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剧评。
只说说“多希子”这个人物。
良多的姐姐多希子。
我不知道多希子算不算剧中的“反面角色”,观众会觉得她挺招人厌的,但她其实不是那种精于世故的坏心眼,相反,她特别地单纯,她的“坏”是因为自恋。
她和良多商议父母的养老,很计较,为把赡养责任推给弟弟,连良多念书的时候花掉父母多少费用这种旧账都翻出来了;冬天爱喝冰咖,没满足她,她就嘀嘀咕咕;间歇性离家出走,抛下丈夫孩子不管,还嫌弃丈夫……这些行为一出来,“自私”、“任性”、“不负责任”的评价就免不了,但其实这些词说的不是“病根”。
有个情节很有意思:父亲病后苏醒,不记得多希子的名字,她背着父亲在别的家人面前大哭,特别委屈,不能接受父亲不记得她了。
到底还是个孩子呀。
《女人四十》里的那个父亲得了阿尔茨海默,不认得女儿,把她叫老了,女儿第二天就买了一身靓丽的时装穿,可父亲照旧不认得“年轻美丽”的她。
这两个女儿是同一个影子:发现父亲异常了,不是为父亲的身体担忧,想法照料他,却在意自己在父亲心中有没有“褪色”,是否失去了“爱女”的位置——如同心理上的虚拟“自拍”,要照一照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影像是否“美丽如初”……这两段情节很有喜感,喜感提示了女性幼稚的“自恋”,它意味着:“我”最重要,我关于自己舒不舒服的感受是第一位的,我最要紧的事是要花力气完善我自己,让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变得“好看”;他人要配合我对于“更高级”的自我的追求,不能妨碍我的这种追求。
记得吗?
多希子离家出走后回来,母亲问她为什么对丈夫不满意,她回答的是嫌他“没深度”。
也就是说,多希子是那种对自己充满想象性期待的“文艺(中)青年”。
她希望自己活得“深刻”,假装自己深刻,或假装自己处在追求深刻的途中。
所以她会用离家出走来追求人生意义,反抗庸琐的生活。
不定期就住出去一段,说明这已经不是偶尔吵架呕气,而是上升到了“行为艺术”了,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含义。
如果她在“深刻”途中“孤独”了,力有不逮了,还需要一个灵魂共振的伴侣来陪伴她、提携她,帮她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丈夫恰是个俯首帖耳的好好先生,默默迁就着她的任性,给她按摩,她拍拍屁股走人了,他就得一边管孩子,一边忍气吞声、惴惴不安地找她。
他虽然不“懂”她,却让她把自己看得更重了。
照顾孩子、体谅丈夫,分担家庭责任?
对不起,她顾不上这些的,若是背负了这些“现实的重量”,她的灵魂就没法“飞翔”了——过分自恋的人,对于他人的责任往往阙如。
所以即便她在家的时候,也没有踏实用心地做好妻子和母亲的角色,以至于她离家了,孩子说爸爸做的饭更好吃…现实里多希子这样的女性并不少。
她们像孩子似地天真不羁,在自我的幻影里孤独自爱,从不回应现实生活向她们的发出的召唤和要求,活得虚飘飘,还以为是遇见了女性意识的苏醒。
好久没有沉浸在一个故事中有不愿意抽离的感觉了。
是枝裕和用一个不紧不慢完全无压力的节奏向我的国庆讲述了一个叫做《回我的家》的故事。
看完这个片子,我觉得甚至可以用“你相信有库纳吗”作为确认彼此是不是一类人的暗语。
很难相信这是一部电视剧,因为它和我们一般意义上看的电视剧完全不同,可以说没什么情节,或者说唯一可以称得上情节链接剧情的就是“寻找库纳”这个概念。
但找不找得到库纳,是作为观众和导演都不关心的。
吸引我们的是寻找过程中,去相信,去确认,去回归自己心灵故乡的过程。
下岛菜穗想要积极守护的也正是日渐消失的人类童年的故乡。
孩子,或者说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这样一个故乡,可以回归,温暖的,带着记忆的,有小伙伴们的嬉戏的,带着童话的地方。
这是自己最初始的世界,也是自己最后的接纳。
爷爷和孩子们都是和菜穗有默契的。
爸爸是一个被包裹在成人外衣下的儿童。
他那么大的个子,却有最柔软的性格,事实上仍是一个孩子。
妈妈不是孩子,她是一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喜欢做什么的大人,但她理解孩子。
理解包裹在孩子身体里的爸爸。
剧中每一个人物都十分可爱可亲。
学习俳句的奶奶,故乡推介员出租车司机,故乡唯一的警察和小报记者,每个人都独特又温暖。
看到他们都好希望天再冷一些啊!
