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里有个墓碑,记录着两位陌生人。
墓碑上刻,爱妻及小女之墓。
妻子生于79年,小女生于14年。
于2015年11月29日故。
父亲说,可能是车祸吧。
看电影时,母亲讲起小时候胡同里的寡老太太。
老太太不能生育,无二无女,丈夫又去世的早,很早就一个人生活。
胡同里的邻居都知道她独居,对她颇为照顾。
她人也很好,帮邻居照料小孩,帮忙做些家务。
偶尔也接济孩子多的家庭。
一个老太太终归吃的不多,但长身体的孩子确是总也吃不饱的存在。
但即使如此,老太太走时,还是街道派人办的葬礼。
留下的一间瓦房,归了街道所有。
在大学读书时,偶然间听到舍友老家,村子里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自杀。
我大为震撼。
从抗日战争熬过来的老人,怎么就熬不过生命最后的时光,非要选择自杀不可。
说是受孙媳妇和孙子的排挤,在家憋屈受气。
一起之下跳进自家水窖,活活淹死。
在当地,水尤其珍贵,水窖的多少是家庭财富的象征。
而跳入水窖自杀的人,是不配拥有葬礼的。
每当有一个水窖被悄悄填平,就意味着有个生命从此处离去。
我一直觉得葬礼是毫无意义的,耗费人力、物力、财力。
哀乐吹的震天响,纸钱撒的遍地都是。
长子捧骨灰,长孙举遗像。
一路缓缓而行,一路不得安宁。
尤其是最后按照花名册分钱,完全不能接受。
看完电影,我觉得葬礼作为一种仪式,似乎是正式的为生命画上句号,庄严的宣告证明的结束,也蛮好。
我喜欢戏里的悼词,尽管短小,却很用心。
总该有个人了解我的一生,哪怕了解的只有冰山一角。
高三会考同日,爷爷离世。
或许是因为是一年内第二位老人的离世,相关事宜操办的干净利索。
只是家里人一致同意,我没能出席。
尽管事后知道爷爷离世,但在很长一段时间总会恍惚他的存在,然后确定他确实走了,然后又恍惚他的面容。
或许就是因为缺少了那个最后的仪式。
我仍清晰记得那一天。
下午下课,在食堂窗口花十块钱买了一份黑椒鸡肉面筋盖饭,那饭油腻的不行。
凯哥冲进食堂抓住我的手,说班主任找你,你家可能出事儿了。
我格外淡定的把那碗饭给了凯哥,说那你吃了吧,别浪费。
本该在下午第二堂课就通知到我的消息,被他忘了个干干净净,直到饭点才想起,然后派了不知道多少人到食堂找我。
奶奶走了,爸爸的朋友在学校门口等了我许久。
直到上车,我仍然没能理解整件事情的经过。
叔叔说奶奶走的挺顺利的,睡了一觉就走了。
但我还是没能理解,因为我觉得上次见奶奶她还很好的,我经常见她的。
没有悲伤,挺不真实的。
回到家,吃了饭。
亲戚们围坐一团,让我给奶奶磕个头,我磕了。
又给奶奶烧了香,烧了纸。
没什么感觉,一张相片而已,相片里的人,不太像我奶奶。
父亲守孝一夜,我没陪。
第二天出殡,我抱着相片,跟在父亲后面。
在济南的大街小巷,好不道德的扔着纸钱。
火葬场的灵堂里,死人排队入场,比活人文明。
记不得几点,我们准时入场。
奶奶躺在那里,确实走了。
身上的浮肿好像退了些,7年的尿毒症确实折磨她太久了。
所有人都为今天做足了准备,只有我没有。
我看着那张脸。
父亲踹我的膝盖,我一个头磕在地上,然后嚎啕大哭。
我无法控制自己磕完三个头。
然后不知道谁拉了我一把,我站起来,然后顺着大家走出大厅,但我只顾着哭,睁不开眼。
第一个台阶我踩空了,接着第二个,踉踉跄跄的站在了空旷的场院,继续哭个不停。
直到我妈的同事发现我的存在,把我叫醒了。
好像全场只有我一个人真哭,也只有我一个人没人搀扶,哭的魂儿丢了。
那之前我不太会哭,那之后我老哭,特别容易被感动。
母亲前些天严肃的和我谈及死亡。
她同事的丈夫有天突发心脏病,同事心急如焚,找来我母亲帮忙。
母亲忙前忙后,还借了不少钱交手术费和住院押金。
好在及时送医,保住一条性命。
同事家并不缺钱,只是家里的财富全部由她丈夫管理,而她作为甩手掌柜,只管花钱。
当她丈夫突发心脏病,她不仅找不到家里的银行卡再什么地方,更不知道家里银行卡的密码。
两眼一抹黑,彻底抓瞎。
于是母亲问我,如果她心脏病突发,或者她和父亲车祸,我该怎么处理。
我尽可能快的回答她,我手里有些存款,应该能解决最初步的费用。
家里银行卡密码还算统一,找到卡可以试试。
家里有同一个城市的亲戚,也能帮上忙。
我人缘还不错,还有几个能帮上忙的朋友。
我不知道我的回答有没有让她有点放心。
她告诉我她有个本子,记录着家里每张银行卡的卡号和密码,每笔存款或理财的时间。
她说她在电影里看一个日本老太太这样做,她觉得很有必要,她就照做了。
爷爷奶奶走后,父亲与死亡的那堵墙塌了。
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越发迷信,甚至不可理喻。
他会去抢千佛山上的头香,在手机壳里放求来的观音,每一个节日都成他祭拜的理由。
我甚至觉得全天下只有我们家的春节有这么强的祭奠功能。
虽然反感,但无可奈何。
父亲算不上妈宝,他只是想在孤立无援之时,找妈妈。
79岁那年,姥姥还有乌黑浓密的头发。
今年82岁,尽管每天还坚持捋头发100下,砸脚心100次,但她还是无法阻拦头发越来越稀疏花白,身体日渐消瘦。
她几乎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瘦的。
但她说,她从来也不胖,现在也没瘦多少。
说出来大逆不道,我能感觉到,她在给自己数日子。
她盼着我们结婚,盼着我们生孩子,她能抱上大孙子。
但她这个年纪,是个只能盼着的年纪。
她悄悄地把钱准备好,包成红包压在只有她知道的床下的一角,做个盼头。
她还担心。
担心她大孙子没有正式工作,担心她大孙女夜班伤身,担心外甥狗工作危险。
担心她儿子糖尿病,担心她闺女忙家务太累。
不过好在,一家人兜兜转转都回来了,她再也不用同时看成都、兰州、石家庄、济南的天气预报了。
总的来说,对于一个吃过苦受过累的老人,现如今的状态已经足够好了。
只是没有了自己跑去大明湖的劲头,没有爬上英雄山的勇气。
把自己的生活圈从济南市,缩小到天桥区,又缩小到堤口路完胜街。
前两天讹她十块钱买了顿早餐,当着她的面狠狠的吃了顿早餐,撑的我睡不着觉。
我看她还蛮高兴的,她们这代人,看别人吃饱是她们最开心的事儿。
我还蛮擅长这件事儿的。
胡说八道一大堆,跟电影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最后有必要回归一下电影。
其实也没必要。
我必须写写我该怎么死。
我确实也想死的漂亮点。
比如死在登顶珠峰的路上,死在前往南极点的路上,死在探索宇宙的漫长旅程中。
