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夫故事
Metsurin tarina,木独佬的离奇人生(港),伐木工人好意外(台),The Woodcutter Story
导演:米科·麦利拉提
主演:亚尔科·拉赫蒂,汉努-佩卡·约克曼,马蒂·奥尼斯马,克丽丝·艾芙·埃涅希尔姆,劳里·迈亚拉,卡佳·库科拉,伊沃·图里,乌拉·塔帕尼宁,马克·加索,阿尔米·
类型:电影地区:芬兰,荷兰,丹麦,德国语言:芬兰语年份:2022
简介:快乐的樵夫佩佩在一家木材公司工作,当公司被无情收购后,他的厄运开始了。曾为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获奖影片《奥利最开心的一天》编剧的米科·麦利拉提自编自导的长片处女作,采用35毫米胶片拍摄,分两章叙述一个带有魔幻现实主义的谋杀案。在糖果色调下,裹挟着超现实元素,如会说话的鱼头、黑长毛怪兽、发光的漂浮球等,营造成人童..详细 >
都很一流,只有我不是一流的
filmfest结束的前一晚独自去看的。就让这个片子作为我的xx岁结尾吧,往后的人生残酷着呢。
北影节观影,前半段蛮现实主义的,但是怎么结尾突然就超现实主义了呢?
6.0Damn,编剧电影分散的视点并非游离式的,而是东张西望式,从一个场景瞬移到另一个场景,从直观中不得不认为这是北欧气象学的状态,但真正的唯一能量源是人际关系消亡(存在问题)导致的虚空。这样的状态仅仅能完成对文本的解读,从而借助于大量的各种形态的符号(北欧的天气与建筑、黑毛野兽、燃烧着的车、工厂、能量球),以此地质/气候符号的镜头依靠地质本身不断挤压着存在问题。以至于影像的语言是贫瘠的,是缺少语言的状态,它只是符号的某种特例系统的语言而非自然的言语。当看见摄影机运动时,是符号在运动,与兰斯莫斯的死人影像相比也仅仅是多了某些符号的运动从文本出发的符号电影尽管能呈现不少有趣的“语言”,但这些语言基本和电影无关,它们仅仅和编剧有关。编剧电影不就是让一切推拉摇移完成对剧本的所谓的影像展示吗?
可能是我看过最冷门的片子?上海电影节放映。一开始以为是个抨击工业化的片子,后来……就睡着了。只记得及膝的雪、通灵、mentor、父亲和小孩,散场的时候听到其他观众在讨论,纷纷说“看不懂,难道是邪教宣传片?”
确定这不是阿基·考里斯马基拍的???
2.5。不懂。(LFF2022,Odeon Luxe West End)
HKIFF47
隐喻好多…但知识储备不够…错过开头十分钟 不知道是不是导致了最后的没看懂…
我在今年(SIFF)首次遇见——放映完毕,无人鼓掌⋯⋯
懂了又没完全懂
无聊,咋呼
莫名其妙的杀人,小孩子突然就钻进燃烧的车里自焚,现实超现实任意转换,冷天看更冷的冰天雪地,里面的人一愣一愣,我也不明所以。把最后的音乐听完,这些都不重要。
2023 siff。原以为是阿基+佩尔错德,但观感不太行,即使有引起视觉舒适的冰与火撞色、神秘mix机械配乐和北欧奇观,但无法弥补戏剧架构的薄弱,出现字幕时我be like“完了?就这?”
#25th SIFF【2.0】故事是温吞又无趣的,看得昏昏沉沉不知所云,看似无处不在的深意却是太过疏离的表达,绝望接踵袭来,我们迷失在梦中,混浊而无力……
★★☆。贫穷衍生痛苦,寒冷使人麻木,一座每周六探讨哲学的小乡镇最终被生死的对立所困顿,任何一点超出北欧冷峻色彩的激情都会带来不可逆转的消亡。表意的光色和大量固定镜头让我总想起《狂人皮埃罗》,部分构图又有些韦斯安德森即视感,结尾回归臆想中不存在的庸常,比起电影,更像是梦幻般的戏剧。不过,之所以说它梦幻,主要是因为我真睡着了。
果然雪再大如果是在小村庄里还是没能让我感觉到疗愈(。大雪,肉眼可见难吃的食物和情绪起伏颇低的人们,显得秃头男主嘴里的爱,希望和奇迹更加抑郁了。整个村里最像有活生生生命的,竟然是通灵歌手和他未认的徒弟。一个杀死了自己的导师,一个看起来已经蜕变其实只有最后却一根弦绷着。超现实意象显得故事更荒诞(也许是导演让观众不睡着的另一种方式)。 喜欢的电影总是说不出为什么好,但总能戳中我,觉得一般的我倒是挺能bb。5/10
他的妻子,他的工作,他的朋友,他的儿子,他的房子,他的车子,甚至信仰,一切都被摧毁了。剩下的是什么,剩下的只有他自己和美丽的梦。几乎没有表情的表演,天马行空的想象,克制的疯狂。反复燃烧的火焰,独自经营剃头店的女孩,豪猪,通灵歌手……在这样一座毫无希望的村子里,大家在等待神话。
很难评价…符合我对北欧电影的刻板印象
北欧电影有时都想让我感叹一句色即是空。凭借某个意象的出现恰巧传达我某刻的精神状态达成我对电影的一点喜欢。失去一切后重返潜意识中的安宁时刻,人生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