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别喜欢亲情电影。
蛮奇怪的,明明我的价值排序是友情,爱情,亲情。
可能总是感觉有所亏欠。
很多人拿这部电影和《佛罗里达乐园》比较,而我特别讨厌《佛罗里达乐园》。
我觉得导演试图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却模糊了同情和批判的界限。
而拉博夫自己写下的剧本尽管青涩,但亲身经历的情感浓度是不一样的。
而他自己饰演父亲的角色,就是试图带领观众和他自己,去走入父亲的内心,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忆。
不知道为什么,我从中感觉到一丝更广大的悲悯。
心理医生绝不是帮助你遗忘的最好人选,她总是逼着你一遍遍回忆,是什么让你愤怒,是什么让你痛苦。
然而如果人愿意主动思索自己的痛苦,可能就不会有人憋出病来。
全片最动人的部分,就是青年的otis哭着对心理医生说:“痛苦是我父亲留给我的唯一的东西,而你连这个都要夺走。
”明知道什么是痛苦的源泉,却还是紧紧抓住不撒手。
拉博夫少年成名,和隔壁丁日一样也经历过迷失和全网黑的时刻。
然而我却始终讨厌不起来他。
我对人的喜好很依靠本能,而我的本能特别擅长捕捉着他人的求救信号。
《变形金刚》后我再一次看到他,是在《女性瘾者》里真人真屌出演。
就很玄幻的,他的痛苦扑面而来。
就像rick的戏谑的口头禅那样,在无声地呼救。
电影的最后,otis在梦里走近了父亲。
他说,我要拍一部关于你的电影,拉博夫饰演的父亲笑着回答:“是吗?
那要把我拍的帅一点。
”那一刻,我感到拉博夫终于通过扮演自己的父亲,在自己身上找到了和解。
《宝贝男孩》通俗的家庭成长故事,在李毕福和哈瑞尔的配合下,流有悦耳迷人的语句。
即使应当怀疑剧情的虚实比例,但影片情节和符号的取舍,却巧妙烘托出美国独立片的纯粹色彩,勾勒甜而不腻的戏剧性。
李毕福不仅亲自上阵出演又爱又恨的父亲,还将他的心境写得富有层次,何尝不是和解?
但真正有趣的,是当影片抛出「当你穷极一生都想遗忘记忆的痛,它却化为生命无形的一部份」的命题时,竟彻底折射出李毕福的惭愧与伤痛──成长的轨迹把自己逼成最憎恨的样子。
所以这部电影并不侷限于好莱坞巨星的回忆故事框架裡,反而有家庭教育的省思馀地,父子对垒的爱恨情仇,得以被倾听、理解、和解接棒解读。
至于理性诊疗对情绪疾病患者来说,是否成为拷问或剥夺?
也是影片的一大控诉与哉问。
我能理解大众对偶像的道德要求,诚如明白影迷对于电影的期许。
《宝贝男孩》自然不是一部年度级的空前作品,相对显得俗套,但当电影有能力模糊现实与虚拟的界线,是否也能引出倾听的可能性?
西亚李毕福抛下丑闻和特效,抱着充满人性的故事走到你眼前,巨星神话顿时消散,只留下残破不堪的岁月光景,在此之后,你愿不愿意给他一次机会?
理解站在判断之前的重要性,是这部片恰巧留下的论证,尤其在沟通逐渐失效、负面标签随意贴的网络世代底下,西亚李毕福的真诚,反而让我品尝到这部电影戏内外更多层次的韵味。
Daddy Issue Or Daddy’s Issue?影片概述《宝贝男孩》不是一部很好的电影,但它的确是一部很好哭的电影。
好莱坞前任金童希亚·拉博夫自编自演,把自己和父亲的纠葛搬上了大银幕。
影片从成年奥提斯被诊断出心理疾病开始,他既是大明星,又是问题青年,被送进心理诊所研究PTSD的来源。
在跟咨询师的交谈中,奥提斯不得不回忆自己与父亲詹姆斯的过往。
詹姆斯在马戏团当过小丑,强奸了奥提斯的母亲被捕入狱,出狱后得知自己有了一个儿子,他下定决心要当个好父亲。
奥提斯早早做了童星,詹姆斯得到他的监护权在片场陪儿子演戏。
在这个阶段,他的工资是奥提斯付给他的监护费。
