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重庆作为大陆嘎纳电影节的参展影片…还是吸引了不少来自海外和内地的眼球和目光…听说海外的观众好评如潮…但你看完电影打开内地的影评…骂声一片…想叫好的人都得被带的来啐两口…原因不是外国人吃肉中国人吃米饭长大的问题……关键是观影导向的惯性选择……我记得小帅等一票同学说起内地的文艺电影道路时…话语和眼神都只剩下深深的无奈…中国的大环境遏制了文艺电影的发展… 在文艺电影拍摄中…不免会与广电总局的底线发生碰碰擦擦…也许一个敏感镜头一个暗含深意的话语都有可能让一部电影夭折…如果选择了妥协…放弃这些敏感的话题…又会让人昏昏欲睡…这些导演们就在这种妥协与斗争中挣扎 无奈的叹息着…什么时候才能拍一部自己想要的电影…而没有一丝的妥协他们等待着…有些导演转拍商业片…有的去拍喜剧…而有的还在失望中挣扎叹息着…有的时候也该看到电影人自身的问题…就这部电影来说…能吐槽的东西实在太多…很多细节的处理都还不成熟…比如重庆或者日照人操着一口北京话…所有的对话没有听见一点四川 山东的方言…还有就是林波父母怎么分开的…为什么林波要在超市里自虐…都没有给出很好的交代……但我们现在能依然在看中国人自己拍出的文艺片…也许在现在这个时代…这比什么都值得珍贵…想拍文艺电影的很多…题材却很少…题材有了…演员不好找…演员到位了…钱又是问题了…等到钱有了…再看导演又不给力了…所以在社会主义这个大环境下…能出来一部这样的电影真是难上加难…而作为文艺电影人的生存更是举步维艰…是转型还是坚持…他们也在彷徨惆怅着…所以如果有一部真心诚意的文艺片属于中国…属于中国电影人…请放下板砖…给点掌声而不是唏嘘…给点喝彩而不是可怜…………
昨天,去电影院看了王小帅导演的《日照重庆》,很有感触,忍不住要写点东西了。
渐渐驶近的缆车,揭开了影片的序幕,接着,镜头紧跟着一个男人的脚步,这个人就是王学圻主演的林权海,影片直到好几分钟之后才有了第一句台词,是他再打听好友老金在哪儿,通过他们的对话我们大致了解了林权海来重庆的原因:他和前妻的孩子林波,因为在超市劫持人质被当场击毙。
他说他已经记不起孩子的样子了,他几乎对所有人问起林波的样子,他说他想看一看照片,他几乎向所有与林波有关的人问起案子的经过,他就对他们说:我没别的意思,我只是想知道当时的情况。
他作为孩子的父亲,他是有权利知道的。
但是,他作为父亲的这一身份却一再地被否认。
他在警察局问警察案情时,警察说:你真是他父亲?
他父母早已经签了字了啊。
他在台球桌旁问林波生前的好友昊子时,昊子的朋友问:昊子,那是谁啊?
昊子说:林波他爸。
那人冷笑着:林波还有爸?
在林权海了解案情的过程中,他问一位被林波捅伤的女孩儿时,那女孩说:你真是他爸吗?
你不是骗子吧。
甚至在帮他的昊子面前,昊子也说:我是看在我爸那儿,叫你一声林叔叔,看在林波那儿,你什么都不是.......他作为林波父亲的身份一再地被否定,没有谁承认他的父亲身份,换句话说,在小林那儿,小林一直是没有父亲的,在10岁之后,在林权海离开他们母子之后,他就没有父亲了,也正是因为缺失的父爱导致了他日后的脆弱,孤独,缺爱和极端的性格。
其实,小林,是个可爱而单纯的孩子。
他可以因为小雯(他女朋友)去偷动物园的大鸟(我忘了是什么鸟了),只因为她说她喜欢,这一段情节也是影片中唯一具有喜感的段落,很难想象一个20岁的成年男孩儿做出这种幼稚甚至有点可笑的行为,他很认真的说:我路线都计划好了.....我只借一天......我要那只大的,,,,如果没有一颗单纯的孩子心是不会有这种想法和行为的,他的内心真的很单纯,他还只是个小孩子,一个需要被爱的孩子。
刚拿到电影票时,我还想,日照重庆,难道是主旋律电影?
