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陶芬贝格

Stauffenberg,瓦尔基里行动,刺杀希特勒,斯陶芬贝格,施道芬贝格,Operation Valkyrie

主演:塞巴斯蒂安·科赫,乌尔里希·图库尔,哈代·克鲁格,克里斯托弗·布赫霍尔茨,尼娜·昆岑多夫,斯特凡妮娅·罗卡,阿克塞尔·米尔伯格,Olli Dittrich,Katharina Rivil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04

《施陶芬贝格》剧照

《施陶芬贝格》剧情介绍

施陶芬贝格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部分德国军官亦对希特勒(乌多·申克 Udo Schenk 饰)的残酷暴政感到不满,他们希望能够除掉纳粹党,同盟军和解。然而希特勒生性谨慎多疑,其行踪更是飘忽不定让人捉摸不透,之前的诸次暗杀计划均以失败告终。 唯一有希望接近希特勒的,是一位名叫史道芬贝格(赛巴斯汀‧柯赫 Sebastian Koch 饰)的年轻军官,他战功赫赫,深得独裁者的赏识和信赖。和副官赫福特中尉(哈代·克鲁格 Hardy Krüger Jr. 饰)一起,史道芬贝格带着装填着炸药的行李箱踏上了充满未知和危险的旅途。炸药虽然成功引爆,史道芬贝格亦顺利逃脱,但遗憾的是,希特勒并未丧命,这次暗杀计划的策划者们将要面对的命运,只有死亡。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枪林弹雨假偶成真准备去死战地神探第六季猛鬼宝藏再分布深度入侵没有你没有我今夜无人作证我的阿米什人双重生活杀婴少女奇门遁甲2小谢尔顿第五季我开始自慰的那一年暴走兄弟绝命幽灵船四海重明毒蛇王后第二季黄阿丽:单身女士噬骨兄弟情在我遗忘之前广东十虎黄澄可之云起龙骧守望天山租来的新娘正义联盟:闪点悖论野兽家族第三季一个人的课堂柏林1936佐佐木与宫野OVA火狐一号出击

《施陶芬贝格》长篇影评

 1 ) 为什么

年轻的军官,脸上稚气未脱,向新上司报到,以为这是一个新的开始,正准备大展宏图干一番大事业。

几架战斗机飞过后,满腔的热情仅剩下喉头间模糊不清的呻吟,一个年轻的生命就此离去。

而你,躲藏于地堡中的你,是否能看到?

战争不是游戏,抗战的人也不仅只是数字。

但是这个事实,能被知道,而是否能真正被了解,则只有亲临现场的人才能知晓。

我们都沉痛于地震所带来的伤亡,但是这个伤亡的概念,如若没有亲临现场观看那一幕幕如若人间地狱的画面,你的伤痛又有几何?

任何发动战争的人都是可耻的。

任何企图以任何理由去伤害别人的人也是可耻的。

战争只是一个词,它所蕴含的痛苦,却是由发动战争的人所赋予的。

集权主义的国家一个方面容易办起大事,短期看来似乎具有很大优越性。

但是由于人类本身的劣根性,集权所带来的腐败贪污及人性丑恶面的最大化,则是集权主义的要害所在。

一个智者,如若长期沉浸于鲜花及奉承声中和一声声的万岁中,则不免会飘飘然而自己都能被谎言所蒙蔽。

斯陶芬贝格只是千万个喜欢和平的人之一。

而他至死都不会接受所冠以的叛国之名。

盖因他如此热爱自己的国家,一如许多爱国人士一般。

这种叛党与叛国之间概念的互换,让多少人含冤已然不知。

仅希望所有真正热爱自己国家的人,能不顾念一己之私,为了自己的国家奉献自己的一切,而不是,仅仅为了一个党。

 2 ) 一波三折的《刺杀希特勒》

颇受争议的一部片子。

下边就看看这部片子吧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9e06b60100c5jx.html  其实,汤姆·克鲁斯的新片的口碑一直不好,美联社的影评人就直接说:“这部电影烂得要死!

