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电影幕后故事微信公众号(微信号“saymovie”),欢迎关注,看幕后君第一时间为你评新片,品经典。
谁的青春没有早恋、打架、意外怀孕?
都没有啊,那你的青春一定有朋克乐!
不管是艾薇儿、绿日、绿洲,还是Sum 41、Blink 182、Simple Plan、The All-American Rejects,这些乐队都陪伴我们熬过了最紧张的求学阶段。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派对搭讪秘诀》,便将一个充满性冲动与迷幻色彩的把妹故事,与朋克乐、外星人融合在了一起,可谓脑洞大开。
《派对搭讪秘诀》
影片发生在70年代的英国,当时正是朋克乐席卷全英的全盛时期。
徽章、铆钉、皮夹克,鼻环、染发、鸡冠头,年轻一代用摇滚发泄着对这个世界的失望与不满,他们激进躁动、愤世嫉俗、蔑视权威。
主角恩和他的两个好基友——瘦子维克与胖哥约翰,便成长在这样一个“垮掉”的时代。
对于这三个反叛少年来说, 家中挂满雷蒙斯、性手枪、The Clash等等老牌朋克乐队的海报都是基本修养,他们还会不计一切代价参加当地的朋克派对,和一群特立独行的朋克青年在音浪中宣泄无处安放的荷尔蒙。
一次误打误撞,他们来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派对,维克看到开门的小姐姐一身紧身乳胶衣立刻精虫上脑,丝毫不在乎这个派对和朋克的画风相去甚远……
殊不知,这个派对上除了他们三个之外,其他都不是人……
这些人穿着怪异,举止神秘,这里不仅有中指分叉的六指女,还有吮吸自己鲜血的叛逆少女。
就连美若天仙的乳胶衣小姐姐都不正常,她的身体中竟然居住着一个男人!
被开了后庭的维克当即吓得抱头鼠窜,但恩却迟迟不愿离开,那个吮吸自己鲜血,名字叫做“赞”的女孩,让恩深深着迷。
赞跟随恩逃了出来,我们也明白了这个迷幻派对究竟为什么而开。
派对上这些乳胶衣恋物癖的确不是人,他们是一群外星人,整个族群根据衣服颜色分为5大支,他们世代奉行着严苛的行为准则,像机器一样活着。
最可怕的是,这个种族延续文明的方式,竟然是吃掉自己的子女,而此时,离赞被吃掉只有48小时了,恩必须要在48小时之内,用朋克乐唤醒赞心中的那头野兽。
《派对搭讪秘诀》并不复杂,之后的故事便围绕恩与赞共度的48小时展开。
他们一起参加朋克轰趴,他们在舞台上声嘶力竭。
一个是循规蹈矩的外星人,一个是平平无奇的屌丝青年,两人的命运因为朋克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才有了片中那段迷幻至极、灵肉交融的朋克演出。
在《派对搭讪秘诀》中,朋克乐被赋予了救赎的意义,朋克的反叛精神成为了守旧派最惧怕的武器,更成为了赞和恩爱情的见证。
除了朋克乐之外,影片的阵容也深得影迷欢心,饰演外星女主赞的大眼萌妹,正是每一个文青的梦中情人——艾丽·范宁,妮可·基德曼女王更是一身大胆的朋克装束,一改往日高冷御姐范,演活了一个酷到骨子里的朋克女皇。
同时,《派对搭讪秘诀》改编自“文学魔术师” 尼尔·盖曼的同名短篇小说,此君凭借《美国众神》捧回雨果奖、星云奖两座科幻文学丰碑,凭借《睡魔》名声大噪,影片中也出现了致敬《睡魔》的彩蛋。
英式幽默的无厘头、不加掩饰的Cult趣味,以及随处可见的朋克乐与英国流行文化致敬,《派对搭讪秘诀》的英伦色彩相当浓郁。
同时,影片还拥有一个催人泪下的结局,在此我就不给大家复述剧情了。
胤祥发自戛纳http://cinephilia.net/57380
《派对把妹秘诀》的原著短篇小说《给男生的派对搭讪指南》曾获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提名,收录于尼尔·盖曼的短篇作品集《易碎品》(已经在2013年和2016年各有一版简体中文版出版)。
这部由《摇滚芭比》《性爱巴士》的导演约翰·卡梅隆·米切尔执导的作品,因为爱丽·范宁和妮可·基德曼的参与而早早就获得了媒体的超高关注。
