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时,我感觉了悲伤,但这种悲伤中也夹杂着希望与温暖。
但就是这些希望和温暖让这部电影变得并不是真的让悲伤逆流成河了,尽管我有点断章取义(毕竟电影只是以郭敬明的小说为框架而改编把校园欺凌作为主题的电影),但是我觉得,那么符合现实情况的这个标题,这样运用有点可惜。
我的一个朋友对这个电影剧情发表了一个很客观的观点。
他说角色的安排有点走极端,剧情也同样。
被欺凌者很正义,善良,品行端正;欺凌者内心扭曲,恶毒,执迷不悟。
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双方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厮杀”,最后也是正义战胜了邪恶。
这无疑是传播正能量,让人看的过瘾。
但不真实。
这让我想到了美剧《第十三个原因》,女孩汉娜贝克列了13个导致自己自杀的原因,个个关于校园暴力。
但当第二季上映时剧情却反转,汉娜贝克不再是单纯的受害者,那十三个人也并不是单纯的施虐者,他们变成有思想,会流泪,会愧疚,甚至其中有人被汉娜诽谤。
这就引出了那个主题——没有完美的被害人。
汉娜的死不仅仅是所讲述的那13个人责任,她自己,她父母和她生长的环境都是导致她选择放弃的因素。
就像这个电影的原著一样,每个人都是有缺陷的,包括被害人,都是不完美的,易遥未成年怀孕,母亲脾气暴躁,生父抛弃。
欺凌使她自杀,却并非是使她自杀的源头。
原著中使她自杀的是因为没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那么试想,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中,有多少因为真实的欺凌与暴力自杀的孩子们是能看到希望的?
如果都可以像电影中的易遥一样都有一个阳光帅气的“朋友”陪她一起度过难关,还有母亲在身边关心(虽然是默默的),那会有多少人又可以挺过这个难以度过的青春。
看到顾森西力挺易遥时,脑子闪过的都是曾经看过那些被打了马赛克的校园欺凌。
赤裸的身体,肮脏的语言,不断的踢打。
被欺虐者未曾发出一声呻吟或呜咽,不知他们是因为害怕还是把无声作为最后的反抗。
但我心里的酸楚和恐惧总会涌上来,那种难过,远远不是这部电影能带给我的。
我只是觉得,既然已经决定拍摄这个主题的电影,既然都把最后的法律条纹一条条都摆了出来,还希望电影能尽量真实。
不论是不完美的受害者还是失去希望的受害者,他们都是被害的一方,千千万万个他们已经消失在风里云里,还有千千万万个他们在忍受着或轻或重身心的创伤活着,还有千千万万个他们徘徊在放弃的边缘。
他们需要一个为他们发声的方式,他们需要大家听到他们心中的撕裂的声音,了解他们的真实处境,而不是单纯的矫揉造作,也不是创造出来一个美好的希望的故事来激励他们。
他们生活已经很辛苦了,请尊重他们。
(作者声明:本人没有恭维原著的意思,其实要不是拍了电影,作者还真不知道原著的主题是啥。
)
演员1.5倍慢速念台词,主角各种45度逆光仰望天空,花式穿插慢镜头,回忆片段不断闪回重复,矫情的台词堆砌出大段独白,再配上疼痛青春的配乐。
一部郭敬明式青春片(MV)就完成了。
校园暴力是个很好的题材,可惜导演落落完全无法驾驭这种严肃沉重的现实题材,结果被拍成了矫情又狗血的四角恋青春片。
剧情逻辑经不起推敲,剪辑更是一塌糊涂。
同样是讲在校园里受到歧视和偏见的电影,《奇迹男孩》被处理成了温馨又正能量的一流励志片。
而《悲伤逆流成河》只能沦为狗血矫情的三流烂片。
《悲伤》里面帮助女主对抗校园暴力的人只有一个喜欢女主的男生,并且教她对抗的方式是“以暴制暴”,校长老师同学都在助推或者围观校园暴力。
女主得病不敢告诉家长,受欺负不敢告诉老师,被误会杀人也不等警方调查。
为了制造女主的悲剧形象把整个社会都设立成了阴暗面,没钱又无能母亲,无力处理学生的暴力冲突的校方,调查速度跟不上女主被欺负进度的警方。
电影整个基调压抑又灰暗,太过刻意的情节设置和人物设定,让校园暴力的表达显得隔靴搔痒,如同儿戏。
表演上几个新人演员的台词功力简直是灾难,女主角的念白有气无力,梳着tfboy同款发型的男主,根本做不出任何表情,刘海都比他的演技更抢镜,另一个骑士男主演技更是尴尬得连陈学冬都能当他老师。
看了这个电影我才发现,现实类题材的电影还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更好。
没有真实经历过纯粹靠意淫的东西,无论怎么改编,都更像是一个拙劣的演员,哭哑了嗓子也憋不出眼泪,只能吐出一口狗血。
郭敬明这三个字算是被豆瓣的豆友们成功地和烂片挂上了钩,这部《悲伤逆流成河》同样没有逆袭成功,目前在豆瓣上仅有5.8的评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标准衡量电影的好坏,但这部片子又被弄成这么低的评分,个人认为脱不了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嫌疑。
谈谈个人对电影人责任的认识吧,其实在今年的另一部热门电影《我不是药神》中已谈到,电影不应该仅仅承担着娱乐大众的责任,更重要的是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教化众生,弘扬真善,发现、并改良社会现实中的问题,引发众生对深层问题的思索。
电影和语言文字一样,鲁迅先生既然可以拿它来当枪,为什么如今的电影人偏要拿它来当痒痒挠?