”《纽约邮报》的影评人更表示:“这是汤姆·克鲁斯最要命的污点。

”美国著名娱乐节目的主持人还在汤姆·克鲁斯上节目的时候,挑衅地问他:“你既然在片中扮演德国人,怎么没有德国口音呢?

其他配角可都有德国口音呢。

”令汤姆·克鲁斯顿时哑口无言。

  而在该片故事的发生地德国,《刺杀希特勒》也劣评如潮。

德国的一家著名周刊对该片的评价是:“毫无疑问,这部冒险影片唯一值得一说的就是汤姆· 克鲁斯,他在里面神经质的脱口秀表演令他在《刺杀希特勒》中作为一名演员的形象已经毁于一旦。

”另一家媒体则评价说:“克鲁斯扮演的施陶芬贝格,肤浅得就像装爆米花的碗一样。

”实际上早在电影首映之前,德国人就已经很清楚汤姆·克鲁斯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

电影主人公原型人物的儿子伯赫德·冯·施陶芬贝格就曾经警告过汤姆·克鲁斯,要他“滚回美国去”。

 3 ) 和Valkarie对比着看 gute Rolle mit schwaecherem Buch

先看了Valkarie才看的Stauffenberg事后证明这个决定还是十分英明的- 重心 -好莱坞版重点放在行动上,添加了很多扣人心弦提高紧张度的情节,用交叉蒙太奇将双方的行动叠加对照,从整体呈现局势走向德国版的名字Stauffenberg证明这个片子从根本上说是一部传记片,视角都是从男主角角度出发,呈现他的内心- 灵魂人物 - 再度证明一个演技欠佳的主角会拉低整个影片的水准,即使配角出色,声光电效果加上刻意改写得跌宕紧张的剧本也无济于事美国版在情节发展成功营造出大事件紧锣密鼓的紧张气氛,可惜对于角色性格的层次描写不够深入,没能充分的表现出这个角色丰富的内心,好不容易触及内心的部分也被Tom兄弟浪费了时间渐渐流逝,当年帅气逼人的靓汤慢慢变成了老汤,演技却没太大进展,通观全片,男主角脸上翻来覆去就那么两三个表情来回交替变换,没有代入感德国版以传记片的眼光相近描叙了角色内心的变化虽然只用很短的篇幅交代他这十一年的军旅生涯,从德国到波兰再到非洲,而后转回德国,勾勒出他对于纳粹和希特勒的态度转变同样是重伤被送回国,同样是和久别的妻子重逢,把两个版本的摆在一起看,就能看出对角色刻画的水准高下失去的右手,失去的婚戒他对妻子的爱和对希特勒的恨Sebastian Koch的演技无疑是出色的刚毅的线条,紧抿的嘴角,坚决的表情,总是挺直的脊梁,德国军官的气质他的决心,他的悲愤,他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他和自己的几个孩子一一道过晚安,那么温情作为旁观者的我,知道他会一去不返,这样细腻的情节让我心里一酸- 妻子 -Tom Cruise版的妻子温柔体贴地支持丈夫以天下为己任,他得以义无反顾地奔赴自己的理想Koch版的妻子是一个渴望平凡幸福的女人,她心疼自己因战争而饱受伤害的丈夫,她渴望一家人平静的生活,不愿他再投身到漩涡里他希望得到她的谅解和支持,却无法承诺自己活着回来这对相爱的人最后一次谈话以冷战的方式收场他再没能和她说上一句话,只能通过别人转达他爱她放弃倾心相爱的人需要勇气,但带着爱人的体谅支持和为理想不得爱人理解所做出的选择哪个更加艰难?

