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尔嘉是一位美丽、羞涩的画家。
她和独自带着孩子的姐姐生活在一起。
她的相恋中人是一位警官。
在一次甜蜜的约会中,一声巨响炸碎了他们的美梦,两人从血泊中爬出忙着救人,可他们谁都没想到,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事故,而是战争的硝烟,等待他们的是更残酷的救赎之路。
种族的血洗,让昨日还在同一条街上和睦相处的近邻成了今日的仇敌。
身为波斯尼亚人的艾尔嘉和姐姐一家在恐惧中度日如年伺机逃离,最终还是未逃脱厄运,成了塞军的阶下囚。
就在塞军士兵要对她进行兽性强暴时,一只手摁住了她。
她为我所有!
一个熟悉男子的声音在耳边,是身着戎装的丹尼尔。
艾尔嘉躲过了一劫,可她是否真正躲过了这场战争的劫难?
丹尼尔又能庇护她多久?
她是否能信任他的庇护?
此时的丹尼尔正挣扎于种族间的宿仇与自己的良知间。
作为塞军统治者的后代,父亲要求他不忘塞族历史的辉煌与伤痛,忠于自己的族裔,对波斯尼亚人格杀勿论。
而丹尼尔在那些久远深重的种族宿仇下,看到的却是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和一个个一起长大的人,他无法理解怎能无视这一切去单单燃烧仇恨。
可已经爆发了的血腥,打破了他心中所有的平衡,他要重新面对这个世界,将所有的生活置于战斗与种族之后。
战争不相信爱情的故事,就在他们两人的种种纠结中徐徐展开。
最终,这两个人之间的情愫、两个种族间的杀戮,被放到更大的一个平台上去拷问人性、揭开战争留给人类最深的痛。。。。。
每当谈到什么叫“女性经验”,我都会想到朱莉的这部电影,我很想说:这就是女性的视角;我还想说:电影,就这么拍。
是的,这是我看过电影中最深得我心的一部,不是之一。
这是一个看似经常被讲述的简单的故事:不同种族的两个男女相爱了,但种族战争破碎了她们的爱情。
的确,这样的故事是电影常见的题材,甚至古代东方的武侠故事里也可见类似的情节:正统教派的男子与邪教的女子相爱了,但教派冲突威胁着他们的爱情,他们或者分开,或者宁愿众叛亲离也要在一起……朱莉讲这类故事,其独特之处在于她史无先例地选择了女性的视角。
女性与战争,这也是男性导演通常热衷的题材,但在男性导演的眼中,战争中女性的角色往往是模糊的,她们要么被作为一个群体,是战争的牺牲品,但更常见的是把她们当作男性英雄施展神通保护和营救的对象。
再如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女性无私的美德总要有美貌来衬托,而战争中的生死关头女性何以会有这样的美德,却是不需要认真解释的。
朱莉的故事不是这样。
女性的确是战争的受害者,但却不止是无声的受害者,她有自己对战争的真切体验和感知,有自己对战争的认知,她不是被表述被展演的,她是讲述者。
将女性放在主体的位置上,这是朱莉此部战争题材电影的关键点之一。
女性对战争的经验和感知如何呈现?
这是电影最需要小心处理的地方。
也恰恰是在这最重要的地方,朱莉向我们展现了细节的力量。
电影最为震撼的,是对恐惧情绪的无声处理。
妇孺老弱们被端着机枪的士兵赶出家门,她们无声无息地走下楼梯,没有抗议,没有尖叫,只有眼睛中流露出的惊恐,以及不时挤撞在一起的僵硬的身体。
此刻,时空仿佛静止,空气令人窒息,充满威胁的巨大阴云笼罩了一群最无力的人,观者无法不感同身受而寒冷战栗。
一位妇女未满周岁的儿子被士兵摔下楼,在荒凉的冰天雪地里,这位妇女跪在地上,抱起自己的孩子,她抬头望天,嘴大大地张开,是撕心裂肺的嚎哭,但依旧是无声,镜头渐远,她的身后是落满弹孔的破败的居民楼。
向来,女性总是被视为易于歇斯底里的,女人的尖叫几乎是电影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尤其是惊恐或暴力威胁面前,似乎女人的第一反应若不是尖叫那一定是有问题的,甚至,在男性暴力威胁面前,女人惊恐的尖叫还有刺激性欲的作用——这在我国抗日题材影视剧中最为常见。
如果你也曾有过对惊恐的真切体验,你一定记得,那时连呼吸甚至都要停止,怎么可能有力气尖叫?
