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部电影并不冗长,相反,却是极其精简。
它把必要的背景介绍和许多情节提示都压缩到了最少,不看第二遍简直难以全部了解其中庞大的信息含量。
2. 佐由理在极其孤寂的梦中才发现自己需要浩纪,浩纪也在极其寂寞的生活状态下继续牵挂以前就曾留心的女生佐由理。
佐由理的感情是和孤寂同时成长的,当她从孤寂中被唤醒时,那份感情也无可奈何地被遗忘了,所以她醒来后才会伤心地说,“我有重要的事情要说,但是,消失了”。
这就像在梦中能体会到的很多清晰情节和心理感受,但在醒来的一瞬间,却注定无法留住,并不受控制地被迅速遗忘。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浩纪在片头仍是孤单一人。
3.拓也和浩纪在vale sail前的争斗,拓也那般激动并不是因为什么“救佐由里”还是“救世界”这样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他之所以如此激动的真实原因是,他发现佐由理在孤寂中需要的是浩纪而不是他,同时也发现自己其实不如浩纪用情深厚,出于本能的嫉妒,他才以“拯救世界”这样居高临下的理由来责骂浩纪。
但他冷静下来之后,决定接受真希,同时也成全浩纪,并完成对佐由理的约定,这些正体现了他的可贵。
拓也喜欢佐由理的证据,有一句台词,大意是他和浩纪“追求同样的梦想,喜欢同样的东西”。
4.为什么佐由理的梦会阻止塔对平行宇宙的置换,为什么佐由理在梦中需要的是浩纪而不是别人?
这些本是无需找出明确因果联系的问题,它只不过是无量宇宙事件中的一些偶然。
也许,梦之前的一眼对视,在正常世界中就是一眼平凡的对视,但在无比孤寂的梦中却成了第一时间想起的过往影像,然后就成了梦中的执念。
5.这部片子并不主要是讲两个少年如何努力地兼顾拯救佐由理与拯救世界这样俗套的情节。
它关注的,是佐由理生于寂寞却又不受控制地消失的感情,是浩纪失去重要感情之后仍要继续的生活。
一方遗忘了曾是心灵支柱的重要情感,一方永远失去了本该属于自己的心意。
整部片子都流动着一种淡淡的空虚和无奈,但生活还在继续。
至于少年们的友情和约定,当然是本片想传达的正面能量,只是也有一点惆怅的色调。
最后吐个槽,新海诚有必要如此惜墨如金么?
许多情节完全可以交代得更清楚一些,让观众不至于一头雾水。
不过,这或许正是难以动摇的个人习惯吧,因为本人时不时也有惜墨如金的恶习呀,无奈摊手
新海诚的画面功夫毋庸置疑,一个人做出一部CG已经很厉害,而在《雲のむこう、約束の場所》中,他对光影色彩的把握纯熟了许多,在质感上“明亮”是他的一大特点,无论人物、风景或物体都处理得很明媚,个人不是很喜欢,虽然会赞叹“这个天空真是太pl”,但是却没有看《千与千寻》那种整个人沉陷的感觉,怎么讲呢,还是轻浮吧。
最后valesail展开垂直旋翼的时候,浩纪轻抚佐由理面颊的时候,那句“我们开始新的生活”最后浮现的时候,我真的有点失望。
其实这个平淡无味的故事创意还是不错,但是编故事的人和讲故事的人是不同的,新海诚其实编故事的能力是不错的,但是叙述能力实在sorry,这一点岩井俊二就比较在行。
看得出新海诚其实试图在不同的场景中编织一个细密的故事,但是叙述实在单薄,比如浩纪在东京的孤独感表现得真的没什么说服力。
千寻搭上那辆玫瑰色雨海上的火车,真嗣坐着环线听的walkman,剑心试图洗去手上血腥的木盆,都是令人眼前一亮的细节闪光。
而片中violin无疑是导演精心安排的象征,但是说实话,除了用来带出那些悦耳的插曲外,我想不出这样做的必要性。
《萤火虫之墓》中的糖罐绝对是震撼人心的道具,而在此片中,violin却显得有些突兀做作。
关于约定,片子一开始的倒叙是很好的,但是浩纪的梦中再约就多余了,意义不大。
到是冈部大叔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我觉得上面少男少女的寂寞多少有点不知所谓,大叔看到这三个少年时,是否有种昨日重现的感觉。
拿一部从未试飞过的飞机载着PL去摧毁塔,这就实在太过为浪漫而浪漫了。
自然,看新海诚就是看画面,所以以上这些不足,似乎也不再重要了
千年修炼,只为与你遇到时,让你满心眷恋。
——题记以前,我现在多么习惯用以前这个词汇来叙述自己。
以后,我从来没有对以后如此的充满期待……公车上挤满了人。
挤满了,就是连喘息的空间都显得狭窄。
9个小时的时间好像是驾着喷气式飞机的,那为什么9天,显得那么漫长呢?