Koch演绎的Stauffenberg从而更加坚忍- 英雄感化论 -最后的情节是一致的:面对即将降临的死亡,Stauffenberg为自己所爱的祖国而呼喊死心塌地追随他的副官一起从容赴死ok,先不提两位演员的演技比较美国人让男主角变身好莱坞模式的悲壮英雄,一如既往的感动包括对手在内的所有人,执行枪决的纳粹兵士都做出深受感动若有所思的姿态德国版里行刑者无动于衷的冷漠,尊敬他的Schweiz不敢做声按照SS的指示打开车灯眼睁睁看着Stauffenberg死去躲在车内偷偷哭泣,这样揪心的情节描绘更贴近那个奉希特勒为神的时代在那个疯狂的时代,即使不是所有人都追随希特勒的脚步,敢于表达出对希特勒不满的却还是少数,能站出来反抗行动的更是稀少SS死忠纳粹的思想更是坚如磐石不可转移,和中国明代的东厂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排除异己心狠手辣,杀人如拾草芥,受尽迫害而不屈从的反抗者(如Sofie Scholl)他们也不是不曾见过,德国军人基本上了战场就死生不论地坚定(西线无战事里那样的毕竟不多),不必天真地期待相信一个从容赴死的上校就能感化他们没有莫名的热血澎湃,而是冷冰冰的真实而作为一个观影者的感动,不需要片里作为对手一方莫名其妙的感动转变来作为引导和参照- 制作和整体 - 好莱坞版一开篇就是非洲空袭的大场面,惊心动魄,而后情节发展中穿插其间的特效场面也不少,画面质量也十分精良德国版的制作自然比不上好莱坞的大手笔,故事方面稍弱,但是角色塑造上胜出一筹,果然德国人的故事还是要德国人来演绎才叫原汁原味,那样拘泥事实严谨不通情理近乎冷硬的陈述表达,让角色更令人信服

 4 ) 我喜欢行动力

虽然从一开始我就知道希特勒没有死。

虽然我也知道这样的行动会失败。

但是,从宣布“元首,死了”的那一刻起,电影中描述的超强的行动力是让我很喜欢。

坚定的口吻,加上果断的决定。

只有加入和不加入。

我也希望有一天我能有这种魅力。

不是反动什么仅仅是果断行动的魅力。

 5 ) 倒在本德勒大街

这是在阅读《德军总参谋部历史》(瓦尔特格里茨),最后一章节的浓墨重彩,也是在历史上本德勒大街上的那所老房子上演的最后一幕悲欢离合。

壮士断腕,自古引人叹息怅惘,虽出师未捷,尚死得其所,倒也不失英雄气度。

先谈下电影。

比较一下,深入人心的三部描写“720”事件的影片(分别是1990年版《刺杀希特勒计划》/2004年《施陶芬贝格》以及2008年的《瓦尔基里》),制作最上乘,用心最诚恳的首推《施》作,其次在内容上以及性格刻画和结构安排上,90年的《刺杀计划》当位列第二。

克鲁斯的瓦尔基里行动无论在取材着眼点上,还是人物内心的挖掘上,功夫显然没有做到位,选角用人和布景上倒是下了一番功夫——不过,这也是商业片惟有可恃的,不足过分夸赞。

科赫的相貌与历史上的施陶芬贝格有相当差距,但是其个人演技渐渐征服了观众,使这一不利条件渐渐隐去。

本片最大的亮点在于,突出了施陶芬贝格个人价值观念的逐渐转向,由一个纳粹同情者最终变为坚定的反独裁斗士,这是他作所不及的。

若评价交待人物过往及刺杀目的与合理性的话,本作自然胜出一筹。

最后枪决一幕尤为震撼,不得不说,这是我看过的描写该事件结局最痛心的一版。

魏玛国防军在一战后,始终未能解决的一项难题是军队与国家政府体制间关系的问题。

作为德意志社会的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权力过大会衍生去民主化,从而与协约国家产生矛盾;权力过小又将导致国家生活放任无序,造成社会混乱。