不过尼尔·盖曼大神到戛纳来走红毯大概纯属打酱油,因为这部电影跟原著的关系……大概只有“两个男生在趴体上遇到了几个看似外国留学生而实际上是外星人的女孩”这个logline,而且影片还中改成了三个男生;影片中最为出彩的、占据巨大篇幅的朋克音乐,原著中只提及了一句……而令人高呼“什么鬼”的外星人的社会体系、服饰和音乐完全来自影片团队的创造。
不管用什么标准来衡量,这部影片都能算的上十分精彩。
片名虽然看起来像是个青春片或者性喜剧,但竟然被导演拍成了又飞又躁的朋克音乐片和脑洞大开的科幻片的一个谜之混合体。
故事设定在70年代朋克音乐兴起的初年,三个十五岁的中学生在青春躁动的同时,着迷于朋克音乐;三人在一个朋克live演出上把妹未果,回家路上误打误撞进了一个奇怪的趴体——后来我们知道这是一群路过地球的外星人正在举行的活动——并各有所获:Enn把外星妹Zan带回了家,肥仔John在一通狂舞之后迷上了外星迷幻音乐,而帅哥Vic则在被外星妹stella爆菊后被多P吓得落荒而逃。
原著的情节大概就到这里,后面的主要情节是Zan获得了48小时的外出许可,在Enn的带领下去体验了解朋克文化寻找自我谈恋爱并……怀孕(!!!
),并最终在以朋克女王Queen Boadicea带领的朋克军团帮助下,完成了对外星人社会制度的颠覆。
这个故事……其实剧透什么的真的无所谓,看过《摇滚芭比》的大概都能想象本身就是摇滚歌手的米切尔能把片子拍得躁到什么程度。
剧作嘛……相当于尼尔·盖曼就是写了个开头,要认真分析的话,影片的剧作算的上是一种较为新颖的尝试。
影片有着对70年代英国伦敦郊区的细致再现,对朋克音乐和文化的理解也相当到位。
在影片男主人公看来,朋克就意味着一种打破一切社会规范、挑战一切权威的的自由生活和艺术表达方式;而事实上朋克音乐及文化仍然有着一套十分清晰的表征体系,比如发型、服装、纹身、涂鸦、语言、行动……以及音乐上的某种结构形式。
这些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了堪比二次元文化的、某种具备表演性的能指系统,或者说是相对于“普通人”(以片中Enn的母亲为代表)而言的另一个“世界”(展开写的话是詹金斯的脉络……所以就算了)。
而外星人则有着等级分明的严整社会体系和社会规则,比如以颜色区分的等级(不得不再次赞美一下片中颇有朋克范儿和二次元感的、乳胶材质的奇装异服……红毯上妥妥儿轰杀一切十八线网红),未来主义式的迷幻音乐与状如某种cult仪式的舞蹈,奇异的性行为方式、“师长”制度(parent-teacher)和吞食后代维持生命的社会组织形式等等——这些是科幻或奇幻类型中所谓“设定”的部分,当然用詹金斯的话说也是一个“世界”。
这个服装设计……剧作上的有趣之处就在于经常是三个世界的不同逻辑之间进行的对话,尤其是将朋克世界与外星人世界作为现实世界的不同层面的差异物,而影片的主人公Enn和Zan分别处于各自世界与朋克世界的交叉位面,并通过“神明附体”般的一曲朋克现场表演(米切尔在这里甚至直接拍成了一段MV)获得了……生命的大和谐……说得再明确一点的话,影片是通过把朋克文化与外星文化分别(就现实世界而言)异质化和(就自身而言)体系化,然后在两者之间建立起明确的互文关系,可谓是在类型混合(这里是科幻片和音乐片)的时代潮流上的领先之作。
做意识形态批评的话,它在某种意义将朋克文化呈现为某种具备革命性的、青春的乌托邦冲动,却将与之形成互文关系的外星文化书写为一个典型的(即将走向灭亡)反乌托邦社会,而两者的结合(男女主角在朋克音乐中完成的的生命大和谐)导向的是一个二难选择的死局,最终也是以想象性的抚慰作为结局——男主不再迷恋朋克,成为了一名作家;而他与女主的后代(……)从无尽流浪的旅途中返回地球,来到他的面前。
要这么一看,影片其实还有不少语焉不详和不够完整之处,但跟其本身的娱乐性和观赏性比起来,其实并不那么重要。
朋克少年与外星少女鸡同鸭讲式的交流笑点密集,妮可·基德曼扮演的朋克女王和艾丽·范宁的朋克少女是全片最大的卖点也是最具观赏性的点,至于科幻嘛……搞那么复杂的社会设定其实也没几个人关心,搞明白这是为了与朋克文化行程互文,并为叙事动作建立阻力就行了。
其实对导演来说,把外星人拍得怪力乱神才是正经事——这才是真朋克呢!
