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讽刺意义大于娱乐性的地道港式电影。
不管是内地也好还是HK,楼价虽然到了瓶颈期 但是依然没有任何要跌的迹象。
几个生活在底层的年轻人居然蜗居在只有几平方的“太空舱”就是所谓的板仔房里面。
各有各的心酸,各有各的苦楚,各有各的原因。
子轩因为要和女友结婚买楼又有势力的外母在,所以不得已住在太空舱中,为了每月节省8000港币的女友开支。
瑞昌是一个更新人士,一次倒霉的抢劫被判刑五年,出来后被人骗去当临时演员,到头来发现只是一部毫无盈利的公益电影而已。
阿峰,从小向往陈浩南和山鸡一样风光的古惑仔生活,整天梦想者当社团的渣fit人,但是今时不同往日了,打打杀杀的社团在HK已经吃不开了,他就经常给所谓的老大利用走水货手机和奶粉,来往中港两地,生活的相当憋屈。
还有一个货柜车司机,同样想和胖女友结婚,奈何无钱无房,蜗居在太空舱中,连行周公之礼都有诸多不便。
他们的包租公阿成原本是个富豪,但是因为投资失败,一夜回到解放前,在狭小的太空舱里面做起了骨灰昂的生意。
虽然感觉精神有些失常,但是每次说到金句都让人感动不已。
归根结底造成这些年轻人蜗居的主要原因除了高企的房价之外,还有就是高速发展的社会造成贫富矛盾越来越激化。
虽然是HK是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一贯方针和政策,但是近年来HK的经济环境在大势所驱下一直不景气,所以这种底层老百姓的孽心生活状态为主题的电影真心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港产片的辉煌时代早已过去,HK是8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也已经成为传说。
30年河东,30年河西,没有永远的上坡路,也没有永远的下行路线。
希望港人有狮子山下的团结一致的精神,再创昔日的辉煌。
给满分是因为,题材贴合现实, 讽刺的来有很搞笑,演员演技不错特别是林盛彬和蔡瀚亿,很有共鸣。
最后就是从这部影片中看到了港产片复苏的迹象,为久违的好的港产片打call加油。
《一路向西》原著小说作者的新作,当然很有吸引力,因为大家都想看那方面的东东,你懂的。
其实一直传要拍《一路向西2》,但比《一代宗师》还要“一代失踪”。
终于等来了向西村上春树的新作,可惜并不是大家期待的那种片子。
哈哈。
本片可算地道的香港题材,地产房价上车棺材房,失意中年双失青年彷徨底层人士,看不到前途和希望,但依然苦中作乐,狮子山下精神,一点点情怀。
这些都很香港。
与《冲锋车》、《老笠》甚至《羽魔球》(《全力扣杀》)一样都是尽皆癫狂,尽皆过火。
但坦白讲,正是因为太癫狂太过火,反而打了折,将情感削弱了。
怎么说呢?