他不知道。
他知道。
据说,在觉悟之城经历了七日顿悟之后,人就可以摆脱一切烦恼。
他一直都相信。
如果有一天他可以足够的成熟清醒,他就可以不用再怯懦,不用再害怕,不用再对自己充满不确定,不用,再觉得在这茫茫人世间,充满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
他现在仍然无法否定顿悟是可能拯救的出路。
但是,他知道爱,爱对他而言,是殊途同归。
男主角从窗口看到女孩子的脸,然后他随手弹了一首曲子。
钢琴的声音一直延续着,这组镜头整个都是那个女孩子的脸,镜头很缓慢,很长。
我想,那大约就是一个人的可能有过最好的爱情了,那是对自己的爱情。
爱上的感觉,没有时间流过的历时感,也没有周遭世界的嘈杂,只是爱而已。
镜头表达得淋漓尽致的,镜头对面,看到的是一个事物可能包含的,或者可能带来的深深悸动。
这是美好的,只能这样说。
然而,我们不可能真的永远甘于自导自演。
总会因为吸引而产生融合的欲望。
因为融合才会有分歧。
因为分歧而生争执,因为争执,很可能心生怨恨。
可笑的是,大部分时候,我们的争执点都不在感情本身,最终却落脚于感情,甚至可能伤害到感情。
何以至此?
是因为我们愚蠢,还是因为我们的坚持?
他明白。
真正坚固的感情,是有真正坚实的双方作为基础的。
相爱的人,不会因为你多我少,而心生芥蒂。
当我爱你的时候,你的每一分每一秒,就会融化到我的每一分每一秒里,不时融合,而是融化。
这样,就不会,有任何排异。
如果我们的分歧不在感情,那么分歧也就不能成为分歧了。
它只是,生活中一次小小的插曲。
粉色的,粉末,一点点在阳光的爆裂中蒸腾,蒲公英种子一样随风散去,她的脸颊,涂着粉红色回忆的光点,闪闪亮亮,如同在孤独焰火中出现的红衣少女,如同在寂寞航船上永恒的琴声,如同画笔中灯光修长尔美丽的背影,如同茫茫麦地里牵手的奔跑的身姿。
他们站在两岸之间,在这尘世间悠悠的对望了一眼,车辆穿梭几乎看不见,老槐树遮天蔽日的晨光里。
时间流水一样,那么长。
一堵横亘古今的老墙,一枚千年回转的魔戒,一行古老而无言的梵文,一场浇透人心的雨,一次忘情的长吻,法国梧桐,南极白雪,北海连着后海无尽的荷叶缠绵,都无法说清这一秒钟他与她之间,有多少缠绵悱恻,凄婉决绝。
那记忆中永恒的信笺,那藏在心底的眷恋,那箱子底下已经不出声的八音盒,从不曾消失不见,却也不再轻易浮现。
还有脱落的长发,永远回荡的那首曲子,小时候的牙齿,曾经对谁微笑过,谁又偷偷不告而别。
都是难忘的情节。
他站在那里,她在他几十米外的天涯。
她转身,粉色针织上衣如同蝴蝶的翅膀,阳光戏耍着视觉的游戏,他仿佛看到天堂里,蝴蝶嬉戏的笑声,身影浮动的永远。
微笑连连,北海连着后海无尽的荷叶缠绵,荷灯袅袅的眷恋,静卧的故地,早已忘记身在何方的那双苍老的手,在迷迷茫茫中,被回忆袭击。
他看着她,她看着他,他们在这尘世间悠悠的对望着,一切,已经全然明了。
我们经常说起爱情,两个人相互喜欢是爱情,你喜欢他他不喜欢你是爱情,你和他相爱相守是爱情,为爱受伤是爱情。
我们不断的提及爱情,爱这个字包罗万有,总是让人将它与情感二字混同。
还是,这只是在咬文嚼字而已,爱本身就是情感的另一种表达而已。
那么,他对她的感情,就不仅仅是爱而已了,那是不可重复,也绝无仅有之爱。
他自我而固执的,这样相信着。
然后,他发现语言如此贫瘠,他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彼此。