他带着12岁的奥提斯住在一家简陋的汽车旅馆,允许奥提斯说脏话、吸烟,但同时也对奥提斯有着狂暴的控制欲,当奥提斯和继父关系亲密时,詹姆斯当着奥提斯的面羞辱继父。
类似的摩擦不断,奥提斯终于向詹姆斯提出自己的要求,让他做个更好的父亲,詹姆斯狂怒地打了奥提斯。
冷静之后,詹姆斯带奥提斯来到了他的乐园:一小片公路边的大麻地,尽管奥提斯想要的是爸爸给他建一个树屋,但在公路边吸他人生中的第一根大麻还是让他笑了起来。
成年后的奥提斯讲述这些过往仍然感到痛苦,在影片的结尾,他重新回到汽车旅馆,和脸上涂着小丑油彩的詹姆斯坐在一起,对他说“我要拍一部关于你的电影”。
《宝贝男孩》是那种仅仅靠情绪支撑、情节毫无起伏的故事,结构扁平生硬,镜头配乐都不克制。
贯穿影片的浓烈情绪又足以掩盖戏剧冲突的不足,甚至从开头到结尾“没有产生变化”反而成就了它,这种情感上的静止不是死寂,而是由两位主人公的对抗构成的,而观众作为一种全知视角,必须同时承受两种重压。
如果别的电影是陈述,那《宝贝男孩》就是吼满了90分钟,感染力极强。
生于1986年,童星出身的拉博夫2007年靠《变形金刚》走红,在00年代末尾霸占了好莱坞最受瞩目男星的头衔,同时负面新闻也伴随着他,打架、酒驾、毒瘾,都让他成为出名的坏小子。
这与影片中的奥提斯别无二致,也让影片跟现实形成一种对照,拉博夫亲笔写下台词拆解自己的经历,给角色带来一种天然的可信度。
他在片中扮演父亲詹姆斯。
少年奥提斯则由当今好莱坞最火的童星诺亚·尤佩扮演。
选角故事的微妙一直延续到影片拍摄期间,扮演12岁奥提斯初吻对象的女演员FKA twigs和拉博夫短暂地约会了一阵。
卢卡斯·赫奇斯扮演的青年奥提斯是故事的讲述者,更多地是作为一种幕间休息出现,用以间隔回忆的场次,也在尾段的蒙太奇中和少年奥提斯交替出现,证明十年过去他仍然是那个备受Daddy Issue折磨的男孩。
因此,影片结尾青年奥提斯向詹姆斯走去,用突兀的拥抱化解了父子矛盾的一幕可谓败笔,像是主创向心照不宣的观众求饶:你知道这是真实事件改编的,你也知道真实毫无结局可言,这个被用作结尾的画面不过是拉博夫本人一个实现不了的愿望。
在现实里,20岁的拉博夫正在亲手断送自己的前程,在影片里,20岁的奥提斯也没能找到痛苦的出口。
导演已经不再拥有对影片的权威,当累积的前因足够多,观众就有能力判断出结尾是不是可靠。
正如同漫威电影带给我们的,当演员合约、粉丝情怀、观众接受度都被纳入影片设定的范畴时,一个结尾被书写成什么样都不过是商业背景下的一种妥协。
就像我对《复仇者联盟4》的结尾嗤之以鼻一样,《宝贝男孩》的结尾也只是一个为了画上句号而强行出现的点,拉博夫30岁仍然泣血回溯自己和父亲的艰难关系才是真正合理的结局。
没有结局。
永恒的Daddy Issue最开始,童星和一个监工式父亲的关系很像《伤仲永》,但随着剧情发展,才能在影片中只占了很小的一个部分。
全片对于奥提斯的演艺天赋着墨寥寥,对于天才的描写远不如对于日常的那部分来得刺骨(或许正因为编剧是拉博夫本人:演戏给他带来的慰藉不足以平息和父亲周旋所带来的伤痛)。
拉博夫的创作需要平衡父子二人的视角,一方面,他经历了奥提斯的童年,另一方面,他要试图理解詹姆斯,为父亲的表现补足动机。
因此《宝贝男孩》在父子关系的截面上非常饱满。
它没法解释这种矛盾的由来,却完整地展示出这种张力。
Daddy Issue是一个创作母题。
远在公元前8世纪,宙斯和他随地生出的好几打后代就写就了整个希腊神话体系。
父子关系千变万化,可以是传承,也可以是竞争,可以渴望,也可以憎恶。
当下最流行也最容易写的一种是“寻求父亲认可的儿子”。
