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资料马伟豪是目前香港最多产的喜剧导演之一,他以《星光俏佳人》成名,之后《百分之百感觉》、《失业皇帝》、《同居蜜友》一系列城市喜剧奠定其影坛地位。
他在学生时代就因创作舞台剧《朱秀才》被黄百鸣、高志森发掘(后来黄、高买下该剧版权改编成电影“开心鬼”系列,轰动一时),后来便投在喜剧高手高志森门下开始其电影之路,他拍的影片继承了高志森生活喜剧的风格,又有个人特色,尤其注重与时代挂钩,深得观众喜爱。
近来他的风头正劲,从《百分之百感觉》系列开始,所拍的城市生活喜剧几乎部部卖座,同时也是他挖掘出郑秀文的表演潜力,再加上杜琪峰的调教力捧,这才有郑秀文今日香港的票房“天后”的美誉。
这两年马伟豪又力捧“大笑姑婆”杨千骅为郑秀文的接班人大演生活喜剧,继去年的《玉女添丁》票房告捷之后,两人又合作了《新扎师妹》更是大受欢迎,令杨千嬅迅速上位,成为香江影坛少数的具有票房号召力的女星。
其实,马伟豪最近所拍的电影皆是启用青春偶像担纲主演(比如《这个夏天有异性》中的Twins少女组合和《河东狮吼》中的古天乐、张柏芝等),清新爱情故事与青春偶像的表演皆能被他驾驭得恰到好处并且锦上添花,因此马伟豪的影片能深受青年观众喜爱自然是情理中事了。
剧情梗概盲女张海约因一个打错的电话结识了开办着一家婚介所却生活得狼狈的何旭明。
误服减肥药导致双目失明的何旭明在与海约的相处中学会了用心看世界,两人迅速坠入爱河。
在台北,暗恋女同事的钟程因为一封寄错的贺卡来到上海,邂逅了在地铁做统计工作的董玲。
董玲因为自己深爱的男人结婚十分消沉,两个为爱而伤的人彼此安慰。
何旭明眼睛复明后与海约发生误会,然而在平安夜他们在天使的帮助下终成眷属。
钟程和董玲在寻找地铁46号的出口过程中明白了彼此的感情,亦最终牵手。
一.爱的出口 ——对城市的反思在几米的原著漫画中,地铁代表着不可化解的孤独。
选取这个情境既是改编的必须,也表述着创作者自身对于城市的反思和期望。
20世纪末、特别是90年代以后。
地铁和有地铁的城市,一起进入电影世界。
陆陆续续的影片在地铁中取景,地铁进而成为影像世界里,现代都市的一大关键符号。
但地铁对于电影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一个场景。
当地铁进站,又开动,当滑动门闭合之间,当月台上穿堂的风扑面而来……也许只有亲身经历过那种乘坐地铁、穿行于城市地下的体验,你才能够体会地铁带给一座城市的气质。
这气质,是年轻、飞速、轻盈,也是孤单、寂寥、落寞,或是沉沦、忘我、迷失。
地铁成为了一座城的缩影。
人与人在这里无限贴近,却又无限遥远。
每个人固守着独立的世界,在逼仄的空间里昏暗的玻璃窗上臆想着不知所踪的幸福,却从不注意身边的风景。
电影的海报上是这样一句话:下一站,会有人在出口等我吗?
