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激战
Torneranno i prati,Greenery Will Bloom Again,草原激战,万物复苏
导演:埃曼诺·奥尔米
主演:Andrea Benetti,Domenico Benetti,Jacopo Crovella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语言:意大利语年份:2014
简介:The winter of 1917, the North-East front, the final clashes of the Great War. An Italian stronghold situated at 1800 metres above sea level, on the Asiago pl..详细 >
画面凝重,在信息过剩的年代,无法带来震撼,属于艺术风格老派的作品。每一帧画面都是一副油画,战壕、白雪、松树、月光、远山,天地之间这一小撮列兵的情绪与分秒,在电影里得到放大与还原。不用探讨什么深刻的意义,看了你就懂了,把自己的情绪再沉浸其中的话,看了你也就更难受了。后来看到《狐步舞》那四个列兵在宿舍的状态,你会觉得《高原激战》更为冷静与残酷。
茫茫白雪覆盖的战场,死亡阴影笼罩着壕沟。以暗淡得如苍白现实一样的色彩,以近乎诗意的叙述,展现着一战中的一个片断。那种令人恐惧的寂静,那种让随时降临的死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战争,无疑是人类无理性行为中最为恶劣的一种。
战争,残酷,黑暗,压抑,寒冷,雪,寂静,厌战情绪,意大利,奥地利
这种描写“战场一日”的片子已经拍不出什么东西来了吧,演员的独白太突兀了。
3.5。战壕生活。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最后回响。这部片最有趣的是,完全没有炫技的成分,但你意识不到主角的进入和情境的缓慢构成。
月光、雪松和炮声交织下,绝望里的失望。
披着战争片外衣的文艺片,请问激战在哪里?
调子很灰暗,色彩很绝望。
一战时的意大利,全黑白,全程冰雪,讲述意大利士兵的绝望,只有影片最后才有一点纪录片式的战斗场面。所以该影片与激战无关。
相对松散的叙事结构,更加突显了影片精美的画面与配乐。意大利导演奥尔米的这部反战影片如诗如画,用几近黑白的老派的镜头语言,讲述一战意大利士兵的伤痛记忆。
上海电影节#14#,上海百丽宫影城-环贸iapm店。感觉爆破的声音都要把影院震塌了,座位一直在摇晃,虽然是闷骚又克制的反战片。
对于面条来说不输就是赢了。所以是部喜剧。
说实话真的啥都没拍出来。如果在二十年前应该还OK。但很多用法都被用烂的今天,导演所有意图都太明显,没有什么新意的东西。也没有任何可以深入的带领观众到达的途径和手段。你直接写个抒情诗多好,还用拍个电影吗?
战栗之诗,为老导演再加一星
大风吹,大风吹。
#Olmi Retrospective# 最后一部剧情片,对我来说属于告解电影,基于父辈的战争经验结合宗教救赎所展现的战争,每个人都急待解脱,每个忡忡的脸部特写后的空镜头都划的清冷沉静——这几乎就是告解后的状态,镜头如数展现的都是这种集体中相似的个人焦虑,当它们接踵而至却又只能让人望着大雪和动物出神的时候,几声嘣嘣作响就能催化集体共情,无声惊雷的情境很容易积蓄情感并把矛头直指战争本身,最后自然归于沉寂,万物复苏。本片的战争困境的传达比较平淡,和细细的红线有些像(士官对下属的感情),鲜少钢锯岭那种极致表现神迹降临和战争残酷,取而代之的是藉由经验传达出的反战立场,比如当场自杀士兵的临终遗言,唱歌士兵的反驳,观感和海曼里儿子打开冰箱想起爸爸相同,属于一种活很久才会习得的经验。另:看到第二场点到戏了
闷
影20115:1915.5.23 意大利宣布参战。在阿尔卑斯山与奥地利对战。1917.10.24 德军支援奥地利,对抗意大利,德奥军从山上蜂拥而下,占领卡波雷托市,进入意北部。——“点名,把死亡人数告诉我,我不要数字,要亡者的姓名,把倒下的人的名字通通写下来,一个个写下来。”
国内战争影视剧永远在展现那个几个英雄,缺乏了对战争残酷的表现和反思,对于战争的本质没有深入思考是不可能拍出好片的。
有点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