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被低估的动漫电影,丝滑的动漫质感,整体节奏慢得舒服,以年轻人的视角,在北上广展开三个人三段人生小节。
长大路上,青春所遇到深刻的人事物,平淡的,细节的,新颖的,接地气的,少见的展现出来,积极且温暖,在我看来它就是一股清流。
不亚于《你的名字》等众多优质动漫。
快节奏时代里,看到这么用心的创作作品,实在很开心,真的很欣赏,很喜欢。
《你的名字》大红大紫自然有它的过人之处,以为请了一个原班的制作团队就能打造出中国版《你的名字》吗,像这部电影一样,这种水平,永远达不到《你的名字》那样的高度,不管导演是怎么想的,是不是亲身经历。
但我通过电影什么也感受不到,导演只顾着自说自的!
白白浪费了我的期待!
想表达的内容表达不好。
第一个故事给我的印象只有米粉!
米粉!
米粉!
到底有多喜欢米粉!
第二个叙述更加莫名其妙。
第三个故事还好一点,至少还能一看,也终于能看到男女主角,回应了一下片名“青春”。
我记得我得米粉的部分只是看到了女主角骑车经过米粉店的身影就没了,应该不叫做女主角,只是一个路人,最后还搬走了😂,话说这部分只是说米粉而已,与恋爱什么关系都没有!
PS:我看到不少人刷动画的制作,动画的制作再优秀也掩盖不了电影的致命缺点,新海诚工作室的画风素来高质量,不然也不会和它合作,这已经新海诚工作室的一种风格,严格来说已算不上优点。
再说,要优秀也是别人优秀,动画是人家制作的,与这部电影有什么关系,没什么可吹的!
肆式青春讲述了北上广三座城市,三个年轻人的故事。
而之所以以“肆”为名,应该也是把看电影的我们的那一份青春也算了进去。
作为一部日本制作的动画电影,画面制作堪称上乘,所选取的背景也具有很浓郁的中国味道:蓝白色的运动服,墙上的挂历,老街的米粉。
但是,因为是日本制作,所以作画上还是流露出非常浓的日漫风格,就会给人一种非常强大的违和感。
再加上,三个小故事里出现的角色的脸都是非常正宗的日漫脸。
几乎每个角色的脸我都在别的动漫里见过,像第三段的男女主主角,像极了君名里的男女主角。
这种强大的既视感和违和感打破了电影极力塑造出的代入感。
说白了,就好像是站在一个老外的角度去看中国的日常,他看到的东西没有问题,但骨子里并不亲切,隔着一层文化积淀的深度。
电影由三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介绍了三个年轻人的青春。
前两段故事做的很失败,尤其是第一段,男主一口一个米粉,从头到尾都在讲米粉。
第二段故事情感把控非常糟糕,从姐姐和妹妹吵架,再从姐姐摔倒到退役到复出。
中间没有铺垫,转折非常生硬。
而且介绍的还是模特这一职业,让本来就不高的代入感消失殆尽。
再重点说下第三段故事,第三段名字叫上海恋,男女主角的脸都特别像君名里的男女主角。
这算是三段故事里做的相对较好的那一个,但是,也是被我一眼看穿的那个。
女主男主情投意合,女主父亲要求女主考到市重点,学习差的男主为了追随女主考到了市重点。
但是女主却失败了,被父亲打进了医院。
多年后,男主从磁带里得知女主原来是为了他故意没考上市重点,泪流满面。
最后两人见面,故事结束。
老实讲,这个故事不出彩,这个题材,这个内容在意林或者花火上已经被写了无数次,所以并不有新意。
但在前两个故事的衬托下,这个故事总算是能看的进去。
电影选取的三个人也不具有什么特别的代表性,所以很难产生代入感。
如果满分十分的话,我给四分吧。
两分给制作,一分给这个题材,一分给第三段故事。
我是湖南的,看到湖南米粉出现在电影中,我还是挺自豪的,湖南米粉是真的好吃,尤其我们常德牛肉粉特别好吃,哈哈哈(看第一段的时候看得特别想嗦一碗粉)。
不过关于影片想表达的内容,我不知道理解得对不对,第一个是表达儿时味道 & 子欲养而亲不待?
