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置信

Unbelievable,不可置信(港),难,置信(台)

主演:梅里特·韦弗,托妮·科莱特,凯特琳·德弗,丹妮尔·麦克唐纳,戴尔·迪奇,莉萨·拉皮拉,卡伊·伦诺克斯,布莱克·埃利斯,奥马尔·马卡迪,奥斯汀·赫伯特,埃里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难以置信》剧照

难以置信 剧照 NO.1难以置信 剧照 NO.2难以置信 剧照 NO.3难以置信 剧照 NO.4难以置信 剧照 NO.5难以置信 剧照 NO.6难以置信 剧照 NO.13难以置信 剧照 NO.14难以置信 剧照 NO.15难以置信 剧照 NO.16难以置信 剧照 NO.17难以置信 剧照 NO.18难以置信 剧照 NO.19难以置信 剧照 NO.20

《难以置信》剧情介绍

难以置信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少女玛丽·阿德勒(凯特琳·德弗饰演)报警说自己在家中被一名闯入者强奸,但调查人 员以及她身边的人都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与此同时,在数百里外,侦探格雷丝·拉斯马森 和卡伦·杜瓦尔(分别由艾美奖获得者托妮·科莱特和梅里特·韦弗饰演)在调查两起非常 相似的强奸案时相遇,她们合力追捕这名潜藏的连环强奸犯。 《难以置信》改编自 The Marshall Project 和 ProPublica 出版的普利策奖获奖文章《令人难以置信的强奸事件(An Unbelievable Story of Rape)》(作者是 T·克里斯琴·米勒和肯·阿姆斯特朗),以及美国生活(This American Life)广播剧集《Anatomy of Doubt》。本剧由荣获奥斯卡提名的苏珊娜·格兰特 和丽莎·查罗登科执导,讲述了难以言表的创伤、坚定的决心和惊人的适应能力。 本剧...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年少有你伊桑僵尸少女的世界超级无敌掌门狗:人兔的诅咒追迹第二季误情买下我绝地逃亡恋爱选举与巧克力青春之囚后备空姐次日危机监视者德州午夜第二季暗战暗夜獠牙冰雪女王4:魔镜世界一拳超人86号营地陀枪师姐2登月大计划致命录像带23丧尸之城葡萄园里的那个男人重启咲良田前篇干支魂:猫客万来敌对区域替罪羊完美绝配女特警

《难以置信》长篇影评

 1 ) 这个电视剧很真实!

这个片子我是边哭边看完的,女主的经历感觉让我得到了救赎,让我变得更加坚强。

曾经遇到过类似的事情,电视剧里面的剧情真的是非常真实,我现在也记不清曾经的细节,感觉就像做了一个梦一样,刚开始几年我也是晚上不能关灯睡觉,总感觉床前站了一个人,非常没有安全感,不能靠近任何不熟悉的男人,让我紧张。

一家人出差我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晚上我会把自己关进卧室,反锁卧室门,门内还要用好几把椅子柜子挡住门,紧闭窗户,开着灯,还是不敢闭上眼睛。

最痛苦的是身边没人理解你的恐惧和不安,你只能自己不停鼓励自己要坚强,还有许多人需要你。

以后我从不碰我那天正在煮的番茄土豆泥,我觉得都是我一回家就进厨房的错,没有去检查门窗是否关好,在外面吃饭我总是坐在可以看到整个餐厅的位置,因为那天我是背对门坐着才被袭击。

后来我去练习了搏击,我经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我善待身边的弱者,我觉得我遇到这些事情一定是我上辈子做了坏事,希望我下辈子能够不要遇到这些事情。

 2 ) 摧毁性侵受害者的,不一定是性侵本身

2008年,居住在华盛顿州林雾市的少女玛丽报警说自己昨晚半夜被歹徒入室强奸了。

警察赶到时,玛丽裹着毯子惊魂未定,而一位男性探员为了查案,并没有顾虑到受害人的感受,已经开始严肃询问起了玛丽性侵细节,比如歹徒是用生殖器还是用手指进行侵犯……2011年,居住在科罗拉多州戈尔登市的一名女子前几天清晨8点在公寓里遭遇了性侵。

犯人持枪,把她绑在床上,威胁她“如果尖叫求救的话就一枪毙了你”,然后在接下来的4个小时里,对她进行了多次性侵。

女警探卡伦赶到现场后,先是安抚受害人的情绪,随后把她带到私密的车内,征求她同意后,开始小心询问案件细节……两起强奸案,相隔三年,受害者面对警察时受到的待遇却大相径庭。

这些情节,来自网飞的大热剧集——《难以置信》。

该剧根据普利策获奖文章《一桩难以置信的强奸案》改编,拥有超强的纪实性和话题性,一开播就引起热议,目前在豆瓣上拿下了9.2分的高分、在外网IMDB获得了8.7分,国内外都大受好评。

当全世界都不相信你时,你只能选择说谎《难以置信》从本文开头的少女玛丽报警开始,她蜷缩在沙发上,一名探员进来后,打量了一下案发现场,开始盘问玛丽,语气如同审问犯人一样,面对这个刚刚惨遭强奸的少女,男探员没有丝毫人情味,提出的问题令人相当不适、尴尬。

就算没有经历性侵的女性,面对陌生男性询问性方面的问题,第一反应也会是尴尬难堪、不知所措,更何况是一个敏感脆弱的性侵受害者。

接下来,令玛丽更难堪的是,在调查过程中,她被要求一遍遍复述性侵过程、一次次回想细节。

随即,她被带到医院接受全方位体检,被要求脱下内裤、裸体拍照,这些都要作为查案的重要证据。

每回忆一遍、复述一次案情,约等于玛丽又回到了那个绝望的、濒死的夜晚,她被歹徒绑起双手、塞住嘴巴、脱下衣服……这些残酷场景,在她脑海中循环播放。

警察们可以说这是公事公办,因为这桩强奸案很复杂,现场没有闯入痕迹、没有留下犯人的指纹、DNA,没有物证,为求获得更多线索、尽快结案,只能反复盘问唯一的目击证人玛丽。

至于照顾受害人的情绪,这不在他们的业务范围内。

玛丽是个孤儿,亲生父母抛弃了她,从小流连在各个寄养家庭,寄养过程中曾被喂过狗粮、被性虐过,这养成了她敏感、自卑、复杂的性格。

好不容易加入了一个孤儿组织,有了免费的辅导员、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公寓,却遭遇了性侵。

更让人难过的是,性侵后玛丽的表现太平常,让养母怀疑这是一个玛丽为了获得关注而编造出来的狼来了事件。

而且,玛丽对不同的人复述的案件细节存在差异,再加上养母的怀疑暗示,警察认为需要重新审视案件,他们再次找到玛丽反复盘问,盘问的主题变成了——强奸案到底存不存在?

看到这里,观众会非常愤怒,案件存在疑点,警察不去追求真相,反而去怀疑受害者是不是撒谎?

警察甚至威胁玛丽,如果测谎仪测试没通过,你的免费辅导员、公寓补贴等一切福利都会消失……在恐慌压力之下,玛丽不得不假装“强奸案未曾发生”,市政府控告她“谎报假案”,罚款500美元,强制性定期看心理医生。

就这样,玛丽被归类为说谎成性的问题少女,失去了超市的工作、独立公寓、免费辅导员以及一帮朋友……警察的质疑、身边人的不信任,使玛丽陷入崩溃。

有时候,对性侵受害者伤害最大的不仅仅是性侵本身,而是社会舆论对他们的二次伤害。

这让人想起同样是讲述性侵的一部1988年的老片《暴劫梨花》,朱迪·福斯特饰演的莎拉在酒吧被人强暴,酒吧里那么多男人,没有一个人上前去制止,反而一个轮着一个加入其中……事发后,莎拉去报案维权,却遭受到了社会舆论的指责,说她事发当天穿衣暴露、举止轻浮,这是社会舆论惯有的“荡妇羞辱”。

每次发生类似案件,社会的一贯做法先是询问受害者“是否穿衣举止有问题、是否晚归、是否喝了酒、是否在夜店”,这些“受害者有罪论”会让受害者不敢大胆发声,觉得被强暴是一件羞耻的事,甚至去反省自己。

于是,玛丽受到质疑后,她觉得屈辱,不敢坚定指证案件。

玛丽只能对心理医生说出真相,在面对心理医生的问题“如果下次再被误解的话会怎么办?

