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线是最好看的,以前只关注到了世界冠军,但是父辈三个让我看到了除了冠军以后还有那么多为了竞技体育付出的人。
有的像江宏还没有走上更大的舞台就因伤退役,有的像陈敬业努力有余但天赋不够,还有的像郑凯新天赋努力都有但是赛场上失误,年龄和体能不会给他第二次机会。
但是他们还是用自己的方式继续着热爱的事业,看的特别鼓舞人心。
青年一辈向北看的人揪心,家庭贫困只有靠滑冰改变命运,一直都那么努力但是最后受伤没办法继续滑下去,她没有埋怨过任何人,洲际杯估计陈冕有机会就往前面冲,后面也甘心帮陈冕护滑,完美的体现了集体力量大于个人。
因为看了这部剧,冬奥短道速滑接力的比赛我终于看明白了。
以前就喜欢看,满场飞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看得一头劲但也满头雾水,现在终于看明白了,回头来想起来给这部剧写个好评,推荐给喜欢看速滑比赛又看不太明白的我们。
这部剧里讲了两代人两条线的故事,我个人喜欢80年代的那条线,年轻这一代故事比较单薄,但总的来说相当的不错,尤其每集最后的真人采访,真情实感,非常打动人。
没看到的朋友冬奥完了也可以追啊,故事线很好看,全员演技也在线,很不错的,还可以了解速滑的这项运动,推荐!
陈敬业: 展信佳!
我是你的饰演者高至霆。
借着《超越》豆瓣开分的档口,我起笔写下了这封信。
几天前,《超越》播出过半了,评分却一直没有公布。
相比期待,说实话我更焦虑。
因为在接演这个角色之前,我并不了解冰上运动。
是的,不是每个东北人生下来都会滑冰。
可你身上背负的命运感太打动我了,幸好试镜后导演认可了我来扮演你,后来很多媒体说我是沾了肤色黑,像胡军师兄的光,这是不是说明观众也认可了导演的选择,让我感到荣幸和开心。
开心之余我就开始焦虑:敬业,我能否演好你?
仅仅70多天的训练,我看着结痂又受伤的脚踝感叹你们运动员可真难啊!
要是付出了这么多还不能出成绩,得有多不甘心呢?
为了让观众能看到你的不甘心,我掐掉了郑恺新的秒表。
十余年日夜训练出的自信和自尊,在天赋面前粉碎。
初看剧本时,我也曾片面的把你的很多行为归类成“嫉妒”“小心眼”。
对不起,当时的我没有理解你。
在找到你成为你这件事上,我要感谢马丽姐。
在合作之前我以为每天最难的事就是如何不笑场,结果她才是那个最快进入角色带动我们感动我们的人。
有时我恍惚觉得她的身影能和我的大学班主任刘天池老师重叠在一起,就像吴庆红教练之于你。
有吴教练的指导,有江宏的陪伴,有郑恺新的心心相惜,最重要有你的努力,运动员这条路你比很多孤军奋战的人都走得更加幸福。
但是人生哪有一帆风顺的,欣赏你的吴教练调走了,江宏也因为郑恺新受了重伤。
我至今还很难忘记冰上送别江宏那场戏,太难了,那一刻的你身上有两个运动员的未来,压力太大了。
你那隐忍又压抑的性格,有的时候真的很难把握。
感谢在我很着急的时候,朱嘉琦抱住了我,在他的这个拥抱里,慢慢压制住了想要痛哭的冲动。
事后,他说这是他第一次抱一个男人这么久。
呃···谁不是呢。
敬业,这部剧拍摄了四个多月,成为你的时间久了,我发现身上有了你的影子,而你又是成千上万个运动员的缩影。
你们用尽一生去努力,让中国的运动员能够站在世界舞台上,你们要克服的不仅是生理的难关,更多是心理。
他们和你一样,只要能看到五星红旗飘扬在奥运赛场的最上空,选择退让和成全。
其实拍戏也是这样,我们常常看到有前辈给后辈“托戏”,也就是所谓的,给后辈多一些展现的机会,只求最后呈现的戏剧效果是观众喜欢的。
所以当在豆瓣上看到“不注水”“很考究”“很励志”等等在《超越》豆瓣评论区的留言,我其实很想感谢你,成为你让我有了能理解运动员的机会,向前辈学习的机会,交到那俩位“损友”的机会····更重要的是,通过你我更加相信热爱就要坚持到底。
就像你热爱短道,我热爱表演。
青年运动员陈敬业的故事告一段落了,但是青年演员高至霆才刚刚开始。
我很期待,相信你也是。
此致 敬礼!
