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疯了,快让绿光把我带走吧疯,真的疯!
我脑子被吵吵的西班牙语狂轰乱炸,到现在都有回音!
我本来想好好写个影评,但是脑子已经被搅乱了,要说的太多,一时没有思路,所以决定一顿胡言乱语输出!!
镜头语言,调度,音效设计,配乐都很绝,明知道导演在炫技,都是”科技“和狠活,我无法自控地吃得超级香!
这是一部值得拉片细看的电影!
胶片,黑白,抽帧,谁不是生活在这个混乱嘈杂的大厨房里呢?
我非常喜欢的镜头和场景有:Pedro带着sandorn进厨房,推拉门关上之后,镜头透过方窗子推进。
这个画框感我超喜欢,人进的是厨房,也是移民进美国。
厨房场景里服务员取餐和厨师做菜被架子分成了两边,这是各自的领地。
这个场景里根据叙事主体的不同,在架子两侧运镜,或是跟随pedro背影在厨师侧,或者是透过架子拍摄,如果未来有机会,还是想仔细看看这里的调度。
以及哪些直接拍摄和透过油腻玻璃的场景,都想按帧重看!
还有一些场景是4:3,后街的镜头是16:9,还想再仔细看看。
Pedro打电话回老家,配合着听筒里的有源声,透过缝隙看到老家的画面,儿童嬉戏,年迈的父母。
甚至父亲的影像还是玻璃/镜子的投影。
片头和午休之后片段的抽帧和飞鸟电影里第一次出现色彩:冰库的蓝色,这是Julia的mama s nest,pedro以为这里才是他的dream他的三年终于要合法了要有娃了,在纽约有家了。
可惜蓝光不是他的归宿,只能重回黑白。
布鲁克林黑人小哥讲的那不勒斯遇到外星人的故事,谁在听乐子,谁在照镜子?
🐜爬上Julia肚子,少有的女主的主体性时刻。
(对,女主的戏份不太多,很意外)Pedro在公园认错人的时候,背景音乐唱着green light笼罩我(大意)果然是先把你捧高高之后松手才摔得更惨,不但给“纸”是在忽悠你还冤枉你偷钱。
你在繁华的时代广场有自己的位置吗?
这个你千辛万苦移民来的世界并不欢迎你,也没有你的位置娃没了,“纸”没了,女友也没了,原来你所有的忍耐都是为了一根吊在眼前的胡萝卜。
压垮你的最后一根稻草来了,甚至服务员都要伸手在你的station拿东西,不是骂是疯子吗,于是你疯了,彻底疯给他们看。
白人老板出现的时候,讽刺直接拉满,“我给你们工作和食物,你们还要什么??
”这时候绿光如约而至(第二次出现色彩),被绿光笼罩的pedro看向第四面墙,彷佛在问我,走不走?
太久没写影评了,即使面对《哪吒2》都没想把激动表达,反而是看过《厨房》以后,有了提笔意愿。
可以说,今年大年初一就有Deepseek和"哪吒2"两大国运级产品核爆级问世,这提前掀桌的霸气和势如破竹的勇气,一扫去年的颓势和沮丧,非常振奋人心。
虽大国崛起不是单靠它俩,但科技与文化的现象级成功一定是一个标志。
我们都相信,2025一定好起来了!
