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群有老特警带队的夹杂着一些新人的特别行动队。。。
这些新人毫无疑问是通过了考核的合格的新队员。。。
1白毛是老大。。
这帮人是特警相当于飞虎队这种级别的。。。
出去行动带头的穿成这样一件白色短袖套防弹衣所有人都是一身黑生怕坏人看不清楚么。。。
老子忍不住笑啊。。
2那个给老婆送药的真他妈扯。。。
居然还让他妈跟着队伍一起进去。。。
3进去第一个抓的床上的那傻逼有足够的时间为啥不吼叫报信?。。。
4居然还被那小孩跑了然后带头的才击毙说是必要动作。。。
然后小队长默认了。。。
那说明这小孩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击毙。。。
那怎么就给他跑了呢。。。。
5特警没有安排外围狙击手。。。
坏人倒是准备好的。。。
6听见外面守门断后惨叫居然大大方方的站在窗口。。。
然后。。。
7外面负责车安全的司机。。。
是这样执行任务的。。。。
居然不带头盔在那看报闲聊。。。
在驾驶被击毙之后副驾驶才发现车正面15米内有3个拿M4的人正在漫步接近。。。
8再楼道被屠杀后进入民居。。。
用沙发啥的堵门同时听到好多拍门的声音。。。
不要告诉我是队友被堵在外面了。。。。
9他们劈开楼板跳下去后一个穿红裤子的镜头没看清是否有带枪械的“居民”也跳下来进攻特警。。。
这妈逼是黄继光还是董成瑞?
10这一层的门外有一群拿着棍子的“居民”在拍门要冲进来杀个个M4的特警。。。
我操你妈这他妈是电影吗?
看了30分还没到呢。。
决定不再浪费生命了。。。
真他妈逻辑感人
《突袭》是由加雷斯·埃文斯执导,由美国和印度尼西亚联合制作,于2012年3月23日在印尼上映。
清晨特警Rama(伊科·乌艾斯 Iko Uwais 饰)做完祷告和训练,告别还没有起床的妻子去迎接一项特殊的任务。
在雅加达的贫民窟的深处,世界上最危险的杀手和黑帮集结在一个坚不可摧的房子内。
到现在为止,破旧的公寓甚至被神勇的警察也视为无法接近的。
在黎明前黑暗和寂静的掩护下,一组身兼重要任务精英特警队与执法人员慢慢接近了房子,以便接近臭名昭著的毒枭。
但他们袭击的消息被毒枭偶然发现,接着建筑物的灯光被切断,所有的通道被堵。
这群特警必须要在世界上最残酷的环境下为生存展开搏斗......
20名新兵小队在领导的带领下突袭一座满是犯罪分子的15层大厦——犯罪分子武装到了牙齿,在6/7层发生枪战,警察死伤大半——队长从领导口中得知此次突袭师出无名,是领导私自带队,死了白死——主角无意中被六年不见的亲哥所救,原来他哥在这里当老大的左右手——队长被老大右手疯狗杀了——左手亲哥被老大发现帮助主角,被疯狗拷打——主角解救亲哥,二打一打死疯狗——领导找到老大,绑其为人质,人质告诉领导这次突袭是警局高层设套让领导自寻死路的,领导杀老大,自杀时枪没子弹了——亲哥帮主角押解领导逃出大厦,自己留下当新老大——完。
无语,警察比罪犯的装备还差,连通话器都没,没后援,打着打着可以连枪都不要,用匕首杀了人连匕首也扔了,不要说战术灯,连手电筒都没,看了不到一半我就实在看不下去了。
挑战正常人的思维,这种突击行动竟然连防弹衣都没,吐血啊,无限子弹就不用说了,反正剧情烂,完全不符合人类逻辑
電影故事非常簡單,敘述一個黑幫老大因為他與地方以及政府關係良好,於是於雅加達佔據一棟大樓作為犯罪中心。
而一群特警收到任務參與了這場大樓攻堅任務,原本以為順利的行動,卻因形跡敗露,讓整組人馬陷入大樓中無處可逃。
原本以為只是單純的攻堅行動,卻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祕密,在這龍蛇雜處的大樓中,主角與他的夥伴們唯有殺出一條血路,才能得以倖免,於是警匪雙方交搏,編織出一場令人血脈噴張的生死大戰。
記得04年的《拳霸》令人驚艷,這對以往被喻為功夫王國的功夫片孕育長大的我,見識到另外格鬥的另外一種風貌。
於是泰拳與功夫掀起了一場風暴,還有因此出現泰拳拳王挑戰中國功夫的比賽,藉此鑑定世界最強的武術國家到底是誰。
《拳霸》儼然為武打動作片的潮流,讓泰國除了鬼片外另一個讓國際關注的新風格。
隨著這類電影推陳出新,但是不論是劇情或是質感都沒有辦法突破的情況下,泰式武打電影也隨之慢慢沈寂。
而這部由英國導演蓋瑞斯艾文斯執導這是他與印尼武打明星伊科烏艾斯繼《街頭拳霸》再度合作,《街》片我自己沒看過,感覺是承襲《拳霸》路線,同上述在這類電影逐漸式微的情況下,09年推出的《街》片並沒有在市場上受到太多的注意,可是好影片是不會被埋沒的,在看完《全面突襲》後,雖然不一定真的如同許多網站介紹「10年內最強的動作爽片」,但是絕對是十年來經典動作片之一。