几百年的分裂,几十年的战争,除了皇帝就是军队,人民在没能形成成熟的民主意识前,需要服从对象,因而军队与政府距离的远近颇为重要。

按照国防军之父塞克特的想法,军队只需要当政府的保姆即可。

一战后秘密建立起来的地下总参谋被设置在本德勒大街,日后成为理性的德国军官团的活动中心。

但是在193133年间政府渐失控制的形势下,保姆没有出手挽救颓势,遂造成不可收拾的结果。

见到还有一种称720事件为功败垂成的刺客行动的说法,真是苦笑而已。

客观讲,720事件只是未经细致谋划的最后挣扎,与历史上的大部分兵变相比,都远远称不上成熟。

这一点从开展行动以后,参与者的核心队伍始终不能确定便可窥一斑,夺取国器需要周密的计划,严格的程序谨慎的布置和耐心的调整,怎么可以象自由市场一样,想入伙就入伙还能随时退出就退出?

部队的思想压根没能接近参谋部贵族圈子的观点,已然开始行动却还都浑浑噩噩茫然不知所措。

更有胆小怕事者,阴谋观望者,暗中掣肘者,预备反水者——可以说计划的成功几率实在微小。

到最后,政变者只能互相打气说,没有回头路可走了。

这简直是一场自杀游戏而已。

但并不是说,这些人缺乏头脑,飞蛾扑火。

指导变乱的最高领袖维茨勒本元帅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道主义”者。

他目睹了1934年罗姆暴动事件之后的大屠杀,思想上开始反对国家社会主义征服所采取的一起野蛮的警察手段,后来发展到反对国家社会主义。

其他的政变参与者也多有类似的经历。

恰恰是因为成功几率低,政变难度大,这些旧军官依然敢于迎难而上铤而走险,方才赢得了人们更强烈的纪念。

人们争论的焦点依然是在战时反抗一名身为统帅的独裁者是否正当合理,而这一问题显然很难解开。

支持全面正义和绝对理性的有如参加兵变的大部分参谋部军官,反对者也有诸如曼施坦因,隆美尔这样的名将。

事实上,如果这是一个容易解答的命题,政变当年要么就不会发生,要么也就轻易得以实现了。

正是因为无法在军官团内部统一思想,才使得陆军在对待希特勒,如何处理党卫军犯罪集团的问题上显得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Ich schwöre bei Gott diesen heiligen Eid, daß ich dem Führer des Deutschen Reiches und Volkes, Adolf Hitler, dem Oberbefehlshaber der Wehrmacht, unbedingten Gehorsam leisten und als tapferer Soldat bereit sein will, jederzeit für diesen Eid mein Leben einzusetzen.”这一段强调对希特勒本人的效忠誓词实际上是在1934年希特勒全面接掌国防军后才有的,德军对于所谓Fahneneid(执旗辞)是非常重视的,以至于成为军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入伍者右手执旗,左手指天盟誓是最常见的军事礼仪。

1934年以前是效忠魏玛共和国政府,再以前是德意志帝国,对于Fuehrer的效忠是希特勒个人的强烈要求,本身是与民族传统和军队历史相违背的。

作为军官团的主体和国防军的核心,维茨勒本贝克也好,奥尔布莱希特施陶芬贝格也好,都是帝国时代的老军人。

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自然不必受到1934年以后被篡改的誓词之约束。

唯一在道德上的困境,是如何摆脱在战时体制下完成对独裁政府的改造。

兹事体大,牵发而动全身,是什么使得一群信仰坚定者冒着被人污蔑成叛国者的风险,甚至深知必将承担部分未来“国家战败”责任的问题,奉大义而举,虽九死不悔?

这是对于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军人的荣誉情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维茨勒本元帅用优厚的退休待遇换来一个在荣誉法庭上控辩的机会,看似不理性,实则是最大的理性。

没有这一场德意志旧军官团的最后挣扎,人们记住的可能只是德国的血腥犯罪纪录。

如贝克所说的那样,虽然可能会失败,但我们让世人看到了德国人也有改正自己错误的勇气和决心。

施陶芬贝格们倒在了本德勒大街冰冷的庭院里,象征着一代富有责任感的杰出军人群体的死去。

幸运之处是,他们并没有亲眼看到德国的毁灭;不幸的是,本德勒大街所代表的精神也随他们而去,在一个冰冷的世界里,责任,荣誉,理性和道德最终什么也没有留下。

在1944年7月20号午夜,倒在本德勒大街的是德国曾经最引以为豪的理性精神和人性之光。

十五年后,联邦国防军总监豪辛格上将在致联邦国防军各指挥官的一项训令中,提到“720”事件时说到:“这是德国最黑暗时期的一个焦点,勇士们的基督教救世和人道主义的责任感,决定了这一次的暗杀行动。

