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米之血

Sameblod,萨米血缘,Sami Blood

主演:琳恩·塞西莉亚·斯贝尔克,米娅·埃里卡·斯贝尔克,玛姬-多丽丝·里姆皮,汉娜·奥斯特罗姆,安德尔斯·伯格,卡塔琳娜·布林德,艾米丽娅·博斯特,贝塔·卡瓦

类型:电影地区:瑞典,挪威,丹麦语言:瑞典语,萨米语年份:2016

《萨米之血》剧照

《萨米之血》剧情介绍

萨米之血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16东京电影节影后&评委会大奖获奖影片。讲述一名生活在北欧北部的萨米族小女孩艾拉玛雅的成长故事。 萨米人,亦称拉普人,是生活在北欧北部的一个游牧民族。萨米人拥有自己的的语言(萨米语)及独特的民族音乐(Joik)及传统服饰等等,以饲养驯鹿为生。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瑞典挪威等国以强制其接受教育等方式试图同化萨米人,官方甚至禁止在学校和公共场合使用萨米语。(即本片背景)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致命礼物巅峰战士拿破仑难过美人关胜利之光重塑人生无处容身别走好吗别西君太子殿下之小淘气上尉战役年兽王媛媛向阳处的她爱情感冒咕噜牛宝宝小站风云冲绳小芙蓉王牌调酒师最后的牛仔竞技告密者凶恶风骚女子第二季红衣女鬼鲨卷风2囚禁桃色骗局沼泽怪物早间主播我们为何而战天启·惊蛰变主播军团1:主播公会

《萨米之血》长篇影评

 1 ) 名族

萨米族民族,地处北极圈内的瑞典北部城市基律纳,已生存了上万年,被称为欧洲“最后的土著”。

本片所讲述的就是一个萨米族的小女孩艾拉·玛雅的辛酸成长史。

萨米族总人口不到7万,是世界上人数最少的土著民族之一。

有自己的语言、民族服装、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也有本民族特殊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

这样的一个民族,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一个问题——歧视。

外族人用"拉普"这种贬义词来称呼他们整个族群,更有甚者直接骂他们为"没脑子的人"。

 2 ) 民族进化史&同化史

同化泣血而行艾乐米娅直到耄耋都不愿回到故乡,亲妹妹的葬礼她局促不安,迫切希望离开。

血缘里的同类视她为异族,她拼命想融入的一生都不会真正被接受。

主持葬礼的老人告诉她,妹妹一生都在为她标记驯鹿,她没法破除心中的障碍。

萨米族,获拉普族被瑞典人认为是愚钝,粗鲁,野蛮,喧嚣,甚至是尚未进化之物。

老人坐在酒店里,和旅途的瑞典人聊天中,她听到那句伴随了她一生的嘲弄:拉普人像野蛮人一样,追逐驯鹿大声喊叫,多么烦人。

她静静听着,沉默不言无法迈步的女孩女孩和妹妹就读当地的学校,50年代,在民族部落,学校里已经禁止萨米人讲当地语言,而是必须讲瑞典语。

艾乐米娅的妹妹读不来瑞典诗,而艾乐米娅却能悠扬的唱出瑞典诗,老师恩典她能够接待远方来的客人。

这时的她充满期待。

幻想太快被打破,客人拿她当研究土著民族的工具,即使窗子外面有男人在偷窥,仍然命令她脱掉衣服。

赤裸着,丈量眼睛宽度,鼻子高度,身体,她在高级的人面前只是一个研究标本。

之后被男孩们割掉耳朵的一部分,她就像驯鹿一样,是毫无反抗能力的,是蠢笨的。

所以舞会上遇到的男人对她来说就是天神一样的存在,穿着得体,笑容完美,接纳她,她对欲望的初级感受都来自这个男人。

她没法对男孩讲出自己是拉普人,对这个身份厌弃。

于是编出一个名字,第一次大声喊出肮脏的拉普人。

同化,是胜利的,从人对自身身份的厌弃开始。

艾乐米娅想接受更高的教育,却被老师告知拉普人不像瑞典人一样聪明,不能继续接受教育了。

同化,就是要你像我一样,但永远低我一等。

被嫌弃的克里斯蒂娜的一生编来的名字,偷来的衣服,却在一块蛋糕上漏了馅。

她走在瑞典的城市里,这里充满了高级人种的智慧,被修缮整齐的西式园林在街道上秩序盎然,喷泉,她对一切都充满期待。

来到那个爱慕的男人家里后因为不知道蛋糕上的蓝莓是否能吃,被男人的母亲一眼看穿。

男人的母亲不在乎是否发生关系会使她受到伤害,她只说:拉普人心眼多着呢。

在尼古拉斯一家的夜里,她偷偷起来,抚摸钢琴的琴键,不敢让它发出声音,抚摸电话,抚摸男人的身体,她拼命的想从触觉中感受这里的一切,融进这个社会,她笑容满足,做了个短暂的梦。

