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切利四人组,可以说是英国的二战密室成员,在战后十年以后,破案的故事,运用她们曾经的专业技能,把警察局无能为力的谋杀案,漂亮的破解了。
女主苏珊,在没有电脑的时代,已经熟练的运用大数据在寻找深藏着的凶手,简直牛掰得不得了,这个看似内向甚至有点木讷,其貌不扬的外形,在美女成堆的女演员中,反而给你记忆度极高,当然,演技的精湛,让她撑得起高智商密码能人,也演的好一个有故事的女仆,英剧中这样功底深厚的演员比比皆是,高超的编剧配上内敛的演员,是英剧制作班底的标配,也是长盛不衰,越看越爱的缘由,毕竟看剧是为了看故事的精彩程度以及贴切的表现出来,服化道和美貌终究不会长久。
就像一件品质上乘百分之百的羊绒衫,可以陪伴你很多年,而流行的衣裙只能穿一季就会丢弃一样。
说回英国密室四姝,战后的落寞,与社会阶层的降格,让她们深厚的理工科大脑闲置多年,难怪战后女权运动兴盛,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呀,如果给女性机会,图灵的密码机可以提早若干年转换成电脑,在当今习惯互联网的时代的我们,觉得莫名无辜,长头发的脑袋一样是聪明绝伦的,而颜值这种附加品,在最强大脑面前,可有可无。
推理剧本身就是理工科大脑的用武之地,犹如钟表或机械般严丝密缝的逻辑,本身就是魅力无限,而战后创伤导致的犯罪心理,无疑给本剧增加了历史厚度。
相比于我们的风声风语,更像用谍战来包装的职场争斗史,然后还往往加一点政治因素,两党相争的大背景,背离了逻辑推理本身的独特魅力,跑偏了。
这也是英剧始终吸引人的原因,任时代变迁,本真犹在。
第一次去见副处长时还用回形针举例,第二次的时候见副处长和警督的时候除了简单地说自己的结论以外,警督一直很奇怪为什么女主非要说和路线、火车有关系。
而女主完全可以解释清楚一些她们的推理过程,或者干脆带一张地图过来作为讲解。
在女主和警局沟通语焉不详的背景情况下,莫说是当时的警局了,就是现在很多人也不会相信这么一个凭空而来的结论并且通知去抓人。
或许只有福尔摩斯等闻名遐迩之人才有这种魄力,而女主以及她所代表的小组,没有绝对过硬的名声背景,片头破解德军机密的那段也不可能成为公开美名。
所以实在搞不懂,女主一边不好好和警局沟通,一边又抱怨警局不听建议,难道说只能理解为剧情需要?
这又牵强了些吧
(全文有非关键剧情剧透)
“如果给一个电视剧剧组四个女主角让拍一部女主戏,你要拍什么?
”就当前的认知,我想象了一下情形应该是这样的:国剧导演:“啊四个女主?
后妃嫔姬齐活儿了,来,我们来拍宫斗。
”美剧导演:“啊?
有四个女主?
是闺蜜、邻居还是同学?
给我几个男主呢?
哦,这也没太大关系,可以给我一打男演员客串么?
来,我们来拍八季撕×联手再撕×外加男友轮流换的情感大戏……”英剧导演:“哦,有四个女主……你们应该是四个高智商的女主吧,来,我们还是拍推理剧。
”脑洞完毕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这是一部方方面面恰到好处的真·英式推理剧集。
英国影视工作者真是以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捍卫了他们作为人类文学史上本格推理先驱者的尊严。
第一季,三集,集均45分钟,一个案件。
剧中人物技能分工各异,角色非脸谱化,全程推理部分量大料足,剧情发展除结尾部分,主角不开挂。
噢,发现这部剧的契机是《无人生还》(2015 BBC版),本片的第一女主(安娜·麦克西维尔·马丁 Anna Maxwell Martin饰)正是我之前说的那个令人很不舒服的女仆。
没错,正是这同一张脸,演出的却是两个气质截然不同的女性角色,她不是外形上的大美人,却是一个优秀的女演员——等你看完这两部戏,也会回来跟我说同样的话的。
恰到好处的复古氛围剧集定位在二战后的英国。
酒红色的女式风衣、黑色小圆礼帽、昏暗的室内光线、滴答作响的打字机……还有那怀旧气息浓重的煤油灯,尤为令笔者印象深刻。
犹记得当年在学习我国现代作家的文学作品时,每每提及“煤油灯”这一意向,老师总要科普一下其曾名“洋油灯”的历史以阐明产自国外的历史渊源。
不知还有多少观众有跟我一样深刻的印象呢?
