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地说,这部电影是目前很多中国人还不理解的一种生活方式。
老实说,日本这个国家,让人是又爱又恨,说他们歧视外国人!
其实比起中国人看外国人和看耍猴一样根本日本人就是非常的宽容和理解外国人的。
经常是留足面子给外国人,日语不好没关系。
不懂日本文化没关系。
只要努力尝试去理解日本,去了解去接触日本的所有一切的外国人在日本几乎都是受到欢迎的。
记得刚去日本,就被很多日本人告知,自己祖先来自中国,历朝历代的朝代更迭之后,战乱频仍。
所以大批为了安定的人决定来到这个大岛。
目的为了让我们这些留学生安心。
然后说随着历史时代车轮的推移,过了很久之后,今天的日本人已经发展成了这样一个完全发达的工业国家。
而且某种程度上有些过发达了。
一种似乎远离自给自足的高度文明社会。
而中国还是远没有达到那样的一个极致的紧张的生活状态。
我们还有自己的农业自给率,我们还有不紧张的状态。
也就说日本人几乎每天就是严格按照时间去生活。
一丝不苟!
时间就是效率,紧张就是生产力。
这就是为什么觉得每次回国,都好舒服的原因!
因为不需要紧张。
而在日本生活,就是时刻准备着。
一方面效率却是高速而好,另外一方面压力很大。
所有的事情都要完美极致而高速快节奏的完成。
太快节奏了。
所以日本人自杀率高居世界第一。
说白了,就是高度的城市生活压力。
所以应运而生出来了一种对于无时间状态的诉求。
例如,几个日本朋友喜欢坐中国的火车(慢车)长途旅行,走到哪里就下来玩,然后继续走。
一年有几个月都是如此。
所谓的铁道之旅,往往几个或几十个个小时的火车坐下来,中国人我们都累坏了,肢体散架,精疲力竭。
然而,日本人不一样,很享受的样子。
因为无论你多么着急,火车也不会提前也不会准时。
几十个小时就是这么多的总量,到达目的地就这么多时间。
着急也不可能改变事实。
所以,他们上火车都摘掉手表,关上手机。
默默享受这个独特的一段时间,读书,音乐,聊天,看风景,甚至和周遭的中国人似懂非懂的闲谈。
不是疯了?
没有疯!
我和他们在一起,也感受到生活如此的甘之如饴。
不再为时间而烦恼,不再被琐事而左右。
日本就是一个高度压力的国家,难得有这样的一天有几个小时,你可以呈现自然不紧张的状态。
这段时间里面,你就是你自己。
不需要道歉,不需要低头,不需要小跑工作,不需要发表,不需要写论文到疯掉。
因为,无论有什么事情,上了火车,一切都按照火车的速度发展。
另外一方面,也反映我国交通确实不如日本发达。
当我告诉这些朋友,以后5个小时北京也可以到上海。
他们都不是表示理解和赞同,一片的惊讶与惋惜。
貌似难得的度假方式被人破坏了。
或者好不容易得到的宝物被人糟蹋了一样。
是啊!
多么复杂的心思啊!
难以令人揣摩。
如果不在日本社会生活过,一定也不会理解。
这部电影,很多中国人都说慢!
其实那不是慢,那种速度是应运而生的。
是为了特定人群而准备的。
当你花钱去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你就明白了。
日本的电影院也很难的放映类似的影片。
而且,需要看的都是需要休息的。
这叫做治愈系电影系列。
就像前面所说,日本人需要花钱去体会时间的奢侈和浪费,这一段电影的时间,才是专属于你自己的。
不会有人干扰你,因为除了冲绳的几个小岛以外,电影院也是全日本无论大都会还是乡下地方仅有的接收不到手机信号的地方,这是常识。
进入电影院,就要关掉手机。
多么自相矛盾的现实问题。
所以电影画面很美,里面仅限日本人喜欢的点点滴滴,冲绳,柴犬,酸梅,啤酒,作料理,耕耘,还有体操。
都是那种很日本很内部的生活方式。
将平时日本人最休闲的生活点滴综合在一起。
日本社会下面,快节奏的几乎没有那么淡定得喝上一口啤酒的时间。
至少我是如此。
电影关注一些我们不关注的生活点滴并表现得淋漓尽致。
吃一颗梅子也那么慢,吃一条香蕉,小狗还在身边静静的蹲着。
我想,日本人最难得,就是像这样生活。
一切静下来。
所以日本的夜晚,无论东京还是哪里,尽管阡陌交通,但依旧鸡犬相闻。
尽管闹市区繁华雨夜歌舞升平,当你徒步毅然走进住宅区,也是一片平和一片的静寂!