就像火柴划来的烤火鸡。

火柴熄灭一切都会坍塌。

用编来的名字,附上从书籍中看到的莱勒姓氏,假装自己是德国人,她看到瑞典的女孩,身材高挑,神态骄傲,无比羡慕,相比之下,她又矮又胖,头发粗糙。

她跟学校的太妹女孩混在一起,高兴的以为自己被接纳了,却在看到学费账单后被打回原形。

她回去找男孩的家庭,在生日会唱民歌,她明白,无论宴会上的女孩是善意的,还是捉弄的,此刻的她就是一只任人参观的低级动物,向男孩一家借钱后被拒绝的她只能回到嫌弃的家乡。

家乡如此原始,背靠高山,草原上是和驯鹿驻在一起扎营为生的同族人。

她的妈妈,同族人,在长久的隔绝和偏见里也获得了同样的东西。

正如瑞典人无法接纳拉普人一样,拉普人也无法融入一个所谓的文明社会。

全篇最温暖的一段就是她抱着妹妹洗澡,妹妹是始终信任接纳她的人,在她的拥抱下,安心的像水中仰去。

开心的时候唱起悠扬的民族歌谣,那是姐姐教给她的。

“割掉的耳朵”不难想象,当艾乐米娅拿着银腰带如愿回到文明社会学习之后,她会遭遇什么。

直到老年也不愿再回去故乡,这一辈子,听过了多少句,拉普人是肮脏的人,终于被顺利同化,得到的,不过是另一种无知。

她憎恨一辈子的民族称谓,转过头来,才明白不过是傲慢。

就像贫穷,我们一辈子都追求远离贫穷,过上幸福的生活。

但无论怎么想,贫穷都是被人造的词语,靠这个词语,实现阶级的分化,把罪恶都推给贫穷,让人对这个词深恶痛疾。

一种人凭什么去决定另一种人的生活方式,连语言都丢弃,抛弃人类的历史。

轻视同类呢。

当推行同化的时候,一定也是高高在上的寄予了美丽的希望,希望自己的国家走上更高的层面,人民实在大一统。

但孵化出的,尽是隔离。

把历史曲折的一步,放在一个普通人的身上,留下的,绝不是残缺的耳朵。

 3 ) 逃离于血

(文/杨时旸)有多少人终其一生都在努力逃离于原始身份——原生家庭、故乡或者原初的特定文化的桎梏。

人们奔赴远方,坚定地拒绝回头,这种逃离有时成就自己,同时也伤害自己,这其中的撕裂感只能默默消化。

就如同这部《萨米之血》中的艾拉-玛雅,突然之间就发现了另一种文化,另一种文明,另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另一种可能性与未来。

她飞蛾扑火般地奔赴,哪怕不惜焚毁自己的一起过往。

其实,《萨米之血》讲述的是一个很冷门的故事,但它却反射出了一种普遍性的焦虑。

北欧地区居住着一群被称为萨米人的原住民,他们有独特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

在上世纪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瑞典一直企图同化这个游牧民族,他们不能在学校使用自己的语言,必须讲瑞典语,但同时,他们又被告知,接受短暂的教育之后他们就仍然要回到高山的帐篷里,继续与驯鹿为伍,因为当时的人类学家们在人种理论的蛊惑之下,固执地认定这个民族是低人一等的,他们的脑容量不足以支撑起在文明世界生存的能力。

而故事的主人公,女孩艾拉-玛雅却倔强的想离开高原。

《萨米之血》有着大量清冽、冷峻的自然风光以及稀疏的台词对白,它并不像人们预想的那样犹如人类学记录片一样沉闷,也绝没有俯视视角的猎奇,它平缓地叙述,从当下的一场葬礼开始,从最现代化的生活场景切入,然后迅速转回了数十年前,一个女孩第一次经历文化休克的瞬间。

