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在电影院看到这么惊险的灾难片了!
看的时候汗毛倒竖,脊背发凉,整个心都被提到了嗓子眼。
儿子走失后,男主和搜救队时而冒暴风雪搜救,时而在雪崩时命悬一线,时而在极寒冰湖上惊险营救……所谓的出生入死,大抵不过如此!
那种压迫感与沉浸感,简直无法用语言去形容。
不过,全程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甄子丹饰演的父亲形象。
这个父亲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父亲。
育儿过程中,他有很多地方都做得不够妥帖。
儿子做错事,他会大声呵斥,甚至大打出手。
跟儿子约定好的事,他会说而不做,让儿子失望伤心。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完美的父亲形象,却贡献出了片中最大的泪点。
因为“爸爸不是生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他让我们意识到,一个普通人初为人父,要经历怎样的折磨与煎熬。
因为沟通不当,他弄丢了儿子。
以至于搜救过程中,搜救队队员对他不仅有怜悯,更有责难。
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
而男主的寻子之路,刚好就是一场自救、重生之旅。
寻子过程中,他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心态转变,刚开始他脆弱无助,觉得一个8岁的孩子,根本不可能在恶劣条件下存活下来,但后期随着搜救信息的不断增多,他逐渐重拾希望,觉得哪怕堵上性命、拼尽一切,也要找到儿子。
他要对儿子做一个交代,更要对自己做一个交代。
此间,甄子丹准确拿捏住了男主的心理变化,演出了他情绪崩溃的无助,也演出了他孤注一掷的坚持。
大多数时候,父亲的情感都是温吞的,他不善言辞,只把情感融入进了行动中。
父亲会放下自己的安危拯救儿子,另一方面,儿子在梦中也唤醒了因雪崩陷入昏迷的父亲。
爱能抵挡风雪,也能缔造生命的奇迹,看完好想抱抱不在身边的父母!
整个故事被编剧讲述得真实可信,因为故事背景设置在东北,所以当地警察都操着一口标准的东北话。
贾冰、唐旭演技出彩,虽然前期搜救时,几人曾因意见不同产生过分歧,但毫无疑问,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孩子。
每个普通人都在闪闪发光。
民间救援队也很了不起,面对各种恶劣的极端环境,他们迎难而上,毫不畏惧。
尽管银幕上天寒地冻、风雪交加,但他们的救人心切,还是让人感受到了无尽的温暖。
尤其当白所舍生取义,在雪崩中牺牲时,更是为全片祭出了主角之外的最大泪点。
爱是最坚硬的后盾。
父爱伟大,不畏牺牲的救援队员、民警同志同样也很伟大。
他们用自己的身躯,遮风挡雨,为我们构筑起了最安全、最可靠的堡垒。
出于这份感动,我打心眼里想把这部电影安利给大家,希望大家都能从中得到温暖、获得治愈、学会爱与被爱。
这部电影可以说烂到极致了,因为如果只是一般的烂片,会让观众厌恶到提前离场结束观影,但《搜救》可以让你饶有兴致看下去,会好奇后面还能烂到什么状况!
而且更吊诡的是,你根本无法预测下一秒的剧情发展,几乎没五分钟就能用一个高能槽点去刷新你心目中烂片定义的新高度。
其中最离谱的部分,是一个设计好催泪的煽情情节,却可以让观众笑成傻子一样,妈蛋就连选择的背景歌曲都是出奇的跳脱,反正就是整部电影所有的要素都错得离谱,你根本无法想象原来可以错成这个样子的!
而且还能在院线公映!
但你们信不信,假以时日《搜救》一不小心就成了华语版的《灾难艺术家》,真有可能烂到极致就是神了!
反正我是信的,我也推荐了我身边的朋友去看!
这是本人看过的最垃圾的国产电影之一,剧情逻辑还不如一些“抗日神剧”例如:大冷天冰天雪地,景区关闭,一家三口还开电动车去看天池怪兽,拿我们东北话说,这就是脑袋让驴给踢了;其次,孩子失踪后,家长先是刁难警察,之后竟然多次指挥救援队,直到救援队多人受伤住院为止;就是找个精神病人担任编剧都不太可能如此安排吧;再说,一个小孩先是被扔在一个屋子里,之后搭车遭遇车祸(关键是司机受伤,🉑汽车和孩子毫发未损,真稀奇)在车里被困三天,环境温度零下二三十度,竟然还能存活,不服行吗?
