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明珠台看了这部戏,好像有魔力一样,一开始看的一分钟里,我的眼泪马上就掉下来了。
我没有从头开始看,切入点正好看到小男孩拒绝外婆水煮鸡腿那个情节。
哭得一塌糊涂。
于是,眼泪和抽泣陪伴我走到了字幕出现的一刻。
很感动,好像很久没看过那么感动的电影了吧。
我跟大头说,我一定看不下去的,因为不忍心看,明知道自己会很丢脸地号啕大哭,可是,我还是希望看到孙子能够明白外婆的无怨付出,而深感惭愧,于是我强忍泪水,一直坚持到最后。
导演选角的功力真是令人折服,如果外婆的角色是一个健康而且又点像传统韩剧里那些唠叨而且带有刻薄嘴脸的老太太,估计就没有这样的催泪弹效果了。
她总是卷缩着身子,身形并不是嶙峋类的,也正因为她这个身形,更凸现她亲切的形象。
白到有点发银的头发散乱地飘在农村灰尘夹杂的空气里,有点迷蒙的眼神,是经历了很多,看破了很多,还是从未经历太多,未被污染的淳朴心情?
我偏向后者的思考角度,在那个没有太多物质诱惑的小乡下,婆婆从出生到老去,用了整整八十多年的时间,对着同一个环境,同一种人,她的世界里,可能没有太多纷扰,却更显珍贵。
我还未老,不能彻底了解老人家的心情,面对这么一个无礼的小孙子,她显然并没有考虑过太多,即使被唤作“白痴”,她也不觉得是什么侮辱,因为她的世界里,只有亲情,只有亲人。
这么样的婆婆,我实在是打从心底里喜欢,不是因为她外表可怜,也不是因为同情,更不是替她不值,只是喜欢,喜欢她的重情。
说太多外婆了,忽略了小孙子,他的表演也是很到位的,我从头到尾就不感觉他可恶,因为我们身边不就是有很多这样的孩子吗?
回想起来,我自己小时候,也是那样的横蛮着。
我甚至觉得很多都市的孩子,是不可能像小男孩一样,最后还懂得教外婆写信,还懂得给外婆盖被子,我甚至认为,那只是导演一厢情愿地把这个小霸王的世界美化了。
曾经有人痛恨那些一take过,没有删减的长镜头,影片的最后,一直把外婆从山脚下陡峭石头路一磕一磕驻着拐杖走回家的情景,用了一个电影学院学生惯用的长镜头表现出来,我也曾经不喜欢这种所谓的偷懒模式,可是,当我看到那一幕的时候,我终于明白到,很多影片的深刻含义,并不是用什么technique就可以分析清楚的,我们的感情,才是带动所有影片感情回旋的重要枢纽。
我只是记得,我希望那个镜头不要停止,就好像,我们对亲人付出的爱一样,不可以停止。
就是那么一幕,我知道了把爱带回家,深藏心坎的珍贵。
我又写了一篇不像影评的影评,被感情左右的人,是永远无法理性分析一切的。
我亲爱的外婆,我爱你!
按语:很久没有被感动了,有一部电影,我看过后真的被感动了,一部很朴实的电影,但又很容易让人动容的电影,也是一部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和儿童该看的电影。
这就是《爱*回家》。
我想念你(……)你好!