它是一部被眼神、手势、细节等等一起丰沛细部共同成就的电影,那些交替出现的恐惧和希冀的微表情,那些努力模仿但终不得法的手势,一起见证了一个女孩发现一种崭新文明并且想投身于中的微妙的心路历程。

《萨米之血》的优秀之处在于不只呈现现象,而是始终注视着一种困惑和困境——姐妹俩一起去学校接受教育,姐姐突然爱上了崭新的生活,努力学习瑞典语,想留在城市,而妹妹却一直以萨米的血统为荣,拒绝做出任何改变。

这两个人代表了面对新文明的两种典型的态度,而这态度背后的观念却又与人们的道德判断相关。

这导向了很多疑问,比如,一个游牧民族的人遇到了一种更现代化的、更丰沛的文明,如果努力融入,算不算一种文化上的背叛?

又或者,这算不算是一种“进步”?

出生于那样一种独特文明中的人们有没有权力重新选择自己未来的生活方式?

而这种选择本身是否一定意味着某种意识形态?

当你看到艾拉-玛雅进退失据,手足无措但仍然坚定向前的时候,这个故事并就不再只是有关于狭义的“权利”,而是问向了更宏大的“命运”。

女孩对于新生活的选择几乎出自于本能的觉醒。

她整日穿着象征着民族特征的衣服,却看到了其他人穿着时髦的衣裳,她看到了自己的老师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和生活,而自己注定回到牧区驯养驯鹿,她知道自己身上的气味,也羡慕城市中炫目的舞会,所以,她才会偷偷穿上别人的花裙子,暗自模仿着翘起手指端着咖啡杯。

那个时刻,困境就出现了。

女孩被困在了两种文化之间,她奔赴崭新生活的行为,被同族的少女们鄙夷,而她却又注定无法毫无障碍地被瑞典人接纳,她在两边,都是异族,无从归类。

人是一种需要群体认同的生物,当两个群体都拒绝她的融入,孤独就尖锐了起来。

她有时像个英勇的战士,有时又只是个无助的少女。

她的性觉醒和文化觉醒是一同生发的,但到后来,你很难区分那份主动到底是一种需求还是一种策略。

她和瑞典男孩的肉身关系成为了他逃脱原生身份中最极端的一环,交换体液,交融基因,再没什么比这更决绝地叛离于自己的文化了,更何况那文化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一种以封闭为特征的“纯洁”。

驯鹿成为了《萨米之血》中最经典、最直接的象征物。

萨米人要给小鹿用刀子割耳标,以表明一只驯鹿从属于某个主人,而艾拉-玛雅到了城市,在打斗中,有男孩儿夺过了她手中的刀子,给她的割了耳标。

萨米人驯化鹿,瑞典人驯化萨米人。

而那些所谓的人类学家剥光了这群萨米孩子的衣服,测量身体指标,那动作都犹如人对待鹿。

面对这样的耻辱,有人选择逃回自己的文化中,更确定地隔离,而有人却选择义无反顾地融入。

在学校时,艾拉-玛雅故意给自己改名克里斯蒂娜,但在别人心里,她一直是玛雅。

多年之后,早已成为老师,在城市定居的她,儿子称呼她的就是克里斯蒂娜。

从这个意义上讲,她的争斗算是成功了。

但她去参加了妹妹的葬礼——在数十年都未曾返回故乡之后,她又一次回魂到了童年时的状态,从一种文明进入另一种文明,只不过这一次是倒转的身份。

她附和着游客对萨米人的抱怨,面对着同族人敌意的目光。

她逃离了一段还是一生?

或者我们又是否真的能逃离于过往和原初?

 4 ) 歧视在她心中画了一个框,把她的一生都囿困其中

片子表达的很克制,可无处不能感受到艾拉玛雅的迷失与痛苦。

她深爱着家人和妹妹,可她憎恶这个族群。

她真的憎恶这个族群吗?

