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月份,著名男作家冯唐在微博上发表《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一文,引发热议,随即更有女性作家写了多篇《如何避免成为一名油腻的中年女人》与之呼应,并逐步带起对“油腻”空前关注与探讨,而该词也日渐成为中年男女的非典型性表述,以至2017年12月20日教育部网站公布的2017年十大网络用语中,"油腻"一词赫然在列。
所谓“油腻”,不止于身材的走样、打扮的随意、语言的粗俗,其实质在某种程度上更体现了中年男女生活的艰辛、不易与焦躁。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在这个上有老,下有小,背负着“房奴、车奴、孩奴、卡奴、养老奴”等各种称谓,肩负着各种期望与希冀的阶段,10年前风靡大江南北的经典写实电视剧《蜗居》里海清说过的一段话对这种困境的描述不可谓不贴切:“..........每天晚上,我坐在窗前,看着窗外的灯光,我就会在想这城市多奇妙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生活,别人的生活我不知道,而我呢?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六千,吃穿用度两千五,冉冉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三四百,手机电话费两百五,还有煤气水电费两百,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四百”。
这些可以精确到个位数字的城市生活成本让人不敢松懈,自然无法去思考更久远的未来。
在面临着这诸多的经济义务、生活压力和心理负累的情况下,很多男人和女人都没有心思,没有条件,没有毅力,专注的去营造自己的外在形象。
尤其是我们所处在这么一个高速运转,你随时都可能被甩下车的年代,在这个年代,不管你在哪个行业,靠着工作实现财务自由都很难,但是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又助推着个体物质欲望的不断膨胀,逼着它不停的去追寻那些或许本就不属于自己的理想。
在丰满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频繁产生激烈碰撞之时,意志薄弱者很容易走向绝路。
去年12月10日上午,被诸多金融类公众号频频转载的中兴跳楼事件是一个典型案例,程序员欧某新从中兴通讯的大楼顶上一跃而下,他42岁的美好生命戛然而止,但留下的是一个残破的家庭,四位孤苦的老人和一对年幼待育的儿女。
与软弱者无法释怀既定人生轨迹改变有所不同是的,勇者则是更愿意将一切苦痛与压力扛在自己肩上,敢于平静去面对自己并不精彩的乏味人生。
前段时间知乎上有个“为什么有些人开车到家后会独自坐在车中发呆?
”的帖子有超过200万的浏览量,其中一个男士的回答获得一万多条的点赞:“很多时候我也不想下车,因为那是一个分界点。
推开车门你就是柴米油盐、是父亲、是儿子、是老公,唯独不是你自己;在车上,一个人在车上想静静,抽颗烟,这个躯体属于自己。
”这种回答与半个世纪前张爱玲在《半生缘》中“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的看法又极一致。
虽然张爱玲恋爱经历和人生阅历并说不上非常丰富,但其人性和男人及女人的心理的极了解却让人不得不佩服她的细腻观察力和感悟力。
本剧中真实的演绎出此种情境,尼古拉斯凯奇在妻子质疑其在地下室建了一个男人窝的时候,愤怒的说:“因为我一周六天都忙的要死,为了房子付钱,就像该死的障碍课程,想冲出前门,我想说,总有一天,我会被绊倒,因为乔治的玩具,被摔个狗啃屎,被送到急诊室,我是说我们也许需要有界限,我是说也许我们有必要,有成人区和该死的儿童区,你认为我想建该死的家庭房吗,你说得对,亲爱的,我讨厌台球,也不是机器零件销售的狂热粉,试图完成销售配额,做个大男人,完全不是我年轻时的梦想,光明的未来,世界上的一切都期待着,我的意思是,我要抓住世界的蛋蛋,用力挤,我这个疲惫的混蛋,屁股下垂,肥胖,秃头,奶酪一样的屁股,游泳圈肚腩,耳朵里长毛,鼻子里也长毛,我的薪水从14.5万美元变成4.5万美元”。