女性在巨大惊恐面前的无声,这是朱莉电影最令人感到震撼的地方,无声的惊恐,唯有惊恐本身。
而战争和武器,正是这惊恐的来源。
无声不止是惊恐,还有沉默的反抗,纵有拼死的心,却也无法贸然举动。
一个老妇人就这样死在枪下,因为她舍了老命想要突围,也许只是求速死,沉闷的枪响过后,她无声躺倒在地上,不要责怪周围人的冷漠或无动于衷,除非她想以与老妇人同样的方式去死。
从豆瓣影评来看,女主角的选择是广受诟病的地方。
她为何这样无情?
为何她宁愿向自己的同族出卖爱人?
为何她甚至期盼着自己爱人被同族人顺利杀死而忍不住去探看究竟?
似乎,女人天生就是为爱而生,为了爱人牺牲”自己人“正是诸如《色戒》一类故事常见的情节。
朱莉颠覆了这一”女人的天性“,我想这是引起广大观众不满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甚至在最后,当死里逃生的爱人举起枪要将她射杀的时候,她依旧一脸冷漠,没有声辩,更没有充满浪漫和激情的含泪忏悔,男人迅速地开枪射杀了女人,女人无声倒地——一个没有犹豫,一个也没有躲闪、瑟缩,没有情感的重述,战争中直接面对的,最终是最简洁的生与死。
朱莉讲了一个冷漠的故事,所以她不得人心;然而他们似乎没有看到,这冷漠,正是战争和暴力的果实,是暴力承受者冷凝的血,是绝望的心,是被绞杀的女人的血肉之躯。
如果说战争可以激发男人的斗志,那么对于女人来说,它带来的只有绝望,你难道要指望一位绝望的战争中的女人一如既往的热情?
仅仅为了一份朝不保夕的爱情?
我看好朱莉,期待下一部安吉丽娜·朱莉导演的电影。
朱莉那种人是爱国的?
她是甘愿顶着小三的名号的人,她可以跟老爹决裂的人,需要向谁谄媚?
她需要吗?
朱莉反复强调这部剧只是一个背景为战争的爱情故事。
爱情故事。
不是指责塞族人过失,只是男主角的身份是塞族人,以此为线。
剧中也通过将军之口指出是穆斯林先挑起战争,也说穆斯林是先杀害他的母亲兄长血洗村庄的恶人,说了克林顿说美国对别国的干预只是为了挽回自己在本土的地位,在片尾字幕上谴责了国际组织干预的不果断。
还要怎样?恐怕说有失偏颇的人,和说她谄媚的人,只是想借此炫耀卖弄自己对历史的熟悉。
屠杀婴儿虐奸妇女赤裸裸怎么了,你接受不了,它们真实残忍的发生过,存在历史之中,有人经受了。
你却不愿看不愿相信只能接受迂回的表达?
这片子和爱国没丝毫关系。
最后历史是谁来维和就是谁。
怎么不想想她花了多少时间来做的,去当地生活了多久,稿子改了多少回,制作了多少版本给幸存的遇难者,问了多少赛尔维亚和波斯尼亚的记者。
第一部片能做成这样,算是不错的。
不是为了美国,不是为了穆斯林,只是为了人们少受战争伤害。
她客观的讲着故事,谴责了所有人,也替所有人都说着自己的苦衷,既然你们这么敏感,那么很多大片里华裔都扮着奇怪的角色,你们也愤怒吧。
但这代表的是当时当地人的普遍心态,很让人难受但是客观。
不是刻意的,是自然流露的。
中情局的婊子?