眼睁睁的看着。
不,不仅是看着,他知道,他明白,她也明白。
这就是不可重复和绝无仅有了,他永远都相信她会明白,也相信她知道,他都明白。
写于二零零六年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b713e40101g5ts.html
日本人总是对未来的科技发展以及社会状况忧虑很多。
这一次在硬科幻下谈恋爱。
不过新海诚的电影都是这样的味道,淡淡的哀伤,长久挥之不去的寂寞。
而且他的电影里不说我爱你,却都是很深的感情。
这就像初恋。
唯一的区别是我们后来又爱上了别人,和另外的人结婚生活。
而他的电影里,男女主角总在互相等待。
我曾试图从某些方面入手来讲述这个故事,但面对电脑,我却无法敲击键盘。
所以,我只列下脑海中最深的那些记忆,来回忆那时的云,和少年们的约定。
世界——未来的景致,和现在别无二致世界并无不同,就算未来也一样。
拥挤的地铁车站,徐徐前行的单轨列车,破旧的工厂,寂静的乡间小道,以及一望无际的麦田和草地。
在电影最开始,新海诚就用他的镜头告诉了我们这一点。
人,也从来未变。
塔——启始与结束,皆缘于此夕阳映衬下的大地,有徐徐暖风吹过,树立在远方的高塔,映着晚霞的光芒,更加醒目。
藤泽和白川,与佐由理遥望着高塔,许下了一起飞往那里的约定。
那个少年们一直憧憬的地方,承载着他们最初的梦想和最珍贵的诺言。
但是,年幼的他们并不知道,他们想要前往的高耸入云的塔,不过是人类为了了解“可能”的未来而建造的哈哈镜。
这个协助人类偷窥上帝睡梦的“镜子”,默许了人类这种行为,但窥看未来的代价是,人类必须付出现在。
你要看多少未来,这座沉默的白色巨塔就会吞噬多少现在。
拿真实的现在,换“可能”的未来,这就是偷看上帝梦境的代价。
这时,塔的制造者才想到,哈哈镜一旦远离双眼,呈现在眼前的,只是模糊的画面。
而通过了镜片的光,却能燃烧起火焰,但这座塔燃烧的,却是整个大地。
但也正是它,让少年与少女有了并肩嬉戏的时光,有了彼此约定的诺言,它,也同样悄无声息的将佐由理从他们身边夺走。
当塔的设计者艾克森•滋克诺完成这项杰作后,他意识到,上帝根本不会随便让人偷看他的梦。
未来的门还未打开,现在的生命,就要先被侵害。
可自己又怎能忍心毁了自己毕生的心血?
所以,就让上帝的美梦,通过这座塔,进入到别人的梦境里吧!
这个别人,就是她的孙女,泽渡佐由理。
未知吞噬世界,少女的梦吞噬未知,只要她静静的睡下去,一切都不会改变。
但没有人想过,大人犯下的错,为什么要让一个少女来承担?
塔,还是默默的耸立在这块土地上,用他高耸的身躯,俯看着所有的人类,宛若天神。
小和田车站——他微不足道,却让我难以忘记那是在看过电影后,在一本杂志上,我发现了那篇文章——《小和田车站》。
我清晰的记得文中的内容,也同样清晰的记得那篇文章所附的图,那个和电影里一模一样的车站。
那个稍显简陋,没有任何标记的车站。
我不知道日本有多少这样的车站,也不知道这是否只是巧合。
但是,在那个瞬间,在我的记忆里,少女离去的站台,叫做小和田。
图片里,我似乎看到了与藤泽告别的佐由理,轻快的离开车站,走在回家的路上,双脚踏着坚实的土地,小提琴在她消瘦的背上轻轻摇晃,整个人,充满了生机。
那个车站,就在那时,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但后来我才知道,那一站,叫做中小国。
那张图,只是舶来品。
承诺——我们中又有几人,能坚持我们的约定?
