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前苏大兵的恶梦今天还在美国大兵的身上继续,无法评判某场战争的正义与邪恶,不同时空,给出的评判不一样,看这部电影,我欣赏的是他的暴力美!
战争片是我爱好的电影类型,但该类电影实在不多,更新较慢,主要是好莱坞出品。
为什么呢?
首先战争片耗资巨大,而作为类型片,市场相对狭小,同时除了美国,也没几个国家天天打仗,没有太多素材可以挖掘。
俄罗斯可以说是除了美国之外,近20年来战争经历最多的国家了。
于是2000年以来,俄罗斯战争片也涌现了不少杰作。
《第九连》、《八月八日》、《布列斯特要塞》都堪称经典之作。
《第九连》讲述198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十年征战最后一刻发生的事情,年轻的小伙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一切皆虚无。
《八月八日》发生在2008年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因为南奥塞梯独立而爆发的五日战争,片子里穿插着母子的各种突发想象,有一丝丝南联盟电影《地下》的魔幻现实味道,此片也是这三部片子里唯一有反战情结的一部。
《布列斯特要塞》标准二战电影,纳粹越过波兰边界线,突袭苏联,载歌载舞妻肥子硕的边境要塞瞬间成为敌军包围中的孤城,各种奋战,各种牺牲,为了俄罗斯母亲,毛子拎板凳爆砸纳粹等等。
俄罗斯战争电影,真实感略强于好莱坞战争电影,在这个电脑特技大行天下的时代,好莱坞似乎有迷失于特效的倾向,过于强调画面和声效的感官刺激,而使得银幕上的场面过度娱乐化,有损整体的故事感和真实性。
新世纪的俄罗斯战争电影,并未花过多笔墨浪费在描写子弹的呼啸而过、炮弹的飞驰而来等等,大家早已耳熟能闻的桥段上,却把特效和故事很好的结合起来,让观众能更好的感受故事中人物的感情冲击,而不是尝试去躲避子弹的来袭。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生产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俄罗斯民族也有其令人着迷的因素。
俄罗斯,双头鹰之国 —— 一张忧郁而悲天悯人的东正教圣徒面孔之侧,是另一张孔武凶猛侵略成性的金帐可汗怒容。
爱国主义在俄罗斯电影里根本就不是用来被强调的内容,只是一个默认的故事背景,从一副圣人面庞的红军犹太人政委,到阿富汗战场上不羁的小混混,没有任何人质疑过为国献身的意义。
首长请不愿去阿富汗的人出列,即便已经计划串通好的人,也因为荣誉感而未曾跨出那一步。
当然,你说羞耻感也可以,荣誉感本身就是为不荣誉而羞耻的一种感情。
爱情历来不在战争片里有过多席位,不是说战士们没感情,只是时间有限,无瑕多述而已。
看看国内那些垃圾战争电视剧,各种2B女在里面卖骚,实在是让人感叹,除了《我的团长我的团》之外,国内再无战争片啊。
《布列斯特要塞》里简单的描述了快递员和售货女的爱情,结局悲惨;《第九连》里牙医的女儿,刚开始以为是脑子有问题,但画家和她对话时,她显示出智力完全正常,她称所有去她哪里的小兵哥是客人,可见这个妹纸果然是女神,看到此处,我也禁不住想膜拜一下;《八月八日》的女主为了救儿子,历经艰难,但我还是觉得她有点花痴,不过她的小小花痴反而勾勒出一个个领便当的大兵的勇猛俊朗吧,导演为了让观众有点遐想,就只好让女主见一个暧昧一个了。
看俄罗斯战争片,要记住两条:1、不要没事往苏联往事上靠拢,你有苏联情结,不代表导演也有,更不代表每一个俄罗斯人都有,苏联解体20年了,一代人都成长起来了;2、俄罗斯人不是美国人,民族性格,审美观点未必一致,在好莱坞大秀猛汉的时候,俄罗斯片努力让猛汉有点人性,可见两个民族情趣各异,反过来也说明美国事实上也没什么猛汉,俄罗斯猛汉实际上也没什么人性吧。
总之,观影要持平和心,忘掉自己,忘掉自己的民族,忘掉自己的国家,忘掉自己是人类,就当自己是一个遨游太空偶遇地球的外星人,坐在飞碟上随便看一部地球上渺小人类所摄制的艺术品吧。
20120626
兄弟连和拯救大兵瑞恩也是很不错的战争题材的电影,但是和第九突击队相比,他们更多的是客观的场面和局势描述,但是后者却在同样真实的残酷中融入了情感和思想真的很棒!!