关于家乡味道 & 奶奶的爱?
放到男主小时候吃米粉时看到骑自行车女生时,我还以为是个爱情故事,还兴奋的自言自语说“女主出来了 女主出来了”,没想到是表达乡愁和亲情,果然是我肤浅了。
第二个是表达人到中年,事业上的竞争和无奈吧,还有作为中年女性在职场和情场上的心酸与不如意,好在姐姐最后在妹妹的支持下,事业重新搞起来了。
第三个的爱情虽然有错过,但结局还是美好的,不过这种美好也只存在电影中吧,如果放在现实中,青春期的恋爱大多都会无疾而终吧,何况是错过了的爱恋,很少后面还能碰到再在一起的了。
一看头就给我一种新海诚的感觉,加上旁白虽然是清楚表达了心理,但是缺点是太平白了毫无波澜,也许和写日记差不多吧,就比较出戏。
原画倒是挺好看的,开场一股清新的感觉 ,描写食物时很诱人,光效十分好看。
整个电影分三幕,一幕是发生在北京,回忆乡愁,第二幕发生在广州,梦想的故事,第三幕发生在上海,甜蜜青春苦涩当下。
时光变迁,许多事物在不知不觉间消失不见,又会在不知不觉间映入眼帘,带来惊喜与感动。
第一幕的一碗三鲜米粉,承载的是他的童年回忆,是他与奶奶的故事,他与那个青涩青春的故事,他与故乡的故事。
与米粉相关的人已经不见踪影,米粉的质地也以迥然不同,但是每当见到这碗米粉,回忆总是会涌上心头,那是存在过的证明,童年和青春的见证。
亲人为我们做了那么多,我们来不及报答,当意识到的时候为时已晚,所以一定要珍惜与亲人相处的分秒。
第二幕因为有姐妹互相支持才能够继续在梦想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坚持了努力了,青春才无悔。
娱乐圈凶险难料,像粉毛一样性格恶劣的人到是不多,但是人心险恶,勾心斗角在所难免。
妹妹的工作是服装设计师(我猜是为了当模特的姐姐),我觉得这样平平淡淡一心创作是最美好的生活了,精力全都能放在最亲的人和最爱的事物上。
依琳不愿放弃自己的梦想,但她也不是盲目追求,她理性地知道这条路风险很大,但她还是坚持下去了,她说过做模特做姐姐都要做到最好。
虽然很累,但是还在坚持梦想,这种性格十分积极。
妹妹与姐姐相互帮助的亲情令人向往啊,这种付出是不图回报的无私的爱。
经纪人也是一个我比较喜欢的人物,他性格豪爽,给人可靠的印象,是更加符合现实的人物,大概是依琳真诚待人,她的坚持打动了经纪人,他们两个已经不是普通工作关系了,他们是朋友。
就算是工作之交,也可以因为人格魅力、共同经历成为朋友。
第三幕令人感叹命运的造化弄人,虽然结局还是尽人意的,但是他们两个已经错失了对方的青春。
懵懵懂懂的青春期,互相都抱有好感的他们,却羞涩难以开口。
为了对方而考去的高中,阴差阳错让本来汇聚在一起的两条线分离。
他们最终因为同样对青春记忆的怀念又回到了一起。
青春虽然过去了,但是记忆还在,人还在。
成为大人,踏入社会,我们变得成熟,但时常会想起那明媚的青葱岁月,怀念当时的点点滴滴。
虽然剧情并不新颖,但表达出来让人找到了共鸣,谁不想回到过去呢?
谁没有后悔的时候呢 。
就算去了名牌大学,出来工作时仍然会被贬的一文不值,甚至自己的作品也会如垃圾般被丢弃,这样身心受压迫,我们为什么还要继续坚持?