并不是。

他们的生活其实很美好质朴,可歧视在她的心中画了一个框,把她的一生都囿困其中。

她无法再认同自己的生活,她再看不见肆意生长的草原,再听不进婉转绵长的joik(萨米族的民族音乐)即使她挣扎逃离开了这样的生活,可这一切原本就是她的血肉,哪怕血淋淋地剥离开了,还是会生长出来。

人无法不爱自己,憎恶自己的人是很难生存的,所以她只能鄙夷诋毁整个族群,说他们“太吵了,爱偷东西,嘴里没有一句真话”等等。

艾拉玛雅对萨米族人的评价片中的老师对艾拉玛雅不错,但老师仍然认为拉普人(萨米族的另一种称谓)在生理构造上就无法适应“文明”社会,老师的好带着倨傲的怜悯。

老师会赠送她诗集,会给她分享自己青春时最爱的诗篇,却不相信她有能力适应“文明现代”社会的脚步,坚持不给她写推荐信。

老师给艾拉玛雅分享的诗歌,似乎也是艾拉玛雅一生暗喻

老师拒绝给艾拉玛雅写推荐信帅气的尼古拉斯会收留她,也会在她感到难为情的时候第一个安慰她,可尼古拉斯跟她的接触是掩藏在礼貌修养下的好奇,是新鲜感,是窥探欲,唯独没有平等的爱。

所以会在父母的要求下毫不犹豫赶她出门,也会在她索求帮助时残忍地揭开她的谎言和伤疤。

艾拉玛雅无助地拉扯着尼古拉斯的衣摆祈求帮助却被无情甩开礼貌克制的歧视尚且如此,更别谈她平日里遭受的嘲笑和攻击了。

攻击她的人甚至用标记牲畜的方法对她进行了割耳,当她被一群人压到在地上无法动弹,这时的无力感对是身份认同最惨烈的一击。

艾拉玛雅被一群歧视者按在地上如同牲畜般执行割耳不谈歧视者的语言和行为的攻击,哪怕是走在路上,没有恶意的陌生人投来探寻和戒备的眼光,会在她的内心放大无数倍,所有的笑声都是嘲笑,所有的窃窃私语都是编排鄙夷……她把别人的眼光内化,于是憎恶自己,然后憎恶又投射她的族群上。

记录萨米青少年的生长情况时让她们赤身裸体她带妹妹感受水流这段看起来特纯净美好,她帮妹妹挤干头发上的水,像她之前清洗自己时一样,其实是想挤掉身上可能说是“原始”的气息。

她想要把这种“劣等”的气息从自己的身上洗去,从妹妹身上的洗去。

艾拉玛雅帮妹妹挤干头发上的水她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她在别人的眼光构建的世界里无比憎恶自己的来处,可瑞典人生活的世界,她以为应当前往的去处,她也融不进去。

在迷雾里她与驯鹿搏斗也是在杀死自己体内所谓“原始”的那一部分,她太憎恶自己了,可她又不得不爱着自己和族人……

艾拉玛雅杀死父亲留下的驯鹿片中没有交代她逃离族群以后的几十年是如何度过的,可看她前往妹妹葬礼一路上对于joik和萨米族的评价,不难想象她是如何在迷失和痛苦的一生中不断杀死自己的。

她必须时刻切除自己身上新长出来的属于过去的血肉,这太疼了,这太疼了……所以她连妹妹的葬礼都无法多待哪怕片刻,她必须切除,时刻切断,太令人心痛了。

最后爬上那座诞育她的山,走进那片释放她的草原,几十年前的风再一次轻抚过她的脸颊时,是否能吹散她内心对自己的憎恶呢?

