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了一遍看的有些快,后来又重刷了几遍,越看越感动了。
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部非常治愈的剧,很多地方超乎的的意料。
我以前看的剧那些老套路,这部剧都没有。
我们瑞雨真的是小天使呀,这种性格的女孩子,很难不喜欢吧。
她总是为别人着想,很少因为自己的事情,对别人发脾气,共情能力真的超级强。
和姜仁哲约好了合作,他却自己带录音师,瑞雨明明觉得很委屈,仍然没有发脾气。
对纯好说,是工作都会失误的是吧。
为了不让秀智经历想起去挪威之后的不幸事情,再次经历同样的痛苦。
也让男主能走出过去,重新生活。
说要给河源示范怎么放弃单恋。
我还以为会像别的剧一样,女主极力躲男主,男主厚着脸皮,不管女主说什么都要跟她一起。
但是我们瑞雨,虽然说要放弃,却在男主来录音室之前的时候,悄悄放好音乐,铺好毯子,调好音乐。
细节之处都是满满的关心。
没有跟自己闹脾气,也没有对河源刻意的疏离。
当听到河源说“我需要你,你能在我身边吗?
”,我们瑞雨就认真研究怎么陪在河源身边。
瑞雨第一鼓起勇气想回一次老家的时候,走到客运站却不敢买票。
她在“寄件地址”门口坐着等河源回家,看到河源,笑意盈盈“我应该要陪着你的”。
我看剧的时候,当瑞雨看到河源家里都是秀智的语音系统时候,当河源对秀智语音智慧仪说一直叫秀智,秀智,秀智就会有拥抱她的感觉的时候。
这时候弹幕就在弹来个男二来虐男主,但这部剧一直都没这样的安排。
所以这部剧我看到的一直是我们小太阳瑞雨充满能量去治愈自己,去治愈男主的故事。
“首先,我很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我很注重自己的感受。
首先,早上要很早才行,屋子里一个人也没有,打开门,让房间通风,一边泡咖啡,一边放前一天录好的音乐,然后拿着咖啡,在窗边喝下一口咖啡,真的很棒。
”“该怎么做才会开心,要好好研究才行,好好努力才行,不认真想,是不会知道的,你好好想想。
”“在回家的路上,往后一看,天空出现了美丽的晚霞”“明明是在同样的时间出门,昨天外面很暗,今天却很亮”“不同季节,世界就会有不同变化,我喜欢观察那些变化,一定会有些微的变化的差异”“一定会好起来的,世界会自己改变嘛,把这个当做支柱吧。
今天是12度,明天是17度,我会好起来的。
今天很冷,明天却很温暖,我会好起来的。
我最喜欢17度了,很适合去散步,那是最适合重振自己的天气。
”瑞雨真的是很细心温暖的人,有让自己的有快乐能力的人,也会带给别人温暖和支持。
她让河源把世界会改变当做支柱,那些曾经拯救过她生活的小细节,现在她告诉河源。
希望河源的心情能变好。
她总是一句话就可以哄好,或者重振信心。
得到心里一点指示就开始行动,完全不拖泥带水。
“中途相遇之后”,抱着红薯来,最后忘了吃,想直接晚安真是太可爱了。
还智秀智慧仪碰到男主在屋里。
河源说“会想瑞雨,会想和她见面,会想和她牵手。
”瑞雨信号接收器,马上晚上带平底锅来陪伴河源。
河源问瑞雨要不要搬过来住,河源认真解释过原因后,瑞雨表示马上就可以搬过去。
“今天天气很棒,你知道吗?