”,玛丽说出了压抑心底的话,“如果可以,我会一开始就选择说谎,没有人值得信任,我只能靠自己。

”在一个应该对明天充满期待的年纪,却遭遇了难以言说的侵犯、背叛,被摧毁了心中的全部信念。

她的人生,从此脱轨。

想象美好的事情正在发生时隔三年后,科罗拉多州的戈登市发生了一起强奸案,一名大学生在公寓内被绑架,歹徒进行了长达4个小时的性侵,现场没有留下指纹、DNA等一切作案证据。

女警探卡伦着手调查案件,在调查案件的过程中她从另一名女警探格蕾丝处知道了另一起相似的强奸案,同样的作案套路、同样的没有留下痕迹,手法娴熟,卡伦和格蕾丝得出了一致的结论:这是连环强奸案。

不同于上文中男警察的冷酷无情办案手法,两名女警探面对受害者时更有共情心,卡伦会温柔地问受害者“Are you OK?

”两人为了查案,24小时待命,费心寻找突破口,翻阅了过去五年的相关案宗,抖露出了体制内的系列黑料,一度把线索找到男警察身上,格蕾丝不惜唆使同是警察的丈夫去违规调取同行档案。

两位女警的出现,让原本压抑的剧情有了一点起色、恢复了希望。

她们能真正站在受害者的角度查案,她们明白,在旁观者看来几小时的性侵,对受害者来说却是一生的噩梦。

就如同剧集里的几位女性,她们从此不再信任他人、不敢养成任何一种习惯、每次睡前都要强迫症地反复检查门窗开关……性侵记忆就像卡在脑壳中取不出来的弹片,伴随受害者一生。

幸好,卡伦和格蕾丝最后侦破了案件,罪犯在这几年间犯下了30起强奸案,拍下了75G的照片、视频,照片中,有玛丽。

三年后,玛丽终于被证清白,她收到了市政府退还的500美元,拿着500美元的支票,她看了又看,做了一个决定——找律师起诉市政府。

她说,“我这辈子一直都这样,给我什么就拿着……但这件事让我觉得,也许这一次,光这样还不够。

律师眼中一亮,“当你决定不再给你什么就拿着,你知道会怎么样吗?

你会得到更多。

这一段台词,值得反复咀嚼,玛丽成长了,不再怯弱,拥有了“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勇气,她要让伤害过她的人知道,她不是那么好打发的。

最终,她得到了市政府15万美金的赔偿,这些钱足以让她换一个地方重新开始。

如果没有两位女警的努力,玛丽的人生可能会坠入深渊,就如同两年前曾经引起轩然大波的“林奕含自杀事件”。

作家林奕含中学时期曾被补习班老师诱奸,自此患上了重度抑郁,这位老师至今逍遥法外。

多年后她把这段经历写成了自传体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小说出版后,林奕含接受采访称“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是房思琪式的强暴”,大家觉得她小题大做,她这个比喻还被某公知嘲笑了。

我们不是林奕含,无法得知她在少女时期被诱奸之后,这十多年来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天人交战。

她和性侵回忆对抗、和抑郁症斡旋,无数次觉得自己身体很脏,无数次在自杀边缘徘徊……林奕含跨不过去这个坎,还是自杀了。

生前时,除了心理医生,没有人认真重视过她的创伤,去世后,她才作为一个性侵案例成为大众的谈资。

这世界上没有一种痛苦可以感同身受,要去明白“难以置信的强奸案”、去体会“房思琪式的强暴”,对大多数人来说太难太高端,而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指责、幻想受害者不自重则容易得多。

社会舆论的偏见,是性侵受害者的枷锁,也是歹徒们的金钟罩。

只要这社会还存在“受害者有罪论”、“荡妇羞辱”,歹徒们犯案时就多一层保护套,最终这层套会保护了犯人、勒死了受害者。

《难以置信》里,其中一位受害者后来去买了一把枪,林宥嘉的《天真有邪》里有一句歌词“愿意把第一支枪送给未经污染的灵魂”,如果有来生,如果重来一次,希望把第一支枪送给这些受害者。

令人欣慰的是,玛丽经历了这些,还是选择重新相信这世界,她给女警卡伦打电话说,“谢谢你所做的一切”。

少女恢复对明天的期待,仍能想象美好的事情正在发生。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幕味儿(movie1958)

 3 ) 我在这,让我相信吧

有一个俗不可耐的问题——你相信吗?

不是对造物主、意识形态、爱情、食品安全、天气预报,也不是对进化论、大爆炸、自然选择、转基因食品,而是……你相信幸福感吗?

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我们终将幸福吗?

相信幸福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一种被保护的后果吗?

玛丽不相信了。

玛丽的前养母措辞谨慎,用语礼貌。

她用了很多”我认为“、”我感觉“来表达自己的严谨,先是表明在学校工作的身份,然后甚至自揭伤疤,坦言自己也有相同的经历,来证明在这一领域有绝对的发言权。

不过下一秒,她就从“玛丽吹了妹妹的生日蜡烛”,大胆推出了“玛丽是为了博人眼球才声称被强奸”。

然后毫无头绪的警察就相信了这一套:玛丽的受过许多苦难——所以玛丽被强奸是假的。

所以尽管玛丽不顾强奸犯的死亡威胁报了警,尽管她一遍又一遍剖开伤口,只为帮助她信任的人找到真相,尽管她像死去的动物一样配合各种检查,但是勇敢的玛丽,坚强的玛丽,没有屈服过的玛丽,被她信任的警方以报假警为由起诉了。

她全心信任,寻求庇佑,毫无保留,换来的是指控、唾骂、威胁,雪上加霜,血上加血。

负责此案的警探是什么大奸大恶,或者是强奸犯的同伙吗?

当然不是,他们只是懒散的普通人,案子毫无进展,就找一个好糊弄过去的解释,拿一个好欺负的女孩子去应付不好欺负的结案率和上司。

就是他们,积毁销骨,拿着玛丽这样纳税人的钱,在应该给她公正的时候,把她的生活和信任像碾烟头一样碾碎了。

如果两位女警官没有从第二集开始跟上剧情,只拍玛丽丢了工作、和朋友决裂,她紧抿的唇、苍白的脸色,这部剧会拿到更高的分,也会让人更绝望。

但是还好,女警官们出现了。

在玛丽案发生的几百公里之外,两位女警官也遇到了类似的案情——破晓时发生的强奸案,强壮白人男子,淡色眼睛,蓝色背包,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但是对比一下两案中警方的做法就知道了,她们在乎。

在玛丽案中,警察表现得极为不负责和不专业——光是和同一位警察交代案情就有3遍——案发后赶到一遍,警局确认一遍,口供又写一遍。

明明每一次叙述,都像浸在血里的刀子,把还没好的伤口划开;而在凯伦负责的案件中,可见的对案情描述只有一遍。

毫无头绪的时候,男警官们逼迫受害人承认报了假警,并把她送进法庭;女警官们同样毫无头绪,但即使是在查到另一宗案件之前,她们也没放弃。

面对身心受创的玛丽,男警官们一遍遍逼问她为什么措辞前后不一;而女警官们对受害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没关系,你不必和我解释任何事。

肯定有人会问这样的问题——在这场连环强奸案的侦破过程中,为什么女性贡献出了主要的力量?

