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火神纪是谁曾经告诉过我。
摇滚应该是灰色,黑色,沉重,甚至死亡。
我不记得了。
是谁曾经告诉过我。
这部电影描绘的是摇滚音乐以及地下乐队的电影。
我不记得了。
电影里有几首歌,听着怎么也无法让我认同这是描绘摇滚音乐的电影。
莫非只是为了粉饰太平,在日本的摇滚音乐居然是大行其道的,看起来他们的摇滚可要比我们滋润得多了。
莫非是因为那几句看起牛B而其实俗不可耐的唱词,日本的摇滚音乐莫非真的已经堕落成电影里所描绘的那种落魄。
其实我只是想说,摇滚音乐不是这样的是,不是可以用那种高亢的曲调串上几句写意的歌词再加几个类似“臭水洼”之类的陋词鄙语就真的成了摇滚音乐。
其实我还想说,摇滚乐队并不是留个看起异型的发型或者化个带点颓废或者多少有点惊世骇俗的妆就真的成了摇滚音乐人。
在我看来,这似乎更像是一部打着摇滚的旗号而高唱流行歌曲的伪摇滚题材电影。
可是其实有多少人会去真正关心这部电影里讲叙的到底是不是摇滚,也许这更像是一部讲叙爱情或者友情的电影,而不是摇滚题材的电影。
或者说,摇滚只是这部电影的一个噱头罢了,说到底这依旧只是想借着摇滚而走向特定群体的电影。
也许原著的漫画会更好看一些。
我想,毕竟那些音符上的东西无法用很直观的方法在平面的画纸上表现出来,于是,说是摇滚,也许也就真的成了摇滚了。
既然只是噱头的话,或者就真的把其当是噱头吧。
抛开这一点不说,其实这部电影还是挺不错的。
不着边际的爱情作为虚线而围绕着表层的友情来表述,可是真正要表述的依旧还是作为虚线的爱情。
女主角Nana。
娜娜。
浓郁得化不开的沉重,甚至是忧伤。
这黑色的重得已经凹进去的眼影以及带着点苍白的粉底和艳丽得快要滴血的唇。
这样的妆至少可以让人有一种忧伤的错觉。
至少可以这样感觉,这个女子的确是忧伤地活着的。
微微上翘的嘴角以及尖削的下巴。
似乎是在宣扬着这个微弱的女子不死的梦和倔强的疲惫,还有困苦不安的生活。
前方。
进取;也许除了进取之外就一无所有了。
点一根烟,永远漠然的眼睛里永远疲惫以及空白。
淡漠得可以连周围的空气也跟着开始弥散出一种死寂的灰白。
淡然的双眼,还有一个看似坚定的信念,以及一个苍白的脸庞。
之外,似乎已经一无所有了。
还有另一个女主角也叫Nana。
奈奈。
阳光,温馨,可爱而唠叨。
喜欢漂亮的商店和呆在家里煮饭洗耳恭听被单以及等心爱的男人回家。
男人问她,你从乡下来东京就只是为了做一个家庭主妇吗;她只会傻傻地回答说,这一切都只是为你而做的。
因为长得可爱而被不景气的老板雇用一个月后再被辞退,因此站在滂沱的雨中哭泣地等待一个永远不会出现的安慰。
因为突然见到心仪的偶像而惊惶失措得落泪的女子。
同样叫Nana的同年女子,两个性格处于两种极端的女子,在奔往东京的列车上相遇。
一个去追求她挚爱的歌唱事业,一个去追寻心爱的男人。
同路。
不同途。
事业。
或者爱情。
完全不同性格的两个女人往同一个方向奔走;追求两种彻底不同的东西。
《Nana》。
这部电影里的东京被设置成了一个梦想的所在,或者说,这是一个五彩缤纷的梦。
只是不同的人看起来不尽相同罢了。
而Nana,在我看来更像是同一个人的两个极端性格被设置成两个人,在某种机缘下碰到了一起。
于是又成了一个人。
我在想,这部电影之所以成功的最大一个因素也许也在于此。
任何人都是多种性格的综合体,而所有的性格中最突出的部分会成为我们的主体性格。
有时候我们会幻想,当我们的一种性格遇上另一种性格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