展现重庆是怎样被党的阳光照亮的.....后来我才明白这是两个地名,日照和重庆,爸爸在日照,儿子在重庆。
影片所有的故事几乎都是发生在阴天和夜晚,几乎没有阳光明媚的日子,影片一直在一种忧伤的氛围中展开......愁绪布满影片的每一个角落。
在小林的妈妈带着林权海去看林波的时候(他被葬在海中,他的骨灰被洒向大海),只一句话,我的眼泪就忍不住流了下来,他妈妈说:你儿子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去找你,所以我把他的骨灰撒在这儿,河水总能流向大海,他就能找到你了,也算了了孩子的心愿了。
(大概意思是这样,我也记不太清楚确切的台词了)就像昊子对老林说的那样,林波恨他父亲,但他最想的也是他父亲。
不然他也不会去日照找他,不然他也不会那么喜欢大海,这一切的喜好和行为只是因为,他父亲是船长,他父亲在日照!
他去日照找他父亲,很不巧,他父亲出海了,但他却偶然见到了他同父异母的弟弟,他要带走他弟弟,因为他说他没有的,他也别想有。
林波从来没有这么坚定和决绝过,他的眼神和表情让人害怕。
显然,他这样的行为还是因为他渴望爱,渴望被爱,渴望父爱!
他的这种行为是由于缺失父爱造成的畸形心理。
其实小林不仅缺失父爱,他几乎被整个世界给抛弃。
在他挟持人质竹青(范冰冰饰演)时,他给他女朋友小雯打电话说自己挟持了人质,让她来一趟,他女朋友挂掉了电话,他绝望的走来走去,望着投进仓库的一束光线,仿佛在寻找着希望。
竹青说:你把电话给我,我给你女朋友打电话,让她过来。
他摇摇头难过的说:她关机了。
竹青又问:那你爸妈呢?
他不说话,眼神更加黯淡了。
那你朋友呢?
你有朋友吗?
当小林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他唯一的朋友昊子身上时,电话也没人接。
他的眼神空了,在他最需要人帮助的时候,他的女朋友,他的父母,他的朋友,都把他抛弃了,他绝望了,他什么都没有了,他被全世界抛弃了,他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或者说,他从来都是什么都没有,也从来什么都不是。
我印象很深的一句台词是,在他们从日照回重庆的路上,他女友内心的独白:我知道我不能在这个时候离开他,如果我离开他了,他就什么都没有了,甚至连他唯一的友情也没有了。
(显然,小雯和昊子互相有了好感)事实证明,她离开了他,他什么都没有了。
电影中音乐的运用也很巧妙,这让我想起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色》,在王小帅的《日照重庆》中音乐三次响起,(虽然我现在记不太清楚了,但好像是下面这三次,如果有误欢迎大家指正,谢谢)第一次是林权海摸着被放大的小林的截图照片,那种深沉的父爱,那种作为父亲的愧疚,悔恨和思念,都表现的淋漓尽致,第二次好像是林权海看着他前妻一家三口在吃饭,很幸福的样子,可能让他想到了他们曾经的日子吧。
第三次也是影片的最后,他抚摸着他小儿子林小波的脸,音乐响起,这正好与第一次音乐响起时他摸照片中林波的脸相呼应,仿佛是在说:我不会让悲剧再次重演了。
林小波只是懵懂的望着父亲,却不知父亲眼中的含义。
剧中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和隔阂也有所表现,当儿子林波,去日照寻找自己的父亲时,父亲恰巧那天有事出海,这仿佛是暗示着两代人不可能直接的对话,相互理解。
这一观念在影片另一个段落中也有体现,林权海听老金说耗子经常去舞厅跳舞,他为了了解儿子生活的环境和喜好,他也去了舞厅,可是台上昊子洒脱而进行的表演似乎没有带动林权海,林权海试图去理解和感受儿子,但有些东西,他永远都无法理解,尽管林权海和林波这对父子都试图去互相了解,相互融合,但两代人之间总有条无法逾越的鸿沟,那种隔阂,是时代性的,这恐怕也是王小帅最想表现的吧!