为什么格蕾丝和卡伦一出现,你就能从她们温柔的言语和眼神中,看出她们一定会做到?

难道男警官就无法侦破强奸案?

他们就没有悲悯心和共情能力?

女性来解决女性问题,这是一种政治正确吗?

因为除了女性之外,没有人会那么愤怒。

作为一个男生,你不会从小就被教育洁身自好,谈恋爱要谨慎小心;不会在二十多岁的时候仍然被父母叮嘱:晚上谁敲门都不要开。

男孩子的宵禁也许到他成年就结束了,一个女孩子的一生都有宵禁,不是别人对回家时间的强制,而是晚归就意味着危险;她们的一生,都要检查好门窗再入睡。

可是她们慎之又慎,魔鬼就不会找上门了吗?

在最后一集,警官们终于把强奸犯缉拿归案。

法庭上,受害者含泪问他:我做了什么让你找上我?

我不敢拥有习惯了,我不敢在窗边读书……如果你告诉我到底为什么,我一定改掉。

当害怕了一辈子的事最后像预言一样实现,她甚至认为,这是自己的错,是写在下午茶后的魔鬼脚注,就像纸必须有背面,黑夜会黏稠得让人无法呼吸。

可是她们有什么错呢?

因为夜风太甜美而打开了窗户?

受限于经济条件住在偏僻的地方?

单身独居?

难道她们必须请得起巡逻队,才有资格活着吗?

我们就摊开说吧——难道身为女性,就是原罪吗?

女警官们如此愤怒,也基本上只有女性会如此愤怒。

她们知道今天是安伯、玛丽,明天就可能是值夜班回家的她们,甚至更坏的事会发生——如果是孩子们呢?

如果是凯伦的两个小天使呢?

所有轻视女性的人都应该知道,她们是人。

她们有着毁灭般的力量,且身后站着拿剑的加百列。

这个我们每天生活的星球就是这样,并不会变好或变坏,因为总会有人站到跷跷板的另一边:有洋娃娃就会有烈酒,有美梦就会有鲜血,有眼泪也有热烈。

有人因为难以置信向受害者吐口水,就会有相信的人亮出她们的刀子。

当然有行走在地上食人血肉的魔鬼,但是也有金发的基督教女孩,她的车里贴着纸条,在时时刻刻提醒她的造物者:

我在这里,派我去吧。

我不相信造物主,因为如果他曾经创造出人类这样妙不可言的生物,就不会把这些苦难加诸在他们身上,而天使只是修辞,创世是个故事,地狱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但是因为有凯伦,有格蕾丝,有给连环强奸犯判最高刑罚的法官,我愿意相信如果我足够努力,这个世界能给我幸福。

我愿意堂堂正正地活在这个星球上,就算有地下伸出利爪,梦里长出藤蔓,荆棘扎入脚心,也要抬起头走下去。

就像拿到驾照的玛丽那样。

 4 ) 神圣几何学

难以言表的创伤、坚定的决心和惊人的适应能力,勇敢坚强而团结的女性力量。

结构性力量导致的失职性别偏见影响下的选择性忽视和不作为“警探,我见过很多男人,从来不是那些怪咖,而是那些看似客气的人,那些说要帮你拿杂货,请你喝饮料的人,那些才是转过身来搞你的人。

”“没什么是不可知的,警探,抓到那人所需要的一切信息,就在某处,你只需要知道怎么问?

”你听说过神圣几何学吗?

那是一种观点,认为蜂窝或雪花❄️,那种自然界里的完美形状,证明了更高力量对世间的掌控。

我不会为(破案过程进展)小事高兴,运动鞋、手套,那是好事,有帮助,但也是细枝末节,我只会为一件事兴奋,抓到他。

我自问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我对玛丽有什么期望?

安全、稳定和成功。

security,stability,success.平民也可能知道这些,《犯罪现场调查组》把一代美国电视观众,变成了犯罪现场专家。

“你知道吗?

没有所谓的坏点子,你还是查查好了,很多案子就是凭着更傻的点子获得突破的呢!

”“有时你得做错事来做好事”“sometimes you gotta do the wrong thing to do the right thing.”破坏规矩,打擦边球Bending the rules,working in the margins.“工作是很重要,但如果你把它当成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你会有麻烦的。

我知道在正紧要的时候,你会不想离开,但这是生存技巧,不代表你是坏警察。

”“我是那种会待到派对结束的人,或许不健康,但我就是这样工作。

”“非常轻松,我们拿到了宣誓书上的一切,全部找到了,简直难以置信!

”“如果我有重做的机会,我不知道我会做什么,那么做感觉不好,但不做也感觉不好。

该死的灰色地带!

”“你知道当你决定不再接受现状时,会发生什么吗”you know what happens when you decide you're not gonna just take what you get anymore?“你会得到更多!

”you get more.他们说,生活习惯让你变得脆弱。

“一天的难处一天当”“one day's burden is enough for one day.”《马太福音》第六章我很高兴能帮上忙。

I'm so glad were able to help.

 5 ) 对创伤性记忆的误解——评《难以置信》

《难以置信》共8集,已完结,本来笔者觉得话题沉重不想看,后来发现改编自真人真事,终于在九月的最后一天刷了这部剧。

故事主线并不复杂:2008年玛丽·阿德勒在家遇到侵害,报警后却因没有提取到足够多的证据而被警方认定为报假案。

之后,逍遥法外的犯人变本加厉,直到在2011年被两名女警捕获,最终被判372年半的监禁。

如果看惯了《犯罪心理》里的FBI,或许会觉得这部剧节奏慢一点。

毕竟是三四年前的冤假错案拖到2011年才解决,还常绕弯路浪费时间,但这恰巧是本剧的重点,真实感。

本文会从三个方面解析:悲剧为何愈演愈烈?

处理方式有什么问题?

英雄的意义。

一、悲剧为何愈演愈烈?

故事一开始悲剧已成。

玛丽是一个十八岁的女孩,没父亲,母亲不靠谱,在寄养家庭中长大,6个月前开始独自居住。

一天晚上,她睡着后有人入侵并对她性侵。

后来她报警,然而一切都在朝着更坏的方向发展。

他们不信。

或许是玛丽的反应太冷淡,她的两位养母特地而来,没看到她哭哭啼啼,歇斯底里,要死要活,准备好的同情心没处使,就觉得她不正常。

如果只是随便腹诽一下就算了,这位养母还把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告诉了警方,说玛丽有可能只是想要求关注,所以编造了一切。

推测根据是有自己也有这种经历,而玛丽和自己反应不同。

现场证据又不足,一切都不利于玛丽。

这几年来,我自己越来越觉得,要证明一件事与另一件事有直接因果关系是很难的事。

即使玛丽检查身体检查到什么,也难以说明是谁造成了一切,更难以说明玛丽的意愿性。

但无论如何,剧中警方的做法绝不合适。

美国的法律体系中,常对嫌疑人推行“无罪推定原则(presumption of innocence)”,在未经审判证明有罪确定前,推定被控告者无罪。

但这两个警员居然用脑子想了一下,觉得故事圆不起来,就自己编了一个,且认定玛丽这个受害者有罪了。

他们的逻辑是这样的:因为玛丽生活太艰难,所以会做哗众取宠的事。

然后就用假设威胁她:说谎是要被关起来的。

等小女孩被吓得怀疑自我,屈服签字了,他们又说这一结果恰巧证明玛丽承认撒谎,玛丽这个人无可信度。

具体说来,他们指出Marie对于打电话求救有四种说辞对不上:

然后就开始脑补,威胁:

威胁:

威胁:

最后,他们得出结论:编的。

附加,你浪费我们时间,我们要告你。

把女孩告上法庭:

警员自然责任很大,但他们未必本身就十恶不赦,玛丽自己为何又含糊其辞呢?