就是整体给人不够真实的感觉。
不像彭浩翔的《低俗喜剧》、《春娇救志明》,生活的气息更浓,段子来得更地气,人物也更可信。
这个故事与《冲锋车》、《绑架丁丁当》一样,没能讲得让人信服,失败。
林敏聪与林盛斌双林同场,阿Bob一下没了底气。
林敏聪的搞笑独树一帜,黄子华可能都是偷师了他,当然林敏聪多了几分憨豆的憨。
说起来,当年我同班两男生都说我像林敏聪,哈哈。
按照名字越长电影越烂的规律,单看片名,这绝对是烂片无疑。
但就像《作家的谎言:笔忠诱罪》,向西的作品往往不能只看表面,实际上,这部电影还是有点意思的。
太空舱,其实就是这几年开始流行的棺材式出租床位。
记得它刚在日本面世时,还曾引来国人的一片好奇,才转眼间功夫,就传播到了人地矛盾比东京更甚的香港。
本片就是讲在一套香港唐楼里,几个太空舱住户的故事。
骤眼一看,电影里都是一堆小市民间乱七八糟的琐事,但根本上,故事深层围绕的主题其实是住房,这在片头一闪而过的字幕里就已经揭示了。
根据香港政府统计,2018年香港打工族月薪的中位数是1.75万港币,折合人民币1.5万左右,表面看是比北上广深都高,但实际上也高不了太多。
而相对的,香港市区一套5年内的新房售价一般都在20万/㎡以上,就是说不算饮食交通,普通人打一年工,才勉强赚够一块地砖大小的钱,这住房压力可想而知。
而一个太空舱虽然只有100呎,实用面积不到9个平方,却胜在月租便宜,只要3600块,而且比笼屋整洁,自然成了许多走投无路小市民的救命稻草。
生活在这里的都是被住房压榨干了的人们,毫无尊严可言,有因为炒房破产而疯癫的老板,有毕业后为了和女友住洋楼而负债累累的高材生,有找不到床位连啪啪啪的权利都没有的货车司机,还有因为没房子而被迫狠心拒绝真爱的台妹;与他们相反,同一座城市里又有因为炒房爆赚,能为了宠物狗一掷千金的富家女,还有甩出一套市值几千万的贝沙湾,就能让岳父、女友都瞬间不计前嫌投怀送抱的强奸犯。
高昂的房价改变了客观事情的规律,扭曲了是非,社会万物仿佛通通都与房子挂上了钩,是否有房成了判别成败、真伪、好坏的标准,虽荒谬至极,却又无比地现实。
《维多利亚壹号》《夺命金》《一念无明》……香港最不乏讨论住房困境的电影,因为这确实是香港人的切肤之痛,畸形的房价催生了畸形的社会价值观,也破坏着社会的平衡与安定。
当老一辈香港导演还深陷在警匪的江湖里不能自拔,新一代香港导演正以荒诞叙说着现实的残酷。
其实回过头来品味品味,远在蒙面黑衣人诞生之前很久,香港的文艺工作者们就已经开始一点一点地剖析社会的病灶,应了那句俗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现实来看,要消灭住房问题,是不可能的,现在的我只求能努力一把成为一个有产者,去压榨别人总比做被压榨的一方强,你说对吧。
电影本身其实挺无厘头的,算不上好看,却从滑稽里看了熟悉的众生相,让人感触,不推荐,不收藏。
典型的港式幽默cult 片。
黑色幽默点非常到位。
很多次笑完了之后又突然想哭。
为什么大学毕业(香港大学学位比内地贵也值钱)努力奋斗但终究一无所有?
为什么一个强奸犯因为有家族留下来的房产可以迎接白富美?
为什么一个一心想伸张正义的人最后引火上身?
香港,社会变态才是常态?
我在香港深夜场结束后只想静静地看着入夜后的香港吹着湿热的风发呆。
Ps: 影片里有一堆香港社会对内地人的刻板印象。
永远可以打折的银联卡、满身电子产品拖着奶粉的水货客、大胸(港片内地女人的特色6666)好身材好脸蛋儿的内地女人…表示无语(摊手)
三星半。
名字非常拗口,电影却难得好看。
近十几年来随着大陆经济地位的强势崛起,港人在内地客面前惯有的自傲自豪渐渐失去了物质的光泽,昔日嘲笑的外地人的用词“阿灿”也变成了自嘲“港灿”。