在《社交网络》里,爱德华多·萨维林在Facebook上线时对马克·扎克伯格说“你不知道这对我父亲意味着什么”,而当他失去股权成为商界笑柄时,他又对马克说“我父亲都不想见到我了”:他判断事物的标准是以他父亲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火箭人》里,成为了巨星的埃尔顿·约翰去找他的父亲,想要证明自己足以成为他的骄傲,他没有成功,于是千万歌迷的追捧都不值一提。
这两个例子里,“儿子”都已经成为世俗意义上的优秀,但“儿子”仍然需要“父亲”的承认。
这是因为父爱是一种天然需要,得不到时它就是缺席的,而其他人的爱和肯定都不构成“儿子”本初的完整性。
本片呈现了另一个角度的Daddy Issue:当一个人成为父亲,如何处理身为独立个体和身为父亲的关系。
“当人”和“当父亲”在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
一个人往往是脆弱的,一个人会明晰自己面临的压力并且把自己置于被挑战的位置,一个人知道自己有什么样的弱点;而父亲是一个被崇拜的角色,父亲将在儿子的生命中扮演一段时间的神,他将被无条件地信任和依赖。
这种能力和责任的不匹配会给父亲带来挫败感,继而影响儿子。
此外,父子关系的另一个复杂之处在于传承,“你身上流着我的血”如同制造魂器的咒语,儿子成为父亲的一个分身,或者儿子在父亲身上寻找借口。
4月开播的新美剧《捍卫雅各布》就是例子。
检察官安迪14岁的儿子雅各布成为一场谋杀的嫌疑人,安迪作为父亲,对于儿子的清白有一种执拗到盲目的坚持,不遗余力地为儿子奔走。
而在他不为人知的过去里,安迪自己就是杀人犯的儿子,他要证明自己不像父亲,就绝对不能接受儿子的返祖现象。
在这部剧集里,安迪陷入一种双重Daddy Issue,做儿子他要摆脱阴影,做父亲他仍在摆脱同一个阴影,需要用儿子的清白来坐实他的清白。
虽然《捍卫雅各布》打出的口号是克里斯·埃文斯首次扮演父亲,但首播的三集完全被闪现安迪父亲手臂文身的画面统治,安迪越想摆脱父亲的阴影越证明他是一个在寻求出口的儿子(甚至极有可能因此影响了雅各布)。
《宝贝男孩》从有心无力的父亲和寻求答案的儿子两端同时出发,最终在一场紧绷的争执中会师。
很难得的一点是,在詹姆斯和奥提斯的关系里爱没有受到质疑。
这也是影片让人难过的地方,爱得很用力,却爱得不正确。
拉博夫在父与子之间转换,独自完成一局复盘。
詹姆斯本身是个很糟糕的人,有案底、吸大麻、脾气差,他试图成为一个好的父亲,尽管他没做到。
这并不是因为詹姆斯没努力,成为父亲的人太多了以至于人们总是忘记这其实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詹姆斯比谁都清楚自己是什么德行,他在互助会上哭了,因为他很爱奥提斯,却做得不够好。
但羞耻心又让他容忍不了别人对他的批评,这或许是因为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时,这种不完美首先折磨的是他自己。
奥提斯成为这种折磨的间接受害者,当詹姆斯忍受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时,他的痛苦就会反映在他对奥提斯的态度上。
他对奥提斯的爱才使得他需要忍受这种痛苦,可以说,奥提斯是一个他解决不了的难题,面对难题他就会表现得更加糟糕:一个恶性循环。
奥提斯作为儿子,他的一切都首先从父亲那里习得。
影片中詹姆斯在马桶上抽烟,奥提斯也立刻翻身去找烟来抽。
这种模仿是下意识的。
对于儿子来说,习惯不会有好坏之分,它们是“父亲这样做”和“父亲不这样”,父亲是儿子处理问题的本能方式。
父亲的卑劣对于父亲是羞耻,对于儿子却没那么坏,因为来自于父亲,所以卑劣也成为一种好的卑劣。
世界上唯一崇拜詹姆斯的人是奥提斯。
当心理医生希望治愈奥提斯时,伤心的青年说道:痛苦是我父亲给我唯一有价值的东西,而你连这个也要拿走吗?
