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平时都不看电视,看也是只看纪录频道等几个台。
早上4点多醒了,无聊中打开电视,就看到了客从何处来,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小时候偶尔会听老人们说说祖上那些事儿,有的还真就比电影的剧情还要跌宕起伏。
家族的兴衰,颠沛与流离,聚散的悲欢,就在老人娓娓絮叨中平静的展现出来。
但隐隐的,总是感觉到那一代人是有很多难以言说的痛埋藏在心里,这些无法愈合的伤口甚至也被他们自己选择了遗忘。
马未都说我们中国的汉族早就不是纯粹的人种,这血脉的混杂中也交织着错综的历史,许子东说中国的历史都在人身上,秦晖老师说,说一套做一套是我们古人常有的习惯,他研究认为中国的宗族社会是一直受到大共同体政治的压制、破坏甚至清洗的。
陈丹青说中国人的信仰就是去他妈的,活着最重要。
邓晓芒说实用主义就是中国人的价值观。
看了这部探寻家族史的纪录片,相信每个人会对这些学者们的话有更深的体会,也会更深刻的理解鲁迅深恶痛绝的民族性又是怎样成长起来一回事。
那一代人为什么会选择遗忘一段历史,那一代人又为什么会出现不断的洗脑式运动,我们为什么读主流的历史课本只看到一种简化的二元对立的史观?
而鲁迅、柏杨他们又为何把我们人性的一部分视为恶心的垃圾必欲除之而后快?
我们在逃避什么,我们不愿意面对什么?
从精神分析的视角,逃避面对也是面对的一种方式,只是这种方式其实对自己更残忍,因为为了不直面和剖析这种创痛,当事人会塑造一个他者来代替自己,会把一些为了忘却而专注于自认为美好的东西强加给自己和自己的未来,于是那一代人和子女的代沟就成了一个历史问题。
碎片化的还原几段家族的历史,已经能够震慑每个中国人的心灵,可见我们在这个领域的缺课是多么明显。
作为活生生的人,我们的先祖曾经经历了什么样的伤痛,以至于他们对自己选择了这么残忍的方式?
答案在这部纪录片里可以略窥一二。
可以明确的是,如果我们不去睁开眼看这段历史,如果我们还是选择简单的立场,盲目的赞扬或是厌恶的排斥自己的一部分人性历史,而不能平静的和自己好好谈谈,那么也没有能力好好展开我们的未来生活。
这个纪录片拍的很专业,从策划、选材、构架、剪切、视效和配乐都达到了很精益的水平,不过从观者的视角,忍不住稍微吐槽一下,央视那种倪萍大姐的煽情情怀还有舌尖的人文卖弄冲动还是需要再收敛一下,几位学者跟易老师的对话每次都跟说相声猜灯谜似的,动不动就卖关子,能不那么矫情吗?
我也觉得易老师那段可以放到最后压轴,从阿丘的那段历史入手更合理,也更能体现我们探寻百姓家族史的精神。
我们的主流历史中脸谱化的王侯将相英雄,恶匪奸佞小人这些脸谱化的东西听得太多了,是时候睁开眼看看真实的人的历史了。
虽然有些流程转折得有点生硬,但是不影响观看。
可能本来就因为老一辈的历史故事就富有戏剧性,这真的就让我明白了一个人被历史的潮流推着走,可能就是改变一生的决定。
这里面我感触最深的应该是阿丘那集,因为他的外公外婆和姨妈都不是大人物,他们只是被历史裹挟着,他们的命运也是被历史决定的,从他们身上我们以小见大,当年那批华人为寻求出路下南洋,日子过得很苦,他们只是被历史抛弃了,而他们只是想好好活着。
祖先崇拜,追根溯源,最后标题很符合,客从何处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易中天 马未都 曾宝仪 阿丘都看了,周六一上午没干别的,停不下来。
每个人的家族都在历史片段中有深度的参与,感谢央视发掘了这么棒的题材,寻根的故事虽然是国外引进,但是家族情怀在中华文化圈非常深厚,而中国大陆这片土地上的家庭,在近二百年又承受了太多的割裂和尘土。
马未都 父亲一脉抗日脉络 和当时一个进步青年的献身精神,比太多抗战电影来的更加真实;母亲一脉祖辈晚清基层官员的士绅的民生情怀。
易中天 的大家庭的起起伏伏。
曾宝仪 外公心里的一湾海峡和灯带三年自己没见过面未婚夫的姑娘。
阿丘外公 外婆下南阳的苦难人生,和大女儿的担当并独自一人在异乡曲折人生。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 大历史碾过的痕迹。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历史,为什么我们要探访过去,《客从何处来》回答了这个问题的初衷。
哲学上有个一直解不开的命题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那里去”,这个节目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思考这个问题的方法。
我是谁?