老人越来越长寿,新生儿出生率持续下降,夹在中间的中青一代,因饱受经济和住宅压力而重度焦虑,开始自称“废柴”、“废青”。
就业困难,收入永远跟不上物价,供房压力巨大,没有“住房”就无法“洞房”,成为了他们日夜烦恼的事情。
于是公主病又拜金的“港女”,无为又颓废的“毒男”成了香港网络流行语,网上借此互相揶揄攻击的例子屡见不鲜。
“太空舱”是胶囊旅馆的谑称,两到三平方米的空间,空气闷热浑浊,和棺材比起来大不了多少。
里面有小风扇,小电视,电灯等电器,帘布一拉,就成了半封闭的空间。
记忆中这是80年代日本的泡沫经济最辉煌时期的产物,初衷是为了让那些工作繁忙赶不上最后一班电车回家的白领,临时有一个歇脚休息的地方。
因为住酒店麻烦昂贵,这种胶囊旅店方便价廉,广受欢迎。
时过境迁,当年只是一夜之泊的胶囊酒店成了常住之地,随着经济环境的持续恶劣,买房已是天方夜谭,即使租房也渐觉囊中羞涩不堪负荷,干脆蜗居而入变成了家。
宇航员太空旅行,往往时日长久,所以港人习惯称那些整天鬼混或者不回家的老公为“太空人”,那这种长期居住,方寸局促之地,自然被戏称为“太空舱”。
搬入太空舱实属无奈,居住的人群也是鱼目混杂。
有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有一心想混黑帮出人头地的古惑仔,有买不起楼结不起婚的货车司机,有炒楼失败破产导致神经兮兮的前大亨,还有因为打劫而吓死对方,由抢劫变误杀,刚拿到假释出狱的中年汉。
背景不一样,标签都是穷人,不管学历如何职业高低,都只能在自己的行业里做一个挣扎求生的底层。
这部电影是喜剧,喜剧的内核则是悲剧。
一群人在把自己的烈烈伤痕,一些被现实生活活生生撕裂的痛楚无奈,用喜剧的形式包装在观众面前。
带着几分辛辣辛酸,带着几分黑色诙谐,几分豁达大度,在觉得荒诞不经的同时,能体会到实际内容的真实残酷。
电影的主角们都是港剧港影里的熟脸,周泊豪,张继聪,蔡瀚亿,林盛斌,还有“鬼才填词人”的林敏骢鼎力出演。
他作为全片最抢眼的角色“成哥”,一副道士的装束模样,时而清醒时而疯癫,嘴里一本正经的说着天花乱坠,好像痴人说梦又仿佛道破天机。
配角也有一票甘草演员助阵,诸多亮点。
片中大量的使用双关语,谐音,荤素有加。
许多向港剧港影的经典致敬和老梗段子,黑化映射针砭各路时事人物,熟悉香港文化的应该会忍不住哈哈大笑。
电影已在国内上映,普通话版本的多有删节。
出于尺度的关系,同样的内容,不同的字幕也让人觉得有隔靴搔痒的不满。
电影剧本由《一路向西》原作者“向西村上春树”的《来自太空舱的你》改编,电影名中《西谎直落》,亦是“西方极乐”的谐音。
导演干脆将黑色幽默进行到底。
电影末篇,随着一声巨响,太空废柴帮众人皆葬身于塌楼之中。
在彩蛋里,四人化身为西游取经师徒,升上天空驾云西去(其中一朵云叫“马云”)。
西天取经本应师徒五人,唯独少了货车司机的猪八戒。
因为他已经开始供房,虽然是如此狭小的“高老庄”,但因此有了“高翠兰”得以余生人间。
而身为买不起房,沦为终极屌丝的其余四人,只能被命运安排一命呜呼。
在“马云”身边,对着狮子山下的众生万物,指手画脚,长吁短叹。
你能想像到,一两平左右的空间,就可以成为我们的住所吗?
麻雀虽小,但不影响我睡觉啊!
甚至可以和女友嘿咻!
那种狭小空间动起来的压抑快感,你能想像的到吗?
你能想像到,五六个人各自占一个空间,厨房和厕所在一块,那种其乐融融的温馨场面,你今生会这样的经验吗?
你能想像到,为了给女友营造出出国旅游的假象,我可以在屏幕面前就周游世界,那种窃喜是你们有钱人动不动就出国能体验出来的吗?
你能想像到,因为没钱被女朋友分手,因为没钱去抢劫,那种刺激是你们这一生可以领悟到的吗?
我再也编不下去了!