我们分析了哪吒2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国际zz隐喻,感谢它为民族扬了眉吐了气的同时,还顺带解构了很多世界社会事件。
感谢的话不用多说,票房说明一切。
在拥挤热闹的电影院,为超前点映的《厨房》安排了一个小小的厅,让寥寥不到20人不到,感受了一场黑白图像的视听盛宴,大家在亮灯后仍安静有序等到西班牙语的字幕走完。
里面的点睛之句是一次举重若轻的午后闲聊:你说讲梦,没说不能讲噩梦啊,太妙了太敢了。
这边是想改变世界的“我想去试试”的年轻气盛,那边却是感叹美国梦还可能是噩梦的迟暮老者。
说不自豪是假的。
我相信,是怀着对后殖民主义受害者的无尽同情,鲁妮玛拉参演了本片,感谢这个资产阶级的逆子(们),勇敢站出来演绎自己,直指美国移民问题和种族矛盾,阶级压迫和阶层对立。
或许他们已经感受到了美国已经开始的分崩离析吧,虽然马斯克或许能延长一点时间。
导演用黑白影像来抵消色彩的冲击,但仍能感受画面里面的人种歧视,化身资本代理人的主厨用“星条旗永不落”的旋律唱戏谑的词,无疑是对美国梦不遗余力的嘲讽。
同为被压榨对象,没有身份的厨师与服务生之间,依然有着看似能轻易打破的差别,就像美国和墨西哥之间的边境线一样,仍有潜意识里竖起无影的高墙,当被歧视链条里的一环,被下一环冒犯时,瞬间的无能狂怒,让高压后厨易燃易爆炸,打爆象征压榨与剥削的接单机器后,光鲜亮丽的大厅与肮脏污秽的后厨界限也能轻易被打破。
最后高潮戏码有致敬《绿里奇迹》,资产阶级面对自己无力挽留的一切,发出“只有上帝才敢这样”的无助而自大的怒吼,而上帝仿佛就是厨房里那个闪着唯一色彩的“受难耶稣”。
长镜头很精彩流畅,但仍有炫技之嫌。
大银幕上看到麻辣兔是一种奇特的经历,尺度上从不让人失望,内心纯粹连情色也是干净的蓝色,在绝望如牢笼,野望永远消失的瞬间,只有爱能获得片刻有色彩的希望。
依旧男凝视角,男性的失去相比女性承受的,或许宏大但也虚无,而女性的怀孕和堕胎反而显得轻盈自在。
只能说当男性遭受社会不公梦想破碎时,更容易崩溃,而女性早就习以为常了。
从一名语言不通来寻亲找工作的墨西哥女孩开始,故事缓缓铺陈开,最后聚焦在作为厨师的佩德罗的崩溃的一天。
不熟还有点笨手笨脚语言不通的投奔者,遗留下来没处理好关系的白人同事,要去打胎的服务员女朋友,高压的厨房工作,突然被经历怀疑成为嫌疑人……在这些闹心事儿中间夹杂着作为喘息的同事之间的玩笑,老板或真或假的合法签证的通知,女友坦诚的亲密,父亲的通话,后巷里温暖的聊天……生活像是一根皮筋儿,松松紧紧之间迎来了弹性极限,最终疯癫着迎来了一场混乱。
无关爱情,是关于移民的压抑生活的。
黑白的影像去除了颜色对于观众的吸引,反而让人更集中于混乱却有节奏的高压生活本身,以及来来回回的节奏绝佳语言丰富的表演和剧情里。
我是偏爱厨房戏和美食戏的,一方面对于食物本身的爱好,另一方面则是厨房特有的节奏和忙中有序的氛围让我感到像听一首快节奏的舞曲,忙碌却轻盈,紧张压抑的同时又偶有兴奋。
也正是因为这一整天里,两场节奏戏中间穿插着舒缓的休息时间,让我在这一个叙事电影中感受到了来自生活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影片最吸引我最令人兴奋欢呼的是它的摄影。
黑白电影去除了颜色的影响,摄影的设计会在某种程度上放大,其中最抓人的两个部分是反光遮盖的运用和午市的一镜到底:
镜面,玻璃,烟雾,水的倒影,透明的幕布,甚至是钢盆都成为了镜头与角色之间的传递者,透过这些遮盖,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够真实的生活和人物,正映衬着电影主题:幻想中的美国生活和实打实的压力与不公。
每个人都在底层受到各种歧视和暴躁对待,挣扎着生活苦中作乐,而曾经到来的想象也就像是水中倒影了吧,生活的远方和当下让人甚至无法判断我们是否真的拥有爱和情感。
午市的一镜到底堪称一绝!