或者按摩椅?
挠挠你的胳肢窝惹来一通大笑后,除了带给你的感官刺激享受,能给这个社会带来任何进步吗?
电影更应该像是一面镜子,映照着这个社会现实的镜子,众生可以在里面看见自己,看见这个社会的角角落落,看见我们真实存在的问题。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看见了问题,才能改正、逐步改善,大家不都希望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越来越好吗?
回到电影本身反应的校园暴力问题,流言蜚语积毁销骨的问题,正是我们这个社会应该解决的问题,其实从三十几年前笔者上学时,就普遍存在着这类问题,校园小混混横行霸道,校外欺负低年级同学,抢劫同学零花钱,甚至殴打老师,老实讲,几十年过去了,媒体上依然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校园霸凌新闻。
电影是沉重了些,两位女主角死亡,观众在为易遥跳江自杀以及众人的群体无意识之恶懊恼、扼腕叹息的同时,观众席中的各级教育局的官员,各级政府的官员不应该考虑要做点什么吗?
观众席中的家长们在对子女的教育中不应该思索点什么吗?
现在女儿也上了小学,作为家长,我也希望我们这个社会能给我们的下一代提供一个更为良好、和平、无暴力的校园环境,让他们健康的成长起来,不希望他们再重复易遥、顾森湘、唐小米这样的悲剧,也不希望他们这一代还会经历被小混混逼到墙角,威胁着交出零花钱的恐惧。
从这一点上说,这部《悲伤逆流成河》不应该只有5.8分,从让更多人认识到这个社会问题,促进问题的解决角度上,也不应该只有5.8分。
《悲伤逆流成河》影评 《悲伤逆流成河》无疑是一部青春片,自2013年赵薇导演《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之后,每年都会有一部青春片爆款:2014年有林更新周冬雨主演的《同桌的你》以及根据九夜茴同名小说改编的《匆匆那年》,2015年有何炅导演的《栀子花开》以及由苏有朋执导的根据饶雪漫小说改编的电影《左耳》,2016年有《谁的青春不迷茫》,到了2016、2017年,青春题材的影视作品不仅仅局限于电影,在电视剧和网剧方面取得了更大的拓展。
2016年根据八月长安改编的由刘昊然、谭松韵出演的《最好的我们》成为爆款,随之,八月长安的“振华三部曲”(《最好的我们》《你好旧时光》《暗恋橘生淮南》)均被改编为影视剧,2017年《你好,旧时光》播出,2018年有“振华前传”《忽而今夏》播出,《暗恋橘生淮南》于2017年出品,预计于2019年首播。
2017年青春校园剧《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开播,瞬间吸粉无数,捧红了沈月和胡一天。
自2013年到现在,青春题材的影视作品不断发展,成熟,至今长盛不衰。
青春题材的影视作品多半以高中时代为背影,讲述校园时期的懵懂的爱情、友情,勾起观众对青春和初恋的追忆。
青春题材的影视作品受众极大,毕竟每个人都有过青春,多多少少我们可以从影视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唤醒自己心中最温暖的回忆。
除了以高中时代为背影的影视作品外,也有些以初中为背影,有些以大学为背影(例如2016电视剧《微微一笑很倾城》、2019年网剧《独家记忆》),更有横跨初中、高中、大学的青春作品(例如2018网剧《忽而今夏》)。
除了国产青春题材的影视作品外,由台湾制作的2011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以及2015年《我的少女时代》在内地上映,口碑斐然。
青春题材影视作品发展之初,多半讲述少年少女情感懵懂、爱恨纠葛,其中涉及三角恋、堕胎、车祸(例如《匆匆那年》《栀子花开》《同桌的你》),后来青春题材慢慢回归真实,但仍然逃不过少年少女谈恋爱这个主题(八月长安作品为代表),直到2016、2017年,青春题材作品开始多元化发展。