听到的就是自己的脚步声,这就めがね!
通过自己的眼镜,属于自己的眼镜,看待事事万物。
毕竟眼镜,戴在自己身上。
《眼镜》,这一定是偶尔性冷淡发作才会去看的片子,故事简单,又可爱,没有大冲突,一切都缓缓地、悠悠地,让人只能乖乖地、静静地被触动。
这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生活着一些带着眼镜的人们,和一条跟主人叫着同样名字的狗。
有旅馆的主人裕二,也有春天才来的刨冰高手樱,他们每天一起做奇怪的致谢早操,吃好吃的红豆刨冰,钓鱼,做饭,不做其他事情,不想其他事情,只是存在着,单纯地。
这一天,来了一位远方的客,妙子。
她的眼镜上镜片不厚,但好像能隔绝全世界。
她一定也是想逃离什么、摆脱什么才会出现在这里,一般不会有人这么想不开,这里没有任何别的,甚至手机信号。
会来到这里的人,都不是偶然,裕二说,是天赋引你至此。
天赋,真好。
我们都有想要远离的冲动和本能,却不一定做好了打开心扉的准备,也不一定有洒脱的天份。
看待陌生的美好仍然猜疑;看待莫名的亲近仍然抗拒;看待昂贵的自由仍然狭隘。
于是很轻易地,放不下负担,搞砸了梦寐的旅途。
一个封闭的人走在旅行的路上,只会让这件原本无限宽阔的事情也变得封闭。
但总要上路的,去追求别的,去摆脱重的,去找到自己。
人在都市里,总有太多的想要了,以至于迷茫变得太过常见又可怕,操着一颗完全不了解自己的心,像无头苍蝇一样去追求千万种、去热血洒不断。
然,并卵。
总会怪都市、怪世界,怪他太过喧嚣,怪他太过复杂,怪他让我们太过疲惫,他让我们有太多的「不得不」,我们说我们疲惫于都市,想要逃脱,想要旅行,想要一走了之。
想要离开的人很多,总只有那么几个做得到。
当你真的逃离了,却不得不去接受莫名其妙的事实:喧嚣的是自己,复杂的是自己,打不开心门的是自己,放不下包袱的是自己,离不开嘈杂的是自己,让自己疲惫的也是自己...我们一切的「不得不」,也都是因为自己俗,俗到不可耐。
我们自己,禁锢了自己。
透彻的人戴眼镜,可以看清楚世间久违的美好,被生活的焦距弄糊掉的人们,大概只有摘掉眼镜才能模糊掉尘嚣、看清楚自己。
当海风在耳边悄悄地吹,我也想静静地坐在沙滩上织一条围巾,然后送给陌生的朋友。
我也想莫名其妙地走进别人的旅程中,亲切地问好,就像别人毫不吝啬地走进我的世界一样。
我在回想妙子好不容易下定决心扔掉的那只旅行箱,里面装的是她作为一个教授最看重的书籍,最终也放下了。
当一个纯粹的人多美妙。
如果有一天,我也走在路上,而我会带上什么,然后丢弃什么…原以为这是性冷淡发作才会去看的片,没想到看完以后才真正感受到冷却下来是什么滋味。
自己突然也想像岛上的人们一样,生命就是生命,不需要特别的剧情,不需要反复的思量,在长长的路上我慢慢地走,远远的海平面我就痴痴地望。
我们都在凡世好好地、小小地存在着,不任性也不吵闹,既然不能什么事情都藏在心底然后慢慢忘掉,那我们就偶尔,哪怕只是偶尔,在生命中的某些春天踏上释怀的旅程…
“我了解自由是什么 走在街上 远离神秘的海洋 我忘记了你曾经的话 月亮散发着幽幽的光芒 黑暗中的鱼就像宝石 某人不经意间告诉我 所以我来了 我到底在怕什么 我到底在争什么 现在是时候放下肩上的重担 给予我更多的力量 给予我善良的力量 我了解了什么是自由 我了解了什么是自由”
眼镜代表一种清晰、精确。
戴上眼镜之后,原本模糊的一切都变得精确。
而电影中的生活,是一种模糊的,不那么精确的,随意的,慢悠悠的生活我们常常会追求精确。
电影开场的时间很精确。
手机地图绘制得很精确。
现在甚至连公交车到达的时间都很精确。
习惯了精确的女主,来到一个没有手机信号,没有公交车,连时钟和电视机都没看到的地方,遇到忘记给你提行李的老板,忘记邻居给了虾的老板,绘制得粗略的地图,常常忘记上课时间的女老师,日子过得虽然迷糊一点,却很简单自在。
所以当妙子坐在车里,眼镜掉了,她突然也能接受了。
这里我觉得是寓意接受了这种不精确的、慢悠悠的生活。
外面在下雨,树子清绿。
我坐在沙发的脚踏上,耐下心来,把这部电影看了。