你知道吗?”"我需要一股强烈疗愈,你现在可以中途相会吗?",“短暂,且依依不舍。
”“似乎就是因为这样,我最近感受到自己非常强大,似乎是有人陪在身边,所以坚强起来了。
”是相互治愈温暖的神仙爱情了。
瑞雨对秀智,有非常强的同理心。
认为秀智是她的朋友,并没有因为河源的关系,对她有任何的误解和偏见。
“她说了很多次他很痛苦,你都当没听见,现在你来想听什么,你没那种资格。
”“我没有自以为是,我看到的,听到的,我相信的,那些感受都是真真切切的,我不会像你,用自身的想法曲解他们,我不是你。
”瑞雨就算是难过抑郁或是混乱,她都非常的懂事和温暖。
“我无法在这样下去了,不,我的意思是,我没有办法见你。
我现在,没有办法见你,再见。
”一直往前跑,最后却乖乖坐在楼梯等河源。
“你很高兴见到我吧,非常高兴吧。
”瑞雨乖乖点头。
我很喜欢这部剧故事线能这样发展,它时时刻刻充满着温暖着治愈。
没有推动男女主爱情前进的工具人男二,没有男女主之间解不开的误会,也没有互相因为要分手或者离开而说的狠话。
故事的进度很自然很舒服,我看到两个人共同进步,相互成长。
或许没有比这更好的故事了。
刚刚看完,很是感性,简单写写观后感记录一下吧。
我是从第一集的一半开始看的。
一开始觉得第一集的开头叙事有些朦胧,似乎没办法和我熟悉的那些剧情结构对上号,可能之前太想快速掌握剧情,没能看进去。
这周开始接上,每天晚上看上一集半集,却少有地让我一次也没有按过快进键,可能是碰上天气开始转凉,正好需要这样的一个故事吧,很适合我。
故事总是从冬天开始的,在春天迎来新的开始。
可能正因为节奏平缓,反倒能让人平静地看下去。
人物关系就像汩汩的泉水一样,一个个缓缓地出现在你面前,不必着急,只需要静静地看着他们就好。
有些人的故事开始于奥斯陆的冬天,有些人的故事开始于首尔的冬天,然后这群人相遇在这里准备迎接一个新的春天。
冬天是需要相互取暖的季节,剧中的牵手和拥抱都显得更加亲密,有一种灵魂契合的感觉。
对话机在剧情推动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我看来,对话机的设计更像是把人的心理具象化,不是在心里自言自语的安静,也不必在弯弯绕绕的对话中辨别他人真实的想法,和对讲机对话更直来直往。
何源在和自己对话,韩瑞雨在和智秀对话,心理医生在和敏静对话,寻找触发点的过程像是在问“对你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
”。
而他们的触发点恰恰就是他们当下生活的重心,但却一直被他们有意无意地忽视,或被尽力遗忘。
剧里从开始到结尾,何源寻找自己的触发点的过程在我看来就是这样。
对话机并不是某个人生命的延续,而是活着的人在帮助活着的人,确实是相互治愈的过程。
剧里的每一天往往是从瑞雨在录音室开始一天的工作开始,出发前和寄宿屋的恩珠姐姐一起吃早饭,和录音师、室长、钢琴家等等一起工作,晚上回到有人等待的家里。
瑞雨认真生活的样子看起来很治愈,就像剧中人总说“看到瑞雨就让人有精神了”。
虽然每一天或许很平凡,但她都在好好地生活。
这样的画面让人平静却受鼓舞。
在剧情里,人物之间的或深或浅的关联也在默默推动着各自生活的变化。
比如让瑞雨开始录音师工作的调音师、逐渐融入进寄宿屋生活的医学生、敏静同学、何源公司的好奇心太重的新人。
在春天迎来新开始的故事里,金智秀是一个春天般的人。
无论是总是裹着深色大衣出现的她还是对话机中的“她”。
她纤细又敏感,但又勇敢和坚毅,总是为身边人着想。
有她或者她的声音出现的地方,大多数时候是很温暖的。
文室长却不一样,钟爱植物的她也像能为大家提供氧气似的。
她有风吹便摇摆,有水和阳光便生长,她绝不光滑平实,她有枝桠。
“谁来给我浇浇水,晒晒太阳呀。
”这句话太合适她了。
其实剧里不少让人动容的片段,比如何源和瑞雨每一次“途中相会”,仁勋对亡妻的思念,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恩珠在坡道上为敏静同学送行的时候。
恩珠的寄宿屋里和家一样温暖,你可以随时离开,但偶尔也回来一起吃顿饭吧。
“要好好生活,“没事的,会没事的,“勇气!
勇气!