“我”可能是父母的子女,子女的父母,爱人的伴侣,朋友的朋友,但这些都是社会给予我们的相对附属关系,这都不是我,在我们小时候,可能都曾幻想过未来是什么样子,就像Doris Day在歌里唱的:“Will I be pretty?
Will I be rich?
”但长大后发现,世界太大,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风尘滚滚里能体面尊严的活着已经不易,那“将来的我会是什么样子”的问题早已成了前尘往事的一段旧梦一并“Que Sera, Sera”。
不自知自觉,终于使我们成为附属品,可以痛哭流涕,也能欢笑释怀,可以活着,可以死去,而《客从何处来》只是一个路标,一个自我觉醒的提示。
我从哪里来?
这就是《客从何处来》想要追寻的问题。
我从哪里来最直接的答案就是父辈,“血脉相承”是一种非常感人的东西,在从前通信不发达的时候,身在异乡的亲人之间鸿雁传书,“xx吾儿”,谆谆教诲,凭借血脉把家训德善亲仁依嫡传承。
家书是一种很浪漫的絮语。
《潜伏》里有一句台词,生离死别时余对翠平说:“我们的故事需要有人听,特别是给孩子们听,孩子们再讲给他们的孩子们听。
”这是一种感人至深的告白。
如果连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都不知道,又怎么知道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
先人曾经在哪片土地耕耘、流汗、欢笑、成长,知道这些,那么在这个蝇营狗苟的世界上,才可能怀着骨血里的尊严,不那么轻易地陷入泥淖。
我要到那里去?
第一期中,易中天说:“改革开放以后大家都忙,个人忙个人的事情,现在醒过来,人都不在了。
”这本是追寻历史的困难性。
现在人们都在忙,但说不清忙什么,“我要到哪里去”也不可知。
学术上来说学习一门学科首先要知道它的发展史,那么叩问“客从何处来”恰好就是知道我的去向的钥匙,可能过于诗意,过于浪漫,但现在的一切都太快了,回头身后已百年,这种探寻却是一种真正的实用主义,不知死,焉知生,不知过往,哪知前路,怀着过去的人,往往知道将要走向哪里。
客从何处来,开门见山,这是一档寻根、归根的真人秀,或称之为纪实录更贴切。
观众跟随每个故事主人公的“寻根旅途”,一遍遍重温中国近代大事,同时窥探每位公众人物的“家中秘史”。
第一季看完易中天部分以后,剩下的故事虽说让人暖上心头或为之动容,但都比不上易老师的家族往事:总理家的妈妈、公费留学的二爷爷、死亡名单……
1939年,易家253人的“死亡名单”
二爷爷留学发家后兴建的祖屋但在导演组搬出易中天父系祖上为官者的日记时,我再也无法把这档节目当做仅仅纪录片、综艺来观看;回想,几年之前举国宣传的“slogan”的还不是民族复兴,而是—家风家训……高明至极的方法,满足普罗大众窥探欲的同时,迎合主流价值观、时下思想。
客从何处来,从后期制作水平来说,不能算上顶尖好物;却是当时很“fashion”、很时髦的作品。
(简言之,好工具。
)