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有一点像正在下着的春雨,一点一滴,看到会心处,不由浅笑。
妙子开始到处寻找度假的感觉,即使已经身在美丽的小岛,还是一直不肯放开,那个巨大的装了很多书的行李箱,就像放不下心中的重负。
直到樱花帮她丢弃了箱子,她才开始投入身边的美好,才肯去尝试樱花的刨冰。
早上起来,客人主人一起在洒满阳光的餐室里,每人面前一碗白米饭,一碗味噌汤,还有别的小菜,桌子中间是一大萝的新鲜蔬菜,一碟据说可以避邪的很酸的腌李子。
每个人都是用筷子拈起一小团米饭,放进嘴里,夹菜也是小心的放进嘴里,慢慢咀嚼,虽然只是很简单的饭菜,却让我觉得仿佛是世间至上的美味。
樱花的红豆刨冰,也不复杂。
只是在煮红豆的时候,她专注而认真,甚至害怕大声说话会吵到了豆子,所以才成就了最好的红豆冰。
也许你会觉得是神话,只是如果你不用心去做,低耳倾听,你怎么知道红豆真的会不会唱歌呢。
回去的路上眼镜丢了,妙子却笑了,在那一刻她想到了什么。
来年春天的时候,我们一起做操,一起早饭,一起在沙滩上吃樱花的红豆冰,就好。
走在街上 远离神秘的海洋 我忘记了你曾经的话 月亮散发着幽幽的光芒 黑暗中的鱼就像宝石 某人不经意间告诉我 所以我来了 我到底在怕什么 我到底在争什么 现在是时候放下肩上的重担 给予我更多的力量 给予我善良的力量 我了解了什么是自由 我了解了什么是自由 Mir ist bewusst was Freiheit bedeutet … Folge dem Wege geradeaus, meide die Tiefen des Meeres, doch hab ich sol'ch Wort hinter mir gelassen. Der Mond scheinet auf jedem Wege, wie die, in der Dunkelheit, wie Diamanten schwimmenden Fische; heiss wie durch Zufall Mensch - und hier bin ich. Was hatt'ch zu befuechten, mit was zu kaepfen, bald ist es Zeit die Lasten zu legen. Erteile mir noch mehr kraft, Kraft zur Liebe. Mir ist bewusst was Freiheit bedeutet, mir ist bewusst was Freiheit bedeutet. 何が自由か知っている 道は真っ直ぐ歩きなさい 深い海には近づかないで そんなあなたの言葉を置いてきた 月はどんな道にも光をそそぐ 暗闇に泳ぐ魚たちは宝石のよう ぐうぜんニンゲンと呼ばれてここにいる私 何を恐れていたのか 何と戦ってきたのか そろそろ持ちきれなくなった荷物をおろす頃 もっとチカラを やさしくなるためのチカラを 何が自由か知っている 何が自由か知っている ことば
小林聪美和她的“老”伙伴们, 市川实日子 , 罇真佐子,《西瓜》《森林民宿》《 面包和汤和猫咪好天气 》《海鸥食堂》。。。
这一系列的治愈系,舒缓的节奏,安静的氛围,可以三刷四刷的平淡而治愈的剧情。
剧中的“放空”是一种理想主义,抛开世事纷扰,放下一切,追求自己内心的宁静,物我两忘。
真正理想主义的“治愈”,这是一种隔着屏幕能感觉到的美好,9分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苏联电影创作者率先提出“散文化”这一概念,究其根源,我们必须从俄罗斯文学说起。
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教授符.阿格诺索夫曾说:“20世纪的俄罗斯传承了自身的文化传统,而文学则形象地反映出俄罗斯复杂的民族曾哥和民族精神,这是我们考察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基础。
”实际上,当我们在欣赏苏联电影时,也要以此作为基础。