”简单的话语却让人一下子落泪,好像隔着屏幕也在为我打气一样。
这种打气和治愈的感觉在韩瑞雨和何源的关系里则体现在平常的对话中。
瑞雨对何源的每一句安慰都平静却很有力,就像何源让她用手指去感受自己的脉搏一样。
今天16度,明天17度,同一个时间出门,天气却不尽相同。
这会让人期待他们的每次促膝长谈。
从凌晨租客到寄件地址,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逐渐了解和逐渐在心中充盈的感觉。
剧名“一半的一半”的含义最后是从纯好口中说出的,只需要一半的一半便好,只需要一小部分作为生活的重心便好。
就好像不必说“生活仍要继续”,而是“这样生活下去也不错”,剧中的世界是隔绝了外界杂音的,“只听这部分就好”、“只去想这部分就好”,我喜欢平静地生活的感觉,在观剧中也关注这部分更多。
这样的感觉很奇妙但很难做到,但也很感谢有这部剧陪伴我度过了一整周。
就像尤加利叶,低调、让人安心的恩赐。
P.S. 原来尤加利叶的叶片是黏黏的,难怪瑞雨每次都搓搓手,会有好像桑叶一样的清香味道留在手上。
我不是一个合格的追剧人,我就是冲着丁海寅小哥哥的文艺脸和声音来的,虽然我也很喜欢秀彬小姐姐。
去年春天,樱花绽放的时节,也是这么温暖的夜,追了丁海寅的《春夜》,冬天的时候又追了《柳烈的音乐专辑》,感觉他真的太适合这种文艺剧了,声音也是温柔的不行,决定要好好追剧了,看好《半之半》。
真的有被视频网站的弹幕烦到,如果只是不能忍受剧情节奏缓慢尚可理解,但绝大部分都只是在追求简单无脑的爽感剧情(只能说这部剧并不适合短视频爱好者)——只想看男女主感情戏,不仅是对配角的工具化,事实上男女主在他们眼里也是“只能谈恋爱”的工具。
女二作为录音室社长招揽业务被冠以“对有妇之夫谄媚”,认为男女主的进度条理所应当有一个喜欢女主的“情敌”空降才能扳回一城?
完全是对剧本的亵渎,拜托请回去看你30秒一个反转短平快的爽剧去吧。
丁海寅一如既往地会挑剧本(当然《妈朋儿》不算),并且发出暴言——这部剧也远比蔡秀彬正在热播的那部厚重得多。
2020年初任谁也不会想到人工智能已经发展至此——chatGPT等一系列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被普遍用于陪伴。
何为melo?
难道就是简单粗暴的玛丽苏剧情叠加霸总爽文吗?
各种标签和符号就能概括的人物注定悬浮了——无法接受角色的复杂性导致故事只能流于表面对人类情感的解读不及1%。
同时,把这部剧归结为“文艺片”也是缺乏思考的。
再一次与现实生活出现巧妙的重叠:“通过文字传播的亲吻是不会到达其目的地的,它们在路上就成为鬼魂们彼此酬酢的酒醴。
”语言使人类成为人类,déjàvu,人们如何通过音节、音符、旋律联结在一起?
那种日常中的怦然心动是如何被诠释的?
真的需要耐心体会。
看完半之半,感觉好舒服。
这样的感情,不是恶之花那样深情刻骨,而是一段充满淡淡悲伤的浪漫。
河源与瑞雨都爱着一个女人,只不过一个是持续十几年的漫长暗恋,一个是女性间的温柔与保护。
智秀是被爱环绕的吧,有人深爱着她,但那样美好的人又有谁会不喜欢。
瑞雨曾说过智秀的出现让她印象深刻,可智秀却说第一次见面时,路对面的那个女孩在闪闪发光。
瑞雨对河源的感情似乎很奇怪,在认识河源深爱的女人后,却仍然爱上了河源,正如瑞雨所说的,她正是爱上了那个对智秀有着执着的爱的河源啊,从此河源变成了瑞雨的百分之一的可能性 。
瑞雨真的很好,可以说她救赎了河源,河源也爱上了这个坚强又温柔的女孩。
怎么说呢,很喜欢河源和瑞雨的爱情,真的很美好,让人相信爱情的感觉。
有一个个词很适合形容 ——soulmate 。
两个人的相处都很令人心动,瑞雨对河源的陪伴,以及双方对爱情的坦诚,看到河源无论多伤心,看到瑞雨的瞬间就笑起来时真的很感动。
还有瑞雨每一次不顾一切的朝河源奔去,河源在瑞雨所可能出现的地方期望邂逅瑞雨,他们半途相会的约定···一切的一切,无限心动,无限温暖。
看完后,突然明白了剧名的意义——原来,我的爱,只需要你一半的一半。
我想,河源和瑞雨的爱也是如此,这个悲伤的半之半不只是河源漫长的暗恋,也是瑞雨独自心酸的暗恋。
不过,这场盛大的暗恋却悄无声息的落幕,因为河源把心给了瑞雨,成为了瑞雨的百分之百···
好些人太依赖视觉,看到相似的发型和衣装,就默认是同样的角色。
其实不是的。
文河源不是刘志浩,也不是丁海寅本身,虽然他曾在宣传里说过这个角色和他本人有90%的相似。
我更愿意相信他在每个角色里混入了一部分自己的碎片,让他们沾染上丁海寅的气息,但又不能拼凑成完全的丁海寅。
《春夜》和《半之半》或许能粗率地归为同一类治愈系韩剧,被赋予了类同的季节背景(有趣的是前者名字带“春”,实际是夏天播的,像是故意要在夏季的燥热里回味春夜的凉宜;后者名字不带季节信息,谈论隐幽“卑微”的单向感情,却像春风一样和煦舒缓)。
同一个演员、差不多的发型、相似的穿衣风格,然而说话的神态、语气,眼神和行动线,太不一样了。
复习的时候看到刘志浩不自觉地形容自己:好欺负。
你能拿这个词去比文河源吗?