高至霆 2022年1月25日
太喜欢了,所以决定写点什么首先,《超越》是一部有血有肉的理想主义作品。
有血有肉在于,展现出了竞技体育本身的魅力和人与人之间的复杂情感;而理想主义则在于女主及女主身边的“贵人”的塑造。
但不得不说,《超越》的确是一部好作品。
也许有的人本就是为短道速滑而来,但我相信更多的人,是在看完后对短道速滑这一体育项目产生深入了解的欲望,那么,这部作品的目的便达到了。
对这部作品的背景,不太了解,大概知道的是,里面的人物并不完全和现实的短道选手一一对应,我国实际也没有延绵两代人的短道传承。
但无可置疑的是,剧本,确实写得不错。
上一代人的艰苦、一心为祖国荣耀;与这一代人的韧劲,实现自我超越,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运动员在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上的精彩画面。
还是来聊聊剧里的人物吧,排序全凭个人喜好与“想起来了”。
首先,向北。
全剧我最喜欢、也最心疼的女孩。
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又因陈教练的提拔而对陈冕有着一丝愧疚。
温柔坚韧又小心翼翼、把笑容留给对方,胆怯存在心里。
对为她护滑的陈冕说“如果最后一圈我们是一二位,你能冲就冲,千万别让我”;为了争取平昌满额参赛机会,即使受伤摔倒也坚持冲线;为了挫败的陈冕,传上韩国队服护滑。
向北,真的是小天使啊。
陈冕,我们的女主。
李庚希把她演活了。
虽然强给她加了“从小喜欢滑冰但爱而不得,错过最佳年龄才转项”的人设。
但毫无疑问的,她是幸运的女孩。
如果不是看到她脖子上的项链,我想,郑凯新也许不会再给她机会吧。
她是不会被打败的女孩,是可以温暖身边的人的小太阳。
但同时,她也是一个有着自己坚持的“自私鬼”。
不轻易被质疑动摇,有着自己心中认定的东西,她相信自己有实力,并很想发挥出来,所以才不甘当护滑。
虽然最后导致向北受伤,这也是很多人不喜欢她的原因吧。
但在我看来,她是鲜活的,真实的。
陈冕某种意义上是80年代三兄弟技术的集大成者,陈敬业的耐力、郑凯新的弯道超车、江宏的呼吸大法。
她,带着那一代人的愿景与希望,走上了奥运的舞台。
80年代三兄弟,陈敬业、郑凯新、江宏。
演员的演技实在太好,三个演员我都很喜欢。
80年代的剧情应该是我最为触动的部分,也为此多次掉眼泪。
最心疼江宏,第一次参加选拔赛,没有守护好敬业的冰刀导致他摔倒,第二次选拔赛前夜就死死抱着三个人的冰刀睡觉,嘴里念叨着别碰别碰的江宏;韧带断裂,再也无法上冰,回到冰场不小心摔倒,担心敬业看到马上爬回轮椅的江宏;刚过完十八岁生日不久,就被迫和自己从小的梦想说再见的江宏。
是我最最最心疼的江宏。
这一部分第二触动我的,是香港回归那一段,闹矛盾的敬业和凯新在烟火绽放时重逢,站在高处诉说着要为国争光,让国歌在异乡唱响的梦想。
那是,好纯粹的一段爱国之情。
罗竹君,张浩宇。
21世纪剧情中唯一可能有感情线的cp,最后一集还以为会安排他们走到一起,但是没有,很好。
罗竹君,很酷一姐,我相信她一定曾有被触动的时刻,但不喜欢便是不喜欢,才不是将就的女孩子,即使张浩宇确实是个好人。
群像戏。
两条线交叉着推进,一代又一代传承。
吴教练真得是好教练,李庚希的哭戏太可爱了。
赶在冬奥会前看完,期待2022北京冬奥会。
也想起一些过去的事情。
2014年不爱看体育赛事的我,偶然看到了冬奥会。
第一场是女子短道速滑,有些场次会有选手摔倒滑出场外,我问姨爹“会不会有那种选手都摔了的情况?