2017年《嘉年华》上映,讲述了两个女孩(旁观者和当事人)深陷“性侵案”的另类的青春, 同年,泰国电影《天才枪手》以“作弊”为题材,将青春题材拓宽了一个新的领域,同年,由鲍鲸鲸担任编剧的《闪光少女》讲述了音学院里民乐与西洋乐的冲突,同年年底,冯小刚导演执导《芳华》上映,谱写了另一个时代的文工团成员的青春之歌。
到了2018年,《狗十三》上映(该片于2013年拍摄完成),让我们看到了成长中真实的自己,曹保平导演用克制的、冷静的叙事尖锐地再现了“中国式教育”中青春的残酷,同年,《过春天》里穿梭于两个城市的少女的青春更加特殊。
2018年9月,《悲伤逆流成河》上映,将青春题材拓展到“校园暴力”。
该片由郭敬明同名小说改编,由作家落落执导,启用了四位新人演员。
由畅销文学作品改编的青春题材影视作品不在少数,上文已经提到许多,虽都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但总体换汤不换药。
《悲伤逆流成河》与前者不同的是,不仅讲述了“青春疼痛”,更在原作的基础上将主旨拔高到了“抵制校园欺凌”这个层面。
郭敬明原著小说《悲伤逆流成河》虽然描述了很多女主易遥遭受校园暴力的场景,但其核心内容还是讲述易遥、齐铭、顾森西、顾森湘四人的情感纠葛,不失为“青春疼痛”文学之代表。
落落选择将电影指向校园暴力,无疑是聪明的,但正是因为改动,显得《悲伤逆流成河》这部电影极其拧巴,情感也没有讲好,校园暴力也没有讲好。
《悲伤逆流成河》中有一个角色,是个女孩儿,女主易遥的同班同学,无名无姓,差不多给了三个镜头:易遥初次被人欺凌时候,那个女孩眼中闪过同情,但没有任何作为;易遥在校车上被欺负时,那个女孩欲帮助易遥,被同伴制止;易遥跳河之后,那个女孩给了同伴(欺负易遥的女生)一个巴掌。
很明显,编剧(或导演)设置这个角色的目的是用这个角色影射所有对待校园暴力漠不关心的“旁观者们”,他们即使没有欺负“被暴力者”,但无疑是“暴力者们”的帮凶。
这个设置其实是好的,因为大部分人碰到校园暴力时,都是作为“旁观者”的角色,“被暴力者”和“暴力者们”只是人群中的一小部分。
可正是因为“旁观者们”的不作为,导致了校园暴力事件永无止息。
“旁观者们”这一类人,心中的良知告诉他们校园暴力欺辱同学是不对的,但他们又恐惧“暴力者们”,怕自己帮助“被暴力者”后受到牵连,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选择漠视校园暴力。
他们,便是校园暴力事件滋生的温床。
比之“被暴力者”和“暴力者们”,其实“旁观者们”更值得被探讨。
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所谓“明哲保身”,从个体的角度出发,他们的选择似乎没有错(事实上大部分面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旁观者们都是这样选择的),但反过来讲,他们是自私、冷漠、胆小、怕事的,因为他们心里明知“暴力者们”是不对的,却没有勇气出来制止,任由事态发展。
所以,“被暴力者”、“暴力者们”、“旁观者们”并非是三元对立的关系,可以说,“旁观者们”是“暴力者们”的帮凶,“旁观者们”、“暴力者们”为一元,与“被暴力者”对立,形成二元对立的关系。
《悲伤逆流成河》中,作为“旁观者”的女孩儿最后扇了欺负易遥的女孩(即“暴力者”)一巴掌,我觉得是个败笔。
倘若我是“旁观者”,因为我的不作为,导致了“被暴力者”的自杀,我的心中无疑是愧疚的,但无论如何,我没有资格扇“暴力者”一巴掌。
我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责备自己,而不是推卸责任(我认为扇“暴力者”这个动作/第一反应本身便意味着推卸责任)。
《悲伤逆流成河》杂糅了青春的情感纠葛与校园暴力,但并没有将两者真正融合。
倘若以“控诉校园暴力”的角度审视这部电影,无疑它不及格。