是枝裕和的敏感和纤细还表现在每集片尾。
那些曾在片中一闪而过,给我们心中留下淡淡问好的物,一一呈现。
妈妈做的好吃的饭团,味噌汤;小林在圣诞树上找到的女儿的心愿卡片;库纳的小脚印小帽子还有代表着库纳墓地的龙胆花(花下的人偶好像我们儿时使用的孩儿面霜罐子)“寻找库纳”这个活动聚集的人群可以说,大家是一类人,脸色永远漠然深藏内心的护士,带着蘑菇帽子守株待兔的男子,平时的他们没有交集,但是在森林中,他们都是“库纳”的小伙伴。
《Going my home》在结尾的一集有一个非常感人的闪回,当良多摸着已经躺在棺材里面的父亲的胡须,想起当年还是孩童时刻,同样摸着父亲满脸的胡须,熟悉的触感一下子就把自己带回在积尘的时光里。
对于良多而言,那是已经逝去的父亲给予自己最深刻直观的印象,感官的触觉转动记忆的齿轮,只是这时候已经没有时间再去做任何修补,徒留下伤感泪水与带有无奈的总结性陈辞——「后悔是爱存在过的证据」是枝裕和的作品中总带有一种面对时光,面对逝去的记忆,无可奈何的哀伤。
《记忆失去了》里面的男主人公,面对周而复始,不断失去的记忆,只能寄托于家庭来帮助他重新梳理;《下一站天国》里面的“天堂电影院”,所仰赖的是用流动的影像来留下记忆的温度,《幻之光》里失去丈夫的女人,最后在海边招魂的幡旗队伍中,燃烧了代表记忆的照片,漫天火光升起的一刻仿若与自己的昨天清算,虔诚的就像一个仪式。
事实上,燃烧掉昨日的照片这一情节,在他的另外的作品比如《距离》《Coco的无止境之旅》里面都有出现。
在《Going my home》里,尝试对抗时间和旧有记忆的,是父亲这一角色,虽然着墨不多,但是牵引着故事的发展。
在弥留之际,他最后想回到的还是念念不忘的故乡,对于他来说,那才是going my home,并不是这个看似和睦实则内里暗涌非常的家。
「父子之间,说到底也不过是旁人」,扩大到整个家庭,又何尝不是,即便在血缘纽带的支撑下彼此支撑,生活,成长,衰老,却依然保有防卫和距离。
即使是亲人,也无法相互了解,这才是生活艰难的真相。
虽然依然对家庭本身抱有悲观的态度,但是枝已经不如往日决绝,用一种难得的诙谐来对待生活的徒劳。
于是,他选择的是一个在他以往作品里难见的,带有幽默感的结尾:良多不小心被锁在屋外,妻子帮他进入屋内,并给他端上了熟悉的,热气腾腾的料理,镜头给到墙上的挂钟,好像提醒我们的是时间流逝带来的不仅仅是无言的哀伤,也有料理的温度。
《Going my home》与导演前作《奇迹》更像是一种互文关系,所指涉的主题是寻找日常生活中的神话。
无论是寻找新干线交汇时的奇迹时刻,还是寻找森林当中的库纳,所要的似乎都是要通过这样的旅程,找到修复家庭成员破损关系的可能性,但是旅程结束以后发现结果好像没有并没有改变,只是日常生活的进程却似乎又改变了。
库纳是否存在本身并不重要,就像日常生活当中是否存在神话也并不重要,因为那本来就是我们对于疲惫生活所保有的英雄梦想。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因为大于个人的东西的存在,生死不会是戏剧性的,所以第10集父亲死后是枝裕和还会继续拍其余人的生活,或者像其他日本导演的作品,直接以葬礼开场。