朋克遭遇外星人版的“罗密欧与茱丽叶”,如果理性去分析剧本显然失去乐趣,但即便细思,影片的做梗与填坑还是足够令人满意。
爱与自由!
你能真切的从创作者身上感受到那份最简单的激情之所。
类型片混搭之翘楚,所有形式又都是点到为止,极具格调且不觉刻意。
一种永不过时的“过时”之感,多年后看起来仍旧会意趣盎然。
最重要是美妙而难忘的影院经历,独自一人观看定体验不到,相信经历过都还会反复回味。
那些此起彼伏的影院笑声是释放与自嘲的复杂结合,“因为我是艺术家!
”大家甚至拍手叫绝。
我是先看了尼尔盖曼的写作课然后来看的,里面举了这本书作为案例,讲了他的创作思路。
说是受邀写篇故事,他想出了一个外星人的故事,但是写到半路卡壳了怎么都写不下去,只能对邀稿人说可能要延迟交稿了。
邀稿人说没关系慢慢写,你还有24小时,某某(一个有名女作家)花了12小时就交稿了呢。
然后,尼尔盖曼有了时间的约束,在24小时内就写完了这篇故事。
事实上他转换了视角,回忆了自己青春期时候在和女孩子交往方面遇到的困难,然后把女孩子比喻成了外星人,她们是如此的不可捉摸。
(能看出来电影主角恩其实和尼尔盖曼就是一个模子)这个电影拍的挺失败的,不过关于英国,关于朋克摇滚,影片的迷幻风格,这些东西还是挺有味儿的。
Elle Fanning真漂亮啊原著图书评分8分以上,获得了雨果奖提名的。
这电影就6分。
ps,愿意把这全程wtf的电影看完是因为我认为尼尔盖曼的东西肯定不错。
我还是去看书吧。
病毒泛滥隔离的时刻,看这个关于病毒的电影,难道也有什么神秘的意义吗?
电影用的象征,隐喻,和要表达的信息是什么?
我不确定自己看懂了。
虽然非常对这个国家感兴趣,但是毕竟英国的朋克文化,音乐,以及英国的的年轻人了解甚少,这也是看这个电影时候一直对把握导演在说明什么不太自信的原因,那感觉就像一个对音乐一窍不通的人在听一首嘈杂的曲子一样的感觉吧。
到处橡胶,字母圈重度宣传片,所有画面一秒变AV。
看得我只能想到直男小男孩给女孩看AV嗑药以得到机会强奸对方的新闻桥段。
果然你们英国人喜欢把所有的性爱指南都做成av。
满嘴“成年人会吃他们的孩子”,然后把男孩女孩聚集起来看现场群交,于是导演本人和编剧(盖曼代表)扮演了一把皮诺曹里对男孩说“你爸爸骗你,他怕你变得比他牛,所以你跟我们走吧”的拐卖儿童人贩子。
充分说明了对十六岁儿童脑袋保护的必要性。
至于主线,未成年妈妈怀孕拯救文明?
所谓朋克就是脏乱破群交,求出位求出名?
男孩要求与少女做爱,理由是“病毒有爱”?
祝编导和盖曼本人由此彻底糊墙,谢谢。
说这电影是宣传朋克?
还不如说是抹黑。
朋克男孩用朋克把妹,朋克对他们来说除了把妹利器还剩什么?
“她左边比较大,右边手感好”传遍学校社区的男孩们,被外星人开了苞于是开始学会做绅士?
这种转变说明什么?
说明绝大多数男人需要知道,社会安全人人有责,否则自己也会变成受害者,满嘴某个妹子“大不大”“手感好不好”,他们可是认为自己除了酷只剩酷。
至于女孩是什么?
等待被播种的土地。
等待被揉捏的棉花糖。
只是她们绝对不是人。
到底可怕的是吃人的星球,还是强奸未成年人的未成年男人?
不要掩饰了!