影片中还有一处经典的地方,时林权海两次卷起林波的照片,第一次是林权海取下林波的照片,他将照片卷起想放进书包,可是东西太多放不下,他就将照片(其实是大海报)放在床上,可是照片自己展开了,林权海第二次卷起海报,准备把照片放进去,这是又忘了帮了拿帮照片的绳子了,他焦虑而狂躁的将包里的所有东西扔出来,然后将海报摊在床上,再一次满怀父爱的抚摸。
影片叙事流畅,从容平静,没有太多的波澜起伏,只是娓娓道来,不知是我太多愁善感,还是片子本来就让人感动,我哭了三次,再看片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向我们这种生活在父母关爱下的孩子,从来都是衣来张手,饭来张口,从来都不知道什么叫做珍惜,总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我们也从来不知道单亲家庭的孩子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和伤害,他们是那么渴望健全的家庭和父母的爱,最后,我只想说,珍惜爱你的和你爱的人,请不要偷懒!
早就在期待的电影终于上映了.剧场里坐了廖廖几个人,看到一半后面就有恋人一直发出抱怨,说以为是枪战片儿,结果选了如此一个大烂片,后悔啊后悔,====的确是个闷片儿,连背景音乐都很少,故事也没有什么起伏,但我看得就是很感动.好久了,总是会在新闻中,网络上听到这样的报道,不由得就会想:为什么呀,如此一个大好青年,花样的年纪,为什么会刺伤人,刺死人,为什么就会劫持人质呢,为什么就会这样死了呢,为什么平时看着老实,内向,诚恳,善良甚至可能是木讷的人,为什么会凶性大发呢?这样一个普通的青年,我们的身边一抓一大把.他没有背景,没有家世,只赚一些小钱糊口.他的家庭不能算幸福,只是平淡地过着日子罢了.他从十岁起就没见过爸爸.他恨这个父亲,但最大的愿望又恰恰是能和爸爸一起出海.现实生活的不如意,恰恰让他把这个愿望的美好度不断地增加着吧.要逃离现在的生活,去找爸爸,觉得那就是解决生活一切困难的最佳途径吧.可他得知了爸爸再婚了,又有了一个儿子.他那张写的脸上流出的悲伤让人真难忘.女友是他生活中剩下的唯一指望了吧.可也提出了分手.他在超市里情绪有点陷入歇斯底里,用刀去划伤自己,也是很多人会做的自虐吧.应该是有秘密的期待,期待女友看到他的伤会来找他,再续前缘吧.可女友没来.有超市的员工来看,来阻止,不小心刺伤了.保安扑过来,也刺伤了.到了这个地步,突然,事件从自虐陡然变成了伤人.他更怕,更慌乱,不断打电话给女友,叫她来,可对方都觉得他在骗人,最后甚至连电话都关了.有医生冲过来想救人,被劫持了.事件于是到了不可回转的地步.讲这个故事的魅力在于:从王学圻扮演的父亲的角度去与所有的事件相关人员了解当时的情况,所有的人都是好人,又都是坏人.这个父亲从孩子十岁就没再管过他;可听到儿子的死讯,在酒店里的眼泪是真诚的;最好的朋友背叛了友情,可真的不是故意不接最后的那通电话,并为此一直难过着,自责着;女友想摆脱那段她认为不适合的感情,却在背负结果造成的心理重担;被劫持的医生与主角度过了最后的五个小时,聊了很多,可她最后要的那碗面成了夺命符;开枪的警官一直在强调他只是在执行公务,当时事情拖了太久,谈判又不起作用,可他的那粒子弹让那个生命永远停留在了二十五岁.这个花样年华的青年就这样被一些偶然和必然搅在一起,再加上一些一念之差,带到了死路.我们这样近距离地研究过了林波的生活,可我们无法一个个地去研究那个在深夜的麦当劳里捅死年轻的打工大学生的流浪汉,那个用刀砍死自己的母亲再放火焚烧以伪装火灾的年轻人,那个挥刀杀死城管的小贩,那个杀死自己的父母却与尸体共同生活三天的人......那些我连名字都不知道,不记得的人,他们的生活中又有多少个偶然,多少个必然,多少个一念之差?