她要是做特工,整天满世界贫困乱的地方跑,死的机会太多了。
她努力的,是让人们反战而已。
战争给双方带来的痛苦和反思。
拍这样的电影的人内心是痛苦的,她得克制着努力表现的客观平淡。
但是毫无疑问,朱莉站在女性视角,她着重着性暴力,爱情的艰难,艺术的毁灭。
老女人脱光。
婴儿被杀,每个人自己也会有孩子,自己的身边也有孩子,为什么可以不加考虑就把孩子从楼上丢下来?
我想不到。
或许人的阴暗面如果不加约束会越扩越大,不带人性的享受放纵肆意的快感。
每个人都给自己做坏事找个听上去并不坏的理由,那个因为老婆怀孕很快有小孩满脸娇羞幸福的大兵说,我们是为了他们才这样做的,为了将来小孩不用打仗。
看看,自己不是坏,无奈自己其实是为了别人。
说朱莉不懂做饭,火候很慢?
节奏缓慢,阐释了一个人在战争中的变化。
起初的无奈不解,立场为难但坚定,到不相信动摇,到习惯杀人,到最终愤怒的杀死自己最爱的女人。
只是一个爱情故事。
为了他去杀掉手下,去抵抗父亲,拿回她姐姐的画,在自己随时丧命时打电话给厨师,给女人自己还活着的暗号。
他是个真心爱着女人的男人,他是塞族千万不愿战争的男人中一个,他也是屠杀穆斯林的纵容手下的魔鬼,他是一颗棋子。
他再多压力也还是爱着她,但最后发现她背叛了他,一切都没有了,他觉得一切毫无意义。
他杀了她。
只是电影没解释他为什么没自杀。
电影是细致的。
真正惊恐时,都是无声处理。
说着妈妈是塞族人自己却是穆斯林的大兵,想念食物的画面。
那个平时冷血提到母亲被杀的落寞神情的塞族将军。
和平年代的甜蜜约会中突然掉落的炮弹。。
人道主义的红十字会的车被袭。
被抓的年轻女人为了活命主动配合抢答自己会缝纫做饭,居民面无表情的跨着邻居崩裂的脑浆去签字,承诺永久离开自己的房子。
问每一个被抓的人,战前你是做什么工作的,画画,面包店的伙计。。
这不是记录片,朱莉在仔细的讲一个爱情故事 ,她的态度是谨慎的尊重历史的。
这部影片在迅雷“正在下载”列表中很久了,某日,我下载完成,当看了十几分钟后,我在想,这电影是哪个国家拍的?。。。
疑惑中,当看到一半时,我在想,这电影究竟是哪个国家拍的?。。。
惊愕中,当我全部看完后,我在想,这电影没几个国家敢这样拍。。。
鄙视中!
在起初我的怀疑清单中,敢胡编乱造这样故事的电影,有这样几个国家:1、科索沃共和国。
科索沃独立后连名字大家都没记准,还能拍电影?
PASS!
2、黑山共和国。
不可能,黑山大部分是塞族人,PASS!3、塞尔维亚共和国。
更不可能,PASS!
4、波斯尼亚。
有可能,不过一个屁大的国家敢拍这个,除非他们想再次回到战争时期。
PASS!5、克罗地亚。
有可能,但不是,克罗地亚不可能闲着没事跟塞尔维亚找茬,PASS!
那只有一个国家,北约国家或美国,考虑到欧盟及欧洲的自尊心,显然这不是他们自己人干的事!
只有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美国八一电影制片厂!!!
美国八一电影制片厂,长期以来为地缘政治谋利益,为傀儡政权谋发展,任何历史和真相在他们眼里都不如一堆狗SHI用途广泛。
于是,就有了这几年的《五日战争》等多部优秀战争动画片!