这正是一个中年男人对操蛋生活的无力控诉,随着年龄增长身材臃肿形象改变,可以看到的希望无多,压力巨大而无处舒缓,成日内心惶惶却又不得不装扮的从容不迫。
对孩子将家里搞得乱七八糟无比愤怒,为保持慈父形象却不得不在抓狂不已闪现杀气的瞬间让怒火烟消云散,因为他知道,虽然有时候孩子的确让人恼火的想掐死他们,但依旧是在自己在世界上所最珍爱的人。
人到中年,无论男人还是女人,似乎都并不容易,尤其是现在的女人,既挣钱养家,也带仔育娃。
很多时候,为着孩子的茁壮成长却逐渐的放弃自己年轻时候的梦想。
正如塞尔玛·布莱尔在剧中所说,“并非作为一个女人,你就没有梦想,职业梦想,关系梦想,我拥有一切,但还有更重要的事情,你一辈子都在静静等它到来,这种焦虑,这种秘密的兴奋,恐怖,因为你知道有一天,不可避免,你会创造这样的生活,它庞大,它重要,一切都在那一刻建立起来,然后成真了,不管你曾经怎么愿望,都不是现在这样,无论怎样,它就是他,无论你以前是谁,我们现在只是妈妈和爸爸”。
所谓的岁月静好仅仅是有钱有闲中产阶级以上家庭的惯常,普通出身的中年男女在日常生活中早已没有容易二字,自然也很难脱得了油腻。
对于大多数中产及以下阶层来言,所能做的也许只能是继续因着这种种责任、担当和义务,为着赡养老人和养育子女而奋力拼搏,力求让下一代早日过上摆脱油腻称谓的丰富精致人生。
PS:适合孩子已读小学以上的家长观看
很欢乐的剧,讲的是父母突然发疯杀自己的子女,原因大概是父母压力太大儿女不听话,具体也没说,这原因有点像日本电影大逃杀,只是老美将其归结为不明病毒?
然后讲主角一家父母追杀孩子的事,先是遇到硬核儿子偷到抢打伤母亲,然后是硬核女儿烧伤父亲,然后父母发疯后有嗜血状态打不死,历经千辛万苦在终于可以对两个孩子嘿嘿嘿时,爷爷奶奶出现了,你懂的,以为自己走上人生巅峰的父母再次被追杀。
最终悲催的父母也没得逞,被两个熊孩子抓起来了,最后一幕,父母对儿女的话大概是我比爱世界上任何东西更爱你们包括自己,但是有时候就是想。。。。
这句话可能是实话吧,哈哈。
废话不多说,先上图。
注意时间,注意冰棍的颜色:
1小时13分33秒
1小时13分53秒
1小时13分57秒
1小时14分10秒
1小时14分21秒
1小时14分32秒
1小时14分42秒
1小时14分54秒
1小时15分13秒这么显眼的三色冰棍儿,红色部分反反复复消失又出现,变平又变尖,导演,你是瞎还是故意的??
这么三分钟左右的对话戏,孩子吃了多少根冰棍??
后期剪辑是闭着眼睛做的吗??
片子本来估计是想通过一种夸张、戏谑的方式,用类似僵尸片或者变态追杀片的外表,来包装一部表达遭遇中年危机,年轻时的激情与希望已被现实碾碎的父母和日渐长大、独立、叛逆的孩子之间的矛盾的伦理片。
可是演着演着已经开始完全不知所云了……有人说这是凯奇的翻身作,有人说部片不错……我只能长叹一声,从我最喜欢的神级影帝,到B级片烂片王,凯奇也真是绝无仅有的奇葩了,这次……又扑了……
来听听尼古拉斯凯奇饰演的这个叫布伦特的男人,在精心制作一个台球桌又把它毁掉后的独白:……试图完成销售配额,做个大男人,完全不是我年轻时的梦想,我要抓住世界的蛋蛋,用力挤……在四分钟前我还是个年轻人,销售完成率是100%,这个年轻人在一百万年内永远不会像我这个疲惫的混蛋,屁股下垂,肥胖,秃顶,奶酪一样的屁股,游泳圈一样的肚腩,……现在薪水从14.5万美元变成4.5万美元……这是一个爸爸的中年危机,一个年轻时觉得自己一百万年都不会老,充满活力的人,不知不觉中就老了。
早上西装革履地去开车,看着空旷的街道,邻居的豪车,想象着在车里年轻人的疯狂,也许就是年轻时的自己…顿觉疲惫,可又只能皱着眉,坐进车里,叹口气,嚼一口剩了一半的隔夜巧克力,然后拿起钥匙发动,为生活上路去。
回到家只能蜷缩在昏暗的地方靠做一张台球桌触摸年轻的感觉,压抑到了极限。
再来看塞尔玛·布莱尔饰演的肯德尔,利用早上送女儿上学的时间想要跟女儿谈心,而“曾经是最好的朋友”的母女却无话可谈,因为这个开始偷妈妈钱的女儿更喜欢在脸书上与更多的其他人交流,却不再跟母亲分享一些独处沟通的时间,一句“情况变了,我有其他的朋友”把一个“老友”妈妈就此抛弃,一句“你没有享受生活不是我的错”把这位“你和乔什就是我的全部,你不能这么把我拒之门外”的妈妈击得哑口无言。
尼古拉斯凯奇那段咆哮式的独白结束后,他望着滚落的台球,对妻子说:“我曾经是布伦特,你曾经是肯德尔,现在我们只是爸爸和妈妈。
”这是他们发疯前最深的渴望?