看完了易中天老师和主持人阿丘的剧集,真正的让我明白了中国人为什么对家族,对家庭有那么深沉的爱与信仰。
易中天老师的家族,家大业大,一代一代人对自己孩子的期望,每一个人都在冥冥之中完成祖宗对自己的期待;阿丘的家庭充满了血泪,阿丘的姑妈作为长女,放弃了回国的机会,将自己卖给了马来西亚的一个华人家庭作为女佣,而到最后自己被这一家人折磨出了抑郁症,但是她直到现在依然无怨无悔,她依然认为这是她这辈子做的很正确的事。
这就是家庭,这就是家族,为了自己的家族,哪怕放弃自己也要将它传承下去,将一代一代的希望传承下去,这才是真正的中国人,将一切最好的留给自己的家族,为了这个家族无私奉献。
看一部记录片,看到泪流满面,悲伤不能自已。
阿丘是中央电视台主持人,也许行内小有名气,此前对他却一无所知,也没看过他的节目。
阿丘小时候就有一个疑惑,母亲在马来西亚出生,却极力回避这一点,阿丘隐约知道,外公外婆是中国下南洋务工的普通穷人,以割胶为生。
然而天道无常,外公外婆一夜之间双双被杀,因为是母亲当时只有5岁心智不全,就记得是被所谓的红毛鬼所杀,就和阿丘的舅舅一起被姑婆从带回国。
阿丘小时候,还有种声音,说外公外婆是叛徒,所以被游击队所惩治杀害。
马来西亚,外公外婆,这些事在家里不能说,不许问,不能提。
有时候实在好奇追着母亲询问,看见的是母亲哀伤的表情,接着是长时间的沉默沉默。
阿丘的寻根之旅,是希望知道外公外婆究竟是怎样的人,那段历史的真相是什么,母亲那段从不提起的童年又是什么样的。
阿丘第一站赶往马来西亚,见到了母亲姐姐他的姨妈一家,姨妈已经年老事发当年也很小,有价值的线索不多,据姨妈家的表哥讲,姨妈也从不讲小时候的事情,甚至非常排斥提起那段记忆。
对阿丘的到访,表哥觉得自己也有义务,去了解自己母亲的过去,于是和阿丘一起上路,共同去探寻家族的秘密。
小时候的那种声音,说外公外婆是共产党,因为出卖同志,所以被惩害。
查找马来西亚的历史资料中,确实有个叛徒,名字和外公一模一样。
通过马来西亚中国大使馆,和双方历史学家追巡探究,认为两人的籍贯和活动轨迹不同,名字只是巧合,至于母亲记忆中的红毛鬼,应该是英国驻马来的殖民者,当时的局势动荡不安,马来的游击队对抗殖民者,时常需要躲在当地老百姓家补养,殖民者就惩罚这些庇护游击队的老百姓,不需要审判不需要核实,只要是认为你是,立即开枪打死这些手无寸铁的无辜劳动者。
阿丘的外公外婆应该就是其中一员。
画面向前推进,老一辈的故事,尘封的历史画面一页一页打开,外公家是中国南方农村寻常一家,土地贫瘠只能靠天吃饭,孩子多没别的出路,外公外婆成亲一个月,就一起下南洋讨出路,在马来西亚做最苦最累的割胶工作,每天凌晨就要起床,顶着蚊虫叮咬,在潮湿闷热的天气里需要连续作业16个小时,当地人都不愿意干,外公外婆就靠这个活计,支撑自己的小家和国内的大家。
阿丘和表哥还在橡胶园体验了一下割胶的工作,仅仅一会两个四十岁男人都不再说话。
这时节目组收到外公老家寄来的一组照片,是外公外婆当年成亲的祖屋,还有叔公一家写来的一封信,原来十几年间外公外婆在马来赚的钱,除了最基本家用,全部寄回国,帮助父母去养育一家老小,外公家里的几个弟弟结婚,翻盖新房,老人生老病死,都是用的外公寄回的钱,甚至叔公家现在住的房子,都是用外公寄回的钱盖的。