美国八一电影制片厂,通过虚拟的故事情节,颠覆了历史真相,颠倒了黑白真理,把宗教矛盾的历史纠葛一夜之间归结到了塞族帐下。
勤劳、善良、朴实的塞族,一夜之间成了只会狗刨式强奸妇女的日本鬼子,变成了希特勒般的纳粹机器,成为了杀人如麻的残暴凶徒。
美国八一电影制片厂,通过此片,给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及世界上任何不遵循美国民主价值观的国家,未来的某天,我们也会成为他国电影里描述的残暴、残忍的塞族政权一样,我们的后代未来会用这样的电影来羞辱我们!
最后说一句,向波黑战争以及99年南联盟战争中牺牲的无辜英灵表示哀悼,向击落F117的伟大民族以及无辜被袭击大使馆的国家表示敬意!
尽管影片对波黑战争的复杂性和深入性探寻远远不够,但是它让我想说——任何个人和组织以任何名义对人类种族、群体的身份性残害与屠杀的反人类罪行都将受到严厉的审判,其中涉及的行为个人必会为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受到应有的惩罚。
这确实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爱情电影,如安吉丽娜朱莉所说。
只是导演选择把这段爱情放在了波黑战争的大背景里,电影比较真实的反映了波黑战争的惨烈,大批穆斯林被屠杀!
但作为爱情电影来说,战争爆发之前的美好表现的太过苍白,一带而过。
以至于观众整片都挣扎在战争的残酷里,没有对比。
而末尾描写男主人公挣扎于亲情、爱情、背叛……又不够深刻。
唉!
失败。
全片总结起来,男主人公不够正义,对于自己屠杀穆斯林罪恶感不强,女主人公不够爱男主人公,对于出卖自己的男人也无所谓,整个叙事比较苍白!
这种类型的电影推荐看《音乐之声》——真正的不折不扣的好片!
另外,《深入敌后》描写的也是这场波黑战争,推荐观看!
《血与蜜之地》这个片名显然出自《圣经》中上帝许给以色列的“奶与蜜之地”(In a Land of Milk and Honey),圣经中是指这片土地极其丰饶。
但一字之改,影片立即显得沉重起来——在1992年开始的波黑战争中,总计有超过10万人丧生。
安祖莲娜•茱莉,作为一个演员,我哋对佢再熟悉不过,但作为一个导演,我惊叹于佢竟然同样拥有如此掌控能力。
睇完本片我唯一嘅感觉喺非常痛心。
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可能喺近代我最唔了解嘅战争,睇过《一部塞尔维亚电影》,其实我仍然无法想象南方斯拉夫人内部嘅种种爱恨情仇,更无法理解塞族同穆族间到底有住怎样嘅仇恨,可以驱使一方誓死要将对方杀到一个不剩。
睇过《柏林的女人》,我亦熟知犹太人嘅历史、“水晶之夜”,但其中无论怎样嘅迫害,男人自然只有死路一条,但女人除佐失去贞操,佢哋嘅性命起码喺可以不被剥夺嘅,但我却未曾知晓,喺我上幼儿园嘅年代,喺世界嘅另一个角落,原嚟曾经存在一个如此嘅地狱——仅仅喺寻找食品同药物嘅女人唔喺被随意强奸,而喺被随意射杀喺闹市嘅大街上。
如果讲南京大屠杀喺半个世纪前黑白影像下野蛮人嘅行为,那么仅仅十几年前用彩色影像记录下发生喺发达嘅欧洲嘅呢一切又应该如何看待,我竟然睇倒同《南京!
南京!
》完全一模一样嘅镜头出现佐喺现代社会,喺我出生后嘅90年代。
喺种族嘅仇恨面前,爱情又喺乜?
佢嘅说服力甚至比唔上一颗子弹,“为什么妳不是塞族人?