今天我参加了本学期的第一门课的考试——影视艺术欣赏。
考试内容就是看完电影《爱*回家》,后写影评。
我哭着看完了电影。
下课了,同学打开了灯,刺痛了眼睛,其实是哭痛了眼睛,我掩住眼睛,走出教室,到角落里大哭一场。
返回教室,开始给你写信。
之所以不写收信人,因为我也不知道把信写给谁,究竟是写给你,还是写给外婆。
外婆不识字,突然把这样的一封信寄给她老人家,由小姨念出来,肯定会变味的。
老师太不该放映这样煽情的作品来做为考试内容,我不去“百度”和“GOOGLE”别人的影评。
而这学期讲述的色彩,节奏,亮度,声响,音乐,对白等专业内容都统统让开,全不在我的影评范围,因为。
在整个放映过程中,我完全忘记了课程和考试。
我只知道我在哭,在不停的哭。
第一感觉就是,今年我要回外婆家过年,不和父母一起过年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她在乎的不是等到我功成名就后去孝敬她,普天下的父辈,祖辈,需要的是我们的爱*回家。
影片中的哑,聋,驼背的的外婆和外孙相差70岁,我和外婆相差近60岁,。
当然我没有小男孩儿那样调皮和霸王,因为,当我送过去的时候还不到两岁,现在设想,一个年过六旬的老人照顾一个不足两岁的孩子和一个一直生病的外公是什么概念。
小男孩儿成佑其实和我很相像,我家在县城,当然有电视和电灯用,外婆家在乡下,用的还是自制的煤油灯。
当然,由于家教甚严,我不可能放肆的跟成佑一样做个霸王,感受生活境况的落差,都化为抠枕边墙纸的动力,或是用指头一次次“不小心”戳得到处是洞洞。
里面有几段是让人心颤的,另我咬住手背才没有哭出声音的几段。
(一)穿针成佑由不耐烦至最后深夜将线团上所有的针穿满线,长长的线穿不尽期间的爱。
外婆的眼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看不清的,虽然换了N个眼镜,但还是无济于事,我也曾和成佑一样,不耐烦的去帮外婆穿针,因着自己的眼睛好,体味不到穿针的困难,也因着嫌麻烦,同样把针线穿的长长的,,以至于超过了我的身高,虽然我也知道这样使用级易打结。
(二)新鞋和旧鞋乡下商店里的鞋子自然没有汉城里的漂亮。
但汉城准备的鞋子赶不上孩子日渐增大的脚掌。
不合脚的鞋和路是永远都有的。
于我,从每年的夏天到冬天都住在外婆家,我就年复一年的穿着外婆亲手做的鞋子,至今在我大学寝室里的床下还有外婆亲手做的棉拖鞋,能够有一双81岁的外婆亲手做的鞋子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三)思念成佑终于体味到婆婆的爱了。
当意识到自己要返回汉城时,他教会了不会说话的的婆婆识字和写字。
“我病了”,“我想念你”《爱*回家》在此处升华,成佑用涂鸦的图片表述他的爱和思念。
尽管婆婆最后还是孤独的生活在乡下,她收到了孙孙的信:我想念你。
大脑一片空白,我很想现在回家,但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也许世界就是这样,我们长大了,我们得到了青春,但我们同时也在失去着他们,令人痛心的规律。
还是头痛,我只清晰的感觉到,我想念你。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马上就要到来。
在这个象征团圆的节日里,最适合看温暖动人的电影。
今天就为大家推荐一部十分质朴,但口碑极佳的温情好片。
相信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唤醒一些儿时的回忆。
爱·回家 (2002)9.02002 / 韩国 / 剧情 家庭 / 李廷香 / 金艺芬 俞承豪
这是一部小成本电影,整部影片拍摄得十分朴素,没有华丽的技巧与表演,但是却收获了票房与口碑双丰收。
影片上映后,连续四周蝉联票房冠军,最终成为韩国2002年度票房亚军。
在韩国最大的门户网站Naver上,获得了9.39的高分(满分10分)。
豆瓣上,近9万人打分,超过六成观众打出五星,评分9.1。
*温馨提示:下文有剧透影片中的故事,围绕着海报上的祖孙俩展开。
电影一开始,妈妈带着7岁的儿子相宇坐在开往乡下的汽车上。