这部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我们这方面的欲望。
如果Nana只是一个人的话,那么也许这部电影就没什么看头了。
然而有了娜娜,还有一个奈奈。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是人格分裂的童话版及终极版本。
性格迥异到了极端的两个同年同名的女子。
相遇。
东京,同样的一个地方的两种梦想。
碰撞,或者相互相承。
我在我的这种假想里欲罢不能地沉迷。
如果仅仅是娜娜和奈奈的故事的话,这部电影也许不再那么迷人了。
很多时候总是用奈奈的身份来旁白,这的确很适合这个人物。
爱唠叨以及爱幻想的小女人适合在任何时候在心里发表任何想法。
而娜娜,总是用一种漠然的表情在镜头里荡来荡去。
奈奈表述的总是关于娜娜的事。
破碎家庭。
或者是一个温馨的小屋。
自力更生。
或者是彻底没有主见和依赖。
Nana是这部电影里的两个女子。
只是因为有了处处的对比反衬和时时的相互扶持,让这部电影在人物设置上来说已经接近于经典的高度了,就算情节设置上是那种常见的恶俗爱情故事。
当友情成了表象的时候。
所有的一切似乎只是为了所谓的爱情而努力扎挣。
如果掐掉最后的十五分钟的话,我会以为,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可是最后的十五分钟实在太让我失望了。
当娜娜终于接受本城莲之后。
并非我不相信电影里所讲述的爱情。
只是娜娜接受本城莲的时候,看起来跟接受施舍没什么分别。
纵然被冠上了类似于理智崩溃的堂皇之名,可是依旧让我大倒胃口。
两年前当本城莲舍弃了乐队和爱情奔往东京的时候,在我看来这样的所谓爱情已经彻底死去了。
娜娜作为一个坚强的女人典型,要超过本城莲的音乐事业的决心没有半点值得置疑。
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坚强的人,最后却在热烈的拥抱里安然地接受了本来应该已经逝去的爱情。
在我看来这跟急转直下没有什么区别。
理智破产而逝去的情感死灰复燃。
就是这样的一个女人,当初可以因为不想生孩子而要歌唱事业而和本城莲分道扬镳。
就是这样的一个女人,当初可以自己留在乡下坚持自己挚爱的音乐而放弃自己同样挚爱的男人。
这一点没有任何可信度。
也许可以说,是和奈奈在一起的生活改变了她么。
如果坚持用这样的观点的话,也许可以说,我被这部电影彻底地俘虏了。
奈何我没有办法真的这样认同。
我总觉得,这样的安排无非是制作方给出的最恶俗的讨好群众的美丽馅饼罢了。
我总想不明白,为什么所有的故事都必须有一个美好的结局来粉饰太平呢。
是不是我们已经习惯地接受那些看似美好的结局,于是制作电影的人们也就习惯于给所有的电影安上一个看似美好的结局呢。
也许我不是一个很安分的人,所以我会在鸡蛋里挑骨头地祈盼娜娜和本城莲成功地分手,然后我还有一个无须电影说明的祈盼,就是娜娜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她自己的梦想而超越了本城莲。
可是这样的结局也许没有把我的祈盼彻底的打碎,只是我似乎已经可以看到一个变成了奈奈的娜娜了。
在本城莲开完演唱会之后回来给他端上一碗饭说,这是专门为你而做的。
也许我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点,那就是女人面对情感的时候似乎没有办法可以彻底的理智。
可是至少娜娜的出现似乎曾经给过我某种希望,毕竟如果真的有这样的女人的话,也许我会寄盼于她。
然而现在明白了,这只是一个假定的希望,当这个假定的希望被突然打破的时候,我终于开始愤愤不平以至于开始不停地叨叨念起来了。