另外,在救援队搜救过程中,所有队员突然唱起前南斯拉夫经典佳片《桥》的插曲,令人费解;结尾处,来了四艘气垫船,可实际最多一艘,另外的都是电脑特技,还是制作水平低下,一看就特别假的那种。
该片题材其实非常棒,男主角还是香港著名演员,可拍出如此效果,再好的题材也没有意义了,遗憾!
一整个给我尴尬住了,尴尬的都长犄角了……导演和编剧是同一个人,真的是对东北的冬天有误解。
一开始出现孩子失踪的时间的时候,我以为会是争分夺秒迫在眉睫的……结果12月21号的天气,演员哈气像是在闹着玩,掉水里连个冰碴子都没有……哎呦我天呐,真的是香港来的导演,也太不把东北的冬天当回事了……救孩子的这个节奏,根本不像是有冬天会冻死人的认知那种。
我尬住了呀……熊孩子,暴力教育,无良媒体,蹭流网红,到底要表达啥?
家庭教育不好,要受社会毒打?
尴不尴尬 ?
最尴尬的是,如果说想借「搜救」这个事,讽刺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我看新闻就好,何必跑电影院?
这也太不艺术了,太尴尬了。
救援的事也很尴尬,简直是无脑。
经验丰富的救援队,被一个丢了孩子的父亲,还没把实情讲明的情况下,用非常非常感性的头脑做判断下决定……遇到恶劣天气,不救了,我理解,因为东北那天气有时候离1米5都可能啥都看不见……表决就表决呗。
表决完咋还玩起道德绑架了呢?
小故事强制煽情也就算了,气氛烘托到这了咋还唱起歌了?
我原地裂开了……座椅跟长了钉子一样,我都坐立难安了……要赞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点赞,但绝对不是无脑牺牲。
这其实也是社会现实,但真的不艺术,真的尴尬死了……女主在愤怒的时候有个特写,真的抱歉眼神里我没看出来有啥东西。
特写愤怒,观众没接收到信号……尴尬不?
如果说「对不起」就好了,是要表达从小事做起?
绕了这么大圈就要说个这?
其实要讽刺的社会现实问题是很尖锐的,但导演的手法很圆润,反差感尖锐感什么的说起来就是个尴尬……最后,我真的是……要不是花了钱,我才不会看完……出现第二个时间节点的时候就想走了……不推荐
闺蜜拖着我去看他男神,她说,他可能以后都不打了。
国庆档《搜救》还算清流,不是zxl,剧情简单,父子争吵引发“熊孩子”冰天雪地赌气走失,46分钟开始高能预警。
东北长白山零下30度雪山、黑暗森林、冰湖寒潭,搜救只有黄金48小时……恶劣环境+雪崩,父亲懊悔愧疚+破碎崩溃行为失控,搜救队内部信任危机,外部不良自媒体引发骚乱遭遇骗子。
当所有人都觉得没希望要放弃的时候,这个普通的,愚勇的,直线思维的父亲为孩子一次次冒死搜救。
从父子冲突切入,以灾难片为架子,以“寒”衬“暖”,《搜救》里的父亲,很多地方做得不好甚至错出天际。
翻看豆瓣打分两极分化严重,编剧导演想必也没蠢到跟大家探讨父母亲子标准,它只是抛出家庭和亲子问题,关注的是与家人、孩子、朋友的沟通。
做父母是有保质期的,错过了就真的错过了,留下的是遗憾,还有可能伴随孩子终身的原生家庭心理问题。
一、他只是犯了全天下父亲都会犯的错误首先,甄子丹饰演的父亲做错了:1、孩子的叛逆和被动攻击都是对本身成长空间被压缩的反抗。
2、父母必须克制按照自己想法塑造孩子人生的冲动和渴望,给予他们足够发展的空间。
3、孩子最大的恐惧是父母不再爱他并抛弃他。
父母永远不要威胁说要抛弃他,不管是开玩笑,还是愤怒中,都不要警告孩子说他她将被抛弃。
当孩子磨磨蹭蹭超出你忍受的限度时,比较好的方法是用手拖他走,而不是用言语去威胁他。
海姆·G.吉诺特是儿童心理学博士,他发现人类心理一个基本点和关键点,是当一个人的情绪和感受,只有被接纳时,才能有效地处理问题,才能走向理解和合作,这样就能成功地解决父母与子女的沟通问题,说教、打压、哄、物质奖励等手段都适得其反,尽管一时有效。
父母的爱,不能简化认为是单纯的感情,因为没有教育意蕴的父母之爱,不能成为真正的父母之爱。
甄子丹饰演的父亲,他只是犯了全天下父亲都会犯的错误。
教育不能赌运气,教育是终身学习,是每个父母的修行。
法国当代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儿童问题专家克洛德•阿尔莫指出过:儿童并不是“天生”就拥有与其他人共同生活的能力,也无法独自发现和学习人类生活的基本法则。
他的成长过程,即是构建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需要成人的帮助,而教育正是构建自我的主要支柱。