但我大概率死在火车轮对之下,死于心脏病,死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死于不知道什么奇怪的疾病。
按国家有关规定,应该是不能土葬,直接火化比较比较简单。
我还蛮俗的,你要说临死捐个眼角膜,捐个肝脏肾脏啥的还能接受,捐给医学生没事儿解刨着玩我还是不太能接受。
墓地也不便宜,30年就20万,30年后不续约,陵园就帮你处理了,说白了还是扔了,我个俗人是不太能接受的。
20万能实现多少梦想,拿来埋我可太可惜了,我是真不值20万。
随便找个地儿撒了吧,太不讲究。
拿我种盆儿花,我觉得谁养都觉得膈应。
而且活20多年也没配上红花,我觉得拿我养花也够呛能养好。
之前还蛮喜欢把我放烟花里,点着满天全是我,嗬,我一辈子也没这么好看过。
郭德纲相声里,百岁的郭德纲带着于谦的骨灰巡演,走到哪儿撒到哪儿也挺好。
活着没能环游世界,死了满世界走走看看,也挺像回事儿。
把骨灰掺进肥皂水里吹泡泡,真是我见过最邪性的玩儿法。
要是真能吹起泡泡来,吹的还又大又好,满世界飘。
多少还有点漂亮,多少还有点浪漫。
就是吹的这个人要有人间大爱,吹骨灰这事儿还真不是谁都能来得了的。
再就是千万别说里面掺着骨灰,不然准保挨揍。
要是觉得上面的都太麻烦,撒海里吧,海里凉快。
我是真的喜欢这部电影,真的。
从孤独的标签里面,选择到了这一部豆瓣中最孤独的电影,也是孤独标签中评价最高的。
近来很迷孤独这个字眼,可能是因为越长大越孤单吧。
孤独是通往什么门,我不知道。
孤独搞不好都没什么意义,可是孤独使人沉静,使人深刻,使人和灵魂更近一点。
这是我感受的到的,所以感谢这份孤独带来的力量。
沉静,深刻,灵魂更近。
有人会把这些词当做垃圾标签,直接甩进垃圾桶,可是我却不厌其烦的想要通过阅读故事,创作故事来更好的诠释这些词汇。
我不成功,我也不典型,可是这些词汇伴随着孤独已经深深的融入到了我的血液里,所以当我遇到孤独气质的影音作品的时候,我其实是能够给自己无处安放的灵魂找到温床的。
支离破碎的意向,总能够带我找到孤独的共鸣,这并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或者等于人之类的事情。
而是真正的找一个安静,悲伤,温柔的旁观者站在自己旁边,静静的观察,静静的呼吸,这就够了。
为了能铭记最孤独的意向。
我想通过文字的形式来结构该片中种种孤独的意向。
因为这些意向,你我都曾或多或少经历过,而这些孤独的片段,总能够以高远的形态凝望远方,并且默默的陪伴着每一位看过电影的人。
《结构孤独》
1.孤独的工作,一个人从头到尾完成一个流程,更重要的是和死人打交道,愈加孤独。
2.远去的的声音,当别人问了你一个问题,你的回答不能够传递给对方,只能回荡在空气里的时候,因为别人走的急,等不到。
3.安静,带有仪式感的在下午茶时间削梨,被围绕折的是没有感情的paper work
4.人死了,久久没人认领,只剩下死者生前的照片,物件等。
5.中规中矩的一顿午餐或晚饭,惯性常态化的存在,只是为了消解孤独吧。
6.为陌生人写独一无二的悼词,还要为这样的悼词遣词造句。
7.一个人躺在墓地上,俯瞰寂静的墓地。
如果再有一个逗逼走过来,不合时宜的问你,你在干嘛的话,那就更显得孤独了。
剧情:我是一个和死人打交道的负责殡仪工作的人,我朋友很少,工作内容也十分固定。
撒骨灰,paper work,出席追悼仪式,写悼词这些。
同时,我的主要工作的意义是帮助那些孤独死去的人找到能够出席他们葬礼的人。
而,我自身孤独规律的和我面临的孤独状态别无二致,累了吃苹果,独自一人的晚餐,晚餐内容也是基本一致。
我喜欢我的工作,因为他就是我的生活,让我并不觉得孤独。
这世上,如果有人注定要活泼热闹,热爱人际交往的话,那注定有另外一类人,是可以直面死亡的厚重以及孤独的寂静。
所以,我太能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这种孤独的状态,所以,我会尽可能的帮这些现世无牵挂的人,找到现世的人来真正的送他们最后一程。
同时,以我一己之力,来完成对他们生的纪念以及死的祭奠。
所以,我总是以一种等待灵魂行进的方式,慢慢的处理着出现在我生命中人和事。
8.发现窗户对面从来没打过交道的邻居去世了。
9.和清洁工交流的真顺畅的时候,因为老板进来了,不得不停止交流,清洁工匆匆离开。
镜头:清洁工和我聊的正深入,因为领导的到来,默默离开。
这背后是一种孤独。
10.一个人在领导办公室,面对炒鱿鱼,除了鱿鱼,还有领导,和接替自己当鱿鱼的女士,你看不出来她有什么能耐,可是你安安静静的接受了。
剧情:被辞掉,因为慢慢的处理工作的方式,二十年的老员工的履历 被一笔勾销。
而,此时遇到最大的讽刺是,我的住宅房子对面的住户死了。
他也是孤独的人,因为,他没有人来探望他,我仿佛看到了另一个死掉的自己。
所以,我想发自内心的为他送走这最后一程,因为我希望,人总不能一路孤独下去。
11.一个人 不带手机 报纸 书籍的坐火车,周围空无一人,除了沿途的风景。
12.被问及工作时,无法解释,又不愿意撒谎的发出了类似哲学般的言论,来化解自己职业的独特性。
在接下来的过程中,他跳出了自己的生活圈,工作圈,奔跑着向领导申请工作延期,或者请假寻找,不负万里的找寻答案,因为此时的他,有的是时间,他只想要一个对生死边界 以及孤独本身的交代。
13.本来想要杯咖啡,被强推荐巧克力,意识不清的接受,又勉强自己要接受这一新事物的时候。
14.一个人的路口和一个人的海其中,对人物性格也做了充分分析,强迫症,单调的规律化的生活方式。
想起了《奇幻人生》中的描写,如果命运使得这本书的主角登上了一辆巴士,那么文学性的地方便在于他登上巴士的刹那。
15.凝视着绞肉机,想把手伸进去的时候,没人阻止,就真这么干啦。
让疼痛叫醒这份孤独。
16.得到了一份活鱼礼物的时候。
17.被同事只发现自己仅仅拥有猜字技能的时候,以及随时处于接触死亡的严肃和悲伤的时候,总要碰到得过且过,轻轻松松,在停尸房玩猜词游戏的年轻人。
剧中的人物都有一种疏离感,空气中自说自话,对着越走越远的身影。
小哥只关心字谜游戏,而不是一个人的死亡。
想起来契科夫那篇经典文章,关于马夫和死掉的孩子的故事。
18.了解跟自己截然不同的一个人掷地有声的时候,愿意死心塌地的追寻这个人的脚步的同时,发现了自己的雁过无痕,掷地无声的孤独。
19.刚到一个人家的时候,感觉到自己的格格不入,局促不安的坐在沙发上的时候。
20.千辛万苦的付出努力,却被直接否定的时候。
又是一层深深的孤独。
剧情:千山万水告诉女儿她生父的一切,换来的只是简单一句,你已经说很多了。
这样一句话。
而女儿坚持不去。
21.一个人吃地上捡来的冰淇淋的时候。
22.和流浪汉坐在石梯上聊人生的时候。