还有拜讨论区和图片评论里的豆友们之赐第一次听说的“尖头内衣”。
据说“20世纪尖头文胸风靡好莱坞,并在服装发展史上曾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玛丽莲梦露、麦当娜等当红女明星纷纷穿上革命性的新内衣设计,以展示自己的魅力和个性。
”足见该剧主创在服装道具方面的考究和用心。
恰到好处的推理情节在如今这个各种打着“推理”之名拍出各种神奇大胆题材作品的当下(咳咳,具体就不点名吐槽了,有兴趣的可以移步笔者的最新日记探讨。
)能看到一部推理部分量足且不浮夸的剧实在太太太难得了!
“本格推理”这本格二字为日本原创,意指传统的古典推理。
当然,本剧的女主们非本格侦探小说里的职业侦探,她们破案的手法带有浓重的自身职业技术色彩。
首先:女主发现警方在案情方面有所遗漏就是基于罪犯的行为应该遵从某种固定模式的推论。
这一点本身就是密码破译技术往刑侦方向的移植。
然后她们各尽其用地发挥了自身的特长。
这一点上我得说,也许因为不是大热影视作品吧,豆瓣的简介里所谓“四个拥有特殊技能的女人”太过敷(keng)衍(die)了,本剧绝对是很正经的推理作品好么;绝不是美剧中常有的那种特异功能拯救世界好么,所谓“特殊技能”当指各自擅长的职业技巧更为妥当。
例如原先位值上司的年长女士在相关部门拥有的各种给力人脉;而记忆力超群的美妞则能担当超强记事本的角色;精于填字任务和发掘深层次pattern的女主擅长理性思考和归纳总结,实为团队的核心大脑;而大胆果敢的刚健美人正是团队勇于突破的强心针。
另外,本剧的女主们也绝对没有各种逆天开外挂,大家又是分析路线图排列组合找交叉点又是真值表、排除法的……理工科基础技能玩儿的炉火纯青,面对强大的对手也是一路从坎坷和失败中“打怪升级”。
剧中也提到,这几位智商卓然的女士所做的一切推理都是基于警方已公开的部分真相之上的,所以当中有个信息不对称不完整的现实问题。
因此那种Get到一个点就全局了然的情况在这里不存在,剧中提到的每一条推理论据和结论都很值得推理爱好者认真思考。
(实际上在看剧的大部分时间我们不得不承认很难完全跟上女主们的推理进度。
)另,真凶很变态。
本剧的拍摄过程中还是尽量避免了太过血腥和残忍的写实拍摄,在贴合主题背景:二战参与者 的前提下,体现了人文关怀。
恰到好处的女权主义
就这一点可以说该剧真正做到了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剧中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四人组中最年轻的那个屡次被丈夫家暴的美丽小妞在亲身钓歹徒又被丈夫毒打之后,姐妹们一边破案一边陪伴她度过卧床休养的艰难时光,之后更是亲自为她安排了安全的居住环境,彻底摆脱了家暴残害女性的婚姻生活(结合第二季开头判断)。
没有高亢激昂地喊口号情节,没有与男权激烈地抗争,姐妹们就这样理智坚强地做出了最明智的安排。
还有女主Susan不被丈夫理解的四处奔波、四人组各种争取却不为身为权威的警方男性们重视等遭遇。
曾几何时,她们凭借自身的智慧为二战的提前结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而战后,却由于自身性别的限制和要保守战时秘密的承诺,只能在各种平凡的岗位上“闲度余生”。
我从来不认为某个行业的的繁荣是集聚全部从业人员的力量所达成的。
相反,能真正打破时局限制取得行业突破性进展的一定是处在业内top的那极小部分人。
一如苏格兰场的警方,他们想的不是抽丝剥茧地侦破案情精进行业技术而是快速找到个凶手了结此案。
这样的见识和技术限制自然是无法与高精尖战斗性人员抗衡的。
犯人属于后者,布莱切利的妹子们也属于后者,这只关乎智商情商,与性别无关。
我们为女主们喝彩不是因为同为女性,而是出于对高端人才的珍视和理性推崇。