在士兵突击热播的两年后,忽然发现这片还行,起码可以给我这颓废青年打打鸡血.一女友非常不耻国产剧,更不耻国产军事战争片,推荐了这片.信仰,我认为这是一神圣的词.特定的年代,特定的环境,造就一群特定的人.战争就是这样,在历史的进程中残酷而不可少,弱肉强食,胜者为王.只是,只是,人,显得如此不值得一提.
通篇都很压抑,一帮小伙子从陌生到熟悉,从嬉笑打闹到战火纷飞中被支离……他们最终是胜利了,虽然他们的阵地被忘记了……突然发现,冯小刚的《集结号》是不是取材于这个故事的?
2022.04.24
故事开篇就是一群惹是生非的小痞子,应征准备去阿富汗打仗,连军官都对他们怵三分,这样的人组成的军队能打胜仗?
德卡上尉上来给他们来了个下马威,三个月的魔鬼训练最重要的是给他们立了规矩,让他们学会了服从和遵守纪律。
终于他们被培养成了杀人机器,送上了阿富汗战场。
到了阿富汗,刚刚下飞机,就给他们这帮新兵上了战争残酷的一课,满载老兵的回程飞机刚起飞就遭遇导弹袭击,折回机场又撞上易燃物品,爆炸燃起大火,极少有人能生还,老兵送给新兵的平安符成了最后的绝唱。
一场惨烈的阻击战,援军到时,九连仅一人生还,老兵的平安符再次保佑了他,但是生不如死,他的心已经随着战友死去。
两年后他们为之浴血战斗的国家竟然解体,让这些活着的老兵情何以堪,如何向逝去的战友倾述和解释?
为了苏联,他们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捐躯,可是现在苏联在哪了?
一个国家的解体,最悲哀的莫过于那些为之奋斗和牺牲的战士,这绝不是他们活着的时候所期盼的结果,更不是他们为之而献身的梦想,他们白死了,这是苏联最大的悲哀。
看这片的缘起有些曲折。
开始是因为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所以去读了她的《锌皮娃娃兵》,读后意犹未尽,又被推荐去看了这部关于阿富汗战争的电影。
看是俄罗斯拍的,第一反应是想好奇俄罗斯对那场战争的立场。
电影着实挺长,139分钟,分了两个晚上才看完,正好略略割裂开,前半段的压抑和后半段的热血悲情。
看完后,有很多的惆怅。
《锌皮娃娃兵》里的抑郁彷徨,读来真是令人难过,理想幻灭的年代,战争只能创造扭曲的人性。
电影里一样。
前半段,这些娃娃兵充分实践了“垮掉”两个字。
乏味的军营生活,他们打架、吸毒、滥交,那玩世不恭又疯疯癫癫的态度令我叹息,只怀疑这是一部纯粹的反战电影。
黯淡压抑,险些不能坚持看下去。
后半段回归传统战争叙事,也令我长出一口气。
一样是虐心的兄弟情,铁与血的浪漫,死亡之前的勇毅动人,肉搏戏的惨烈美丽。
前半段的“娃娃兵”们人性中的纯真、坚定纷纷浮现。
看了两遍。
看《锌皮娃娃兵》时,不断思考,阿富汗战争就算是错的,这些军人们有错吗?
本以为自己打的是卫国战争那样伟大的战争,结果回国后,却被视作耻辱。
然后再过两年,连自己为之战斗的国家都不存在了。
那自己流过的血泪,自己战友丢失的性命,算什么?
他们是否能成为英雄,并不取决于是否作战英勇,却决定于那场战争的性质。
如果那场战争是错的,那么去打仗的战士也有错吗?