因为有美好回忆温暖的支撑,因为有憧憬的生活做动力。
每个人都顶着压力,却渴望美好生活,现代人,活得累,也活得很精彩。
三组故事最后汇聚到这个机场,最后他们一起朝着未来迈去。
我觉得这个结局不错,身边的人都拥有各自独一无二的经历,但对未来充满期望,对过去充满怀念,这点差不多。
不同的方言让我们觉得无论何地,在大环境下每个人都会经历相似的感情,每个人都能在故事中取得共鸣。
这个电影挺有新海诚的味道,当初秒五也是这种感觉的,而且把中国记录得如此具有诗意,平凡而又真实,美术上非常精良,总的来说还是很不错的。
这不是什么老套路,这是经过生活沉淀感受来的东西,具有我们当代情感当代思想的写照。
第一幕的最后我觉得写的很美“原来,我以为我们并没有走远的同时,我们之间却隔着万水千山”“我看到黄昏的田野,冷漠的夕阳,以及飞驰的工厂,我看到或看不到熙熙攘攘,看到许多人和我一样活不一样,我看到银色的时间在流淌,我在路上学会了遗忘,只是有些东西你永远忘不掉,像是某个老味道,某个老旋律,某个眉目依稀相识的老面孔,某个被风拂过的瞬间,某个喘不上气的心跳,你总是在向前走,记忆在原地驻足停留,你回头招手时,它轻轻微笑,却永远不会再靠近你了。
”
片段一:“我看到银色的时间在流淌,我在路上学会了遗忘,只是有一些东西你永远也忘不掉”“你总是向前走,记忆在原地驻足停留”记忆中那碗米粉永远也忘不掉,味道鲜美,不添加味精。
老板走了,乡愁也随着没入时空缝隙,再也不见。
在这人潮拥挤,快速发展的时代,很难再看见人工制作的三鲜面。
面里加了味精,再也没有了小时候的味道。
即使再怀念也只能化作淡淡的乡愁,只是再也没有了当年的憧憬。
片段二:做好事业,照顾好妹妹。
这是依琳的愿望。
模特,吃的是青春饭。
谁都喜欢年轻的,依琳也不例外,受到了一次重创。
当她不想再坚持这个行业时她的家人,同事给了她力量。
她也继续坚持了所爱。
片段三:讲的是互相喜欢的故事,但都没有说破,青春那些事。
互相喜欢对方,最后还是错过了。
有时候仔细想想,有一些事情你做了是可以告诉对方,比如李墨考复旦附中,就可以告诉夏小雨,也就不会错过对方。
如此也可见,爱情的力量如此伟大。
你为了你的那个人,那个人也可能会为你而放弃了呢!
总之,青春不要留下遗憾。
故事情节就不说了,台词和旁白都很尬,怎么样听起来就是那么地程式化、不生活呢第二个故事我想吐一个巨大的槽点:女主身为麻豆,除了工作、运动以及居家的时候之外,日常出门的衣服竟然只有一套!
白色无袖衫和粉色长裤,从头到尾不带换的!
马鸭就算是普通女孩也不可能天天穿着同一套衣服出门吧!
何况还是麻豆。
都能给她画t台和试镜时候的不同造型了,怎么日常服装就不能给多画两套呢?