奈奈是个小鸟依人的角色。
她的情场失意看起来颇有点可惜,或者说是遇人不淑。
娜娜最后和本城莲被奈奈撮合,也许正是电影刻意制造出来的错位思索吧。
一个本来就应该被呵护的女人没有能够在东京找到她的爱情。
一个本来只想在东京发展歌唱事业的女人都突然间成了幸福的小女人。
错位,彻底的错位。
娜娜手臂上的莲花本来还在哀怨地绽放,电影的最后显得多少有点妖艳了。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镜头剪接。
回忆和现实被错乱地安排在那些段落镜头里。
北方的雪和东京的雨,这一切看起来都很漂亮。
电影最后的镜头朝着一个满是阳光的窗口,电影里应该是一个满是希望的朝阳,我却看到了一个没落的夕阳。
电影之后,阳光明媚。
在我的电影之后,看起来似乎更多的是死寂和阴暗。
这部电影给了我太多的假象式的希望。
于是过多的希望过后随之而来的就只能是越来越沉重的失望了。
娜娜是所有人的希望,包括她的新乐队以及奈奈的梦。
可是在我看来,娜娜已经不再是希望了。
爱情会让她越来越疲软了。
本城莲说过,等到退休以后会带着娜娜回到他最初被遗弃的那个旧仓库里抱着她一起老去。
坐在浴缸里的娜娜显得比奈奈还更软弱一些。
当她老去的时候,她会跟着本城莲一起回到他们最初离开的地方。
我想,或者不用等到她老去。
我曾经想过,这部电影最终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可是我越想越迷糊了。
逐梦,却错位地找到梦以外的另一些东西。
那么所谓的梦究竟是什么呢。
现在我明白了。
其实在镜头之外,冷眼旁观,我一无所有。
而所谓的摇滚,音乐,梦想,都是这部电影用来掩埋爱情本身这个已经泛滥主题的包装模式罢了。
其实这部电影不关梦想,不关友情。
只关风月罢了。
不管是娜娜还是奈奈,女人,终究只是找一个可靠的男人而后在厨房里度过漫漫余生而已。
这就是这部电影骨子里的大男人主义。
在我看来,本城莲实在只是一个小白脸罢了,就算已经功成名就。
娜娜、奈奈;Nana。
其实都是女人中的一个符号罢了。
或者说只是电影里表达这种大男人主义的一个镜头符号罢了。
朋友曾经在半夜四点在外地发信息给我吐血推荐的电影,我说半夜四点的吐血推荐,一定很吐血。
那时候看了朋友介绍的那部电影之后的感觉跟这一部感觉差不多。
除了剪接上给了我少许惊喜之外,这部电影,我不想再说其它了。
玩摇滚的女人也依旧是女人,爱情永远是不二的良药。
郁闷。
电影虽然没有原著的情节那么细密,但依然泪点满满。
奈奈和娜娜看似完全没有交集的两个人住在了一起。
选择爱是勇气,选择失去也是勇气。
但,不要卑微地服从爱。
所以,奈奈在看到男友抱着别人时,在娜娜大声喊着“自己的男人要自己抢回来”时,毅然决然地说:我再也不想要看到他。
所以,娜娜在送别本城莲走时,微笑着和他说笑,最后哭着奔出车厢。
她说她要唱下去,但不是为了莲。
许多个夜里的黯然伤神像一支催长剂,不断要求我们长大和坚强。
学会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真正应该坚持的。
却总是在恋恋不舍时,又不得不装做潇洒地放下。
许多的遗憾,许多的事故。
当她们分离后,成长、伤害、新的际遇和离别仍然继续着。
大段大段的感慨像秋天里一地的落叶,我们踏着踏着,听着声声脆响,深吸一口气,悄悄地对自己说“一切都会好的”,终于忍不住大颗的泪水坠落。
离开看漫画的年纪好像已经有一个世纪了。
原著的漫画我没看过,也许看过就不会喜欢电影了。
一般搬上银幕的都没有了原著的细腻,尤其反映在细节上!