剧情:他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从寻找自己,寻找孤独的答案,变成了寻找一个朋友。
他通过加工厂同事,老战友,乞丐团体,前女友,女儿逐渐刻画出了自己朋友的模样。
硬汉,火爆脾气,伸张正义,打抱不平,不会表达自己,可却很仗义,在女人面前很绅士的这样一个人。
他仿佛通过寻找的过程中找到了平行世界的另一个自己。
我决定把最佳位置给他,我的朋友
23.一个人在酒吧,端端正正喝酒的时候
24.一个人兴致勃勃的做各种人体功能兴趣开发的时候。
因为有了24种孤独,才会因为男主的邂逅,和被邀请,发自内心的祝福和微笑。
让人惊喜的是,女儿决定出席自己父亲的葬礼。
我内心得到了极大满足,这也是对我工作最大的认可,同时,说不定,自此,我将不再孤独。
剧情:可是飞来横祸,被车撞后,倒地。
25.最后体验的是,死后无人来悼念的孤独。
以及,人生坚守着孤独的灵魂和基于死亡的共鸣,二十年如一日,善意地坚守帮助死去的人的工作,以及发现人生孤独的意义也好,守护别人的孤独也罢,在最终入土时,依然孑然一身的孤独。
这么想来,电影丧到了极致。
但也突出了最后一幕的惊喜。
剧情到此,只留下了孤独的场景,对比之下,被我号召的人来参加我好朋友的葬礼,而我依然孤独的从头至尾的透彻新飞得孤独。
总是会有人,不管活着或死去,都会记住你善意的言行,默默的付出,深远的影响。
这些人,总会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些什么。
可是,总有人会记住我的付出。
总有人
Neat with everything in order, simple like a dinner with toast and fish can, he lives a stable, steady, or even still life, never thinking about changing or losing the job. Preparing a funeral for the passed-aways, finding a impossible man to attend the ceremony is the work he does everyday. He collects the photos in an album orderly as a mark of “case closed”. No family, no friends or lovers, the only company is the photo collection of the gone strangers.As his age, changing the job and exploring the new possibilities cannot be practical for a man who has been doing the invariable and boring job for 20 or more years. If he is set as a positive and active white-collar, the tone of the story would not be slow with a hint of sorrow. Exactly with that lukewarm but persistent character can motivate the strong reaction after informed to be laid-off: with no effort to organize a different and special funeral for Billy Stoke.Then he starts to gather the possible people to attend the ceremony. Repetitively, goes and comes, searching for the people who knows something about Billy to write a marvelous eulogy. He determined to do his last case well as a mark of period and a new beginning, and he finally touch Kelly, Billy’s daughter to be present at the memorial but unfortunately hit by a bus and gone. No one likes to see May and Kelly miss each other but the screenwriter did arrange a sad ending for him. But the director has gave us some hints to imply the death of May. When he more than once sees the reflection of himself in the window of his dead neighbor, and Billy’s funeral is the last case of May which in some way is the farewell ceremony for him. It’s time to say goodbye, the great man who always says goodbye.Kelly may someday find the tomb of the man who ever broke the appointment, but the date will remind her to salute, deeply. Besides, the music is remarkable. Simple melody but arranged in various styles, brisk when he forwards on the train with happy emotion and plod when he backwards on the train in sad mood. Some humorous scene is a reconciliation of the slow and hard atmosphere, which is also very impressive in this film.