究其原因,大概是人们对于创伤性记忆的理解有偏差。

首先,记忆本身存在很大主观性。

事实上,有研究人员对肯尼迪时间或911等大事件的亲历者记忆准确度做多次实验后发现,亲历者的回忆常与事实发生严重偏差。

而且,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有部分受害者会出现解离感——现实感丧失,世界好像不是真实的,感觉自己非常不真实等。

当一个人感觉自己好像并不在所在之处,或者当某件事情之后一个人持续有不真实的感觉,解离感就会发生。

这可能是创伤影响的一种心理防御,比如我们的大脑处理不了创伤性太大的事件,就会让这段记忆触不可及。

比如玛丽在警方询问的时候,头脑中反复出现的是她当时目之所急的一幅海边的照片,她在笑,然后走向溺亡,她的快乐和活力似乎在此终结。

通过镜头,我们知道玛丽的回忆就是这样的,但如何向警方叙述这种记忆呢,告诉心理医生可能还差不多。

再有,人们对记忆的叙述角度也不一定如人们想象那样。

创伤性事件更是通常以碎片化、情绪化的感觉存储,缺少清晰构架。

警方期待一份条理清晰、逻辑明确的陈述,玛丽做不到,她自己也说不清楚,加上警员一直的怀疑洗脑威胁,一切都在朝着对她最坏的方向发展。

她被强暴,还被指责说谎,被起诉,要交罚款,失去朋友、工作、住处。

二、处理方式出了什么问题?

第一,受创者。

尽管养母们觉得玛丽不正常,但玛丽展现的只是一个生存艰难的女孩的麻木而已。

一方面,她的生存哲学是这样的:生活给什么就接受什么,为一切没有变得更糟而庆幸,与那些比自己强大的人抗争会受伤。

另一方面,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表现是这样的:亲自经历创伤事件后,感受到创伤事件反复的、非自愿的和侵入性的痛苦回忆,可能会产生回避行为,无法记住创伤事件的某个重要方面等。

——描述来自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所以玛丽表现为回避,冷淡,不愿意提及,可能是大脑的自我逃避。

或许她希望一切如常,想去超市买同样的小雏菊床单,不想被另眼相待。

另外,她也不是一个幸福的有依靠的女孩。

哭了有人理才会哭,哭了挨一巴掌的下次会忍着。

我自己也有类似感受。

我父亲对外有讨好人格,对家人则很嫌弃。

我小时候曾出过一个车祸,血滴了一地,我按着伤口等我爸来领我。

他来之前我都冷静得很,看见他的一瞬间,居然想哭,但他惊讶又嫌弃地看了我一眼,就找医生和围观的人说笑去了。

我的情绪立刻消失,眼泪也没了,淡定地去办手续等缝针。

连狗都不会对永远拒绝自己的人撒娇。

一直活得很冷淡的人,根本不会对人示弱,玛丽也没有什么可靠的保护者。

第二、警方:玛丽很倒霉,遇到的一切都不怎么样。

警方办事没效率,同样的问题,不顾受害者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一遍又一遍地询问,这本身就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

正面例子是这个:女警察的处理方式,告诉对方,如果有需要,自己一直都在。

这是有道理的,如果旁观者反应过大,一副“你肯定摆脱不掉这件事给你的阴影”的样子,受害者反而会重估自己对类似事件的评价,并认为这是一件严重的事。

因此,如果有人经历潜在创伤性事件,只要让他们明白,不论他们什么时候需要你的支持和帮助,你都会及时出现就可以。

不要强迫别人开口讲不想说的事,他们可能永远不想面对,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做会使自己受到“二次伤害”。

第三、周围的人。

很多人刚开始都会积极地表达同情,但很快失去耐心,或许觉得“我们都这么关心你了,你怎么还不好起来”“你也太烦了吧”。

至于本片,他们觉得女孩撒谎,然后厌恶、谩骂、网络暴力。

但其实,不相干人的同情本来就不重要,如果非要去同情一下,再索要回报,那只是追求一种“我是一个善良的好人”自我认同和幻想而已。

三、英雄的意义这是这部剧最大的意义,拯救受害者。

经历一切的受害者是最惨的。

首先是羞愧感和耻辱感。

人不会因为自己被抢劫、偷窃而羞愧,却会因为经历这种事件而自我谴责和羞愧,甚至还去反思为什么坏人会选中自己,是不是自己哪里做错了。

哪怕是骨折,做手术,也只是受苦几个月,这种影响却长久蔓延,痛楚彻骨。

也有人不理解,觉得女孩想开就好,但完全不是这样。

性暴力中,暴力也占很大一部分,那是剥夺一个人作为人的社会属性,把人当作生物对待的剥夺感,权力丧失感,自我丧失感。

英剧《IT狂人》中,Roy被按摩师随便亲了一下屁股都受到创伤,虽然这是喜剧,但无论性别、年龄,凡是不经过你的允许的侵犯都是不应该的,它们让人失去安全感。

本片根据事实,终止一切的恰巧是两位女性。

当然,如果看了一个片跑去搞对立是很无聊的做法。

一个社会整体的责任不该丢给个人,这个悲剧也不只是男警官的问题,是系统和制度的缺陷被利用了。

甚至他们之前可能也曾负责过,但被假报案者影响才不愿意相信。

而女警官做的最好的一点,是感同身受。

我是一个经常在生活里找不到意义的人,喜欢加缪的《西绪福斯神话》的隐喻,也觉得自己可能一直如此。

但有一些职业,如警察、医生,确实负担了一些常人难以承担的意义,这些不该丢给个人,却真实存在。

如何对待,对人对己影响都很大。

本片中的两位男警察用自己的所作所为把自己变成同行中的垃圾,小女孩噩梦的一部分。

两位女警察却用自己的举动让无数远方的小女孩感到生活中还有美好存在。

她们的所作所为绝对有意义,她们是英雄。

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受害者,看过本片后,也与改编原文的作者联系,说觉得这部剧很棒,自己与那段经历获得了一个终结。

这些,大概就是意义吧。

 6 ) 真实案件的时间线

2008年8月11日 ——第一起案件(玛丽)发生在Lynnwood, Washington,玛丽报警。

罪犯后来自述留下了少量毛发、体液等证据,警方当时未能发现取证8月14日——玛丽压力之下撤回报案8月底——玛丽被警方控告10月——第二起案件发生在Kirkland,Washington,受害者63岁女性。

Kirkland警局联系Lynnwood,被告知案件不存在2009年10月4日——第三起案件发生在Aurora,Colorado,受害者65岁寡妇。

罪犯不小心碰掉了泰迪熊(剧中改成水晶球),警方从泰迪熊上采集到DNA2010年7月——第四起案件(未遂),46岁女性在Lakewood,Colorado被袭击,大声呼喊别人名字然后趁罪犯分神从三楼窗户(剧中改为阳台)跳下,成功逃脱。

警方把案件归类为入室盗窃。

警方采集到蜂窝网状痕迹,鞋印痕迹8月——第五起案件发生在Westminster,Colorado,受害者59岁女性。

受害者告诉警方,罪犯拿走了粉红色索尼相机,设置了厨房计时器让她洗够时间再出来。

警方采集到蜂窝状痕迹,在计时器上采集到少量DNA2011年1月5日——第六起案件发生Golden,Colorado,受害者26岁女性。

受害者提供了胎记,粉红色相机等重要细节线索。

警方采集到鞋印痕迹。

当晚,警探Galbraith(剧中Karen Duvall)在家和老公讨论案子,老公告诉她自己单位有很相似案件1月6日——Galbraith和Hendershot(剧中Grace Rasmussen)取得联系,对比案件1月中旬——两个女警和Aurora警局负责人碰面,将三个案件联系起来1月底——发现Lakewood“入室盗窃”案,将四个案件联系起来,对比证据,确定要找的罪犯是同一个人2月9日——Lakewood警方排查可疑车辆,查到白色马自达(剧中改成Westminster警局实习生发现)。