一种真空影片后三分之一令人感到无能为力。
这种爱的无解并非戏剧化,而是人人都在经历的困惑。
《宝贝男孩》之所以把这个问题呈现得这样纯粹,得益于它人物设置上的简练。
除了詹姆斯和奥提斯,其他人都是陪衬,甚至没有引入别的人物关系,奥提斯的母亲在电话里一闪而过,用于解释这家人的情感状态,奥提斯与女孩的交往则是他处理与父亲关系的一种方式。
凝练的叙事为这对父子提供了一种近乎真空的环境,对于父子关系的探讨是对内挖掘的,并没有其他人来打扰,同样地,其他人也疏解不了。
《漂亮男孩》也是一部探索父子关系失败原因的影片,父亲大卫在帮助儿子尼克戒毒的过程中检索往事,从他这一侧看到的回忆全是加了柔光的。
但尼克吸毒一定跟他有关。
当父子关系出现问题时,永远不会有无辜的父亲,因为一切都是由父亲施予的。
一类完美父亲热衷于在出现问题后感到惊讶,亡羊补牢地寻找原因,事实上他们还是信奉自己是一个好人,自己没有错误所以儿子的罪恶不能归咎到自己身上。
他们找不到自己的完美和儿子的劣迹之间的关联,但父子关系的存在又否定了这一点。
对于失败的认识,《宝贝男孩》要真诚得多,它花了足够的篇幅描述双方的磨合。
失败的必然来自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詹姆斯将奥提斯视如珍宝,他想做的是“像一个比他更好的人那样去爱奥提斯”,这是永远都不可能的。
詹姆斯是一块污渍斑斑的布,而奥提斯是一张白纸,他们的相处会让詹姆斯减轻脏污,也会让奥提斯拓印出父亲的痕迹。
当然,真空的父子关系是观察父子争执的绝佳场所,却也是另一种问题的诞生地。
当父子关系成为生活中的唯一,模仿与传承就会把儿子固定在儿子的位置上,而不能成长为一个独立个体。
达芙妮·杜穆里埃《浮生梦》的全文都基于这一背景,孤儿菲利普爱慕抚养他养大、如兄如父的表兄安布鲁斯,在他死后“变得如此像他,简直就是他的阴魂”,他无意识地行安布鲁斯所行之事,甚至偏执地要获取表嫂瑞秋的爱。
他的爱情完全来源于他对安布鲁斯空缺的填补。
这种过于亲密的关系就是父子关系的另一个极端了。
当思考亲代与子代的关系时,我发现似乎只有父子关系可以是纯粹的亲子关系,这也是《宝贝男孩》对人人都是唤醒铃的原因。
而父女、母女、母子关系都因为女性的加入而不得不进入一种性别环境,女性没有和男性同样获得世俗成功的标准,也就无法和另一方就同一份痛苦挣扎。
诺亚·尤佩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他给奥提斯这个角色赋予灵魂。
当他坐在泳池边,蓝色的灯光披在他身上时,我想,他小小的身体是悲伤做成的。
这种脆弱在卢卡斯·赫奇斯身上就不见了,20岁的奥提斯有坚毅的面庞和强硬的身体,他看起来禁得住这些悲伤。
我认为影片结局是一种敷衍,奥提斯和詹姆斯隔着这样多琐碎的痛苦,修复关系已无可能,成年人最终只能因为疲倦而把这些伤痛锁起来不再细想。
END
原本想给4星,因为感觉影片不太完整,从小有这么一个坑人的爹地,带着抽大麻,还施暴,被小姐开包。
就这样孩子竟然没有长歪真是太神奇了,如果再多加入一些平时的工作情节,和别人帮助其成长的情节更好,但感觉那样又脱离了他父亲的角度,看来他父亲对他的影响其实还是有限。
最后还是给了5星,主要是感觉影片渲染力很不错,温情而又坚强。
俗套里带着真实,小演员演的很好,好像他演了好几个片子了。
前途无量啊。
写在六一,看得我生气又压抑今天是小朋友们的节日,对于这些可可爱爱的人类幼崽们来说,父母是他们的全部。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决定着他们的人生。
这不是夸大其词,好莱坞男星希亚·拉博夫自编自演了一部片子,以亲身经历,佐证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宝贝男孩》,2019年希亚·拉博夫,21岁时凭借《变形金刚》系列火遍全球。
影片一始,就是个很有纪念意义的拍摄现场,与希亚·拉博夫主演的《变形金刚》相呼应。
在《变形金刚》正式上映的2007年,希亚·拉博夫因为酒驾被捕,在电影中有所体现:
几年后,在《变形金刚3》马上要上映之时,希亚·拉博夫又因为打架而一年内被捕两次。
至此,抛却作品不谈,他的行为堪称“劣迹斑斑”:酗酒、斗殴都是小意思,进进出出是监狱的常客,偶尔嗑High了去百老汇捣乱,还有剽窃别人剧本,用种族主义攻击黑人警察......总之,他基本上成了美国人最讨厌的明星,甚至有路人因为长得像他而被揍。
⊙▽⊙
确实是太像了啊!
经历过怎样的人生,才能成为这么“游刃有余”的闯祸行家?
电影镜头一转,时间回到了1995年,希亚·拉博夫12岁。
父母在他很小时离异,母亲在集市上卖手工艺品,父亲是落魄的小丑艺人,从监狱出来后成了希亚的经纪人。
希亚·拉博夫本人在片中饰演自己的父亲他们住着板房,周围是偷渡客和妓女,和这些人相比,父亲有着可笑的“白人骄傲”,却连吵架都吵不赢。
也许是无法在成人世界中得到尊重,父亲喜欢通过打击希亚的方式来“放松”,毕竟他是自己的儿子,随便骂也没事,不是吗?