这是因为时间不会中断,每集结尾那些小物件的特写都是时间的痕迹。
如果把这个大于个人的东西姑且称为“传统”,到处可以看到这个“传统”的生命力:从人物安排和影像空间上看,有一种对称性来体现其稳定,比如良多和女儿萌江前后造访库纳事务所那段,比如上野菜穗一家和东京良多一家的生活,比如生者和亡者的世界,比如真实和虚幻。
导演不用多说一句话,就可以展现一个人物的心理和行为,因为剧中的人物正是作为彼此的“注解”存在的。
所有的主要角色都是活在一处的,把自己放在一种对自然、世界、上一辈的记忆的信仰、敬畏里,如此整全的宇宙观才是对现代人的破碎生活最有冲击力或者说治愈力的。
是枝裕和如何拍“对话”:随着库纳这条线的展开,前几集里对称或者说对立的世界之间开始交流——父子、父女、母女、生者和死者、过去和现在。
人物互相说着从对方那里听到的话。
最重要的一句台词“世界不是光由眼睛看到的东西组成的”前后反复被不同角色在不同场景下说出,并且被交待起源:死者在厕所的日历本上收集的芬兰的谚语。
(世界大同^_^)传统不是僵死的,不只是人物活动的背景,现在同样在努力创造/捍卫它:为了让库纳的传说继续流传,剧良多和大叔“伪造”库纳的脚印,并且不希望库纳变成广告。
从来没有一部剧这样让我整整笑了好几天。
美好。
记下还记得的细节。
萌江一直在寻找库纳。
她坚信世界的一部份是看不到的。
她能看到她混血儿的弟弟。
爸爸妈妈老师不能。
每次被老师抓去,她都会盯着老师的后面不放,老师头后转,再转回,呆了(有什么),看着萌江。
萌江笑着。
妈妈是受欢迎的美食专家。
萌江不喜欢妈妈的便当。
带到学校,她不吃,售卖给同学。
妈妈问为什么。
萌江说是顺势而为。
你们大人也有这样的时候。
(妈妈一直都在忙着美食,陪萌江的时间不多)去医院的路上,爸爸告诉萌江,妈妈是在做她喜欢的,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把自己喜欢的事当工作的。
某一天,萌江把这话告诉妈妈。
妈妈开心得像朵花:爸爸也能说出这样的话啊。
爷爷病床前。
奶奶问萌江怎么有时间。
爸爸说学校休假。
萌江偷偷告诉奶奶,是因为出售便当被停学了。
奶奶夸奖,萌江好厉害,才上小学呢。
萌江告诉爸爸,去听爷爷讲库纳,爷爷会给1000日元。
和爷爷关系很僵的爸爸到医院,和爷爷谈起了库纳。
收到了1000日元。
他想替病倒的父亲找库纳。
后来,每个夜里,爸爸都能见到库纳,和他们谈话。
梦里。
爷爷病房。
有匿名者去探病。
女儿,儿子,奶奶怀疑是爷爷的情人。
开始调查。
亲人也有不知的一面。
爸爸去库纳事务所偷找爷爷的东西。
进屋他先把库纳的雕像转了个身,这样它就看不到了。
爷爷的日记本上写着一句:后悔,是曾经爱过的证据。
爸爸、奶奶、姑姑,三人猜拳明天谁去医院照看爷爷(奶奶明天要去参加写俳句活动 )。
姑姑不解,医院里可是爸爸啊。
后来谈到俳句,奶奶说,俳句是要把悲喜掩埋起来。
但又一看就能感知到。
家外面的公交站。
爸爸上班等公交。
都会和矮小的邻居大叔说上几句。
你老婆问你回家不是想你只是确定什么时候该做饭。
你老婆又离家出走了。
不是,出差了。
妈妈出差。
门口萌江、爸爸送别。
要照顾好爸爸哦,妈妈笑着。
萌江彬彬有礼:一定。
爸爸不好意思:说反了吧。