老实说,我是原著党,上一次入场看《一路向西》的时候,是看了《东莞的森林》以后的事情,这次入场看《西谎极落:太爆,太子,太空舱》之前,就已经看了《西谎极落》,完全没有留意演员表的我,纯粹是带着对原著的念想买票和进场的。
原著比电影要黑暗很多,也没有这么多刻意搞笑的场景,但字里行间充斥的,都是让人笑到喘气,又绝望得无法喘息的黑色幽默。
“有楼先有高潮”(有房才有性高潮)“要赢在射精前”近几年香港也是金句频出,偶尔觉得有道理的同时,又会觉得这道理来得特别残忍。
可这又是香港年轻人的现状,城市化的程度更高了,却囿于生活空间的狭小,不要说组织家庭生儿育女,有时候空间小得连性生活都是奢求。
很多人会把香港的现状与神州大地的情况分割来看,但今天的香港,又何尝不是现在的北上广深?
如果说,现在的北上广深还不至于那么惨,但其实,我们终究有天,或者终究有一代人,要经历现在香港年轻人正在经历的困窘。
太空舱这个情况,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听的是另一个词——
(图片来自豆瓣)笼屋。
(图片来自百度)大概在我成长的阶段(90年代),笼屋这个词逐渐从香港社会中淡出。
接着经历了几番楼价起跌。
也是近两三年,笼屋这个东西,才换了一个特别新颖的名称重新浮现在我的眼前。
而且跟童年里的记忆不同的而是,通常与笼屋合照的是老人,现在跟劏房(房中房)/太空舱(分租床位)扯上关系的是年轻人。
(图片来自豆瓣)现在的新房价格一万五(偏远地区)至三万多(市区)不等一呎,而每十呎不足一平方,老房子的管理费最低可以去到2块左右每呎,新房子可以3块以上每呎。
刚毕业的大学生,月薪水平大约一万多,假设房子是二百呎(大概是20平米不到),两万五每呎的房子,总价是500万左右,首期三成大约150万左右,管理费选个中等水平(2.8港币)每月也要五百六,还有差饷地租水电煤气费有线电视费乱七八糟加起来港币2000多一个月是跑不掉的,房子月供哪怕只是两三万都已经要命。
(图片来自豆瓣)更可怕的还不是这种看得到的负担,毕竟很多人以为找了银行借钱按月还款不就好了嘛,但偏偏银行是自有一套针对买房贷款(楼宇按揭)风险管理方法的,我们俗称那叫“call 窿”(也就是催款)。
某人的朋友林生也就曾经历过这种事情,买了房子按月还款,但是接到银行的电话,非常和气地问他最近是否方便清偿多少个百分比。
和气问候的背后,其实是提防某个负面的回复,提防某个负面的应对。
一旦收到这么写负面的回复和应对,就表明随时可以按部就班地,准备房子的拍卖程序。
知道这种事情以后,每每经过地产中介,看到有写着“银主盘”的房源,都会脑补一个非常悲惨的故事,而每一个悲惨的故事对面,都可能会有一个人或者一家人因为捡到了便宜的好货而窃喜。
在香港炒房,是一件很过瘾,也可以一件很致命的事情。
一方面是有机构帮着你做大你的杠杆,以一百万做本钱1个亿的房价(可以是多套房);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同一个机构,出于对社会经济环境的评估,要你短时间内清偿或补缴大部分的房款,所以炒房人可以短时间暴富,或者短时间内破产至无法东山再起。
这些新闻在我童年,都不是什么特别新奇的事情。
这是林生的原话——“我买楼,就算银行做好按揭,都要同时准备好佢随时会call 窿,随时要俾埋净返啲钱。
”(我买房,就算是银行贷款做好了,也要同时准备好应对银行的催款,随时要结清欠款。
)可是,数学不好的我,粗糙地算完这道数学题目以后,我陷入到了思考当中——20平米的房子,又是否适合作为婚房?
20平米的空间,又是否适合养育下一代?
20平米的空间,又是否适合让所谓的未来栖身?
(图片来自豆瓣)而住在太空舱里的年轻人,显然连这一个层级都无法达到,很多时候太空舱或者劏房,都并不能当做是可以跟未来挂钩的住房条件来衡量。
选择住进太空舱或者劏房,如果不是为了清偿债务,大概就是为了赶紧达到能够清偿债务的水平(也就是在存买房的首期款)。
如果你带着何不食肉糜的心态来看,大概会想为什么不住更偏远一点,或者住更为老旧的房子?