从出单器嗡嗡作响开始,一场战争的号角吹响了,不断变换的焦点、角色、忙碌的后厨和旋转的服务员,到前厅的抱怨和服务,再回到后厨的暴乱和洗洗刷刷……每个人各司其职,玩笑和埋怨交叉之中竟然还有一首国歌,节奏实在的好的令人震撼,是可以反复研究的好镜头。
也正是这一段的紧凑让后面的舒缓沉淀出更多情感。
这个窗户画幅变化画幅的变化我也很喜欢,进入厨房成为了玻璃上的方形,离开厨房则开阔起来的画幅也在视觉上带领观众跟随着场域的变化。
出单器,绿光,突然出现的人,颓废的他,最终串起同伴口中的故事,原来那不是梦,是生活。
高频率地抛出一个又一个高强度冲突的事件,极其风格化的画面音效,黑白镜头去除了餐厅的优雅得体、食物的色香味和后厨的肮脏环境,让我们更容易如旁观者一般开始审视日常生活,也更加贴近厨房这一场域的本质,其中所蕴含的种族的、阶层的、国家之间的、生而就有同时又由制度带来的种种不平等,以及人在这种环境下的忍耐、麻木和癫狂。
上流社会追求的原本属于穷人的龙虾畅游在象征着美国梦的自由女神像之间,无论是爱情,还是未来,在那一瞬间都是如此真切,真切到仿佛已经成为永恒,但终究是一场可望不可及的幻梦。
老板最后的叩问不过是当权者的立场,机器滴滴的出单声永不停歇,现实无法解决的困境只有寄希望于绿光。
电影虽然是在讲美国的非法移民,但异乡人的漂泊感和现代组织制度下人的异化是共通的。
蹲在后厨门口的污陋街巷开联合国会议讨论如何拿下美国身份那段平移到中国应该就是,山河四省小镇青年讨论如何拿下北京户口
非常非常有趣的片子,从一开始画面和声音的不匹配,大量的类似慢放的处理,黑白的色调,除了结尾出现绿光与在冷冻室出现的蓝光,在餐厅内外画幅的不一致,整个片子是有大量非常精巧的设计的。
在结尾有一个员工围成一圈,经理站在中间的镜头,当镜头挨个扫过那些员工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这个片子居然成功塑造了那么多有特点的角色,这其实是很困难的。
很多角色出镜只有寥寥几分钟,但仍旧有某种特点是能留在观众心中的。
导演这部片子最伟大的成就莫过于用后厨塑造了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猜忌,有偷看,有冲突,有情爱,有欺骗,在这个一天的后厨时光里有这个世界该有的一切因素。
偷渡客自己之间的鄙视链,以及有身份的偷渡客后代对他们的态度,其实都很有趣。
什么是美国,开头那段台词里所说的时代广场可以是美国,五百年前半裸的原始部落可以是美国,看到的举着火炬的女人亦可以是美国,但什么又是美国呢。
同时还非常有趣的是两段大段的台词,一个是老板拙劣的冷笑话,还被员工误以为是对自己的考验,以及那个有关于外星人的故事,这两段大段的台词其实都是在消解意义,有个厨师听不懂英文却依旧听那个故事听得那么专注,可能生活就是不需要意义,更不需要梦想。
片中最让我觉得兴奋的桥段一个是被樱桃可乐浸没的地板,一个是结尾男主的发疯。
樱桃可乐淹没地板这个事儿其实特别有趣,也显得特别黑色幽默。
不要接樱桃可乐是营业前就被提醒的事情,可是随着营业的进行,大家忘记了这件事。
于是所有的厨房就在樱桃可乐的积水里面进行操作,仿佛这个积水不存在一样。