因为所有关于校园暴力的控诉都是女主易遥跳河之前吼出来的,而不是用镜头语言,用细节、用情节、用画面带给观众心灵的冲击。
(倘若将《悲伤逆流成河》与日剧《非自然死亡》中《杀人游戏》作对比,高下立现。
) 因为电影是基于原著改编的,因此人物的虚假性可怪到原著头上。
易遥这个角色立得住,因为有明确的家庭背景,电影开始,作为主人公的她也有明确的人物困境、人物动机。
齐铭和顾森西两个人物和易遥的关系都很奇怪:按文本,齐铭和易遥的设定是青梅竹马,但影片中呈现的齐铭和易遥根本没有呈现出青梅竹马的关系,反而,他们很陌生。
齐铭对易遥、对易遥家庭的了解都没有达到一个“青梅竹马”的程度,因为前半部分人物关系没有铺垫好,导致易遥、齐铭两人后面的戏(情感纠葛)很奇怪。
更奇怪的是顾森西这个暖男,一句话概括,生活中不存在的。
综上,只能说《悲伤逆流成河》触及了青春影视题材中的“校园暴力”,却没有真正的做好。
看完之后印象最深的,竟是片尾中对路人的采访,当然,不得不承认,两个男孩子确实帅,实名被俘获。
说说校园欺凌吧。
易遥经历的校园欺凌,更多的是孤立和嘲笑。
相比之下,还没把校园欺凌更难过的那面展现出来。
有一个男孩上五年级的时候,11岁,学习成绩优异,但就是因为个子长得小,被同班级两个大个子男孩整整欺凌了两年。
对于这个孩子来说,下课铃简直是噩梦,十分钟的时间里,大个子男生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欺辱他,动辄在后背上打上一百拳,动辄拽过来就是一脚。
被欺负的男孩其实内心很倔强,他不愿意告诉家人和老师,不是因为怕,是因为自尊心。
他也不是没有过反抗,可是一米四不到的小身躯怎么和发育早的一米七男生对抗。
有一次课间,对方又过来找理由欺负他,忍无可忍的他拿起砖头和对方厮打,被三五下打倒在地,又被踹上一脚。
旁边只有两种同学,一种在嬉笑围观,一种冷漠视而不见。
那一次,他上学的十几年里唯一一次面对很多人大哭。
只哭了半分钟,他爬起来,拍干净身上的土,从学校围墙的边上,默默地走进班级坐下,生怕别人看出自己刚经历了什么,现在看来,当时的他就像一条被撕咬的流浪小狗。
那两年,小男孩的成绩差了,开始厌学,甚至开始被班主任当作反面典型。
一个十一岁的男孩,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应对这一切。
从那时候起,在他心里种下了自卑的种子,他的无忧无虑的童年,在11岁的时候结束了。
是的,我就是这个小男孩。
前几年小学同学建了群,进去以后我很少说话。
尽管我已经是那些混得良莠不齐的同学眼中的成功人士,但二十年的时光,并没有让我对这段经历释怀,我做不到大度,我自己知道在现在很多思考问题的方式里,会有备受欺凌的那两年留下的影子。
我希望看到欺负我的人过的潦倒不堪,我希望用同样的方式把我经历的一切让他承受。
对于校园欺凌来说,时间从来不是药膏,能让受害者当作什么都没发生。
我出门吃饭会对服务员(我从来不会叫服务员 我都是叫哥 姐 小姨之类的)说谢谢 我也觉得有纹身不一定是社会 遇到乞丐我也会给一两块零钱 遇到欺负人的事情 我也会出手 我也会帮同事干活 我觉得我没什么不同 别人觉得我很善良 当然 也很好欺负我是gay我叫张涛在学校里 有的同学就开我玩笑嘛 说我被男人怎么样怎么样 总之特别抬不起头 记得有一次 开班会 我是主持人 然后老师也在这听我讲 同学们就在下面起哄 说跟男朋友怎么怎么 当时觉得特丢人 然后背地里老师也打听我的事情 他们当众让我出丑 碰我护肤品 说我娘炮 记得有一次吧 班里几个挺强势的同学 在我某手下面评论txl(同性恋)别的同学也跟着 当时我就把视频删了 特别无奈 也特别无助 .......上班的时候(学校安排实习 总会有同学在一起) 有的同事也知道了 让我帮他们撤盘子(在酒店实习 餐饮 就是客人吃剩下来的 )就是昨天 我去用餐大厅帮他们收盘子 收到一半我就走了 我去把盘子送洗 在洗碗间里 那个同事特别自大的说 :大厅的没收完啊 你赶紧去收 你自己的工作没做完 赶紧去。
当时我特郁闷 我帮你收你还跟我计较?