包裹在外星人五彩斑斓的胶衣下的设定,就是邪教本教啊!
脑洞大开,天马行空,怪力乱神,又惊悚又迷幻,又高压控制又大义凛然,还有环境容量这种充满大爱的伪教义。
贼酷!
贼好玩!
贼朋克!
又好笑又恐怖,蠢萌贱萌偶尔还有恶心萌!
满满恶趣味。
就这一层来说,整个世界观都有了。
可以卖青少年文化娱乐性系列电影了好吗!
第几种族云里雾里了全场,只知道颜色和癖好作为划分,最后Zan开口“精神、心灵、身体、物质,…”等等六项,一个不认真听就错过的注释,联系起来仿佛胡闹一样的每个种族的特性,完美贴合,而且很有哲学性——虽然最后搞出了第七种族“爱”有的傻白甜。
但作品本身一直很有原则地控制外星系统的篇幅,所有斑斓都是点缀。
核心是“不受束缚的朋克文化”,和青少年的成长迷思。
自由,独立,体验,发出感慨的又何止范宁试验的Zan——“我感觉到了,活着!
”ps,我在范宁回归宇宙的时候就有特殊原因离场了,后代的故事是在评论里看到其他人写的内容。
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
在宇宙中炸裂绽放的色彩中结束,就很好。
这片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几个荷尔蒙旺盛的大学生一起听着歌飞了点叶子,趁着high劲儿拿起摄影机随便拍了点素材,等清醒时候攒巴攒巴剪一剪,发现缺了点中心思想那就强行安个love主题就上映了。
首先要承认里面很多脑洞确实挺逗的,尤其是一些故意错位的对话,又尴尬又好笑,是高级的笑点。
但是抛开这些小机灵,你并不能get到这个电影要表达什么。
我感觉整体观感最好的是开头三人组第一次从后门进去酒吧的那场,至少叙事、人物性格、节奏和情绪是统一的。
越到后来,脑洞就要越盖过情绪,你不知道男主角为什么忽然就和妈妈吵起来了,也不知道为什么转头就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
其实索性要飞就飞到底,把音乐美术造型和影像语言都做到极致;做不到你就踏踏实实讲故事。
前面飞了那么多有的没的,最后生硬地安一些大俗套路讲大道理,太没劲了。
我采访过一个老牌摇滚乐队的主唱(为了避免看起来像装逼就不说名字了),他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现在演出,底下的观众其实挺好伺候的,你给个鼓点下面就能high起来,但其实你说你这个音乐有多好吗?
不见得。
”当然,即使不是多好的音乐,如果你完全享受其中,这个幸福感不分高低。
但是如果你听完一段音乐,或者看完一个这样的电影,跳完笑完以后,留不下任何印象,带不来任何回味,那实在不能因为它包着朋克音乐的外衣和有原著撑腰,就盲目去歌颂。
《派对搭讪秘诀》:极富想象力和炫丽色彩的艺术品,以70年代的狂放朋克浪潮为背景,追逐爱与生命的意义,将爱用潜入身体的病毒作比,I wanna be your virus,配合充满毁灭气质的朋克乐,能量强大到难以自持!
导演约翰·卡梅隆·米切尔(John Cameron Mitchell)集导演、编剧演员、作曲、作词和编曲与一身。
《愤怒的九寸》里化身变性华丽摇滚乐手,追逐爱与自由;《性爱巴士》里打开性别壁垒,创造更为纯粹的爱欲世界,想象力惊人!
此次的新作更是加入外星生命的奇幻元素,依然色彩斑斓,外星生命的服饰及风格设计充满浓重的复古科幻气质,生命的同体分裂,堪称行为艺术展示。
看他的电影,绝对是一场先锋艺术体验!