而就我个人而言,很反感并反对咋咋唬唬地“争权”式斗争,如果呼吁重视女权的前提必须建立在令男性难堪和被欺压的条件下,那么与男权主义下女性受压制的境况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不平常女孩”注定不该沦为平庸不是出于无端空谈,而是基于她们超越常人的智慧和胆识。
而发声不是为了挑起战争,而是基于理性思考提出的合理优化社会结构调整之构想。
最后还是得感慨一句,屡次被各种“神片”折磨摧残之后还是英剧合我心意啊。
遇到这样一个不狗血不神话、分寸拿捏得当的真推理剧集,你就看了吧。
看完,发现是2012年的剧,惊呆了。
还以为是这几年的剧集。
一群聪明有胆识、曾有神秘身份的女性,因为强有力的共情能力,为了女性的安危用第六感加寻找规律和模式,找到一个连环杀手的故事。
从细节里面看出女性视角的社会:1、家暴男,一个那个聪明、优秀,甚至是在秘密单位工作的女性,依然没有能避免遇见家暴男。
2、战争受过伤的丈夫,一个在战争中受了伤害的丈夫。
这个角色有的时候让我很迷,他是一个体贴的丈夫,会愿意让女性抛头露面,到她去见局长,但又是一个很想要管住妻子的人,看到妻子出现在车站时候的眼神,然后质疑妻子不着家的时候。
我总感觉他是因为瘸腿了,或多或少少了点安全感和自卑,才没敢特别大男子主义。
然后企图告诉她她是母亲,别冒险。
(我觉得他只是想过普通家庭生活的日子)3、四人组里面单身女生(忘记叫什么名字了),女主找她的时候告诉她自己结婚生子了,她的眼神里透露出了哀伤和失望,其实她对女主是有爱的,或者说是情投意合甚至是崇拜的,毕竟一起破译了那么关键的密码,她单身,对朋友体贴。
其实我更相信她的设定是那个年代的lesbian,最后果断的杀死凶手,在关键时刻就不会掉链子4、女主,一个靠极敏锐第六感生活的女性,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和征服欲,为了家人豁出去?
当然不全是因为家人,我觉得她更多是为了自己,每一个破解对她来说都是兴奋点。
也有号召力。
说她确实厉害,但是不顾家人的安危,抛头露面,那反观现在有一些男性在外面呼风唤雨,对家里不管不问,也说是为了家里好,才不着家的。
这两个观点我都觉得挺蠢的,都是一些第三视角的强盗逻辑很碎片,就没有过多的推理,而是在用这个故事来勾勒了那个年代的聪明高知女性的生活吧。
挺好的
QQ视频上对本片的简介是“升级版绝望主妇”,于是毫不犹豫地就点进去了,没想到更惊喜,居然是悬疑片。
-我是有剧透的分割线--总是对heroine更有代入感,四个好朋友努力向前亦觉温馨。
在战时曾经有过默契的合作,也为自己对胜利作出贡献而自豪,战后回归平淡生活的四位女子,在遇上Scotland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为了不让更多的女子沦为牺牲品,再度携手,成功干掉凶手。
这个桥段很熟悉,但是英剧拍出来,总是给人不一样的感觉。
美剧中人物个性的张扬、恣意都看不到了,内敛、含蓄、背叛、痛苦则充斥其中。
主角Susan精于解密,是个数学高手,删除从大量数据中发现规律,并作出预测。
她对自己的分析有信心,但并不擅长与上司沟通,在片头,她发现了德军的信息有问题,也是在Milly的鼓励下才告诉了Jean.在谋杀案中,她成功地follow了凶手的思维,但是与局长的交流总不那么顺利。
相比而言,在和自己的朋友们打交道,说服她们时,她显得游刃有余。
一方面她有聪明机智耐心,另一方面,她的光彩却只有在与女性交往时才能体现。
他的丈夫乐于平淡的生活,在工作中获得提升是一个重要的事情,希望妻子能支持自己,做一个平常的好妻子好妈妈,对于妻子的才能,他的理解是用一本最难的字谜来满足。
Susan获得了其他三人都没有的安定和富足的生活,但又不甘于此,她甚至记不住丈夫的工作部门的名字。
她希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却无法获得丈夫的理解和支持;可同时,她能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作为筹码吗?