我就跟他说 为啥啊 我要帮你解决 明明是你自己的工作 他就特无奈的走了 洗碗间大爷跟我说 你别听他的 他就是看你好欺负 (当时心里都是暖暖的 )我知道 我是gay 我是跟别的男孩子不一样 但是你能不能别用异类的眼光对我 是 你什么都没做可是 我的好脾气 不是你纵容的资本啊 我想过自杀 我想一了百了 可是我不能 我才17真的 屏幕前的你 把所有事情看轻一点 我希望你成为很酷的人晚安🌈
4.7分。
看了《少年的你》后来回顾这部号称国内首部反映校园暴力的电影。
不过怎么有人跟我说国内首部反映校园暴力的电影是《左耳》啊?
看来还要再去看看《左耳》了。
老实说,这部电影的水平还不如《小时代1》。
这电影取得题材好,但拍烂了,剧情完全撑不起立意等于没说立意,因此在立意这方面与《小时代1》其实半斤八两。
配乐、演技、镜头运用《小时代1》都稍胜悲伤逆流成河》。
剧情《小时代1》是流水帐无病呻吟,《悲伤逆流成河》是编剧脑子完全坏掉了。
主要比较对象还是《少年的你》。
就从剧情来讲,《悲》安排女主得了性病被欺负就是个大败笔。
校园霸凌是一件很普遍的事,很多人被霸凌都是很莫名其妙的就被霸凌了,霸凌者完全是不讲道理的,甚至很可能霸凌者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欺负别人。
但现实中有几个人是得了性病被霸凌的?
是得性病被霸凌具有普遍性还是性格内向被霸凌具有普遍性?
以前被欺负过的人看到女主因为得了性病被霸凌真的或感同身受吗?
所以我讲编剧脑子坏了,明明有那么多被霸凌的理由,为什么非要扯到性病上?
另外,顾森湘被小混混逼跳楼的那一段太刻意太狗血太巧合了,这就是强行剧情杀。
如其名真有觉得这一段剧情合情合理的人,那个人绝对还是个没经历过社会的孩子。
《悲》大部分剧情脱离了现实,完全没有《少年的你》那么写实。
台词方面,其实我觉得《少年的你》已经有点中二了,没想到《悲》更是从头中二到尾,让人看得尴尬死了。
《悲》情感也过度煽情,完全是强行向观众灌输导演的思想,没有《少年的你》克制,感悟全靠观众自己。
比演技,周冬雨的哭戏比女主强的不是一点点,这女主看起来就像是在假哭,两个男主更不用提了。
《悲》的配乐也给人感觉很突兀很烂情很出戏。
讨论区有人说导演换成李沧东金基德肯定会无脑吹高分,但李沧东完全不是这种风格啊,他不可能拍出这种电影。
至于金基德,他也失手拍过一部5.9分的《人间、空间、时间与人》啊,也没见有人无脑吹啊。
而且以金基德的尿性,结局也绝对不会这么正能量的。
总而言之,豆瓣5.9分我其实还觉得给高了,跟《小时代1》互换一下分数比较合适。
“重新认识一下,我叫顾森西,太阳从西边出来的那个西。
”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是晚上十点,八排六座,影院里只有我一个人。
我在想:一个人在绝望至极的时候,要是有另一人能陪在他身边该多好,哪怕只是说一句无从轻重的话,他都会觉得世界是光亮的。
可没有,从来没有,于是他变得冰冷、古怪、麻木,逐渐学会了与黑暗相处,在自己的世界外筑起最厚的墙。
这大概是电影与现实间最大的沟壑,想到这里的时候,我感觉身边的空气都是湿漉漉的。
我是一个校园暴力的亲历者,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个女孩向我表白,我拒绝了,于是校园里开始出现"我把男性的生殖器官暴露给她看”的传言,几天后我成了校园里最令人不齿的角色。
可我没法说,我接受的教育让我无法对老师甚至是父母说出这件事,哪怕说了,谁能相信那些仅仅八九岁的孩子会说出那种话。
电影里易遥受到的伤害对我来说就像往事的重演。
我能明白被人从三楼泼冷水是什么感觉,身体像被上了发条一样止不住地颤抖,耳朵宛若失聪只能听到沙沙的杂音,可依旧能感受到身边传来的笑声。
就仿佛置身于一个千人舞台中,而我便是台上那个唯一的丑角。