必然是不恰当的。
刘志浩说完这个词以后,被恋人的直白戳到了一直以来的委屈和小心翼翼,躲到一边直接哭了出来。
河源呢?
骄傲说自己从来不哭,结果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翻船了,被捉到马脚也会慌张不好意思,想通了就从容笃定地重复“留在我身边”。
不一样的戳人。
因为收视率不高、被嫌弃节奏慢而砍掉四集真的无处说理,这剧明明就好在画面和情绪的留白、呼应。
谢谢编剧、演员和团队选择并制作了这个剧,且在被砍掉了“半之半”以后,仍然给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作品,这在遍地烂尾的情况下多么难能可贵。
希望看剧的人都能意识到这个剧的美好,包括所有角色的复杂性和各自的取舍得失,以及人与人之间细腻幽微、无法简单归类定义的情感。
p. s有人知道韩剧播完后会发行套装碟或者剧本吗?
这剧太上头了,以至于想收碟、收剧本、收OST,河源、瑞雨在配送地(好喜欢那栋房子和院子)的日常生活我能捧脸傻笑看一百集。
原文是剧刚完结的那两天,看到有评价说丁海寅在重复自己,一时气愤下抱着手机硬打字写的(我那么怕麻烦、不肯多花力气的人,为他写了一千来字短评和近万字长评,单方面宣布是真爱,不接受反驳),来不及展开就有点仓促。
感谢豆瓣可以编辑,重新补充下细节,叙述两个角色的不同。
连续拍了《经常请吃饭的漂亮姐姐》《春夜》和《半之半》,好多人说起丁海寅就是慢节奏文艺剧专业户。
在《半之半》收视不好、被砍掉四集后,这一评价又滑落成“丁海寅再慢吞吞不转型就来不及了!
”让我一个旁观的人都觉得焦躁。
(对这些评价焦躁,而非对丁海寅和他接演的剧本、角色。
我觉得他挑本子的眼光很好,目前看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以及所谓的“演员转型”,本来就是个伪命题,因为这种观点默认他有个类型,且单一重复不好,所以要拓展或者转变类型。
但实际能做到适配每个剧的气质就很不错了,没必要局限于这个“型”。
或许这个问题替换成广泛考虑不同题材的影、剧比较合适,挖掘演技的可能性。
)实际要评价一个演员,尤其评价他演绎的角色,是要放到具体的作品里去说的。
因为人物要靠他的性格设定、身处环境和际遇中的行为反应,以及与周边角色的相处和衬托来成形。
单一靠剧的风格和角色乍一眼的观感来谈论,是无根之木,失去了比较的情境和评说的依据。
加上好多人依赖视觉,因为是同一个演员、发型衣装相似,就默认是同样的角色,有了他在重复自己的错觉。
其实不是的。
文河源不是刘志浩,他们说话的神态、语气,眼神和行动线,太不一样了。
只说一个细节:《春夜》第9集,刘志浩给自己下了个定语:好欺负。
而同一场景下,李静仁对他的描述则是“舒服”,像恰好服帖的枕头。
在此之前,两个人一直在为能否走到一起纠结,又担心在一起了能否处理好他们周边已经有的问题。
在遇到李静仁之前,刘志浩是个有五岁孩子的单亲爸爸,随遇而安,不奢求其他。
即便是希望他拥有家庭的父母,也是退而求其次地要求他找个人就好,所以在最初听到李静仁未婚而表现出反对的态度。
男二也因为他有个孩子,觉得自己稳操胜券。
👈这是社会现实的一面,对单亲家庭的有色眼光。
剧里从刘志浩的体态动作、语言和旁人的话里,勾勒出了这个一直以来带着小心翼翼、委屈来生活的老好人角色。
他鼓起勇气走向李静仁,给出了他的承诺,然后突然被她的告白戳破,一个人躲到屋外,在街边直接哭了出来。
同样的哭的场景,《半之半》第6集。