起初,影片中的四个主角都离幸福那么遥远。
他们身上隐藏了都市中形形色色人的影子。
或是像海约,因着自身的某些缺陷无法与更多的人相处;或是像旭明,独自打拼骗人敛财只是为了所谓的生活;或是如钟程与董玲,爱而不得陷入无边的痛苦。
这是地铁中相似的麻木表情背后不同的故事,这是钢筋水泥背后脆弱的城市。
钟程与董玲的这段故事,自相识,相知到相爱都是在地铁里发生。
虽然导演过于写意的故事处理让我有些摸不到头脑,二人的每一段感情发展都充分展露着地铁的气质。
一开始,两个失落的人坐在一起,短暂的交谈过后,心却还是陌生,像是向着相反方向人偶然遇到一起。
而后他们一起偷拍地铁里接吻的情侣,那些时刻,他们成为了城市的旁观者,不再为那种冷淡的氛围束缚;最后,他们一起去寻找神秘老人口中的第四十六个车站,一个或许不存在的地方。
一束微弱的光芒下两人的指尖触碰在了一起,我们都明白了,第四十六个车站就在那里,在彼此的心里。
地铁只有永远的下一站,真正的出口是我们的爱。
城市只有永远的车水马龙,而爱人的眼睛便是永远美丽的桃花源。
其实,地铁就是电影本身。
永远都写满着新鲜的奇遇、流转的故事、和让人悲怆的宿命。
如果地铁本身是一部电影,那么,这部电影永远穿行在城市的心脏地带,穿行在现代人的内心深层。
这部电影,永不散场。
二.闭上眼看见 ——对世界的发觉在外滩,钟程给了董玲一颗巧克力,对她说:只有在你闭上眼睛的时候,才能看见你最想看见得东西。
于是想起【地下铁】的另一个名字——sound of colors,似乎更能传达影片的意蕴。
整部电影中,作者对于声音的运用和处理别具匠心,从另一个角度为我们营造着世界的模样。
电影一开始,和着字幕出现的是鸟儿的啼鸣与电话的声音。
继而景象由模糊而渐渐清晰,恰似一个世界随着声响在眼前慢慢形成。
开门声,关门声,脚步声,窗外有车迅疾驶过,倒水,喷花,吉他的碰撞,拉索的闭合。
其实留心整部影片可以发现,作者常常以客观的视觉视角和主观的听觉视角结合来进行场景处理,屏蔽掉周遭的嘈杂,为主要人物营造出独立的小宇宙。
还有就是反复使用的黑屏,代表着人物主观视觉上的黑暗,与此结合的是抛橙子的声音、表盖开合的声音、拐杖敲打的声音,似乎正是闭上眼睛之后,世界的美好开始悉悉索索地在我们身边走动。
我们面对着太纷杂的世界,承载着太多的信息,邪恶的美好的都一闪而过,自己留下的仍是一颗空荡荡的心。
片中有两处让我极为感动的细节。
一次是何旭明失明后来到治疗中心,听同事讲武侠漫画。
当同事加上拟声词绘声绘色地讲起故事,旭明坐在那里,空洞的眼神中却写满了期待。
他微微点着头,神色稍稍紧张,好像一场武林决斗正在面前发生。
我想他曾经在家读过许多遍这本漫画,但一定不似这次听着精彩。
这样我想起一位哲学家说过的话:一个人只有在梦想中才能真正地自由。
也许闭上眼更容易幸福,因为闭上眼可以只看到我们想要的世界。
另一次则是旭明与海约坐在公园的长椅上聊天,他们用心,听到了那些用眼睛不曾看到的东西。
十点钟方向,有只狗经过。
是只小狗,戴着一个铃铛。
九点钟,有一间学校正在开早会,那是间小学,正在颁发清洁比赛亚军。
有一辆单车经过,咔嚓咔嚓声音,一定是单车齿轮生锈了。
那边有两个婆婆正在聊天,她说她的孙女儿进了大学。
楼上有个婴儿,刚刚出生,床头有个婴儿风铃。
这些平日的我们看来无聊至极的细节,却成了他们约会中最大的快乐。
镜头几个特写过去,旭明拨动着表盖,轻轻抚过海约的手,海约害羞地弹动手里的皮筋,鞋子在水泥地上缓缓摩擦。
失明后的何旭明第一次感受到了近在咫尺的美好,第一次发自内心地笑了,第一次明白他最该珍惜的人,此时此刻就坐在身旁。
导演并不心急,慢慢地,内心充满温暖地把一个或许黑暗却充满着爱的色彩的世界送到我们的眼前,耳畔,心间。
此外就是对于心理外化场面的想象处理。
海约第一次与旭明约会后,独自一人站在地铁站想起抛橘子逗自己开心的旭明,她周围的世界瞬间一片五光十色,漫游到了一处仙境。
无数戴着面具的小丑在她周围抛着橘子。
这让我想起了电影【黑暗中的舞者】,影片中有七个想象中的群舞场景。
总是在最艰难的时候,盲人母亲Selma想象着在场的所有的人都跟她一起舞蹈。
当大家一起在她的臆想里起舞时,原先灰暗的一切仿佛都明媚起来。