学校里,老师把那位逝去的同学的座位撤掉了。
放学后,萌江偷偷的把那桌子又帮回了去。
萌江手里还有一本没能还她的书。
库纳事务所。
爸爸发现库纳小雕像不见了。
山下小姐说,它离家散步去了。
它会回来的。
坐在旁边的萌江,前几天她偷偷领养了库纳。
拍电影。
妈妈借来一个有故事的饭盒。
同事建议能不能也把饭盒不为人知的这段情也展示出来。
妈妈的回答是我们是专业化的,不能受情感支配。
后来,妈妈还是把这个故事用上了。
她解释,是刚好这个季节适合做这要的美食。
她们眼里的妈妈:现实主义者。
妈妈给姥姥做便当。
妈妈委屈道,她小时候去野餐,别家的孩子都有美味的便当,她掏出来的总是面包。
姥姥说她看电视,看到妈妈她就关掉,她怕看到她恨她的眼睛。
妈妈开玩笑:现在她成为美食家就是要报复她。
妈妈做饭。
萌江好奇妈妈做的是什么。
是高汤,妈妈解释,和库纳一样,料理也有一部份是眼睛看不到的。
萌江开始理解妈妈,和妈妈学美食。
她第一次做的是汉堡肉。
她同学喜欢的。
一年前她逝去了。
萌江房里的库纳雕像前,也摆上了一盘汉堡肉。
爷爷恢复意识。
不记得了眼前人的名字。
只记得良多和久石。
他的儿子和曾经的爱人。
女儿很生气。
奶奶解围,是因为良多惹事多,不聪明,才被记住的。
知道道儿子也在找库纳,爷爷说他有什么用,他是梯子。
同事议论爸爸有什么价值,好像没有什么价值。
山下小姐看看屋外说,她能把那么高的东西挂上去。
妈妈问爸爸演过什么,长颈鹿?
爸爸笑了:梯子。
圣诞节,邻居让爸爸扮圣诞老人。
爸爸问:能当收到树吗?
妈妈的美食是作品,专业化的。
女儿不喜欢吃妈妈的便当,在学校里出售给同学,很受欢迎。
某次拍广告,被要求能不能把那些看不到的也加入到美食里。
比如结婚多少年了,房贷多少年了女儿是否婚嫁了。
(这或许就是最初萌江不喜欢妈妈的便当的原因,妈妈只是在工作。
她的食物缺了一味:人情味)在婆婆家。
婆婆做年糕。
谈及是儿子以前喜欢的,一次可以吃很多。
美食家的儿媳赞很好吃。
婆婆问能不能让她的作品上杂志。
婆婆的年糕是家常的,有情味。
公公不要求妈妈做个好儿媳。
尽管去做她喜欢的。
他只有一个要求。
在他的葬礼上,给他做素斋。
而且不能做得太好吃。
要日常的。
不然吃不到的他会生气的。
半夜,爸爸去满是灰尘的老屋伪造库纳走过的小脚印。
被吓了一下,爷爷的发小也在那。
他们都怕孩子失望没有库纳。
被巡警看到,责怪他们怎么可以欺骗孩子。
他们解释挖红薯要先种红薯。
这是他们对孩子的爱。
隔天,巡警加入找库纳的活动,他爷爷见过库纳。
要去森林里找库纳。
爸爸把自己里3围外3围,打扮得剩下2只眼,像个恐怖分子似的。
萌江瞧不起爸爸,走得离他远远的。
半路上爸爸被巡警拦截,疑是不法分子,爸爸哑巴吃了黄莲。
萌江转回,牵起不法分子的手,他是我爸爸。
巡警:警报解除。
妈妈也被邀请加入寻找库纳的活动。
被问相信库纳吗。
她还是一往如常:我去是给他们做饭的。
她不相信神力。
爸爸、萌江都在找库纳。
每次去乡下,的士哥都会推销他们的村庄。
来这买房吧。
城里会出车祸。
在这里,空气好,就熊多。
小镇的人都出去了。
萌江把一束花插在了库纳的手里。
她想知道库纳手里以前是握着什么。
山下小姐和爸爸谈论,是树枝?
雨伞?
看不到的东西?