终于,感染了“中年危机病毒”的夫妻俩疯了,开始追杀他们的儿子女儿,似乎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卸掉“爸爸妈妈”的身份,找回自己。
然而除了“中年危机病毒”,还有“老年危机病毒”,他们也遭到了他们父母的追杀。
只是,“老年危机病毒”没有那么强的杀伤力,很快,年迈的父母就被他们杀死。
只是,“中年危机病毒”也战胜不了年轻的力量,最后,他们也被自己的儿女所制服。
被捆绑在一起的夫妻俩回应儿女说爱他们时,也说着我们爱你们,只是……当台球再次滚到脚边,尼古拉斯凯奇说:“我也爱你们,只是有时候我们,我们……”我们怎么样呢?
我们也会疲惫?
我们也会害怕?
我们也有渴望?
我们也会疯狂?
……都有吧,想起那个被罚2万自杀的滴滴司机,想起那个被解雇跳楼的工程师……中年危机是一种病毒,可能摧毁自己也可能摧毁别人,请及早预防!
每次想些影评都会遇到这种尴尬的事情,我完全理不清逻辑,想法太多,一股脑的倾泻而出……只做个人情感发泄之用。
这部影片打着“血腥版小鬼当家”的噱头,不可否认,这是吸引我的一大原因,再然后就是男主,似曾相识🌚,我是抱着很大的期望去看的,然而我却并没有看到类似于黑色幽默的桥段,有几处可以看出,导演在这里设置了所谓的笑点,效果却是徒然罢了,从一开始的定位就错了,这可真让人脸扁。
首先,从剧情入手,一开始父母的发狂毫无征兆,可以理解为设置了悬念,后续给出了暗示:电视会出现雪花画面,父母开始发狂,这给了观众一种暗示:这是一场阴谋。
这场灾难发生时,有所谓的专家出来解释,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有一半的🐷仔都是死于母猪,(我感受到了来自导演的蔑视)于是这就和前边冲突了。
后边剧情中有类似给父母洗白的剧情,父母因为孩子失去了自己的生活,他们青春不再,而孩子就像是窃取他们时光与精力的存在,于是我猜测,父母大概是想以抹杀结果的方式来掩盖过去,他们偏执的认为,只要孩子不复存在,自己便能重新成为自己,而不是以爸爸妈妈的方式存在。
而最后一幕仿佛是在力证:我们爱你啊孩子,我们只是,偶尔会想要……台词与这句话大同小异,这看起来,是在说,我想杀你,很正常,我只不过是付出行动而已。
这剧情是真心乱,经不起推敲。
其次,台词,中间那段给父母洗白的剧情我印象很深,演员是好演员,很好的展现了那种重拾年轻心态却又一瞬间跌落谷底的歇斯底里,为了家庭奔波,一次又一次的牺牲自我,然而,吵架硬生生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这就很尴尬了。
本来就是个剧情简单(混乱)的电影,非要冠冕堂皇的赋予其深层含义。
再者,便是演员,我并不是质疑凯奇的能力,只是,某些情节,真的用力过度了。
还有便是剪辑了,在爸爸杀儿子,妈妈杀女儿的时候,出现他们过去相爱的画面,对比鲜明,不得不说很震撼,这一部分的剧情,张力十足,对观众的心理把握的很准确,在剧情略显松弛的时候以过去甜蜜时光作为填补,可以说是很会玩了。
人总是会在一段关系破裂的时候回忆起以前的时光“怎么就会变成这样呢?