乾淨俐落的武打場面動作場面絕對是這部片最精彩的部份,電影這次使用CQC(Close Quarters Combat)近身格鬥術,乾淨俐落的拳腳功夫,直教我看得一楞一楞。
而配樂部份找來電來聯合公園(Linkin Park )的信田麥可以及喬瑟夫特拉本內斯為這部電影量身打造,緊湊的節奏搭配著電子音樂,讓電影不只是視覺上,連聽覺上都充滿張力。
雖然影片大量鋪陳動作場面,在畫面上鏡頭碎剪,乾淨俐落讓節奏充滿速度感;而有些一鏡到底的鏡頭,更讓人有種拳拳到肉充滿力量與暴力的刺激感。
速度與力量兼具,讓人看了不禁倒抽一口氣。
用文字也許沒辦法詳盡那種感覺,出品此片的Pt. Merantau Films也在網路上釋出部份動作喬段,我也附上影片連結,有興趣的人可以感受看看。
http://vimeo.com/36589056http://vimeo.com/36590219http://vimeo.com/36590647不要以為這就是全部了,如果你覺得這樣就很爽快了,整片看下來絕對讓你大呼過癮。
過分經營動作場面以至於故事面薄弱如果硬要說出一些缺點,那就是這部電影其實在劇情面非常薄弱,雖然不至於毫無劇情,可是大量動作場佔去這部電影大部份的時間,所以其實很多事情並沒有詳細交代,而該有劇情鋪陳的地方,還是有所敘述。
這類電影看的是氣氛、場面以及武打動作,劇情反而在片中不是那麼的必要了。
所以如果是喜愛劇情片電影的觀眾,這部片也許會不合你口味,但是動作片愛好者,千萬不要錯過這部精彩爽片。
全球每年问世的电影浩如烟海,然而能同时征服行家和普通观众的并不多。
早几年的《无耻混蛋》、《大地惊雷》、《告白》等,都是能在类型片中推陈出新的精品,赢得雅俗共赏。
今年才过半,但这顶桂冠俨然已经落在了《突袭》头上。
《突袭》的看点,主要是密集的动作对抗,即使是从小被大剂量功夫片喂出了抗药性的中国影迷,也会被片中接二连三的动作奇观激发出久违的观影高潮。
影片导演加雷斯•埃温斯承认,影片的两大源头,一个是《虎胆龙威》、《血溅十三号警署》等警匪片经典,另一个就是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功夫片。
《突袭》的动作场面,无论枪战还是拳脚,都可以看出上述经典的影子。
可贵的是编导大胆推陈出新,把许多拍到山穷水尽的段子翻出了创意,这才是赢得众多好评的奥妙。
且把故事撇到一边,来看影片的第一场动作戏。
气势汹汹的警队遭遇到的第一次挫折,居然是因为一个少年。
导演用正反打特写和降低音效的办法夸张短暂的对峙,然后用慢镜头表现了少年逃跑、报警、遭射杀的过程,放大了这短短的瞬间。
营造悬念的同时,强烈暗示出警队面对的将是多么可怕的敌人。
这种欲擒故纵的节奏感,是现在已经被大多数商业大制作忘却了的动作片优良传统。
白头副队长在门关上以后依然准确射杀少年的一幕,动作上很酷,也符合人物性格,但完全不符合此人在后面表现出来的战技水平。
凸显出《突袭》全片动作戏的基调:观赏性第一、角色塑造第二、合理性第三。
黑帮的反扑是影片大段动作戏的序幕,从狙击手的冷血,脱缚者的狡猾到扫射警车的肆无忌惮,极有层次地铺垫出黑帮的猖狂。
为后面警匪之间无节制的暴力冲突奠定下心理基础。
随后的枪戏是影片枪战段落的高潮。
最为人称道的“天井枪火”一幕,先表现门缝里的阴影和黑暗中影影幢幢的敌人,渲染出警察们腹背受敌的窘境,然后慢动作加灯光效果展现出队员“错误的一枪”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犹如京剧《三岔口》一般的暗中摸索就此切换到暴风骤雨的常规枪战模式,导演用巧思给地狱般的杀戮赋予了光影的诗意,这样的段落,才不愧为“暴力美学”。
“枪火”之后的冷热兵器混合对抗是影片的第一个动作高潮,比起《撕裂的地平线》等西片中过于流畅的“枪拳道”来,此处长斧、枪弹和拳脚的结合更为血腥,最后男主角用别出心裁的“冰箱煤气罐炸弹”消灭了第一波敌人,这也是片中唯一的一处爆破场面。
这一段有一个镜头随警察跳到下层的跟拍,是动作片中少见的设计。
38分钟左右的楼道混战把《突袭》带到了中国观众熟悉的冷兵器对抗模式。
男主角伊科•艾乌斯展示了印尼武术“潘截赛拉”中的匕首和短棍技巧,重点攻击打手们的咽喉和关节。
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最震撼的应该是各种匕首戳中人体的效果,自从北野武版《座头市》创造性地将电脑血浆引入动作场面之后,向来用剪辑、借位和挤血包表现的“中刀”终于可以在一个镜头内实现了,韩片《大叔》最后的打斗就是最新的例子。