另一处处理是当海约知道旭明欺骗自己,两人争吵过后。
她摔倒在地上,天空慢慢降下白色的雪花,世界变得一片昏暗,孤独的月亮从乌云中穿行而过,人们都在很远的地方。
只有她一人孤独地躺在那里,像被世界遗弃的孩子。
有人曾说,也许我们不快乐的原因是我们总用单一的角度来看世界。
于是就有了这些电影导演,让我们发现着另一种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地下铁】中的张海约用听觉感知着世界的美好,【黑暗中的舞者】中的塞尔玛用歌声表达着对生活的永不妥协,【女人香】中的弗兰克则依靠嗅觉保持着高贵的自尊。
他们同样看不见世界,却同样用心,用透澈的灵魂看见了世界。
三.上帝在看着 ——对爱的信念从风格来看【地下铁】全篇充满着童话气质。
无论是贯穿始终的三个天使,情节的戏剧性转折(旭明的突然失明和复明),还是中间与结尾插入的两处动画效果。
其实若把一切想象与技术剥离,这是个不可能发生的爱情故事。
而得以如今这般呈现,大概要归功于导演在片中自始至终对于爱的信念。
在命运明确的安排之下,这样的人物设置似乎有些取巧。
何旭明对张海约的感情转变,不是像【杀手里昂】中那样从不可能到可能,沿着人物逻辑一步步行进下来,而是通过他的突然失明,让两人的关系瞬间获得一种平等。
不过结合整部片子的创作方式来说,这样的情节本就充满童话色彩,好像骄傲的王子变成了青蛙,情感逻辑替代了现实逻辑来决定故事的走向。
西方影片中天使是经常出现在荧幕上的角色,严肃的调皮的,远离尘嚣的乐于助人的。
他们俯视着众生的欢乐与疾苦,带给人们上帝的爱和祝福。
对于基督教世界的人们来说,天使是确确实实存在,并时时刻刻与我们在一起的。
承袭西方文化的香港电影,也相信着某种至高无上的力量,相信着人的命运是被注定的,更是被祝福的。
相比之下在大陆电影中,我从未看到如此信念的展现,他们更多相信的是人生幸福要靠自己打拼,是靠不断地竞争与不择手段积累起来的。
他们的眼里只有人,过得比自己更好的人。
我们是否想过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我们又是否为了这样东西真诚地许下愿望,我们许愿之时又是否相信天使会听见,上帝会看顾。
在圣诞夜的一场戏,几个无关紧要的小角色在这个夜晚突然冒出来,两个孩子一遍遍铁板钉钉地说:不如你诚心地许个愿,一定会实现的。
导演又是用孩子纯洁的口吻来告诉我们,对于生活要始终有所相信,盼望和热爱。
即使地下铁仍在黑暗中摸索前行,也总会有个出口,总有一天载着我们翱翔过蓝天,开往永恒的幸福。
我想问下 开头那个fiona 是谁哦 ?
有人能告诉下我吗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又是一部需要慢慢品味的电影 很淡的感觉 静静的看完 若有所思 若有所悟 电影的英文名不是The subway 要是subway就太没创意了 生搬硬套sound of colors 这个很难直译 或许林夕写的粤语版的片尾曲 星之碎片中的 我听见有人唱圣诗 声音表演我知 很切合这句英语但中文名 地下铁 好像跟杨千嬅和梁朝伟的故事不是很搭噶 有也只是张海约乘地铁的随笔带过 本以为两个故事最终会交汇在一起 可是没有 只是在最后字幕的时候 坐在一起董洁和张震从相识到相恋都紧扣地下铁 也算点题 从寄错信件到寻找 到地下铁的见闻 在彼此无法继续暗恋彼此爱慕的异性下 各自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同时在对方心里产生共鸣 世上谁是我 神秘的天使 完美的诠释了董洁和张震的爱情故事
难道生活温暖的不是一些可爱的小事,小细节吗?
电影很多时候温暖,也许是因为它让你回忆起某些相似经历,这些回忆过滤加温后在身体里窜来窜去。
虽然和之前看过的漫画《地下铁》完全不一祥,可是还是觉得很温暖。
⭐电影里️海约(杨千嬅)的笑容好甜好纯真啊,有彼此喜欢的人,哪怕眼睛看不见这个世界,内心也会繁花遍地吧。
⭐有一段,️旭明失明后,海约和旭明一起拉手坐在长椅上,用耳朵凭声音感受这个共通正在发生的世界,感觉好浪漫。