”。
然后,决赛时竟然三个人都摔了,中国队获得了金牌,可能就是命运吧,换成别人就不会有这个运气了。
仿佛是一种直觉冥冥之中就看到了比赛。
看到武大靖夺冠的那一集时,忽然就涌现了四年前的心情。
因为在去学校前,恰恰也就看了夺冠的这一场。
没记错的话,是大年初四,在姨妈家拜完年吃完饭就要回学校,毕竟作为高三生大年初五就要上课了。
我哥当时博一,走的时候无比羡慕他,要是能啥都不担心接着看后续的比赛多好。
心想读大学就好了,默默算了下一次冬奥会的时间,甚至期待和他能一起看比赛,也还设想过那到时候有机会正是读大学有机会去当志愿者…度过最后的冲刺,高考结束就是无比美好的生活了。
出发前看到了金牌和胜利,我的结果也一定能蹭点好运气吧,毕竟放假前的模考一塌糊涂。
记不清那天有没有晚自习,但脑海里总有班主任老袁站在在讲台上以武大靖夺冠为例子讲了一些内容,不知道是他是作为语文作文素材的积累出现,还是鼓舞我们,或者是老师单纯地分享一些新鲜事…也许他在我的高三不只一次出现,被记忆将他的形象整合交融到了那天晚上。
冬奥和过年很快就被淹没在了高三的习题之中。
我也没有关注过后续比赛,我也只有这两场比赛的印象,我也只记住了武大靖,但是从未出现在我的作文素材,只是个很厉害的名字而已。
但是再看到,那份心情还是回来了。
与冬奥相遇是在高三,人生即将迎来第一个抉择,在等待一个结果,还在行动。
期待能自由地看冬奥。
四年转瞬即逝,再一次看冬奥,我又要迎来人生的重要选择,我又一次在等待结果,只是行动已经结束,只要等待,我可以暂时地无忧无虑看比赛,老哥也要博士毕业了。
但是这四年,就像是短道速滑的比赛过程,谈不上瞬息万变,倒也翻天覆地了。
比如2019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没有回家过年的老哥,还有他的离开。
四年一个周期,有些运动员再也等不到下一个四年,人生的很多机遇和我能遇到的人也在自己的周期里自如更替。
这部剧关于超越,它的意义是运动本身。
我能猜到主旋律想表达什么,但是往往却被主旋律之外的不起眼的细节打动,是陈敬业和女儿在家里吃饭的那场戏,或者是触剧生情。
冬奥会有关短道速滑的超越的意义恰好对上了我成长与选择的关键点,高考还是考研,读书还是工作,超越的意义其实一直在自身。
初一这天,终于把《超越》看完了。
跟来这里留言的大多数人一样,内心奔涌如江河涛涛,仿佛自己是某个热血少年漫的主角。
结局当然是意料之中的HE,甚至有一些草草收尾的地方(也可能是过审的删减带来的),但收在陈冕削发明志、战胜心魔这里,实在是精彩。
中国人的剧,用了一个大概只有中国人才懂的设置,最后,是勾践打败了严秀晶。
我是一个主旋律不耐受的人,在此之前完整看完的主旋律作品也只有正午出品的剧,《大江大河》《山海情》,没想到《超越》也让我完成了主旋律观赏上的超越。
一开始觉得1989时间线是明显优于2014的,在前半部分,《超越》甚至让我有点不耐烦:因为2014的时间线里,柠萌好像又陷入了自己的中产经验主义,在济南到青岛的这些戏里,处处可窥见《小欢喜》《小别离》甚至是《二十不惑》《三十而已》的影子。
柠萌的舒适区是都市戏,明亮的灯光布景,精致的家居陈列,附带鸟瞰的城市景观,漂亮但模式化。
但这种景观的观众景深是极其狭小的,是占人口不足20%的中产视角。
而在平行闪回的处理上,《超越》的前三分之一也处理得不太好,跟我一起看剧的朋友,稍微走了个神,就不知今夕何夕了。
真正留住我的是1989年的青春。
那个时间里的青春,总有一种蒸腾着的热气,是我们今时今日没有的近乎冒失的蓬勃。
小伙子们赤膊在松花江边跑步,冰天雪地里一股活泼泼的精神贯穿了画幅,让人感叹,年轻真美,肉体真美!