因此,爱孩子,决不能只是吃饱穿暖,给钱上学,舔犊情深。
如果仅仅认为单纯的爱这就是父母之爱,这种观念对孩子、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严重后果。
教育确是一种修行,这有点像编程写代码,你要尽最大可能一次性把程序撸出来,你期望他没有BUG,不出现任何“ERROR”,当然,你还是可能被发现被抓住,要视业务方,周边人和使用者对“ERROR”的感知和容忍度来评判你的KPI。
这些“ERROR”还可能在“日志”存档查到。
BUG不修改,也许能糊弄,不过你也得承担最后累计导致系统崩塌的风险。
二、以爱之名道德绑架父母有无穷的爱,但面对孩子,不知道爱的方法。
曾以为这就是爱,但到头来你发现这却成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时间在奔跑和轮回,你从孩子变成了别人的父母,你活成了自己最不想成为的样子。
没有父母是完美的,这不完美造成了他们对子女的完美憧憬……这是个悖论,是个莫比乌斯环。
每个父母都义正严辞,振臂高呼振的说自己爱孩子,但是爱很复杂,爱不仅是个名词它还是个动词。
每个父母的出身、成长、教育和生活经历都不同,就产生了形形色色的爱:占有的爱,自恋的爱,无奈的爱,恐惧的爱,肉欲的爱……孙瑞雪老师在《爱与自由》中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你以为你爱孩子,你想象你爱孩子,你以为的你的爱孩子,和你真爱孩子是有区别的。
也许,你需要停下来思考,你是不是基于你的想法,你的恐惧,你的焦虑,你的习性,来爱孩子。
这可能意味着你更爱你的想法,你更爱你的恐惧,更爱你的焦虑,更爱你的习性。
当传统意义上的父母还没真正成熟到形成完整健康自我时,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必定会遇到很多难题,并导致亲子关系、家庭教育,甚至引发社会问题,陷入困境。
以爱的之名对幼小心灵的伤害总在不自觉的传帮带,能意识到这一点,已是相当的难得,是避免互相伤害和改变的开始。
好的父母之爱,不会折磨你,也不会让你失控,更不会让你产生自我憎恶,好的父母之爱是一种令人幸福的感觉。
爱的行为会滋养你,让你拥有健康的情感。
当有人爱你时,你会感到被接受,关怀,珍惜和尊重。
真正的爱带来的是温暖,愉悦,安心,稳定和内心的平和安静。
三、从父母身上学习为人父母孩子对语言以及非语言信息的接收,像海绵吸水一样,将完全不加选择的全盘接收。
他们倾听父母的言谈,观察父母的举止,并模仿父母的举止。
《郑渊洁家庭育儿课》谈过,只能假设,父母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会影响到孩子,所以请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务必经过大脑思考。
父母在我们心里种下精神的种子,会随着我们一起成长,在我们心里生根发芽。
在有些家庭里,父母种下的是爱、尊重、责任、独立和自信,而在另一些家庭,种下的则是欺骗、恐惧、冷漠、忽视、抛弃、负罪感、愧疚感、羞耻感。
而且遗憾的是,教育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来源于父母,大部分的人是从父母身上学习为人父母。
他们的父母在教导子女方面的表现可能一样乏善可陈,许多代代相传的古老的教子之法其实不过是貌似聪明的馊主意。
比如,粗暴的骂孩子,孩子会越骂越笨,长期遭受“语言暴力”不仅会诱发心理疾病,还会影响孩子的大脑结构与语言能力的发展,这种伤害是不可逆的,无法通过后天的安慰、鼓励所弥补。
不能用粗暴的方法教育孩子,生活中美好的细节不可能靠大锤来灌输。
语言暴力影响儿童大脑发育想必很多家庭,父亲仍然觉得打孩子是立规矩的好方法,而这一方法往往都是从他父亲那里学来的。
很多父亲说起自己当年被打的事儿,不是带着愤怒、伤心或恐惧,而是带着戏谑的味道,就像在说别人的故事一样。
而且,这样的成年人,往往难以控制情绪,如果有事情激怒,容易暴跳如雷。
这些古旧的教子之法馊点子,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父母的家庭和亲子关系,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这个体系并非你父母所原创,而是从祖辈那里继承下来的一整套带着基因的,逐渐累积而成的规则、观念、交流、感受、互动。
