟的人物b设定,并将剧情结果又往前推一步,事半功倍的剧作);16.路遇前妻,得知儿子早已知情(对应13);17.吃饭,尿失禁;18.友人做晚餐,男主表明希望安乐死,妹妹生气离席;19.友人与妹妹回酒店,做爱(四星因此降到三星,我明白悲伤与性的关系,两人即将失去重要的人,只有彼此知道对方的内心有多痛苦,多恐惧,多虚弱,可是……大概我太虚伪吧。
第四夜结束)。
20.男主、友人、妹妹,三人在大堂,没有多余的话,眼神准到无话可说。
21.机场,特鲁曼是你的了。
友人坐在机舱,手握项圈。
拜拜。
当生命到了最后,要怎样和身边的亲朋好友告别?
想起《非诚勿扰》里的李香山,先给自己开个追悼会。
也有《特鲁曼》这种平静如常的方式,与信任的朋友住上几天,一起逛街吃饭,安排自己的身后事,以及宠物的去处。
当我们老了,能依靠谁来处理后事?
还不是只有自己吗?
尽管残酷,但从小被教育只有靠自己的一代,应该也会坦然勇敢面对吧。
很喜欢这一部,看腻也厌烦了同性一起就搞基的剧情,这部比较正常,四颗星。
或许当我们有一天也真的预知死亡即将来临时能做的如此淡然吧,有一个会心的朋友陪着,对就这样默默的陪着。
电影很好,虽然叫以狗的名字特鲁曼作为名字,但狗更多的是一个感情的维系品,放不下的是这条老狗,但更放不下的何曾不是那种陪伴呢,在儿子已经知道所有以后还假装的淡然及那一个父子之间深情的拥抱,在碰见前妻还可以淡然寒暄,老友的陪伴和在一起夜店狂嗨喝酒。
最后他还是把它交给了他最值得信任懂得陪伴的人,老狗,老友,一个未完的结局。
一个男人,患了癌症,于是开始安排自己的结局。
当然,他最放心不下的不是别的,就是陪了他很多年的那条老狗特鲁曼。
影片随着一个朋友,兼亲戚的出现,带领着我们看着他的全盘计划。
他尝试把狗送出去,但是最终还是塞给了朋友,尽管朋友没有主动表示要养这条狗,但是他只相信自己的朋友能够好好待它。
尽管特鲁曼要到极地去生活,很明显这应该是特鲁曼最好的归宿。
他似乎心血来潮,又似乎蓄谋已久,花朋友的钱,突然去了儿子所在的城市,为儿子庆祝生日。
他自己没有钱,还从朋友那里拿了一些塞给儿子,让他和女友去高档餐厅庆贺一下。
他始终没有告诉儿子真相,而儿子也一直跟踪着他的检验报告,但是彼此都没有说透,只是在临别拥抱中,儿子流泪了。
尽管表达的方式有点不尽人意,但也许这是最好的结局。
最有意思的是当他找到自己罹患了癌症,走到了尽头,身上有“死亡”的味道。
但是,在餐厅里,多年的搭档见到自己装作没看见,所以他很生气,因为这可能是最后的见面了。
而另一个曾经被他戴了绿帽子的好朋友,他都不好意思见对方,对方却走上来跟他说话,安慰他。
于是转身他勇敢地上前跟人家道歉,对方也接受了(当然这也可能因为是他的缘故,对方和妻子离婚后又找了个更好的女人),他好像放下了心头的大石,高兴起来。
尽管他对自己即将变成很少的一堆骨灰感到悲伤,但是又买不起那些大棺木和墓地,幸好朋友打算为他支付。
他不愿意继续接受治疗,而是偷偷跟人家买了可以结束生命的药物。
但是,不管如何,朋友私下里说:为他感到骄傲。
为什么呢?