我也曾一回到旅游车就紧紧抱住书包好像那是一件难得的珍宝,可再打开书包是发现钱夹里的钱已经不见了。
当我在车厢里怒目而视想要找出谁是始作俑者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张张似笑非笑的脸,那一瞬间我感觉我就是这世上最大的笑话。
我在操场上被篮球砸过,我抗争,我冲出去把那个笑的最欢的人胖揍了一顿,那真是我一生中做过最畅快的一件事。
之后我和易遥一样被全校批斗,被骂作公敌,虽然没有顾森西为我绊倒教导主任的话筒杆。
所以我要说我喜欢这部电影,即使它台词矫揉做作,镜头懦弱不堪,但我还是喜欢它,因为这是我,以及我们的电影。
我知道命运无法改变,但抗争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选择。
所以我选择写下我的经历,给它五星,是希望有更多的人看见这部电影,知道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校园暴力,当你们碰上下一个受害者的时候,能待在他身旁,搭着他的肩膀告诉他:“我陪你。
”希望有人能站出来,为他抗争。
最后,我想对这个世界上校园暴力的受害者们说一句话——我也是。
你会不会对这个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否定,在得到一样东西的时候已经预设要失去它,在一段感情开始的时候已经开始想象它会结束。
那么好巧,我也是。
你会不会喜欢听一些空白悲伤绝望的歌,并从他们的歌声里找到平静和快乐,会不会喜欢一个人坐在窗台上,并在一阵风吹过的时候感到自由。
那么好巧,我也是。
你会不会觉得黑暗温柔,喜欢借着烛光在卧室里玩手影;喜欢在打着手电在楼梯里乱窜,看影子在墙上舞蹈;喜欢喝杯酒在午夜的街道上漫无目的地游荡。
那么好巧,我也是。
我只是觉得,没有必要为这些、甚至更为负面的情绪与个性自卑,没有必要为了合群去改变自己。
因为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这个世界上一定存在与我们相似相契的灵魂,他们会去接受你,包容你。
我始终相信,人生本质上是一场躲不开的劫数,但每个人都有资格选择怎么去渡过它。
那么,尔本妖孽,何须为人!
“齐铭你对我太好了,好得有时候我觉得你做什么都理所当然。
很可能有一天你把心掏出来放我面前,我都觉得没什么,也许还会朝上面踩几脚。
齐铭你还是别对我这么好,女人都是这样的,你对她好了,你的感情就廉价了。
真的。
女人就是贱。
”三个女人一个男人,唐小米讨厌易遥是因为齐铭,顾森湘以为齐铭的邀约而遭遇不幸,易遥知道那不是爱情。
很多女生在学生时代都有这样的异性好友吧,可以一起逛街,一起回家,一起吃饭,很多不能对同性说的小秘密,都可以对他说,可是那不是爱情。
易遥被全班甚至其他班同学欺凌的时候,齐铭不在,易遥开始反击的时候,齐铭出来制止。
原著有一段情节,写的是齐铭和易遥保证,相信她。
齐铭和易遥在河边争吵的时候我哭了。
因为同理心。
在易遥说到带着香味的卫生巾的时候,她不知道原来卫生巾这样东西还可以是带着香味的。
小学的时候,家里会给几毛钱零用,可以买1毛钱一包的无花果。
班里有个女同学家里很有钱,可以买几块钱的德芙单条,那个时候觉得有钱真好,可以买甜的零食。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有钱和没钱的差别。
最不能看的就是那些贫困地区的新闻,现如今,2018年,还是有很多地区的女生不知道卫生巾是有香味的。
一起看电影的大三小朋友不相信有这种事。
易遥跳河前的那段独白,真的很让人绝望,那个多次想要说什么的女生,最后终于甩出了巴掌,围观者从看热闹、质疑,到有人呼喊回来。
易遥的奔跑,群众的骚动,很真实。
不久前才发生过。
我庆幸我所有的学生生涯没有经历过任何一场校园欺凌,也没能成为沉默的那一类人。