当你走进一间空屋子,该如何从其中的生活痕迹判断居住者的身份?
苏格兰格子的窗帘——英国人。
小方餐桌,单把椅子,以及白色餐垫上留下的盘子印迹——单身。
三件套的西装——办公室一族。
旧公文包——需要跟很多文件打交道。
房间很整洁——责任心很强。
架子上放着一排古典音乐——性情内敛保守。
橱柜里的罐头是同一个品牌——生活四平八稳,一成不变。
桌上有本蓝色封皮的大相册,里面贴着很多人的照片,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看起来既非朋友又非亲人——唯有这件事令人费解。
福尔摩斯的演绎法至此失效。
要走进一个人的生活,多么难啊。
《寂静人生》的主角John·May,区公所的职员,负责操办社区死者的身后事。
看起来十分乏味的工作,一做就是二十二年。
片子的基调是静谧的,带着大不列颠民族特有的冷淡。
这部电影采用了大量的固定机位拍摄,以此来强调May的单调生活。
主角走过的永远是同样的道路,转过的永远是同样的街角。
二楼永远有个老人在百无聊赖地看着窗外,我们本以为他会是May的案子之一,结果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旁观者,见证着May的每一天。
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地方,是不断出现的桌面镜头。
导演用这种方式来铺列照片,展示死者们曾经拥有的生活。
很多人的一生,在May的相册里妥善安放。
这是跨越了生死的交流。
May要寻找的,是亲情,友情,以及爱。
他寻找这些人活过的证据,然后重新拼接成完整的人生轨迹。
这是个缺乏怜悯也缺乏敬畏的年代,就连死亡也被物化了。
而May的工作,则是令逝去的生命再度鲜活起来,重新回归到“人”的本质。
活着已经足够艰难,离去的时候,更不该像垃圾一般被丢进焚化炉。
他们该在信仰的庇护之下,体面而安详地长眠。
但是绝大部分人不这么想。
年轻的尸体处理员天天埋头于填字游戏,与他的轻率态度相比,May的工作方式实在太过认真太过严谨。
而更为悲哀的是,这种为死者尊严而努力的行为,在旁人眼中毫无意义。
场景越是重复,包含的信息量就越大。
观众们的视线会自行探寻那些熟悉之外的陌生。
May慢慢开始改变自己,他犹豫着点了热巧克力而非红茶,他故意错过一班火车,他在电话里对上司撒谎,他悄悄对着讨厌的人的车子撒尿,他的内心,其实也向往着另一种生活方式。
突如其来的解雇令,带来的不是焦虑,而是勇气。
并非结束,而是开始。
May的最后一个案子,贯穿了剧情的大半时间。
他在火车上逆向而坐,仿佛不愿面对即将到来的悲伤与尴尬,而当他圆满地结束旅程的时候,在回程的火车上,则选择了正向的座位。
导演在细节上花了太多心思,而正是这些细节,令May这个角色变得丰满可爱。
片中出现了两次May在晚上拉开窗帘向外张望的场景,他看到自己的身影反射在对面的窗玻璃上。
那扇窗子属于一个死去的老人,这个镜头既暗示了May的孤独,又预告了必然的结局——他是作为死者的投影而存在的。
“四个字,无法飞的鸟类。
”“渡渡鸟。
”May买了两个狗狗图案的杯子,走出商店过马路,他第一次没有左右张望。
车头的特写,黑屏。
May倒在血泊中,他眨眨眼,笑了。
这一刻他的内心无比安静喜悦,那是圆满结束一件事之后的心满意足。
逝者如DoDo,如May,本应存在,却最终灭绝。
这个结局,令人联想到《刺猬的优雅》里的那句台词: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死亡的那一刻你在干什么。
May先生,你一定已经准备好去爱了。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很多人都鄙视那种“一眼看到死的生活”,认为那将会磨灭掉生命的乐趣。
但这世界上没有一种职业是枯燥的。
只要你热爱它,尊重它,它就会回报同等的快乐给你。
即使这快乐只有你一个人能理解,它也是值得的。
一场无人出席的告别式,属于May的寂静人生。
死者并不孤独,而活着的人,终将学会如何去爱。
当White问John“不会飞的鸟类,四个字母”时,John毫不迟疑地答道“DODO”。
今天在《鳗鱼的旅行》里看到一种灭绝于十七世纪的渡渡鸟Dodo,它们曾生活在今天叫做毛里求斯的海岛,“它足有1米高,体重达50公斤,但翅膀极小,不会飞,行动缓慢”。
要抓住他们极为容易,甚至在人类靠近时都不试图逃跑,所以后来它们灭绝了,只留给人们苍白的记忆。
渡渡鸟象征着愚蠢、笨拙、无法适应新时代的人,象征着那些被拒绝和遗忘的,从而与时代脱节的人。
英语里有句俗语叫“像渡渡鸟一样死去。
”As dead as a Dodo。
”John也想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吧。