想想,当了一辈子戏剧演员,曾经也是风流倜傥,肆意青春,到如今能够这样冷静,有条不紊地面对人生的终结,也算是了不起了。
记得有一篇文章,一个医学专家谈了一个问题——癌症而死其实是最幸福的。
因为有时间可以交代好一切。
似乎只要不接受化疗什么的,靠吗啡制止痛苦,靠安乐死选择离开的时间,的确还是比较舒服的。
而突然死亡,虽然不至于太痛苦,但是没有时间去梳理自己的人生,没有去完成一些心愿。
中国人传统最喜欢的“寿终正寝”,其实反而是这个专家认为的,衰老而死,那是一个漫长的痛苦的历程。
我的外公,九十多岁,进入又聋又瞎,渐渐衰老着,行动不便,虽然五脏六腑还很健康,但每天的生活却是非常痛苦的事。
太难受了!
看简介时以为是部宠物托孤片,虽然也有,但其实是人生的告别。
关于此类型影片,看的时候多多少少会有一些不适感,也总希望以此强大内心,云淡风轻看世界,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更像是结了细冰的海面,底下的暗流汹涌无法抑制。
《星运里的错》中阿姆斯特丹的街景实在太好看,以至于其后对在阿姆斯特丹取景的影片都有天然的好感,比如《雏菊》,没想到这部从北极到马德里的影片中,也有一段阿姆斯特丹情结,这也是破防的开始。
绝症父亲癌细胞转移放弃治疗后没有告诉儿子,他以为儿子知道的事是病情已经控制住,为此被折磨了一年的儿子终于能好好上学了。
儿子生日,突然就想飞到阿姆斯特丹给他一个惊喜。
儿子见到父亲,一切都很正常,还埋怨父亲为什么没早告诉他,下午有考试,晚上约了朋友看音乐会,只能草草吃个午餐。
儿子把女朋友介绍给了父亲,父亲说再过几个礼拜放假回家的时候要一起,父子俩告别。
儿子走了几步后转身,紧紧抱住了父亲,父亲不明所以回抱了他,等儿子走远后,父亲告诉朋友,等等,我要去一个人哭会儿。
回到马德里碰到了前妻,前妻听说去了阿姆斯特丹跟儿子庆祝生日很开心,说虽然父亲不想让儿子知道,但是她已经把真实情况告诉了儿子。
你不想让我知道,我知道了,那也当做我不知道罢。
是可以这样拍出来的。
稍微带入一下经历过的事,鼻头的酸涩感立马就来了。
这是家人的爱。
阿姆斯特丹是朋友陪着一起去的,朋友是哪来的呢。
可能是最后一次见面,北极圈的朋友带着这样的包袱来见他,没有事先告诉他,因为这样的惊喜或许还不错。
四天的时间,第一件事遛狗,然后陪他为狗狗物色收养家庭,陪他去丧葬公司安排自己的后事,陪他去给儿子过生日,飞机上还闹了一点小别扭。
狗狗去了收养家庭体验生活,他说不习惯一个人睡觉,于是来到了朋友订的同街酒店,睡觉的时候伸出手,朋友无可奈何的牵住然后关灯。
明明说了不要送别,只到酒店说说再见就好,却也跟着到了机场,最后拿出狗狗的所有资料,你带上它吧,托运也办好了。
(狗狗此处演技炸裂!