我们联邦国防军人对于他们的牺牲精神和良知表示无限的敬佩。

他们无愧于我们的表率。

 6 ) 原型

我认同这一版本,还原度更真实,演员更原汁原味;相比之下,“Operation Valkyrie”就拍得比较山寨,比较业余(试问,所有演员都一口地道的美式英文,还看个屁啊)。。。

我曾看过一些关于当时审判7.20密谋集团成员的录像,由希特勒任命的“德意志人民法院”最高法官 Roland Freisler(一个典型爱对犯人大声咆哮的做秀者,他的手上绞死过无数犯人,最著名的“白玫瑰组织”) 主理对Ulrich Wilhelm Graf Schwerin von Schwanenfeld上校,以及Job-Wilhelm Georg "Erwin" von Witzleben陆军元帅的的录像;密谋集团主脑von Stauffenberg从瓦尔基里行动开始就错了一大步棋,在班德勒大街内部有意见不统一者,并在其联络柏林陆军的Remer少校是忠诚于希特勒的死硬份子,在逮捕宣传部长Dr.Goebbels前,在电话中听出希特勒的声音,最后他依据希特勒的指示,迅速前往班德勒大街逮捕“瓦尔基里行动”的参与者。

 7 ) 看的我抑郁

看这部片子才知道自己的历史有多么的差,这个故事原来是真实的。

这部片子给人的感觉是,故事情节很紧凑,很牵动人心。

但是故事的结局太出乎我的意料了(或许我真的是不熟悉这段历史),斯陶芬贝格他们的计划失败了。

我还以为计划成功了。

真藐视自己,没有学好历史。

这部电影好看,我觉得好看,但我想不是所有人都看好吧。

每个国家也都会有相似的故事。

结局也可能不一样。

但是,相似的是,它们都留给我们的有太多的深思和回忆。

也总能让我们刻骨铭心。

 8 ) 如果一切按计划来……

汤姆克鲁斯主演,瓦格纳政变。

有记载的德国人15次刺杀希特勒的最后一次。

从军方发起。

黎明前最后献身的一群人。

如果没有耽误那三个小时,说不定政变就成功了。

但这只是假设。

历史没有假设。

没到时候,不管你计划的有多周密,总会有一个环节出现纰漏。

只差九个月,他们就可以看到希特勒政府的倒台。

但他们宁愿冒险。

为什么?

这些精英人物是为了正义?

为了德国人民?

还是一群意欲跳下沉船的老鼠?

又或者为了篡权争个更高的位子?

不管怎样,他们都会为世界人民永远记住。

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为什么去死,为什么而活。

 9 ) 留给我们的不止这些

今天晚上和朋友在德基看了电影《刺杀希特勒》。

又是一部关于二战的电影,只是这次的主角换成了一批用生命来谋求改变的德国社会精英。

这部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我心中的疑问。

二战中,在希特勒的引领下,德军做出了很多惨绝人寰的罪行,为什么没有有识之士站出来抗争呢。

原来这些对抗一直都存在着,只是我先前并不了解罢了。

而抛开电影本身,它引发了我些许的思考。

1 排除异己在我看来,阿道夫·希特勒最大的问题,不是发动了二战,而是他不允许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有别于他的意识形态和声音。

