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10½号:太空时代的童年
Apollo 10 1/2: A Space Age Childhood,阿波罗10½号:太空时代的冒险,阿波罗十又二分之一:太空时代的冒险,阿波罗10号半:我要上太空,阿波罗10号半:男儿当升空
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
主演:米洛·科伊,杰克·布莱克,李·埃迪,比尔·怀斯,娜塔莉·拉莫罗,乔什·维金斯,塞缪尔·戴维斯,杰西卡·布里恩·科恩,玛德琳·吉尔博特,扎克瑞·莱维,格伦·鲍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简介:《阿波罗 10 号半:我要上太空》结合两种视角,相辅相成地讲述了 1969 年夏天人类首次登月的故事,影片既跟随宇航员及任务控制中心庆祝胜利时刻,也通过一名孩子的眼睛去见证历史,这个孩子在德州休斯敦长大,并有属于他自己的太空梦想。《阿波罗 10 号半:我要上太空》的灵感来自获奥斯卡提名的电影人理查德·林克莱特本人..详细 >
快乐童年时光,还总带着大大的梦想的那种。
细碎 日常 无剧情对我来说甚至都是颇为喜欢的 问题是密集 呱噪 毫无节制的独白 自我沉醉于童年回忆 都很令人反感 尤其是溢于言表的老白男味儿
真真假假分不清
做手帐 当背景音乐刚刚好
我看这片的心情就和主角看登月时的心情一样:似睡非睡
真人拍摄转动画在本片中的成果很出色,它细致入微地捕捉了3D动画都难以捕捉的真实人物神态,但同时也带有区别于真人拍摄的精致感和活力,并不让人感到制作这样逼真的动画是多此一举,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而内容上,我也很喜欢影片所塑造出的环境。它或许会成为我心目中的年度最佳之一,并且应该是一个较为私人的选择。
冷战私人史、记忆数据库,代表月球、冷战的灰色之下是夕阳魔幻时刻笼罩的彩色,这部电影似乎便是林克莱特作品中对“时间”之执着的源头。阿波罗登月的那个晚上,尽管连我的父母都还没有出生,我也真切地与当时成长的人们共享了一段短暂的回忆,因为"You know how memory work."
看了三四次才看完,有点进入不了的观感。一方面,很奇怪的是,这次看林克莱特描写自己的这版《少年时代》,看出来一点ppt电影的感觉,之前其他作品都没觉得有过这种感受,不知道是不是动画片形式带来的错觉。但另一方面,如果是真人拍摄的话,我觉得也不一定会有这种轻盈的的体验,即便整个故事依然是平淡的。
1969 年以及那个夏天里的「美国」和「美国人」再也不会回来了。那个时代也一样。50 年后我们看着那个逝去的世代,发现自己身为一个中国人,正站在另一个时代的分界点,正在迎接属于我们的大时代。好或者坏,它都会到来。
大量的旁白碎语,充满着导演对于童年的回忆,对60年代的美国的回忆。
这美国人是有多怀念那个黄金年代啊,美国小孩回忆没啥共鸣
1013|81/100和其他导演的怀旧完全不同,林克莱特的怀旧更像是在鼓励童真,找寻大与小、新与旧之间转瞬即逝的惘然若失。当大人们为“错误”之事感到而不满,儿童此时却在不和谐中找到了真正值得思考和纪念的东西。平克·弗洛伊德的<Astronomy Domine>是推动电影情绪的绝佳催化剂。
这NM是个纪录片吗?
熟悉的动画风格,通过回忆的成长史可以更好的了解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也能和林克莱特拍过的青春片里的生活方式串联起来。
没想到居然花了50分钟在做时代背景介绍,更没想到的是全程添加旁白。体验还蛮糟糕的,至少在前70分钟。
之前说过侯麦的世界是最接近天堂的存在,应该加个法语限定。英语的天堂在林克莱特这里。
真的只有我觉得非常无聊吗…
其实是美国版《阳关灿烂的日子》。怀念的是同一批人同一个世代,被怀念的也是同一批。怀念的是两种不同的自由。不知道有没有苏联版本的。
又一位名导拍怀旧年代片,真的笑死了。但这部真的真的好看死了,代入感强到爆棚。幻想部分的植入真是有趣,大时代背景与个体回忆居然以这种形式交错。也许,全世界男孩的浪漫是共通的吧。
SXSW首映礼。太喜欢了。天上的生活是一片银灰色和只能听到自己呼吸的孤独,地上的生活是抢电视剧的六个兄弟姐妹和爸妈、休斯顿的夏天、冰苹果和冰淇淋、和邻居家小孩互相使坏的游戏。奥斯汀和休斯顿的复古回忆,越战、冷战、饥荒等宏大的名词乱飘。40万人参与了阿波罗项目。天上和地下糅在一起,我们也都是相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