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呢?
”这处做的很好,会让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影片的末尾显得很有戏剧性,“爷爷和奶奶今晚要来,而父母沉迷于杀7孩子”这大抵也是笑点之一,但是原谅我,我真的,不懂欣赏,我只会觉得无厘头,只有无厘头,并不搞笑,全片都在展示出一种,“杀害孩子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我并不觉得有什么错”这可能也是笑点,但是很显然,导演并没有把握好界限,黑色幽默的重点在于幽默,而这部影片,血腥有余,幽默,我却是未曾感受到的。
简而言之,这是一个定位错误的片子,恐怖不足,幽默未见,血腥有余。
图源豆瓣
■傍晚,看完了凯奇大叔的惊悚新作《Mom and Dad(疯狂父母)》(美国/2017),电影讲述了一个24小时内两个亲生姐弟如何与“中了邪”的父母斗智斗勇的恐怖故事。
剧情设定我个人觉得其实相当有趣,虽然全片确实泛着一股浓浓的B级血腥丧尸片的味道,但是贵在内容核心区触及到了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关系的痛处,曾执导过《怒火攻心》的导演布莱恩·泰勒,用一种不讲理的残暴方式,将一个几乎没有充分缘由交代的病毒蔓延式暴力事件,浓缩在了一个本就关系支离破碎的美国普通家庭中。
原本貌合神离的夫妻二人,因为一种由“屏幕雪花”带来的异端感染,开始出奇“团结”的疯狂追杀自己的两个孩子,而姐弟俩为了逃离父母的“魔爪”,用尽了气力开始了一段令人心惊肉跳的“家庭大逃杀”之旅。
最后部分爷爷奶奶的乱入参战绝对令人拍案叫绝,纷乱的厮杀现场,满眼都是杀得兴起满目狰狞的家人朋友,影片虽在剧情漏洞和摄影剪辑方面均有一定的缺陷,但是确实相当干脆利落,没什么多余的陈芝麻烂谷子的教条式桥段,硬桥硬马朋克味儿十足的镜头语言和配乐,加上本就不需要太过高超演技的“直肠子”剧情,电影呈现了长幼两代之间瞬间爆发出的针锋相对。
情节略混乱,结尾略草率,不过凯奇大叔这次的演技感觉基本没什么用武之地,倒是母亲和女儿的角色相当出彩,有时候,当一部电影所有人都杀红了眼,你真的很难冷静判断电影所传达的核心价值观究竟是什么。
但可以肯定,这绝对不算凯奇大叔的“又一部烂片”,内心压抑或缺少感官刺激的时候,本片还算值得一看。
【评分:6分/10分】
看完这个片子后,第一个感想就是老人不服就服编剧的脑洞,整个剧情大概就是某种不明因素入侵了每个父母的大脑,促使他们一心想要杀掉他们的孩子,以凯奇(男主角扮演者)一家三代人为例子进行展开,女儿平时经常偷拿父母的钱,以前趁母亲不知的情况下还拿母亲的化妆品玩,儿子经常乱扔玩具,以前把他老爸的放在地下室的车弄得一团糟,这辆车是凯奇他老爸,也就是我们称作爷爷的人用军用补贴买的车,而凯奇在年轻的时候也拿过这辆车去泡妞,结果也搞坏了车,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这便成为了他们三代人后面互相追杀的其中一条导火线。
凯奇和他老婆想尽千方百计要杀掉躲在地下室的儿子和女儿,最后尽然动用了密室通煤气的方法。
影片最后部分当凯奇准备杀掉女儿的时候,爷爷奶奶刚好来了(之前打电话说当晚要来吃饭),一进门就毫不犹豫的向凯奇喷防狼喷雾(不知道什么奇怪东西)和两肋插刀(这要有多大仇啊!