阿丘和表哥翻看着照片和信件,抑制不住悲从中来,阿丘静默,然后哽咽,表哥转过身去,摘下眼镜,捂着眼睛挡住泪水。
历史过于浩瀚局势风起云涌,而外公外婆只是再普通不过的小人物,沧海一粟,渺小得不能再渺小。
寻访到这些轨迹已经实属不易,阿丘已无甚遗憾,叛徒也好无辜受害者也好,只想帮助母亲打开心结,她拒绝回忆的过去,也是疑惑丛丛的过去。
阿丘说:其实母亲拒绝讲,甚至不许我们提,怕打开以后是一个更不好的真相,宁愿在生活中回避它,绕开它,但夜深独处时,相信母亲也一定会去想,却宁愿一个人慢慢消化这种复杂情绪。
我想找到事情的真相,哪怕它是不堪的,我希望母亲打开心结,我的外公外婆到底怎么了,不要母亲背着这个包袱到走,这是一个做儿女的心愿。
寻根之旅到这基本已经结束了,阿丘也准备回国,在酒店回各自房间前,表哥叫住了阿丘,递给他一封信,尽量自然的说没什么事情,只是一些话,嘱咐他回房间再看。
在独处的房间里,阿丘打开了表哥的亲笔信,一个一直被忽略的亲人,却又最最悲情的一生由此浮出水面:亲爱的远方的表弟阿丘: 很高兴能和你一起,完成这次“寻找”外公的旅行,要感谢外公,让我们有机会有一段时间相处和了解彼此。
找到了那段属于我们家族共同的历史,也是完成了我一个多年的心愿。
我想我们之所以揭开这段尘封已久的往事,不仅仅是因为我们自身的好奇,更因为我们的母亲们,他们的命运也都被这段历史而改变。
所以,在你即将回去的时候,作为你的哥哥我很想告诉你另一些你可能不知道的事情,关于我的母亲,你的姨妈,在我们的外公外婆去世之后她的一些遭遇。
那又是一段并不轻松的历史,我甚至担心自己无法清晰地当面说明,这么多年后现在来告诉你这些事情的意义,所以思前想后决定写这封信。
先从信中夹着的这张小照片说起吧,你能认出上面的人吗?
你的妈妈、姑婆、还有舅舅们。
唯独,没有我的母亲……我想告诉你,这张照片是六十年前,姑婆带着姨妈舅舅们刚刚回中国时寄给我母亲的。
好多年后,我母亲还在背面写下了那行字——“我的姑母和我的弟妹们合影的像片”。
或许你会好奇,大家都回国的时候为什么我的母亲会留下?
那是个今天已不能想象的原因。
当时,姑婆为了把所有的孩子都带回中国,路费不够,姑婆只好和他们中间最大的孩子,也就是我的母亲商量办法。
最终的办法是,姑婆把我的母亲卖掉,用这笔钱,带着你的妈妈和舅舅们回到中国。
卖掉自己换路费,为了弟弟妹妹们,我的母亲独自一人留在了马来西亚,那年她只有11岁。
或许在国内的亲人眼中,我的母亲后来在马来西亚的生活过得还不错,有个很爱她的老公,经营着一家不错的油站。
但在遇到我父亲前,她一个人留在马来西亚的20年,真是吃了很多苦。
当时,母亲被卖去一家做生意的华人,是家中的佣人,还要干商店里所有的杂务。
不幸发生在后来,主人家里发生一起完全跟我母亲扯不上关系的意外,但那家人却全归咎于母亲的头上,无缘无故地责骂她,侮辱她,说母亲是扫把星,甚至说以前外公外婆也都是被她尅死的……那年母亲才17岁,这样的指责给了她极大的心理压力,她开始自责,怀疑真的是自己害死了爹妈?