上个世纪的苏联文学是俄罗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伸,而苏联电影和苏联文学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这就使得苏联电影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
透过苏联电影,我们可以窥探到这个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和好莱坞电影不同,苏联电影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中鲜明的文学性使其有别于其他商业电影。
尤其是诗电影和散文电影的问世,不仅影响了苏联本土电影人的创作,也波及到其他国家,并成为一种和主流商业电影截然不同的类型。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电影异军突起,意大利出现了大量的“散文化”电影,用散文式的语言再现平淡真实的生活,打破了传统叙事模式。
此后,在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地陆续开始各类电影运动,推动散文化电影不断发展。
我们在了解散文化电影之前,首先要了解电影叙事:电影因叙事而存在。
路易斯.贾内梯在《认识电影》中写道:“叙事学是研究不同的叙述结构、讲故事的技巧、美学的程式、故事的类型以及象征性的含义。
”而在罗伯特.麦基这里,“电影叙事是以一种独特的叙事艺术形式出现的,通过一个又一个的镜头组接进行叙事,通过影像和声音的连续组合对叙事进行‘有机构建。
’”在日本电影类型中,散文化电影已经成为一种极具民族性的电影类型,并且有一套自己的美学语言和叙事模式。
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日本导演荻上直子的作品,《眼镜》、《海鸥食堂》、《厕所》等。
”散文化“可以说是荻上直子作品的一大特色,透过这种和传统叙事格格不入的模式,我们能够看见”散文化电影“的另一面:反叛。
散文化电影并非是荻上直子的独创,早在小津安二郎时期,散文化电影作为一种电影风格已经被确立了下来。
在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中,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感觉,他从不直接描述情感,而是不经意间捕捉情感。
尽管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总让人觉得安静,其实,在这安静的表象下蕴藏了汹涌的情感。
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是形式化的,这种形式是散文诗的形式,他将日本山水画的写意、俳句、歌等艺术形式融入自己的电影,所以,日本的散文化电影和传统的东方诗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小津安二郎之后,有岩井俊二、是枝裕和等导演,他们从小津安二郎那里继承了散文化电影的诗意和美感,同时,借助传统叙事的起、承、转、合,完成电影的内部冲突。
到了荻上直子这里,传统叙事结构被完全消解了,散文化不再是电影的形式,也是电影的内容。
在荻上直子的作品《眼镜》中,没有复杂的矛盾冲突,画面和情节上都做了大量的留白处理,开放式的电影结局让人无法揣测到人物的行为和选择。
电影围绕着一间民宿展开,强调“乐活”的生活观念。
电影情节的整体排布和叙事进程就如一首优美的散文诗。
和追求视觉刺激的商业电影不同,散文化电影讲究的是内部情感的流动,在欣赏这类电影时,观众需要进入导演构筑的艺术世界,通过对自我情绪的调动,完成情感的共鸣。
正因为如此,散文化电影才有了传统叙事结构的“反叛者”这样的身份。
我们应该如何来理解散文化电影中的“反叛者”身份呢?