结尾把男主的发疯拍的特别到位,在那一刻他被女友隐瞒,被老板用固定套路忽悠,被自己的上级怀疑,整个片子的情绪在那一刻顶到了最高潮。
我尤其喜欢在疯癫过后还在尝试通过嘟声彰显存在感的点单机,以及那个满脸厨余垃圾坐在桌边的男主。
在疯癫过后一切还是得回归生活,但是男主脸上的绿光又意味着什么呢。
其实整个片子很令人费解的事情是那个带领观众进入这个故事的人,那个镜头一开始跟随的人,她在后面几乎没有出现,一直安静地仿佛在观察这一切,她一直在工作,没有参与到这些纷争之中。
她既不是引出矛盾的人,也不是矛盾爆发的人,那为什么这个角色那么重要。
整个片子以她来找男主开始,整个片子以她和男主的对剪结束。
结尾她的笑给我一种很强烈的神性的感觉。
她的出现本身就很奇怪,她仿佛只是为了寻找男主而来,给男主带来了在老家神圣的树叶,在她面试之时餐厅开始发现有钱少了,也就是混乱的开始,仿佛冥冥之中一切又由她而起。
老板质问男主谁允许你怎么做的,是上帝吗,也只能是上帝,这不禁让我感觉,我们连同带领我们进入这个故事的角色是不是一种仿佛上帝的存在。
整个片子非常有趣,讨论的方面也非常丰富,可以说是真正把世间万物融入了后厨中,也用餐厅一天的营业去展现了所谓世间万物。
2024-12-21看
《厨房》,来自墨西哥的作者电影,是又一部文本一般但修辞精彩的魔幻现实主义代表。
能在影院观看这部1:1.15画幅黑白影片,强影像风格和超长镜头调度着实让人上头,感谢引进。
光鲜纽约,也有逼仄后巷,饭店后厨似乎包涵了宇宙一切矛盾,种族/文化/阶级/两性/代际。
而也许最深刻的矛盾,恰恰来自自我认知与欲望之间的巨大鸿沟。
导演很有底层生活,也有绝佳视听技巧,在构建环境和情绪铺垫方面非常高效,行云流水。
两段超长镜头(午餐高峰和晚餐崩溃)的设计和完成度,堪称完美,张力十足。
对比来看,表意部分的文戏就显得苍白了。
对白输出过多。
仅摆矛盾,而无洞见。
主题落脚流于肤浅。
最后,对男主将本身的挫败与痛苦诉诸暴力施加于女人的设计,非常痛恨。
就这,无法得到我的同情。
电影很有质感,光影美,画面美,演员颜值和演技也好,但我作为一个普通人,看电影时的思绪总是不自觉的飘到【这家餐厅的厨房卫生真可怕呀】, 地面上满是可乐,厨师抽着烟做菜,做菜时还和别人吵架打架调情,也不见他们洗手(男主给情人做三明治前倒是知道洗手了)。
你说这群移民受压榨忙吧,吵架打架冷库调情午休堕胎一样不落下,这是真实的工作场景,还是导演想象中的,我不知道。
我很少会有看一部电影花钱找罪受的感觉了!
这部就是!
我被片名吸引!
以为是会多拍出一些做饭好看的画面?
片中有展现两次做美食的镜头,一次是佩德罗为了挽回让女方不打掉自己的孩子做了美味的三明治,另一次是帮助一个被阶级资本家迫害流落街头的流浪者做了一顿龙虾大餐!
我蛮认同佩德罗开头所说大波龙本来是穷人吃的,但因为某个富人吃到后它一瞬间身价飙增!
可能我没吃过好吃的龙虾是什么样子的!
只能感受到曾经吃过的波龙肉质的粗粝感,也不鲜美,肉质松散!
不怎么好吃!?
其次整部电影充斥着大量低俗下流恶心的脏话!
要么就是性爱镜头!
要么就是后厨像一个战场乒乒乓乓乓的!
噪音好大好大好大!
我的耳朵都快要爆炸了!
我真不知道这部电影引进来干嘛?!
好难看?
要知道这么吵的电影我都在后面讲故事那里睡着了!