)可能是早年分别后很难再见的朋友,四天的告别之行,陪他只做他想做的事,虽然也有吐槽白眼,但是都做了。
这是朋友的爱。
当我看电影时我在看什么,看那些想见不得见的风景,看这些勾起内心暖意的感情,虽然难受是真的,但是情感的体验也是满的。
磨磨蹭蹭地看了三个月的一部电影,全程都轻飘飘地压抑,压抑到几度看不下去。
剧情讲的是男主得了癌症决定放弃治疗的时候,挚友飞越大半个地球去探望他。
全程只有四天,却像是过了四年。
我一直在想,这到底是不是一部基情的故事,它是那么暧昧,又那么克制。
可以在深夜时不由分说地打一个电话过去,不说话,只是叹气,结束的时候说句我爱你。
可以在恐惧到不知所措的时候一起安眠,背对着他伸出手,就能被握住。
你的不安踌躇沉默泪水迷茫坚持他什么都懂,但是却又什么都不说。
最让人难过的部分是电影一直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提醒你,它一点都不温情。
去筹办自己的葬礼,选择安葬方式买骨灰盒;开始读一本如何正确面对自己死亡的书;跟身边所有人告别;给自己同样年迈的狗狗找一个新的家人;告诉自己正在上大学的儿子自己已经放弃生命……时间总是不由分说地向前流逝,从未慢下来过。
离别前夜男主对挚友说绝对不会去机场送他,最终却还是在机场拥抱告别。
陪伴多年的狗狗最终因为不放心任何人而交给了挚友。
最后的一回头,就真的是永别了。
3.5吧
最后送狗泪狂流不止,这是我的另一个儿子,我看了这么多人,都不放心还是交给你吧,突然明白的为什么要用一只狗的名字当片名,仿佛约定好一样,朋友牵过狗仿佛还能见到一样离开,好像男主的生命就这样传承着继续下去了
人总要学会断舍离,我就从这个片子开始吧。大量的环境音的使用,并不让我感到舒服,反倒让我觉得这个作品是未加工完成的。整个片子很闷,对我来说,这是一种无理取闹的闷,闷的毫无意义,像极了一个小孩子模仿大人沉思的模样,到最后,屁都没想出来,徒有一个样子罢了。真是浪费了好演员。
太平淡,没看完。
三星半 一部体现人性 人生的温情剧 人之将死 回顾亲情 友情 爱情 感慨良多 喜欢这样格调的观众可能觉得是佳片 不喜欢的观众会觉得特别的絮叨
[3+]
对白不够精彩,又都是对白。人物不够真实,又刻意规避大情感。最后,主人公之前经历了什么,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死亡,not a clue。角色本身又一直在原地打转,男配还是个废物。简而言之编剧根本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现在想要碰到一部水平和实习医生格蕾差不多的电影都还挺不容易的🙄
人狗情未了....
最后的告别式,只剩简化而最珍贵的人际圈。生活气息特别浓,镜头里的马德里和阿姆斯特丹都特别令人舒适。每个场景都收尾得恰到好处。
太棒了。无法形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死亡方式。
冷静从容得近乎可怕,也许这就是常人经历死亡真实的样子。
有点讨厌男主那副嘴脸!不知为什么!如果是我,会怎样选择告别人世呢?会害怕么?希望自己会勇敢!只是怕那些深爱的人承受不该承受的痛苦!
心酸的故事,谁能忍受生离死别?不能,死者朋友们都压力很大。
如果你已经看够了好莱坞的套路了,那么你会喜欢欧洲电影的样子,比如这部。
临终关怀戳破的是“来日方长”的惯性,所有原来可以交给时间解决的问题要么变得紧迫,要么变得不再重要,当事人如何面对他人的目光,如何交托身后的安排,如何坦然面对人生的尽头都带有几分哲学的味道。本片以从多年不见的死党的视角,经历了主角可能最后时光里最重要的一段岁月,从细微处共同经历着旁人对行将就木者的态度、去医院终止治疗、去殡仪馆选骨灰盒、去荷兰为儿子庆生和告别,以及戏份最多的,他对宠物狗在其身后的安排,片名以男主高龄宠物狗入题,显然是以狗喻人,对狗的牵挂和为狗的托付本身,也是对人的命运的某种映射。本片故事节奏缓慢,几乎没有明显的高潮和冲突,但是却能从点滴细节中品味出复杂的情感和人生的况味,具有十足的文艺气质,却毫不沉闷,值得反复玩味。
不好意思,无感!
儿子不如狗,表妹和基友是炮友,男主竟然还能保持这般绅士和温柔,总觉得不真实。我还是相信,面对绝症,人是很难做到这么理智的。五分。
开头的配乐和节奏给人还不错的假象,后面跑去见儿子那个拥抱简直莫名其妙,看得我尴尬的汗毛倒立。剧情太单薄了,角色苍白无感。绝症后随心所欲系列拍砸。 3.6
maybe i am not dying
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