这才是让人感受到五四的力量的时刻!
而冰上三剑客的刻画同样深入,街溜子郑凯新不务正业,队长陈敬业谨小慎微,小弟江宏耳根子软,几个人在训练的过程中打闹成长,光这一趴,都能撑起一部剧。
89时间线好看的点还不止热血,这部分讲的故事其实是「天才」和「地才」之争。
竞技体育,比的除了努力,其实一直都有天赋,而作为队长的陈敬业在面对后来者郑凯新卓绝的天赋时,是动过小心思的,这种灰色地带,使得人物更加丰满,我甚至一直在快进14时间线。
李庚希的表演相比89年的三位,也很难说出彩。
她真正打动我的一场戏发生在第六集之后,在青岛队遇见陈敬业考察,在冰上的少女大声爆发出内心的不满:作为教练,你可以不相信选手,但是作为父亲,你怎么知道女儿一定会输?
自此,「天才」与「地才」的第二阶段故事线正式开展。
这也是《超越》作为一部主旋律作品令人赞叹之处:除了弘扬体育精神,它真的有关注到人的部分,人之所以为人,就是有其感性及脆弱不可知。
陈敬业深知自己是「地才」,害怕女儿重走老路,却不知道阻且长,每代人都要自己走一遍。
当「天才」的心魔从兄弟之间转移到父女之间,要如何才能解开?
郑凯新无疑是关键的那个人。
他不像陈敬业那样教条主义,相信偶然,因此从不循规蹈矩。
只有这样的教练才能给陈冕机会。
另一位解铃人是陈敬业的徒弟向北。
和半路改项的陈冕相比,她看起来是更优秀也更有天赋的那个人,但她面对陈冕时却从不倨傲,格局堪称主角之上。
作为主角,陈冕身上显然放置了太多buff:低烧也能发挥超常,进入国家队不久即超越了更强的队友,爆发力甚至强过第一的主力队员。
但没关系,「天才」的伏笔还会出现,陈冕确认了自己不是二流的地才,却在遇到严秀晶时爆发了最强的心理危机:「天才」也有排名。
剧里的处理其实很模糊,用了一个「削发明志」的处理,让陈冕变身成为大魔王。
但剧就是剧,现实只会更加残酷。
人人都爱天才,但天才也分三六九等,二等之外的天才,又要怎么办呢?
这个答案其实没法从陈冕身上找。
本文的标题,灵感其实来自向北的扮演者在豆瓣的剧评:超越,是普通人的英雄主义。
这也是《超越》里让我最喜欢的部分,它在探讨一个问题:英雄到底是什么?
只是赛场上站上领奖台的冠军吗?
冠军身侧的阴影里站着的其他人,就不是英雄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从《超越》给其他角色的故事线来看,人人都有自己的归宿:侯思源在青岛队当助理教练,朵朵回了当地体育局上班,罗竹君转项大道,张浩宇成为艺人。
陈冕的冠军光环可能依然闪耀,但这次不是灯下黑,是各自发光。
国家队集训,淘汰不少人,每次送淘汰队员走时,李教练都会亲自前往,并且送上限量版的国家队服。
这个情节其实拍了不止一次,但却相当有必要:因为英雄,不是一个结果,而是对自己的超越。
每个人,在离开之前,都完成了自己的「超越」。
不是每个人都能万众瞩目,但超越的刹那就是我们的英雄时刻。
「超越」自己,是最小的英雄主义。
可能这种超越无人问津,但只有你自己知道,你在某一个瞬间,身体和心灵,实现了全新。
尽管《超越》是一部献礼剧,但它对于我的意义却并不仅于此。
人们常说(尤其中国人)应当韬光养晦,但少年意气风发,为何不能选择超越?