1.肆式青春,衣食住行,乡、亲、爱情,第四式属于我们每个人。
三位导演用心了。
2. 第一、三式其实反应的是快速工业化时代背景下长大的那代年轻人的青春。
3. 第一式:食·三鲜米线。
北漂,背井离乡,离开故土之后第一个想家的自然是胃;湖南人是米线,武汉人是热干面,福建人是沙县拌面,东北人是烤冷面,新疆人是炒米粉,云南人是过桥米线……游子实在是太多了,舌尖上的中国就是例证;中国各种“漂”们一边打拼,一边想家,脑子想,胃里更想,就如烙铁一般。
另外,米线店会倒,会搬,会改,只有给自己下米线的奶奶是永远的。
直到最终跨越千山万水回家见奶奶的最后一面……只要经历过长辈离逝,怕是都遭不住这段。
4. 第二式:衣·模特&服装设计。
广漂,父母早亡,姐妹相依为命。
姐姐辛苦打拼,失去了工作、男朋友之后,只有妹妹依然。
血浓于水,亲人之间最终总是能互相原谅。
妹妹和朋友,姐姐都市生活的最后依靠。
5. 第三式: 住·建筑设计。
沪土著,中考,青春期,异形好友,凑一块绝对能写成青春小说。
大多数年轻人的记忆里肯定有类似的经历,所以第三式最惹人共鸣,几乎算是全片最后的王牌,也确实力挽狂澜。
磁带、录音机、CD机;石库门、拆迁、旅舍;中考、高考、留学;租房、社畜、创业;包括但不限于以上的几对事物搁在一块就能反应“城市中国”的三十年变迁。
这部分对80、90后简直就是降维打击,更别说中考志愿错位的情节,现实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
总结:第一式:农村孩子流向城市的侧写;第二式:都市生活的女性的描写;第三式:城市本地土著的刻画。
第四式:由每个观众书写。
私以为该片已经算齐全了,如果一定要拍第四式的话,补个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二本农二代;人力三轮车、大巴、绿皮车、高铁、轮渡、共享单车,交通体系发展的广阔画卷就能徐徐展开。
李豪凌导演的动画,无论在技术还是在形式,这种创新都令人心喜,持续关注。
这部电影的评分比较低,在我看来是可以理解的。
三个故事的主角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是怀旧向,本来应该可以引起我的共鸣,但很抱歉的是没有。
现在我按照顺序一个一个的来说。
精美作画,只是吸睛 第一部:一碗乡愁。
评分:7分。
这一部我本人有点共鸣。
第一碗是奶奶端的,下乡的首长厨师做的,都是湖南牛肉米粉。
第二碗是学校门口小馆子的老板娘做的。
当时老板娘总会给他加一点粉,说自己的儿子也是高中生,要多补补。
后面老板说服妻子把店换成了渔具店(不能理解为什么在学校门口这么一个好位置开这种不大盈利的店),结果这一家人又遇到很糟糕的事:儿子在学校被霸凌了。
高三本来是最重要的一年,脚却被人用刀割了,人昏迷过去,鲜血直流。
不用说,这一家人的生活都天翻地覆。
后面米粉店又重新开起来了,受伤的儿子也没去读书了,就和父母一起开店,开了20多年。
【这其实就是普通人的生活,没有那么多波澜,但是非常现实,每一幕都写着两个字,叫作“实在”。
】第三碗是在北京吃的机械制米粉,看起来很好吃,但没进味—一恐怕就是北漂生活的象征,好看不好过。
吃完以后接到电话,说是祖母临终前想见见他。
他连忙赶了回去,在服期间他再次吃到了一碗高中时的老板娘做的米粉,【既是乡愁也是生活】。
温情向作品 第二部:霓裳浮光。
评分:3分。
又是传统手艺,出轨、争吵、原谅、守护。
我实在是不想在一部动漫里面看到这么肥皂剧的剧情,太老套了,给可爱的小设计师加1星,还是这个分数。
另外为了展现自己好像有减肥吧,你干什么要绝食减肥呢?