原生家庭的罪,真的是很难说清。
四、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却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孩子的心灵敏感而又脆弱,特别是在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失去父母榜样的作用,孩子的自我认同感会在波谲云诡的迷惘之海中随波逐流。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有一个术语:“阴影”。
我很喜欢这个术语,不能在阳光下呈现的心理,最后就会躲入阴影中,但它不会消失,而是会以我们不能控制的破坏性的方式出现。
总是和“渣”人陷入感情纠葛,总是幻想着自己的善良、爱心可以拯救他们,这并不是遇人不淑,而是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当事人其实潜意识总幻想能够拯救心性缺陷的父母,因此会寻找同样落魄受困的配偶作为替代品,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一次一次受到伤害。
孝道教条主义之下,对妈妈的愤怒如果成了不可呈现的东西,不管这份愤怒有多大,也不可能流向妈妈哪怕丝毫,于是,它最终将流向了另一个女人,或其他人。
这是迁怒,而我们社会中的无数恶性事件乃至陋习,其核心都是迁怒,即将对父母的不满迁怒于其他人。
心理负担,一般只有两种倾泻方式:向外,倾泻到伤害你的人身上去,或向内,倾泻到你自己的身上。
总得有人承受这种负担。
你选择原谅父母,但反过来最后又更加憎恨自己了。
而且往往,“原谅和忘记”,只是“装出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不称职的父母,不是故意,但不等于没有伤害孩子。
一个人童年时期跟父母的关系,决定了他的人格,决定了他与世界的相处模式。
如果他跟父母的关系是和谐健康的,他的人格便是健康的,他在处理人生各种关系时便倾向于尊重、宽容、信任、乐观,也容易得到爱和幸福。
相反,如果关系扭曲,那么他的人生便会出现种种问题,并会通过他的新家将不幸传递下去。
幸运的人一生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却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童年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让你一生健康幸福;成年后从恋人那里得到的爱,帮你彻底治疗童年的伤。
四、把控制说成爱,是这世界最常见的谎言之一你肯定见过许多人,在同事、朋友和陌生人面前表现得非常有礼貌、非常尊重对方,但唯独对配偶或孩子表现得特别没有耐心、特别粗暴。
你或许会猜,这个人一定是对自己的配偶失去了爱,但恰恰相反,当事人会表示,他爱对方,且根本离不开对方。
那么你会明白很多事情:为什么开车时脾气大;为什么初恋失败其实是一件好事;为什么你的上司那么难以相处;为什么不管你怎么做,你的父母都指责你做得不对。
精神虐待比肉体虐待的杀伤力有过之无不及,人际交往中潜移默化企图控制别人,抹杀他人自信心的行为真的很可恶。
受害者往往还会觉得问题是出现在自己身上,觉得自己真的做错了,施虐者常常自己也不知道。
孩子的边界是对一切教育开放的。
对孩子来说,父母是神圣的。
但是,这些神圣的父母,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会把孩子搞得无所适从。
一些父母按照自己的梦想塑造孩子,规定好他们的一切,告诉他们该如何思考、感觉以及需要什么等等。
对他们的孩子来说这是情感毒药。
在家庭生活中,这些压制手段包括辱骂、殴打甚至是一刀两断。
控制与被控制,是亲密人际关系中的常态,是中国很多父母的行事风格。
孩子经常被灌输这种那种的教条,比如:“不听话”,“不乖”,“不正常”,“怎么别人就能做到”;你是不是会被拿来做“听老师话”,“听家长话”,“好好学习”,“别人家的小孩”的反面教材???