晚上梦里见到库纳,爸爸问是不是看不见的东西,希望啊,梦。
库纳说,或许什么都没有。
看不见的东西也有不好的,比如绝望。
爷爷想在乡下养老。
那里有库纳。
有他曾经喜欢的人。
爷爷看着电视里的广告(他儿子的成功作品),说好无聊啊,脸上带着微笑。
就这样走了。
爸爸这个广告就是力争让人觉得无聊。
爷爷的灵柩前,爸爸哭了。
他后悔,后悔生前没和爷爷说几句。
妈妈安慰,后悔,爱过的证据。
库纳,戴着红帽的小矮人,藏在森林里。
没有故乡。
他们连接着阴阳两届。
找到库纳,就能见到想見(ㄐㄧㄢˋ)的人。
萌江想见的是那位去了天堂的同学。。
这是一部太平淡日常的剧,以至于我两年间看了三次第一集。
最近终于沉下心看完,集集落泪,心里却是温热的。
“世界并不都是由人眼所能看到的东西组成的。
”这句话第一次出现在剧中,是从躺在病床上刚苏醒的父亲嘴里说出的,说罢给了良多1000日元。
我和收到1000日元的萌江与良多一样,心那里也有点痛痛的。
人眼所看不见的东西,除了库纳这样的小精灵,幽灵或鬼怪一类,还有在一日一日生活中,渐渐忽视或忘记的“无形的感情”吧。
比如,良多不小心触碰到死去的父亲的胡须,想起小时候摩挲父亲胡须的触感。
稀疏平常的儿时记忆,通过相似的触感回想起的瞬间,扑面而来的只有“后悔”,为什么没再多说说话。
原来,记忆和情感或家庭的无形羁绊,一直沉睡在生活的某个角落,看不见却切实存在着,心痛或后悔就是他们存在的证明,眼泪也是。
人死后会去什么地方呢?
去年夏天姑父去世的时候,我问过朋友。
他和沙江一样,告诉我“就是死了,结束了,没有然后了。
”我不这么想,连结着生死的库纳会让我们见到逝去的人,即便是超有钱的巧克力社长也想找到库纳后见一见逝去的母亲,相信会让想念有所寄托,有些人是需要这种寄托的,比如我比如巧克力社长。
龙胆花盛开的地方真的是库纳的墓吗?
是的,我相信。
去年夏天,家窗外忽然出现了一只蝉,每日每日的鸣叫着。
我惊讶城市高楼四周没有树,哪里来的蝉。
隔了很久,看见一种说法,人逝去后会变做昆虫回到记挂的人身边。
后知后觉,我想那是刚离去不久的姑父来看我了吧。
能听见库纳说话声音的萌江和良多,不相信精灵鬼怪的沙江,没有谁是正确的。
正如在竹筐下乱动的小生物,没人知道它是不是戴着红色三角帽的库纳,只留下一条泥土下的通道入口,引人遐思。
对了,去年夏天窗外的那只蝉,用尽力气叫了两天后,忽然不见了,仿佛不曾来过。
窗外的黄色墙壁它停过的地方,颜色比周围要暗淡一些,也可能是我看错了。
说一说电视剧吧。
之前看是枝裕和的书里说过《回我的家》,印象很深的有几点:1.一台摄影机完成拍摄,而不是传统电视剧的多台;2.库纳这种小精灵并没有用CG技术合成,而是真人出演,因为是枝裕和认为CG无法完全展现真实;3.沿用了《步履不停》的制作班底。
《回我的家》是一部超长的是枝裕和电影,相似的生活日常,我们在他的描绘中捡拾一个个日常忽略掉的细枝末节,为剧中人物不明显的心绪起伏所感动,也温暖了自己。
片尾曲响起又是另一段捡拾:手里捧着的橡果、黄色的枫叶、汉堡肉...大地带给爷爷的雪人在剧中是化成了水,片尾出现了雪人最初被装在塑料袋里的模样,还有一餐餐饭(何况做饭的还是山口智子)等等。
一直喜欢是枝裕和电影中对做饭、食物的描绘,厨房是生活中最日常的地方,再难过也会饿,食物里装满了对生活的爱。
好好吃饭。
《回我的家》和我看过所有的日剧都不一样,它唤起了身体中沉睡的某种情感或记忆,犹如细针轻轻扎着心房,温暖着也微微疼痛着。
即便每个人都拿好了号码牌,等着顺番消失。
但我想去相信,相信世界上有一种带着三角帽的小精灵,相信龙胆花后的窃窃私语来自于他们,相信人的灵魂托身于一只黄蝴蝶,相信窗外的蝉鸣是来自我熟悉的那个人,相信生命逝去后不会消失,相信和我们挂念的逝去的人会再遇见。
再遇见的地点,我会去寻找。
在那之前,首先要去相信。
从平淡日常开始一点一点推动剧情,后五集的故事发展我真的很喜欢。
这部剧里面充满爱,老爷子对初恋的爱,沙江对家庭的爱,母亲对父亲的爱,“没什么用的”姐夫对姐姐的爱,孩子们对父母的爱。
萌江在和父母解开心结之后,开始重复妈妈说的话,这就是孩子表达信任的方式,是因为妈妈说的对才会再重复一遍告诉爸爸,这个细节我很感同身受。
寻找库娜的旅程是对美好记忆的追溯,我们或许都想要回到某一个时刻,可以重新选择人生,期待着拥有更向往的现在。
剧里每一个角色都真实存在着,他们一定还在东京继续学习和生活,长野的牙医诊所还在经营着,良多一家依旧会参加明年寻找库娜的活动。
跟小莲藕一起看《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我们都被宫崎峻笔下的人物感动着。
在以后的日子里,常常说起阿莉埃蒂,也常常幻想着我们变成了借物小人。
有一天小莲藕对我说:“妈妈,对于我们人类来说,蚂蚁就是借物小人呀,一点点的小水潭对它们来说就是汪洋大海吧?