通过和在Golden监控对比,确定是同一辆,开始监控车主Marc Patrick O'Leary(剧中已改名)2月11日——警方跟踪罪犯弟弟与其女友,得到证物杯子。

另一队敲门时跟罪犯打了照面。

检测结果杯子上的DNA和之前采集到的DNA符合2月13日——警方逮捕,家中搜集到各种证据,电脑中发现玛丽照片。

通过时间线、不在场证明、纹身、视频内容等等确定Marc是罪犯12月9日——Colorado州宣布判处他327年半徒刑2012年6月——Washington州宣布判处他68年半徒刑。

政府撤销对玛丽控告,Lynnwood警局返还她500美元2015年1月——玛丽状告Lynnwood市政府,接受赔偿15万美元现在两个女警至今还和这个案件中的受害者们保持着联系。

Galbraith现在去了Colorado联邦调查局工作,继续参与破获重大案件,包括18年著名的Watts杀妻杀女案。

Hendershot在13年升为Sergeant,17年成为Patrol commander,她不在第一线破案了,不过能把经验传给手下的人。

Galbraith和Hendershot

 7 ) 我国真的需要这样的电视剧?

主角头发毛糙缺乏打理,穿搭普通身材一般,说话温柔轻声细语,但是办案能力强还是个leader。

团队在一起兢兢业业,但是没有擦出爱情的火花。

每个人的家庭都正常,互相扶持,没有撕逼吵架,也没有霸道总裁小奶狗那一套。

受够了国产剧里面一丝不苟的发型和套装,仿佛剧组经费全都用在妆造上了女领导必定是走路带风的女强人,果断、凌厉,单身或夫妻感情一般。

职场一定有爱情,家庭一定有矛盾,总有霸道总裁永远在危难时候助你一臂之力,要么就是小奶狗永远兜底为你死心塌地。

 8 ) 。

有一点不涉及关键情节的小剧透。

剧看完了,两位女警探人物的介绍、处理舒服得让人五体投地。

人设没有刻板印象,相貌行为都不是男性凝视的产物,性格没有刻意戏剧化,更没有为了营造戏剧冲突强行拉低主角团队的智商,人物关系的发展合情合理(没有无聊撕逼更没有强行姐妹情)就是工作中建立友谊的同事关系,慢慢学会互相尊重双方的工作方式工作成果,除此之外没有不合逻辑得过分热络,双方各自的家庭关系都和睦得让人感动。

正常得让人想要落泪。

我才意识到追了这么多剧,想看到的莫过于一个脚踏实地的真实女性角色。

这里尤其要吹一下第二集出场讲话声音温温柔柔的警探姐姐。

从来不跟嫌疑人和下属大声讲话,但每一句话都好有力量。

就算生气了也凶不起来,但就是没人敢在她面前乱bb,发飙的时候气场巨大。

发现猜错嫌犯心里超慌的,脸上还是一点破绽都没有,清场了才骂shit可爱死了。

快餐店里对着卡座里对大学生猥琐视奸的中年男性,借着付钱的机会撩开衣摆亮出配枪和警徽简直是全剧的高光时刻,被这段两分多钟一句台词都没有的对手戏帅得合不拢腿,简直不能再有安全感。

很崇拜这样温柔又坚定的人。

【又及,总是特别中意这种没有对白全靠肢体动作表演的剧情,演员每一个小动作都是戏,剪辑的每一个镜头都是故事,更不用提这种情节对人物性格的侧写补充。

吹爆。

第七集终于点题。

其实我从刚开始看的时候就在想这个题目,想这个形容词修饰的主语。

受害者的话对警员来说unbelievable, 男警员对17岁女孩的强奸案无法共情unbelievable,一个连环强奸犯作案这么久没人发现unbelievable,所有查案参与人与受害者遇到的隔阂困苦unbelievable。

想剧本向哪个方向推进,想主题是在往哪个层面靠拢。

但是最后它用来修饰在嫌犯家中搜索到了所需查找全部物证,被温柔的警探姐姐用小兴奋的腔调感叹出口,就像是在惊叹某个不受期待的圣诞节里发生的微小奇迹。

明明有那么多不公和愤怒可以选择被书写,但是编剧要选择拥抱并赞美生活。

我突然又开始自作多情的感动。

其实两个女警探抓强奸犯的故事很容易被打上女权主义的标签,一开始推剧的也大部分是一些平权旗号的大v。

就算其本身的内容强调反标签化也不能阻止它在传播中逐步衍生成某种女权象征物,或让路人敬而远之认为好评无非是政治正确的产物,或让观众的看法单纯集中于特定的单一角度而看不到优秀作品的其他闪光。

但是unbelievable要讲的故事远大于此。

或者说任何试图用单一的主义教条来概括影视作品主旨的行为都有多少点不切实际。

排除反父权等一系列好莱坞热点之外,这依然是一个优秀的刑侦剧。

没有漫长的pussy power说教,也没有无趣的性别对立煽动,它试图表达的立意没有在任何程度上损害到故事表达的本身。

而让人感动所需要的,也无非就算一个好故事罢了。

20190924.

 9 ) 无法反抗,就去享受?这是对强奸最大的误解

(作者: 重力泉零号土著、7百万、陆小鸟、Salander )我们其实在9月13日放出当天就刷完了《难以置信》,但没有像往常一样当天写文推荐,因为觉得它太好看也太重要,所以花了更久的时间准备。

你可能看过许多关于本剧的文章,我们依然相信这篇会是最丰富的。

内容除了剧集推介外,还有当事人女孩的录音,真实案件的关键信息,普利策原文作者与案件受害者们的观剧感受——没错,她们都非常认可这部剧。

Netflix8集限定剧《Unbelievable难以置信》,根据普利策获奖作品《令人难以置信的强奸事件》改编,讲述了18岁女孩报警称自己被性侵,因多次证词细节不一致而被警方质疑撒谎,进而牵扯出来的一系列故事。

本剧IMDB评分8.6,豆瓣9.3。

导演之一是执导过HBO神剧《六尺之下》、著名LGBT剧《拉字至上》的Lisa Cholodenko。

警察Grace的扮演者Tony Chollette去年在恐怖片《遗传厄运》中扮演神经质母亲,也是《第六感》等诸多惊悚片的女主。

警察Karen的扮演者Merritt Wever在《傲骨贤妻》《行尸走肉》等经典剧集都有出色的表现。

1被性侵,却没人相信在进入这部剧之前,请先听一下事件真实录音:点击听:受害者Marie原型口述被性侵经历一个女孩被性侵后会遭遇什么?

《unbelievable》事无巨细地呈现了一切——本剧第一集以独自居住在Lynnwood镇的18岁少女Marie的视角展开,她报案说自己被强奸,对方的是一个成熟理智的强奸犯:深夜潜入自己家,戴着面具只露出眼睛,用刀威胁自己面对枕头趴在床上,然后把自己的双手绑在身后,进行了长达几个小时的性侵,期间拍摄了多张照片。

结束后对方带走了Marie的床单和被罩,不留任何痕迹。

警察到来后,依据流程,Marie对不同人反复描述了被性侵的经历,六次。

履行完义务的Marie被安排到一个新的住所,养母前来探望,看到Marie轻松自在地布置新家,仿佛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她怎么表现得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这份疑虑很快被共享到了警官那里,另一位养母还补充说她“缺少关爱,喜欢引人注意”。

于是警官拨通Marie的电话。

“Am I in trouble?

”接到电话的Marie几乎条件反射地问道。

所以这次质询,警官略微有了一点目的性,对Marie复述案情中自相矛盾的地方更加注意了起来。

等Marie被问得哑口无言时,他非常礼貌地问了一句:你是说谎了吗?