比如讽刺儿子是娘娘腔,或者说他jj小,反正说了也不会有什么后果,更不用担心会挨揍——外面受了气,回来骂孩子发泄一下多舒服啊。
希亚想反抗是不可能的,因为父亲在体力上有优势啊,老子打儿子,哪怕是靠儿子赚钱的老子打儿子,需要理由吗?
不要以为父亲是个以虐待儿子为乐的变态,他认为一切都事出有因。
首先,他觉得自己有能力,但被儿子这个拖油瓶阻碍了。
其次,他觉得前妻是个辣鸡,屁事不管,只知道打电话惹他生气,两人通过希亚传话来吵架。
最后,他觉得周围人都在坐享其成,每天跟在儿子身边的是他,喊儿子起床的是他,儿子凭什么和片场叔叔、甚至邻居妓女走得更近?
他愤怒、不甘,自己人生已经够失败的了,怎么生个儿子还是个喂不熟的白眼狼?
所以,问题都是别人的,苍天负了我,我就得找比我弱小的撒气。
其实,孩子对父母的爱,宽容得如同圣人。
即使忍受着父亲的毒打,希亚仍害怕失去他。
希亚只希望父亲能好好地听自己讲一次话,没有讽刺和挖苦,没有否定和评判。
在他不知所措时,父亲能像片场叔叔那样给予指导和支持;在他低落难过时,父亲能像妓女姐姐那样,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
在板房那段昏暗的日子里,和妓女姐姐在一起假装打棒球,是希亚脑海中少见的明亮而温暖的回忆。
成年后的希亚·拉博夫被捕后,法院安排了心理医生治疗他的情绪问题。
评测结果出来,希亚·拉博夫才意识到自己一直没走出父亲的阴影。
他借片中饰演自己的演员之口,表达了对父亲的看法。
最后,电影中的希亚·拉博夫回到板房,和父亲和解。
只是,有些伤口即使结了痂,也还是会留下疤痕吧。
父亲和小时候的希亚·拉博夫根据片中的信息,希亚·拉博夫的父亲也是个苦命人。
希亚·拉博夫的祖母是个脾气暴躁的同性恋,酗酒,喝多了就打儿子,直到把自己手骨打折。
希亚·拉博夫的父亲当兵、酗酒、抽大麻,因强奸入狱。
有句俗话叫“苦藤上结不出甜瓜”,可见遗传、家庭有多重要。
为人父母不需考核简直是个灾难,那些自己人生过不好,还要迁怒下一代的人,就不要生孩子了好吗?
孩子不是你的私有品,更不是你的出气筒。
通过打骂孩子纾解自己情绪的人,无能而可悲。
想看本片的小朋友,欢迎来撩
作者: Eric Kohn译文首发于《虹膜》《宝贝男孩》是希亚·拉博夫担任编剧的一部半自传性电影。
这部影片关于他备受困扰的少年时代,以及在施虐父亲的魔爪下艰难度过青春期——父亲这一性格丰满的角色由拉博夫自己饰演,有着令人不安的大男子气概,但这只是电影里些许的错位和巧合之一。
《宝贝男孩》是表现主义纪录片导演阿尔玛·哈勒的剧情片首秀,影片得益于她敏锐的观察力,即使是将真实生活中的创伤转化为传统的叙事情节。
然而,纵然《宝贝男孩》选取了传统的伤痛童年式的叙事结构,它仍然在第一个镜头就表达了更深的解读意味:2005年的希亚·拉博夫——片中角色更名为奥蒂斯(卢卡斯·赫奇斯 饰)——在一部好莱坞大制作中拍摄一些爆炸特效的戏,这部戏想当然就是《变形金刚》。
一组密集的蒙太奇中,我们看到奥蒂斯的行程爆满,沉溺于喝酒和搭讪,整个过程他一言未发,然后就发生了事故、被扭送进警察局、进行康复治疗。
此时,治疗师劳拉·圣吉亚科莫敦促他回顾自己的往昔,影片的闪回就此开始:回到1995年,青春期前的奥蒂斯(诺亚·尤佩 饰)发现自己正处在另一个看似虚幻的片场,而被遗弃孩子的形象告诉我们,这部戏只能是《史蒂芬一家》。
从这里开始,《宝贝男孩》进入了双线时空的叙事,两者之间由拉博夫父亲串联(影片中的名字是詹姆斯,实际生活中的名字应该是杰弗里),潦倒的父亲推使着拉博夫艰难度过一系列的糟糕决定,并由此导致了拉博夫崎岖的生活轨迹。
随后,被诊断为创伤后压力综合征,20岁左右的奥蒂斯开始诉诸回忆,以弄明白自己破碎的家庭。
虽然赫奇斯赋予了这个人物躲躲闪闪的眼神和时刻会爆发的脾气,但影片的大部分戏份都属于更为年轻的奥蒂斯。
幸运的是,尤佩是整部电影的闪光点,他曾在《寂静之地》中有过惊艳的表现,此次在《宝贝男孩》中可以说是爆发了小宇宙,很好地塑造了一个易怒且自信的男孩形象,一直受到父亲暴戾行为的影响。
尤佩细微的变化与拉博夫夸张的转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者带着假发套、长发及肩、侧须杂生、腆着啤酒肚——然而,带着鼻音的南方口音让人有些难以接受,不论他跟真实人物有多接近。
不过,拉博夫略显夸张的表演渐入佳境,我们得以通过一系列事件更全面地认识詹姆斯:一位性犯罪者、越战退伍老兵、跟老婆离婚、贩毒,詹姆斯几乎符合「二流子父亲」形象的每一条特质。