当然,《突袭》由于拥有身手一流的动作演员,效果更为真实可信。
各种匕首戳、划、剖的动作看来令人触目惊心。
反派打手在电梯里突然刺杀同伴一场,刀尖在金属板上画出细痕,也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神来之笔。
50分钟左右,男主角遭遇小头目的打斗充满了各种小花招,这一段至少有两个场面用到了假人,一个是男主角将白衣喽罗从天井丢下,折断腰肢而死,另一个是他勾住红衣喽罗的后颈将其拖倒,木茬插中咽喉而死的镜头,因为太逼真,第一次看到的观众免不了倒吸一口冷气。
“有趣”的是,红衣喽罗冲出天井时影片还不忘拉近镜头,给了他一个特写,表现他看到同伙惨死时的不祥预感,前后照应得很好。
男主角终结小头目的“大招”是抱头击打其后颈,也是潘截赛拉中的杀招。
正义力量的真正对手直到一小时左右才浮出水面,原来是 保镖“疯狗”。
在与队长单打独斗的一场戏中,由武术高手亚延饰演的这个反派展现了潘截赛拉的鲜明特色。
除了重视肘击、膝顶等东南亚武术技巧之外,印尼武术同样重视对付这些技巧的“截线”技术,讲究贴身制住对手的大臂,讲究击打对手的关节,使敌人丧失攻击能力。
在毒品工厂中的打戏把重点放在器物的应用上,用折凳打、撞墙、撞桌。
最漂亮的是匕首对抗,其格斗原理与空手差不多,只是伤害更大。
《突袭》并未象《拳霸》那样标榜“无威亚”,但看起来确实没有吊,一干龙套真打真摔,值得敬佩。
最后两兄弟与疯狗的决斗,导演一样先做足气氛,长长的一串沉默的动作之后,观众才明白疯狗的真正意图,自信而冷酷的高手最能激发起观众的热血,这是属于动作片特有的情调。
以电影技巧而言,决斗一场用得最少,环境也最简单,以凸显出三位动作演员的真材实料。
三人打斗场面需要很高的技巧来配合,也最容易出奇出趣,成龙的电影中有众多三人场面即是明证。
这场戏的动作设计和完成效果都堪称一流。
普通观众评价《突袭》往往会用到“真实”一词,殊不知真实的打斗其实一点都不好看,《突袭》的“真”和其他动作经典一样,是经过精心设计和编排的,充满了大量华丽的回旋和繁复的攻防回合,只是做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这场戏中,疯狗足不沾地,单凭腰肢摆动的力量将人甩出,就是银幕上从未见过的动作。
为了求“真”,影片还特地加入了一些“动作失误”,例如疯狗起跳未遂被拖回地面,以及前面楼道缠斗时的一些类似细节,都可以看出主创的心思。
《突袭》中也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例如男主角在毫无必要的情况下非要推对手一起坠楼,例如最后用日光灯管划开疯狗的脖子等等,都夸张有余,可信不足。
但它呈现出了印尼武术的魅力,复兴了老动作片讲究节奏和营造气氛的传统,在动作片的词汇表上添加了一些新元素、新拍法,这些都是值得称道的成就。
称其为“年度动作片最佳”当不为过。
风间隼 2012年8月16日刊于《南都娱乐》8月22日(2012年第33期)http://www.smweekly.com/appraise/201208/30967.aspx
图文并茂版请见 http://ethermetic.com/archives/3045Gareth Evans是个土生土长的威尔士人,热爱B片的他在老家学电影毕业后找不到机会,阴差阳错嫁到瓜哇国却意外闯出一番天地。
在那里,为了拍部印尼国技silat的纪录片,Evans遇到了长相清秀白天在电信公司当司机的武林高手Iko Uwais,两人一见投缘,Iko被邀请出演Evans的处女长片《Merantau》,电影09年上映后迅速成为邪典。
两年后,Evans与Iko二度合作的《The Raid》在多伦多电影节“午夜疯狂”单元作了世界首映,风评极佳,网络影评人交口给出“绝无仅有”“屌爆”甚至是“十年最佳动作片”这样的热情评定。
今年三月,有了新名字的《The Raid:Redemption》在北美点映,再次获得影评圈和观众一致好评。
SONY已经在筹划北美翻拍版,原版的续集也提上了议事日程,相信这股新鲜的印尼风还会在未来若干年继续猛刮下去。
北美上映前夕,大名鼎鼎的A.V. Club网站采访到了Gareth Evans:The A.V. Club:《The Raid:Redemption》很像约翰卡朋特(John Carpenter)的老片,也有点八十年代中期港片的味道。
这里面有多少是刻意致敬呢?