如果我是这种女生的男朋友,我一定会制止这样的错误方式。
在电影里出现这种剧情,就别怪我下狠手扣分。
争执后的隔阂(大概) 第三部:纤雨初晴。
评分:4分。
这一部实在是太侮辱初中生和严格的家长了。
初中生不说有高中生一样成熟,至少会对自己负责吧。
你看看这个女主,成绩那么好,智商那么高,做出来的事却像一个看完了迪士尼公主动画(还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那些)沉迷于公主梦的憨憨一样。
为了一个男生,本来可以考复旦附中的人,结果只考进了区中学,自毁前途之外,还被家暴老爸打进医院(什么垃圾老爸)。
这个女主忍气吞声的行为,再加上给女主套上的这些正面人格,感觉就是早恋万岁。
首先,初中生谈恋爱,太早了,我不支持。
原因就是年龄太小,这样的恋爱是很幼稚的(影片之中的早恋就给我这样的感觉)。
高中时的早恋如果不过界,其实就是像交了个异性知己一样,而且如果有好处的早恋(例如男主暗恋女主疯狂学习拼命考上了复旦附中),我是支持的。
但如果想像这女主为了所谓“爱情”奋不顾身的话,我还是还是听家长的话,好好读书吧。
另外,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样的话,我十分反对。
我感觉现实的女主要么是抑郁症,要么是歇斯底里的狂躁症,不管是哪一边都不是什么好事。
我不支持初中生谈恋爱 即使是作画非常精美,我依然不是很喜欢这部电影。
可以说,瑜不掩瑕。
影片以北京、广州和上海3个中国城市为舞台,讲述了《一碗乡愁》、《霓裳浮光》和《纤雨初晴》3个小故事。
“我以为我并没有走远的同时,我们之间隔着万水千山”
一碗米粉,便是小时候满满的回忆。
儿时,每天一碗米粉,是他和祖母不可或缺的部分。
然而在大城市的北京,记忆里那个温暖心头又令人怀念的米粉的味道却怎么也找不着,人与人之间甚至人与米粉之间的距离都显得无比遥远。
直到他回到了家,看到病床上微笑的祖母,他似乎看到了过去的影子。
小时候的米粉不一定有多好吃,但它有家和童年的味道。
无论是小时候开在小河对岸的那家总是奶奶端过来的米粉,还是上了初中,在上学时必经的那条路旁开的米粉店,亦或是长大后出来打工,那家现代化的甚至是连锁的米粉店,他们都是我们主角青春记忆中的一部分,而这个故事快结束时,主角回去看病重的奶奶时,奶奶说了一句“乖孙啊,奶奶以后就再也不能给你端米粉了”我却才恍惚间明白,米粉对作者来说并不只是一种食物,更是他对于青春的记忆。
“无论以后的路有多难走,我也绝不会放弃”
作为模特,依琳的事业是成功的,也曾是时尚潮流的巅峰。
虽然依琳在模特事业上大放异彩,但是她还是感到了自己的人气正在衰退,一直执着于名利的依琳被压力打垮,迷失了方向。
她忘记了小时候与妹妹一起约好的相互陪伴,忘记了她曾经坚持的东西,忘记了自信。
而妹妹璐璐做的一条红裙子,把依琳带回了曾经的时光,带回了那段敢拼敢闯的岁月。
小时候,红裙子让依琳定下当模特的梦想;长大后,红裙子让依琳找回曾经热血的青春。
身为姐姐,她从来没有在妹妹面前表现出狼狈的样子,而妹妹,也是为了姐姐努力学习服装设计,希望可以让姐姐穿上她设计的衣服。
无论是姐姐为了妹妹在外辛苦打拼还是妹妹为了姐姐努力学习设计,他们都在为了对方努力,在两个人的争吵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她们姐妹彼此都是十分在乎彼此的,或许说依琳很可怜,丢失了工作丢了男朋友,甚至连跟妹妹的关系都没有处理好,甚至可以说,在那一段时间,她丢失掉了所有对她而言最重要的东西,可,爱你的人总来不会在你低谷的时候离开你,像是依琳的妹妹,像是她的经纪人,都在这个时候站出来,给予她勇气和信心。
“在哪之后,我从学校毕业,开始从事服装设计,姐姐她在模特界努力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我负责服装设计,而姐姐,成为了我的私人模特,偶尔,我们也会在家举办,只属于我们俩的,小小fashion show。