唯一取材自真实生活却不引人反感的一点是,他以当小丑为生。
接下来的情节有很多程式化的桥段,一个比一个笨拙:重复提示詹姆斯拒绝牵住儿子的手;奥蒂斯和汽车旅馆社区的邻家姐姐的温暖关系(小枝女孩 饰),这也是他生活中唯一的一丁点儿温暖;在廉价商店进行的康复会议的心理分析,都或多或少呈现了处女作剧本的生涩。
拉博夫的自我剖析太过直白,用了太多自我反省。
「我是一个自卑的成年人!
」赫奇斯早早宣称。
幸运的是,在这些场景的递进下,更早的桥段给了我们一个饶有兴味的基础,去发掘拉博夫面临的各种正当挑战,以及一个彻头彻尾的面子工程。
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才华横溢的导演:哈勒的视觉风格在她抒情的纪录片《孟买海滩》和《真·爱》(拉博夫担任监制)里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两部影片都混合了非虚构和编排的场景,也使得她是执导这部高概念的、自传式的电影的不二人选。
《宝贝男孩》最棒的点是奥蒂斯年轻时的一些可爱片段,伴以亚历克斯·萨默斯勾起人回忆的配乐。
奥蒂斯在明亮的不同场所和灰暗的肮脏酒店之间流连,在两个相对的世界之间挣扎,以寻求安稳。
随着影片逐渐呈现主角对于情感宣泄的探索,它也成功地在此种挣扎中激起了观众的同情。
当然,理解《宝贝男孩》需要对每个场景有更为宏观的把握。
当成年的奥蒂斯闯入治疗师的办公室,宣告自己的顿悟时,他说,「你对我是真诚的,还是在揶揄我?
」一个反打,回答是「两者皆有。
」经过许多年对假面的应付,他终于得到了一个肯定的回应,但不过也仅仅是打开了门,而没有凝视门里面的东西。
鉴于影片的故事是根据名人的真实事件改编的,《宝贝男孩》也因其场外的消息而热度颇高。
但影片并没有任何关于拉博夫在新奥尔良被逮捕后,对警官发表的种族言论。
也没有他在百老汇剧院里酒后捣乱的事迹。
没有审视他2011年那部被指剽窃的离奇短片,以及他雇了一架飞机在洛杉矶上空画出「对不起」的字样。
反之,通过将焦点放在父亲身上,《宝贝男孩》更像是在艰难环境下成长的老套故事。
然而,影片的魅力跟拉博夫独特的演员生涯牢牢挂钩,因此前述事件未能呈现令人颇觉遗憾。
抛开这些缺点,《宝贝男孩》仍然是一部迷人的影片,它还为那些极度关心演员的花边新闻的人提供了必要的视角。
作为他的自传性故事,《宝贝男孩》也选取了拉博夫其他的自我指涉式的项目,包括有趣的「#ALLMYMOVIES」(拉博夫在纽约一家影院连续观看自己主演的电影,同时进行不间断的直播),令人不安的公共展览「#IAMSORRY」(邀请任何愿意排队的人坐下来,而他自己戴着一个写有「对不起」字样的纸袋)。
当然还有他戴着面具走上红毯那次,上面写着「我已经过气了。
」虽然这些噱头注定会使拉博夫更加迷失以及惹恼许多观众,《宝贝男孩》实际上已经抛出了橄榄枝。
影片更应被看作忏悔录而不是单纯的电影,拉博夫利用了他最熟悉的媒介探索情感发泄的渠道。
总的来说,虽然《宝贝男孩》仍然是一个熟悉的成长故事,但它也做出了令人欣喜的变奏——一位难以捉摸的影星用真诚的尝试将明星神话拉下凡尘。
11/22/2019, @ Angelika Film Center & Café. Love how confident, fearless, open, and concise the work is. A portrait of growing up with emotional turbulence, insecurity, and aloneness. The excruciating process of making the wounds exposed, cleansed, and healed. 12-year-old Otis was hopelessly falling and it takes all of 22-year-old Otis to search for and gaze at the very source of his brokenness. I was marveled at the spectacular, heartbreakingly beautiful performances from Lucas, Noah, and Shia from start to finish. Lucas is present and clear-cut as always, Noah is such a beautiful, beautiful revelation, and Shia