哪怕他微乎极微我们总是轻易的许下诺言。
所以,也会更加轻易的遗弃诺言。
当佐由理静悄悄的离开,承诺成空。
即将达成的梦想纠缠着昔日的诺言,让他们分不清彼此。
他们,轻易的选择了放手,选择了离去。
那个倾注了他们所有心血和时间,将要载着他们飞行的白色飞机——Velaciela,也被搁置在那个他们曾经日夜奋斗过的废弃厂房。
可就算离开,来到遥远的东京,在高楼林立的水泥城堡里,还是能看到那座塔。
梦中,还是能忆起少女的面庞。
寂寞侵蚀着他的身体,就算嬉笑的同窗也不能让自己展颜,就算熙熙攘攘的人群也不能排挤自己的孤单。
所以,他会时常拉奏少女曾经为他们演奏过的曲子,但熟悉的小提琴的声音,只会让自己更寂寞。
他总会不断追逐不时在梦中出现的少女,可是,无论自己怎样奔跑,也无法看清对方的背影。
直到那封迟到了三年才送到的信,藤泽,才从恍惚的现实中醒来。
以为离去,就会忘记。
以为时间,真的会冲淡一切。
可在看到佐由理的信时,藤泽才明白,自己并没有因为时间而消退对她的爱恋和思念。
想见她的心,反而更加强烈。
三年,藤泽浩纪,用了三年时间,才唤醒自己沉睡的心。
迟迟醒来的决心,连通了少女的梦。
在梦中,与她相见,再次的约定,一定会实现。
“我要带你去那座塔,一定。
”少女的梦——她摇摇晃晃的踩在带着他走远的铁轨上,似乎希望从上面感受到对方的体温少女看到的未来景象,不过是一座座残破的塔,以及梦中自己孤寂的身影。
不停的做梦,不停的希望醒来。
因为现实中,有她还未来得及说出口的话。
所以,总是在寻找,总是在等待,渴望离开,渴望醒来。
忍受着侵入身心的寂寞,一个人,在狭小又宽广的世界里,彷徨的行走或者无助的等待。
在空寂的天空下,她想起的,会是谁?
是那个倔强害羞的少年,还是当初的约定?
梦中,昏暗的天空笼罩着破败扭曲的塔群。
只是不经意间,头顶上飞过的白色飞机,已深深的烙在了她的心底。
Velaciela。
那一刻,那架自由飞翔的飞机,越过了所有未来。
记得——少女醒来,未来的梦,也一起醒来你是要救佐由理,还是世界?
白川的枪挺着藤泽的脑袋发问。
佐由理。
看到这里的我不禁回答出来。
故事不可避免的又绕到了这样一个所有同类故事都会讨论的话题上来,但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充满了矛盾的疑问,在这里仅仅只是一个疑问。
所以,我们不需要考虑是要世界,还是要一瞬间的爱情。
因为白川随后的行动和我说出的话如出一辙。
佐由理。
或者说,是那时的约定。
“在梦里,我看到了天空中飞行的白色飞机。
”还是中学生的白川,看着坐在对面的佐由理,听着她讲述的梦境,全然听不到周围的喧嚣。
你还记得我们曾经的预定吗?
如果忘记了,就再回忆起来吧!