看这出戏的时候,哭了也许是眼泪控制得太久了真羡慕娜娜和奈奈还可以追寻自己的梦追逐着自己爱的那个人,不管身上是否带着伤带着痛女孩子的这份执著就可以让好多男人汗颜为了爱的人,女人可以去改变可以把琐碎的事情当成是乐趣男人为了新的脸孔就可以把以前的海誓山盟和承诺抛诸脑後一直坚持着一个信念希望给自己的心保留着一块美好的角落把真实的自己留在这里Wish everybodys' dreams come ture……
娜娜是一个坚强独立的女孩,一身黑衣,描着黑色眼线,长长睫毛下眼神冷漠深不可测。
奈奈是一个可爱任性的女孩,衣着光鲜,发型俏皮,嘴唇涂成水果蜜色,长长睫毛下眼神单纯心无城府。
两个都叫nana的女孩,在同一个屋檐下,冷漠的渐渐显露出温柔的一面,任性的慢慢学会了独立坚强。
于是,她们上演了一部叫做《nana》的电影。
娜娜从小失去父母,性格孤僻,外表粗旷内心却特别敏感。
娜娜总是穿着黑色衣服,从来不谈自己的事情。
她对自己的要求很高,高的可以放弃和莲在一起相厮守的日子。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舒婷的致橡树是娜娜的最好写照。
娜娜为了证明自己,不惜离开莲,她不想夫唱妇随,做一朵凌霄花,而要以一棵比莲还要高的树的形象出现在莲的面前。
虽然许多人很喜欢娜娜,包括我在内,因为她对感情的执着,对朋友的宽容,可是她的自尊在我眼中却已经放大到变形。
这种极度的自尊其实是一种自卑,一种急于证明自己的自卑,娜娜从小缺乏疼爱,受够了孤独耻辱,一切幸福在她眼中都显得虚幻和把握不住,所以她必须用成功来保证自己的幸福。
从某个角度来说,女人必须留住自己的一片天空,作为自己幸福生活的后盾和保障。
可是,如果为了这个后盾和保障,刻意拒绝幸福生活,那未免显得本末倒置。
所以奈奈对娜娜说的那句话很有道理:太要自尊,会让幸福溜走的。
奈奈与娜娜相比,显得温柔可爱且粗线条,喜欢和人聊天,没完没了说自己的事情,很不独立,十分具有依赖型。
奈奈其实是身边许多女孩子的翻版,简单快乐迷糊,有点自我,比较任性。
虽然很多人不是很喜欢奈奈,但不可否认,生活中的奈奈远远多于娜娜,包括我在内,都有那么一点奈奈的影子。
这种小女人很可爱,但是因为粗线条,比较自我中心,很少会考虑别人,即使自认为为别人考虑也是从自己角度出发的考虑。
比如买杯子那段,奈奈一定要买一个娜娜也喜欢的杯子,搞得娜娜不胜其烦,而且这类自以为是的替别人考虑其实还是一种任性,只是这类女孩因为被娇宠惯了,所以并不自知。
所以这类小女人看似温顺,实则麻烦,就象电影里娜娜说的,你看上去温顺其实是会累死人的。
不过这种女孩一般都没有什么野心,很知足常乐,她们的所有野心就是穿上漂亮衣服做快乐的小主妇,她们很夫唱妇随,绝不会因为自己的事业而抛弃爱情。
所以,男人在这种女人面前,没有互相竞争的压力,只是有照顾女人的压力,不过许多男人是乐于照顾这类小女人的。
这样的两个孑然不同的女孩,作为女人,你愿意成为哪种?
作为男人,你又喜欢哪种?