由于工作不顺,妈妈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来处理繁杂的债务,只能把相宇暂时安置在外婆家。
7岁正是一个小男孩最好动、最调皮的年纪,相宇在嘈杂的汽车上坐立难安。
看着身边坐的全是农村的乘客,相宇露出了嫌弃的眼神。
山路崎岖坎坷,几经辗转终于来到了外婆家中。
妈妈给外婆带了衣物和保健品,向外婆解释此行的目的,随后坐车离开了这里。
就这样,相宇和外婆开始了同在一个屋檐下的生活。
乡下的房子破败不堪,墙角布满蜘蛛网,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
没有床铺,只能睡在草席上。
没有厕所,只能用痰盂来应急。
这些变化让相宇难以适应。
或许是为了表达对妈妈的埋怨,也或许是为了表示对现状的不满,相宇做了许多捣蛋的事情。
他把尿撒在外婆的鞋子上,不愿意吃外婆做的饭,还在墙上写下责备外婆的坏话。
外婆年事已高,不能说话也不会写字,永远佝偻着半个身子,行动缓慢。
她非常疼爱自己的外孙,为他洗衣做饭,给他拿出箱子里珍藏的点心,但依旧不能满足外孙的要求。
每当面对生气的相宇,她只能用手在胸口画上一个圈,表示自己的抱歉。
不同于城市里的热闹繁华,乡下的生活总是安静而枯燥。
相宇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玩从城里带来的游戏机。
从早到晚,不亦乐乎。
几天后,游戏机的电池耗尽,相宇焦急万分。
他想找外婆要钱买电池,但外婆只是心酸地掏了掏空空如也的口袋,表示无能为力。
相宇一气之下推了正在洗衣服的外婆,然后愤然离去。
回到家中,相宇翻遍了外婆的储物盒,把里面的物品乱扔一地,依旧没找到钱。
相宇怒气冲冲的走出房间,正好看到从河边盥洗衣物回来的外婆。
他一脚把外婆刚洗干净的痰盂踢到在地,瞬间摔得四分五裂。
失去了游戏机的日子,对于相宇来说相当难熬。
他趁外婆午休的时候,偷走了外婆头上的簪子,想拿去卖钱换电池。
在乡间走了一段又一段山路,相宇终于来到了开店的地方。
他四处打听卖电池的商店,但遗憾的是这里并没有游戏机需要的纽扣电池。
悻悻然回家的路上,相宇在田野间绕来绕去,最后却迷了路。
一位老人看到正在哭泣的相宇,骑着自行车把他送回了家。
午觉醒来的外婆已经发现相宇不见,早早就在家附近等候,最后带着相宇回到了家中。
在没有电子产品和娱乐设备的乡下,日子变得尤其漫长。
相宇只能看自己带来的漫画,玩自己带来的玩具打发时间。
有时候,他也会帮外婆收衣服,帮做针线活的外婆穿针,但态度依旧很不耐烦。
即便如此,相宇的一举一动都被外婆看在眼里,并对他加倍疼爱。
外婆看出了相宇在乡下生活的不开心,只好问他想吃什么。
相宇说想吃披萨、汉堡、肯德基,可外婆似乎听不懂这些从未见过的东西。
相宇费劲地向外婆解释,外婆终于理解到相宇想要吃鸡。
外婆带着晒干的野菜,拄着一根木头做的拐杖,走在去往集市的路上。
她想把野菜卖了换钱,然后给相宇买他最想吃的鸡。
山路颠簸,外婆的步履走得艰难而缓慢。
山间天气变幻莫测,瞬间就下起了大雨。
一来一回,外婆终于赶在天黑之前,淋着雨、提着鸡,回到了家中。
外婆精心为相宇做了一份炖鸡汤,但换来的却是相宇的抱怨和哭闹,因为这不是他想要的炸鸡。
他一把将饭碗推在地上,外婆只能默默地将碗捡起来,把掉在地上的饭粒吃干净。
到了半夜,相宇从睡梦中饿醒。
看着眼前纹丝未动的鸡汤,他似乎也没有别的选择。
当相宇终于吃下第一口之后,才发现外婆做的鸡汤是如此美味。
第二天,外婆并未像往常一样早起。
相宇走到外婆身边,发现外婆昨天淋了雨,所以才卧病在床。
他细心地为外婆盖上更大的被子,还把昨天吃剩的鸡汤端在外婆面前。
他还趁外婆不注意时,将之前偷走的簪子还了回去。
或许正是从此刻开始,相宇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开始受到触动。
外婆病好之后,带着相宇来到了集市。
她把自己种的蔬菜卖掉,然后用换来的钱给相宇买了一双新鞋子,还带相宇去吃了集市上的美食。
回家的时候,外婆把相宇送上汽车,自己却走了下来。
她告诉相宇自己还有事情要做,让相宇先坐车回家。
在出发之前,外婆给相宇买了巧克力派。