)接着就开始了爷爷杀凯奇,凯奇杀儿子的追逐戏。
结尾以黑人小哥(女儿男朋友,后面我会详细讲解)和女儿合力控制了凯奇和他老婆结束。
这部影片有几个令我十分印象深刻的镜头1.还没下课的时候,校门口围满了许多父母,个个都在等待自己孩子下课,镜头给到父母的时候个个都是一副充满仇恨的表情,有个男学生不顾警察阻止爬出了校门口,当场被他老母捅死,我开始以为会有比较血腥的场面要出现了,结果导演直接切镜头了(一脸无语(ー_ー)!!)
2.凯奇老婆去医院帮她妹妹接生时,当她妹妹拿到自己的孩子时,竟然想直接将他杀掉,刚看的时候真心有点震撼,随后画面转到医院的婴儿接待所,窗外趴着一个个杀气腾腾的父亲,导演却在这个时候插上欢乐的BGM,真TM想寄刀片给导演( ̄ー ̄)
3.在凯奇家当佣人的华人大妈,在凯奇儿子面前杀死了她女儿,还操着一口粤语ರ_ರ ...
4.凯奇大叔在地下室的发泄,这一段感觉特别真实,凯奇在现实生活里感觉也是这种情况吧(我个人觉得的,勿喷),从昔日的影帝到现在的烂片王,从昔日的风流倜傥到现在的肥胖秃顶,为了还赌债一直接片,在影片中以另外一种形式表现出来,不愧当年影帝的称号(¬_¬)接下来我要讲一下我个人认为影片里面最阿三的人物,黑人小哥(我这里叫他小黑),小黑的父母离婚,父亲是个酒鬼,所以小黑在学校考完试才没有人来接他,我觉得他肯定是全片最安全的人,结果我错了(°ー°〃),小黑一回到家里就被老爸拿着酒瓶打,结果他老爸不小心被自己用酒瓶戳穿了喉咙(也是没谁了╮(︶﹏︶)╭),当时看到小黑一脸茫然失措的样子挺心疼的,之后小黑找到凯奇女儿(这里我叫做小白)后就开始了他的悲催之旅,一开始为了保护小白先是被凯奇砸晕了脑袋,都吐血了后面竟然醒来了,刚起来不久就被小白母亲用钩子勾穿了嘴巴(看着贼痛),接着从3楼被摔了1楼,我想你会不会是凯奇的私生子,结尾竟然还突然出场用锤子击晕了小白母亲(可以,黑猪必死定律当我没说)当然本片也不免有一些硬伤,这个不明因素本片没有说明,还有煤气开灯那里太假,那么久没爆炸,加上结尾的仓促让我感觉这片没头没尾,但是影片的背景音乐还是用得十分好的,对于我这个喜欢老歌的人来说BGM还是值得称赞的(看后我还去听歌识曲了一波→_→)最后总结一下,在题材上十分新颖,但是总体来讲这是一部很平庸的片子,空闲时间拿来观看是挺不错的。
个人认为那个不明因素是处于挣扎状态的中年人对叛逆期的孩子所产生的一种厌恶,结果这种厌恶被推向顶点(自己觉得的)试想一下,假如现实生活真的发生了这种事情,你还敢不敢闯大祸呢?
所有惊悚片的套路,就是里面的主角永远搞不懂状况,尤其外国那么开放,可以持木仓,老百姓还一点警觉性都没有。
如果改成主角立马反应过来,很努力的抗争了,最后仍然挂掉了,那么,影片档次就能提高很多。
所以,与其拍这种你不努力的俗套电影,改成你很努力,仍然失败,这种绝望感,会更成功的。
当然说到本片,不至于说观众开上帝视角,然后骂主角们如何如何笨的程度。
但是文化这种产品,不是吃饭和ML,简单重复,真的吃不下。
本应是一部立意新颖的cult片,地下室的中年危机堪称灵魂拷问,三代同堂追杀也很精彩。
无奈被不时穿插的回忆片段打乱了节奏,用温情音乐反衬肃杀情景这一手法,滥用过头便显得不太高明。
儿子毫不犹豫扣动扳机细思极恐,丈夫对祖父母的反杀也是不遗余力,可见若非病毒信号干扰了父母思维,孩子伤害父母总是心安理得的;导演在片头着力体现白人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仿佛心中有大爱,殊不知小强男友惊人生命力的设定也恰巧透露出导演对黑人体格无声的偏见呢。
结局令人出离了愤怒,武力加智谋的夫妻组居然干不过三个孩子?