在白川拓也一拳打在浩纪脸上时,他就已经亲手拾起了自己多年前放下的东西。
原点——既然塔让你沉睡,那就来到他面前,把梦,还给他当Velaciela穿过阴霾的天海之间,越过被猩红鲜血渲染过的战场,晴朗的天空,出现在了眼前。
一同出现的,还有在这片广阔天空下,君临一方的高塔。
当Velaciela载着浩纪和佐由理缓缓划过现实中的高塔时,梦中的塔,也渐渐消逝。
两人的决心,在蓝天下紧紧相拥。
所以,当浩纪对着醒来的佐由理说出那句早已料到的“欢迎回来”时,感动,还是蔓延到了我的每一个细胞里。
而随即发出的飞弹,也让这个看似坚不可摧的塔,瞬间崩塌。
纠缠在他身上的一切,也终于画上了句点。
最初的约定,已经实现,可佐由理的泪水也告诉浩纪,他们再也找不到他们曾经为之执著和承诺的地方了。
但是,我们只有舍弃一些东西,才可以继续上路,继续生活。
因为以后的生活,承载着我们之前所有的梦想和承诺。
写在后面:在写这两篇文章时,才发现两部动画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是被分隔在两个世界,同样是执著的追寻着对方,《星之声》与《云》在细节处似乎是那么的相像,可若不是我这次点滴的回忆,可能永远也发现不了这两者是多么的相似。
如果说《星之声》是一个讲述距离与思念的故事,那么《云》,则是讲述了一个少年们成长的故事。
也许,这就是两者会让人产生不同感动的原因。
在《云》的故事里,梦想,友情和爱,都在故事里渐渐成长,渐渐蜕变,但在这不断的蜕变中,少年们的心,丝毫未变。
但不管你我感受到的是什么,收获的,都是感动。
最初吸引我的,是电影的名字和海报。
雲のむこう、約束の場所,很有意境的一句话,云的那边,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约定呢?
有时候想着这样的自己是不是很矫情呢?
会感叹风、雨、云、阳光,大自然里的一切,绝非刻意,而是思绪一下子就拉出去很远,就像手里托着风筝,乘着风,一下子升到空中,很高很远,这不是我自己控制的。
所有不愿长大的人,总在晦暗世界中寻找那个夏日里还是少年的自己,单纯到没有一丝杂质。
影片里战前大量的场景都是在黄昏的午后发生的,因为那是放学后的快乐时光:有些破旧的月台,仓库前的大草坪,拉小提琴的教室……不再炙烈的阳光跳跃在每个人的肩头和发梢,于是晃动的车厢里,夕阳抚摸下同伴的嬉笑脸孔就成了永远的定格,在记忆里挥之不去。
佐由理对拓也和浩纪说:“看,太阳好像永远不会落下去了……”豆瓣上说新海诚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深度寂寞症患者,因为他对这个世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如果不是寂寞的无以慰藉,他是无法达到这样的境界的。
佐由理不见了,仿佛永远也不会终结的美好时光分崩离析。
浩纪离开老家转学到东京,却也无法让心平静下来。
“在学校里我也有朋友,但是,在东京三千万的人群中,我找不到一个人愿意去诉说,愿意去倾听的……”每天和那么多人相遇,大家却在各自的平行世界里生活挣扎。
这是怎样的孤独??
最爱的人突然消失不见,而且没有一点预示,经常做梦梦到恋人,却也只有梦里才能相见。
怎样才能让爱人从梦里醒来?
需要飞到世界上最高的塔上,在云的另一端,等待爱人睁开双眼。
若我无法制造出一流的飞行器,若我的燃料不够,若别人将我击落,抑或者我本来就畏惧高度,那么,我和她终将永远在两个平行没有交集的世界寻找对方。
我不是不爱你,是我太爱自己,给自己太多的借口来掩饰我的怯懦。
因为曾经被这样一个人的25分钟而深深打动.所以,我这次无论如何也要看到大屏幕中他的作品.相信所有的人都会被影城一厅超级大屏幕布上的云,光线,天空,白色有翼的飞行器所深深感动,但同时,我相信所有的人都会被那个跨越多层次空间的爱情故事弄晕了头。
这个故事太匪夷所思了,有点象张爱铃<倾城之恋>,故事里所有的力量聚集,并且让整个世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仅只为两个高中生的初恋.---听上去是不是还有点幼稚。
也许,这所有的一个多小时,其实,无非是为了说明我们的导演,新海城先生是一个如何不可救药的深度寂寞症患者.在整部电影里面,最能代表作者心声的可能是广树在三年后去东京读高中时的独白:"在学校里我也有朋友,但是,在东京六千万的人群中,我找不到一个人愿意去诉说,愿意去倾听的".而女主角佐木里,则是他的另一个代表,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昏睡三年,在梦境中那个被废弃的城市中始终无法找到出口的女孩.典型的城市寂寞症的典型症状.其他寂寞症的典型症状在影片中到处都是,可是算得上是俯手拈来:想想你对影片中印象最深的声音是什么:--蝉的鸣叫声,对吗?想一想吧,为什么呢?再想想影片中那列车厢里的光线变化---要有怎么样的观察力才能把它们描绘得如此生动!更不要说那些让我们目眩神移的云的姿态和色彩了.为什么呢?还记得古龙小说中阿飞告诉李寻欢他数得出门前桃花的花骨朵时,李寻欢的感想吧.不是吗?