按照警官的经验,但凡问出“Am I in trouble”的人,一般都有问题。

但他不知道的是,作为一个游走在不同养母家庭的女孩,Marie从小到大遇到过太多Trouble,生活早已告诉她,面对挫折别想Fight back,能少麻烦就少麻烦,熬过去就好了。

所以,无力解释的Marie选择了看起来最省事的回答:“是的,我说了谎。

”她以为承认说谎后可以尽快回家,但这注定会导致更大的麻烦—— 电话被网民打爆,曾经的同情变成唾弃,她失去了身边所有人的信任,生活变得极其艰难。

于是她反悔了,想要撤销证词,愿意接受测谎仪的检验。

不再信任她的警官早已准备好了对策:如果测谎不通过,你将会因为报假警而定罪,并失去一切。

Marie是否再次退缩?

换你的话会如何选择?

你可以暂停文章,看完剧集再回来。

2强奸案的优先级

无论中国还是美国,相比谋杀案,强奸案的调查优先级并不高,投入的力量相对要少。

喜欢《犯罪心理》的剧迷应该知道,美国国家暴力犯罪分析中心(NCAVC)旗下有5个行为分析小组,分别负责反恐、网络犯罪、儿童伤害案、成人伤害案(暴力犯罪缉捕计划,ViCAP)和科研分析。

其中ViCAP项目中涉及的暴力犯罪包括谋杀、绑架、性侵等,警察可以上传案件细节并与全国警察共享,不过不是强制的。

但问题在于,在ViCAP数据库里,自主上传谋杀、绑架的数据较多,性侵的数据则很少: 2013年,警方一共上传了包括性侵在内的240个案件,而当年FBI记录在案的性侵案件有79770件,占比0.3%;上传谋杀案件232件,FBI记录在案的谋杀案有14196件,占比1.6%。

然而现实是,1/4到2/3的强奸犯是累犯,只有1%的杀人犯是连环杀手。

也就是说,连环强奸犯(Serial Rapist)的比例要远大于连环杀人犯(Serial Killer),但警方对前者掌握的信息并没有后者多。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方面是因为谋杀的研究更早,美国成立专门的部门研究连环杀人案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

大卫·芬奇与Netflix合作的剧集《心灵猎人》讲的就是这个故事。

另一方面,性侵案的受害者往往是女性,性与性别话题属于偏隐私的领域,牵涉的方面过多,这里暂不展开。

我们先走入第二条线:调查性侵的女警官(美国仅有12%的警察是女性)。

女警官Karen(上图左)在接手另一桩入室性侵的案子后,偶然间得知隔壁镇也发生了类似的案件,于是找到隔壁镇的探员前辈Grace(下图右)一起调查。

二人共享信息并找到更多相似案件,总算有了初步线索—— 1. 嫌犯的身高、眼睛颜色、鞋的型号2. 监控里,案发当天在受害人家附近频繁出现的车辆3. 现场收集到的少量DNA 接下来的剧情希望你亲眼去看,虽然这不是悬疑片,我们认为它的精彩程度远超类型片。

因为事实已经足够戏剧,本剧的节奏实在太棒,台词句句戳心令人截图,只看剧透实在可惜。

总之,两位女警官几年来无数奔波,最终利用DNA技术、Y—STR检验技术,警方排除了多位嫌疑人,最终锁定了罪犯。

女警官Karen在罪犯家里搜到了嫌犯在强奸时给每个受害者拍的照片,其中4位受害者的她都认得(罪犯共作案6次,其中1次未遂),除了一个新面孔——就是那个“说谎的Marie”:

因为Marie没有勇气说“我没有说谎”,她上报的案子被撤下,导致两位女警官在调查中并不知道她的存在。

嫌犯家中的最后镜头是这本《强奸鉴证指导》,本是用于训练警察抓强奸犯的,却被罪犯用来学习。

不要低估人性的阴暗面,我们制造的惩恶武器,有可能成为坏人作恶的工具。

3类型化与艺术化的“真实”如前文所说,本片改编自普利策获奖作品,原著我们有看,非常还原。

不过,即使是真实事件改编的影视作品(甚至纪录片),也离不开导演和剪辑师的艺术加工,或多或少被植入了观点与情感。

性侵题材的作品往往背负了超越影片本身的对于社会价值的诉求,或隐或显地包含控诉与批判的力度。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实现了荧幕与现实的通感,思想上受到震撼,同时得到生动的共情。

当然,现在的观众已经没那么容易因为贩卖情感而自我感动,懂得警惕题材取胜的陷阱。

所以“怎样讲好故事”比起“表达什么观点”显得更为重要。

《Unbelievable》在第一集就凸显出了这方面的优点:不是平铺直叙地讲故事,而是用相当独特的镜头与剪辑手法,对现实进行高度类型化与艺术化的处理。

回忆罪犯样貌时,带着面罩的罪犯只露出两只眼窝深陷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屏幕,说着威胁的话语,不断逼近,紧紧压迫观众的视线与神经。

回忆性侵过程时,精确复刻了女孩从眼罩之下努力向外窥探的视野:画面上半屏是一片黑暗,下半屏阴暗模糊,在床单、衣物、肉体、罪犯身影以及看不清的不明物体间切换,画面凌乱、抖动、割裂,压迫感与绝望扑面而来。

像这样全知与限制视角的转换在第一集多次出现,观众的体验随之切换,时而代入、时而抽离。

限制视角赋予的强烈临场感,让观众得以最大程度地代入角色,并和角色共享相同的信息量,在视觉与听觉的同步刺激下,自动在脑内勾勒女孩的所思所感,“经历”被性侵的过程,生发更真切的同理心。

女孩一天就被问到多次性侵细节。

当痛苦回忆不断被强制性唤醒时,画面在现实与回忆中快速剪切,女孩的心理防线也不断被击破。

体检过程中,面部一瞬间潮红,布满密密麻麻的红点,紧张害怕之下的应激展露无遗。

这里要格外称赞23岁演员Kaitlyn Dever不俗的演技,将一个18岁女孩遭受侵害后的心理与情感变化,处理得细致入微,生动而又克制。

女孩接受体检时,穿插了一段近0.5秒一帧的针头大特写快剪画面,营造了梦之安魂曲般的不安与压抑感,女孩的焦虑被肉眼可见地不断放大。

大量近景与特写的快切镜头与固定镜头交叉行进,转接时空,渲染情绪,加快叙事节奏的同时,推动着故事朝着压抑、沉闷的基调逼近。

4请停止,对受害者的“想当然”性侵题材作品的核心诉求是直面司法体制、社会观念以及罪案本身来反映问题、表达观点。

角色大多依附罪案而存在,他们是牵扯出后续故事的引线,当案件浮出水面后,警方介入调查、媒体跟踪报道、社会舆论四起,受害人则隐身于罪案的沉重阴影之下。

这类受害者往往被塑造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脸谱化严重,成为一群被冠有共同标签的“受害者之一”,从一个个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抽象化为一个符号。

而这个符号,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受害者的想象的浓缩,是一种主观心理画像。

在本剧中,无论是养母的怀疑,还是警察的判断,无疑都是对这种想象的最好诠释。

这种想象,究竟来源于经验(养母年轻时被性侵,警察的多年办案经验),来源于某种道德尺标,还是来源于社会偏见?