她活着,是不是个就是个错误?
她忍受不了这样精神上的折磨,甚至选择自杀…… 万幸的是,母亲被救了下来,后来被送到了福利部门监护,这听上去似乎不错的安排却开启了她人生最伤痛的经历,那个福利部门的一位高级官员,霸占了我母亲,我想你懂我的意思。
两年后,母亲19岁,那官员娶了她。
但当母亲走进那个家时才发现,她是被当做“女佣”介绍给全家——所谓“娶”,只是那个男人为了在掩盖自己的罪行、避免处罚的手段……而她的那个所谓的官员丈夫,不久就秘密逃往了英国。
这个家庭有钱、有权、有社会地位,接下来的8年,我母亲的工作就是伺候他全家十几口人。
27岁,是母亲人生的转折点。
那年,经人介绍母亲认识了父亲,他们一见钟情并很快结了婚,这或许是我的母亲一生最幸运的事情!
那是一个新的生活,对母亲来说太重要了,但面对我的父亲,因为自己种种不堪回首的遭遇,母亲陷入了自卑和不安,她甚至花钱想通过极其迷信的方法,去乞求神灵保佑,让父亲能留在她身边。
作为子女我们无权去评价这么做对不对,但真的很让人心疼,你能体会到那时候她是多么不安和无助,多么渴望把握住她的幸福……不过幸好,母亲和父亲一直很幸福。
我后来慢慢了解到,在母亲生活最糟糕的那些年,她没钱买邮票、纸笔,完全断了和国内的联系。
不过,自始至终她都保留着那张小照片,可以想象她内心的那份牵挂……和我父亲结婚之后,妈妈开始重新写信给国内的弟弟妹妹们,靠一个二十年前的地址,历经周折,又是因为她的坚持才找到亲人们。
在母亲房间里有一个旧盒子,那里面都是她的宝贝,除了那张小照片,她还几乎保留了所有国内寄来的信,最早的一封应该是80年代初的了。
其实虽然我们是第一次见面,但想来对你也并不陌生。
自从妈妈和国内重新联络上,我和妹妹就常常替母亲在信封上的写地址,就是你家的地址,而姨妈,你妈妈,寄来信里也常常会提到你,这封上说“孟煌上中学了,要住校了”,过几年,又会提到“孟煌上大学了”,接下去是“孟煌结婚了,有女儿了”。
母亲一直很牵挂大家,对亲戚们的要求更是有求必应,但或许大家并不清楚,那时候母亲也不并不富裕,她给人家帮佣,父亲是油站工人,直到后来全家努力顶下了油站,家境才渐渐好转,这些母亲可能从未跟大家说过。
啰啰嗦嗦写了很多,但其实,今天告诉你这些,并不是希望亲人们感谢母亲,因为母亲她觉得作为姐姐这些也都是应该做的。
而说出这些,正如我前面写的,我甚至无法清晰的说明,这么做的意义,我只是觉得,我们是亲人,就像我们这次的旅行的意义一样,我们知道了我们从哪里来?
也就知道了,我们为什么是一家人…… 这些年,母亲和姨妈都老了,尤其是母亲现在的身体,可能很难再有机会回国和姨妈们团聚了,但这一次你能来,我知道母亲还是很开心的,期待保持联络,期待有机会再见面。
代问姨妈好!
祝好!