”
“我以为,我可以一直躲在盒子里。
但没想到,打开盒子的那个人,竟然会是我自己。
”
在社会中工作的李墨觉得工作不顺利,他为了改变状况而决定搬家。
在搬家的行李中,一盘磁带的出现把他带回了曾经的岁月。
住在石库门的李墨,对青梅竹马的夏小雨怀爱慕之心,经常一起玩耍。
在两人忙于准备中考时,交换录音带这种只属于二人的交流方式也仍在持续。
关于中考的志愿,两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让两人阴差阳错的分隔开了。
一盘迟到多年的磁带,让过往的一切都清晰,可错过的却再难挽回。
磁带那么短,时间那么长,可错过的,永远也不能倒带。
小雨为了李墨放弃了考复旦附中,而李墨却为了小雨努力复习报考了复旦附中,如果李墨可以不那么倔强,告诉小雨自己的想法,如果李墨能够听到那个磁带里的内容,如果小雨可以当面告诉李墨她的决定。
是不是两个人就不会错过这么多年,可是没有如果,或许没有遗憾的青春也是不完整的吧,总是有那么一点残缺才值得怀念。
幸好两人最后没有错过,再次的相遇,或许能让两人更加明白彼此的重要,更明白两个人在一起的不易,然后可以更加珍惜彼此吧。
“最终,我把收录机、磁带和青春的烙,留在了黑洞洞的盒子里,而我,又一次搬家了。
故事的最后,小明找到了记忆中那个熟悉又温暖的米粉的味道;依琳穿着璐璐设计的红裙子再次自信的走上了T台;李墨实现了自己的建设理念,也遇见了曾经错过的那个夏小雨。
天空那么大,那么远,可无论飞到哪里,忘不掉的总有记忆中温暖的味道;路很长,无论有多难走,都绝不要放弃,坚持过努力过,才是无悔的青春;时间不会重来,岁月模糊的记忆,愿你也有一盘磁带唤醒,珍惜身边的所有。
三段故事 最喜欢第一段 第二段很真实 第三段 让人很嫉妒 很有冯唐的风格,但日化太明显
勾起了乡愁,勾起了学生时代的青涩回忆
华而不实,空有新海诚式电影的皮毛罢了。两星全给第三个故事,短短74分钟里塞进三个故事,本身各位导演能力就一般,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讲好一个故事,如果只讲好一个故事,相信整体效果会比现在强不少
新海诚的画面放在中国 这样的事情也终于不是遥想了
技术上是跟上了,魂却别扭的像个杂种
英文配音很适合练习听力。
开场地铁作文明显不是男主自己水平。。方言什么鬼,家长普通话讲得比小孩还多。。复旦附中笑点担当666
違和是這片最大的敗筆。每個部分拆開特性太鮮明,故事、畫風、配音已經三個地區風格。想模仿,而沒融和出一個作品令人眼前一亮。
比预想中好点。中日合作的结果就是:画面元素展现>旧日情怀>剧情,看在尚且给我好感的前提下,我还是给这个评分吧。彩蛋感觉很鸡肋。
一碗乡愁 从一碗三鲜米粉切入 以物为寄托 将人们的感情浓缩其中 虽然整体来看有些平铺直叙 但胜在感情真挚
太平淡了,画面漂亮,瑜不掩瑕
也许看完前两个故事我只能给两星,但第三个故事确实提高了平均分,尽管它有点老套了。
米粉,品牌的诞生,听不听磁带
旁白和台词在干什么?!太可怕了天哪!我为什么要去电影院听小学生水平+矫情逼智商的作文?!
4.5/10。三段式,第一个故事仍有温度(但有种舌尖上的中国既视感),另两个完全虚构。缺少线索,你用一碗米线贯穿全片不行吗?画风没能保存一直精致,动画电影自身的优点被浪费了。
这就是我不喜欢“新海诚风格”动画的原因,因为他的作品总给人一种“狂堆壁纸和PPT”的错觉,容易带偏+带坏后来的动画作品,比如这部就是,没有掌握人家含蓄的叙事,却放大了新氏风格的所有弱点。PS,你说我偏见也好,我就是不喜欢新海诚
最无聊的居然是日本导演执导的那个故事
故事真的不太行啊…………… 然而这样我第三个故事还是有点小小的感动
前两段或莫名或无意义,完全不知道在干嘛,只有第三段动人,一个经典的叙事命题再一次焕发了新生
伪日本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