又有多少是预算和设备的限制呢?
Gareth Evans:等我决定把片子设在一个场景,就开始找那些类似设定的电影,看他们是怎么拍,怎么构建的。
除了那些明显的,像《虎胆龙威》(Die Hard)、《死亡录像》(Rec),还找了些其他片子,包括《血溅十三号警署》(Assault On Precinct 13)。
所以从设计角度讲,卡朋特对我们影响很大。
这片子预算很低,我们想借鉴《虎胆龙威》拍出大的动作场景,但也要有戏份来营造张力,告诉观众任一层任一房间都可能有人跳出来发起攻击,可我们没钱雇上几百个群众演员。
通过观看《血溅十三号警署》,我们学到了一堆便宜技术,比如卡朋特用音效和阴影制造出警署被坏人和狙击手重重包围的效果,可实际没几个人露过面。
大概也就看到十来个吧。
对我们这点预算来说,从老片剽来的手法至关重要。
至于说片子的影像风格?
的确,有八十年代港片的影响,也有卡朋特的影响在。
我们清楚摄影机需要作大量移动,有时要贯穿整条走廊再转体三百六十度,所以打光务必要和实拍配合好。
这么一来影像就要加点粗糙感,我们采用的手法是天花板上多加平板灯,拍摄时再在收声麦克风上开洞加LED灯照明。
这样一来摄影机的移动自由度大大增加。
拍这片子用了半纪录片手法,再搭上动作片的夸张、奇观元素。
AVC:近年来其他片子也用了类似手法,但多少带点调侃的态度。
你们的片子就完全没调侃在。
GE:我们决定直着来,不带任何调侃打趣的东西。
就是想看看观众会怎么反应。
因为我真心热爱借鉴的那些片子。
都是些伟大的电影。
上映时我就喜欢了,那会儿没有任何调侃意味。
我们想对它们致以敬意。
AVC:你提到了场景空间受限,拍一个景的片子还有什么其他超出预期的挑战吗?
GE: 最大的困难不是场景本身,而是动作戏的执行,这太耗时间了,得一条接一条拍直到合适为止。
不过要有人问:“拍摄时最难的一刻是什么?
”,答案是一场牵涉两层楼的戏,就是Iko在地板上打洞跳下去那段。
为了拍这戏,我们需要一个高度够搭两层的景棚,可当时所有符合条件的片场都被订了。
最后没办法,是在一座铁皮屋顶的室内羽毛球场拍的。
我们租了场地一两周,问题是有铁皮屋顶在,白天温度上升太快。
一帮人上串下跳时,室温到了40-42度。
伙计们都穿了特警制服,包括T恤、衬衫、特警外套、头盔、手套、裤子、重靴子还有枪。
大家都拍得精疲力尽。
拍上一小时的镜头,所有人就被榨干了。
个个动弹不得。
后来只能换成开夜工,可即便这样,温度还是够呛。
房子里装了足有二十个空调,可它们再使劲也影响不了室内的温度。
AVC:《The Raid》有多少是在棚内拍的?
GE:大概85%吧。
剩下的是实景拍摄:室外戏,药房戏和楼梯戏。
走廊、中庭和房间戏都是片场搭景拍的。
AVC:你电影里的搏击戏都编排精良,运动感超强,而且速度非常快。
这种速度感是演员实拍得来的呢,还是部分采用了摄影伎俩?
