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那几天看完的,满满的感动。
很久没看到过这样的电视剧了,继《康熙王朝》后让我觉得非常不错的一部电视剧。
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如果于成龙不能克服罗城的艰苦环境,事事亲历亲为,与百姓打成一片,也无法赢得民心。
正因为他胸怀天下,心系百姓,才不畏强权,只要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就是他的写照。
至于那些探讨演员的演技台词之流,未免本末倒置了。
这剧简直是浪费时间!
辣鸡中的战斗机!
啥事都顶着上司干就它能,放在当代不死一万遍才怪,能在当世安身立命不容易!
何必去逞能顶撞上司,给自己过不去呢!!
为啥偏要我写140个字才能让我发呢?
这剧简直是浪费时间!
辣鸡中的战斗机!
啥事都顶着上司干就它能,放在当代不死一万遍才怪,能在当世安身立命不容易!
何必去逞能顶撞上司,给自己过不去呢!!
为啥偏要我写140个字才能让我发呢?
看了整部剧,拍得非常好,演员演技一流,特别喜欢于成龙,周先生,晋阳,对还有雷翠亭,其他演员也特别好,希望为官者去看看,学学为官之道,好官不好当,现如今的官员要是有于成龙十分之一,就已经很好了,为官者,就应该为老百姓办事,服务百姓,而不是谋取个人利益。
一代廉吏于成龙,做人做事,都是我们的榜样。
我也给给五分,毕竟这分数...虽然这剧参杂了不少当下政治,不过看得好是滋味,并没有反感,可能是我自己看出一种责任感来。
这剧当时在央视一播的时候收视挺高的,我也硬是摒弃了偶像剧和全家一起看。
所以这部剧受众还是挺广的。
至于说台词,我个人觉得这种口语化的台词对这部剧更好,这又更好地反应了于成龙接地气,深入群众的一点,这也跟当下政治相吻合。
看了不少人对《于成龙》这部电视剧的评价,说实话老是揪住这部电视剧的缺点不放实在有失公允,至于把它和现实联系起来目之为歌功颂德之作更属无稽之谈。
我个人认为,这部电视剧虽然确实有很多瑕疵,不足之处甚至拍摄不细心的地方随处可见,但是从剧情构思、剧本写作、演员演技、服装道具以及配乐等方面来看,《于成龙》应该算近年来中国内地少有的良心制作。
像很多人所指出的那样,《于成龙》的台词很多地方确实太现代了一点,尤其是当熊赐履口中说出“既得利益者”时我也看得分分钟出戏。
应该说,台词过于现代化、口语化、不能契合剧中角色身份(尤其是角色所处时代背景)是国产电视剧的通病,连《康熙王朝》、《汉武大帝》、《大明王朝1566》、《大秦帝国》这些号称“历史正剧”的电视剧在这方面毛病都不少甚至是让人不忍直视(《康熙王朝》中孝庄太皇太后生前一口一个“我孝庄”,《汉武大帝》里张骞把“大宛国”读成“Da Wan Guo”)。
《于成龙》在台词方面,即便不能说创下内地古装剧的新低(毕竟没有于正、简远信等人拍的电视剧的台词那么雷人,至少语法规范、语句通顺,未出现21世纪网络语言),也延续了国产电视剧“台词穿越”这一老大难毛病。
这一点确实不能忍,尤其是作为一部非戏说、非穿越、非搞笑的严肃正剧,这种台词绝对是严重的扣分项。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于成龙》的台词也不能说完全是败笔。
剧中于成龙老岳父——邢老先生的台词还是很有古韵的,也很符合其书堂先生兼典型的古代儒家文人的身份,算是台词方面少有的亮点。
另外,于成龙为“迁界禁海”一事给康亲王的上书、为申请回乡葬母给康熙皇帝上的奏折、在柳晋阳死后写的《哭晋阳》都有不错的文言文功底,古意、文采兼备。
《于成龙》的剧情逻辑性还可以,不过有些地方表现得确实太过了一点,尤其是台词显得太直白了一些,角色形象也多多少少有点脸谱化。
过于强调教育意义而忽视对剧情细节本身的精雕细琢是90%以上天朝主旋律电视剧的通病,《于成龙》也不例外。
不过和精彩的故事、精湛的演技相比,在充分投入到对剧情的欣赏中后,这一缺点可以忽略。
《于成龙》这部电视剧穿帮镜头有,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于成龙任直隶巡抚时开仓赈济灾民那一段,于成龙身后的粮仓有商标标识还有简体字。
但总的来说,该剧的穿帮之处并不严重,尚可容忍。
总体而言,《于成龙》在服装和道具方面制作还是很用心的,几品官该穿怎样的官服基本上符合历史,看得出来吴子牛导演对清代官服仪制是下了相当大的功夫去考证的。
从《天下粮仓》开始,吴子牛执导的清代古装剧服饰都是很正的。
在演员演技方面,很多人都吐槽成泰燊把于成龙演得像一个大龄愤青,总是用发脾气、大吼大叫来表现于成龙内心的愤怒、悲伤、无奈、苦闷等情绪。
这种观点其实似是而非。
这部电视剧里的于成龙脾气确实不好,很容易迁怒于别人,有时发火发得的确毫无道理甚至是莫名其妙,但在我看来这正是对一代清官的一种人性化解读。
谁规定了廉吏能臣就必须十全十美?