⭐️地铁穿梭的画面,想起几年前经常在地铁观察来来往往的人群和发呆的时光。
也想起地铁启动时,站不稳,旁边有喜欢的人拉着手。
⭐️海约帮旭明的刮胡刀,手机贴上星星做记号。
旭明认为贴上星星的东西就是属于自己的咯,就在海约手背贴上一个粉色星星。
然后海约也在旭明脸上贴上一个星星。
因为笑点低,然后好多好笑的细节,反复看了几次。
️例如旭明失明后,几个男生好朋友陪他睡觉打呼噜和没被子盖那段以及打麻将摸错牌还硬糊的那一段。
还有拿着伞当拐杖,逞强不让人家扶他,伞已经打开了,还硬往前走。
有时想想,真的很感恩有一颗敏感而笑点低的心。
哈哈哈~
你喜欢统计什么?他们闭着眼睛,是因为很享受阿。
就好象你吃巧克力一样。
你闭上眼睛,就会看见你最想看见的东西。
以前我闭上眼睛,就会看到一个人。
但是现在,我什么也看不到了。
为什么 整部电影 我只看到出现20分钟的你。
那包以前超市最常打折我们最常买的清风纸巾。
我也想要一颗那方盒子里的麦粒素和那样的你。
我也要在沐浴阳光的丁香路上尽情奔跑84分50 才是真正的地下铁那张卡片没有寄错 就是要给董洁的
03年末的电影,在2020年的寒冬里却看起来感觉很温暖。
03年电影宣传的时候,王家卫就提到过希望在sars肆虐的一年里,给大家在寒冬里带来一点安慰。
这些安慰,坐上时光机,带给了十七年之后的我们。
同样是冬天,同样是病毒肆虐,这次的病毒发作比sars更甚,人类毫无还手之力。
听着窗外的风声,不禁想到如今人类社会也面临巨大的寒冬,寒冬不仅来自于病毒,更是来自于如今意识形态的分崩离析。
电影里的跨地恋爱,不同地方的年轻人能只靠感情便能互相理解,在如今看来像是一个幻梦。
02年是香港电影的临界点。
中国的《电影管理条例》发布,中港合拍电影由“境外电影”变为“境内电影”。
由此香港本土电影正式脱离独立姿态,开始大量与内地合作,并为两岸三地观众打造。
这部《地下铁》也是一部试水,电影元素稍显混杂,但可以看出是为了刻意抹去地域特点,而打造放之四海而皆合理的“都市电影”。
但虽然电影的地域特点被可以抹去,但无论从主演,还是故事结构,还是情感,都可以看出其背后的团队依然是那个专业的香港电影团队。
导演马伟豪,监制王家卫,风格完全不同的导演,带来两个风格迥异的故事。
梁朝伟和杨千嬅的故事是马伟豪的爱情喜剧,而张震和董洁的故事则是王家卫擅长的文艺片。
电影本身没什么可讲的。
这是一部没有坏人的电影,这是一部真诚的渴望融合之作。
从此望去,香港电影逐渐失去其独特性,一方面靠传统的警匪、动作类型片来拉拢内地票房,另一方面则在独特的香港地域特色内越走越远。
真诚试图讲述互相理解的电影,比如去年的《花椒之味》,显得格外难得,却在如今的情景下显得费力不讨好。
呼,看到豆瓣上点赞最多的两篇影评,分别写于07年和08年。
言语之间的真诚在如今看来显得很罕有。
那时他们对电影里的浪漫是认真的。
这真诚,即便在如今看来有些幼稚,却显得尤其珍贵。
他们曾是相信一些什么的。
而十几年间,我们失去了什么?
第二遍看这部电影了,第一遍是高中的时候吧,那时什么都还不懂,就是无聊打发时间看的,也不记得看完后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了。
可能是经历的事多了,再看就能看出不一样的东西了吧。
这回看完觉得自己内心也充满了那些淡淡的幸福。
相比梁朝伟和杨千嬅演的情侣,我更喜欢董洁和张震演的角色。
他们对自己暗恋的人的那种执着与用心的爱,暗恋是一个人的事,它虽然会很累,但那是我的爱,没有理由的爱。
这样的爱也许更伟大,也更难吧。
爱也许就像董洁在海边吹着海风品尝巧克力是的感受吧,是一种倾入心中的美好甜蜜与幸福,爱就是这样要慢慢体会,慢慢享受的幸福。
影片的时间不算短,但我确觉得我很快就看完了,如自己经历一场旅程般。
平淡的爱也是美丽的。
祝愿天下所有的爱人们幸福。
电影有几点个人觉得有些损伤整体。
第一,前面的朋友也提到过,两个主线故事没有丝毫关联,把几米的原作绘本剥离得干净。
几米的《地下铁》被剥离为故事和情感两个部分:前一个(海约与旭明)用于叙事,后一个(董玲与钟程)用于表达。
第二,电影情节太过照顾情绪而不符合逻辑,却又不是要摆出讲童话的意思。