在久等智秀未至的前提下,忽然被老板的话和现实刺痛:那个人不会出现,见不到了,他等的人不在了。
骄傲地说自己从来不哭的文河源摒不住了,当着外人的面失态地流下泪水,独自在门外平复心情。
或许在那个时刻,在他们约定的地点,他才不得不接受智秀的死亡。
后一场河源、瑞雨的戏也很有趣。
河源一直不好意思,避开瑞雨探究的目光。
瑞雨取笑他,请问你是那位从来不哭的先生吗。
河源窘迫又更不好意思,原来会哭啊,我今天才知道。
接着瑞雨又追着打趣,你不是担心我才来的吗。
河源忍不住摸着脖子又擦鼻子地尴尬回应,本来没想这样的。
然后对着空气叫出租车,掩饰意想不到哭了翻船的羞涩,被捉到马脚的慌张。
而后就是这集结尾从容笃定地宣告:希望你来来回回地出现在我面前,我需要你,留在我身边吧。
两个角色,细品之下,不一样的戳人。
韩剧常能描绘出理想的情感关系,尤其擅长写出普通人之间的适配感情模式,比如《春夜》里的李静仁、刘志浩,再比如《半之半》里的文河源、韩瑞雨。
剧的风格类似,也有不同。
《春夜》和《半之半》虽然能粗率地归为同一类治愈系韩剧,也被赋予了相近的季节背景,但前者名字带“春”,实际是夏天播的,像是故意要在夏季的燥热里回味春夜的凉宜;后者名字不带季节信息,谈论隐幽“卑微”的单向感情,却像春风一样和煦舒缓。
都是丁海寅,也不全然是丁海寅。
虽然他在《半之半》的宣传里说过文河源和他本人有90%的相似,但我更愿意相信是他在每个角色里混入了一部分自己的碎片,让他们沾染上丁海寅的气息,但又不能拼凑成完全的丁海寅。
另外闲扯一句,我觉得刘志浩、文河源的“锅盖头”是能最大程度发挥出他温柔包容气质的造型,所以相连的三部剧,我更倾向于后两部。
漂亮姐姐里当然也有亮点,比如他们在饭馆桌下握手戳破窗户纸前的所有暧昧试探戏份。
但真的,我喜欢锅盖头造型,眼镜更加分,再加上漂亮姐姐更偏现实的女主性格设定和由此引发的故事线和行动线,导致我没看完它,让我讲,我是讲不出一二三的。
(飞速逃跑)期待下一部作品里的丁海寅。
截图来源:《春夜》出自小玩剧字幕组,《半之半》出自神叨字幕组。
二刷了呢,去年的这个时候看的这部剧,今年又是这个时候,依然很喜欢。
这部剧的一切都很治愈啊,画面,配乐,剧情,主人公,很容易让人共情。
相比于紧张刺激的剧,更喜欢这种淡淡的像在诉说一样的剧。
文河源就是丁海寅本人吧,他真的演出了他自己的感觉,他真的很适合这样的剧情啊,就算转型了也再演一下这样的剧吧,看了之后感觉压力都减轻了好多,又有动力做事情了。
该片剧情发展稍缓慢,拍摄手法略文艺,以致收视低迷而缩减剧集。
其影响于我,有感后续剧情不再轻易触动。
前几集虽看得云里雾里,但莫名的悲伤不断渗透进内心,是‘致郁’到‘治愈’的过程。
丁海寅几度出演类似小清新文艺片,没太大惊喜突破,却依旧倍感温暖,何况魅力撩人。
拥抱充电70%轻挑眉,85%皱鼻浅笑。
将脉搏的跳动视作爱人的守护。
三人情感的理解。
河源对智秀只需‘半之半’便足够,对照瑞雨对河源的单恋仅有1%可能性。
看似准确数值具像化,实则感情期望微茫且无法捉摸。
前者化为精神支柱与寄托依恋,后者视作眼前渺小幸福并小心翼翼追逐爱。
智秀对河源而言,是初恋是挚友是家人,青涩爱情留下的情感羁绊全部源自挪威记忆。
成长过程中的长久陪伴凝成爱意,私认为爱情占比不及友情与亲情。
至此,河源寻觅智秀过程中却逐渐陷入与瑞雨的恋爱状态,情理之中。
瑞雨与智秀的初见。
对瑞雨而言,智秀是道未解的谜题;对智秀而言,瑞雨是惊喜之外的救赎。
显然,对他们而言,是彼此‘适合的人’。
智秀初见时脱口的平凡‘感谢’,通过演员的情绪表达让我明白并不浮于文字表层。