为无人知晓的逝去者寻找家属,选下葬地,办有尊严的葬礼,天主东正伊斯兰教。
为逝去的每一个人安安静静的送别。
可是自己却没有家人,一人独居,还曾经被嘲讽。
吃着鱼罐头、面包和梨,小小的餐桌还用来熨衣服,万年不变的餐食但永远摆的端端正正。
偶尔有几次改变:送的一只派、一条鱼和货车掉下的哈根达斯。
寂静地让人绝望的人生。
他心底也向往比利不羁的人生。
用牙齿咬着皮带、跟流浪汉喝威士忌、在讨厌的人车前尿尿。
然而他即将被辞退,一份他已经做了22年的工作,看着新来的女员工胡乱处理着骨灰他异常失望。
只希望好好送最后一个人,他异常努力。
又在得知死者家属不愿意去葬礼之后痛苦地蜷缩在座位上。
他那么惧怕孤独死去,过马路不停左右看。
却在为心仪女子买画着宠物狗杯子的路上唯一一次忘了左右看,也让他送了命。
除了教父无人陪伴的葬礼和没有墓碑的墓地,孤独的下葬,还有让may无法闭眼的约会。
一切看起来那么让人绝望。
可是这一天她来了,他一定在那里微笑。
人们渐渐离开,他又孤独地躺在那里。
他又将这样孤独地安息,正如他想的那样。
可是。
他们都来了。
他将永远不会再孤独。
still life。
各部门工作都是有时间节点的,部门与部门之间是要有配合协调的,一个部门拖沓了,就会影响整个单位工作进度。
男主角一看就是个好人,而且做事极其细心认真,他热爱他的工作,做完美了就会乐在其中。
但他忘记了一点,他是在工作,是有时间节点的,单位是要给他发工资的,单位要求80分就行了,他非要做到160分。。。。
他不是自己免费做公益啊!
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他如果真的是想把事想做到完美160分!
其实有个两全其美的好方法——就是上班效率高一点,然后加个班(用下班和周末时间多干点活),就可以按节点完成项目,而且做到自己满意160分,又快又好单位当然也会满意,这样就两全其美了。
但他呢,上班慢慢悠悠,同事催他他也一点不着急当耳旁风,而且到点下班也不加班,但他又很追求完美。。。。
说白了就是根本不管项目节点和部门配合,所以经理开除他真的是可以理解。
他还不信邪,跑经理车撒尿?
当然,影片是站在每一个他服务的逝者角度拍的,那肯定这个男主是完美的,他把每一个被他服务的逝者都当成朋友一样对待!
作为那些逝者和逝者的家人朋友,肯定是你花的时间越多他们越感激了,你一年只认真做一个人的临终工作都行。
(当然他没服务的停尸房等着排队的,都快腐烂不能入土为安的其他逝者们肯定对他这样拖延是恨之入骨的!
)
而且,如果我们跳出导演给我们的逝者角度,而是客观的从工作上班的正常角度看,男主的工作评价确实不合格,影响了整个单位的工作效率,这是事实。
其实,大家都上过班,几乎所有事情都不可能有绝对的完美,而是有各种条件限制下完美,比如你要做一个大会报告,那时间节点就是下周大会前,虽然你可以说如果给我半年我可以把报告写得完美!
但实际你只能在一周时间的条件下尽量做得“完美”,这就是工作。
但如果是你业余爱好,没有节点,那你可以半年甚至一年慢慢写一个你喜欢的文章,这是爱好。
所以一定不要把爱好和工作混为一谈。
电影男主就是犯了这个错误。
朋友。
假设你就是男主工作的领导,你会怎么办。。。。
心中最喜爱的一部电影。
一个半小时的篇幅中通过“梅走访比利生前认识的人”这一线索,将梅和比利的形象塑造得极其立体。
看完后搜索发现本片并不是根据原著改编的,心中感到有些遗憾,故自己尝试了一段根据电影情节改编的小文章,借此表达对本片的喜爱。
初次尝试文笔拙劣,多多包涵。
没有观看的朋友一定要观后食用。
(一)凯莉是个善良节俭的女孩。
她有一张坏了一条腿的沙发不舍得丢掉,于是有一天她拿上几本不再看的旧书使它又支棱了起来。
她在流浪狗救助站工作,原因之一在于她确实很喜欢这些可爱的小生命。
而另一方面,也在于她与它们在一起时更容易忘记一些难过的回忆。
凯莉怎么也想不明白,和比利的关系怎么就那样了。
自从他们上次在监狱见面的那次争吵后,他们就再也没有联系过。
那一刻比利像是从她的生命中彻底消失了,尽管她的身体里仍然流淌着他的血液。
直到梅突然出现在流浪狗救助站,带来了比利的死讯时,她才开始在心中寻找关于比利的全部回忆:他也曾出现在一张身着军装威风凛凛的照片中,他在残酷的战争中挽救过战友——那似乎是他唯一的高光时刻。
除此之外她对他的印象更多只停留在他是个酒鬼,以及残忍地抛弃了她和妈妈之上。
(二)那次监狱爆发的争吵中,比利控制不住情绪揍了警卫一拳,事后也因此得到了酷刑——或许是咬住一根皮带挂在三楼空中三分半钟那次一样的酷刑,只不过上一次这么做是为了让大家给慈善机构捐款。
而那一拳,也并非他一生中干过的唯一一件蠢事:就像当年在烘培厂工作时为了争取多五分钟的休息时间,和领导吵架后愤然离职,并在一桶猪肉派原料中撒尿那次一样;也和看到有人调戏他的情人玛丽时,在对方拿出刀后,将对方带着刀的手送入油锅那次一样。