通过散文化电影和商业电影之间的对比可以发现,散文化电影的“反叛”源于自身的艺术属性和审美特质,所以,只有当我们真正能够欣赏散文化电影时,它自身所具备的“反叛性”才能凸显。
对传统叙事结构形态的“反叛”。
19世纪德国小说家和文艺评论家古斯塔夫.弗莱塔格在他的《戏剧技巧》中将五幕剧情节喻为金字塔形,认为电影剧情由上升、高潮和回落组成。
这种明确的结构性排除了生活本身的流动性,当观众沉浸于某个情节或者由某个人物构成的情景中,所有的戏剧动作都带着明确的目的性。
在荻上直子的电影《眼镜》中,我们有一个很直观的感觉就是由碎片化表达带来的流动感。
散文化电影在进行内容表达时往往没有明确的目的性,电影的整体节奏更接近于生活本身的流动形态。
整部电影就像一篇散文,不可以追求情节性,而是去寻找蕴含在生活常态中的戏剧性。
在《眼镜》中,我们可以将目光聚焦在几个主人公身上,度假者妙子、民宿老板裕二、原住民春奈、刨冰手艺人樱、暗恋妙子的学生艾草。
几个毫无关联的人处于同一环境中,电影从妙子的旅行开始,导演并没有强调这场旅行的意义,仅仅是用镜头纪录了“旅行”这一事实。
电影中所有人物的行为都源于惯性,导演在这里用“惯性”里融入了完成了她的态度和观点。
散文化电影的情节冲突并不像传统戏剧结构那样讲究“激化”,而是强调矛盾冲突自然而然的展露。
就像萨赫诺夫斯基形容的那样“冲突,是悄悄地深藏不露地进行的。
”没有人为的强化痕迹,所以,散文化电影的整体感觉是比较内向的,含蓄的,它追求的是散文化的意韵深远,而不是直接的故事表述,情节呈现,因而,散文化电影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想象、思索和回味。
在传统的戏剧结构中,矛盾冲突必不可少,导演会通过大量镜头和情节来解释或者推动故事的发展。
与之相对的散文化电影则是一种非线性的情绪结构,不需要考虑内在的情节联系,旨在抒发内部情绪世界的流变,然后通过一幅幅精致的画面向观众传达出某种情绪。
对情节重于细节的审美功能的“反叛”。
当传统的戏剧结构让位于散文化的结构之后,电影在散文化的表述中,更接近生活本身的样子,此时,电影中的人物更接近在真实生活中的状态。
新派小说派代表作家萨罗特强调:“在日常生活的表面下,隐藏着某种不平凡的强烈的事物......最重要的就是这种旨在发现表面之下深藏的事物的努力和探索”散文化电影的意义就在于此。
在《眼镜》中,我们往往看不见完整的情节,比如,当妙子来到民宿时,老板裕二正在做美食,妙子此时等待着美食,而裕二却说,让妙子自己准备食物,他的食物要给更重要的人。
樱奶奶是刨冰高手,在海边开了一家刨冰店,他们没事儿的时候就坐在海边吃刨冰。
妙子无法忍受这种真正自由的时光,逃离之后又不得不回来,最终选择和生活和解。
如果对电影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眼镜》中,散文化叙事对情节重于细节的审美功能的“反叛”随处可见。
首先,导演没有把人物处于彼此矛盾的对立面,而是将矛盾引入每个人物之间以及人物的内心领域,并通过琐碎的细节来呈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其次,矛盾冲突并不是通过外部剧烈的刺激来实现的,而是呈现于人物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并借由一系列的细节来完成矛盾冲突的消解。
樱来接妙子时,通过眼神示意妙子放弃自己笨重的行李箱。
艾草来找妙子时,通过喝啤酒这一行为迅速融入了民宿的环境。
导演通过一个个小细节实现了散文化电影的审美功能,而这种依靠生活本身的真实性和细节的微妙性恰好体现了散文化电影的美学观念。
对视觉效果重于情感体验的“反叛”。
人类的感官系统具有强大的审美功能和认知意识,这就意味着,通过感官系统,能够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