新界地区的租金大概要一万多一个月(一万以下的非常罕见),市区的话2万起,没有电梯的唐楼(低层老房子)6千至9千不等,一个月薪一万多至两萬的年轻人,扣掉租金还没算吃喝拉撒以及约会的常规和不常规开销,住郊区和唐楼都是勉强维持生存。
而那些已将生活搬进了太空舱的人,什么时候才能“上车”?
(图片来自豆瓣)原著的答案是绝望的。
但电影之所以能够定义为喜剧,是因为它告诉观众,当你意外捡到了一条狗,外加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追杀后,而你还没死,且获救的人还愿意遵守承诺,犹如天荒夜谈地每人分你两百万。
(图片来自豆瓣)
(图片来自豆瓣)
(图片来自豆瓣)那么,恭喜你,不用住太空舱,不用改装“货Van”(小型货车),终于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蜗居了。
看到电影的投资方,我知道,这电影能拍成这样,已经尽力了(电影里的那些政治隐喻就不一一解释了,既然电影当做是笑料,我也跟着电影笑了便作罢)。
礼拜天的时候夜里,顺便看了社会纪实的节目。
说的分别三个香港年轻人的现有生活,每个人都有搬离原生家庭的理由,也有继续挣扎在唐楼里的那一口气。
(图片来自豆瓣)印象特别深刻的莫过于一个街头音乐人说每次他要去表演,为了要把所有的器材扛到一楼,来回要走好多趟,后来他数了数,不知不觉竟然走了相当于72层的楼梯。
而当记者问他为什么不申请公屋(公营房屋/公租房),他说自己还有手有脚能够养活自己,应该把资源留给比自己更需要的人。
节目的最后,记者问他将来有什么打算?
他听后是一个突如其来如同时间停止似的沉思,全靠屏幕下方的跑马灯,才能确认不是因为信号的中断。
冗长的停顿后,他回答说他也不知道。
因为第二天要早起上班的我,吃了褪黑素后昏昏欲睡地硬撑着看完这个节目,看完后我对着某人说——香港太对不起这些挣扎在生存和梦想之间的人了。
当一个社会只有所谓的金融才俊才能够维持体面的生活,而那些搞文艺和创作的人,甚或是那些手艺人,都被这个社会忽视,被经济的巨浪拍死在岸边。
可以预见到的未来,是这个社会将最终枯竭,繁荣说到底是依附于实体经济,而香港的未来,正正就是这些逐渐枯萎的蓓蕾。
电影还有一个地方让我特别深刻,那就是背景音乐,片尾曲我从看完电影一直单曲回放到现在。
有时候,在这种社会里,只能活到30岁,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如果一生只有三十岁——By新青年理发厅 (音频放不上来,自己去找吧)如果一生只有三十岁(如果一生只有三十岁)我会每天博命喝汽水(我会每天拼命喝汽水)如果一生只有三十岁(如果一生只有三十岁)话知你落雨行雷(管你打雷下雨)如果一生只有三十岁(如果一生只有三十岁)仲边会读书读到二十几(还怎会念书念到二十多)如果一生只有三十岁(如果一生只有三十岁)我爱你谁嫌说多一句(谁还会怕多说一句我爱你)仲点会挂住储钱(还怎么会想着存钱)想去边就去边(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仲边会先苦后甜(还怎会想着先苦后甜)想发癫就发癫(想发神经就发神经)成日话买楼好贵(整天说房价很贵)我话之你供到流鼻涕(我管你供房供到生病流涕)人地储钱搞婚礼(人家存钱办婚礼)我已经搞紧丧礼(我已经在办丧礼)如若你太攻心计(如果你太工于心计)我竖只手指比你睇(我会竖起中指给你看)横掂我就快0累低(反正我很快就要挂了)有咩留返拜山倾计(有什么事留着扫墓的时候说吧)如果一生只有三十岁(如果一生只有三十岁)仲边有咁多废话任你吹(还怎么会有这么多用来吹牛的废话)如果一生只有三十岁(如果一生只有三十岁)怕咩个身上有阵除(怕什么身上有怪味儿)如果一生只有三十岁(如果