在我看来,答案便是Marie打破了他们想象中的受害者固有形象:她应该焦虑、抑郁、崩溃;应该歇斯底里,以泪洗面。

否则,她就“不正常”。

事实上,我们不应该认为受害者一定会歇斯底里或是冷静。

真实的创伤后心理比想象要复杂得多,受到原生家庭、成长和教育环境的极大影响,不是几个标签就可以简单概括。

每个人遭受创伤后会表现出不同的应激反应,都是需要被理解被包容的正常反应。

所以,我们不能依靠受害者单一的日常行为模式来推测他们的内在心理。

我们可以从本剧的原作——普利策获奖作品《令人难以置信的强奸事件》中追溯角色性格的形成原因。

作品交代了Marie原型的成长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角色的行为动机——

她只见过生父一面,被生母遗弃,寄宿过11个家庭,吃过狗粮,遭受过性虐待…… 她太习惯独自承担,所以在遭受性侵后,不愿发泄,不愿倾诉,而是独自消化一切。

遭受质疑后,信任再次被打破,她的防御机制再次启动。

于是,悲剧之后的治愈并未及时出现,出现的只有突如其来的二次创伤。

对Marie来说,则是长达两年多的忍气吞声低头做人。

除了Marie,剧中还有另外两位受害者被重点描写。

其中一位法庭上对罪犯的质问无法不让人动容—— “我到底做了什么,让你来选择的我?

有人说固定习惯会让人容易被坏人盯上,所以我不再做任何可以称为习惯的事,我不再给草坪浇水了,不再在窗边阅读了,这让我的生活范围变得很小。

我想,如果我知道是因为我做了什么,这一切就不曾发生,也许我的生活依旧平静。

正如批评家所言:这是一部永远不会忽略受害者的作品。

《Unbelievable》始终聚焦于受害人本身,从性侵、报案、遭受质疑、说谎,到夺回真相、捍卫权利,Marie的意志始终以主体地位贯穿始终,可以看到完整的心理图式变动。

观众也在不知不觉间深化共情的层次。

最初,单纯被事件触动,同情、愤慨。

而当目睹Marie生活、工作、友情全方位的失落后,隔岸的观测者,已在不知不觉中贴近她的身边。

这就是《Unbelievable》打动我的地方:塑造了包括Marie在内的不同受害者形象,她们都是受害者,但不只是受害者。

故事讲述的不只是性侵案件,而是她们自己的故事。

5对女性的规训负责办案的FBI探员敏锐、平易近人,却在女警官Grace提出“嫌犯可能是警察”的猜测时不以为意,认为《犯罪现场调查CSI》把一代民众变成了犯罪现场专家,罪犯越来越了解如何清理证据。

女警官Grace的理由在于:1. 警察殴打伴侣的概率比普通人高两到四倍,而对女性的暴力前科是性侵的最大预测证据;2. 嫌疑人对警方的调查程序有超越CSI的了解。

现实是,警察行业中的性别歧视依然存在。

没人在意针对女性暴力的数据:40%的警察有家暴行为,“但他们还待着警徽和枪到处走”。

如果强奸案中男性受害者的比率和女性受害者趋同,探员还会如此不以为意吗?

为什么他们(对强奸案)不愤怒?

可能只有当灾难降临到自己头上时,人们才会真正担忧。

在性骚扰、性侵事件后,网络总会出现“女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声音,“教导”女性穿着不要太暴露、要提高安全意识、减少夜生活、私生活要更检点……然而,这并不能让下一个受害者免受伤害,正如警察Grace所说:只有那些本已经很小心的人才会看到这些告诫:

否则,庭上那位老太太也就不会如此困惑罪犯为什么会找上自己。

我们再看看《心灵猎人》里主角与罪犯的对话——“为什么是她?

”“没有为什么,就是随机。

”正如我们不该去主观臆测受害者心理一样,我们同样也不应用这种错误的归因来揣测犯罪动机:因为穿的少+长得漂亮,所以被性侵,这种思维逻辑尤其可笑。

(此前曾爆出过一则老头被一个年轻女性性侵的新闻,老头声泪俱下,而好事网友却把它当作洋葱新闻和茶余饭后的边角料,不就是陷入了这种观念的谬误吗?

)那些谓的“反思”与“教导”,实际是将性侵的焦点从罪犯转移到了受害者。

一些有心人进而将其转化为一种怀疑与责难,言外之意是:受害者自身“也有问题”,没有提高安全防备意识,给坏人“可乘之机”。

从根本上说,这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规训——福柯在《规训与惩罚》里,将现代社会的权力运行方式命名为规训。

大众在潜移默化中被某种思想、观念、文化、话语“洗脑”,自觉去维护,主动去遵循。

不需要权力的施力者在场,受力者仍然可以感受权力的存在,仍然禁锢其中。

这种规训没有阶层区分,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毛孔,大众主动成为这种“规则”的监视者与执行者。

(这大概就是权力的可怕之处。

)以规训导致的偏见为基础,进而是错误的逻辑归因:用结果倒推原因。

外在条件、穿着打扮、谈吐举止、两性关系、私生活……人们不会因为这些因素而联想到性侵,但性侵一旦发生,他们就会不自觉往这些方面找原因。

(这种莫名其妙的归因逻辑像极了我们熟悉的教育:从小被教导顶撞老师的小孩不会有好前途,而一旦一个人成功了,小时候顶撞老师就被定义为敢于挑战权威。

)就连一些受害者自身也会滋生出一种强大的自我怀疑与自我批评——Why me?

是不是我有什么问题,做错了什么,才会被坏人盯上?

此前的一则地铁宣传标语曾对这种规训作出抗议:“我可以骚,但是你不能扰。

”穿什么衣服,去什么场合,和谁来往,是个人的自由,不是犯罪的借口。

你甚至会在网上看到这样的“劝告”:如果遭遇强奸,千万不要反抗,要尽量配合与满足对方,以免遭受暴力。

还有人“天真地”在知乎提问:强奸只是被强行发生了性行为,为什么大多数女性对于强奸如此恐惧?

他们认为,性侵是强行发生性关系,是心灵层面的创伤,和暴力是两码事。

(前段时间微博上流出的一段监控视频里,一个男性粗暴地拽过一个女性的头发,把她从地上拖走。

很多网友震惊了,性侵居然是这么回事?

)我们要明白,性侵本身就是暴力。

一般都是先把对方打到不敢反抗,然后再性侵。

所以,“生活就像强暴,与其反抗,不如去享受。

”—— 这是对性侵的最大误解。

附原作与受害者的补充说明1. 本剧故事原型是2016年第100届普利策奖「解释性报道奖」获奖作品《令人难以置信的强奸事件》。

点击阅读:《令人难以置信的强奸事件》的英文原文

2. Marie所在的Lynnwood镇人口为34000人,只有79名警察,强奸案件数量不多,所以没有专门的部门。

3. 美国许多州禁止警察使用测谎仪。

对受过创伤的人来说测谎仪并不可靠,还会破坏受害者对执法部门的信任。

4. Marie扮演者凯特琳·德弗与国会议员交谈,并帮助宣传“黛比·史密斯法案”(Debbie Smith Act),即向联邦政府提供资金,分析过往案件中积压的DNA证据。

《令人难以置信的强奸事件》的作者Ken Armstrong第一时间刷完本剧,并在Twitter上讲述了他和Marie的原型对于本剧的看法(公众号【英美剧漫游指南】 译)两个星期前,Marie打电话给我。

她告诉我她刚看完这部剧。

她说她的确哭了,但很高兴自己看了这部剧。

她觉得这部剧真的很棒。

每个细节都很精确。

第一集中,Marie在报案后去医院检查。

在这个场景中,我们了解到医生采集了多少棉签,以及它们的来源,之后Marie被告知她可能会考虑自杀(注:医生随后给了她防自杀联系方式)。

知道这个故事会被改编成电视剧,我们就有了担忧。

记者想要保护他们创作的故事,我们希望故事里的教训能够得到贯彻;记者想要保护(故事里的)人们,我们希望他们听起来是真的。

我们很幸运:《难以置信》的演员和工作人员也保护了这个故事。

对Marie来说,在距离她被袭击地点1300英里的科罗拉多,她看着警官们的工作,加深了她第一次了解到他们时的感觉:“我觉得他们是我的守护天使,在保护着我。

”5. Marie现在已经结婚了,过得很幸福。

两位女警察在职业上都有上升,她们分别叫Stacy Galbraith和Edna Hendershot。

ENDReferences:1. An Unbelievable Story of Rape,https://www.propublica.org/article/false-rape-accusations-an-unbelievable-story2. Debbie Smith Act,https://en.wikipedia.org/wiki/Debbie_Smith_Act3. Why Can't the FBI Identify Serial Rapists?https://www.theatlantic.com/politics/archive/2015/07/vicap-fbi-database/399986/

 10 ) Why do we need to ask for justice?