GE:我们倾向于每秒24帧实拍。
我们不怎么用调低帧数(快镜头)的伎俩,因为按以往经验,每回试着调低帧速… 比如说,很多时候我们拍打斗戏,不是只拍一拳、一脚这样的分镜。
有时候镜头会很长,有人被扔出去后实打实摔下去,如果每秒21帧拍的话(放出来)就会显得很荒诞。
因此我们所有东西都是用24帧拍的,唯一会做手脚的地方是碰撞时刻。
通常情况下,导致碰撞的全过程是用常规速度拍的。
如果必要的话,我们会加点speed-ramp(按:就是扎哥施奈德最爱用的那种同一个镜头中快慢兼有的效果),但仅限于撞击那一刻,好增加点力量感。
但这属于少数情况。
AVC:作为搏击行家,你觉得Iko Uwais(小白主演)和其他搏击艺术家相比出挑在哪里?
GE:是这么回事:外面有那么多真心牛B流派不同的搏击艺术家、天才斗士,但打到银幕上完全是两码事。
我们面试过无数大师级人物,个个才华横溢技术没得说,甚至动作也漂亮。
可一旦摄影机对上去,他们就操蛋了。
他们就是做不到。
这完全是两回事。
Iko就好在有本事能让silat(印尼传统格斗术)优美呈现到银幕上,尽管行为本身很残暴。
他的动作有种流畅感,能和镜头水乳交融。
我觉得他有潜力红,真的。
他和Yayan(饰演“疯狗”的Yayan Ruhian)的合作——他们两个一起为电影作编排——已经到了心灵相通的程度,他们都清楚什么东西在镜头里会很漂亮。
这挺让人激动的,因为我们才在一起拍了两部片子,接下来要拍的每部片子,我们都想去探索silat的新层面。
幸运的是,silat有不下两百种搏击风格,还有的是开拓空间。
AVC:哪个时期的功夫片是你最爱?
GE: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的港片,那是这种类型片的黄金时代。
《警察故事》、《A计划》、《龙兄虎弟》、《黄飞鸿》… 这些都是伟大、伟大的功夫片。
现在很多都变了。
那时候用的都是练家子、真替身,然后到九十年代中变成明星吊威亚,结果我避开了好一阵。
是托尼贾和《拳霸》把大家的目光又带回到功夫片。
大家喜欢那片子的原因是真功夫艺术家在练真把式。
但愿明星吊威亚的风气就这么开始退去。
AVC:《拳霸》在多伦多电影节首映那年反响惊人。
GE:我很难想象坐在影院里头一回看这片的情景,肯定屌爆了。
AVC:电影节市场对你的职业生涯也极有帮助。
GE:绝对的。
《The Raid》目前为止还只上过影展。
片子还没在任何地方上映(按:采访发生在三月上映前)。
下面会在美国、印尼和澳大利亚同步上映。
但迄今为止,它还只在影展上放映过。
观众的反应简直难以置信。
AVC:片名为什么会从《The Raid》改成《The Raid: Redemption》?
GE:呃,尽管消息放出后电邮、推特满天飞,但这真不像人们想的那样:“噢,片厂在拿亚洲片操蛋。
” 我们做过很多努力获取“The Raid”片名版权,可别人已经占了这名字。
我们花了五个月的时间推销这部叫《The Raid》的电影,所以一得知拿不到版权,就决定不作全盘改动。
我们想到:“好吧,给后面加个副标题,问题就解决了”。
反正本就打算拍续集了。
“押韵点吧,也用’R'开头的单词”。
而“redemption”(救赎)和电影一条副线搭得上。
当时已经迫在眉睫,也没什么时间多考虑。
我们等了很久很久希望能直接用“The Raid”,一直等到最后一刻。
所有人都想保留这片名。
索尼这么想,我也这么想。
可事不遂己愿。
AVC:新配乐是怎么回事?
就是Joseph Trapanese和林肯公园成员Mike Shinoda配的这条,事情怎么发生的?
GE:基本是这么回事:片子是在戛纳大卖场卖给索尼的,当时还没完工。
我们送了些打斗戏的粗剪片段到戛纳卖场,索尼看到了,也挺喜欢,就决定买下发行权,但想要自己旗下的艺人做条新配乐。
所以就这么开了头。
不是说他们听了原版配乐不喜欢什么的,只是一种组合营销手段。
总之他们把片段放给Mike Shinoda看,他很中意,最后就和Joe Trapanese一起上了船。
对我来说——倒不是想打太极拳——两个版本都喜欢,我觉得最佳版本该是两者的合集。
有些地方我的哥们儿做得更好,有些Mike和Joes配得更棒。
但总而言之,能有两派艺术家以不同方式诠释你的作品,这体验很棒。
很多影迷听到消息的反应是,“我勒个去,林肯公园啊”,但这配乐真的很棒,有早期卡朋特的范儿。
用的都是现代乐器、现代技术,却有种八零年代的复古感觉在。
我觉得是部扎实的配乐。
Mike一开始就给我吃了颗定心丸,“我不会做个歌曲合集什么的往片子上硬塞”。
他说想当正经配乐做,回归自己的古典乐背景。
然后他说想让Joe也加入,而我是Joe《创战纪》(Tron Legacy)配乐的大粉丝。
就好比他说的每桩事都是定心丸。
AVC:美版重拍的事张罗得怎么样了?