追溯于生死两隔怅惘间——观《日照重庆》范典/文中国第六代导演王小帅自从《十七岁的单车》取得不凡成绩后,为完成他“城市三部曲”又先后拍完《青红》与《日照重庆》。
新近这部《日照重庆》颇接近他之前的《左右》,节奏缓慢、独特的地域风俗、平凡人在犯罪个案中带出的亲情观、价值观……他注重分析人物在伦理关系中所处位置,以平实、日常化情节推展故事,冲突与戏剧化被缩敛至一个近乎舞台式的空间。
片名中两个地名:日照与重庆,是父亲和儿子所呆的城市,父亲忙于海员工作,对妻儿失于照顾,14年后惊闻儿子林波在劫持人质时被警方击毙的消息,返回重庆通过对前妻、林波好友、女友、目击证人等追访,一个分别多年印象模糊的长大成人的儿子形象,一点点浮现眼前。
故事采用老林寻踪单一线条,穿插以不同人物的回忆,在摇晃的手扶镜头中加以监控录像镜头和跟拍,使现实意味十分强烈。
然这些手法过旧、老套,加强纪实效果外,并无益于主题思想的深化。
此片欲以还原父子间断裂的情感,以活人对死人的追溯来实现一位父亲内心的苦痛和责任。
对两代人感情几乎置于一个无法沟通的真空状态,无论是这一主线,亦或朋友老金及其子昊子这一辅线,乃至老林在向昊子打听儿子生前事时,年轻人所具的不羁、放荡使两者关系似曾带上父子般隔阂。
随儿子形象在不同叙事人口中完成塑造,影像接近抒情,大海,梦想,被遗弃的孤独,精神里滋长的不安份,使青年之死归咎于家庭亲情破裂剩存的恶果。
明明讲亲情伦理心理阴影,却大张旗鼓,引用事件、设置直辖市新旧更替背景,或有形式大于内容之感。
片中设置了抽象态影像,如老林放大儿子监控录像中截屏而来的唯一生前照片,于马赛克堆磊的模糊面孔前不知所措,如老金热衷于修理钟表,却因年事已高中风住院。
前者意图在至亲血缘中设置一道屏障,象征生死两隔的怅惘感;后者则象征时间与生命纠葛交缠的永恒状态。
导演似有意挖掘人物情态,但不太成功,都过份处于压抑状态,不够饱满,且在影像处理上前面接近纪实,后面处于理想化,不够统一。
王小帅自称是一位垦荒农人,面对商业大片丛林他宁肯安静打理自己一小片田地,然他试图于平凡中挖掘人性普世价值观的想法未能尽付影像来得以实现,他似已落入艺术陈腐的窠臼难以自拔。
是为“城市三部曲”之结尾篇,然对城市的记录只在地点与场景的更换,少缺城市与人文交织共融的特征,也因此使之标榜仅限于故事发生地,而非呈现社会化、地域性,而所谓的“重庆”,只具雾弥山城、缆车横跨、麻将横行的空壳,对于“雾”罩人心、迷矇无助的隐喻、年轻一代价值观的缺失并未详解或不够明晰,而“日照”也仅剩海浪飞溅之形,与人物心理、故事情节在并行性上无深层关联。
你看到一位父亲哭了,知道他为何哭,可却没感动。
有时候,讲故事太过理性和太注重形式,就会与主题深化失之交臂。
文/满囤儿因为《日照重庆》是王小帅迄今为止投资最大的一部电影,因为制片人在票房回报上有了那么一点儿不切实际的野心,所以观众下意识地认为,本片将会是“王小帅商业转型之作”。
不过,从影片的呈现姿态上来看,王小帅很明显还没有“转型商业”的意愿。
用王小帅的话说,他还是要做个“垦荒农民”。
从艺术企图上看,《日照重庆》与《十七岁的单车》、《青红》构成了“城市三部曲”。
《十七岁的单车》是发生在北京的故事,《青红》的故事发生地是上海,而作为三部曲最终章的《日照重庆》,则与最年轻的直辖市——重庆息息相关。
说影片具备商业元素,也仅仅是因为影片故事的由头是一起少年行凶并劫持人质的事件。
在表现手法上,王小帅也大量运用了闪回和记忆拼接等在商业片中比较流行的技巧。
可是看过影片的观众才明白,王小帅所关注的,并不是案件发生过程时的心惊肉跳,也不是尖刀刺入人体时的血腥可怖,更不是剪辑技巧的视听炫耀,而是林波这个角色为何要伤人,为何要挟持人质与警方对峙,以及这起事件对林波家人、林波朋友、被死伤的受害者、被劫持的人质、被迫开枪射杀林波的警察等一系列人员产生了什么影响。