”当缠绵过后仲压喺妳身上男人竟然向妳留低咁样一句话,妳会何其伤心,但呢句话亦非常现实,佢俾一瓶可乐、一个梨、一片饼干要现实得多。
看似牢不可破嘅伟大嘅乱世爱情,之需要一句话就可以被转眼背叛。
我自问唔喺一个高尚聪明嘅人,我亦无意宣扬爱情到底应该有几伟大,我只想捍卫守护最基本嘅人性同自由。
电影很安静,对白亦唔多,却恰恰传递出佐令人难忍嘅恐怖同痛,茱莉应该很幸运,获得佐一个如此沉重嘅剧本。
2006年,前南斯拉夫嘅另一个核心共和国塞尔维亚和黑山分裂,希望呢个会喺一个比较好嘅结局,南方斯拉夫人从此再唔需要作为环伺四周嘅列强嘅雇佣兵喺自己嘅土地上自伤残杀,祝福巴尔干人民。
我无法同意豆瓣5.8嘅评分,导演得虽然稚嫩,但唔了解呢段历史嘅人无法睇倒电影背后嘅沉重。
推荐,考虑收藏中。
浏览之前的评论,很多人从历史观与以及所谓爱国出发,我倒是觉着能体现出人文关怀才是最好的。
简单粗暴的手法有时候更让人从多个方面检讨战争的所带来的影响。
有不解的地方就是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变化看的有些许的糊涂。
“我在祈祷再也见不到我的丈夫,那他就永远不会发现……”被强奸的遍体鳞伤的女人说她“好想死”——但是她仍然活着萨拉热窝,一个举办过冬奥会的城市,一个欧洲人最喜欢的夏季避暑胜地,一个城市的冬景被印在圣诞贺卡上的城市。
这里的人们曾经生活的精致而富有尊严,坐在石子路边的咖啡馆里度过闲暇,在大清真寺的广场上喂鸽子……一切都在瞬间发生——多米诺骨牌的那一段,是波兰团结工会在选举中获胜,是罗马尼亚的独裁者倒在污血里,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书记们摇身成为新国家的总统……一纸独立宣言,让本来只是在政客之间的党同伐异,瞬间化作战火降临到普通波斯尼亚人身上,也许一些塞族和克族人并不认同这样的称呼,但他他们一天前还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土地上,共享着镇上最好吃的面包和,酒吧里同一个乐队奏出的爱情旋律。
是什么使这些同学、同事、邻居,瞬间就变成了仇敌,瞬间担负起了要为自己人剥夺对方的生命的勇气和责任。
是民族身份吗?
是不同的信仰吗?
都不是。
是人类与生俱来仇恨的本能。
仇恨来自恐惧,来自对自己即将失去的优势的恐惧,来自可能会因为自己的民族身份而遭到歧视的恐惧。
那些随意举枪杀人的塞族士兵,其实是最无助和恐惧的,他无助到只有依靠武器,才能找回自己作为人的存在感。
大规模,有组织的强奸一个种族的女性,即使在残酷的二战中,都没有在欧洲上演,却在21世纪钟声即将敲响前,在欧洲的腹地存在长达三年。
对于这样的禽兽行为,中国人曾经有过体验。
对此,我们会认为这是来自日本民族的兽性,其实他们忘了,八国联军曾经把清朝贵妇们,集中到紫禁城的一隅实施集体强奸。
这样的兽行,日本人是跟谁学的,还真的很难说。
《代顿协定》签署近20年后的今天,欧洲并不愿意总提起不久前的这段肮脏的历史。
因为这样的兽行,欧洲人并没有去探究它的终极成因,他们宁愿相信强奸的规模要小于5万人这个数字,或者说怀疑那也许根本就没有在20世纪最后几年的欧洲发生过。
相信五万名被塞族有组织有计划强奸的穆族和克族女性,她们中的大多数还生活在波斯尼亚这片土地上。
她们背负着人类最禽兽的罪行继续活着。
也正是为了活着,她们才在战争中承受了这样极致的兽行。
波斯尼亚人(旧称穆斯林族或穆族)没有和周围民族不一样的血统,他们的祖先不是塞族便是克族。