GE:Screen Gems(索尼旗下的制片公司)会制作重拍版,我挺激动的。
我会以执行制片的身份加入。
我的想法是不要参与太多。
在某些地方上有点发言权就可以了。
我觉得最好的做法是,不管最终谁来导,给他创作自由,就跟我拍自己版本时一样,因为那时候没人质疑过任何东西。
没人指挥我说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
唯一的限制是预算。
所以我想,不管谁接手重拍,这都是个很线性的概念,很直接的叙事。
区别仅在于对概念、动作和场景的具体执行。
不过Screen Gems对我们很尊重,对原版也很尊重。
他们甚至雇了Iko和Yayan去给搏斗戏帮忙。
AVC:续集的事情怎么样了?
GE:还在剧本阶段。
本来早该写完了。
可我还没空真正坐下来写。
希望能在一月开拍,故事将是原版的直接延续。
老天保佑我们能在一月开拍,明年就能搞定。
(按:拍《The Raid》前,Evans本打算拍部叫《Berandal》的监狱黑帮功夫片,因规模过大被迫放弃,转而拍了《The Raid》。
现在他的打算是把《Berandal》改写成《The Raid》的续集,这样嘛就一石二鸟了。
拭目以待!
)AVC:你会就这么一辈子功夫片拍下去呢,还是有拍其他种类电影的打算?
GE:要说在印尼的工作,我还有很多功夫片点子可用,所以估计在那儿拍的下面四五部还会是功夫片,和Iko联手。
但我的计划是在那边拍部电影,然后也许在美国或英国也拍部电影。
这些片子我就真心希望不是功夫片了。
就是想停一停,试试新类型。
也许刚开始还是动作类,然后会试试、探索其他种类的电影。
纯粹的东南亚动作电影。
本片的制作成本很低,但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却异常的好。
其因有两点:第一,好钢都用在了刀刃上 。
虽然整部影片的取景地都在一个烂的不行的居民楼里,但是枪战和打击效果却一点没落下,拍出了好莱坞大片的感觉。
开头的警队集结就一下子把观众带入到了紧张刺激的环境中,几个经典的对冲视角也拉的到位,把警察们精英干练的感觉体现了出来。
进入楼里以后的枪战场面也相当出彩,以低位视角拍警察,高位视角拍悍匪,直接把警察在冲突中处于劣势地位表现了出来。
几个跨楼层的枪战设计也非常有新意,不仅给残存的警察一个合理的理由去暂时脱离混战,还巧妙地将枪战转为了格斗戏,不显得生硬。
第二,本片的动作设计非常亮眼,不论是主角在狭窄的楼道里面对四面而来的敌人,还是跟疯狗在审讯室的搏斗,都十足地凸显出了本片的动作导演深厚的功力。
虽然剧情一塌糊涂,但是动作片只要动作设计得足够出彩,那么其他一切都无关紧要了。
在国内,影迷们接触的东南亚动作电影基本上都是来自泰国,最广为熟知的就是托尼贾和他的拳霸系列。
吃腻了泰国菜,偶尔尝一尝印尼的佳肴,调整下味蕾,也是相当不错哦
一群热血上涌的傻警去剿匪,装备不好好带,还没匪徒装备好,比如小孩都知道的手雷烟雾眼镜消音器等等,更专业的就不提了~每次都是坏人听到枪声去追,你咋不拿个喇叭广播不许动,我是警察呢~行动策划人白头发傻警,充分诠释了几句话,怎么说来着~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
不作死就不会死。
提着灯笼上茅房,找死等等。
根本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就去当坏人,不知道对方情况,也不知道自己情况,就去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
估计是汪峰说动了他~这智商还要混黑白两道,最后自杀都不给你机会!
我怀疑他是导演的亲戚,强行加的戏份,所以不要深究逻辑性了~无奈完了说这些傻警,打完架不收拾装备,也没有作战计划,更没有应急计划,匪徒关了灯就傻了,卧槽,现在的小混混去抢个首饰店都知道研究摄像头和行动路线,逃生路线,贿赂个店员的好吗?
外面接应的警车,你TM干嘛非停在人家大门口啊,尼玛队友紧张的荷枪实弹去抓毒贩啊,俩司机聊着天都看不到大马路上人家揣着枪瞄了你五分钟啊!
是不是要告诉所有人我来抓你们老大了,为啥不广播一下呢?
或者把警铃开一下加上警灯暴闪,这样岂不更方便匪徒找到你~再说说咱们的主角,主角光环强大无比~无限血条无限体力(从头打到尾,机器人也踏马要充会儿电啊)摔不死(不知道几层不想返回去看了,反正挺高抱着人就摔不死了吗?