但相宇却因为在车上遇到了乡间的小伙伴,嫌弃外婆在小伙伴面前给自己丢脸,而没有帮外婆拿沉重的包裹。
等相宇坐到站之后,蹲在站牌下等待回来的外婆。
可一辆又一辆的汽车到站,依旧没有看到外婆的身影。
漫长的一段时间过去,相宇终于看见外婆从远处走来。
原来外婆并不是有事要办,而是不愿为自己花坐车的钱,才一步一步从市集走了回来。
相宇感到自责,他接过了外婆手里的包裹。
在回家的路上,他还偷偷放了一块巧克力派到外婆的包裹中,脸上露出笑容。
这天,相宇想要去拜访乡间的小伙伴。
他打包好了自己的玩具,做了一个精致的造型,愉快地走在山路上。
当他出发前,发现外婆放了一个用纸包好的盒子在行李上。
相宇嫌弃这个盒子不好看,默默地从行李中拿了出来,放在裤兜里。
走到半路,相宇已经累得不行。
他看见一个斜坡,想要坐在行李上滑下去。
但地面十分崎岖,相宇一下子从坡上摔了下去。
祸不单行,相宇还在路上遇到了一只追他的疯牛。
由于摔伤了膝盖,限制了相宇的步伐,眼见疯牛就要追上来。
千钧一发之际,一个男孩替相宇解围,帮他引走了疯牛。
这个男孩此前被相宇戏弄,现在却反过来帮助相宇,这让相宇深感愧疚。
他给小男孩道歉,但小男孩却只是对他笑了笑,对之前发生的事并不在意。
经历了这一天的各种倒霉事,相宇负伤狼狈地走在回家路上。
他突然感觉到裤兜里有东西,掏出来一看,正是外婆临走前放的物品。
他拆开包装纸,发现里面装的是他的游戏机,以及外婆给他准备的买电池的钱。
一瞬间,相宇泪流不止。
他感受到了外婆在有限的条件下对自己无限的爱,也为之前犯的错感到愧疚和自责。
等他走到家门口时,发现外婆亦是早早就在门口等候。
伴着夕阳西下,懂事的相宇和外婆回到了家。
两个月的时间很快过去,相宇即将和外婆分别。
他担心外婆在家生病没人照顾,于是帮外婆提前写好了“我生病了”和“我想你”的卡片,这样外婆有需要时就可以直接寄出。
他还给外婆穿好了足够多的针线,这样外婆就能够留着慢慢使用。
离别的这一天,外婆把相宇送到车站。
妈妈让相宇和外婆道别,相宇却不发一言。
等到汽车启动,一直沉默的相宇再也坐不住了。
他走到汽车的末尾,隔着车窗,泪眼婆娑地看着路边的外婆。
他把手放在胸口,不断画着圆圈,就像外婆一直对他做的那样。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抱歉,也是一份对亲人难以言表,亦无需言表的爱……
《外婆的家》上映于2002年,当时饰演相宇的俞承豪和饰演外婆的金艺芬都是没有演艺经历的素人。
后来的俞承豪陆续出演了《善德女王》《朝鲜魔术师》《想你》等作品,并多次提名百想艺术大赏最佳人气男演员。
俞承豪而金艺芬从此再未涉猎演艺圈,《爱·回家》成为她唯一出演的作品。
她在影片中没有一句台词,却通过最朴实无华的表演,成就了这部感人至深的电影。
值得一提的是,现实中的金艺芬也是一名和外婆这个角色一样坚强的女性,她在老伴去世后,靠着院子里的100多棵胡桃抚育了1男2女。
她在只有8户人家的山里(电影拍摄地)生活了一辈子。
2021年4月,95岁的金艺芬因病去世。
长大后的俞承豪去看望金艺芬无论从剧情、表演、服化道、摄影等任何层面来看,《外婆的家》都算不上一部精彩绝伦的电影。
它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恰恰是因为它呈现出的那种朴实无华、未经修饰的亲情。
在相宇的身上,我们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那个曾经对长辈调皮胡闹,让长辈伤心失望的自己。
而当我们终于长大懂事,学会拥抱之后,他们却只能佝偻地站在时间的路口,目送着我们的背影渐渐远去。
亲情是一道无解的题,但也正因为其中的无能为力,我们才更加懂得珍惜的意义。
2002年,所有的电影记忆,都像被《我的野蛮女友》冲淡了,但还是有一部电影,在我脑海最深处,时时牵动着我的心。
昨晚,再次邂逅此片,心终有归宿,泪水再次释放。
不知道如何提起这支沉重的笔,不知道如何描述这位朴实的婆婆。
影片没有惯有煽情的生死离别,一切都是那么平实,却比所有做作的煽情更催人雨下,真实,唯美,都是心灵上久违的鸡汤。
影片中那张慈祥的脸,我永远也忘不了,是张刻满沧桑,是张已落尽枯叶的亲情树枝网。
好想抚摸着那张脸,说一声:“对不起!