直至后几集,从智慧对话机的话语里感受其中沉重与深刻。
结合剧情来讲,这次难得外出对智秀的意义非凡。
悄悄埋下‘怀揣积极想法朝着美好新生活前行’的种子,只可惜还未茁壮便消失了。
视角对比:瑞雨/智秀细节处理的看法。
其一,智慧对话机的应发点探索过程应是全片的主旨,因剧情删减有感对‘河源’反应点的推论显得草率。
第八集:瑞雨发现‘河源’的智慧对话机。
其二,瑞雨送恩珠红色毛衣,不禁联想至第一集瑞雨身着红色毛衣与河源的初次见面,以此赋予红色毛衣‘崭新的恋爱‘这层寓意,贴切暗示恩珠当下的处境并期许展望。
题外话。
对河源与瑞雨这版译名浮想联翩大抵是,润物无声的细雨不断汇聚并缓缓流入河源中心。
《半之半》是我今年目前为止看过感觉最好最惊喜的剧了,甚至给我带来一种难得的观剧体验,这些年看的大多数影视剧,都不错我也喜欢,但都是非常吵闹的,动态的,甚至很多片一小时一个反转都已经不够看,最好十分钟一个反转才显得特别。
虽然我也看过不少文艺片,但是只有这一部让我回忆起十五六岁时看《情书》的感受,我的世界安静下来了,没有任何嘈杂的心思,我毫无隔阂,真切地感受剧里角色们的故事与世界。
甚至由于这周工作忙得焦头烂额,所以我这一周上班的时候都把这部剧当成背景音来缓解我的焦虑感,这是一部真正治愈的剧。
编剧给我的惊喜也在于此,当我以为这又是个披着文艺的皮讲述一段狗血三角恋故事时,她却真正在写一个关于治愈的故事。
也很佩服编剧和导演的勇气,当我看到第一集差不多一半的时候,就在想这个剧收视率一定很低,这类型的故事的评价从来都非常的极端化,喜欢的人爱到不行,讨厌的人觉得拍的什么垃圾玩意根本看不懂。
查了一下果然这部剧在当年播出的时候就因为收视率过低直接被砍了四集,虽然能理解,但还是觉得很可惜,毕竟我以为电视台在决定做这部剧的时候就已经不打算计较收视率了,而这样一个故事值得用16小时的篇幅娓娓道来。
文艺片的巧妙之处在于用画面的留白来制造情绪,引导故事。
这部剧的摄影非常非常花心思,不得不说这个导演很会拍女性,几乎每个女角色在导演的镜头下都在闪光,尤其是瑞雨和智秀,光是看着她们两就会觉得人间真美好。
私以为导演应该是偏爱智秀这个角色的,几乎所有我觉得充满巧思的画面都与智秀有关。
智秀快见到河源的时候转身逃开的镜头,他们看向天花板的所有镜头,太惊艳了。
很多人觉得智秀作为女二号是不是画面过多了点,但是这个故事本身是由智秀作为契机向外延伸的,可以说是核心人物,如果没有智秀,这个故事就不复存在,所以讲好智秀的故事颇为重要。
近些年我觉得看剧最不能理解的是很多评论都只想看男女主,单人cut,但是任何一部有复杂情绪的剧都经不起这种剪辑,只有两个人是无法构成世界的。
抛开种种表象来说,编剧实际上用了12小时描绘了一个成人童话,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但是最简单的故事往往最感人。
我特别喜欢的一句台词是当河源决定放弃智秀时,他说:放弃你,就意味着停止我漫长的后悔。
这句话也是这部剧治愈的核心,瑞雨因为父母的死亡陷入深深的自责,智秀因为丈夫年轻时害死河源母亲的谎言感到不幸,河源因为母亲的离世和死亡的真相忍受着漫长的孤独,敏静因为女儿病死前没能见上最后一面而痛苦不堪,顺好因为被前男友背叛而逃避生活,男二(他太讨厌了我没记住叫啥)因为年轻时嫉妒的谎言而变得脆弱敏感暴躁。
唯有从过去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他们才能获得更好的人生。