前者让他成为了无业游民,而后者让他选择了离去。
他饮酒成瘾,只因酒精可以让他遗忘,也可以让他不会做梦。
他想凯莉,或许也想玛丽,但只因“比利吵架从不认输”的固执而选择不再与她们联系。
在她们的眼里,他自然就是不折不扣的负心汉。
他的晚年也曾试图爱过别人——一个名叫莱丝莉的也许同样落魄的人。
在他为她偷巧克力蹲了三个月监狱后,他和她开始经常在一条公园的长椅上并肩坐着,尽管他们什么话也不说。
直到后来她成了公墓里众多小坟包中的其中一座,他便更加将自己沉浸在酒精中。
他不知道的是,不用过多久,他也将住到一座土包里——不过,盛放他的木箱并不像他的一生一样落魄。
至于他葬礼的盛大场景,大概也只曾出现某夜偶尔一次没有酒精相伴的梦里。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梅的存在,并且也要间接感谢那让梅被迫转业的该死的“新办公室”。
(三) 梅是肯尼顿区的一名专门处理独居人员“死亡善后事宜”的服务人员。
他的工作内容包括:建立死者档案、从死者遗物中寻找线索、尝试同他们生前认识的人取得联系并询问他们是否愿意参加葬礼以及安排所有殡葬事宜。
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如此热爱自己的工作,尽管这份差事经常让他觉得备受挫折,比如在拉杜罗维兹先生的儿子明确表示不愿参加父亲的葬礼时,以及后来比利曾经的朋友、同事和家人都表示不愿参加他的葬礼时——在这个人与人关系异化的时代,有时候即便是死亡,也不能求得互相的谅解。
好在梅马上就要失业了,社区领导宣告了他的“死刑”,只给他最后三天去处理比利的善后。
领导的指责中有诸如梅“办事效率低”和“葬礼开销过大”的理由。
当梅尝试说出“昂贵”的真正原因在于死者生前的宗教信仰时,领导剥夺了他继续说下去的机会——向后靠在扶手椅上、看都没有看他的领导告诉他,这是他应该珍惜的、“可以换一门和活人打交道的工作”的好机会。
梅在心底里发誓,一定要给最后一位送走的人一个“完美”的葬礼。
于是他怀着比平时更加迫切的愿望去寻找最后一位葬者生前认识的人。
在这位不幸的朋友家中,他得知他就住在他家对面,打开窗户就能看到对方家的玻璃上自己的倒影——也许他在世时也这么看过。
梅看到了一大盒唱片,奇怪的是并没有发现留声机。
当发现一张印有照片的会员卡并询问房东这是否为死者时,房东嚼着口香糖说他并不能确定是他,因为酒鬼“看起来都一个样”。
梅得知死者名为“比利史托克”,就这样,比利成为了梅送走的最后一个人。
但梅当时并不知道,他最终并没能出席比利的葬礼——这也是他唯一一次缺席经他手送走者的葬礼。
梅撇了房东一眼,以示并不赞同他的观点——就像在上次那位死者——一位爱猫的老太太家中发现她用猫的口吻给自己写信而被邻居嘲笑为怪人时的一样。
同样的表情也还出现在后来太平间小哥玩填字游戏,问梅“不会飞的四字鸟”是什么,梅不假思索就回答出是渡渡鸟后,小哥夸用浮夸的语气称赞他真厉害时;以及并不称职的狱警表达对待工作的轻蔑态度时。
他们不理解梅,就像梅也不理解他们那样。
梅就是会很讨厌这些自以为是、不讲一点感情的人。
可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这种讨厌的人遍地都是,他只能用始终孤身一人和微不足道的眼神来表达自己的厌恶,也仅此而已。
清理比利的房间并没有让梅发现什么能联系到比利可能认识的人的信息,梅从来没想过,他的爱好有一天能帮助他完美完成自己的工作——也可以说同样是因为他的爱好让他经常去的那家店,而让他最终失去了参加比利葬礼的机会。
梅有两个小爱好,一个是收藏唱片,另一个是将亲手送走的独居者的照片贴到相册上。
当他在楼下垃圾桶发现被丢掉的比利的唱片时,他将它们带回到家中并认真擦拭。
在其中一张唱片里,他发现了一些胶片,冲印出来后发现其中一张照片上有些能让他不再一筹莫展的信息——比利曾经工作过的烘培厂的名字赫然出现在了一顶棒球帽上。
顺着这个线索他最终分别找到了比利曾经的同事、情人、女儿、战友以及朋友。
在他们的口中得到了一个绝不“只是酒鬼”的比利,一个更具体的比利。
他其实是一个有正义感但容易冲动的,一生都在逃避现实的人,也是芸芸众生中普通而又无比真实的人——就像梅也是这么一个真实的人一样。
于是在离职前的最后一天,他在剥夺他工作的领导的“爱车”右前轮上撒了一泡尿——就像比利在辞职前在“一桶猪肉里撒了尿”一般。
他从他的过往中第一次获得了一种反抗的力量。
尽管天知道他有多么热爱他原来的工作,但凯莉的邀约也还是让他产生了“开始新生活也还不错”的想法。
倘若不是为了两只印着狗狗图案的杯子,梅也许并不会死。
至于作为约会礼物的那两只杯子,在哪不能买呢?