”——《爱·回家》故事起因于暑假无人照顾的7岁小孩成佑,被妈妈送到了乡下的77岁的婆婆家。
那位哑婆婆,总是用粗糙的手掌在胸口比划着“对不起”。
那个婆婆的小外孙,典型的城市小孩成佑,任性,无理,顽劣。
成佑眼中,婆婆是个没有活力的人,只会呆坐在门口木台阶上望着夕阳;婆婆连买电动电池的銭都不能给他;婆婆连什么是肯德基都不知道;婆婆总是用脏脏的手给他夹菜;婆婆甚至连竹席上的昆虫都要放生;婆婆总是走路太慢;婆婆连穿针这点小事都要不断地麻烦我;婆婆脏死了,光脚上都还粘着山路边的废纸;婆婆什么都不懂,像个低B+白痴婆婆总是只会用那双苍老的手,在胸口比划着“对不起,对不起。
”......婆婆心里,成佑不喜欢我睡在床上,我可以睡在旁边的地上也行;成佑真聪明,他的木块玩具,我都不懂得玩;成佑不喜欢在脏脏的坛盂上大便,我可以每天用手在河边擦洗;鞋子突然不见了,我可以光着脚背着东西走在山路上;发簪突然不见了,我可以用生锈的铁勺子;成佑喜欢吃“鸡”,我可以卖了种的东西,然后换回一整只鸡,尽管我需要花一天一夜的时间走路;然后,我可以用磨刀石把已经生锈的菜刀磨好,尽管,这又要花上整个晚上的时间;成佑电动没电了,我可以剩下坐车回来的銭,买两块电池,尽管我需要走上一天的时间;成佑喜欢吃餐馆的汤面,那我可以只喝一杯茶就可以了;成佑害怕一个人晚上大便,我可以蹲在旁边守着,尽管风很大;......影片由于婆婆是哑巴,台词很少,拍的每个细节都是淳朴的,那些已被遗忘,被忽视的种种生活。
婆婆只是默默的,用她简单朴实的方式诉说着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故事。
当成佑妈妈从汉城来信了,小成佑要走了。
走前的这个晚上,小成佑教婆婆写字。
“婆婆,你要学会写字,那样你生病了就写“我生病了”,你想我就写“我思念你””。
第一次看到了婆婆哽咽的双肩,可是婆婆眼睛看不清了,长满厚茧的手也握不住笔了。
小成佑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画好了很多的明信片。
上面写着自己在汉城的地址和教婆婆写的那些字。
稚嫩的笔画,画上生病的婆婆都是那么可爱,想念的婆婆更加可爱,泪水是一串一串的。
直到要上车的前一刻,成佑才把画好的明信片给了婆婆,却还是一句话也不说。
车开走了,小成佑在车尾玻璃窗,学着婆婆那样,把手放在胸口,向婆婆比划着“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如此结局,淡淡的让我泪凝。
结束了,却没有字幕,长时间的黑屏等待后,又出现了婆婆那苍老的身影,送走小外孙后,婆婆依然腰脊弯曲的杵着拐棍,在山间小路上孤苦无依的走着。
还记得第一次,看完影片时,灯亮起,所有的人都在默默的凝视着黑白字幕的升起,像是看到自己过去的零碎记忆,拾起那已经忘却的感动,然而,像成佑一样,我们大部分人,即使已经泪流满面,却只能在远离的途中,比划着胸口的“对不起”,甚至连亲口说出来都没有勇气,而婆婆也还是一个人蹒跚在回家的山路上。
也许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这样一个婆婆,一语不发悉心的照顾着你,容忍着你,呵护着你,爱惜着你。
于是,我默默的在回忆中忏悔。
也默默的祝福我的婆婆,安好!
祝福天下所有的婆婆,安好!
坐完火车,又坐汽车,再走弯弯的山路,妈妈领着7岁的相宇去外婆家。
作为单身母亲的她为了方便找工作暂时把相宇留在那里。
相宇的外婆不能说话,也不识字,而一直生活在可乐、电子游戏和溜冰鞋世界里的相宇,刚开始无法适应连游戏机、电池都没有得卖的农村生活,他开始表现自己的不满,为了买电池,相宇偷走外婆的银头簪拿去卖;相宇还不顾在一旁缝袜子的外婆,在地板上玩起了溜冰。
有一天,想吃炸鸡的相宇通过各种手势,终于成功向外婆表达了自己的意愿,而外婆只理解到鸡肉,做出来的是“泡在水里的鸡”——— 炖鸡,相宇很生气,推翻了饭碗。
面对这一切外婆唯一的表示就是不停用手势表示对不起,因为连买电子游戏机电池的钱都给不起,因为不能满足相宇想吃炸鸡的要求而对不起。