我们听不懂蚂蚁的话,它们有时候浩浩荡荡地搬一块饼干,不就跟阿莉埃蒂借糖借纸巾一样吗?
”细细一想,还真是呢,小昆虫们有我们听不懂的语言,在它们眼里,人类就是庞然大物吧?
看了是枝裕和的电视剧《回我的家》,我才知道借物小人并不是宫崎峻的独创。
日本的传说里有一种叫“库纳”的小人,住在森林里,戴着尖尖的小红帽。
阿部宽演的男主角良多的父亲荣辅小时候曾跟好友一起在森林里寻找,年老的父亲想要叶落归根,又回故乡长野寻找“库纳”,因病住院。
良多找到父亲关于“库纳”厚厚的笔记本,跟女儿萌江一起开启了寻找“库纳”的旅程。
这其中也有荣辅好友女儿菜穗,她办了库纳事务所,周末为孩子们举办有关活动,还有一年一度寻找库纳的活动。
在寻找库纳的旅程中,良多渐渐理解了父亲,当父亲去世的时候,他后悔当初没有跟父亲多说几句话。
据说是枝裕和的这部剧收视率并不高,对于我来说,好看的剧并不一定是得奖的、大家都喜欢的。
我能理解是枝裕和对家庭、对成长、对亲情的描述。
淡淡的剧情总能打动我的心。
我喜欢剧中跟小莲藕一般大的萌江,她在学校里并不是好学生,但她有着一颗倔强又童真的心,她对库纳的深信不疑深深感动着我。
我相信这个世界不都是由人眼所能看到的东西组成,我也相信一定有阿莉埃蒂和库纳的存在,如果不去找,怎么知道有没有呢?
最近一阵没怎么关注日剧,在认真看日剧的小清单上陆续打好了勾和叉,觉得该罢下手好好总结回想一下。
向来对戏剧性比较强(狗血),人物形象比较鲜明(夸张),卡司比较全明星(主看脸)的剧不感兴趣,也不太看职场和言情,有时空下来,就在是枝裕和的《归乡》,木皿泉的《西瓜》和《昨夜的咖喱》里随意挑着回看一集,也会琢磨《最高离婚》的故事展开。
除了发现自己对家庭日常题材有着不可救药的偏好和迷恋,也愈发觉得这些精良的脚本实在值得推敲和学习——我们如何把平淡的日常生活写出有趣然而不变形的情节,还原蚂蚁人努力然而不励志的真实状态,提炼并提出值得讨论然而不由冠冕堂皇的大话可以搪塞回答的问题。
其实平和淡用的都不准确,还是日常更好。
如同我们自己一般的小人物的喜怒哀乐,那味道怎么可能是不浓重的。
即便是日复一日,朝九晚五,渐入佳境或是每况愈下,浮动的每一分钟都包含着习惯和变化,何况要掺杂着一个念头,一阵窃喜、狂喜或失落,一场争吵或僵持,短暂的情绪波动,面临选择的犹豫,长久的心结,与周遭世界互动时生发的困惑,又有哪一部分会是淡的。
若说“寡淡”,可能是一些心气太高的人,容易把生活的形状设置成理想生活的形状,于是觉得自己“站在真正的生活之外发愣,两眼却又死死地盯着里面”。
这时候如果抖一抖腿,抠一抠脚,也许能从消磨时间和好情绪的呆滞眼光中蓦地回过神来,去顾及当下的感官了。
可是地球上毕竟有太多的人,谁不是二十四小时经历着日常的习性和变动,和周遭生发的联系和互动。
因此日常剧如同做一次切片实验,要在那么大的范围内去呈现一个看似随机的样本。
之所以是“看似”,在于讲故事终归不是纪实录,这个样本是精心制造出来的,随后又要把制造的痕迹抹去,营造出最接近“纪实”的效果。
这一点是枝裕和的“生活流”脚本堪称典范。