她非常清楚她不能。
她的坚持,只能在自己小小的circle中。
她是四人中对这个案子最坚定的一个,但她也不得不时时准备放弃,为了家人放弃。
Jean是战时她们小组的老大,一个严厉的不苟言笑的老处女。
战后她在图书馆工作,也是一个认真负责的管理员。
作为领导,她比其他三人有更广的人脉资源,也能接触到更多的信息。
她有些刻板,但是善良。
她是第一个提出“谋杀案不属于女人”并否决了Susan提议的人,但当有一个女子失踪时,她毫不犹豫地回到了Susan身边,并尽所能获得了所需的信息。
为了这个案子,她背弃了自己的诺言,破坏了保密协议,伤害了朋友的感情。
Molly是最像美剧女主的人,她的人生像她红褐色的头发,热情的女光棍。
战时她告诉Susan不会做一个平凡的女人,但战后她们也逐渐失去了联系。
Mollie用光继续到处旅游,最后在一个小餐馆打工。
为了参与案子,她不得不忍受老板的调戏和威胁。
Lucy过目不忘,摄影机式的记忆。
不知为啥,最年轻最漂亮的她嫁了一个脾气暴躁的小男人。
她做诱饵去引出凶手时,装扮的漂亮极了。
可惜不但没有找到凶手,自己还被一个男人纠缠了半天,还引起了凶手的警惕,回到家还挨了丈夫一顿暴打。
另,难道只有我一个人觉得她像Emma Waston吗?
Ordinary是大多数人的宿命,想要成为Heroine,总是有代价。
PS1:看了不少评论在抱怨女主角的容颜,那建议去看看《火炬木torchwood》或者是《梅林传奇Merlin》,再回头来看,就是发现这个看似普通的脸是多么的耐看了。
PS2.英美剧的区别,美剧的整体基调是轻松和谐的,英剧摆脱不了灰暗,是否是伦敦上空阴暗的天空,已经入侵到编剧的骨血?