老年艾拉玛雅爬上萨米族人生活的山

 5 ) 羞辱与逃离

艾拉玛雅和妹妹是萨米族,他们世代以驯鹿为生。

她和妹妹在学校接受瑞典语的驯化,也感受到外界对自己和族人的侮辱:“杀一个萨米人可以奖励一百元”,“他们身上太臭了”,“你们的头颅不适合去瑞典学习”。

迫使艾拉玛雅再也不想被人耍猴一样看待自己,要勇于改变,融入到瑞典文化中。

她甚至厌弃自己的名字,讨厌自己的妹妹。

在一次脱光衣服被学者照相后,她只身逃往城市,无依无靠,吃尽了苦头。

找了舞会上认识的朋友,最终被朋友家人赶出。

想上学校却没有钱交学费。

影片写尽了对一个萨米小女孩的羞辱和要做出改变所面临的困境。

电影使我们不的不想关于歧视,侮辱,落后,文明,自由,平等这些词语所代表的含义。

我们同情弱者的同时对强者的冷漠感到愤慨,我们占有动物为己有,但融入它者同样也很难保全自己。

文明不等于文化,在中国文化一词就是礼乐,相对于武化而言的。

就是让大家变的讲礼而不要动武。

电影遮蔽了萨米人引以为傲的驯鹿文化,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他们的信仰。

或者引入历史瑞典和挪威对萨米族歧视同化的纵深视角,使得我们在两种文化之间无法做出判断和价值取向,这样的情况下只能把范围缩小到小女孩的个体。

这是电影主题探讨的遗憾之处。

老年的艾拉玛雅回到妹妹的葬礼,扒开棺材盖说了一声对不起,放下了所有的不尊,羞辱和过去,找回了自我身份认同。

萨米之血从此流在风中,我多想看到一个萨米人骄傲的说我们的宗族文化比起现代文明巧取豪夺,一点也不差。

 6 ) 萨米之血

看完这部电影,对我的影响很大,这是一部非常好的寻找自己的电影。

大地辽阔而深远,天空下,是萨米孤单的灵魂,她的一生,都在寻找,成为一个理想的自己。

可是,我们的内心,不管你走在多远,走到哪里,内心都是有归属的。

不管你承不承认,你记得的,不记得的,都是成为现在的你的一部分,我们存在于骨子里的倔犟,固执,会引领我们回归自我。

萨米是她,也是我。

 7 ) 杀死自己的少女

其实在看之前我就已经被剧透过了。

记得以前在哪个公众号里有提到过它,虽然具体情节早就忘了,但也依稀记得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少数民族少女叛逆的成长历程。

带着这样的预设,其实就少了许多趣味。

看到开头的老太太时,我大底就猜到了接下来应该就是倒叙回忆了,果不其然。

但是接下来,叛逆少女成长过程中心中的矛盾和斗争确是表现的恰到好处,真的让我惊艳了一番。

记忆回到小时候,身为萨米族的少女艾拉玛雅自小以来,便面临着来自瑞典人歧视和白眼,被当作动物一般的体检,被其他少年割去耳朵一角,这一切在她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想要摆脱这些愚蠢的生活,只有成为瑞典人。

于是她努力学习瑞典语,偷衣服去参加舞会,偷偷坐上火车去城里找尼克拉斯,改掉自己的名字,烧掉萨米族的传统服饰,去校园求学等等,经历着这样一段短暂而激烈的挣扎历程。

但其实,这时候的她多少还是有些矛盾的,虽然心怀着对瑞典人的向往,但是他也忘不掉在萨米族里的一切,一直都保留着父亲留下来的小刀,最后也是带着蛋糕回到家乡。

直到那一夜在帐篷里,当她说出“我不想再当艾拉玛雅了”“我不想再和你们生活在一起,不想像马戏团的猴子似的活一辈子”,这三个不想,她在心里彻底把自己和萨米族划开界限,第二天她下决心杀死父亲留下来的麋鹿,麋鹿倒下的那一瞬,克里斯汀娜也杀死了艾拉玛雅,自己萨米族的血统就如同这麋鹿的血一般,慢慢流尽。

直到母亲像是看着怪物似得扔下银腰带,回忆到此结束。

这之后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当时间回到现世,她就像在找寻着什么似的,远离热闹的人群,爬上高山,看着曾经熟悉的风景,最后回到自己出生的山寨里,山风徐徐,她站在阳光下。

此时故事戛然而止。

最后响起的歌声,就像她当时在静静的湖面上,对着妹妹唱的一样。

整部电影是相当优秀的,明明是导演的长篇处女作,画面、配乐、台词、隐喻等等都表现的很完美。

但是在剧情衔接上,总感觉处理的不是很好,不知道这是导演特意安排想表现出少女内心矛盾的状态还是难道我看的是删减版吗,剧情发展有些太跳跃了,尤其是前半段,感觉像是在看话剧一般,从这一幕到下一幕,直接省略了过渡。

虽然说要把一位少女的成长历程压缩到短短一个多少时的电影里还是困难的,为了情节发展省却必要的过渡,着实不太妥。

结尾虽有些突兀,但这样也或许恰到好处。

与其说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少女叛逆的成长历程,我倒觉得这是一个觉醒的异族女孩,想要去掉自己的标签,融入主流的可悲故事。

 8 ) 那些消逝的

一部很有意思的电影,不静静心心的时候根本看不进去,看进去了又觉好像胸口堵着一口干干净净的冷气,带着点草木气息带着点动物的味道,上不去下不来,冷冰冰的卡着,让人难受的厉害。