一生只有三十岁)或者每天我会更进取(也许我每天会更加进取)如果一生只有三十岁(如果一生只有三十岁)讲真话仲洗乜扮谦虚(说真话还管他什么谦虚不谦虚的)仲点会怕某天(还怎么会担心某天)某天风湿痛到癫(某天风湿痛得崩溃)如今我先至发现(现在我才发现)每日如是(每天都是如此)成日话买楼好贵(整天说房价很贵)我话之你供到流鼻涕(我管你供房供到生病流涕)人地储钱搞婚礼(别人存钱办婚礼)我已经搞紧丧礼(我已经在办丧礼)如若你太攻心计(如果你太工于心计)我竖只手指比你睇(我会竖起中指给你看)横掂我就快0累低(反正我很快就要挂了)有咩留返拜山倾计(有什么事留着扫墓的时候说吧)
(图片来自豆瓣)如果你得到了别人得不到的,请记得,要好好活着和感恩。
第一次看到这个电影片名和很像上个世纪80年代风格的霓虹海报的时候,我满满地都是拒绝,内心大写OS:这到底是什么鬼片还能集结周柏豪、林敏聪、蔡瀚亿、郑欣宜等一票港星?
不过我看片的风格就是以身试毒,怀着拒绝、好奇心、怀疑……我还是去爱奇艺刷了这个不知道为啥取了个西谎极落的《西谎极落之太爆太子太空舱》。
周柏豪是帅的,不过在影片中长得帅并没有什么卵用,上了四年研究生,找了一个美其名曰“楼市专家”的网络写手工作。
但是,为了拍拖竟然变成负资产,不得已住进了贫民窟一样的太空舱主题群租房。
长得好看果然不能当饭吃,现实中的美好生活还是需要务实和奋斗,这给活在理想童话的男女青年们一剂清醒针。
阿锋是一个有着古惑仔情节的人,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闯江湖和砍人,这个单纯的蓝孩纸没想到闯江湖变成了闯罗湖。
偷运水货,代人泊车,护送保镖……最后也没能砍到人,港式幽默发挥的淋漓尽致,荒诞好笑又让你体会到对香港现实的讽刺意味。
说到讽刺,最有意思的应该就是富家千金丢了一条狗,悬赏金额高达200万,网络热度比人都高。
“太空舱男人帮”捡到了这条狗就有了希望搬离太空舱,也因此有了一场关于一条柯基的冒险和逃亡。
穷人和富人之间有一道鸿沟,但富人却在主导者穷人的生活。
这让我想起来了前一段时间思聪的狗,虽然是网友调侃奋斗不如捡狗,但谁还没有个一夜暴富的白日梦呢?
其实西谎极落还是原汁原味的粤语更好看,因为有一些普通话翻译过来之后把粤语中的一些梗弱化掉了。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超过了我的预想,也告诉我在看某部作品之前不可妄下断言,不了解就没有足够的发言权,不然,打脸就是啪啪的。
这部电影没有逆袭,屌丝就是屌丝,甘愿待在太空舱就不要期待天上掉馅饼,阿明才是真正有理想抱负并且为之行动的人,他没逆袭但是只有他才是向前走的人。
结局很突然,不突兀,所有剧情给了交代:甘愿平凡,或者不甘平凡但是却没有过多行动的思想派梦想派,或者过往污点太多的人,最终的归宿只有继续平凡或者越来越糟糕,即便给了你逆袭的机会,不好意思,因为它并不属于你,所以上天还是会收回;阿明是这五个人里面最特殊的,最后只有他有一个确定的结局,也印证电影开头,阿明退租前明确表示,奋斗就是为了爱情,所以为了能和Jenny在一起,他一定要有一个自己的窝,所以他有目标,有信念,有行动,有结局。
刚看电影的时候,以为是一部屌丝成长史,继续看下去觉得应该就是屌丝逆袭片,直到戛然而止的结局,恍然大悟,原来是一部黑色幽默片。
里面带颜色的幽默成分确实不少,除了4+1这个组合的交代,甚至对于阿全这个角色定位的也比较模糊,随着剧情的继续,对于阿全的角色从一开始的同情到中间的质疑再到后期的同情直至整部片子结局,同情再也没了,这是命。
阿全无论是否真的是被诬陷成强奸犯,似乎在这个社会环境下他就得认命,这命就是无论强奸是否坐实,污点永远摆脱不了,即便成了百万富翁。
所以如果阿全都如此,阿昌何来这么简单的改邪归正?