兄梁业秀 看到这里,即使隔着电脑屏幕,泪水都能模糊双眼,真实生活的跌宕起伏,远比文学创造更波澜壮阔,更感天动地动人肺腑,姨妈为弟妹牺牲的这种情怀,草木都为之动容。
在中国的传统中,家中的老大,从小就天经地义谦让弟妹,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弟妹,穿最破的衣服吃最差的饭,稍微长大一点,对上要照顾父母,对下要养育弟妹,犹如家中的第二个家长,关键时刻毫不犹豫的牺牲自己,甚至用一生为代价也在所不惜去支撑起整个家,某种意义上,已经超越了父母的位置,俨然成为家中所有人的大家长。
而且这一切,他们本身都觉得是自己应该做的,再正常不过。
对照下南洋邮寄全部血汗钱供养家族的外公外婆,卖掉自己筹路费供弟妹回国避难自己一人留在异乡的姨妈,半生缘中下海当舞女尝尽艰辛养育弟妹供之读书的曼璐,到香港影星黎姿少年拍戏养家,青年拍戏供弟弟读书,弟弟开诊所比弟弟还高兴,弟弟出车祸息影一年去照顾,并第二年火速下嫁年长10多岁的残障富豪,简直令人心疼到不行。
他们在做这些事时,都是心甘情愿无怨无悔的,就像表哥的信上说的,外人看起来好像伟大,他们却觉得再正常不过,是自己应该做的,也不希望弟妹的感激,因为我们是亲人。
是的,因为是亲人,因为是老大,所以义无反顾的承担起父母弟妹的生活,有谁知道她的艰辛不易,当年她的稚嫩肩膀是怎么支撑起重担,她现在的生活是否幸福富足呢?
片子最后,时隔拍摄后半年,阿丘陪同母亲来到马来西亚,和姨妈一家一起回到当年外公外婆生活的村庄,两个风烛残年的姐妹跨越半个世纪再见,没有涕泪纵横没有跪地感恩,只是手搭着手默默无语看着六十年前共同生活的地方。
这就是生活,真实的生活,比所有影视作品更跌宕起伏,比所有文学创造更真挚感人,比所有台词文句更质朴无华,却是最动人肺腑直击胸臆。
阿丘的故事,是最普通的人的故事,却最打动人心,我们这些小人物在历史的舞台,渺小的不能再渺小,却也是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一份子,大环境碾压下的生活状态,折射着这个时代的价值观。
对家人的爱,对父母弟妹的责任,胜过自己的一切。
不求回报不求感恩,无怨无悔。
这就是生活吧。
大爱无言。
丘去马来西亚调查外公意外被杀的历史,和他一起的还有他的堂哥——外公被杀后,姑婆带着丘的母亲、两个舅舅回到中国,而外公的大女儿则留在了马来西亚,并生下了堂哥。
调查完临走的前晚,堂哥给丘写了封信,道出了丘姨留下来的原因:外公被杀后,为凑回家的路费,姑婆将11岁的母亲卖个给了一个有钱人家做保姆。
从此,在陌生孤独世界历尽劳苦和凌辱的母亲,唯一的慰藉就是来自远方的一张亲人的全家福。
丘姨是痛苦的,痛苦于白天的磨难,更痛苦于夜深人静下还要面对自己被至亲撇下的孤独心灵。
但这就是亲人,不需要共同的兴趣或目标,不需要曾经是否有承诺或付出,甚至不需要有共同的生活感情,只要你面对的是和你流着相同血液的人,你就有义务帮助他,甚至无条件的牺牲自己帮助他,这就普通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虽残酷,但靠此延续了一个个普通家族的血脉!
还好老天不错,丘姨最后在马来西亚拥有了个幸福的大家庭,心从此有了归属。
面对来自远方只见过一次面的堂弟,为什么要诉说一番心酸的回忆?
因为表哥想告诉丘:我们是一家人!
这封信之前,没有生活和情感的交集的姨妈一家对丘来说,亲人这个词只是一种单薄的尊敬。
但从这封信之后,让丘意识到两家的生活与情感竟然是如此的交错与深刻,亲人这个词立刻在丘的心里厚重而复杂起来,但其情感确又无法言说。
于是第二天丘没有回程,而是宴请了姨妈一家,因为他想告诉姨妈和堂哥:我们是一家人!