谁说清官循吏就一定是温文尔雅的而不能在某些特定时段内发点小脾气?
于成龙再是什么“天下廉吏第一”他首先也是个人而不是神仙,是人就有自己的个性从而也就有控制不住自己不良情绪的时候。
何况剧中于成龙那里是随时随地都无缘无故地发怒骂人?
难道说这种话的人没看见他心情好的时候对身边的人还是客客气气的吗?
还有没看见他对石玉兰的女儿晓晓是多么慈爱、多么温情吗?
另外剧中好几次于成龙生气骂人都是在心情极度低落的情况下宣泄不良情绪,在晓晓过生日那次他之所以会对家里人大发雷霆其实是因为他为自己秉公执法却连累了好友章吉仁致使其被降职为六品小吏而感到愧疚,这样做对家人很不公平、很无理但并非不能理解。
至于有些人说什么成泰燊把于成龙塑造得智商很低、只会大吼大叫、没有半点谋略、全靠周先生帮忙甚至是“开挂”(靠金光祖、张朝珍、姚启圣、杰书、康熙等好上司一再庇护),这种说法简直令人笑掉大牙,完全不值一驳!
成泰燊演出了于成龙的清廉、于成龙的正直、于成龙生活的俭朴、于成龙所受的儒家文化熏陶、于成龙的喜怒哀乐、于成龙的机智胆识、于成龙的辛苦劳累以及于成龙身上种种缺点和不足(包括乱发脾气),称之为“演技精准”并不为过,至少我确实对这样一个于成龙的形象很信服,也很感动。
《于成龙》这部电视剧配角的演技也不俗。
最后一集康熙皇帝在于成龙累死两江总督任上后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念的那段话虽说是照搬了《清圣祖实录》和《东华录》中记载的康熙悼念于成龙的文字,但文章如此长、词句如此拗口,剧中扮演康熙帝的王俊东还能如此声情并茂地将其背诵出来,念完全文后王俊东眼含热泪,足见演员对角色演绎之用心。
《于成龙》并没有为了高收视率而启用只有颜值、没有演技、靠卖肉吸引粉丝的小鲜肉,而是选择让一群表演用心、演技在线、功底扎实的演员尽可能地理解和诠释剧中角色。
就这一点而言,《于成龙》真的算得上是近年来一部少有的诚意十足的良心剧。
《于成龙》表现的是清代初期的历史,主角又是真实历史人物,因此评价这部电视剧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对历史的忠实程度和还原度。
我个人认为,《于成龙》还是很忠实于历史的。
首先,该剧真正做到了“不虚美不隐恶”,对清初圈地、迁界禁海的暴政有如实的反映,并不像有些清装戏如《孝庄秘史》、《七品李剃头》、《荒唐王爷》那样美化清朝统治者的残暴政策。
电视剧一开始就展现了喀尔齐侵占永宁土地、屠杀永宁民众的暴行,较真实地反映了满洲贵族对汉族民众的残酷掠夺和杀戮。
其次,该剧没有为了神化于成龙而将他演成一个全知全能的仙人,反而着力表现了他在现实面前的种种无奈,例如在鳌拜圈地暴政面前无可奈何只有静待其倒台后才能将前明藩田归还民女韦氏,只能重审黄塘村“通海案”却对清初东南沿海“禁海”弊政无可奈何,任直隶巡抚时只能打掉赵履谦、荣善、邢家良这样的小鱼小虾却无法将屈九万、佛伦及其后台明珠这些大老虎绳之以法。
这就比某些“玛丽苏”、“白莲花”神剧更加深刻、更加真实也更尊重史实。
再次,电视剧名为《于成龙》但没有过分突出于成龙而忽略其他角色甚至让配角们当摆设,而是浓墨重彩地表现了周先生的智慧、柳晋阳的忠诚正直。
而且从剧中可以看出,于成龙能作为一代名臣善始善终也得益于有好督抚(金光祖、张朝珍、吴兴祚、 姚启圣)、好阁臣(陈廷敬)、好王爷(康亲王杰书)尤其是好皇帝(康熙)的鼎力支持,全剧歌颂于成龙的正直廉洁也就从侧面赞颂了中国帝制时代后一千年最伟大的皇帝——康熙大帝,于成龙的正直善良折射出康熙的知人善任,于成龙的清正廉洁实际上是康熙节俭爱民的侧面反映。
这是对前清历史的真实还原。
最后,这部电视剧对历史人物的刻划大体上是符合历史的,例如于成龙的清正廉洁、鳌拜的专横跋扈、康亲王的知错能改、康熙大帝的雄才伟略以及纳兰明珠的奸诈贪婪。
有人说《于成龙》是反腐神剧,我不否认这部电视剧有借古讽今的意思,但它绝不是歌功颂德的马屁作品。
于成龙身上的正义、善良、磊落、廉洁、忠诚、踏实、负责、节俭等高贵品质和他对天下百姓的大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本来就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就算是故意拍给现在那些“人民公仆”看的也没什么不好吧?