换句话说,王小帅并没有用一起案件来刺激观众的感官,而是以一种冷峻的态度去观察、审视和探寻案件的前前后后。
没错,《日照重庆》是冷峻的,就像片名,仅仅将日照和重庆两个地名并排在一起而已。
影片以极度客观的视角,通过王学圻饰演的林父的调查,逐渐引入了事件相关的各种人物,并通过他们的讲述,将主观的个人回忆和客观的监视器录像拼接在了一起。
王小帅以此方式逐层地将整个事件的前前后后的情感困扰揭示了出来。
于是,本来属于每个个体的主观回忆,便都带上了冷峻的客观视角。
通过挑明父爱缺失是林波性情令人捉摸不透的主要原因,影片在纵向上对价值观的缺失进行了揭示;又通过林父跟踪林波挚友昊子和朋友们的生活,揭示了这种价值观缺失现象的普遍性。
于是,经济高速发展后的重庆市,在那些和平、不暴力的表象下的一种灰暗被王小帅用最冷峻的方式雕刻了出来。
其實很是厭惡評分制度,其科學性就不說了,每次給的時候有種迷離感,特別是這種片子,海報很漂亮,勾引我去看,還有就是最近沒什麽電影看這部還可以看吧,就看了,於是乎也沒什麽好寫的,前面的鏡頭晃得啊,頭暈,重慶就是這點好,攝影機完全可以找到不用鋪軌道的好理由,哎,藝術神馬的反正吾是不清楚了,後面那個啥小唯?!
反正是男主的死黨啦開始講述故事的時候才進入感覺,感覺是前面將你晃暈,後面給你清醒,老爸吃的那些個閉門羹,覺得怪怪的,邏輯啊╮(╯▽╰)╭三個年輕銀之間的愛情糾葛和缺乏父愛的男主倒是有點看頭,特別是你被晃暈之後,判斷力肯定會下降,然后就会接受导演的视觉了,老爸放大視頻照片的時候其實想推薦他用一款修復軟件的,矢量化,多美好啊,后面就不用装啥的裹起来,再裹起来,看来我真的不是川字掌,没有这个艺术细胞,这一段想表达老爸的内心,但是一个中年老男人也不用焖烧得如此吧,本以為不會有什麽背景音樂的,在煽情的時候還是來了個一兩段,老套得如dv一般,最关键的是结尾的脚步声,诡异啊,老爸是走在啥上面啊,可以发出这个声音,结尾老爸的二婚带的那个手表还不错。
其实我最想说的是老妈,这个角色实在是太苍白了,儿子死了,见到没有尽到父亲责任的前夫,只是小媳妇似地的关门,真是丢重庆女人的脸,如果说追究杀人原因的话她的软弱和苍白无力是罪魁祸首,儿子向往父亲,为什么向往父亲?
在那种单亲家庭,对于父亲更多的是恨,或者是无视,老妈的二婚只是5年前,继父不可能给他太多的心理影响,情绪上肯定有,那么在这过去的十五年里面儿子是想见父亲的,但是他始终是么有见到父亲的,原因之一是职业,但是过年呢?
即使对方不主动,作为母亲是不是该主动,但是父子俩始终是么有见面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母亲的隔阂,那么对于这场婚姻母亲若果是带着恨结束,所以明显的是母亲将这份恨的加持在了儿子身上,儿子不幸就是自然之事了。
那么父亲苦苦寻找的不仅仅是儿子了,是自己当初为什么么有冲破这层恨意,忽略这个儿子。
可惜的是我想导演没有这个想法吧,他单一的叙述两代之间的那些事,岂不知两代人之间的,是上一代整个集合加于下一代,话说片中他们其实还是算好孩子的,打打桌球,还算不上混混的,只是迷失在上不了大学就是无用的孩子的这个虚假言论里面,(当然这个也是导演认为的吧,我囧)导演的重庆不是我眼中的重庆,这个是必然的,但是差距大了就让人反感了。
看完后的感想就是,搞G吧,搞G就不会有这个下场了,重庆搞G又不会有什么社会压力,而且要是表白,小唯也不会拒绝你的,哈哈,男主觉悟晚了,若果是这样,那么背负最多的应该是小唯了,哈如果叙事和情感表达都需要对话,我们要电影做什么,╮(╯▽╰)╭里面明明就可以把些个废话省了的,老爸的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没别的意思,你不要误会(能够表达个啥啊,老爸的迟疑,内疚,不解?