在欣赏一部电影中,我们往往先根据自己对电影的赏鉴式的“观看”来决定是否要继续“观看”,所以,现代商业电影的视觉效果非常重要。
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情绪也在发生变化,思想品味以及审美格调也有相应的提高。
对于电影艺术,人们不再单纯的追求娱乐效果,更希望能够得到一种震撼或者颠覆。
而散文化电影截然不同,和重视觉效果的商业电影相比,散文化电影更注重情感体验。
在荻上直子这里,所有的“视觉效果”都被简化为自然风貌,在她的镜头下,我们可以看见日本岛屿旖旎的风情,可以看见清澈蔚蓝的海水和温柔的海岸线。
海风吹过时,我们似乎还能闻见咸腥的海风。
虽然没有眼花缭乱的视觉效果,但这种充满诗意的散文化电影也能给人带来舒适和愉悦。
散文化电影摒弃了传统戏剧中的种种“惯性”,以抒情写意来诱发人们对美的感受,让观众在思想意蕴和审美体验上不断思索。
尽管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视觉效果,但在恰当的时候,欣赏一部散文化电影依然能够给人带来满足。
简而言之,对视觉效果重于情感体验的“反叛”成就了散文化电影自成一派的美学风格。
散文化电影给观众带来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感受,它借助形象的画面和诗意的表达诉诸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
欣赏这样的电影,就如阅读一首诗或者阅读一篇散文,观众在其中得到的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动或者理解。
比如,在电影《人生》中,当我们看见那些壮丽而悲凉的西北高原时,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人和自然的关系,在《乡情》中,镜头掠过乡村田园,我们就能感觉到遥远的乡愁。
和其他的艺术相比,电影是一种很年轻的艺术形式,在百年发展中,电影并没有固定的传统可继承。
相反,电影艺术发展到今天,不仅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也成为一种主流媒介。
散文化电影作为一种更为年轻的电影类型,它的“反叛”,意味着观众对电影的接纳程度越来越高,也意味着电影创作者可以拥有更多元的表达
めがね -- 日光、小島、眼鏡女 (2008-3-19)兩年前看過荻上直子的"かもめ食堂"後,對這位導演留下了一點印象。
然後,去年夏天到日本旅行時看到"めがね"的Handbill,就一直等待著這部電影。
當知道今年電影節有選映,登時興奮不已。
當然,又能看到我喜歡的市川實日子和小林聰美,也是原因之一。
昨天晚上看過之後,心想今年有這樣的一套電影作開始,實在幸福;也像預告之後的電影,亦能讓我好好享受。
這陣子倒算十分幸運,看到的,都是好電影。
連帶寫東西的能量亦慢慢回來了,可喜可賀。
說回電影罷。
實在想像不到,有人可以拍出這樣的一部電影。
沒有起起伏伏的劇情,甚至可說連故事也算可有可無。
我們看到的,只是美麗的南國小島景致、幾位主角的愉快食相、還有他們無無聊聊地走來走去、坐著說話、釣魚、下棋、織頸巾、喝啤酒、彈mandolin;這樣就成了一部電影。
如果是香港導演拍的話,大概在sell橋時已被ban了,更遑論可以上映。
但我就是十分喜歡!
我覺得,荻上導演要說的,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哲學。
不是嗎?
電影中處處透出要大家慢下來,等一等的味道。
慢慢煮紅豆,不心急,就可以吃到美味的刨冰;覺得迷路了嗎?
再慢慢向前走多幾百米,路就在右邊了;工作得累了嗎?
休息一下吧,再勤力的人也要休息啊。
或許,這些都是電影中,民宿主人說的"たそがれ"吧?