处于一种聒噪和难看的状态里!
如坐针毡的!
如果导演就是为了呈现底层非法移民的生活状态!
这也太糟糕了!
这一个切入点非常难受!
在一个高压且嘈杂的环境里,每天充斥着大量的黄色辱骂脏话,特别是装可乐的饮料机坏了看得我真的是hin崩溃,工作环境高压就算了还脏还吵还每天都是骂声!
不过一个饮料机哪能装这么多水,感觉更像是水龙头坏了!
怪不得出现那么多次抽烟和喝啤酒的过程!
就是为了解压啊!
这种工作环境真的太高压了!
还吵还脏话连篇 跟打仗一样让人精神恍惚!
男主佩德罗真的蛮混蛋的!
你说他坏吧!
他愿意给流浪者做一顿大餐,当然我觉得是出于他对富人资本家的仇视!
开头的龙虾论和对被资本家害的流落街头的穷人的样子都能体现出!
但他又嘴巴很毒!
老是去招惹别人!
好贱的性格!
去故意挑战烧烤师傅那里!
欺负耗子那里!
欺负前厅服务员那里!
而且他为什么那么执着让女方留下孩子啊!
觉得他原生家庭也好破碎!
给他家人打电话那里!
他好急切的寻求他爹的认同!
还有闪现的他的家乡人认为他在美国发展有出息了那种!
所以他急切想要白人女友生下他的孩子,就比如白人老板画的饼要帮他留下有合法身份!
他立马去告诉女友!
对方也高兴!
但是当女友被质疑偷钱或者佩德罗偷钱她还是选择了去打掉孩子,在门窗那里看佩德罗那里其实是充满愧疚以及下定决心!
真的太正确了!
还有黑人厨师讲的那个故事和开头的故事我觉得都有隐喻,但我睡着了!
没看明白!
男主真的跟个疯子差不多!
一味逼迫女方留下那个孩子!
就他那个德行没责任感!
又嘴毒爱招惹别人!
也没身份哪敢的呀?
关于后厨时代广场的后厨,是至今航行在美洲大陆上的西班牙幽灵船。
一批又一批移民离开他们祖辈所在的土地,成为“自由贸易”的奴隶。
看不见的手弄坏了脆弱的饮料机,船只在樱桃可乐里沉没。
关于食物龙虾不是移民的食物,而是他们的同类。
从海洋到插着自由女神像的景观缸中,一如被白人发现、捕捞、定价、食用。
关于给予香料是男主角祖辈曾经拥有的财富。
但在这个世界,流通的是美元。
关于情色男主角给女主角开小灶的视听语言非常情色,这是他的爱欲。
关于父权被父亲忽视的男主角,渴望通过繁衍确立自己的父权。
但在两性关系中,他还是显露出他是被动的一方。
关于男孩一个男孩没有来到世上,一个男孩却在意面组成的羊水里重生。
他成为了另外一段故事里的受膏者。
关于逃离UFO的绿光就像影院里的紧急出口牌。
观众可以从138分钟的恐怖世界里逃离,但被叙述的人,只能从一个故事逃到另一个人口中的故事。
每个角色的个性都很鲜明。
主角的缺点很明显但又非常浓厚的底层习气,粗鄙,爱挑事,固执,不理解女性,但他也保留着基本的善良,他会承认和自己不对付的人的成就,会给来讨要养老金的老人龙虾吃,他表面嫌弃但还是接纳了来投奔自己的斯黛拉。
影片以餐厅丢了钱为线索,直截了当的揭露了非法移民中的鄙视链。
从有身份到没身份。
从白人到黑人。
从男人到女人。