电影里,娃娃兵们无比英勇的战斗,我几乎不能相信,在上战场前夜癫狂失态的,也是他们。
最后,曾经的娃娃兵,满脸尽是风霜。
一个国家跨掉了,他们却还得继续活下去。
无论曾经的战争是对是错。
俱往矣。
所以我不再问对错,只觉得后半段的战争戏足以感动我就挺好。
————————————————————————脑洞忽开。
这难道不是我们所有人的写照?
无法左右大时代的我们,其实根本无法判断这个时代的对与错,也无法预见未来对这个时代与对我们的判断。
俄罗斯生产的一部非常不错的战争题材的电影,故事的背景是上世纪发生的前苏联与阿富汗之间爆发的战争,史称——阿富汗战争。
地理位置相当敏感的阿富汗不仅在没几年之前被美国蹂躏过,不过这个坚韧的国家让美国大兵深陷泥沼痛苦不已。
本片中描述的故事更是从一个局部讲述了数十年前的的这场战争的残酷性,以及看似实力悬殊的战争双方,为何在战争爆发后却没能出现一边倒的状况,而是阿富汗的十万大山将苏联也拖入了长期战争当中,长达10年的煎熬最终前苏联不得不从阿富汗撤军。
一群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应征入伍,他们将前往阿富汗前线,影片的开始描述了几位主角与家人离别时的画面,很快的镜头转到了新兵营,在这里他们将接受一位暴力的教官,残酷的斯巴达式的训练,因为几个月以后这帮菜鸟将开赴阿富汗,影片的前半部分都用来描述他们训练时的种种场景,而一切看似地狱般的训练跟他们即将面临的战场相比,简直就是天堂。
不久他们来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一起训练的伙伴被分配到了不同的部队,而几位主角则被分到了一起,很快的他们迎来了首次任务,前往一个高地驻防,而这也是他们所在部队的最后一次任务,整部电影的后半部分,都用来描述这段驻防期间所发生的一系列战斗,战斗场面之惨烈,战斗结果之悲壮,着实令人动容。
最终整支驻防部队仅剩下一人生还。
而影片的最后画面是这位生还者在多年后坐在坦克上,依然留在前线继续着戎马生涯,而在他的面庞上再不复当年的青春与阳光,留下的只有麻木与沧桑。
俄罗斯电影说实话看的不多,了解的也很少,他们国家的导演、编剧、演员我一概都不是很清楚,谁是大牌谁是新手一概不知,但每年俄罗斯都会出那么几部很值得一看的作品,本片就是其中之一,非常惨烈、精彩的故事。
喜欢战争题材电影的,千万不要错过该片。
此片正值当时能源价格大涨,俄罗斯经济形势见好,需要来一部能振奋人心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电影,也反映俄罗斯人怀念二十多年前那个巨无霸帝国的强大,从该片成本来看俄罗斯人是花了大力气,画画天赋禀异的帅气男主最后战斗开头就被打死,获得幸运勋章唯一活下来的男二,教官的俄式浪漫,生猛的连长霍霍,单兵素质不错很高但却靠人海战术冲锋的阿富汗反抗军,最后的战斗场景激烈而又残酷让人激发斗志,作为一部战争片来说是不错的,第九连接到的命令本该是撤离那片区域,由于战斗中电台被敌迫击炮炸毁,无法请求支援和与上级联系,导致伤亡惨重最后只剩一人,苏联最后退出了阿富汗,从战略角度苏联的政策是失败了,但第九连在战术上守住了高地,也就是男二所说赢得了自己的战争,幸存的男二回到苏联不久后就解体了,人民生活水平急转直下,大家曾经的信仰消失了,用他们的话说被国家无情的抛弃了,伟大的军队也不复存在,他们在迷茫中挣扎着,苏联士兵在派往阿富汗之前被教导是去抵御西方美帝国主义的入侵渗透,为了拯救于水火之中的阿富汗人民,但到了那里才渐渐发现自己或许才是入侵者,不知道为何而战,也许只是为了自己死去的弟兄,俄罗斯人通过反思阿富汗战争,但也怀念那个强大的国家,反映了当时俄罗斯人想要重振大国雄风的野心,另外不知为什么我本人很喜欢听该片头片尾曲,有种荒凉压抑而又沧桑的感觉,有要该曲的小伙伴可以联系我