电影大段铺垫展现在熊孩子支配下的中年生活令人绝望消沉,引得大批父母观众心有戚戚焉,最后居然转折成为熊孩子获胜,抽抽嗒嗒地高唱和平?
做作的半开放式结局如同麻子露脸半张,已经被倒了胃口,再犹抱琵琶也不会让人有观望的遐想。
导演大概想讨好所有的观影群体,结果落了个四不像。
当不知名病毒把人类保护后代的本能抹杀掉后,父母与子女之间剩下的会是什么?
影片设定的脑洞蛮新奇的,但剪辑有点混乱,定位有点尴尬,而且把中年危机、自我迷失全都推到熊孩子身上,未免有种推卸责任的耍赖感,怕是难以引起共情。
相比大家津津乐道的地下室砸桌球台的那场戏,我倒认为主角母女在车上吵架时女儿说的话更显得一针见血——“你不可以因为没有自己的生活而来怪我啊。
”是啊,人生走的每一步都是我们自己走的,因为活着活着把自己弄丢了,就对着亲近的人倒打一耙,这是何等推诿懦弱的情绪?
“Everyone dies,but not everyone lives.”翅膀长在你的肩上,是你自己没有用它来飞翔。
不过影片倒也不至于一无是处,至少爷爷奶奶的到访时我就没忍住泛滥的笑意。
就这样吧,不能太苛刻,毕竟也打发了半个无所事事的夜晚。
但话说回来,尼古拉斯凯奇啥时候才能翻身啊?
这恐怕才是真正的中年危机吧。
为了凯奇而看,有点失望,里面的小孩真的挺烦人的。最后结局是什么意思?就这样没了?
产前教育片罢了
这是cult片么,神一般的翻身片,这是翻身落井下石吧,Cage
很暗黑很有趣,剪辑、台词和配乐都怪异巧妙到刚刚好。凯奇这两年选的片子角度越来越刁钻独特,正片毒药,但在恐怖和惊悚悬疑这条路上走到底。真正把父母和子女放到生死对立的位置,父母承受的养育孩子毁人生毁理想的巨大压力以轼子的形式终极爆发,把“We love you but sometimes we just wanna kill you”落到实处,叛逆的青春期孩子和没有分寸的熊孩子一个都逃不出自己父母的手掌心。反育究极形态。
我当过兵,小子。
点子非常好,可惜执行得太一般…
孤儿是不是很安全?不被爱的孩子是不是很安全?这电影是想告诉我们有多爱就有多恨吗??最后三代是亮点
有意思,有违人性纲伦的B级虐杀片最带感,与其说是病毒的侵蚀,不如说压力山大的父母一次集体癫狂的抒压解放运动,实行逆向操作,收起对子女的爱,有的是无尽的厌烦,仇视和毁灭心态,将养育子女过程中的疲累,包容和谅解转换成受够一切的怒火中烧,继而举刀相向,上演一出荒唐的杀死熊孩子的泄愤游行
很合胃口啊
🎱桌那场戏算是演技爆发吗,算是吗
很有意思的惊悚片!绝对不是烂片!奇哥的演技真没的说。
丁克家庭看了会很爽吧
什么鬼👻
熊孩子的末日 bgm不错
一夜之间,父母变成疯狂谋杀孩子的机器,这个设定真是变态而大胆,超厉害的。生活中两代人把对方逼疯时心里所想的“kill you”,变成了现实。节奏、配乐都很棒,很多地方一身鸡皮疙瘩。凯奇演中年危机的疯狂暴力男太合适了,好久没看他这么给力过。奇怪的是澳门提供了70分钟超短版本。三星半。20171212
题材不错,导演功力不够。
凯奇还有演技吗?答案一目了然
好题材,被拍烂
视听语言很出色,故事太单薄。
具体讲什么忘了 早几年前看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