,只有寂寞,寂寞到骨子里的人才会有这么细致的观察吧!可是,他的寂寞是有力量的.还记得故事里那个女孩醒来时所造成的地动山摇吧。
而导演,新海城,他的寂寞也成就了这一个多小时的光影故事。
某种程度而言,可以说这是新海城一贯观点的延续。
还记得上次那个25分钟的“星尘细语”吗?
也是这样不同的空间,相隔七光年的交流。
他始终认为在同一个空间里,人是无法找到可以相互交流的对象的。
于是,所有的人都如同深海的鱼那样寂寞着,除非,除非,有爱,才能够打破这如梦魇一样的寂寞。
是的,这样的深的寂寞症只有这样东西可以治疗.彼此相知,即使在两个不同的空间也能够心意相通的爱情才能治疗这样深度的寂寞症.这是新海城的答案.但是,亲爱的,你的答案是什么呢?
看《秒速5厘米》反而在《云之彼端,约定之所》之前,在朋友的空间看到《one more time one more chance》的动画MV,每个画面都如此精美,每个角度都无可挑剔,每个细节都似曾相识,那句越来越像悲鸣的one more time one more chance在心里反复播放,一寸寸熨平一些遗憾,又唤出奔涌不尽的伤感。
最受不了这种色调,夏日的傍晚,紫红、靛青、湛蓝界限不明地层叠在一起。
最见不得这样的画面,晴空无云,新干线,铁轨,铁路旁边大片大片的田野,还有寂寞路灯之间连着的电线。
光影交叠,肉眼也看得到时光流转的变化,全是和记忆有着同等频率的波长,太多神似和契合,熟悉得真实。
在林银的极力推荐下才看了《5cm》的,她说,应该在没有完全长大或者快要长大的时候看。
其实不是呢,我倒是觉得,到我30岁的时候来看,那种悲伤会大到自己都无法控制吧,也可能痛是绵长的,将我整个吞噬之后,只能等它着一丝一丝地抽离,等时间来抽离。
即使如此,在即将离开校园的大三期末,我仍然被新海诚狠狠地刺中了一枪。
看新海诚的作品,第一感觉是很安静,安静得无声无息,安静得能听到心跳。
主人公的独白一字一句,呢喃一样的声音,都无比清晰。
仿佛都能听见,那些词句与内心的共鸣,撞在心口上,发出微微啜泣。
这种安静让人不安。
故事讲得并不那么悲伤,有些画面本应美得让人愉悦,但是不知道新海诚施了什么魔法,每一部作品从第一个画面开始,都让人无法不怀念,无法不感伤,无法不叹息。
我们听着他缓缓道来,一个并不新奇也不够惊心动魄的故事,可是我们听出了语气中的沧桑遗憾。
看新海诚的人总会感觉他是在讲我们自己的故事,所以我们由衷祈祷故事中的人物可以得到幸福,但是我们从一开始就知道结局,因为这种所谓青春和成长的无奈懵懂,我们都太熟悉了。
只是我们躲避着,不想承认。
《云》的结局算是HE,但看懂的人知道,佐由里苏醒之前的恐惧感从何而来,他们预感将要失去的东西,又是什么。
这样的结局不是没有代价的,就像我们一步步成长到今天,也不可能没有代价一样。
云的彼端是约定之所,高耸入云的塔是一种象征,将年少的憧憬和梦想都包含在里面了,还连带地藏了浩纪和拓也的友谊,以及浩纪和佐由里相通的心意。
他们曾经怀有一样的目标,拥有一定的梦想,每天每天,就那么互相鼓励着努力着,享受着接近梦想的喜悦。
直到有一天佐由里的沉睡,竟让他们搁置了梦想。
是啊,约定好一起去的地方,如果到达的时候少了一个人,还有什么意思呢。
3年,用不同方式逃避着,一个选择远离白塔,一个选择更加接近白塔,其实都一样,在心里默默地守护着这座约定之塔。
只是触目之处,只剩窒息的疼痛。
彼时的我肯定不能明白,为什么单纯可爱的佐由里要和研究中心扯上关系,象征着梦想的白塔,又怎么沦为政治和军事的争夺中心,浩纪和拓也为了单纯的愿望制造的飞行器,又怎么能发射出摧毁白塔的导弹?