这是我在南昌四天来第一次做梦,或说第一次醒来后记得自己做过梦。
来自一个和彭彭的午休,五点二十几到六点十几。
我梦见我和一个像是吴霜的女孩在山村间蜿蜒的路上赶着要去一个地方,南方的,下着雾雨的天气,我们从较高处俯瞰接下来要走的曲折盘旋的山道,像是四川,或是日本,我们像是有一双不大不小的翅膀,使得我们可以冲锋后在空中滑行一段距离,像鸡鸭那样,这并不会更快吧,但是我们一直都在冲锋和滑行,飞翔的快感。
我们赶到另一个村子,那里有个即将对村民进行表演的摇滚乐队正在等着我们,我们并不是乐队成员,我们可能是乐队成员的朋友,或者是和这场演出有关系的人,总之我们赶到后他们才开始演出。
是一个朋克乐队,没有一个标准的舞台,演出时乐队在屋子里横冲直撞,他们似乎有个多余的带架子的话筒,应该是一个像是带着架子的话筒的杆子,但它的末端也就是话筒处更大些,像是漫画化的放大了的话筒,乐队撕心裂肺唱着歌,同时还拿着这跟杆子逼问某个人,可能是某个听众,我似乎也在中间一段歌词时被这根杆子逼到墙角,乐队成员们在我对面聚合成像是要向我扑来的海潮,主唱唱着即兴的歌词,共享着只有我们知道的秘密,确切地说是我的秘密,我感到一种找到共谋不再独自承担负罪感的甜蜜,或许根本没有负罪感只有孤独感,这还不够确切,还有一种自己所做的犯罪如一件艺术品被观众欣赏的满足感,我的智力/能力/品味得到了一次表达,同时又惯例抽离地想他们(乐队)不必搞这么夸张的。
梦的结尾是主唱把那根杆子指向了我旁边的一个人,他也在舞台上,和我一样被指得跌坐在墙角,他们在审问他,质询他,他是个留着短寸身体厚实的男生,短袖袖口被强壮的胳膊撑着,他干净黝黑的脸其实挺好看的,此时写满了惊慌无助与恐惧,我就坐在他旁边,远远地看着。
所以是朋克感化电音的故事?但是很可爱,结尾的伪Neil Gaiman出场尤其可爱。
“I feel this body is dying.” 我感觉这躯壳正在死亡
可爱,脑洞又蠢萌。所谓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但又能保持创作者的初心。看着爽,又身心愉悦。
在mentally unstable的时候看直接哭上天 少年的美好和苦涩太感动太释放了了 Do more punk to me!!!
boring…
片名和内容完全没有关系,女主角那个碧池脸现在走纯情路线是不行了,而且越到后面越平庸。
好可爱的神经病电影,但因为作者是盖曼变得很合理。男主干净软萌可爱一点也不朋克,hipper都算不上,乖得很,想揉揉他的耳朵。妮可基德曼的表演才是真朋克,回想发现她作为女神其实演了很多疯疯癫癫的形象,好玩。最后私以为艾丽范宁大烟熏演出部分贡献了生涯最佳表演,终于不像个大妈了。
欣赏无能系列
吵死了,一种很土的中二感。另外我才不信高级外星生命会被地球人吸引呢!少yy了。
“只要你记住,你是你自己,她是她,在一起,就会成为另一种东西。”
没想到外星人比地球人还古板,用朋克的自由主义之风打破外星人的陈规陋习,棒呆了!
很英式,不是很punk
说这是嗑药之作的,应该都没真的嗑过药。
本来以为会是银河系漫游指南类的东西,结果是这么个嗑药疯逼神棍片,吃不消吃不消
难道现在朋克到都只对外星人感兴趣的地步了
因为从尼尔盖曼的《讲故事的艺术》知道了他有一个短片改编成电影叫how to talk to girls at parties ,专门找来看,故事又好笑又感人,男女主简直浑然天成进入这个奇怪的故事而毫不违和,外星人和爱情,司空见惯的元素+调转90度的方向支撑起一个100%真实感的故事。五星好评里是不是有尼尔盖曼的光环呢,我不知道我必须五星。我ps.找了很久资源发现爱奇艺就有谁能想到中文翻译居然叫《闪光女孩撞地球》?!
影厅仿佛聚众嗑药现场
哟哟哟尼尔盖曼还能设定这么飞的呐!土酷土酷的复古科幻美术太棒了,年代感反倒显得可爱,朋克入侵外星人大本营时胖子服装致敬发条橙哇!片尾特别鸣谢也各种大咖,亮点满满,私人大喜欢!
被片名所误,其实是一部把喜剧、科幻、音乐等元素糅合在一起的反类型青春电影,典型的约翰·卡梅隆·米切尔的风格,充满了各种光怪陆离的风格化美学,又带有一种奇异的梦幻感,故事虽然是颓废朋克青年邂逅中二外星少女,但各种高能情节不断,全程WTF,好奇导演是磕了药才能拍出这么高能的片子吧?
虽然和原著已有了很大的不同,但真是Neil Gaiman式的故事啊,可爱的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