is completely a force of nature. By that swimming pool, Lucas with Shia, in that fleeting moment, I was able to see the transformation of Otis: he’s much lighter. And Lucas dealt with it with such nuance, effortlessness, and simplicity. It just made me cry. And the final motorcycle sequences - it seems that the ghost (his father and the pain that he gave) of his past has been lifted and he has to move forward alone. 非常感动。
#Every true story is a poignant story.#
迷幻加州版童年伤痕的老调,本想3星,直到那句The only thing my father gave me that was of any value was pain. You wanna take that away from me? 像101 freeway上的大麻开出花,有种安慰剂般的美;片尾Bob Dylan的歌词几乎是叙事的一部分,其实是两个受伤孩子互相和解的故事。
人受伤,失望,留下怨恨,being fucked over,这些伤口很难长好,更不会因为成为父母得到疗愈。
“有了孩子会不一样吧。
”“孩子会带来快乐吧。
”抱着这样想法生养的人,大概率还是会在自己那滩泥水里被吞没,并滥用起做父母在亲子关系中的绝对权力。
抱着儿子抽大麻的画面竟很动人,想起LA过于漫长的白日和干燥致幻的热气。
在这对父子的情感关系里11岁的Otis是给予者,给予者有更大权力,因为他们的行为是主动的,他在窗外流泪想象shitty dad说爱他,也会冲上去直接索取,要求他做个更好的爸爸,为了保留和父亲的关联他可以紧抓住痛苦,也有力量选择和解放手;James却一直被控制着,小时候被施虐者控制,长大后被伤痕和情绪控制,他对Otis的爱出于本能,Otis既是药方,也是负担。
他的索取从未得到满足,他告诉Otis和自己Im an adult,却一直没有从树屋里走出来。
终于有天他发现没有人会be mad at him,因为没有人在了。
一部揭露演员早年生活的自传体电影。
自传正在流行。
《痛苦与荣耀》,《纪念品》,现在是《宝贝男孩》:所有这些都是关于帮助塑造成年人生活的年轻的折磨和创伤。
希亚·拉博夫正在成为好莱坞最有天赋的叛逆天才。
他脱光了衣服。
他在拉斯·冯·提尔的《色情狂》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安德里亚·阿诺德的《美国甜心》中表现得游刃有余。
现在,在自编的《宝贝男孩》中,他重新演绎了自己的童年。
拉博夫不演自己,甚至20多岁的“奥蒂斯”(《被抹去的男孩》中的卢卡斯·赫奇斯饰)也没有,他在加州康复中心的大量闪回构成了叙事。
他扮演奥蒂斯/希亚的虐待父亲,一个有前科的罪犯和曾经的牛仔小丑,被他自己的儿子雇佣来陪伴他作为一个冉冉升起的童星。
拉博夫和英国男演员诺亚·朱佩在美国电影中成为固定搭档(《奇迹》、《寂静之地》),这对爱恨交加的二人组表现得非常出色。
“爸爸老板”桑尼,但是桑尼的工资让爸爸活了下来,继续工作。
爸爸不会打电话给疏远的妈妈(从未见过),所以桑尼以演员的表现力,通过传递双方的谈话来扮演电话的角色。
这是一部狂躁的悲喜剧,由阿尔玛·哈勒执导。
这里有争斗和大喊大叫,有眼泪,也有和平条约的尝试。
当父亲殴打这位温文尔雅的导师时,奥蒂斯抗议地喊道:“你是性犯罪者,他是联邦雇员。
”(我们认为,所谓的“性侵犯”,或者说唯一被提及的,是把一个女孩从行驶中的汽车上推下来。
)作为演员、编剧和自画像家,拉博夫把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瞄得很准。
这是一个无情的故事,对富于机智、同情和洞察力的观众有着电影般的仁慈。
By:Danny Leigh
每个人本应是可爱的小孩,不要为了苦痛放弃自己可爱。
尤佩小卷发真可爱,可惜有一个混蛋父亲,喜怒无常、偏执疯狂,拒绝与儿子的情感,又不断PUA儿子、贬低母亲,让儿子离不开自己。