对越来越注重个体自由与发展的社会来说,类似丘祖辈的故事将会越来越少,亲人这个词的含义会越来越来淡,某些传统的价值观将随着时代发展终将变得不合时宜,但无论如何还是请记住她,这个让我们感动过的词。
推荐《客从何处来》这个节目,中国人历来崇尚追根溯源,会思考我是从哪儿来的,这是很好的,因为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年代和平安逸,我们这一辈的90后,说实话,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是没有太多共同语言或者交流的,我们从没有去了解过他们生活过的年代曾经历怎样战火纷飞,怎样的政局动荡,在那些混乱的年代是如何扛起这一家子,让这个家族延续下来,让我们有幸能生活在和平年代。
看了这个节目感触很深,我希望以后回家能有机会和外婆外公还有奶奶聊聊他们年轻时候的事情,甚至还要聊聊他们父母辈的事情,家族记忆是很重要的,它会让我懂得我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人,也会让我明白我将要成为什么样子的人,甚至于让我思考今后要给我的后代带去怎样的家族记忆。
我记得外婆外公有时候挺喜欢说他们年轻时候的事情,但是我们偶尔会打断他们,也不太感兴趣听,会觉得他们和我们生活的背景相距太远,无法沟通。
我们没有思考过外公外婆十多岁就从江西来到长沙,经历动乱年代,辛苦本分的操持这一家子,从当时的两个人变成现在的二十多口人,生活的磨难从没有压垮他们的背脊。
我还想起和倜雄去看奶奶的时候,奶奶也和我们说起他和爷爷在文革时期的变故,还有一些他们那时候发生的故事,说起动情处还要翻出她七十岁时爷爷写给她的诗给我们看,奶奶告诉我和倜雄,爷爷在当时是个知识分子的,做事很认真,单位的人都觉得爷爷是很有有才干的,是很能干的。
我当时听这些时意识不到什么,而我现在意识到,当你在追根溯源的时候你也在找到自己,祖辈们那些美好的品质和精神就是家族印记,他们都会深深的刻在你的血脉里。
《客从何处来》,这是一部很有意义的纪录片,溯源,寻根,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且想要知道我们从何处来,才能回答我是谁。
岁月变迁,有些事情不愿再提,有些事情不愿问起,这时候需要一个契机,也需要勇气,才能去找寻这些被尘封在历史中的故事。
看了第一季,主人公分别是易中天、阿丘、陈冲、曾宝仪、马未都。
易中天的祖辈是声名显赫的家族,家谱甚至可以追溯到明朝甚至更久,明成祖朱棣委派的交趾郡守,就是易中天的祖先易先。
易中天探索的主要谜团是在日军偷袭湘阴时,易中天大爷爷所属的这一支却在偷袭当晚出逃免于灾祸,经过多方史料的调查,证实易中天的二爷爷易甲鹇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曾被张之洞选派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后成为新军将领,在祸端来临的那一晚,准确判断了日军可能会偷袭的意图(驻扎本地的国军团部接到农民报告说日军登陆,却并不相信日军有能力且有意图偷袭此地),更为戏剧性的是偷袭部队的指挥官是岗村宁次,是易甲鹇的师弟。
陈冲记忆中的外公沉默寡言、生性温厚,但事实上,年轻的时候,中学时候是雄辩队的成员,参加过多次辩论,是校园风云人物。
刚走出校园,就毅然决然前往战场,成为”学生兵“,经受了战火的洗礼,很难和那样一个温厚的形象联系起来。
曾宝仪的那部分最为动人,也最真情实感。
曾宝仪的外公1949年离开大陆,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开放后才回淮安老家探亲,那时候他的父母、长兄都已经去世,曾宝仪在探寻的过程看到了外公第一次回乡探亲时候为父母修建的墓碑,想到他的外公当年乘坐南下的火车,后来转海路前往台湾的时候,可能也和很多人同在船上的人一样,想着以后再也回不来了,是不是会在心里记者念着妈妈对不起。