可是梅偏偏要去他喜欢的那家礼品店,也是经常买相册的那家店,这可就不能怪到凯莉头上了。
(四)周五比利下葬那天,天气很好。
比利躺在梅为他挑选的棺材里,为他定制的“像贝雷帽颜色一般”的墓碑下。
从他的坟头,确实“能看几英里远”。
比利好像就在这眺望着远方的城市,只是他什么傻事也不再干了。
比利生前认识的人都来参加他的葬礼了——不管有没有过冲突。
他们因梅的善意相聚于此,都向他们记忆中的比利,也是向在停尸房躺了40多天迟迟没有下葬的比利,献上了一抔泥土。
他们一齐离开,就像他们向比利献上泥土时与梅的灵车擦肩而过一般错过了梅的坟墓——准确的说是一块并不算平整的小土包,里面装着梅的木箱也并不像比利的一般精美。
最叫人难以忍受的是,除了曾经和梅“共事多次”而感到难过的、又作为仪式主持者的牧师——他的葬礼无人出席。
奇怪的是,梅自己似乎就出现在葬礼的每个环节——他穿着一身黑色西装,提着手提包,表情仍然严肃——又或许是在笑,因为最后他已经从两个印着狗狗图案的玻璃杯上感受过属于自己的温暖了。
凯莉似乎感觉到过什么,在梅的灵车开过时看了载着他的它一眼,后来路过埋葬梅的土包时也看了埋葬他的它一眼。
尽管她感受已然离去的他时,是带着莫名的悲伤的,但生者终究是要继续活下去的。
那两只他或许准备全送,或许是期待和她一起生活时一起使用的杯子,终究没能派上用场。
而她离开时,也没有真正停下脚步去看他一眼。
随着给比利送行的人和面带笑意的铲土工离开,天色突然暗了下来。
有人从远处走来了,是比利——准确的说应该是他的幽灵。
接着曾出现在梅相册中的每一张面孔都出现了。
他们都是来给梅送行的,就像梅当初一个个送走他们一样。
May每一天都重复着相同的事情,衣柜永远是一样的服饰,时间不差一丝一秒,所有的东西必须按位摆放,连等车过马路都是一样的动作。
孤独的游离在人群之外,他的工作是替街区里每一个没有"亲人"的人找到生前的联系,替他们送别。
他工作的很认真,但是家属总是有各种理由拒绝见那些很早以前就脱离他们生活的人。
他有一本厚重的笔记本,里面是他的"客户"或者是他们过往在意的人。
开始我以为,约翰每天都没有新意,游离在死人和活人的边缘,对生活麻木,混日子。
但是后来才发现,所有人里他才是最懂生命的人,真正的热爱,只是他不懂怎么表达,又或许是对于他从事工作的感悟:亲戚无悲,他人无歌,死去何道,托体山阿。
无法改变必死的命运,无法为孤独的人找到安慰。
每一个他过去送别的人几乎都是这样,像最后一个案子里的史塔克,一直爱着女儿,收集她成长的照片,在18岁打电话闲聊却未提过祝福。
约翰喜欢他的工作,上司却因为他过分认真对死人身后事,用度过多开除了他,他会因为史塔克生前用牙齿咬皮带吊了三分钟为他人募捐而尝试同样的动作;因为一个男人和女人在酒吧里一句话不说的平静而一个人在酒吧用三个杯子假装同样的情景,想理解他人。
每一次对待意料之外的东西,像是不同往常的咖啡,他嗅了好几次才开始尝试。
他真正的改变,我觉得是从他对面的人死去的时候,之前的人都是陌生的,但是这一个,距离这么近,孤独的死去甚至是因为尸丑才被发现。
他大概受到了更深的冲击,他总会忍不住拉开窗帘看对面寂静的房间。
死亡的不安在此刻就笼罩在心头,果然,在他决定尝试去改变的时候,生命却戛然而止,他唯一次接到案子亲人的感谢赴约的路上,仅仅是因为忘记了像往常一样先左右看车。
无比讽刺,如此寂静想要发生点什么来改变,偏偏就结束了。
他的葬礼上只有牧师,没有人给他撒一剖黄土草草下葬。
甚至他刚刚完成的最后一个案子的亲人路过他正在下葬的坟,也没有停留。
活着的人不见死者,死者为自己安葬。
最后的一幕玄幻了些,但是这一幕让我哭了,他安葬的人们都从墓中走出来为他哀悼。
像默片,22年的死者代言,背景乐很好听,即使我不知道名字。
2024-03-18 00:17又是一种公营机构造就的,不紧不徐按部就班公正严谨的角色,早年文明世界才会产生,而相信今后AI世界这种人设将更普遍一点;也可想象的自己的未来:一丝不苟,不妥协,孤独终老。
然后最后大概也如主角般,即使偶尔产生了连结也不会有人知晓。
——但这也并不可怕。
对这位公务员来说,人生无常尽头之前才初尝非程式化的生活,才开始追逐和尝试,颇可惜,但这当然是他遭遇无常的一部分因,所以也可说是扯平了,像无常人生,没多赚,但也没亏欠;他也自始至终遵照自我原则活着,未对任何人作恶,不曾违背良心,安静不受干扰地过了一生,说不上幸福,说不上难过,有过小波澜也有过牵动,不过总体而言平静、自行度过,没有人知道他每晚在家里怎么过,没有人知道他内心有过怎样的波澜,没什么好评论,也不需留下多少痕迹。
可能大多数人都是如此吧。
他参与过的案例,照片中人曾是那么鲜活,也有人有相当传奇反差奇大的经历,然而随着他们晚年孤独过世,就变得无人知晓,好像没有活过,即便是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去调查他们的生平,对尚存在于世的跟他关联过的人来说,他似乎仍然是可有可无的存在,人们不想再去牵扯那些过去了的牵动;甚至因为要写悼词小传而涉入他们生平的公务员,即使了解了他们、贡献了一篇入心入肺的悼词(并成功感动了一个活人,即写作者自己),然而结果好像也不能改变什么,他们这一生不可能再润色出更多的意义了……尽管如此,我们仍会卑微地站在公务员这一边(他似乎是片中唯一有底线的一方),我们努力守护一些基本价值,或说信仰,努力抵抗人生是虚无的这一命题(没得选择,我们要活下去)。
他抱持的信念,让他成为观念的巨人,然而观念无益于现实世界,当他实质去世时仍归于现实世界的卑微法则,他的去世无人知晓,因他而改变的人与他擦身而过,只有鬼魂卑微地前来致敬,以观念的形式确认他的信念:Care,会带来改变——当然,获得鬼魂集体背书这件事什么都不会改变。
公务员习惯般的坚守让我们看到,公共服务基本保障有多于现实可见的价值。
哪怕是对待死人(他们已没有知觉),这种价值仍然需要一次又一次地被确认:存在过就不应轻视——评判不在有没有人来参加葬礼,或他一生做出多少成就和贡献,还是他享受过什么经验过什么,一个生命存在过的事实不可抹杀,生命的意义不由外人或后世评判,也无关有无人在乎,生命本身就是意义。
当然,体验过怎样的人生,只有精神知道,躯体载体一旦泯灭就对现实再无任何影响(抛开记忆移植这种假设,它未实现之前我保持怀疑间接经验是否能等同于直接经验之于人的影响)。
盖棺定论评价一生,我死了我是不会在意的,生存的时间段只有你活着/拥有时才有意义,且只能由它的主人,也就是你,自行体会——那么,珍惜你的意义区段,活出自己的人生吧(“仅你能赋予生命以意义”)。
平凡、无聊、好像没存在过……都可以——谁不是如此?