于是对外疯狂的入侵、屠杀犹太人;对内盖世太保横行,军政内部充满着白色恐怖。

不允许不一样的事物的存在,这是很多罪恶的根源,也是人类本身的劣根。

就因为惧怕不一样事物的存在和强大,从而影响、颠覆甚至取代自己,人类往往“丧心病狂”。

这其实能从一定意义上去解释西藏问题、朝鲜问题、微妙的中美关系问题。

因为怕自己所谓的文化、传统、特色并取代和同化,于是小心提防、步步为营。

其实这种事情也经常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发现自己身边出现特立独行的人或事的时候,我们最先和最本能的反映就是疏远和排斥。

因为更多的时候,“不一样”代表着危险,代表着矛盾和争执。

就像我们的口号“one world,one dream.”我们渴望的是共鸣,但是也许这个世界,因为不一样才充满着精彩和魅力,也许只有当人有足够的眼见和心胸的时候,我们才真正的能做到“求同存异,和谐相处。

”而不会更像一种梦想,一个口号。

2 站队本身就是悲哀电影中,描绘了很多德军将领在政变中对于“站队”问题的困难选择。

因为一旦分不清楚形势,选错了阵营,危险就一触即发。

于是大家需要观望、分析、求证,谨慎行事。

事实上呢,他们真的有正确的选择吗?

战争年代,形势瞬息万变,今天的强者也许明天就孤立无援,今天的反叛也许明天就成为正统。

更多的时候,大家只能看到当下,而看不到长远,很难预见。

这样的事情同样也发生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

相信任何的公司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大大小小的派系,作为“小蚂蚁”的我们,也许会涉及到“站队”的问题,虽然我们极力避免去跟随、去选择。

但是被迫的“站队”还是会时时发生,这个时侯我们就需要冷静下来深思熟虑。

但是,事实上呢?

在我看来,无论怎么选,都很难阻止悲剧的发生,都很难确保自己现在和将来的万全。

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一些微妙条件的变化,时局可能就瞬间扭转……于是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越来越不喜欢做“选择题”,而喜欢做“问答题”。

因为“问答题”给了我们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阐释、去隐藏,去运用官方辞令回避矛盾的实质。

3 改变历史的人,往往不被时代所接受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另一部我非常钟爱的电影《勇敢的心》。

那悠扬的苏格兰风笛,那发自内心关于“freedom”的呼喊,和一个叫“华莱士”英雄的故事。

是啊,历史往往由胜利者书写,我们很难去了解所谓的真相。

就如社会的变革往往都需要先行者,但是他们在当时的年代,却经常是被“抛弃”的一群。

于是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彻彻底底的“叛逆者”和“牺牲者”。

当然历史会铭记他们,只是需要等待,要等数十年、数百年甚至更久,而他们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4 态度决定一切这些年,反思二战的电影越来越多。

在对待二战的问题上,德国和日本可谓截然相反。

战后,联邦德国政府利用各种机会对纳粹德国的罪行进行真诚忏悔和谢罪。

1970年12月,勃兰特总理在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的惊人一跪,被誉为“欧洲约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

更为可贵的是,德国政府对二战的反思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认罪、忏悔和道歉上,它在战争赔偿、战争纪念和历史教育等实际问题上也显示了极大的诚意:几十年来认真履行赔偿义务,向受害国及受害者个人支付了巨额赔偿;1994年德国议会通过《反纳粹和反刑事犯罪法》,严禁以任何形式宣传纳粹思想,并对新纳粹分子进行严厉追究;近十几年来,每年都在集中营旧址、主要战场、博物馆、西方盟军和苏军墓地举行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以警示世人;在教育方面,规定历史教科书必须包含足够的有关纳粹行为的内容,教师必须对有关纳粹专制特别是集中营和大屠杀的历史进行充分讲解。

而相形之下,日本政府的做法只会激情民愤和不满。

日本教育部门一再修改历史教科书,不愿承认也不愿反思当年侵略东亚各国的史实;日本法院一再判决要求日本政府道歉和赔偿的东亚各国受害者败诉;日本首相不断参拜靖国神社,并为远东国际法庭判处死刑的七个甲级战犯树立“七士之碑”。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在内心深处始终无法原谅日本的原因。

这就是为什么一谈到日本我就会用“小日本”相称的原因。

战争是罪恶的,但是战争背后深沉的“罪恶”更值得我们去反思和警惕……

 10 ) 没有看过的人的评论——想看

豆瓣的设计有bug,我明明设置的是想看,也允许我评论。

==!