即使是胜利,那也是惨胜。
PS3:Bletchley Park已经小小的激动了一下,Cavendish说"so you work under Alan",忍不住哇,如果Alan Turing被像样地搬上屏幕,那应该也是一场暴风骤雨吧。
PS4:有人说案件简单,不过是一个心理变态的家伙杀了一些姑娘。
但是从毫无规章的数据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这个过程,不是侦探的灵机一动,不是细致入微地CSI分析,却是纸上谈兵的大数据分析,真是信息时代的产物。
对itv的年代剧和推理悬疑毫无抵抗力,看了《布莱切利四人组》第一第二季 战后背景 纯女性推理团体,蛮少见的。
有人说是马普尔小姐+绝望主妇哈哈哈。
战时高度保密的女性密码破译员在战后平淡乏味的主妇生活里如何寻求自我,人物形象刻画得很出色。
楼上有个评论很有意思——女人当侦探不容易啊,福尔摩斯有华生风雨无阻相随,太太破个案还要分身回家烧饭伺候丈夫孩子……哈哈哈确实。
说实话《布莱切利四人组》本剧的推理剧情有点弱,推理结果给人感觉前面有点故布疑阵 虎头蛇尾。
不过剧情倒是很有意思 不同于古典推理的模式和套路 倒是对非现代刑侦技术 犯罪心理学和犯罪模式有了不一样的阐述 倒是蛮好玩的。
虽然作为文科生完全看不懂里面的数列和密码解析啥的……最近出的衍生剧《布莱切利四人组之旧金山》更值得推荐,整体剧情倒是完满了不少 对凶手的背景和心理交代更丰富了些 也合理了。
还能看到战后英美社会生活变迁。
我觉得要吓死了,每看一会儿就把音量调成0,实在太可怕了,然后看着看着弹出一个弹幕说她先看了结尾发现大家都平安无事再倒回去,我也赶紧去看了下结尾安安心,本来是想去听英英来着,结果剧情很紧凑都奔字幕去了这部剧还是很好看的,衣服特别特别好看。
喜欢Lucy还有女主的丈夫。
我还打开第二季看了一点,然后想到第一季看得如此害怕还是放弃了,难怪第二季弹幕那么少呢
《布莱切利小组》早已经在我的电影硬盘中存着了,好多年了。
回想刚下载下来的时候,一方面发现这部剧的侦探好像全是女性,再加上她们竟然是从信息中寻找钥匙,这让当年沉醉于“诡计”的我并没有提起兴趣。
时过境迁,中年的我已经不再乐忠于那些作者、导演设计的看似自圆其说、实际并不严谨的故事,这部剧在翻硬盘的时候便重新进入我的视野。
看一下,我当时就对自己说,我要看看这几位女侦探们的手段。
讲真,看的过程中虽然没有强烈的代入感,但是也能体会到四位女探在少得可怜的信息中取得的巨大成绩,而这之中我觉得女主的作用其实并没有那么大,反而是Lucy的超强记忆力给我以惊叹:正是这个超强的记忆力,能在众多繁杂的信息中准确筛选出其他人需要的关键线索,才能让她们在那个没有计算机帮助下获得更多的数据支持和数据分析,因为就算思维再敏锐,没有基础数据就等于没有砖和水泥,空有技术也无法搭建漂亮的建筑。
当然英剧中的演技自不必说,剧本的打磨一般也没有太大的问题,尤其是悬疑剧更是正反双方智商在线,这让观感上能够加分很多,然而最终反派被迫下线的过程还是有些低级和鲁莽,作为一个残杀女性多年的连环变态杀手,他竟然想要通过简单的逼迫和控制制服女主,真得是太可笑了——她不是一个人,她是四个人啊!
慈悲、理性、井井有条的四位女性,在男权至上的那个年代,艰难又坚定地用自己的天才头脑保护心中正义。
这部称得上一部为女性权利发声的好剧。
有着极高智商的女人们,却困于家长里短和乏味无聊的机械性工作。
女主角精通逻辑推理却只能投身全职太太,她的好伙伴们,一个通晓多国语言精通地图检索却困顿于生活,只能在餐厅受男老板压榨,一个拥有特殊渠道能获得重要情报却委身图书馆管理员,最小的记忆超能姑娘却经常遭受丈夫的家暴。
更不用说她们明明洞察真相并提前告知危险时,理所当然不受当权的男性们重视,悲愤而无奈。
可是,就算如此,她们也不曾冷漠于正义,冷血于无辜的受害者们。
女主角一边推理着杀人犯行动逻辑一边计算着回家处理家事的时间的时候,实在是太酷了。
就算生活如此艰难,也要拼尽全力为心中正义奋不顾身的四个大女人,耀眼极了。
这部剧克制的拍摄手法非常漂亮,毫不留情地刻画当时社会的现实与残酷,却又在着笔女主角们的挣扎中时时闪现人之所以为人的光辉。
没有金手指,没有无限巧合,真实的挣扎和真实的动摇让女主角们的勇敢和智慧更加可贵和令人动容。
最后的happy ending让人在女主角平静地走回安宁的家中时长舒一口气,克制的让一场惊心动魄结束于平淡。
这样的处理暗示着生活的原貌,它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它甚至面目狰狞,或许你曾掀起惊涛骇浪腥风血雨,所为的不过一份自由和安宁,波涛过后的生活古井无波,可那时为心中所爱去努力抗争的自己永远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以悬疑推理的方式充分体现了权势的重要性!