我知道不是所有人都像我一样幸运,片尾播放真实故事收集来的关于校园欺凌的独白,那些现在看起来美丽的女生,健壮的男生,他们在学生时代,都受到过不同程度的欺凌。
很多家长不重视,很多学生不在乎,以为只是小孩子之间的小打小闹,身体的伤害会愈合,心理的阴影很难治愈。
很难说出希望人与人之间可以少一点伤害,多一点真诚,那不现实。
哪有心想事成,世界和平。
做不到寄希望于别人,那就寄希望于自己吧。
不容忍,不做旁观者。
-实在是觉得不夸赞一下五位新人不好意思,听说都是初次演戏,见面会上,两个小姑娘紧张的自我介绍都只有说完名字之后的不知所措。
易遥,哭戏真好。
齐铭,是校草啊,笑起来暖暖的。
顾森西,承包了所有的笑点,台词有点平,警察局哭的那里很真实情感了。
顾森湘,闪着光的少女也就是这样了吧。
唐小米,被欺负与欺负人之间的表现也很真实了,没有夸张的嚣张跋扈。
最后,如果大家可以不带着有色眼光来评价电影,最起码,看过电影之后再来评价,也是对电影《悲伤逆流成河》的不欺凌。
片的观感一般,喜欢色调和景色。
我哭了,哭的很伤心。
我经历校园霸凌,经历3年,我所有拥有好的东西都被抢走,甚至破坏。
头发上的泡泡糖,楼上砸下来的篮球,被踹的凳子,被打的背部,话语的讽刺,这些对于我早已遗忘,但这部影片让我再次想起。
我开始反思,过去对现在有什么样的影响?
可能造成了如下的自己1.感觉自己不配拥有好的东西,那些好的东西都应该是别人的。
2.不愿意接收他人对自己的好,感觉自己不配。
3.对于所有玩笑会当真,会觉得有嘲讽。
4.别人说我不好,就努力的去讨好。
些许原因都是小时候的原因影响,自己在改善,带着面具。
我真的希望从小都像是顾森西那样的人,带着自己的自信走过青春。
如今社会影响改变颇多,但有些年幼时的创伤给予的思维却很难改变。
她始终一件白色的校服,在校园里出现,不是大家统一的红色校服,也没有性感的小短裙,显得格外的碍眼。然后似乎一切都变得理所应当,被误解,被妒忌,被数落,被嘲笑,被欺凌,被指责…整个电影看得我心里特别痛苦,特别生气。我不懂,为什么人和人之间不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为什么人和人之间没办法和睦相处,为什么人和人之间总是要相互的伤害?我带着这些疑问,看了这部电影,期望电影中可以解答我的这些困扰,但是电影并没有。伤害之前,都不曾有过一丝纠结和犹豫,伤害之后,也没有一丝愧疚和自责。一些人笑着,一些人沉默着,没有人愿意过去,给被伤害的人一个抱抱。痛苦,绝望,冰冷,窒息…
每一个女孩的生命里,都有着这样一个男孩子。他不属于爱情,也不是自己的男朋友。
女主人设太惨了,从头到尾就没遇上啥好事,可欣慰的是,俩男猪脚都养眼而单纯,故事也不是无中生有的矫情,现实的校园也只是看上去很美,从校园霸凌的角度看去,忽然感到彻骨的冰凉与绝望。
想起我遍体鳞伤的青春,泣不成声。电影很现实了。但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觉得夸张做作,因为遭遇这种年华的人,毕竟是极少数的存在。电影拍的肯定是不够完美,但胜在题材的社会价值,充满诚意,我给满分。
挺好的啊,郭敬明电影比韩寒强。
原著是易遥妈妈没了,易遥和小混混在一起怀孕堕胎,顾森湘被强暴跳楼,易遥也跳楼了,齐铭自杀了。妈妈还在,没有怀孕堕胎,森湘没有被侮辱,(但是坠楼)齐铭搬家了,易遥还有森西,光照进来了
一束光永远照不亮黑夜。没有人是旁观者。(1. 虽然我非常非常不喜欢郭敬明,但这个作品实打实是难得一见的不错的国产青春片。2. 摄影和剪辑肯定有高人指点过,镜头是设计过的,比如开篇的长镜头,女主第一人称的睁眼,先放结尾的倒叙,新人很少能想这么多。最大的问题是技巧用得太频繁了,一直在做加法。三段结构间的两处衔接更像是MV。3. 幸亏郭式矫情话没说太多,现在这个量虽然过了点,但整体看来还不太影响观感。女主演技在线也能加成。4. 放在目前国产片的大环境下看,我不介意这种题材“被消费”。确实能看出是努力想拍好,而不是单纯靠题材捞钱。)