如果阿昌给出一个好结局,那不是bug了么?
到这里了,不得不说下主人公子轩,高学历高颜值,为了爱情希望可以努力工作赚大钱,可是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
阿明为了爱情离开太空舱,子轩为了爱情进了太空舱,不是我排斥社会底层阶级,但是这个问题是必须面对的,怕引起公愤不在这里展开说,无论如何为了省钱而把住太空舱作为一个相对长远之计,怎么看都不像是想追求更好而做的委曲求全,子轩身上的懒散,懦弱其实是一览无余的,甚至影片最后他说自己没什么理想,就是想去纽约看看也印证了他并无什么追求,爱情也不是像阿明一样的作为信念,而是现实压力太大自己又不够努力,顺便把爱情这个奢侈品拿来当做了自我逃避的挡箭牌,自欺欺人。
最后说下锋哥吧,这个角色的性格也是很多人的缺陷,无数次的相信一个人,被欺骗了一万次,也还是寄希望于一万零一次,我能说这也是一种不求上进么?
因为懒得自我突破,因为懒得去思考,因为懒得去放弃。。。
屌丝别眼睁睁的总是期待逆袭,因为不会有逆袭,如果你一定要反驳,我想说,不仅不会有逆袭,现实是这样的人反而会越活越差。
逆袭什么的本来就不存在,脚踏实地的生活,错误的事情要勇敢放弃,不要贪图暴富,不甘于现状就得努力追求,别给自己污点的机会,已经有的污点看命运吧!
总之这部片子的幽默,黑的极其现实,黑的又极其隐喻,黑的内容,每个人其实都知道,每个人其实都在麻木。。。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在香港这个繁华都市的某个贫穷角落里,网客阿轩,为了省钱还债,骗女友自己要去纽约出差,实情是搬到了“太空舱”。
太空舱是什么呢?
如果你联想到了科幻片,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
这里的“太空舱”是指一些旅馆为了节省空间,放置很多类似“太空舱”的狭窄床位供人住宿。
居住者饮食起居都在这里面。
一个房间能重叠放很多这样的“太空舱”。
(电影里的太空舱,逼仄得宛如棺材)在这个环境恶劣的“太空舱”中,阿轩认识了更多的“太空人”。
年少时抱著热血江湖梦的古惑仔阿锋,十多年来越混越差,竟沦为水货客(水货客是指没到海关或出入境处报关登记,就携带大量商品进入大陆境的商贩,有的水货客为了过关,甚至将货品贴满全身);神神叨叨,常胡言乱语,炒楼失败建太空舱开设骨灰龛生意的房东阿成;刑满释放的抢劫犯瑞昌,为糊口欲重操旧业结果遇见狱中故人;疼爱女友,一心想和女友有个家的货车司机阿明,嫌弃太空舱太小中途便搬走了。
整部片子充满了地道的香港无厘头风格,看似荒诞不羁的剧情里其实映射了当下香港社会底层百姓对房价过高的担忧。
比如阿轩和邻居阿丽在洗衣房的谈话:阿丽:你那里也是小得不能洗衣服晾衣服的吗?
香港的房子都没有洗衣服晾衣服的地方啊?