虽然主角四人把“事在人为”一词发挥到了极致,甚至以身犯险,但仍在调查过程中遭遇种种因为性别失权而产生的困难,这些困难是传统推理作品中以男性为主角不曾面对过的难题。
试想一下像神夏那样的主角,不仅没有有权有势的哥哥兜底,甚至“是个女人”,还会是爽剧吗?
即便是像露西这样过目不忘的珍贵才能,也因为性别地位的不平等而遭受家暴的经历。
在性别歧视的情况下,智慧、才能甚至都得不到它们应有的保护,这毫无疑问是对人才的浪费。
四人组中设立了珍姐作为领导者去展现“有权在手”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一面被男警员、男局长无视、否定;一面由珍来体现,即便只是曾经拥有的权级专属所带来的人脉、信息渠道,能在事件的推动上发挥多大的作用,从这点上来看,无疑是将推理题材与女性主义结合得非常优秀的一部剧。
唯一扣的一星,主要是对结尾手榴弹桥段的设计存疑……这样真的可行吗?
不是很了解,所以有所保留吧。
英剧质量平均水平吧,从某种程度上无法感受到本片的精妙之处,倒是觉得结尾太仓促,以及看本片这篇幅这任性的播出时间,以为神探夏洛克是例外的看了此剧才知道英国人一向这么任性。
很一般啊,是谁说会比《神探夏洛克》好看的哦……?差很多呀 挺没意思啊… 特别是后面废话也很多,节奏太慢。拍的也没什么悬疑感,也没什么想看下去的欲望,而且其实就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 不过那个年代的女性困境和地位确实是有体现出来的但是太默默无闻会让人很憋屈,一般来说有这样能力的女生是还是能找到一些工作的
三集看完,除了最小的那个记忆力好且胆小外,其余三个人的性格塑造不太成功,完全没有突出的性格特点。只能说一般般吧...
女人当侦探不容易啊,福尔摩斯有华生风雨无阻相随,太太破个案还要分身回家烧饭伺候丈夫孩子……
好看。女权史是多少女性的血泪史啊,即使英国也如此啊。聪明的女性扮演愚蠢,忍受家暴,不能抛头露面,被远不如自己的男人嘲笑头发长,见识短。我喜欢欧美剧,还有个原因是因为平等。不同年龄的女性,在一起,不分姐姐阿姨,没有辈分之分,互相称呼名字。
我太后悔大半夜当然看了。后面还是吓出一身汗。苏珊虽然智商在线,但是全程总是单独行动真是接受无能。感觉不如无人生还好看。老不早就知道凶手是谁还一直抓不住。光是慎人了。感觉这剧根本重点就在于女性主义上了。看着特别累。第二季不会追了。
女版的numb3r,推理靠运气多。
用口红画犯罪路线真是性感
特别好看,有点像看一部短篇小说
杀人犯侧的剧情设计很精巧,演绎也很好。侦探侧太多槽点。。。
你有这等的技术和坚持
自相矛盾的地方太多了。。。不太行
看不动
一些段落很刻意
比神探夏洛克强多了。
对战后女性家庭与事业的展现很有意义。
简直不能更棒!
节奏很棒,角色很棒,剧本很棒。可惜只有3集,什么时候出第二季啊!!!英剧真讨厌,一年一更
豆瓣打分虚高啊,情节有点拖沓的社会派女权剧,推理的地位其实没那么强,pattern是什么怎么找没有新颖的理论,翻开统计书吓到我了然而从第一页的配图上找灵感我也是醉了。另外实在不理解推理相关的文学作品,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有什么看头。
剧情实在有点傻 ,女主每步决策都不像是逻辑很好的样子,也不像是受过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