伟人的功绩属于历史,到死时谁都带不走什么;至于葬礼,是给留下来的人的。
关于公务员最后的启发,源于调查案例和转职机缘巧合的赶时间,似乎激发了他重燃生活的热情,我们跟他一起经历了新的生活新的期盼。
那么我也可以主动调整标准,如果是为了一些有趣的事,前提是我愿意,但未尝试过是不会知道愿不愿意的,那么多些变故和挑战,不要一成不变,持开放的态度和发现的好奇,所谓“有意识走出舒适区”,对生活/生命有所裨益……
特平。普通。
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吧~
剧情
梅意外死亡像是刺猬的优雅。
最后一幕真是泪目
故事很不错,拍得比较一般。最后结尾很好。
后半段太糟糕了,让电影的境界从(勉强接近)《死于明日》滑向了《特别响,非常近》(还不如)。最后一镜可以直接扣一星。
裸看无字幕,标记需重看。
像标题一样孤寂...看不下去
唉。人生不该是这样子寂静的。
一位寡居的男人,22年的时间里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为那些孤独死去的人寻找亲属,根据每一位死者的经历撰写悼词,举行葬礼,精神上颇有日本人的风范。最后一次寻找,在一切柳暗花明的时候却遭遇了一个惊人的反转,也许生活就是这样讽刺呢?简单动人的故事,娓娓道来,结局太动人了!★★★
自我感动式电影
题材本身很好,但无奈剧情过于ideal和依赖巧合,又是失业又是车祸身亡。。。色调调的看得我很难受。。。
英国版的“入殓师”,结尾和“单身男子”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处。如何做到安静的离开...
葬礼是为活人准备的,他所安顿的那些死者和家属也许有些很感激他,也许有些根本不甚在意。真正在乎的人是他自己,希望有这样结局的也是他自己,但最后并没有人为他安排这一切。而且最后一单有了那么多亲友,开篇却是孤孤单单,是他不够努力,还是那个人不值得?
约翰的灵车驶过比利围着亲朋好友的葬礼时泪如泉涌。看起来再卑微的工作,只要怀着尊敬去认真对待,也可以是伟大的。影片拍得非常轻盈,就像片中约翰的人生,清淡而平凡,却感人至深。安静柔和的配乐和淡淡的色调都令人感到舒适。最后被约翰认认真真送走的亡灵们不断地围聚在他简陋的墓前,他的葬礼无声而盛大。致敬每一位敬畏死亡、尊重死者的相关工作者。
2.5。影片在氛围营造上还算不错,冷色调所透露出的孤独与死亡所带来的悲观与冷酷始终包裹着观众,但在情节方面却是平淡且僵硬的,即使最后带有魔幻主义的结尾也无法挽救它的平庸。
除了结局的十分钟,整部影片笼罩在强烈的孤独感中,无人出席的一个个葬礼,一个人的办公室,独自晚餐,鱼罐头配面包,人到中年被开除,梅对苏西妈和billy的寻找还原的也是一个个孤独的灵魂,孤独者并不可耻,苏西写给妈妈的感谢信,billy珍藏的女儿相册,他们渴望亲情、友情,但也许他们不擅于表达,讽刺的是,观众其实很早就能发现,身为处理这类人后事的梅,本人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他自己一定也意识到了这点,这才如此努力地寻找愿意参加葬礼的亲人吧。好多镜头看得印象深刻,特别是梅和两个流浪汉在阶梯上你一口我一口地喝威士忌,回忆billy,挺伤感、无奈,让我想起《海边的曼彻斯特》里丧丧的感觉。还好,导演虽然残忍但也温柔,孤独死去、无人参加葬礼的梅,有那么多鬼魂送别,那些是梅真心付出帮助过的
开头猜到了结尾,但结尾时候却并不希望那个结尾发生,温馨却又残酷。像是一种另类的英雄,在暮年通过找寻别人一生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想做出新的改变。太舒服了,电影的节奏波澜不惊,让我觉得自己又回到了大四那年看各种欧洲电源的感觉。
Ah, Arthur! From Peaky Blinders! (带英帝国的电影风格越来越向带日本帝国靠拢了,连最后反转的车祸梗都很带日本帝国,这个,还有翻拍黑泽明的《生之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