6/19/2011他们也不知道。
两年以后。
他们为之战斗的国家也不存在了。
《第九连》。
看来我国民间俄语人才还是匮乏啊。。。
在射手网找到的最好的字幕都翻得糊里糊涂的,字幕的劣质影响了观影质量,很多情节我根本没有看懂。。
(也许看懂了会有改变。。
)名曰第九连。
但是闹来闹去就那不到十个人。。。
是第九班才对吧。。。
但是抛开字幕,影片基本上也没有什么人物塑造。
作为主角的那几个人基本上都以群体形式出现,几乎没有个别的描写和细节的刻画,大部分时间大家都坐在一起聊天,聊来聊去又啥事不干,使得这几个人基本上没有什么特点,跟其他的背景没有什么区别。
导演的角色设定旨在展现这些在那场战争中弱小的个体,但是我一直看到阿富汗才慢慢分清楚这几个人。
有些角色塑造得那叫一个失败,而且还很重复。
教官很明显走的是《全金属外壳》的路线,但掺入了多重性格却又不好好刻画,看起来还没有我初中军训教官那么有魅力。
教官申请去阿富汗遭拒在剧情上是《星河舰队》,在表演上直接是《实尾岛》的翻版。
在阿富汗的各位兵哥,死得真的让我有打仗的感觉——就是死了你都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死的。
典型就是那个牛逼哄哄没有事做就去打枪的兵哥,现在片子删了。。
我实在想不起他是怎么死的了。。。。
作为主体的几位,表现得最多的居然高潮一开始就死了,前面基本处于半隐身状态的那个。。。
因为字幕原因我实在搞不清楚他叫什么。。。
居然活到最后证明低调者永生。。
这个角色很奇怪,长得很摇滚,一看就是要被和谐掉的人,却在剃头的时候被剃头兵一句为国奉献的理想只是说说而已而激怒。。
说明他是个乐于为国奉献生命的人,是乐于去侵略阿富汗的。。
但是之后画家赞扬战争是美好的时候这哥们又火了。。。
除了人性是复杂的我还能说什么。。。
还有那个白雪公主。。
前面一直清纯出镜。
莫名其妙就变成了免费军妓。
兵哥之一乐呵呵地进去,啥都没做就大骂着战友没有人性出来了。。。
人性真的很复杂。。。。
(当然也有可能是我没看懂。。
)小邦达尔丘克不愧是老邦达尔丘克的嫡系,处理大战争场面水准是高高的。
但是相对与他爹,他也没有什么进步。。。
巷战处理得一塌糊涂。
那段巷战像是为了后面喀秋莎火箭和大规模爆炸场面的出现找借口。。。
几个兵进个村。。
死了一个,然后喀秋莎就把这个村轰平了。。。
搞不懂他们之前为什么要进村。。。
莫非真的是俄罗斯不缺人不缺炮吗。。
小巷子遭遇战玩不转,小邦还是祭出了家族传统——高地保卫战。
子弹够多爆炸够多所以场面上不至于难看。。
但是咋看咋觉得是老邦的《他们为祖国而战》里面的德国兵换成阿富汗人而已。
都是一个军官模样的带着一群背景哥边走边放两枪,被炸一炮就散开各自隐形,再出来的时候已经到阵地边上了。。
走镜切镜什么的太细致太复杂最后还是简单粗暴的大群人马迎着子弹往上走,主角们打得到后面人少子弹少,肉搏到差不多顶不住了大部队过来了。。。
可能是游戏打太多了。。
一个兵力武器和阵地布局都不差的高地咋打得比单枪匹马的王成还痛苦。
至于开头几门炮就炸得一个军官不剩不。。
敢情阿富汗的炸弹都挑官大的那里飞。。
阿富汗的兵时而一步百米,时而蠕动不前。。