Last November during a break of a cycle anylasis class, my friend told me to forget about it, to let it go, to not to bring up more troubles, to not to make your life more complicated.I did "let it go" with my action, I mean, I made no action on anything except for my boyfriend's healing. But my life didn't get any less complicated. It gets worse and harmful everyday until March 23rd under an extreme situation I couldn't help myself jumping off the builiding at AFI. Failing the jump, I got sent to a police station at first then a psycharitic hospital.My life was in hell after I got discharged from the hosptal. Like really, in hell, every day was dark and cold because I couldn't sleep at night but cried all night long, I lost all my friends, I lost my image, my need for respect or anything like that. The worse was that my moth was glued, I cannot cry at loud or speak at loud because i was ill, i was a "psychopath", I was a trouble maker, thus my words have no value to be heard. I had no credibility to to beg for my friends to listen/believe me.One night at a school partyI had a strong thought about killing people, which I never had, i mean, killing that guy, and the thought of killing scared me. After the party, on the way of driving a friend home, the friend who told me to "forget about it" , I felt unbearablely irrateted, she asked me “are you okay" just as "how is the weather? " I said “no", she responses that just as she responses that "It's a cloudly day." Which all made the thought of killing people gets stronger, so the next day I went to see the school official. The next day:Me: Last November............................then he forced me...School Official: I have to stop you. What you have told me was confidential, but if you keep saying, we have to have investigation involved. Me: What whould we do for the investigation?School Official: We need to ask people in school who has great credibility and evaluate it, you might find a lawyer and file the papers with the departments. And then can start the investigation procedure, the procedure requires quite a lot of work. We can only start it aftern summer break when I come back in July. Do you want to do it? You can choose to do it or not. But if you want, you can consider the consequences of it.Me: I will think about it.2 days later I dropped the school. I didn't get to get through the summer, didn't get to survive myself in there to July.

《难以置信》短评

很烂很烂,典型的套路,面瘫演技

5分钟前
  • srf1113
  • 很差

首集在细腻、冷静的叙述下,女孩演员展示出极强的爆发力,关键时刻的表情拿捏真是太好了。我被两位仿佛完全不在意被害人年龄与内心感受的白人中老年男性探员过于专注规则流程的做法、被医务人员采集证据细节的刻意展示、被女孩家人、朋友、社区在知晓谎报后的翻脸无情气出内伤,想想这就是编剧想要达到的目的,瞬间冷静了下来。程序正义与被害人关爱之间的矛盾不应与执法系统挂钩,办案逻辑严密是必须的,想象一下执法人员被当事人肢体语言影响自身判断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片子第2集展示的“正面”案例也极尽“表达”之能事,对细节没有给于公平的展示。公共政治问题上对未成年人应建立特殊对话机制,对成年人不应有所偏颇,避免系统性误伤与执法效率不应冲突。把这种政治问题强行赋予特殊语境来煽动公众负面情绪,Netflex的政治投资果真用

9分钟前
  • Poros
  • 较差

故事老套

13分钟前
  • 两万岁
  • 很差

看了第一集,因为评分太高完全关了弹幕怕被剧透,一集下来编剧完全用超级低劣的手法牵着观众说,警察办案过程傻逼,女主是精神病,吃瓜群众是墙头草随风倒。这片子是不是因为表现手法太低级的引战才这么适合豆瓣高分区的,因为俘获了所有圣母和阴谋论党?好傻逼。这片绝逼适合圣母们讨论办案过程的问题,而忽略女主自身在案件处理过程中的巨大反作用,绝逼!没人关心真正的结果和正义的重要性,只想用同情心掺乎掺乎。

14分钟前
  • 君子痞
  • 很差

9.0/10

19分钟前
  • 电锯觉罗炫
  • 力荐

不想打分,制作和演技都上佳,但是女人才能救女人的设定太膈应人。为了向女性卖好,为了平权的政治正确,用一个独立的个例来否定丑化全体男性执法者,强行将男女对立,这种私货我不接受,对平权也没有益处。

20分钟前
  • 在川知乐
  • 很差

评分虚高,对强奸犯的挖掘太少了吧,钢铁直男令人厌恶。

22分钟前
  • 夏妮
  • 还行

girls help girls引起极度舒适。看主创人员名单里面也以女性为主。那句台词说得好,当这个世界让你绝望,但远方有一个人,陌生人,向你表达了善意,你会觉得这个世界还不至于太糟

25分钟前
  • picnic
  • 力荐

因为警察素质的天差地别,第二集和第一集的观感时长完全不同,前者大概十分钟吧,后者有两小时+的漫长难以忍受的折磨。让人类付出一点同理心太难太难了,自私冷漠的人都是生活幸福的人看完了,今年这样的顶级美剧堪称伟大

27分钟前
  • 方舒逸
  • 力荐

挺不错的,总有人说女人不要穿的太裸露打扮太漂亮,否则被坏人盯上也活该。但你看这个案件中,受害者有小孩有老人有胖女孩还有黑人,女人活成什么样是自己的事,也并不能构成恶人犯罪的理由。

31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unbelievable! 剧情虽不算特别精彩,但现实的力量还是巨大,各种社会偏见,人们对性侵的看法,结局略拖沓和俗气……

34分钟前
  • 二佳
  • 还行

这么难看简直难以置信

39分钟前
  • Colman
  • 很差

第一集(速看)拍的好压抑演技好好 速看到第二集结束感觉节奏太慢 后面不太想看了

42分钟前
  • 小蒋不素小蒋
  • 还行

不好看,女角色太丑了

43分钟前
  • 国产法拉第
  • 很差

设想一下如果罪犯不是serial rapist Marie的案子可能永远不得昭雪 然而每天又有多少性犯罪不了了之 破案需要的不是冷冰冰的follow procedure 而是关怀的同理心 而最让人感动的是除了女警探 女咨询师 还有女受害者们都对案件的破获作出了贡献 用自己受伤的勇气去保护别的女性避免伤害 女性在任何领域都是不能缺少不能忽视的力量 因为她们为彼此而战的时候真的会发光

44分钟前
  • 托普希特
  • 力荐

虽然是悬疑剧类型,但是拍摄手法和视觉完全跟悬疑不沾边,因此在这速食的年代,抱着速食的心态完全看不下这冗长的剧集。

46分钟前
  • 一飛
  • 还行

这个评分可能不公平,因为上一部看的是杀死伊芙。杀死伊芙实在太惊艳而有趣了,以至于觉得这部剧作上四平八稳、其实功力非常好的作品缺少一种诱惑力。但总归还是很感动于女性视角的主题与处理

49分钟前
  • LynnS
  • 还行

看完我真是吊着一口气咽不下去,即使HE也非常难受。看第一集时,我一直爆粗口。警察这个职业担负了这么重的责任,有了“正义暴力”的权力,门槛就不能提高一点?一个错误的选择,能导致多少后续恶果?作为吃这口饭的人,不应该有更丰富的专业知识?连不同的受害者在应对侵害时,有多种不同的反应都不知道?还让受害者一而再再而三地回忆、重述事件经过,让受害者收到23456度伤害。不仅如此,还自以为,以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所谓“真相”,就认定了死咬不放,不惜威胁受害者,也要逼人承认自己以为的“真相”,是啊多方便啊。能气死我。

54分钟前
  • Orangedietc
  • 力荐

相似的对话和情感

58分钟前
  • Baked Patato
  • 还行

一部电影足够

1小时前
  • 而已。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