难道今天的中国就不需要“于成龙精神”和“山西精神”了吗?
像这种弘扬正能量的电视剧总比那些靠小鲜肉“卖肉”吸引观众眼球的圈钱剧更有诚意吧?
某些人既然连那种毫无剧情逻辑性、台词低俗不堪、内容污秽、三观不正的烂片都可以拼命找出其一两条优点来为其辩护,为什么就不能接受《于成龙》这样的诚意之作还有对其横挑鼻子竖挑眼?
《于成龙》的确有不少缺点,但难道有瑕疵就不是良心满满的正能量好剧了吗?
前朝刚亡,前明烈皇帝尸骨未寒,家人又与清军贵族有血海深仇,转而出仕新朝。
没有别的意思,我对顺治和康熙二十二年收复台湾以前所有出仕的汉族官员还是有些偏见的。
顺治年间,抗清斗争烽火正盛。
一直到康熙二十二年,施琅平定台湾,刘国轩败北。
前明最后一只象征性的力量消灭,有组织的抗清力量告一段落,这时当官也就当了。
我绝不是大汉族主义,而是作为一个前朝落第的知识分子,虽说不能像史可法、文天祥那样殉国。
也可以终老南山,拒绝出仕,对旧朝应该有起码的感情。
就像张勋复辟,我反倒觉得某种程度上说他是一个忠臣;王国维殉清,我觉得这些人是有情有义的人,很是敬佩。
清官不假,我敬佩你。
可………我说完了。
难得有时间和心情坐下来看个剧,心情却没得到丝毫放松,整部剧集就一个字——乱。
说实话,当初决定看它是冲着历史正剧去的,毕竟有老版《于成龙》和《天下粮仓》珠玉在前,很想见识一下全新的版本有什么惊喜。
结果是令人纠结的是:在清晰明了的主线和乱七八糟的枝叶、高清无码的画质和漏洞百出的镜头、一本正经的故事和文白交错的语言、水准颇高的演技和幼稚敷衍的情节之间,我几欲弃剧又难下决心,一直到最后都是不上不下,如食鸡肋。
服装造型不错,但人物对话和场景极不协调!
看着别扭…看到三个人因为圈地逃难到了于长龙家,于母看到他们后的对话这段,我就无语了!
还有于成龙带着村民去抵制圈地时发表的演讲……作为山西人表示:人物造型和当地还算符合,但人物对话有待推敲(也是好多电视剧的老毛病了)之后的就看不下去了,似乎也不如旧版的。
小期待了一下,比较失望!
也不知道是剧组的实力不行了,还是现在导演的追求不一样了,又或者是我的要求提高了(旧版毕竟是小时候看的)
花了好几天的时间看完了于成龙,觉得是一部不错的历史剧,但是看到很多一星的评价,颇有些理解无能,现在到底什么样的剧才是观众心中的好剧?