看剧的时候我想治愈剧大多数致郁,而为什么这部剧虽然主角们人生苦闷但却有着非常舒服的治愈感,而后我突然得到了一个简单的结论,因为这部剧的三个核心人物都是非常坚定温暖的人,他们在鼓励自我走出人生阴影的同时用最大的余力帮助别人走出人生的阴霾。
瑞雨父母双亡无所依靠,但她告诉因为丈夫犯错而痛苦的智秀大自然也会失误,告诉因为母亲死亡真相悲伤的河源她喜欢同一个时间去上班,昨天还很黑但今天却很明亮,每个季节世界都在自己变化,去依赖它,昨天是12度,明天是17度,昨天还很冷,但是明天会变得温暖。
河源单恋智秀,可以整整十年不联系不接触却依然深爱,因为拥有一个人一半的一半就足够了。
无法面对母亲死亡却撕下了瑞雨和父母的合照里挡在瑞雨脸上的创可贴。
得知母亲死亡真相后原谅了造成自己母亲死亡甚至是智秀死亡却不愿道歉的男二(实名辱骂男二,虽然这是部治愈剧但是看到男二被治愈还是很不爽)。
智秀想走出抑郁开始卖碗,因为男二拒绝对河源道歉变得痛苦不堪,但仍是孤身一人去往挪威为河源的不幸和其母亲的死亡道歉(再次辱骂男二,男二真的不配)。
她告诉痛苦的河源看着天花板,心情会变好。
这部剧甚至除了男二的角色,所有的配角都是这样,他们面对各自的人生悲剧,并不自怨自艾,努力的自我拯救,也温暖他人。
他们就像是一批在沙漠行走的人,将自己的水分给了另一个同在沙漠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这部剧在痛苦之中依旧呈现出一股向上且温暖的诗意。
而男二讨厌的地方恰恰在于他是这种诗意的对立面,他在无尽的后悔中沉溺于自己的不幸,同时将他人拖入泥潭。
他因嫉妒而撒谎,因不解而愤恨,因恐惧而暴怒。
甚至在面对女主质问智秀那么痛苦想让你听她说话时为什么从来不听,而在她死后却希望对话时,他依然还在嫉妒智秀和河源的关系,怀疑智秀对他的感情。
编剧在反应点上的设置也很巧妙,编剧一开始把两个重要的反应点做了错误的导向,导致观众以为智秀的反应点是河源的单恋,河源的反应点是智秀害怕雷声。
在最后,智秀的反应点其实是男二的单恋,河源的反应点则是母亲的钢琴。
这大概是这两个人之间感情的最好影射,在智秀的世界里河源是从小一起长大的亲密好友,是无话不谈的亲人。
而在河源的世界里,所有关于母亲的美好回忆里,都有智秀的陪伴,他们是超越友情和爱情的存在。
瑞雨的反应点是凌晨先生,因为在瑞雨的世界里凌晨先生是独一无二只属于她的河源。
敏静的反应点是恩珠,女儿过世之后,这个小时候短期相遇的房东女儿是她青春的见证。
这部剧还有让我特别喜欢的一点是对肢体接触的安排,这一点我觉得甚至是超越了我看过的所有剧集,尤其是爱情剧。
这部剧的肢体接触并不单纯止于瑞雨和河源的爱情表达,更是恰到好处的表现了肢体接触的力量感,所以这部剧男女主的亲密戏跟其他的爱情类剧集相比少的可怜但是却非常令人动容。
当瑞雨陷入黑暗时河源轻轻的拉了一下她的衣服,告诉她哪里是出口。
河源的凌晨先生要告别瑞雨时瑞雨给了个拥抱正式的告别,短暂而又充满力量。
全剧特别让我动容的一个肢体接触的镜头甚至无关男女主,是敏静在后悔女儿离去时自己的不在场陷入崩溃情绪时,河源握住了她的手,这只手渐渐带着她走出了那段后悔而痛苦的回忆,接受新的生活。
而这部剧的每一个拥抱都蕴含强大的力量,能治愈一切。
遗憾的是这部剧没有找到合适的翻译,目前几个版本的翻译错误太多了,确实有点影响观感。
本来是随手点开的一部剧,但是真的没想到我会这么喜欢,喜欢到毕业后这么多年居然第一次动笔憋了这么长的剧评。
下一次可能就是《我的天才女友》完结的时候。
用河源的一句台词做结语吧——拥有百分之一还不够吗,百分之一就已经是全部了。
一个人的爱可以到什么程度?