“理所当然”、“别人都这样”,“你怎么就做不到”,这是个关于价值观绑架,关于通过贬低打压实施的精神暴力(PUA实施控制的重要环节)、关于“禁锢在别人常识里活着”的人的悲剧。
孩提时代,成年人是孩子的上帝,但即使是上帝也不能随便给人下定论。
我们日常生活中如此普遍存在的亲密关系,忽略了人与人之间最终都还是独立的个体,忽略了界限,就很容易形成某种程度上的巧取豪夺,我们称之为爱,实际却是控制,是一种出于对自己的无力感的愤怒的释放,是一种欲望的表现形式。
爱是放手,是尊重是给予,是让你知道,无论时间如何消逝,无论你变成什么样子,我都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你。
把控制说成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最常见的谎言之一,而且对这个谎言,我们很容易信以为真,并因此受伤或伤人。
借用朋友一句话:搜救挺大胆的,跳出了灾难商业片以往的叙事套路,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真实地展现了中国家庭普遍系统性伤痕,这种家庭里孩子丢失是必然,不是偶然,这样家庭的孩子不丢失在东北雪山密林里,也会迷失在人生里。
最后的最后,希望为人父母思考自己应有的义务:● 父母必须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
● 父母必须保护孩子,使其免受身体上的伤害。
● 父母必须满足孩子对爱、关怀以及更深层次情感的需求。
● 父母必须保护孩子,使其免受感情上的伤害。
● 父母必须在道德伦理方面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对于《搜救》的票房事故。
虽然仍迷惑不得其解。
但有些原因应该是明显的。
在我所在的N线城市,所去的两家影院,都没有看到《搜救》的海报,不说大展架,灯箱也没有。
线下硬广的缺失是很致命的。
疫情走到第三年,整个观影人群变化很大。
曾经的观影主力大学生,就说这个国庆黄金周,有多少是能走出校园的呢。
相较家庭观影等更多一点。
线下宣传给潜在观众形成观影意向是很重要的。
现在《搜救》的票房几乎是建立在一个影迷基数上,完全没有出圈。
我个人很喜欢《搜救》,它可以说实现了我一直以来的两个想法:一是港片融进全阵容内地班底里,二是对森林公安的呈现。
演员对撞上新鲜感真的好强。
无论贾冰的非典型牢骚警察,侯天来的老所长,正气救援队长,或是一些小角色,这些内地演员和甄子丹对手戏都特别舒服。
尤其侯天来演得很有光芒。
这部影片可能不是那么商业节奏明快,强情感冲击。
但有很多细微去体味,比如在遭遇变故后夫妻关系的动摇与怀疑。
包括这位父亲的心理折磨,委屈积累,和身为丈夫、父亲必须流露的坚强。
子丹手术刀抵喉的一场崩溃哭戏非常有感染力。
片中一场赎救绑票戏,当时真的希望甄子丹会突然大施拳脚,掀翻一众恶徒。
但没有发生。
影片很克制,因为现实主题。
而最动容的也是对拯救生命的执着与发自心底的呼喊。
最后搜救冰撬驶来很振奋,换命救子的悲情父亲还是让人颓丧。
电影各平台还没有开分,这对票房颓势显然也不会有扭转作用了。
无关《搜救》,内地影市走入了不可言传的奇怪境地,加上疫情的持久打击。
国庆档都冷寂如此。
真是让人不知道何去何从。
这是第一千部打标的电影,本来要在毕业前完成这个小目标,但是最后一个学期被实习和论文搞的分心了,后来就看的很少了,迟迟没有完成,为了卡住时间,还连着突击了几部电影,结果就这。
看之前我已经有所防备,毫不意外的类型片表现,我没有对它要求更多,但表现出来的低智商操作还是令人窒息。
孩子失踪用了一些闪回和穿插来讲述原因,没有必要把心思花在这里,除了让人感到一些疑惑以外毫无用处。
类型片嘛,导演是完全没看过是吗,父亲心急捣乱没问题,可以是搜救过程中的阻碍之一,但不能全程都靠父亲捣乱来推进情节吧,甄子丹一个人演了全部的戏,比搜救队还有主意。