还是托胶片啊,老爸的前额和后背已经占了前面三成的电影了,这些个对话还想干啥啊),还有那个配角保安,你惊慌个啥啊,人家洗头妹都没惊,你精啥啊,还有那些人肉表情,你以为你们在给周星星的电影当配角么,这么给力的。
最后在总结一句就是BG是万恶的,搞G吧,你们两还是很配的,嗯。
中规中矩吧,不至于很烂,但也没有很好。
在火车上看的,全程只有王学圻和张嘉丽两个人让我入戏了,尤其是张嘉丽。
fbb和小雯演得真的很让人迷惑,完全看不出来他们在想什么。
看完电影之后看了原剧本,其实原剧本写得真的很好,就直接拍出来我觉得都是至少8.0的片。
不知道王小帅怎么想的,把方慧、小文、护士的戏删了那么多,然后给秦昊疯狂加戏,让人看得很迷惑,看了原剧本终于明白了。
男主角一直在心里拼凑儿子的形象,这个在剧本里面写的是在沙滩上出现一个模糊的形象,后来慢慢清晰起来。
王小帅在电影里面把这个模糊的影子全部拍成了男主角的小儿子,还附带方慧,真不知道想表达什么……《日照重庆》,这个标题其实取得很好。
从小在重庆长大,我在看到这个标题之后,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很暖心的故事,因为阳光是温暖的。
并且我猜想,影片当中一定会有一个镜头,就是太阳照在重庆城的上方,人的心境也舒展开来。
但影片一开头,从仰视的视角看到缆车慢慢从空中下来,整个城市都雾蒙蒙的——包括宣传海报上的重庆也是雾蒙蒙的,我意识到这可能是个悲伤的故事。
开头缆车的镜头算是整部片子拍得比剧本更好的镜头了。
一直看到后面,才知道原来标题里的日照,是山东日照市,这其实很让我惊喜,以为我以为这是一语双关,更能引发人的感触了。
一直看到结尾,我都认为,影片一定会出现太阳照在重庆上空的场景,但很遗憾的是,到最后也没有出现。
我觉得这个镜头很重要的原因是,我认为男主角寻找的不仅是儿子死亡的真相,因为人死不能复生;他寻找的,更多的是一种心灵上的安慰与救赎,是一种对自己人生的反思与感悟。
最后男主角找到了吗?
看电影的话,影片中其实没有交代,但让人感觉是没有找到。
因为一直到男主角离开重庆时,天空依然充满阴霾。
但是看剧本的话,其实是找到了,在剧本的结尾,有男主角与方慧的一段很长的对话,那段对话其实是对他重庆之行的一个总结,也是对他人生的一个总结。
并且在那段对话之后,剧本专门用一镜来写了太阳刺破乌云和阴霾,照到重庆上空的场景。
这其实是男主角心灵的折射。
但很遗憾的是,在电影里,对话和日照都被删了,以至于结尾看得让人莫名其妙。
总的来说,其实剧本是很好的剧本,但电影改编得有点多余,反而改烂了。
根据一个视频,不同的人来展开同一事件的回忆,这样的方式不难令大家想到黑泽明的经典电影《罗生门》。
但王小帅导演却笃定强调,有刻意去避免《罗生门》的影子,而是保持自己的风格──是一种介于舞台与纪实,时动时静的,半明半快的风格──这可是我替他总结的,他自己逻辑有点混乱。
应该说,跟拍摄影和纪录片般的场景勉强支撑了纪实的那半。
尽管单调,重庆城市的场景尚有几份现场感。
可惜好几个演员,尤其是配角夸张的演出,和一些戏剧动作的重复,令导演追求的那一半戏剧性,显得十分浮夸。
王学圻的在片中付出的努力大家可以看得分明,就是在这风格不确定的影像中演得有些做作(这话是一个外国人说的。。
我同意)。
范冰冰正常,没啥可说。
李玲玉我不知道她图啥也不知道谁图她。
最合适角色本身的应该是秦昊和子义,两个大龄男青年属于自然派。
如果秦昊的街舞跳得再卖力一点,和最后的哭戏不那么用力再自然一点,相信影片还有其他的可能。
片子拍成这样还能跟老板呛声,不知气焰何处而来。
唉~此文应该结合采他后生气的豆记一起看。。
http://www.douban.com/note/71515820/
好久没写影评了。
今天看电影了。
《日照重庆》。
一个网上评论褒贬不一的电影,晃悠到影院也仅仅是因为我今天两杯威士忌的作祟和一如既往蛋疼的矫情。
本来就是周二,影院的人很少。
晚上19:50,此映场只卖出去九张票。
影院里坐着九个人,是个单数。
因为我,对不起诸位了。
放映还没到一半的时候,走了四个人,其中一个男生走的时候骂了一句,“这tm那个导演拍的,讲啥呢?