在《归乡》里,极度稀释情节,努力控制成多条隐藏线索的齐头并进,淡化每一组人物情感备受关注从而成为主线的可能。
拎出一群人,放入一个环境,如果不能挖掘出细微处的新鲜和有趣,遵照常理和人情,自然流畅地再现出来,很容易就越出了日常生活的大容器。
木皿泉真的厉害,他们有一种能把现实的空气编织进剧本故事里的本领,细致的观察,灵光的脑洞,让每一幅日常景象闪着趣味感,人物手里尽管握着菜刀和鱼肉,也不妨头脑里发着飞行英雄的大梦,一边奇幻,一边接地。
日常剧不论是影像还是内涵,都渴求着一种“含”和“藏”,先放入戏剧性,再把它抽离出来,京派小说讲究虽由人力,却似天成,大概就是这么个原理。
而从主题上来看,含着某种逼“真”的元素,还得颇废心思地把它隐匿起来,不然故事就会“满则溢”。
很多日剧借人物之口频频出金句,就犯了讲道理的忌讳。
当然了,严肃地去扯日常美学的话,从小津,成濑,侯孝贤,再扯到是枝裕和,恐怕要给做电影研究的人去大书特书了。
幸而是枝裕和也拍电视剧,给了我们这些小观众把影像线头扯回电视机的可能。
我还记得他的镜头里放了很多让我激动的细节,吃完的薯片包装袋,冷饮融化掉下来的水,脏的球鞋,路边的熟人脸,他们似乎不起眼,却有好玩的东西能从里面钻出来。
第一集最好看,也把所有的元气都耗光了,后面俱是细水长流。其实觉得是枝裕和拍电视剧有点崩盘。太长了节奏感一下子丧失了。
我是看不进去。第一集101分钟,冲着宽叔看了五十分钟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不是我的菜。
节奏好慢。第一集快看死我了= = 看了两集弃了
慘不忍睹。
卡斯那么强也没救
啊已经不在了啊~~
这个节奏拍电影挺好...连续剧就慢了些...如果每周追这种清淡的治愈系要回忆很久呢...攒着看完又有点疲倦...但是很温暖呢。
漫长,不喜欢奇奇怪怪的风格,宫崎葵看着还是不舒服,一般主角遇上奇幻、精灵等题材事件总会自动将他们归类为精神病患者
需要完全静下心来才能看的进去,会发现你的心处于完全安静放松的状态,其实更喜欢前几集,那种温暖中略带着日本人特有的幽默感,到库纳出来反而觉得无聊。
人生如逆旅,终要由生之绚烂归于死之沉寂。
呵呵呵呵呵我用1.5倍速都看不下去哦呵呵呵呵。三集弃。
with小张
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全程都有点看不进去
!
1 这节奏看电影还行,看电视剧太耗命了。。2 我还蛮喜欢宫崎小姐的穿着的。
一部这么美好,举重若轻,深刻而又友好的剧,无数次泪目⋯日常琐碎里的诗意,人生命里的点滴,它们都有自己的生命。后悔是爱。肉身的记忆。世界不只是看的见的东西组成的。
好评XD 我也想要有宽叔这么温柔帅气的爸爸!
节奏好慢好慢,看得我好累,不过不经意的冒出一句搞笑台词,可以回味着笑很久
5集弃了。。。这节奏实在是。。。唉。。。
实在是适合拍成电影,电视剧看着有点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