日日夜夜的汗水与磨练,只为那一瞬间的速度。
我已经不再是十八岁的少年,日常之中也难免少了少年心性,但只要有《超越》,我还能提醒自己:少年气就是不断超越,只要我仍保有这份野心,我就已经完成了最小的英雄事件。
陈冕与我,与我们,我们都可以的。
这个题材看得人少是意料之中的事,但还是很想使劲儿的安利一下<超越>。
不谈冬奥,不谈政策,它仍旧是一部非常值得看的剧。
三代人的传承和拼搏,有热血奋勇的竞技赛,有让人震撼的父女对峙,有人性的弱点剖析,有对梦想的坚韧无悔。
上一代的江宏,在离梦想最近的那天,被现实狠狠的打了一巴掌。
在意气风发的年纪,他失去了追逐梦想的机会,他再也无法驰骋冰场。
马丽饰演的教练,表面平静的安慰完江宏后,独自坐在医院昏暗的长廊里,让人觉得在命运面前,每个人都是那么的渺小无助。
而这一代的陈冕,被认定起步晚、没天赋小女生,站在冰场上,面对一再要求她放弃的父亲说:“今天我输了,我很惭愧,但我现在心情很复杂,甚至有一点高兴,因为我终于有资格站在冰上和大家一起完成一场比赛了,我现在或许只能做到完成一场比赛,可是我很享受,我很享受这种超越自己的过程,你作为一个教练,不想带出一个注定会输的运动员,可作为父亲,你怎么知道自己的女儿一定会输呢!
”每一个字都那么的掷地有声震耳发聩。
而那个看似不明事理得父亲,也只是因为他经历过即使再努力,也无法完成梦想的痛苦与折磨,他只是不想唯一心爱的女儿再次走上这条路,他也只是希望女儿可以幸福快乐的走完这漫漫人生路。
梦想,说来简单,可现实的残酷让多少人在逐梦的洪流中失去方向,又有多少人能迎风逆袭最终站在梦想的舞台上光芒万丈
虽然人物关系和矛盾性格就已经可窥一斑了。
两条时间线平行推进,不同时代的运动员们有着相同的热爱,喜欢体育项目的故事,不光是因为“燃”,更是因为可以看到一群人对一个事物的痴迷和热爱。
有人努力拼搏、有人逆境前行、有人曲线前进、有人哭、有人笑、有人怒、有人闹,但没有人放弃。
以“超越”为剧名,不光是超越别人,更多的是克服困难超越自己。
单从这一点来说,是特别正能量特别抓人的。
吴庆红最老一代的短道速滑教练,拿自家随身听招新,怀孕7个月穿着防滑鞋上冰,单单这一个场景,足以说明她对短道速滑是发自内心的热爱。
她的那种热情最后言传身教的传给了后来成为教练的陈敬业和郑凯新两人。
陈敬业从名字中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现代线中,以教练身份登场的陈敬业简直是惊艳!
监督队员训练时,20几个服装相同的队员,迅速里点出谁肩膀高、谁腿力不够、谁第几圈后表现不好……寥寥几句,演绎出一位干练精明的教练,在他身上,能看到从吴教练身上学到的教练功力,和稳扎稳打多年沉淀下来的基本功。
从89年的运动员到14年的哈尔滨教练,陈敬业对短道速滑的感情是执着而热烈的。
郑凯新他是和陈敬业对立的存在。
他们两人总是明里暗里各种较劲。
从无所事事的待业青年到国家运动员,他曾站上奥运赛场、也不得不面临退役的心酸。
从东北到深圳再到青岛,兜兜转转之后,他还是回到了他热爱的短道速滑这项运动中。
和陈敬业比起来,他的经历更为曲折。
步入中年的郑凯新变得老练圆滑,他懂得爱队员、懂得疼老婆,也懂得自我牺牲。
不变的是他对短道速滑的执着。
他的这份执着里并不只是为了获得成绩,,还有他对于自己经历的不认命。
陈冕陈冕是一个心中有理想并愿意去为之付出实践的少女,相信她会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追逐自己短道速滑的梦想。
在外人看来,轮滑和短道速滑差不太多,但作为体育项目,这两项运动可谓是天差地别。
简单说,同样是冰上运动:速滑和花样滑冰冰刀长度就完全不同,刀的长短和腿部蹬力有直接关系。
更不用说速滑和轮滑了,冰鞋也好、平衡感也好,完全是两个世界。
并且短道速滑的服装是特殊材料——防切割的训练服,可见短道速滑危险性不小。
陈冕身上有着敢闯敢拼、执着不屈服的性格,她的磨练与成长应该十分有看点。
小姑娘也特别可爱,期待她的成长!