阿轩:是啊,香港的房子都是房子贴房子的,你说就算那些五百万的房子也没有地方可以晾衣服,所以才有这么多洗衣铺。
阿丽:五百万都没有位置晾衣服,香港人可真傻。
看似三言两语的日常闲扯,就带出了香港居住环境的现状。
还有释囚瑞昌,在街上偶遇狱中故人阿全,发现对方现在是要钱有钱,要妞有妞。
人家都准备和女朋友可儿结婚了,自己还在为找不到工作焦虑。
妒忌的他便将阿全以前是强奸犯的事公之于众,想让阿全的女朋友知道他的真面目。
可儿她爸得知阿全以前是强奸犯,无论其怎么解释都拒绝女儿和他在一起。
但当阿全拿出房子和车的钥匙,告诉他自己已经改过自新,还靠实力在香港买了房子车子,可儿她爸一听,立马不计前嫌地答应将女儿许配给她。
一套房子能让人将女儿许配给有犯罪前科的人(还是强奸罪),房子对香港人到底有多重要?!
其实近几年有很多香港电影都在探讨香港社会的病态,前段时间的《一念无明》里也有对香港居住问题的表现,以及探讨社会对有前科的人的接纳程度。
前几年郭富城主演的《踏血寻梅》也展现了外地人来香港打拼的艰辛过程,以及社会底层的生活现状。
越来越多的香港电影揭示了那些刺痛香港人内心的社会现状,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如此之大,那些映射现实的电影剧情,着实让人唏嘘不已。
同样是老生常谈的楼市问题,但《西谎极落之太爆太子太空舱》不同于那些现实主义题材的香港电影,它没有义正言辞的呐喊,而是用自嘲和自欺欺人的直观感受来表达他们的态度。
看这片的编剧就知道了——向西村上春树。
要知道这位“盗版”村上村树是靠写带有意淫意味的另类网络小说而成名的,最出名的作品就是后来翻拍成同名电影的小说《一路向西》。
所以这部电影里依然带有大量的黑色幽默和低级趣味,不过能从这里延伸到对社会的思考,这次向西村上春树还是正经了一回。
整部片子笑料十足,一些无厘头的地方令人捧腹。
整部片子,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调侃现实的。
在大家看着剧情哈哈笑时,冷不丁来点严肃的东西让你看后嚼一嚼。
虽然生活如此艰难,但这些小人物们在自嘲的同时,依然怀揣着对生活的希望。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香港精神吧。
三星半 我不嫌弃小菜的身高了
哈哈哈,挺好笑的,也无奈。有情饮水饱,没房别说爱。
赞爆!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对白过瘾!梗多到炸裂!金句层出不穷!恶趣味腾飞之余仍留思考空间!讽刺情怀两手抓,是我最喜爱的港产黑色幽默的形态,毫无因为爱奇艺资本进驻而有丝许变质。过瘾!
总体来说,小成本片子。虽然得到了,奖金,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这种机会。所以大多数香港底层都在悲剧着。
2017最好的香港片
香港文化实在无法接受,住太空舱,丑化富人鄙视穷人,唾弃监狱出来的,充斥着肮脏低俗的小市民想法,所谓的百态一点不真实
周柏豪没赶上香港电影最后的辉煌 可惜那张脸了
既荒诞又真实也搞笑~·
勉强三星,不难看。
港.BD 新派香港电影?一些不好笑的梗 不好笑的喜剧.....打发时间的剧.
有点像老笠。2017.9.16
故事不知所谓得有点过分,两个笑点担当~就是飞机上无聊的消遣。
剧情稍显混乱,演员演技平平过,基本无技巧。故事情节采用倒叙、插叙不见高明,但是某些温情处还是挺感人的。再次感叹,港片时代已经过去。
港翻有港,自生自灭,比预期中好玩
第一次get香港明日之星蔡瀚亿的点···原来他的某些角度和某些造型还是能看的
港产片日常,年轻稚嫩天马行空,随便随性一丧到底...除了过气o靓模露露肉,男星或丧或癫和猥琐,传达出楼价高企年轻人努力无望没将来的主题...看得废青们很爽,然后呢...看下岁月神偷...张继聪很专业,最后跟欣宜热吻...
笑到肚痛
为了钱就别拍电影了,去搞网综好吗
短视频传播的那几个片段已经是全片仅有的笑点了
三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