我不管别人是怎么理解的,单凭这部剧是实景拍摄,无配音,没有亮瞎眼的打光,也没有艳俗的调色,更没有炒作、热搜,就已经算是良心剧了。
当然这部剧中也有很多不足,比如很多台词过于现代,甚至有些台词听起来像是政府年底总结报告,主人公塑造的有些过于扁平,伟光正等,但是瑕不掩瑜。
当我看到于成龙、柳晋阳、石玉林等几人满身泞泥,破衣烂衫,尤如乞丐一般出现在风景如画的广西时,真的有感动到,这是国产剧中久违了的真实。
不像那些抗战神剧和古偶剧,拍摄打仗或者经历磨难的场景,就只是脸上抹点灰,衣服完好无损,演员细皮嫩肉,连头发都不乱,类似于这种拍摄真的让观众感到很假,缺乏真实感,而产生不了共鸣。
并且这部剧并没有出现剧情过于拖拉的情况,无论是圈地案、贿考案还是之后的番田案等,都是几集的剧情就完结了,这点也值得好评。
基于这部剧所呈现出的山西、桂林等地不同的实景拍摄,服饰、画面的历史厚重感,以及台词现代问题,人物过于脸谱化的问题,这部剧我给三星半的评分。
虽说这片子是有一点主旋律,有些台词像现代人说出来的,但是演员们很认真(演技不完美是另一个问题),算是难得的一部正剧,比那些涂脂抹粉卿卿我我假惺惺的宫廷古装剧强太多。
本来以为会看不进去,没想到竟然一连看了好几集。
这部片子的后半部分要精彩耐看许多,可谓渐入佳境,尤其到了于成龙任两江总督部分,江南官场的复杂,去火耗的困难,不由得让人想到《雍正王朝》里面雍正帝依然在为火耗这件事情头痛,恰好剧中有《雍正王朝》里八爷和十三爷两个演员,尽管戏份不多,但我想制作方也是希望拍出一部让观众满意的片子,不仅仅只是为了迎合眼下反腐倡廉之风。
可惜于成龙到了江南没有几年就去世了,剧集也不得不终结于此。
台词确实不够精雕细琢,不过近几年来能看得下去的古装正剧几乎没有,此片已属难得。
一定也有人会厌恶辫子戏,没有办法,只因其人其事发生在清朝。
无论是哪朝哪代的古装正剧,其实主题大多都逃不脱与贪官污吏们的斗争,只不过换一个发型换一身戏服罢了,比如拍个海瑞罢官?
也有拿满汉说事的,满人对汉人做过什么自不必说,但倘若放在当年,今天的人能有多少选择留发不留头。
于成龙是一个清朝的清廉之官,若单纯地因为其人其事发生在清朝就一味贬低,那为什么不给电影《末代皇帝》打一星,或者那么义愤填膺,看到赵孟頫的字帖是不是也应该直接撕了算完。
再退回来讲,这只是一部掺杂有艺术加工的电视剧,若真想讨论和历史有关的问题,应该换一个场地换一种方式比较好。
题外话,其实很希望哪个导演什么时候能拍个王安石变法的电视剧,不过估计很难拍,即使拍出来大概也难逃一骂。
太严肃了 但是看的挺爽的
看看,还行。
天下廉吏第一
陪父母看的...2.5星吧... 特效真是烂.. 剧情又是夸张的巧合的历史
演员不行,除了巫刚可圈可点,别人不行。剧情太假,假的不行。很多事即使在书生意气也不能就那么做。读书人做事得用策略而不是空靠一番热情。
哈哈哈 不得不说 这剧是难得的既演给人民群众,又演给领导干部看的片子。至于大家看不看,那就另说啦😄
良心好剧,6*8分,逗我????
开篇不错,继续追剧
许久没看过央一八点档的电视剧,已经堕落成这个样子了吗?满朝文武都在喊当代宣传口号就算了,台词功底个顶个差劲,就爱作就爱演!于成龙就是穿越回康熙朝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可是,真有这样的党员,你们舍得让他穿吗?
我觉得最高评论说的好……好端端古装剧让我看到一堆共产党员标准用词干嘛…剧情一猜一个准我都以为我有剧本
陪家里老人看的,连老人都说这简直就是胡拍!
央视放的,还是有看的必要,里面演员演技都不错。
看到于成龙,让我想起以前看的康熙微服中的总是救驾来迟的那个于成龙
借古讽今?也是一声叹息。循吏难得罢。
总感觉节奏太慢,不过比脑残剧好得多。起码人看了不瞌睡,当然,过年谁还有瞌睡,陪家人总是精神的很。
要清官、明君和人治,不要公民、宪政和法治。这就是天朝一脉相承的“反腐”
陪我妈看了几集,还行吧
6.5
剧情很不错!演员有心!
读书许身天下,大道一心向往。百磨千炼万里路,爱一轮红日好朝阳。梦里几回家园望,酒水伴着泪水尝。黄河九曲向东流,归途总比去路长。男儿青史写志向,孝在忠里酬亲尝。天理良心不可欺,爱壮美落日染大江。最后一集一星和片尾曲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