最后陈冕妈妈和郑凯新的那段谈话,想必郑凯新已经知道了陈冕就是陈敬业的女儿,期待陈敬业和郑凯新这两个角色后续的故事,期待更新。
以前看过很多体育题材的作品都很成功,甚至称得上脍炙人口,比如说足球的《一球成名》,棒球的《点球成金》,还有我最喜欢拳击题材的《百万元的宝贝》。
春节在家的这段时间,我看了电视剧的《超越》。
本来不太看好这个作品,因为马上就要开始冬奥会,很明显这是一部应景之作,国内以前类似的影视作品都没有太多成功的案例,而且很多剧情都很狗血。
另外我国的职场剧也好,侦探刑侦剧也罢,很多都会夹杂一些无关主要剧情的内容,其表现核心就是谈恋爱。
我就是带着以上的偏见看了《超越》这个短道速滑题材的电视,没想到从第1集一口气没停看到了大结局。
此剧情节之波澜壮阔和人物命运之跌宕起伏,双线并行的结构很完整的向观众呈现出我国短道速滑的历史和那些可爱速滑人的群像。
看过《灌篮高手》的人都知道虽然樱木花道被人称为外行人,但是身高马大,弹跳惊人却是个真正的运动天才。
纵观《超越》里所有的人物都是经过选拔的人才,不是所谓天才。
从人才到天才必须要经过刻苦的训练,但是谁说经历过刻苦的训练就会成功的,尤其是竞技体育。
因为冠军只有一个,大家都是这样走过来的,谁又会怕谁。
有人成功,必然就有人会失败。
陈冕那条线里的罗竹君何尝不是,本来以为她是流川枫的设定,孤傲,刻苦,天赋异禀,在国家队老大哥的嘴里“这是一个做事业的女孩”,但是在国家集训队里同样遇到了自己的天花板,最终选择了转行。
在89三剑客的故事线里,最让人感到无可奈何的是陈敬业,一个有责任心、品格优秀、训练刻苦的人。
他本是最好的队长,最好的兄长,但是纵然再怎么努力也练不过那些天赋异禀的队友。
最让人感到心痛的是江宏,三剑客里的开心果、气氛制造机,命运造化弄人让他在一个并不重要的比赛里受了重伤,从此离开了心爱的冰场。
他从轮椅上爬下来,偷偷亲吻冰面的那场戏非常感人,谁说最弱就不是最热爱的,他对滑冰的热爱不亚于三剑客里的陈敬业和郑凯新。
无独有偶,就在这次冬奥会女子3000米接力决赛结束后,范可欣也用了同样的方式告别了自己曾经流汗流血的战场。
催人前进的号角永远是那么让人亢奋,而并不美好的结局却也无法让人消沉。
罗曼罗兰的《米开朗基罗传》里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知道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
”因为热爱这项运动,罗竹君去了更适合自己的速滑队(大道)。
陈敬业成为了黑龙江队的教练,而江宏则成为了国家队训练馆里的制冰师。
他们都未曾离开,因为热爱都选择了自己的方式来守望这片场地。
最后说一下,江宏传授陈冕用吹泡泡掌控呼吸的方法,使我想起了在华山之巅传授令狐冲独孤九剑的风清扬。
这是一个没有奇迹的故事,后人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前人一点一滴的积累,马丽饰演的吴庆红教练曾说过:“没人能滑一辈子冰,我呢,到下场时间了,只要你们仨站在冰场上,师父啊,就没输!
”
剧终陈冕最后回到了青岛队,那些苦练的小队员都是通过看她比赛开始喜欢上这个项目的。
中国速滑队取得的成绩就是前人努力的水到渠成,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不计得失的前进。
速滑队是如此,那些王者之师,比如跳水队,乒乓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冬奥会这几日激战正酣,看到运动员们摘金夺银十分过瘾。
但是再漫长的比赛,总会有冲线的那一刻,运动精神却不会结束,还会在一代又一代运动员身上传承,永不服输、挑战自我、勇往直前、不顾一切地前进,这大概就是人类薪火相传最终的秘密!