韩国电影真的太擅长刻画这种感情了,明明是很平常的琐事,在片中却显得如此温情又感人,看完不禁想起了我的奶奶,我也是从小被爷爷奶奶带大,总是任性地挥霍着他们的爱…看完这个电影真的是扎心了,好好孝顺他们吧,珍视他们的爱,在还来得及的时候。
喜欢陈珊妮那首《来不及》,没有做过考证,觉得这是唱给某位长辈的歌:来不及送你一程来不及问你什么算永恒甚至来不及哭出声来不及陪你一阵来不及送你一程来不及为你尽点责任你的皮肤都穿松了来不及为你抹点粉我就是来不及说一声我就是来不及送你我就是来不及说一声我爱你不想再对这部电影做过多的评价了,真情永远动人,它让我记忆的影子在萤幕上呈现得越来越清晰。
我不知道把被唤起的思念说给谁听,只好把它写下来,给自己看吧。
我忘记什么时候了,曾经看到有一个活动,叫做“活下去的十个理由”,我特别清楚的记得易在上面写了点什么,那时候她还是个雌雄未辨的怪小孩。
我记得她说,要给奶奶买花雨伞,要为奶奶学很多种语言,用世界各地的话叫她奶奶。
我看了这些有说不出的感觉,那时候我觉得她在很细致的感受一些东西。
嗯,后来我们之间的事你也许也知道了。
以上是题外话,只说明我写这篇东西的一个原因。
每个行走在人生道路上的人从来都不是孤立无援的,若说这有力支撑,是父母,是兄弟姐妹,当然,还有我们的外婆。
我说,所有亲属当中,我最爱我的外婆,比父母还要爱。
我一直有愧于不善表达自己的感情,我甚至不明白我对外婆的爱从何而来。
我偷偷觉得,这是200%的母爱。
每个人可能遇到不同性格的母亲,有急躁有温婉有善解人意,可能偶尔让你暴躁让你无法理解让你大发雷霆,外婆却是那个永远会等在村口树下张望你的人,是会在过年的时候费尽心思做一桌好菜的人,是会把自己的积蓄偷偷塞给你用作零花钱的人。
不同的家庭在这一刻得到了共鸣。
我的外公,很多年以前就去世了。
现在,外婆身体健康是我的心愿。
我时刻在懊悔自己的不善表达,会埋怨自己在外婆面前过于愚笨,我不会说贴心的话,不会做好吃的饭菜,没有能力赚大把的钱。
我会做的,只是在外婆无聊时陪她说话,在她空闲时陪她搓麻推牌九。
我真是一个木讷的人。
但是我爱你,外婆。
又重温了这部电影,依然感动地泪流满面。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一个年纪大了不能说话的外婆,一个暑假寄养在乡村外婆家的城市小男孩,各种温馨的,催泪的调皮捣蛋的场景,让我对这部电影印象很深。
电影中有一段是小孩子要吃零食,要吃肯德基,可是乡下根本没有肯德基,外婆不知道小孩子笔划的肯德基是不是自己印象中的土鸡,就下山到城镇上为外孙子买鸡,回来的时候大雨倾盆,外婆连雨具都没有,佝偻着腰一手提着鸡,一手扶着石头上山。
外孙看到外婆做出来的根本不是市场上卖的肯德基的炸鸡,而是水煮的土鸡就开始闹起来了:“我说的是肯德基,不是这个鸡,我要吃肯德基,肯德基!
”说着还把碗扔到了地上,背过身去和外婆怄气。
外婆口不能言,想比划些什么又忍住了,目光看着外孙的后脑勺,眼神里藏了些困窘,愧疚,无奈以及不知所措。
当时在想这小孩子也太不懂事了,外婆这么大年纪了,下山一趟都很不容易,更何况为了外孙想吃一顿鸡,不知花掉了她多少积蓄。
可是,我们小时候又何尝没干过这些伤害老人的事情,嫌弃老人做饭不好吃,做事慢吞吞,同她说话总是讲不清楚,我们也曾埋怨过。
这一幕,特别的有共鸣,小孩子无意间说出的话是最伤人的。
外孙在外婆那里只度过了一个暑假,后来小孩子懂得了老人的心意,慢慢迁就,慢慢适应,有个场景非常感动,老人眼神不好,不能很快穿针引线,外孙就在旁边默默给外婆递穿好线的针,这个场景非常和睦。
分别的时候,外孙教会外婆几行字,说:“外婆你不会打电话,要是你想我,就给我写信。
我看到信就会过来看你。
”外婆点点头一个人缓缓地,沉默地走向一个人的回家之路,背影十分令人想哭。
这是一部好电影,里面外婆的扮演者全程一句话都没有,可是眼神表达了太多内容,非常有戏。
我看到了天底下的外婆对于外孙的关心,疼爱与包容。
我也想起我的外婆了。
高中时候和班上同学看的,今天因为推荐同学,再看了一遍,基本已经忘了高中看的时候的感觉,也许当时在太多同学的面前没哭吧,或者是当时还没能理解这么多。