我想每个人都会有每个人的答案,因为这个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即使问我,我也答不出来。
娜娜和奈奈也只是漫画人物,现实中的人物哪里有这么绝对的。
现实中的我等女性,总是被现实揉捏打造的可圆可扁,可娜娜可奈奈。
而在电影中,娜娜和奈奈也在某个程度上互相渗透着,娜娜从奈奈身上学会了妥协,学会了温柔的低头。
奈奈从娜娜身上学会了拒绝,学会了渐强。
柔弱的她竟然在章司面前说:我不要了。
这句“我不要了”,便是成熟的开始。
多少三十岁的女人,还说不出这样的话。
所以说,女人的成熟跟年龄没有多少关系,许多女人是只长皱纹不长心眼的。
其实这部电影的中文名字表达了电影的一个深层含义,世界上的另一个我。
奈奈和娜娜其实可以看作是同一个女孩的两种性格,两个方面,一面是独立的,一面是依赖的,而nana这部电影讲述的便是一个女孩的成长过程中,独立和依赖这两个方面相互磨合相互斗争相互妥协相互融合,最后磨练成为一个成熟女人的过程。
作为一个成熟的女人,是不可能完全独立或者完全依赖的,要做一个幸福的女人也一样。
女人不能完全依赖男人,这样失去自我是很危险的,而早期的奈奈就是如此,迷失自我,完全为了男友而活。
女人应该要有独立的空间,拥有一技之长作为独立的保证。
有照顾自己的能力,但是却有别人照顾自己,是一种幸福。
但若无照顾自己的能力,期盼别人照顾自己,就带着施舍的味道了。
而同样的,一个成熟的女人,一个幸福的女人,也不能是完全独立自尊到极点的。
幸福生活从来不是靠硬着脖子赌来的,生活的本质就是妥协,相互妥协,相会退让,平安然后才能恩爱。
所以,幸福的女人是要懂得享受男人照顾的女人,懂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的女人。
电影总是曲折且圆满,生活却多是平淡且不如意。
看电影容易,从电影里总结道理也是容易,但要把这些道理运用在生活中,却需要比总结高出许多的智慧。
我总是纸上谈兵,却深深缺乏这种智慧。
不过,吃百堑总能长上一两智吧,然后我就靠着着一两智继续平淡且多不如意的生活,竟也不亦乐乎。
對電影有點要求的我...漫畫改編的電影《NANA》犯著與大多數失敗案例同樣的毛病;徒具其形而無法表現出原著的主題氛圍。
筆者沒看過漫畫原著,卻從翻看了漫畫達三次之多的消息人士處得知電影把單行本一至五期的大部份劇情都原封不動的搬上銀幕,在此角度而言本來非常忠於原著,可漫畫的主題─被捉摸不定的命運播弄的生命與靠自己能力掌握命運的持久角力則窮電影百多分鐘之力也無法帶出,更遑論是藉此為年輕人於生命旅途中打一口氣了。
本來筆者於電影的包裝與劇情的比重中窺見編導欲把電影的主線繫於蓮和娜娜一段別具發掘深度的情感糾葛上。
而這段情感糾葛指的是獨立自主的娜娜為著意氣與自己的理想選擇跟自己深愛的當紅結他手蓮分開,可事實二人也一直對對方念念不忘,每當見面大家必無法把持,而慣於決絕甚至表現得比男生更灑脫的娜娜又無法忍受這纏夾不清的關係;究竟她們二人終將如何,實在是筆者滿心期待的劇情發展,可電影就在上述還處於衝突面的情況下戛然而止,回歸到漫畫預訂了的一個小結上終幕,這不正正顯示了編導們有膽想卻沒膽拍,不敢於原著的根基上再進一步配合個人的想法給觀眾尢其是漫畫迷一個全新的體驗嗎?
取捨失衡令電影難以表達原著母題,畏首畏尾未敢多踏一步再使電影無法被賦予新的涵義,結果《NANA》到頭來不過是一番媚俗的拼貼,甚至拼貼得非常雜碎,無法讓人對準焦點。
再者,本片連日本導演一直擅長經營的唯美構圖、攝影與氣氛渲染都無法做好,使一個年輕人尋理想灑熱血的故事無法交出感染力;連帶一眾年輕演員(中島美嘉除外)稚嫩呆板的演出使本片成為筆者近來於看的過程中最為光火甚至差點得列進割凳級別的電影了。
----------------------------------作為搖滾樂迷的我...尢其是聽J-ROCK起家的我來說,電影的音樂可算對極胃口;而由HYDE作曲,中島美嘉演唱的主題曲GLAMOROUS SKY甚至成了筆者網誌的背景音樂,每天重播不下數十次。
縱使歌曲對號,從搖滾迷角度看,《NANA》頂多只算是好壞參半。
問題出於電影裡幾場LIVE SHOW的戲,看在筆者眼裡實在不得不光火。
首先,LIVE SHOW的剪輯毫無節奏可言,與演唱中的背景音樂毫不搭配,無法為本來慷慨激昂的搖滾賦予深一層的視覺感染力。
再者,除了歌姬出身的中島美嘉能把主音現場演唱的形體動作演繹得淋漓盡致外,身後的兩位結他手與鼓手一望而知不過於攝影前操了兩課,交出的動作停留於東施效顰的程度,幾乎一舉剎了筆者剛投入到搖滾中的氛圍。
尢其過份的有低音結他手真一以主音結他的指法作勢掃弦,還有最易穿崩一望而知跟背景音樂鼓聲絕不搭配的無氣又無力的鼓手;這些種種對搖滾迷來說都是非常重大的缺失,尢其在一部打正旗號以搖滾文化包裝的電影。
這又再令人想起電影《NANA》之媚俗,媚俗得如何流於表面,一切再深入一點的東西可不要奢望能在此中尋。
----------------------------------剛成為中島美嘉迷的我...誓不屈服的雙眸與我見猶憐的珠唇兼容於同一副臉龐是怎樣的光景?