有機會的話,我也想"たそがれ"一下。
後話一我決定了。
下次旅行的目的地就是電影中那個南國小島 – 與論島。
(http://www.yorontou.info/index.php)求教了一下Google大神,這個小島位於日本鹿兒島的最南面,雖屬鹿兒島縣,但卻更接近沖繩縣。
全島人口不足八千,以觀光旅遊和農業為經濟來源。
後話二Google大神也告訴了我,電影中出現過的兩間民宿,也真的是營業中的民宿。
主要場景民宿"ハマダ"其實是一間大型酒店"ヨロン島ビレッジ"的一部份。
(http://www.d3.dion.ne.jp/ytara/)另外,那間強逼人勞動的民宿"Marine Palace",其實是民宿"星砂莊"。
當然,他們不會要住客勞動。
(http://travel.rakuten.co.jp/HOTEL/13753/13753_std.html)後話三在網頁來來往往之間,又找到了一位看完電影後,作了舞台探訪的日本人的blog。
(http://fairelabombe.jugem.jp/)還拍了很多照片,來和電影中的場景一一比較,蠻有趣的。
後話四電影中有不少有趣的對白,但當我聽到加瀨亮說:僕はやりたい。
我就忍不住笑了。
(有看"それでもポクはやってない"的話,會覺得更好笑喇。
)
被电影院轮番不尽人意的美式大片轰炸以后,发现还是暂时回归亚洲风比较好。
又回忆起曾几何时在不同碟铺收刮日本片的日子,必须承认日本闷片在造诣上略胜韩国很多,台湾到底被殖民了那么些年,多少学到点。
本质上我是个不喜欢旅行的人,每一段旅程都有归期,而我害怕这样的告别。
有人也笑我可以再去嘛,何必如此介怀,可我有我的怪癖。
最近一次被点名问到要是有500万怎么办,超过85%的人都回答去旅行,而我的回答是去瑞士。
是去而不是去一次,我希望这一次旅途既是终点。
某人问我为什么是瑞士,那里有我喜欢的雪山,那里安葬这我这辈子最尊敬的人。
需要一个能一直生活下去而不需要说再见的地方,即使只是乌托邦。
看<眼镜>的时候就知道那种生活就是我想要的。
那是一个不同于古镇的怀旧,又远离城市的喧嚣,仿佛处于中立的空间。
不需要手机电脑这些与外界保持联系的高科技产品,但是可以有放很多食材的高级冰箱,以及能制作出各种食物的先进厨具。
煎蛋培根吐司咖啡,连早餐都是我的心头爱。
民宿,海边,晨间操,就连他们钓鱼的台阶也如出一辙。
看来有必要把<我的暑假>再拿出来玩一遍。
可惜迟迟等不来汉化版,不过不影响体会那种氛围。
怪婆婆再次出招,这次带来了独家红豆刨冰。
每个人都吃的津津有味,不知道是真有那么好吃还是大家都品出了幸福的味道。
恩,下次就去完成花生冰沙之旅。
“当你迷路,有就再跑个80米然后右转”。荻上直子的片子,真的有一种特别的韵味啊,这么简单的故事,慢节奏的日子,平静的生活,风和日丽的环境,自给自足的日常。还有少言寡语的人们,粗茶淡饭中的诗意,刨冰、梅子、饭团、龙虾,不要忘了那位冬去春来的老奶奶,像神仙一样,从头到尾对生活的享受,平静、舒缓、奢华而简约
荷物を捨て、メガネを捨て、なんとなく不安になてきたら、どこから80メートルぐらい走って、そこを右へ、というのは人生でもあるのじゃ。扔掉行李,丢掉眼镜,当你迷路,有点不安的时候,就再跑个80米左右然后右转,人生何尝不是这样。
受不了
蓝天白云,阳光沙滩,碧海青山,很安静很恬淡。
吃吃喝喝得了哈
就觉得不如海鸥食堂
做操吧
无聊至极,不是治愈,是麻醉。
字幕组垃圾。画面好清新~我喜欢~那就是我要的生活状态啊~~~
同类电影中最差的一部,立意太浅,元素堆砌,其他是为生活而生活,这部是为避世而避世,避世者的乌托邦
非常不对胃口,人和事都做作无聊,两倍速也嫌慢。
也想试试面对大海吃刨冰喝啤酒
干净!
无所事事不一定是虚度光阴
喜欢这种简单的生活方式,喜欢那个奇怪的致谢操,觉得好好玩哦。
我明白什么叫自由,请笔直地走上这条路,不要靠近深深的大海,我忘了你的叮咛,月光会照亮每一条路,游在黑暗里的鱼就像宝石般,偶尔间被称为人类而成为现在的我,恐惧什么,战胜什么,是该卸下再也负荷不了的重担的时候,获得更多勇气,获得更多温柔的勇气,我明白什么叫自由。
加濑亮你萌死我算了。感谢豆友的字幕。
很安静
好吧,你是否找到了自己的那副发现生活的眼镜?
前半段所展现出来的些许怪诞气质还是非常奏效,暗喻式的,闯入者如何被接纳,如何服从再融入。后半段又是流于表面的重复,离如今洒糖水的油腻只剩一步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