外婆是08年3月份出车祸死的,当时的我是不知道我外婆走没有走,只是静静的躺在那里,反正现在对当时的记忆也就是泪人一个。
记得小时候外婆有那么一点重男轻女,每次我过生日活着过节都安排的特别丰富,我妈嫌我外婆太惯着我,我小时候的第一辆车是外婆给的,第一个摇摇床也是外婆给的,外婆还去给别人买过熊的皮来给我织成帽子,怕我冬天的时候冻着......记得在我6岁生日的时候,瞒着我妈给我买了一架钢琴(我妈后来给我说,那架钢琴8万块,外婆是省下多少钱给我买的啊),也开启了我的音乐之路。
每次我最想去的就是外婆家,在那里我可以肆无忌惮的玩。
每次我和外婆外公三个人吃饭,外婆可以做一桌子的菜,具体多少我已经记不清了,反正就是每家人过年的时候请客人的那种“一桌子的菜”还不带重样的,每次外婆笑嘻嘻的看着我吃,特别高兴,我现在都还记得外婆看我吃饭的样子,结果就是每次都是拉了肚子,我妈来接我,无奈的叫我外婆下次少弄一点。
小时候在外婆家都是我最好的童年回忆,小时候也最期待外婆送给我的生日礼物。
直到08年的那场车祸带走了外婆,之后再也没有了那种“拉肚子”的待遇,也没有为了一个生日礼物可以提前激动一个月。
小时候外婆就经常给我说“多吃点哈,以后要长的高高帅帅的”如果外婆还在,现在能看见已经长到185的我该有多高兴。
对外婆的爱,不加半点杂质,无论我在哪儿,外婆的爱都是永远不能替代的
终究还是没忍住,熬夜也要将这部片子看完不出所料,依旧看的泪眼模糊,我不知道是自己的泪点越来越低了,还是年纪大了,看到衰老的人总忍不住想到自己身上,自己的外婆外公,自己的爸爸妈妈,自己,都在一步步朝着衰老前行,而如无意外,注定的,会看着深爱的他们渐渐失却活力。
想着想着,又再一次忍不住眼泪。
爷爷在父亲很小的时候就过世,奶奶在我读中学的时候过世,我的童年随着父母在外地度过,放假期间,奶奶家并没多呆,更多时候是在外婆家,外婆家也在偏僻的山里,土瓦房,喝水得到山下水井挑,外婆总是满脸笑容,却一身病痛。
印象很深的放寒假的时候,我和表弟表妹们挤在外公外婆的房价睡觉,外婆家养的猪也常常在那时候生小猪,这在山村农家可是大事,外婆和外公常常就在那几个晚上通宵守在猪圈前,把被褥往稻草上一铺,就那么睡下。
冬夜寒冷,而他们就那么守着,年复一年。
片里的外孙开头和外婆对着干的事我和表弟表妹都没干过,但每个孩子都有熊孩子的历史,我们几个脾气倔强,有好几个夜里因为表兄弟妹间的小矛盾,总有那么一个忍不住拔腿就往山里或竹林里跑,让干了一天农活的外婆在后面追,记得有一次表弟在跑的时候掉进坑里,腿扭伤了,外婆把他背回来,嚼着草药给他敷好,料理完毕我们才看到外婆自己的腿也早血迹斑斑,而我们没顾得上看,她自己更不放在心上。
外婆总是这样,她一手拉扯长大五个孩子,她没念过书,晕车晕的厉害,所以也没出过远门,外婆的人缘很好,因为她很爱帮助人,这点和片子里的外婆很像,她是家里好不容易炖点补品她都惦记着下屋生病的另一个婆婆而分一半给她,她在山村里,日复一日劳作,等着假期我们这群熊孩子如期而至,开学了又如风离去。
每次离开外婆家的时候,外婆总往我们每个人的口袋里塞钱,那是她一个夏天顶着烈日在山上捡蘑菇,一整年在山上砍柴,拖回竹子一把把扎扫帚换回来的,她从舍不得在自己身上花钱,却总惦记着后辈,很小的时候不懂,家里亦贫困,外婆给的压岁钱总是在收到的人最多的,等大些时候知道外婆的不易,不再接过她给的钱,结果每次她都拼命塞拼命塞,她的这个习惯至今未改,在我们这群熊孩子一个个长大成人后孝敬她但她一转身依旧会追在我们身后给压岁钱,只是外婆老了,已经追不上了。
我想这部电影会让很多人感动,小时候外婆家总是一个甜蜜的词,现在的外婆家却每每让人伤感,有的人外婆已经不在,而更多的外婆正渐渐老去,终在不久的将来要说永别,我不愿相信亲人只是一世的缘分,那怎么够,跌跌撞撞的成长过程中渐次得知那份爱的浓厚,而相伴的时间却总有限,每每想到这,总难免黯然。
不管对你多好,终究是要离开。
真的好讨厌这种小孩。凭什么让别人一直用爱去包容你啊。生活习惯不同,经济上有落差这些都ok的,但是没教养没礼貌素质差蛮横这些不用惯着你啊???