這是筆者於觀影過後唯一還能提出說服別人進場的理由。
本來對中島美嘉全無認知的我,於電影以後就得立志當個美嘉狂了。
常言道一個演員一生只需要一個角色,中島美嘉於她第二部電影就找到了。
中島美嘉生來一副讓男人渴望征服又渴望守護的通吃臉蛋,這種不一致的不確定性頃刻攻陷男人的所有防線同時就單憑這麼一副臉蛋即可演活矛盾的大崎娜娜,無怪乎導演得花這麼多時間特寫不怎麼會變化僅一雙麗目凝視著的中島美嘉了。
“NANA=世上的另一个我世上的另一个我,不只是为了简单的寻找一个相同或者相似的灵魂。
少女们自言自语的青春里总会渴望着自己不曾拥有的东西,如果当初也能像对方一样坦率或者坚强,会不会踏上一条完全不同的路?
所以在频频回顾的同时也在默默的祝福,祝福着另一个自己,可以拥有幸福的人生。
”===========不太久以前看过的一部漫画,当时还在连载中,现在据说已经连载完了,有机会一定要找过来好好重温。
刚刚看了同名电影。
中岛美嘉和宫崎葵,就是从漫画里走出来的娜娜与奈奈。
nana,你还记得我们相遇的那一天么?
nana就像一只孤单的小野猫,有着高傲和任性的外表,只是我知道,那背后有着无法治愈的伤口nana,我一度很羡慕你,觉得你那样很帅,可是那样的你,应该也是很疼很疼吧。
电影嘎然而止,像我没有看完那本漫画一样,影片并没有过多的交待nana之间的感情,这世上另一个我,不一定容貌相似,不一定性格接近,可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们永远互相看着对方,为对方每一次跌倒心疼不已,为对方每一次的努力付出默默祝福。
单就电影本身而言,拍得还是相当不错的,每次音乐响起,都有一种悲伤的温暖,即使是在北国的雪地里,即使是在离别时刻,都有一种淡淡的希望,那是娜娜坚定的梦想也是奈奈对爱情的执著。
突然很期待看后来的故事,虽然,影片终结在nana的拥抱和幸福的哭泣中。
虽然以后的日子虽然一样过得乱七八糟,还是希望编剧能忠实原著的拍后来的故事,因为希望看到两个灵魂的契合。
唯一受不了的是莲,,,松田龙平,想想他在恋爱写真中文艺小青年的形象唉~自毁形象。。。
我是实在接受不了“视觉系”的男生,女生像娜娜(中岛美嘉)这样滴勉强接受,“视觉系”的庞克也接受不了。。。
有人说中岛美嘉与娜娜的相似度达到95%了,同样的苍白且瘦,敏感,冷傲,但是有非常的才华和力量。
配合相同的造型(曾经有听人说过把矢泽爱的《nana》当时尚杂志看滴。。。
)电影服装师非常敬业,他甚至找到了一条和漫画中娜娜初见莲的时候穿的红色长裙一模一样的裙子,真是。。。
喜欢看动漫的人建议看动漫 因为电影删掉了很多的情节在开往东京的列车上坐着娜娜,中分 烟熏 带vw戒指 朋克女 奈奈 准备去东京找自己的男朋友 两人坐上了同一列开往东京的列车 更巧的是两人的名字在日语发音中是相同的 下车各奔东西以为不会在相见的两人 却在707再次相遇 住在一起的两人 虽然过着各自的生活 却在靠近彼此 最后纠缠不清,不过电影呢 最后还是没说完 后面还有很多情节呢