或许父亲的不安、狂躁和暴力,归因于他的更混蛋的父亲(爷爷)和糟糕的家庭,让他生命和情感遭受缺失和痛苦,或许他也想要当一个好父亲,但他并没有掌握适当的方法,反而在自卑和恐惧中走向更坏的结果。
所幸的是,儿子虽然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但他还是努力做出改变,同过去和解,改除恶习,学习如何自我完善。
社会化最初和最重要的群体和场所就是家庭,生命早期在家庭中建构而成,而社会化中越早的部分持久力越强对个人的决定性也强。
所以有原生家庭的说法,但这往往是将自己的当下的所有问题归咎于父母的不良习惯或错误教育方式,这并不适当。
家庭对人的影响不仅在于父母和其他长辈,还有社会环境、同辈群体和个人境遇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而且个人随着成长是逐步脱离原初家庭影响的,在所有影响因素中自我占据了绝大多数的位置,可以说从统计学上来说,自致因素是主导个人生命历程的主要因素。
更何况一味埋怨也已成为定局的过去毫无意义,若要改变命运的惯性,还要靠从此刻出发的切实的努力。
个人的所有回忆就是个人的全部历史,那些时不时翻涌上来的过去就是让我之所以为我的深层记忆,那些或好或坏的、或故意或意外的、不加选择的记忆共同塑造了个人的底色,过去已然发生,回忆无法遗忘,但当下可以改变,未来可以重写。
美国没有文化传承,只有科技,特效可以,但剧情向显的苍白无力
卢卡斯赫奇斯的演技很出戏。其实是蛮温情的一个故事,不知道拉博夫花了多久写出的剧本。
那段想忘却又舍不得忘的伤痛
三个都是我喜欢的男演员。意蕴也做的很好。但就是觉得哪里不对 是太自我沉溺了吗?
太无聊了
电影好不好其实已经不太重要了,希亚拉博夫能把这部电影拍出来,就是最大的和解吧
7.0
“你看那些童星的下场都好‘好’哦……”
很好奇这些年Shia LaBeouf经历了什么
虽然屎一样的老爹,儿子终究不能放下。完蛋了,对这种家庭情感戏完全无感。
[4.0/5.0] https://www.facebook.com/shelookslikeayoungmonicavitti/photos/a.488598324590871/2466015023515848/
shia labeouf的半自传电影 他演曾经酗酒、情绪不稳定、暴力对待自己的他的父亲 全片的MV色调我还挺喜欢的 虽然有时候看得有些迷糊 7分
7/10.本片的剧本是希亚拉博夫根据自己的童星成长经历写出的。希亚拉博夫在片中扮演自己的父亲,一个沉迷于酒精毒品的男人,自负蛮横,让他在童年的生活中饱受痛苦,成年后更是深陷过去的阴影而不能自拔。他在片中试图与父亲,与童年早熟的岁月和解,这是他想表达的,但过程却有些破碎,意图也不清晰,我觉得。男主的童年和成年分别由表演出色的诺亚尤佩和卢卡斯赫奇斯扮演。
两星半。典型美国小清新独立电影。故事是希亚拉博夫写的自己真实童年经历。虽然值得同情,也可以理解,但他现实生活中却活成了他父亲的样子,人品稀烂。毕竟人活着就是在不断的挣扎,尝试与痛苦和解。他真的是个好演员,挺可惜的他。(诺亚真是太灵了)
一个12岁的童星,承受了自己年纪远不该承受的痛苦和艰辛。缺少父爱,对父亲抱有的希望总是被一次次辜负,二人关系中不平等的地位更加剧了这种矛盾。即便在显露头角之后,他仍然不免遭受回忆带来的折磨。感觉与其是他要与父亲和解,更应当让他父亲真正清醒,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症结所在,否则,单方面的反思与原谅,总归无法解决一切问题。很难说Shia在片中对父亲形象的展现是有所保留还是有所夸大,与其说是Shia对过去的释怀、对父子间承诺的践行,倒更像是为观众打开一个全新视角,认识曾经桀骜不驯的他背后有怎样的艰辛,并试图让观众理解。同时,作为一部要以盈利(?)为目的的电影,其初衷还是否纯粹、究竟是为商业而生还是为情感而拍,恐怕也有待商榷了。
哭了後半場
最可怕的不是我们不能直面给自己造成伤害的源泉,而是觉得这个源泉已经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宁愿反复承担带来的伤害,也不愿意去和解。
没什么新意,镜头剪接得乱七八糟,人物描述质壁分离,情感也不清不楚
剧本和表演都不错,靠着大量对白推动的节奏有点慢。2019SCAD电影节
一切用来形容Shia的词语都可以用来形容这部电影:Raw, Soulful, Unc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