第三,影片的配角设计太过无理,一是几乎没有交代,二是对于情节推进特别是对影片情绪基调有负面影响(比如男主的几个无厘头的朋友)。
最后,电影的剪辑、后期拼接太过无序和频繁,导致不必要的迷惑。
这部电影本来是一部非常不错的文艺片,适合圣诞的时候带着女朋友去电影院看,但是只能建立在忽略这些不和谐因素上了。
建议到中间不和谐之处尽量吻住女朋友,以免毁印象。
几米的漫画改编,很多地方都看见过。
不过一直没去看过,今天终于看了。
属于爱情的小清新电影,双线故事开展,不过双线没有交集,哦,忘了,两个爱情天使,就算是丘比克吧有交集,相互打了电话,为在圣诞节之前促成姻缘,呵呵。
荧幕上的伟仔和千桦还是很配的,董洁那时还是小清新不错,桂纶镁也有特点。
巧克力不错啊,原来好的巧克力是不甜的,得尝尝。
女一号有句话说的很好,心情不好听听钢琴曲,可以舒缓心情,相当的赞同。
配乐还是蛮好的,上映时候看到了宣传,原声带也听过,没想到真真看完全片是十年之后。
爱情是很美妙的,在于过程,两个人一起做喜欢开心的事,时间真的过的很快。
当两个人相互注视着,时间就消失了。
在广州逗留的几天,发现自己呆在地铁的时间是挺久的,所以我想把空间音乐换成Yida的“地下铁”,来结束我这次的羊城之行,也以此怀念我曾经对地下铁的憧憬。
昨晚在地铁的车厢里,我跟伟雄说起我以前在读者看过的一篇文章。
故事说的是在北京奋斗的一对年轻情侣,工作繁忙而礼拜日休假是他们约会仅有的时间。
看电影、逛街、吃西餐。。。
对于初出校门经济拮据的他们,都是不可触及的。
后来男生想了一个办法,就是他们的地铁式约会。
每人花上三元钱,一直在地铁里逗留不出来,带上他们想看的书和自己做的饭盒,在某一节车厢里谈话、看书,观察着周围各式各样的人。。。
后来男生省吃俭用买一个mp3送给女生,于是他们的故事也有了美妙的旋律伴奏。
有时候他们甚至假装不认识,在相约好的某一个站台或者某一节车厢邂逅,然后偷偷看对方的脸,然后故意靠近对方,然后他们相识了坠入爱河了。。。
这是我的记忆里第一次留下关于地铁的文字,也算是我地铁情结的开端吧。
后来也接触了很多关于地下铁的东西,有音乐,游鸿明的,黄义达的;有漫画,几米的,一些不知名的画家的;有电影,梁朝伟和杨千桦的;也有舞台剧,陈绮贞和范植伟的。。。
这些奇妙的东西,都有着一个简单的名字,地下铁。。
"我在地下铁的出口,莫名地放声哭泣,难道只是为一把遗失在车厢里的雨伞"---陈绮贞“地下铁音乐剧”故事里的寂静中的呢喃声,歌曲里的静旷中的脚步声,现实里、我却听不到。。。
写于10 06 16
最后错过就神片了。。什么东西....
纠集了一堆我喜欢的演员。。。
整部電影看下來,就是窩心。很適合聖誕看的一部電影。千嬅的演技開始爆發了(最後也獲得金紫荊的提名)。整部電影浪漫又不失幽默(主要是梁朝偉的功勞)。唯一敗筆竟然是結尾前聖誕大餐一幕中發聲的兩個跑龍套小孩,沒有演技,完全是在背台詞,那個女孩子以為自己是在詩朗誦嗎?!真是氣死!!
能不能不要再改编吉米的漫画了,人家本来身体就不好
喜欢董洁和张震这对儿
看过就跟没看过一样,我想应该不怎么好看吧
all 4 O.S.T, especially 4 主题曲——也许是2.5流才子才情的顶峰。
还是蛮温馨的小品电影,20151121重看,暗恋中的小张震好萌啊!一直对董洁无感,可现在想想挺唏嘘~当年那么一朵清纯的百合花,怎就和王大治那种丑男有染啊!!!
不错.萧亚轩.
用心找真爱。话说这个故事跟地下铁有什么关系?
虽然是两个喜欢的主角。但是商业了一点。而且。几米并不是一个适合改编成电影的漫画家。
同时的恋爱大赢家也是多线叙事 节奏舒缓 内容有点空洞 世纪初的爱情充满了很多诗意 那时候2号线的终点还是中山公园
唉。有时我就是一堆演员的脑残粉
看了兩次,兩次都是看一半
几米漫画改编。我觉得很好!
豆瓣评分对于国产电影是不准的
啊,里面还有范植伟呢。。。
剧情真的很扯,而且张震董洁那段真的好无聊好莫名其妙,,,不过好在颜都很好,真的好喜欢梁朝伟和千fa啊,所以就不忍心打一星了
港产爆米花,几年来就没一部好看的
张震和音乐是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