里面除了中岛美嘉饰演的NANA在形象气质上比较符合,宽贵演的伸夫,还有演阿泰的那个人都还可以的话,其他都不是最佳人选.本人认为奈奈可以让深田宫子来演,演莲的就更倒饭了,那么帅有型的角色,不知道导演怎么想的.如果HYDE来演NANA也是可以想象的哦,一定会晕死一片的,呵呵.原著很多情节都是经典不多余的,要把它删剪成2个多小时的电影是有些牵强,意犹未尽的,没有奈奈和NANA两人间难以形容的感情的描写,没有和拓石,伸夫感情的描写,很仓促.如果要达到原著的效果是不可能的,因为漫画大家都可以幻想自己喜欢的角色和场景,但电影就把它唯一化了.不过电影也有电影的优点,总可以满足我们这些人的好奇心嘛,盼了好久的NANA真人版了,那种期待的心情也是美好滴~~当然还有我家HYDE给NANA写的那首个性的GLAMOROUS SKY ,越听越好听呀,自己都好想学唱摇滚了,哈哈. ~NANA经典语录~"虽然没有说再见,但是我们都清楚,分开生活对两个人都是致命的,电话或是信件,都没有意义,不能紧紧拥抱,就毫无意义,莲那说不出来的寂寞,没晚在我的体内释放出来,我可以感觉到.比谁都深刻地感觉到!
""人到头来都是孤独的,挨得再近也无法合而为一,要别人专属于自己,是绝对不可能的.""你大概没发觉吧!
你的一举一动,都跟现在的台风一样,威力十足,扰乱着我的心情.我就像初尝恋爱滋味的少年一样,情绪高涨得...快要决堤了.""很对不起!
我没遵守约定.虽然你可能已经忘记了.可是,我真的曾经想过,建一座有大花园的豪华房子.在看得见的高台上,有最新式的厨房和地下录音室.在你房间的衣柜里,永远有最齐全的流行服饰.好让总是被男人弄哭的你,不论何时回来都能重展欢颜."~奈奈经典语录~"如果NANA是男人的话,我想我们的爱情一定可以一生一世!
可是,如果NANA真是男人的话,我们之间一定不会有这么多愉快的回忆!
因为爱情一定有痛苦的,越是爱得深,痛苦也就越深!
""只要有NANA在就不会寂寞.而且因为都是女人,不需要过分地小心翼翼,也不会莫名其妙就吃醋.可以放心地永远在一起!
与这个比起来,恋爱既累人又伤人,是个消耗品!
""嘿,NANA..为什么美梦成真跟获得幸福,是两回事呢?
""嘿,NANA..如果我们是一对情人,我们之间的距离是不是只要一个拥抱就能满足呢?
还是说,每个人都无法排解这份寂寞呢?
我不是想独占你,而是希望被你重视.""嘿,NANA..曾经犯下的过错,受创的伤口不是掩饰就会消失,我现在仍然不断呼喊着你的名字,不管有多么痛,我会持续下去直到你回应我为止."
能感动人的电影未必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经典,很多时候一部平凡的片子亦能触动到你心里最柔软地方。
nana就象一个人心里的两个意志,一个柔弱,一个坚强,一个开朗,一个压抑。
一个唠唠叨叨不断说着自己爱的人,一个却对过往只字不提。
话说,我一直把娜娜当神一样崇拜。
不过这句是题外话。
—————————————————————————————今天把电影又翻出来跳跃着浏览了一遍,因为没有时间细看漫画(话说我己经好久没追了……),而中岛美嘉的气质我觉得挺符合漫画中娜娜的形象的,所以电影作为替代品,倒也能暂时解馋。
小时候看矢泽爱的NANA,迷迷糊糊地崇拜娜娜的独立,她的上进心,她的勇气和志气,当然还有她的帅气……- -稍稍长大了再看电影,欣赏她选择自尊胜于爱情。
今日再看,尽管是跳着看,竟看到了以往未曾留意的一些事物。
娜娜内心的复杂与纠结其实一点都不少。
以前看到娜娜去酒店找莲还钥匙,会认为她虽然自尊心强,但是在这种时刻却显得过份倔强了。
为什么明明爱着莲,却不肯承认呢?