导演你以为我傻啊,还踏马毫发无伤,好歹你断几根骨头啊,掉落过程还撞来撞去的,尼玛啊我要骂人了啊,控制不住了!
)打不坏(身上多少给点儿伤行不行,都挨了多少打了,胳膊肿一下也成啊,或者胳膊腿啥的疼一会儿成吗我求你了~)动作爱秀反物理常识(高手就不说了上过体育课或者上过警校学过散打什么的解释一下啊,那个匕首捅人你扒出来需要力气啊,你他妈一秒三刀都不带使力动作的啊,你是亚索啊!
还有更多能一招毙命的打斗镜头,非要把人拽起来,我不知道他想干什么,也许是想让对方起来的快一点再攻击主角一下子,凑电影时长吗?
小孩看了都着急)主角不会死是应该的,但是好歹给个理由啊,学学美国队长啊,人家好歹还打了几针强化一下身体,你TM就因为刚开始做了几下引体向上就不会死了啊!!!
主角还有个傻弟弟,觉得自己混的很屌,俩人相见泪汪汪,哥哥非要带弟弟走改邪归正。
你TM搞清楚状况好吗?
自己下一秒都不知道能不能活还尼玛要带人走?
怎么走?
找导演走吗!
这个时候我恍惚感觉自己在看圣母婊的玛丽苏电影了,想快进,最终我锁住了我拿遥控器的右手!
接着说这个傻弟弟。
自己混的地盘不知道摄像头在哪,这货好歹是个中高层啊,应该没事儿就在老大旁边聆听教诲的吧,要是普通人,老大的监视器有几个都能记得清楚吧!
算了该有人说我挑刺了,这个忍一下。
但是同事带着尸体去领赏,你TM凑合什么劲儿啊,先不说boss有没有发现你帮外人,你再晃悠会儿,装装样子成吗?
脑子有病啊~着急死系列!!!
重点来了匪徒有个脑子有病的装逼犯,小个头有个武术梦!
如果说前面枪战打斗还算利索,看到小个子把枪放一边要肉搏,还让手下都走,这时我心中一哆嗦,坏了,此片向脑残剧发展了,打戏不够脑残凑的表现啊,肯定要坏在这家伙身上了,果不其然。
最后不带枪不说,还放了主角的弟弟,一打二,简直就是救人于水火之中啊,你不用武器人家用啊,肯定被反杀嘛,死了吧,只能祝你好人一生平安!
反派boss从开始就开始铺垫此人多牛逼,多腹黑,多有钱,能量超级大巴拉巴拉一大堆。
杀人心狠手辣,对手下威望极高都重点表现了出来,甚至出现爆炸,还询问手下自己的损失,要把租客的毒品清理出来减少损失,你不是超级有钱吗?
卧槽这个我认了,无商不奸嘛,体现自私和对人命的冷漠。
高能来了,你能盯着显示屏一个不漏的看到手下叛变,好,的你智商高心思缜密。
但是你不要智商忽高忽低好吗?
人家都打到15层了,来抓你了,boss这时候你看不到了吗?
不叫手下保护就算了,还踏马让小个子下去装逼。
好好好,就算手下都住你隔壁,你TM好歹给手下配把枪好吗?
傻警上来boss楼层一个左轮手枪就如入无人之境了,我日了狗啊,你手下有空清理尸体,都没空保护boss啊,枪用完了是吗,傻子警察不知道捡装备,你TM也不知道。
警察死鬼旁边清理出来一堆枪械都不用啊,搁院子里装逼用的吗?
明知道还有三个警察没抓住,自己在监控前看着人家上来,自己不拿把枪防身啊,就带个苹果刀削苹果吃,boss你到底多爱吃苹果啊。
智商突然变成负数的表现啊。
被抓了行,是个人都会想办法脱身是吧,你TM开始激怒对方,还巴拉巴拉说你们走不了,老子手下多还都是有武器,而且你上司都是跟我一伙的。
说的牛逼,搞了半天一个手下都没来,说不定你的手下都踏马不知道你被挟持了好吗!
boss说这么多就是想表达你这白头发傻警,你在这是死,回去也是死?
你不给人说点好听的,比如放他走啥的,既然走不了横竖都是死,人家肯定会鱼死网破啊,最后机智腹黑智商高的boss顺利的说服了白头发傻警杀了自己。
我只想说 真TM该!!!
能评分到七分多,好多人说全程无槽点,这踏马叫无槽点,我要不是拿铁链锁住我拿遥控器的手,我能看完我是猪!!!