我觉得我混在一群哭的上气接不上下气的妹子中间真的好另类,看的时候还频频侧目不知何故,最后交流的时候果然哭的最厉害的都是有过被欺凌经历的,这场电影大概成了她们的发泄地,女主几次情绪爆发演技可圈可点,但是几次对于群体性欺凌过程的描写(女主生病被全校疯传、女主涉嫌杀人被写大字报)拍成了mv快镜则有点令人匪夷所思,本该是积累情绪的过程却轻描淡写意识化了,另外一些台词念出来实在是太尴尬,这电影的中二感倒是没表现在人物性格上,全表现在书面文艺的大段念白上,这点来说编剧要背锅,既然题材都大改了,原著的郭氏文艺腔没必要带到电影里来。不过最后再说一句,虽然没经历过做不到完全的感同身受,但是仍希望校园欺凌现象能更多的被揭发、被遏制、被制止,希望每个被欺负的同学身边,都有一个顾森西。
我有滤镜加成。不过,我一直不赞成天真,不赞成用“无意之过”“无心之失”这类暧昧的词语来粉饰太平。你需要知道这世间充满恶,十分纯粹的恶。你要咬紧牙关去见识它们的狰狞,牢记痛苦,牢记仇恨,才能时刻警告自己,永远不对他人做出同样的恶事。小任敏演技很好,邬君梅老师自抽耳光瞬间震撼。
比起小说无比黑暗的内容和结局,电影改编着重强调了校园霸凌的内容。校园霸凌不一定是要动手或辱骂,更多的是无声的排挤和冷暴力。没有良心的欺凌者们,就算是付出生命的代价或让他们受到法律的制裁,也不会感到一点抱歉。人的成长过程中有无法选择的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和成长阵痛,只有通过努力让自己有选择,才能将这些远远甩开。
说矫揉造作的你们都是齐铭,你们不理解为什么一个解释就能解决的事要闹到自杀,你们不知道,可是我知道。
父母是孩子自信的源泉
豆瓣点映场,其实有点奔着看笑话去的,结果意外好看,和印象里小说剧情差别非常大,尤其是易瑶这个人物,我印象里是个堕胎girl来着,编剧刻意往校园霸陵方向改的不是一点半点,但还是蛮成功,结尾高潮部分很受触动,完全哭瞎。最后一个镜头的意思我理解为跨过悲伤的河,他们就能肩并肩坐在一起。片尾字幕的校园霸陵报警信息加分,镜头语言挺美的,落落做导演还可以。
本来想给三颗星,一看评分也太低了 值6.5分吧
豆瓣评分并不怎么样但是我看了之后深有感触觉得挺真实的也挺有深意的
“你生活在光亮里,你就觉得全世界都是光亮的。”易遥说给齐铭的这句话也是说给我的。爸妈没打过我,我不能理解有的家长追着孩子打;没和同学吵过架,我不能理解为什么女生会扯头发;没有经历过至亲的离世,我不敢想失去至亲的痛苦。从来都没有感同身受,前一秒在电影院哭得稀里哗啦的我,后一秒逛了小吃街笑得像个小傻子。看完这部电影,我想,以后我要更善良更主动一些,或许我的一个微笑,一句关心真的能温暖别人呢,我幻想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一个人,想到我时会感到一丝快乐,哪怕我们只是擦肩而过过。如果一个微笑一份理解可以救活一个人,一句调侃一声嬉笑也可以杀死一个人。
推荐的原因:邬君梅和顾森西(辛云来饰),一个老戏骨撑起来一些节奏,一个新面孔,说是压抑之中的光亮都不为过,帅气青春阳光可爱。全片最感动的地方就是邬君梅的那句:“走,妈带你看病去。”瞬间眼泪就下来了。最后谢谢豆瓣电映的抽中~辛云来本人出现,真的是心动的感觉没有错了!!!
校园的霸凌在农村小、中学生普遍住校的情况下 相信这个片子会牵动一部分人的心 这部电影的现实意义是值得反思
情节叙述的有些乱 其实总体还是挺好的
影片拍的很细腻,很多人物的近镜头,矫揉造作的点把握的很好,人物性格鲜明,主题思想深刻,里面包含了母爱的伟大,当一个人孤独受挫的时候,有一个人支持着你是多么的重要。还有社会的舆论压力是会杀人的,冲动是魔鬼,不要甘于成为弱者,要懂得反击。不是简单的讲青春爱情,我觉得出类拔萃!最后想说觉得女主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