拉丁裔的年老非法移民女服务员劳拉直接是整部电影的最底层,每次出场都被忽视,被取笑(男主最后崩溃泄愤还要拿她撒气,她明明什么也没做错)影片有两处巨大的混乱,一处是主角的崩溃,另一处是被樱桃可乐浸湿的地板,后厨忙碌且恐怖的世界,在一片混乱中大家起哄中主厨开始唱歌。
劳拉被所有人忽视最后还撒了餐盘崩溃大哭,都在揭示餐厅规则的残酷。
然而无论里面有多混乱,外面也是一片祥和,他们只能“从后门进来”。
故事最后,明明是非法移民后裔但却怀疑自己的上司,女友的欺骗(她从来没把自己已经有孩子了的事告诉男主),以及得知老板根本没想给自己绿卡,只是在欺骗自己,数件事加起来。
而彻底绝望崩溃。
劳拉为了尽快出餐做了男主该做的活这件事让男主感觉自己最后的东西也被剥夺了我打7分
3.5。移民困境议题不新鲜,但视听层面灵光频现,观感意料之外地惊艳。导演技法纯熟老练,长镜头更是大师级手笔,多区域、跨空间、全景式展现后厨及餐厅数十人群像接力交替运动的一镜到底看得我眼珠子都快掉出来。除却调度执行上的出彩,阿隆索还能对人设保持作者态度上的审慎,其叙述并未囿于身份局限,而是以相对间离且近于客观的品格姿态看待笔下的人物与事件,这是一种视角自觉的美德。那些供观众代入移情的可能性或许都将会被荒诞戏谑的语气和最终那场闹剧渐次消解,所谓“美国梦幻灭”的核心表意主语其实亦非独属Pedro,而是厨房里的每个人。诚然有炫技泛滥的成分和火候失衡的处理,但能在大银幕观赏这种Cinema纯度100%的影像,依旧难得且奢侈。
炫技大于内核
叙事结构和情绪张力都很饱满,柏林电影节周六早上9点场放映地点恰好就在柏林墙旁边,移民的困境不只是真实可见的墙,更是人性之恶。时代广场上的美式餐馆,后厨没有专业厨师,只有一帮边备菜边国骂,各怀心事的人。唯一的美国厨师切肉不讲刀法,其他厨师也是粗暴地炸肉搅拌沙拉,接着态度紧促的侍者咣当一下放在餐盘里,最后漫不经心的食客随便嚼了几下就一吞而下。影片里只有男主给心爱的女主做三明治的时候,和给流浪汉做龙虾的时候,才终于像模像样了一点。到底是美食饮食太粗鲁还是时代太粗糙呢。
公众号「MutoFilm」更新
电影节的庸片哪比流媒体少
是《坠楼的审判》后看过的最精彩的电影。镜头、台词、群像、配乐、表达,各种元素都令人眼前一亮,遥相呼应。中间十三分钟的长镜头一路从后厨传菜做菜端菜再跟随女服务生推门进入饭店大堂。厨房间焦灼压抑又不失诙谐的气氛甩熊家餐厅饭店几条大马路。而男女主角拥抱随手打开冷藏库大门将黑白世界忽然注入蓝光,深邃幽暗浪漫冰冷。还有很多有意思的镜头,如佩德罗打电话通过眼睛一睁一闭回忆小时候家里的情形;布鲁克林人讲述梦见坐船来美国的那不勒斯人,于是你听到背景出现了水流声,还以为对应的是海浪,被导演骗到,因为切到的画面是拖把拖着满是水的地面,最终镜头对准水中倒影。最后的高潮部分有点dogma的味道,震撼错愕中又很想笑。而结尾那道绿光更是出现得情理之中意料之内。“我连哭都不能用西班牙语,我得用英语哭。”值得再看一遍!