想起白先勇先生写的《台北人》,他们都住在台北,他们是台北人,他们又不是台北人,他们是失去了根的游子。
两岸相隔,多少人家庭离散,数年未能相见甚至一辈子再也未见。
脑海里想起的是法老的那首《亲密爱人》,“愿把信件托付给那悠悠长江上翱翔的鱼鹰”,爱情、亲情,都因为那一道浅浅的海峡而感伤、悲怆。
在追寻的过程中,故事中的这些老一辈人,将勤劳、善良、温和、坚韧、质朴这些品质体现得淋漓尽致,还有对苦难的强大的忍耐力,正是这些品质一直支撑着民族、家族、每个人不断前行。
这部纪录片在第二季的中断戛然而止,已过数年至今未曾复播,想来也有缘由。
一是既是追寻历史,难免涉及到一些历史阶段的评价,很难公正周全;二是追寻的名人家史,倘若也是名门望族,想必难免会有“王侯将相,确有种乎”的想法,例如易中天的外公是左宗棠的小舅子,易中天的曾祖父是郭嵩涛的好友。
但我相信,追寻是有意义的,对于一些名门望族的后人而言,追寻是沿着先祖给出的引导,一步一步追寻他们的脚步,对于普通人的意义在于,以前车马太慢、通信阻隔,远游后难以归家,现如今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常回家看看,有契机的时候也可以多问问父辈他们过去的故事,帮他们记录传递下去。
这部纪录片也正常让我读懂了这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一場追根溯源的彼此追尋,幾段從個體出發的歷史記憶,鋪展開的是舉重若輕的家國記憶。第一季從技巧上遠不如第二季純熟,卻真誠得看得見靈魂。這才是這個民族的「根」啊,是隱祕記憶深處的柔軟和溫存啊。
单就看了阿丘那集,其实觉得很奇怪,既然是央视自己的节目,都在电视台播放过,居然也得翻箱倒柜的才能找到资源看
易中天的家族震惊到我了,最感动的是阿丘的故事。
3.5 E3百年前教倡利他的教育跟现在的、都称之“教育”、但真完全不是一回事...这才百年不到的光景啊。E4所有的时间刻在人身上、个体身上,都有一种沉重、或沉痛的感觉...时光、时间就是那把雕刀,而人、生命就是那个被刻下的物件。E5、寡言者、善思、且思深远;又、某一种能量者(或许文贵清贵者,忌折辱冒犯,会激起其某种决绝的毁灭性质的能量...像廉贞什么的)
曾宝仪和阿丘两集最动人,因为是底层平凡人的故事,而且还有当事人活着,其他显赫家世的资料堆砌就比较无聊。我也好想找历史研究者帮我挖一挖祖辈资料寻寻根啊。
他们可以不知道我们是谁,但我们必须知道他们是谁,看下来,最喜欢的,是马未都这集,没有太对刻意的矫饰
每个人的家族都可以写一本厚厚的家族史。
资源好难找啊,易中天家族的历史追寻最好看,历经不同历史时代跨越国境,一波N折故事性强,还能知道一些冷僻历史知识
易中天老师参与的记录片 风趣幽默
一个人真不真实谈吐举止就足以见出,前两个人物浑身不对劲,我看着实在是别扭,拉低了整个片子的观感。
不错啊。
太慢
阿丘曾宝仪两集,有悬念(叛徒或英雄?),有激荡(近代史的),做得不好的话容易变成回忆祖上荣光。
喜欢易中天老师和马未都老师才看的,就是说摆拍不尴尬吗。。。
还可以
曾宝仪和马未都那两集要稍微好看点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回乡偶书》,小时候不知道背了多少遍,却只有口无心。长大了,才渐渐明白它的涵义。
看了一期 我的俗气侦测仪💥了
正在看~
是看了第二季老萧又去看的第一季,第一季也就是曾宝仪还好点,易中天的阵势太大了~其他的也是做作的不行了。不过这种题材确实是好的,做人不能忘本,现在的我们越来越浮躁,光鲜的背后是虚空,EDC在脚腕处刺了一个生命树的tattoo树根延伸到脚底他说他不会忘了他的根,有本有实才有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