甚至不需要远远地望着她,只要拥有她一半的一半就够了。
单恋。
有时候不必刻意承认的,准确说,是自己都不曾意识到的,那份小心翼翼又不求回报的心意。
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也没能放下,而是成为了自己心上的一块。
是泥潭是深渊,亦是解药是救赎。
自由且深刻,唯美且感伤。
第一集后半部分看完想给五星 第二集看完想给一星 故事讲的很散漫 滤镜取景台词有些刻意唯美 不懂 暗恋自己初恋十年的男人要怎么在初恋死后爱上女主 又是互相治愈互相拯救的故事吗
世界上有两种霸道总裁,丁海寅式的霸道总裁和别的霸道总裁。丁帅哥,求你别在接这样「不食人间烟火」缺乏性魅力的角色了,怀念《机智的监狱生活》里刘大尉,拽拽的对着速溶咖啡说「有美式吗」,狱警(《听见你的声音》里的杀手)只好一颗颗分离速溶里的伴侣和糖
丁海寅
让人愿意沉静的一部戏啊。男女主都不作,好难得。
这种故作文艺的电视剧让人炸毛。导演的叙述能力有待提高,把一个简单的剧情拍摄的让人看得头晕,故作玄乎。不是说拍的多么复杂就是文艺。讲诉爱情就直接了当的阐述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脉络,别把一个爱情故事拍的跟悬疑剧一样。演员的演技也不在线,完全不能入戏。怕是给那些自认文艺人自我高潮的产物。在此侮辱了文艺片我道歉🙇
谁不想被小时候长成南多凛长大长成丁海寅的小哥哥暗恋十年呢
目前只能3.5星观望,小丁同学大衣一穿,和前面的角色真的不是一星半点的雷同感。真的希望他接个角色有突破的戏啊。另外以现在男主的性格和人设,我觉得他的穿衣风格不该如此。上次通往机场的路我也是觉得特别一般,总是略微有些刻意的设定。
舒缓的节奏,唯美的画面,河源的一半与瑞雨的一半慢慢靠近,希望如圆月般美好。这样温暖和珍贵的情感,在镜头下慢慢流淌。像是用镜头致敬《挪威的森林》——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即使是你最心爱的人,心中都有一片你无法到达的森林。午夜,剧后,难过言说的情愫和感伤在心底慢慢流淌……
bgm好好听!
大家对韩剧是真的宽容
狗屎一样的剧情,浪费年度最佳摄影。镜头干净,拍出了穿林而过的风、城市角落的云、落寞街道的都市男女,但结合毫无逻辑的故事情节,都成了无效镜头,可惜。
想走慢节奏治愈系请看看隔壁天气好。暖男是好但漂亮姐姐+春夜+这部已经够了,下一部好好挑剧本吧。
没意思
这除了丁海寅以外 也太好哭了啪结尾有点草率 可能是删了的原因
确实看不懂,节奏有点乱!
本来以为太温吞不想看了 可架不住丁海寅诱惑 虽然都说他的角色在一直重复 可是丁海寅实在太适合这种气质暖男的形象了 下一部戏 希望能演 机智的监狱生活 中大尉性格的角色
说实话 我觉得这个剧情有点无聊。全程只记得智秀啊智秀啊……
一听到丁海寅的声音就有被治愈的感觉,真的太温柔了呀~但是画面过于韩风的滤镜和虚化过于严重略显做作。终究是没看下去🤷
看腻了丁海寅重复的角色,开始不想看,没想到被这淡淡的片子惊喜,像被张开的双手拥抱了,好温暖,正好适合当下心情。喜欢主题,伤痛后的温暖。人们带着伤口前行,彼此治愈。即使受了伤害,感情依旧真诚干净。喜欢温柔温暖的氛围和节奏。演员们都完成很好(还有我喜欢《浪漫体质》里演纪录片导演的演员全汝彬),导演和编剧功不可没。只是这样慢慢的剧不容易市场接受,据说因为收视率从16集到12集。剧情并非一味无脑美化。恩珠没有原谅男友,好评。欣赏《寄生虫》的管家,即使她是配角,表演也出彩。她经历失去至亲至爱的伤痛,后来舔着伤口,伸出的双手,渴望拥抱,很好映衬主题20201206NO133
太不知所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