还有那个长得帅得一塌糊涂的阿富汗领头的。。
那么帅居然一个特写都混不上就死了。。。
造型师我可怜你。。。
小邦除了大规模爆炸场面外很细心地加了很多细节。
可是明显细节太多了,片尾不到20分钟的决战场面还要分成三段,每段还常常有些摸小虫子的场景。。。
给人感觉里面的人一下就死了一片。。
而且最扯的是到最后主角只剩两个了居然还有很多背景们没死又冒出来了。。。
这里我相信是第九连了。。。
人物塑造基本没有,苏式装备的展示也是少之又少,战争场面憋到了最后20分钟才有点像样的。
其他时间在干什么。。
大批装甲兵部队走过来走过去。。
拍了拍那几张没有什么区别的人脸顺便展示下阿富汗风光,还有就是兵哥闲聊,而且一般聊不到几句就要打架,我没有看出来他们有什么感情啊。。。
因为字幕原因,我没有看懂导演想讲什么。
对战争的抨击嘛,点了点点。。
可能是政治原因没敢着重表现,毕竟好像俄罗斯还没有怎么反思这场仗。
对战场上人性的反思,字幕原因我看不出来,而且里面的角色单薄得像《使命召唤》里面的配角们。。
有什么人性不人性的。
最后看到导演毫不吝啬地把镜头给了坦克和飞机,结尾独白还表现出对大苏联的怀念,所以导演也许只想借阿富汗这个噱头展示下武器装备和提醒下子自己人我们以前也阔过。。。。
提下优点。
万江叔叔提醒,塑胶炸弹的段落还是很有意思的。
里面的教官跟老美的果然不一样。。
着重政治教育,甚至还有民族政策教育。。
开眼界了。
这个片跟《集结号》差不多,老外战争片赚钱了,也拿自家武器装备出来炫炫。
《集结号》里面更加夸张,解放军连自家衣服都不穿了。。
穿的是美式军服。
苏联兵的衣服倒蛮好看的,除了头盔。
里面的苏联兵给人感觉太弱了。。
那个狙击手都没有任何表现,一个人都没有杀到。
死的时候手上拿着画笔。。。
我们的狙击手。。
那叫一个牛逼。
其实你爆人家头没有什么。。
你用得着那么做作的抬手就是国民党帽徽嘛。。
如果现在拍战争片是拿来炫技的话,请你打外星人。
(当年的自己真的是个喷子啊。。
但是真的不好看啊这个片子。。
2017.。
)
曾经很喜欢的电影
拖沓了
拖沓,电影不是这么拍的
比较周全的战争片,和《全金属外壳》一样艰苦的新兵训练,典型的士官,惨烈的战争,艰巨的任务,被遗弃的命运。
走的是文艺范儿
故事背景很独特 但情节多少有点仿效美国战争片的味道
挺好的题材吧,就是电影剧情不怎么样,,,
慢吞吞的冗长适合催眠
为什么是芬兰拍摄的;最后的旁白最灼心,为了国家,国家没了,我们死了,有人发财了。
上学时候看的,今天偶然看了星星敢死队,就想到了本片。撇开两场战争性质与对错,本片的战争场面更为震撼,人物刻画也更为细腻,热血搏杀的场面也更为感人,战斗不再是为了国家,是为了自己跟兄弟们能活下去!从战争的反思角度看,呈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毫无意义,有兵临城下的味道,值得重温一遍!
5详见影评! 有硬伤还可以的真实事件战争片
000000
这打的还不如二战呢
俄语听的我蛋疼
战争片果然得有大场面哈。。。精彩
很少看俄罗斯电影 讲述新兵刚入伍到经历惨烈战争直至仅存活一人的过程 然而那个存活的人从前的灵魂也已经死了 前半部分进入战场前的描述有点过多了
太啰嗦
可能是字幕太差
作为侵略者 还想拍的可歌可泣? 前期铺垫磨磨唧唧的 战斗场面就是小孩子攻山头的升级版
苏联有很多史诗般的曾经。阿富汗,帝国坟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