TMD特警如果都这样的话,我还不如去看国产的手撕鬼子剧。
跪了~总之没看过多少电影的人会觉得跟爽,爽的就是血腥,激起你最原始的快感,肾上腺素分泌你会觉得这个片很过瘾,其实真的是小儿科。
给两星吧,打的应该挺累,因为看的都挺累(눈_눈)
对于这部电影,我真心无力吐槽。
稍微看了楼上众人的评价,我只想说你们真的不是印尼请来的托,这傻逼电影,警察一点都不专业好吗,出门做任务连联络工具都没有,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就这电影还说是十年最好的动作电影??
别的不说,就说说他们的招式,打半天打不死人,看看中国或者美国的电影吧,特警乃至一系列的专业人员所学的都是一招制敌甚至是一招毙敌的手段,没有所谓的花拳绣腿(对于那些说中国功夫花拳绣腿的朋友们我只想说:“你们看过杀破狼吗?
看过咏春吗?
看过中国电影吗?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动作武指绝对是个渣。
)试问哪个国家的警务人员在面对敌方人数是自身的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时候还不紧不慢,花费在每个人身上的时间是两三分钟,不往要害里打?
(还有人评价说华语电影不如印尼<图片2>,你是不知道怎么死吗?
刺激紧张?
sorry,我没感觉。
哥们你是没看过电影吧?
或者说你没见过大场面??
@西老米)再说说电影另一吐槽点:枪战。
一开始主角跟着部队,一车人都是美制枪支,虽然不是配备最新的武器,但无论如何也比影片中的反派好上太多了,君不见那些拿着20世纪的步枪瘾君子是何等的风骚,四五个人拿着枪扫射,十几个正规士兵竟干不掉他们......如果是MBI或者国际刑警或者中国警察或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呢?
<图片5><图片3><图片4>到了本片35钟后,大家被一场大爆炸的冲击波震晕,醒来各走个的,连枪都忘了捡起来,呵呵,知道正规军人怎么做的吗?
丢弃枪就等于丢弃你的生命,拖出去枪毙得了有脑子的人难道不知道这大楼里这么多的亡命之徒,没枪你还能活多久?
再说说这些不怕死的瘾君子和毒贩,一开始发现cop进入大楼,毒贩头子坐怀不乱,稳如泰山,命令在隔壁大楼的两个狙击手干掉了不少人,大楼的反击力量启动,一瞬间打的cop不要不要的,后来剩余不到十人反抗,却奈何不得<图片6>,不就炸了一个监视器吗,竟然就慌了!
哎呦,我勒个去,至于吗?
然后又叫了几个人过去帮忙,你之前的威风呢?
就这几点已经足以让我觉得不想再看下去了。
心好累,就这么一部小成本小世界观的电影怎么上的了大荧屏?
怎么满足的了生活条件普遍比印尼人好,智商比印尼人高,见识比印尼人远的中国人的饕餮五官。
这电影没有更多丰富的内涵在里面,比如周星驰的《功夫》,虽然讲的是黑帮与心怀正义的平民小卒之间的故事,但有着胸怀天下,仁者无敌的中国哲学蕴含其中,这些都是能通过观看感受出来的,哪怕粗通中文的老外也会有点感觉,可《突袭》没有,至少了我看了1个多小时都没有,说这部电影好的人绝对脑子没坑,里面是圆的。
打得又沒多爽…
相当实惠的片,噗噗噗
打的不错 带感
90年代成龙电影的风采,国产动作片们,颤抖吧!
血浆挺真的
看惯了肌肉男的肉感力量感的暴力动作片,那么东南亚印尼这一岛国动作片的特色就是两个字,野蛮。
看到一半 看烦了 关了
虽然一路打到爆,但毫无美感可言,完全不是我的菜。几分钟快进过完。
剧情你还能再傻逼点吗?
血腥的cult片
相当暴力血腥
从头到尾就是打打打 杀杀杀。。。林肯的配音也蛮好的
印尼的小伙儿都练过寸拳么?那么小的动作幅度,能打出那么大的力道?还是那里的重力比较小?摆架势、拖时间的抖肩动作也太多了。爽倒是爽,但让人惊叹不起来,看完也就那么地了。动作片儿的话,不知道成龙的《十二生肖》还能玩儿出点什么~
虽然有点YY,但是看得真TMD过瘾……下载了OST,喜欢……
东南亚蛮子果然彪悍啊!
不如预期,还是TonyJaa更实在。
三个字“打,打,打。”
主角光环笼罩的RAMA,打RPG般从一楼杀到顶层。特警队长就是个渣。BOSS的金牌打手开挂了吧,那么能打,不是遇到主角,怎么会死!泰拳关节技的近身格斗很帅,特别是RAMA一个人打一二十的那一段,非常屌!剧情一般。
爽,太帅了
基本没什么剧情可言,看得就是不停的打斗,刺激神经,手枪爆头、榔头爆头、匕首三连刺、灯管插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