现在看来,她当时也未必真的十分清楚自己的心情吧,也未必真的那么确定“还爱着莲”吧,毕竟时过境迁,人物皆非。
而且在未确定莲的感情之前,娜娜不见得敢轻易确认自己的感情,都在小心翼翼地博弈着吧?
(小时候屁都不懂什么是“感情博弈”)至于浴室泡玫瑰浴的那个场景,以前会在心中呐喊“为什么!
为什么!
明明两个人还相爱!
可是为什么嘴里却在口口声声说着什么‘不可能了,我们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一起生活’了呢?!!
”现在……则懂得那份小心谨慎、步步为营,不敢轻易激进也不敢过份乐观的心态了。
以及懂得那份对时间的敬畏了。
它创造一切,它也能毁灭一切。
然后……还有一个彻底改变我以前看法的一个设想,这个设想把我自己吓了一跳。
以前一直认为娜娜是为自己而生、为自己而努力,为了能一直唱下去而可以放弃爱情的强大的女性。
今天却突然产生一个想法:其实……潜意识里激励着她向前的说不定一直都是莲,一直只有莲。
娜娜走上唱歌的道路缘起于在舞台上看到舞台上耀眼的莲,觉得自己“无比卑微”。
后来莲越走越远,直至远走东京,娜娜没跟上去也是因为如果跟着莲去东京,虽然身体上的距离是近了,但实际上的距离却会越拉越远——莲会是在巨蛋开万人演唱会的那个,而自己会是在电视机前边看着他演出边打扫清洁的那个,她不想依然做“卑微”的那一个。
再后来娜娜也来东京了,虽然跟莲再续前缘,但仍在拒绝百分百的确认关系,并坚持要“超越trapnest“。
她想要的,是不再追赶他,而与他平起平坐吧?
打完这段回头看,很欣慰地发现,虽然莲确实是一大动力,但这恰恰证明了支撑着娜娜的最主要还是她的自尊吧?
缺乏那份自尊,自然也不会想追赶自己的恋人,而是依附着他、享受着他的好了。
幸好幸好。
娜娜还是记忆中的娜娜。
——————————————————————————其实这句话才是本文中心内容:我一直以为电影丰富了人生,现在发现是人生丰富了电影。
远不及漫画...
我喜欢卡通
哥特式的中岛美嘉
这是糊弄三岁小孩的
和漫画比起来就是渣你知道吗 一星给中岛美嘉 一星给ost
离动画片差很远
她们在707室生根发芽,并肩趟过这个无比乖张而骄傲的青春。那些留在那年707室里的记忆依旧只是属于两个人的小秘密,留给她们彼此呼唤的一样的名字:NANA——永不消失的羁绊;或许再过多年之后,奈奈一个人顺着河边慢慢散步着,忽然听到身后熟悉的声音唤“阿八”,猛的回头看去,什么没有。
小女人型的奈奈不好看
没有动画片好看
不如漫画
就电影来说,是部不错的片子。爱,不管以何种方式存在,都是美好且伴着痛苦的。姑娘,不管以什么姿态出现,都要独立,追求自我。中岛美嘉是没有眼线会死星人,松山研一萌得一塌糊涂,尽管他的脸上随时挂着一根奇怪的链子,除了他,所有演员都是火柴棍腿星人。阿泰有点出戏。宫崎葵是日版王珞丹
青春真好!
还是动画片好看,中岛美嘉还是唱歌合适啊!!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不要看真人!!!雷到魂飞魄散!!!
莲太让人失望,太难看了啊。。。。
也许是无法理解,总之对日本这种电影有了免疫
电影比漫画差太多了
太难看了。奈奈还可以
单纯又直接的力量。看中岛美嘉的时候我总想到@shallowsleep
完美的nana。完美的奈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