这种堵着的感觉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有几分相似。

看完影片我特意的查了萨米人的资料,他们被称作欧洲最后的土著,也是全世界人最少的土著。

和全世界所有的土著一样,他们的文化语言和生活方式都和这个现代化的高科技社会无比的格格不入,就像当年的印第安人,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却又骄傲的昂着头颅,在夜色中的树林里狼一样的嚎叫。

最近不知道是我有心还是这个社会开始有心,我频繁的能看到各种关于语言消亡的文章,有英文的有中文的。

英语文章不多赘述,但是一串串数据一张张图标排列组合,再引用这个教授那个专家的采访,比言辞恳切感情充沛的营销号小文章更让人触目惊心。

我是一个标准的上海人,我的祖辈都是连普通话都听不太懂,看电视都想native speaker一样只能看那么几个频道的原住民,可是我作为他们的后代,没有办法标准的用上海话发出“我”这个音,也有许多俚语我都无法运用甚至无法理解,和这部电影的女主角不同的是,我并不是因为抗拒自己的原生文化想要逃离原生家庭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我只是因为从幼儿园开始,就生活在一个除了家人所有人都讲普通话的世界,我失去了吴地语言的语言环境了。

不光我,我高中里的上海同学们也经常被家里的长辈半是无奈半是玩笑说成是“洋泾浜”(外来人说上海话的腔调),连我们都是如此,遑论那些“新上海人”呢。

这部影片的女主角对自己的文化抱有一种不认同的情感,和她以民族为骄傲的妹妹恰好相反。

瑞典似乎一直在似乎试图同化萨米这个民族,又好像不是。

他们一边禁止公共场合萨米语的使用,一边又告诉萨米人当他们的教育结束后等待他们的仍旧是帐篷和驯鹿。

这些外来者带着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认为萨米人天生低他们一等,像对待驯鹿一样对待着女孩,像研究标本一样研究她们的身体。

无怪乎玛雅,或者说克里斯蒂娜想要逃离,而其他地萨米人对“逃离者”抱有如此大的敌意。

这样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冲突与无法融合,如果瑞典政府对待萨米人,如果学校对待萨米人不是这样的态度,我想事情有可能不会发展到那样水火不容的地步。

语言是会死亡的,萨米语正在死亡,许许多多的语言都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悄悄地湮灭了声息,想没了油灯,像燃烧殆尽的蜡烛。

而语言的死亡,是文化的死亡,是种族的死亡,是历史最后的落幕。

那些消逝的,才是应该被记住的。

 9 ) 萨米之血

《萨米人之血》是一部剧情类影片,该片于2016年9月26日下午在第29届东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召开片单公布记者会,入选成为主竞赛单元影片,影片《萨米人之血》是其中之一。

14岁的Elle Marja是一名驯鹿繁殖的女孩。

在她的寄宿学校里,她受到了20年代的种族主义和种族生物学考试的影响,开始梦想着另一种生活。

实现……

 10 ) 来时路

我就是少数民族而且56个民族之外的少数民族我的民族身份几经周折,才被承认前后用了我近二十年时间我从小就有少数民族异于常人的人生经历我们也有自己的民族音乐简单的音调,来回重复我也觉得刺耳,听不懂父亲生前极爱听每次喝酒时,都会反复放他从老家录下来的磁带,长大后我明白了,那是父亲的每日从酒杯里溢出来的乡愁他时刻怀念着大山里的兄弟姐妹和一草一木但是迫于生活,他一直远离故乡生活在现代社会边缘归乡,是他一生唯一不断重复做的事情他经常一声不吭地消失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回来,后来我知道了他消失那段时间是回贵州大山里了我没有乡愁我的乡愁随着父母埋进了土里我父母都埋在了异乡我应该不会如电影女主那样白发苍苍时回望故乡与家人我的家人都已经逝去而我在颠沛流离中长大我是个没有故乡之人如果电影能多两分钟交代下女主走出去后最终如何融入现代社会,观众心里的那个缺,会被补上少数民族边缘化的族群内里看自己,觉得逼仄,无根虚无外界看你,觉得另类怪异一个想逃离一个好奇中迂回躲避