要靠大力强化危机来制造紧张感,雪崩和冰面救援两场戏,雪崩要来,所长和贾冰必死其中一个,因为没得选了,你在前边刻画的角色就这俩,想要博观众一点眼泪,死个人好啦。
手机拍贾冰和父亲争执的那一段,要靠贾冰的嘴来说出“你别断章取义啊”,你没有能力也没有想法去深入网络偏见以及由此延伸出的网络暴力这种深刻话题,你就不要去强行加上这一点点,仅仅让人觉得刻意和尴尬。
极端环境失踪时间超过多长时间,是否有必要继续耗费人力物力进行搜救,感性与理性的辩驳,这时候媒体以及大众舆论可以从旁介入,以扩展事件的影响范围、强化危机感,父亲此时也可以展现出一些犹豫和愧疚但是不愿意放弃,而不是像个愣头青就知道救你儿子不管其他,理智轻易被情绪绑架,不是一个成年人应该做的事情。
整几个记者挤挤攘攘路边采访,整个酷炫的指挥部来个大佬发号施令,差几天退休就牺牲,可算让你学会了拍电影哈,实在是流于形式。
结尾仍然有可操作的空间,搜救人员牺牲、父亲去世,母子二人面对舆情是处于一种怎样的境地,置身事外的普通人如何看待,这些都有可以挖掘的内容,但导演没有这种想法,我也没有看得见整部片子有一点点的可取之处,重复有什么意义呢?
我不明白为什么这种没请爱豆、无人问津的烂片子还要买水军刷豆瓣好评,能骗到谁呢。
这确实是一部灾难片。
电影名就能把全片故事主要讲述的内容讲清楚。
原本以为是一部有着大场面救援的电影,结果其中仅仅只有再普通不过的小型救援。
整体看下来真的是非常失望。
全片把主要的情节用在了刻画一家人人物关系上,似乎所谓的救援行动成为了陪衬,而且救援行动似乎少了很多紧迫感和危险感。
一个不听话的熊孩子和一个不会教育孩子的父亲之间究竟能产生怎样的火花?
父亲会因为一时的怄气把孩子扔在荒郊野外的雪地里属实是把这一父亲形象拉低到最低点。
在救援过程中,他突然就一心只想着找到儿子,丝毫不管不顾帮助救援的救援人员的性命。
由此可看出这位父亲根本就不会做人,更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父亲。
但影片完全没必要吧父亲形象描摹地这么差劲。
另外母亲的形象似乎也非常偏负面。
自己儿子丢了这位妈妈似乎一点都不着急,更多时候只会跟丈夫吵架。
影片结尾父亲的行为也非常匪夷所思,真的就不得不牺牲自己让孩子活下来吗?
这可一点都不会显得人物非常高尚。
这么做就能弥补自己之前的过失吗?
这么做就能挽回救援队队长的性命吗?
全片真的是满满的槽点!
整体: 烂到不行,甄子丹出戏的普通话和粤语交织,人物背景没交代,故事背景没交代,强行煽情、强行催泪,最后通过回忆煽情上价值。
剧情: 写的跟shi一样,开局莫名其妙的孩子不见了,后面才交代清楚是爸爸为了惩罚儿子把他独自留在小木屋。
孩子弄不见后,甄子丹跟疯了一样乱找,差点把自己小命也交代了,有意思。
和贾冰的人物冲突更是尴尬,一个孩子丢了的爸爸着急找孩子,硬是碰到一个杠精警察,不仅不帮人想办法,还一直质疑甄子丹骗人和泼冷水,有一手嗷铁汁!
结局更是烂的不行,消失了三天的孩子安然无恙在车上睡觉,汽车被大雪掩埋,爸爸为了救儿子放弃自己的生命,永远沉睡在了湖底。
设定: 故事大约发生在冬季。
冰天雪地、大雪纷飞的天气,两个疑似来自深圳的南方人来到北方,要带一儿一女去天池看水怪。
甄子丹饰演一位在工地工作的大男子主义,十年没让老婆去工作,然后在给几岁的孩子筹几十万美金的留学资金。
孩子丢失了三天后,奇迹般的在车上睡觉,等待爸爸的到来。
先不说孩子不见三天,没水没粮食,冰天雪地被大雪埋车里,还能奇迹生还是真的牛。
虽然最后找到了孩子,孩子生还了,但是为了救这个熊孩子牺牲了一个爸爸,一个所长,找孩子遇上雪崩受伤的若干人。
总结: 本来星期一上完班,晚上想找部电影放松一下身心,舒缓下疲惫的身体。
看完后,没想到身心俱疲,脚趾更是累得不行,影院位置上还有我脚趾扣出来的城堡,想给脚趾接工程的推荐观看!