#BJIFF14 一切都过了一点(但形式本身不是问题),过度的黑白、过度的剧作、过度的表演、过度的隐喻,就像层层堆积的脂肪,把真正需要探索的真实生活给埋住了。
4.5🌟。看了点映~好有张力好喜欢!厨房——电影中拉丁裔人们美国梦仅有的自留地(幻灭版)。特别喜欢阿隆索的视听语言,尤其在厨房打打闹闹、忙忙碌碌的那些片段。看到用家乡的叶子烘烤碾碎拌酱的帕尼尼的时候好馋好馋~以一群小人物的角度切入,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崩溃,梦想是什么呢,有些人连想象之光都不拥有。也很喜欢绿光与消失那一段,第二道绿光和drama荒唐的结尾又是一个高潮。为他感到可悲,但又忍不住为发癫的他发笑。也许底层人物的苦难都相似,压垮骆驼的最后的稻草随时会来。
给你吃给你喝你还想要什么?除了一具躯壳还能留下什么?他发光了但他失去了所有的光,我也想知道佩德罗何时会第二次发光,死去的时候么?餐厅长镜头不错。3.5
…
看到那个长镜头还说好久不看如此炫技之片可以一个四星,却越往后越乏力,绿色激光都不能力挽狂澜,可能100分钟就行。(SIFF观影小趣味就是字幕机故意不翻的脏话情话可以大家一起偷感笑出声)
确实很直观的体认到男主自卑所引发的过剩自我,压抑的躁动,绝望的自毁所带来的不适,但他带出了时代的底色,只要略尽一步,就能发现令人不适的,是塑造着人的逼仄而疲乏不堪的工作,是得不到尊严的非法身份,是艰难而暗无天日的生活。
他固然压抑,但被他欺负的服务生该去哪儿流泪呢?
7.0/10 两种画幅配合着极致黑白影像共同展现着纽约底层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也终于在生活与工作的双重重压下走向崩溃。遮幅呈现下的餐厅内景压抑且拥挤,人头攒动,与宽画幅呈现下的开阔餐厅外景形成对比,其间配以高速摄影展现动作发生的过程。片中的八百多美元也成为一种超越麦高芬的存在,即成为一种不仅推动叙事,更具有实体形态的具象物
2024SIFF 以一家餐厅的后厨的小世界反应纽约移民的生存困境,直指美国的种族和阶级矛盾(“美国不是一个国家”)。片尾360度的环绕镜头已经说明一切。富人把本来廉价的龙虾价格抬高,每天丢掉一百只也不分给穷人。机器吞吐订单的声音贯穿始终,可以杂碎机器也砸不碎森严的阶级,机器散发的绿光也不是接走你的外星人,崩溃宣泄后只有更灰暗的未来。这里没有健康的人际关系,更没有美好的爱情,一切念想都是“管理技巧”,甚至管理你的是移民的后代,但他已经认为自己是美国人了。ps那段长镜头惊为天人,太强了。
震撼,完全被Blown Away的震撼。居然在上影节遇见我的人生电影。看完好久都恍不过神来,好像灵魂被带走了。
从这个女孩的叙事视点将观众引入至影片的叙事空间,但她从来不是这个舞台的主角。
第2615部,电影结局让镜头回归到那一排脸庞。在这样的往后退的美利坚,脸庞让影像无法忘记那些仍然来到这片土地找寻未来的人。他们的未来成为了只有在醒着,在穷街陋巷中,诉说着的梦。而这片梦在人们的讥讽中,早已失去了颜色。
1. 戏剧化的电影,某种程度上遵照了三一律,雷雨版的强烈的戏剧冲突。2. 技术过硬的电影,摄影剪辑非常出色。3. 在对移民议题的讨论上,后厨空间的选择非常巧妙。但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策略是不讨好的,故事看似与现实政治紧密联系却又充满离间感,观众很难共情,仿佛站在一旁被迫看了一场闹剧。批判或毁灭既有的体制固然有用,但常常不及对具体的人的真正的关心。
开头和题材拔高了期望,调度很不错,结果这么好开讲的语言不通女主竟然只是引子,太浪费了。这么纯正的丑角主角也是罕见,incel浓度过于正宗,感觉北美满大街都是这种喊着平权结果连性幻想都充满奴性的,真的没兴趣看又一个Elliott Rodger的分身窝里横了,任何一个角色都比男主值得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