那些塞族人自以为在强奸敌人的妻子和女儿,其实他们是在强奸自己的人性。
人类的悲剧,往往来源于一些可笑的蒙昧观念。
就像欧洲人根本搞不清中日韩三国人的区别,只能是把日本人对中国犯下的罪行,局限为发生在远东两伙长的一样的人之间的内战。
波黑内战结束17年后,屠杀以及强奸的指挥者卡拉季奇和姆拉迪奇已经在海牙受审。
那些被屠杀者,每年受到纪念。
而那些被强奸的妇女,也许不得不面对在路上和曾经强奸他们的士兵擦肩而过。
在和平的天空下,她们继续在承受着心灵的煎熬,而仇恨,相信仍然深植在每个波黑人的心头,只是为了活着,可以先把侮辱背负,暂时收起仇恨。
想想这些,就不难理解茱莉亚为什么在片尾,设计女主角被自己异族的爱人打死。
也不难理解男主角为什么要向联合国维和士兵自首是战犯。
因为除了强奸屠杀,他们还有被塞族将军父亲玷污的爱情,正是爱情之殇,是和平来临的一刻,他们都无法承受的。
死去的人,不需要背负这些。
只是,做出结束的生命的选择,对大多数人太难。
所以,为了活下去,或许没有什么不能承受的,除了那些被侮辱的爱情。
有气氛没深度
好歹是朱莉的第一次 看得出做了功课 能要求什么呢 虽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 稚嫩之处显露无疑 但值得鼓励;在战争面前生存是第一;种族的内战那那么好解决 上帝都管不了
在这种战乱年代 强奸就是畜生干的事儿
Jolie’s kinky fantasy...
合格的导演处女作。
很多人说这部片子的立场有问题,我倒宁愿相信朱莉是采取了一个女性的视角,对某方受害女性来说,施暴人是塞族还是穆族,并无差别。尤其在种族冲突时,女性成为特殊的施暴对象,和日常性犯罪不同,更有刻意的心理凌辱意图。这部影片将这点表现得令人发指。
还能有再低的分可以打了么?
波黑战争,种族战争里的爱情,却难以在仇恨的子弹中存活
国家种族生存面前,跨越国界的爱情是不适宜的。
茱莉自编自导的处女作。
铁托之后的南斯拉夫怎么了?塞尔维亚、波希米亚,种族仇恨何时休?
女主是位画家,而摄影师在构图、色彩、角度,尤其是运动的空镜充满设计美感,让残酷犹如绘画般冷静、给镜头上了一把直击人心的刺刀。
定义为一部爱情故事,是不是丢了一些爱情的元素?战争中的爱情,本来就无法理性的囊括所有的战争细节。导演在爱人和战争两个角度不断切换,模糊了,也就慢慢失色了。但,我很高兴因为这部电影,意识到波黑战争。20120814
这部电影太片面了,从头到尾都是塞族如何强奸穆族女人,如何杀害塞族男人,反观男女主角之间的感情戏太生硬了。如果真是表现爱情,影片里面那么多赤裸裸的暴力强奸场面就显得太突兀了。无非就是告诉观众,西方支持下的穆族是如何的无辜,共产主义的塞族就是嗜杀的魔鬼!
安吉丽娜朱莉导演处女作,还行
没想到是朱莉导的电影,大背景,小故事,但绝对不是好故事
安妈给自己的导演处女作选了个烫手山芋的题材。女主过分美丽到不忍心让人伤害,但是这个题材太难表现好了……无论如何都要佩服安妈的勇气!皮爸的酱油打得也不错……
战争戏难拍,种族屠杀更难拍,而穿插其中用来展现战争残酷的爱情戏又拍不好
呀都不知道是安吉丽娜朱莉导的,不错啊,战争改变一切,要是不是这场战争,两人之间应该会像一般情侣那样发展吧,没有国仇家恨,最大的矛盾也不过是小三,最后说那片土地有5万女人被强奸真是令人发指
看来朱莉小姐不会煮饭,因为似乎她既不会把握口味也不会控制火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