这里我不想再去回忆描述剧情,演员啥的,我只想表达一下我真的好后悔昨天晚上去看这个电影,这是我三十年以来看过最烂,最无语,最乏味的电影,这个电影的编剧和导演真的是个人才啊,什么样的人才能拍出这鬼玩意儿啊,三张票一百块钱我换成钢镚去玩打水漂都比看这个划算啊,看的我只想骂街!
造了什么孽,看个电影看的我都要烦死了!
10.2点映看着。甄子丹再怎么卖力演出,也救不了这个平庸的电影。动作明星的转型之路,可难了,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像吴京一样转型成功。
本来不想评论的,看到韩雪的几个片段,没忍住,这女的究竟有多大背景?究竟来干嘛的?就这注定挨捶的演技,网大都干不过的演技,怎么还能屡屡出现大银幕,谁能告诉我?!看一次,尬一次
强行悲剧 ,强行雪崩,把甄子丹写死了 ,只能让观众痛恨小演员乐乐
挺意外的,对甄子丹以往遇强则强的功夫高手形象做了解构(有被混混暴揍的桥段)。他饰演一位平凡的父亲,有普通人的弱点,面对儿子丢失,会脆弱、焦灼、局促难安,甚至会对救援工作带来阻碍。这个角色可能不如超级英雄般的连姆尼森式父亲讨喜,但也更为写实。平凡父亲始终一往无前,也更加动人。
大男子男主和毫无专业知识的救援队,口碑糊的一批的女演员,和喜欢硬煽情尴尬笑点的喜剧演员,真是够行的
强烈安利咯(⁎⁍̴̛ᴗ⁍̴̛⁎)这部电影融合了很多东西,题材很新,以前没看到过这样的,感觉还是可以的。
阿德联系搜救警察及雪域搜救队展开搜救,真的是对警察和搜救队员有了由内而外的敬佩感,实属不容易
人物性格奇怪 剧情走向奇怪 突然尬唱朋友再见也是很搞笑
1.这种水准的制作是不是放在网路上播一播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上院线?(凑数?tui)2.数九寒冬,一个父亲带着一大家子人,上长白山看天池?话说长白山冬季已经封山了,是我的常识与认知出了问题,还是导演?(也难怪贾冰会生气)3. 电影等于再一次重申了「原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样的父亲教育出来的儿子,也难怪会走丢。(厌童症再次发作)4.长白山的风土人情还是很不错的,别被电影所累,欢迎大家来看看。(侯天来的戏一如既往的不错,赞!)
其实这里面的人情世故和社会现象蛮真实的。
绝对不是烂片,但是太挑观众了,如果没有孩子甚至说不是父亲的话会很难看进去,叙事角度的主观性太强,没有共情点难免不能理解男主,看评论都是恐婚和骂熊孩子就知道了。另外电影的侧重点有些飘忽,尤其是好几场莫名的灾难戏对主线的推动作用很小,而文戏又切教育,融合不太好。ps:原声配音+1星。
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想孩子成材,那就要重视孩子的教育。
甄子丹扮演的这一个父亲身上充满了沧桑,但是背脊却一直很坚挺
有的小孩子真的太使小孩子脾气了,怎么跟他沟通都沟通不进去
道德绑架
立意其实还不错(管好自己的情绪和自己的小孩!避免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救援转折点的那段突如其来的唱歌实在有点水土不服,煽情没煽到点上。还是雪崩那段善良的白所牺牲更令人动容。
甄子丹也算是开始转型了吧,也许这是打戏演员的出路了。
没把我气死,这都什么熊孩子和做死家长,净搁这儿折腾人,你家孩子是命,别人家的命就不是命?现实里太多这种脑瘫家庭,不会教育也别出来祸害社会。以后韩雪的电影全部避开,根本不会演戏。
一家子**,全员工具人。带着朋友们在38℃的热天看了这样一部令人寒心的电影,害我内疚了一路。
看国产电影很难不得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