《萨米之血》短评

3.5

8分钟前
  • GoneSoul
  • 推荐

三星半努力想摆脱原生家庭,拼命想在大城市寻找存在感的小镇青年农村青年又何尝不是萨米人 老年部分拍的太潦草仓促了可惜。

10分钟前
  • 广州舒淇
  • 还行

说不上来,觉得差了一点东西……

11分钟前
  • Chinese Psycho
  • 还行

异文化的人类学视角,代入感很强。

13分钟前
  • Hello
  • 推荐

2.4/5 对于本族文化的背弃,是高等文化胜利的结果,文化趋同也成为不可违逆的基本趋势。导演通过一个小女孩的转变之路来展现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征服,只可惜童话般的故事处理,削弱了本该有的真实性,也降低了基本的感染力,失去了影片最重要的东西。

17分钟前
  • Zewer
  • 较差

喏,最现代的瑞典,也曾这么对待“少数民族”。

20分钟前
  • 57
  • 还行

火锅子认为小女孩为了上位都能用出了这么婊的手段,可见中产阶级陷阱害人不浅。

21分钟前
  • 邪恶猪排江湖骗子
  • 还行

選角與題材俱佳,不只從少數族裔的青春期成長階段、自我認同建構迷惘,輻射出眾多議題(人類學家在那年代好黑 XD),更重要的是不乏具有強烈普世共鳴的動人力量。敘事還能更精練,少個15分鐘左右,更上一層樓。

25分钟前
  • HurryShit
  • 较差

美,但是瑞典独有的冷

29分钟前
  • 大轩
  • 还行

短片穷心穷恶要撸成长片, 瑞典小年轻男演员感觉都是死噶死噶弟一个款式 @bifan

33分钟前
  • saturdaylou
  • 较差

这种人和这种现象在我国也可是不少。说不屈命运也好,说叛经离道也罢,关键是她真的快乐吗?女主演的真的非常好,反应、情绪、微表情都很到位,拿奖也是天经地义。大幂幂大宝贝四千美女之流,真的可以狗待了。

38分钟前
  • momo
  • 力荐

想黄土地的女主要是没死也是这个画风……一直弄不懂欧洲闷片的思路啊。

40分钟前
  • 必烈
  • 还行

难以除却的身份烙印 更难以回去的故乡 小女孩演的真不错 眼神坚定克制又渴望 给拖沓的节奏加分不少 令人印象深刻

43分钟前
  • 开门见猫
  • 推荐

看过的“民考汉”题材中最深情的一部,中途几次哽咽最后那段儿哭的不行。前一阵儿刚在现场听了萨米人的悠依克吟唱,这种演唱和图瓦的呼麦一样是族群认同的重要象征,在电影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7分钟前
  • 东四牌楼王师傅
  • 力荐

青春时,我们总要离开家乡,带着憧憬和希望;老来后,我们却要回归故乡,带着回忆和倔强。疏离的影像,失落的民族,女性化的叙事角度,伴随着歌声深入人心。

51分钟前
  • Mr沛的笔记
  • 力荐

北欧风景加分…… 当文化也出现等级……融入新文化真的困难,尊严、诚信什么都丢掉了,好几个情节看得很揪心…… 会二刷。

54分钟前
  • 自觉
  • 力荐

用克里斯蒂娜的名字进入另一套符号系统,却要同时承受两边给予的暴力,萨米之血是异教徒的血又像是虔敬者的血,回到影片开头暗示了,后来萨米人以及老年克里斯蒂娜的处境并没有改变。/起伏的镜头&奇特的声场,@北京法国文化中心,中国国际女性影展

56分钟前
  • 路米內
  • 推荐

主角这个小姑娘有跟达内兄弟的罗赛塔一样的表情。外在是少数裔的挣扎,像前两天看的鄂温克族一样,首先面临的是怎么走出去,然后是怎么活下去,再然后是怎么面对故乡,内在是一个少女的成长。很棒的处女作和素人演员。

1小时前
  • 吃吃
  • 力荐

是种平静但内心深处深深的震撼。以至于莫名其妙在互动平台连续滚动看了两遍。这种种族间、阶层间的普遍性,女性觉醒和想挣扎并深深抗拒的相似性,演员平静却极富表现力的表演,尤其是演员的先天外形条件之对比,剧情的设置,从家庭、亲情到爱情再到独立成长,没有一处不真实、自然而令人信服。看完完全被裹挟了

1小时前
  • Alto
  • 力荐

我可以改变容貌,说其他语言,也可以改变名字,改换故乡。但我体内的血液,始终无法改变。

1小时前
  • 甜菜没有爹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