太感人了 在孙子说想吃肯德基 于是奶奶就卖了家里的积蓄换了头鸡给孙子炖鸡的时候 以及孙子对奶奶说生病了就寄一封空白的信就知道了的时候 眼泪绷不住在眼眶里打转了 这种感人肺腑的情绪 这种打动人的感情 不是靠设定剧情刻意煽情可以达到的效果 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祖孙二人一点一滴的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奶奶的爱是伟大的 是无言的 是包容的 是涓涓细流般的 是润物细无声的 孙子叛逆不羁 充满了大城市来的骄矜 傲气和任性 但奶奶无条件的包容 都是最伟大的爱的体现 或许经年过后 孙子懂得了奶奶的付出和爱 但可能永远错过了报答的机会 这种子欲养而亲不待 是人世间对成长犯的错误和付出的代价所判处的极刑
一老一小演技了得,总的来说就是拍一个小2B和他老外婆的乡村生活。
一股毕业作业的气息 刻意不说教却变成了一种说教
到最后还是看哭了,虽然这电影本身并不算好,它如此畸形的高分可能就是让太多人想起自己的外婆了,我想我也是如此,不过我的记忆中并没有如此强烈的戏剧冲突,没有如此尴尬生硬的情感氛围,而且,我们并没能好好告别,没有坐在公交车遥遥相望的想念,生活和电影是很不一样的,这感觉很糟,糟透了。
3.5。小孩子的良心也是肉长的,哪怕他平时再惹人生气、再顽劣,但是你对他的好他都是记在心里,终究会表现出来。故事和风景有点像《冬冬的假期》。演外婆的老奶奶真实再现了朝鲜一代贫苦妇女的模样,弓背爬完山,心疼。
意料之外的并没有打动我,有些部分过于刻意,反而使人物脸谱化失去了立体感,不过这仍然是个流畅的故事。
看到最后我被深深感动了,喉咙中有些哽咽,伟大的亲情。看一次哭一次
这么个烂片,豆瓣都有9.1分,太不可信啦
把一位高龄老人独自留在乡下,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这样的设定是合理的吗…
穿针引线我也给我的外婆做过,但是现在没有机会了
这部电影完全证实了,台词并不是一个电影必不可少的,最后祖孙告别车子开动那一瞬间眼泪直接出来了,前面所有剧情就等这一瞬间的爆发吧,小孩虽然有点混,但很真实,这小孩演的也不错!
人物性格反差非常大的一对组合,小屁孩真的是欠打,各种场景都是非常让人烦心,如此没有教养的人看得我非常冒火。外婆却又是各种的逆来顺受,一切都以照顾外孙的情感为第一。所有的冲突都建立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上,非常难受的观影。不好看!整个片就是一直不停的想去揍那个小孩。
我想起了已经故去的爷爷奶奶,然后哭的一塌糊涂。
对于童年到奶奶家的回忆总是充满了田间小路、破败的房子、傍晚的河和大堆的淤泥,还有可以时不时的让奶奶买的零食,跟主人公一样的不懂事,一样的捣蛋,影片的最后小男孩给姥姥把家里的针都穿了线的镜头令人动容,姥姥自己步行回家更是老人家疼爱小孩的方式,什么都可以给孩子,却不舍得给自己~~
负分滚粗没商量,边跑步边看,看到一半差点没给我心肌梗死了,韩国人就不能想出点正常的人设,跟快手“这不李哥吗,几天不见这么拉了”有什么区别,好几个镜头跟菊次郎真像,到跟菊次郎人设完全反着来,外婆不能说话对比菊次郎屁多话稠,正南善良对比这小孩欠揍,还满嘴阿西阿西的,表情做作地一眼就能瞧出来是导演指导的,看完重新打,一星观望,傻逼韩国人。看完了,依旧负分滚粗没商量,硬挑优点那就是节奏,也没那么优,像一个套公式的叙事散文,油腻的半瓶子匠气。小孩依旧傻逼,老太太像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找的,一点不像她妈妈的妈妈。这片子真恶心啊,傻逼韩国人。
任性不懂事的孩子,无怨无悔的外婆,朝日不能伴余晖的巨大差异带来戏剧冲突,被肯德基等西式文化影响的现代生活回归乡野,熊孩子的变形计不是自愿妥协,而是彼此碰撞在遭遇挫败后的感受真情,才学会了胸口画圈的对不起。外婆为了省钱给孩子买礼物走路回村直接干泪奔,尽管老人演员某些时刻面对镜头不自然到完全是一副摆拍模样,但嵌刻进皱纹里的质朴与佝偻身形的一举一动却不是用演技就能模仿。想到儿时外婆的家,那些无忧无虑的时光,不都是老人用无微不至的关怀来守护。
跟蒋雯丽的 我们天上见 没法比啊,一直都没有高潮的电影
电影中的外婆让我想起了家里的外婆,感觉电影中的每个情节我都经历过,撒娇,贪玩,任性,更重要的是:还有外婆的无言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