这里有10个影评,其中至少有两个是错的,是针对汤版的。

在IMDB上查了一下,立刻十分想看德国版的,男主角是《别人的生活》(Das Leben der Anderen)里面的作家啊啊啊,很有魅力的演员!

针对Stauffenberg的生平——一个很有艺术天分的在宫廷里长大的贵族来说,汤实在是太稀(松平常)鸟!

先点3星,看过后再更新。

驴儿啊!

你快点跑,快点跑哎~~

《施陶芬贝格》短评

没有莫名的热血澎湃,而是冷冰冰的真实 。这样拘泥事实,不通情理,近乎冷硬的陈述表达,才叫原汁原味。

5分钟前
  • 西看电影
  • 推荐

场面赶不上美国版本。挖掘主人公内心的深度?也很可怜。莫名其妙的就要决定去行刺,莫名其妙的刺杀发生后方方面面都木有配合。。。。。其实是个很复杂的故事,但电影基本都没有交代清楚。去看第三帝国兴亡关于这个故事的章节,很清楚。

9分钟前
  • 散淡的人
  • 较差

信仰

13分钟前
  • 南下北上
  • 推荐

在宿舍看 宿舍公认很烂的一部片

15分钟前
  • 裸奔的香蕉
  • 较差

这个版本好看些

16分钟前
  • 熊猫小姐
  • 推荐

最后一点比较好看,其他都很平淡。抖椅子语听得很过瘾=口=感觉没有汤姆克鲁斯那部好OTL

17分钟前
  • 宇宙菌
  • 还行

字幕不同步影响效果

22分钟前
  • 全职猎人
  • 推荐

虽然美版的有语言硬伤,但是这个什么都没讲清楚的感觉。

23分钟前
  • 大俊俊
  • 较差

既然之前已经知道任务不可能成功,所以没有被电影迷惑住

26分钟前
  • pary
  • 还行

题材虽好,但拍得实在不好,苍白无味。

28分钟前
  • Amy
  • 还行

情节还是不错的,环环相扣,蛮紧张的,几乎要成功了,真是可惜了

29分钟前
  • GoldenLamb
  • 推荐

这个其实后面也很感人的

31分钟前
  • 窦。
  • 力荐

战争是属于男人的而战争总是比和平来得可歌可泣少了一只眼的阿汤哥没有用眼神杀死我但赚走了慧慧的眼泪

36分钟前
  • Lily T
  • 还行

大boss是这么容易死的吗?你们太傻太天真了!!!!我那么努力,都没有看到阿汤哥断指的穿帮镜头啊艹!!!!!!!!!!

40分钟前
  • 一 一+懵盛盛
  • 还行

看的不是原声的,只好给4个星

44分钟前
  • 猜猜我射谁
  • 推荐

制作很精良,剧情也还不错,就是大场面少了点。

46分钟前
  • 小有™
  • 推荐

看的我就想快进。。。。。。。。

48分钟前
  • 黑胆汁。
  • 还行

= =一句话~心里堵得慌!

51分钟前
  • ·謎語語語語
  • 推荐

比tom版的强很多,叙述了事实,就是剧情上有点拖沓,不够简明

54分钟前
  • WellIgotone
  • 推荐

哪怕是德国人自己拍摄的这一历史事件,也是比较平庸的,人物的成长和内心世界根本没有很好地展现出来。面施陶芬贝格的死根本达不到重于泰山,一个不太成熟的计划导致了彻底的失败,即便当场炸死希魔,戈林和希姆莱戈培尔他们估计也能封锁住消息控制住局面。所以施陶芬贝格虽然悲壮就义,但依然恐怕只是悲剧人物而不是悲剧英雄。或许,德国人一直以来也根本没把打算他塑造成英雄吧。

59分钟前
  • 男高音书法家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