1.热爱是种放不下的执念。
短道速滑虽然很危险,但是热爱会让你强大到无所畏惧,克服千难万险。
退役后也忘不掉对短道速滑的热爱,心中的执念会你选择靠近这个行业。
2.有共同目标和热爱的团体更有凝聚力。
对短道速滑的热爱会让原本毫不相干的人走到一起,合作会让彼此间产生深厚的情谊。
集体的凝聚力下,人会更自信、勇敢、坚韧,最终可能发挥出1+1>2的效果。
3.五味杂陈的才是生活真实的样子。
渴望、不甘、受挫、伤心、高兴、失落等情绪反映都是所经历的生活所带给我们的。
这样的生活并不完美,但是也有点可爱。
4.每代人都有相似之处,但却又不尽相同。
不管是80后、90后还是00后,虽然年代不同,但是在相同年龄阶段,还是具有相似的特点。
十几岁的年纪,渴望自由,向往未来;二十几岁的年纪,血气方刚,遇事冲动,不撞南墙不回头……但是时代又赋予她们独特性。
5.给生活赋予意义和价值,你就会容光焕发。
给工作赋予意义,你就会热爱它,做好它,并给他人带去温暖,给社会散发光芒。
我没想到这部献礼剧竟然这么“平易近人”,8.0是真的有道理的。梦回巴黎夏奥了,热泪盈眶。双线叙事非常工整、利落,前人与后人各方面的对照,既展现了我们的不断强大,也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挺上头的,一点开就看了十多集,最终只花了两天时间,害得我自己个的任务都落下了😭😭词藻朴实,但直击心灵,两次欢迎用得太好太好了。“短道速滑人,欢迎入队”,从人到队的众心成城;“北京欢迎你”,一方面可以理解为王者姿态与大国气量,另一方面则是碾压式魔咒的隐喻。感情线的处理我也挺满意的,是留白不是凑对。看了这剧对李庚希都有好感了,她还挺适合,天真倔强的虎娃成长为有气势、可以独当一面的主力军。陈爸陈妈选角很有共同点,江宏也还可以,俩开心气质不太像。青年陈敬业和中年郑凯新挑战是比较大的,青年江宏诠释得很不错。
拍的还不错,主题应景,故事也抓人,还原度挺高
喜欢老一辈的故事很励志,后面的陈冕一辈的故事有点老套
父辈主线很棒,演的很真实,年轻这一辈太扯,特别是女主,除了发脾气,就是嗷嗷喊,特别无语。女主的性格从一开始就不讨喜,很奇怪,一点小事就嗷嗷喊,每天只会嗷嗷喊。4颗星给父辈,2颗星给陈冕,越看到最后越无语
要是只有以前那条线就好了。现代的这条线不就是一般的无脑爽文吗…开始被认为天赋不够,起步又晚,然后一步步换地图,最后先是打不过boss颓废一段时间后杀掉boss大结局
因为冬奥会安保,我还要执勤,春节只休2天,有情绪。但是看完这个电视剧,我真的喜欢上了短道速滑,冬奥会我一定看直播。祝中国体育健儿再创辉煌。
一般般
过于求稳了,完成度很高,但注定不会有什么话题热度。
剧情和演技都弥漫着尴尬,只有几个演员撑着。
九十年代那条线可以独立成剧,其余的大抵就是完成任务了。好可惜。九十年代的部分其实可以给四星。
拍出来的效果是想让大家觉得当运动员特别轻松对吧?这大概就是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优秀电视剧了。
试不下去了,现代线不喜欢。
老一辈的线不错,虐在点上了
这么喜欢煽情???这剧情放在任何的体育运动上都是通用的。。。最近这两年真的对主旋律片审美疲劳了。。。让我缓缓。。。
不错的运动题材剧,没有陷入国产剧老毛病沉溺情情爱爱,而是巨细靡遗地刻画了一群平凡而伟大的运动员们的故事。有苦有甜,有酸有辣,平淡而真诚,但也因此显得有些乏味
主要是三个老大爷太招人稀罕了,前半段的情愫后本段基本消失了,传承的故事严重断档其实有点影响观感,后本段只能算是中规中矩没什么大亮点,表达的运动员精神也跟前半段无差甚至停留在表皮。不过该说不说拍短道的运动分镜确实很好看,热血漫画式的运动场面表达谁能抵挡得住啊?
感觉都要爱上竞技运动了,太喜欢运动员的精神!
女主是蠢货吧
父辈那条线太好哭了,冠军是好几辈人的努力。
无聊,成为底盘探测器不是没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