为什么三个人不能手牵着手在苍茫的草地上自由奔跑,而必须背负这样沉重的政治背景?
此时的我似乎能够理解:我们谁都无法决定未来啊。
年少的时候总是将诺言作为廉价品,轻易地给出,却难以再收回。
那些年年岁岁,因着这样的轻率而充满遗憾,也因着这样的轻率而显得真实。
像梦幻一样转瞬即逝的青春,也因此变得立体起来。
无论是实现了的还是没有实现的,我们的约定之所一定也像那座白塔一样,在某个时刻随着一种契机崩落,那些飘散在空气中的碎片,变成了成长路上最美丽的风景。
超喜欢这个片名,当初搜影片,看到这个名字就毫不犹豫的去看了,然后发现,哦,原来是新海诚的呀,难怪每一帧都挺美的。
这算是一个睡美人的故事吧,两个15岁的少年:藤泽浩纪和白川拓也,同时喜欢着班上的泽渡佐由理,但是,佐由理在中学三年级时,突然得了原因不明的记忆障碍症,转学去了东京,最后越来越严重,陷入沉睡的状态中。
在无可名状的虚脱感中,两个少年渐渐停止了对飞机的制造,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后来为了解救佐由理,他们开始接近一座与佐由理有关的塔。
然后在云的彼端,约定的地方。。。。。。
新海诚的动画,感觉总是淡淡的,情节有时被忽略似的;在叙述的过程中因为慢而有点迷茫,唯美的画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实,围绕着全片的中心主旨还是很明确的,(看他的动画,心是宁静的) 梦到相同的梦,在两人的梦境与现实交汇的那一瞬间,不禁为之感动, 这是心的约定。
卷入战争与爱情的三人,到底是救佐由理还是救世界!
命运的解答,似乎就在云的那一端,他们曾经约定的地方
我还是更喜欢秒速五厘米,但这个也很棒
还是很受不了新海诚的故事风格,还有人设。这种就是所谓的男性罗曼蒂克么
巨美的画面,无暇的片名
毫无理论依据的科幻以及科幻外壳下的爱情故事,都不是很喜欢。不过,画面、音乐都不错,当然,这片儿最大的亮点还是片名。
雖和去年的新作《星を追う子ども》相比,這部長片處女作在節奏和敘事上要成功許多,但是和其最成功的《秒速5センチメートル》一比,就會發現其對長片的控制力明顯不如短片。影片的劇本其實不賴,但過於自我沉浸就矯情得招人反感,並且兩男一女的青春三人行我已經看厭了。
新海诚早期的壁纸动画风格,剧情处处留白,不看影评是云里雾里,看了几篇还是云里雾里……只不过动画氛围充斥着一种淡然而哀伤的孤独,坐在屏幕前面,过程中走了一会儿神,再回到剧情好像断片了好几天无所谓的时光……潮气腾腾的热夏正在尾声,生命的年轮毫无征兆又溜远了一季……
画面的渲染和人物性格的刻画确实不错,可那是神马逻辑的剧情额。
主题曲,故事背景和美术背景很喜欢··其它的···没有新海诚的风格·
该死的节奏。美丽的场景。糟糕的故事。不错的设定。
很有feel~
冲音乐和画面给三星,剧情就忽略吧!我觉得在日漫里,喜欢一个人经常是要搭上整个世界的···
好山好水好风光
科幻削弱了感情戏码.
画风很漂亮,叙事混乱拖沓比秒速5厘米更烂。90分钟不间断的昏黄夕阳逆光小清新太让人腻歪了。
拖沓。
相对于《星之声》,此作立意实在差太远了。要对方,宁可牺牲全世界。不欣赏。
跟我一样会在意天空中的光线是在哪一个时刻有怎样变幻的人
画质一流 新海诚的天空漂亮的无人能及
分析资料后我们发现那座塔有一个致命缺陷:忘了加盖儿,将质子鱼雷准确掷入便能引发连锁反应……原力与你们同在
其实是动的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