”这部电影的导演其实很大牌,他叫王小帅。
这不是一部适合情侣看的电影,即便你或者你们真的有兴致去慢慢忍受它拖沓的节奏和繁杂的铺陈,尽管你可能生成你是王小帅的影迷,哪怕你说《十七岁的单车》、《青红》是你少年最深刻的回忆,就是这样,也不是一部可以两个人看的电影。
我其实很幸运,我一个人来了。
也正因为如此,我可以理解你们的匆匆离去,理解你们彼此交流时的尴尬,理解你们频繁的看手机看表,理解你们看到范冰冰出场后一丝短暂的悸动以及后来无声的寂静。。
即便是交流,你们更愿意去调侃,更愿意远离,因为这不是你们习惯的故事,这不是你们喜欢的故事。
这是我喜欢的故事。
没了那么高的期望,我反而更可以仔细的去聆听,一个没有亲身经历的悲剧,以及命运的不可抗拒和绵延不绝的哀伤。
据说这电影是源于重庆本埠一则真实的新闻,一个常年出海的船长,回来听说自己十三年没见过的和前妻生的儿子在超市挟持人质被警察击毙了。。
儿子的模样早就不清楚了,离开他的时候只是个小孩。
事情的经过,也是不同当事人的经历的拼凑,服务员、保安、被挟持的女医生、朋友、女友、还有致命一击的警察。。。
他感觉自己的儿子本不应该死,但是其实所有人当时做的都是最正确的事或者力所能及的事。
这个事件没有坏人,大家其实都是好人。
儿子也是好儿子,只是有些疯痴。
生活的剥离,他儿时相当于没了父亲,女友也要弃他而去,他快一无所有了,他想做点更疯狂的事把女友叫出来。
在最后的时刻,他被警察击毙了。
这是事情的经过。
但是电影所包含的内容和延展远远超过了这个伤人事件的本身。
这种鲜血淋漓的暴力,很无奈,很哀伤,却稀松平常。
这种事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都可能发生甚至此刻正在上演。
王小帅开始把镜头对准了普通人,那种在城市的高处俯视成百上千、从你身边经过你丝毫不会留意的人。
他们每天都做着和你一样的事,懒惰,懈怠,事故,守旧,内心想叛逆,想救赎却没有出口。
为了童年的创伤,我们记恨;为了一个出海的梦想,我们癫狂;为了讨心爱的人的欢喜,甚至可以去动物园去偷鸟。
这其实,就是我们。
他们每天接触这不同的压力和落差。
林波从小没了父亲,父亲出海了,父亲去了沿海的城市。
深处内陆的他想与父亲一同出海的梦想也渐渐随着成熟而幻灭。
没考上大学,处了一个大学生女友,女友日渐忍受不了他的神经质,也打算离开他。
他想做出点大事,想叫女友出来见他一面。
他在超市割伤自己、捅了别人,只是想叫女友出来,不信。
他看着地上的鲜血,开始害怕,因为他还是个没长大的孩子。
最后挟持了女医生,被建议给认识的人打电话。
打给女友,最终关机了;打给朋友,碰巧没接到;打给父亲,可父亲到底在哪里呢。。。
在焦虑和绝望中他渐渐失控,他其实是走向生命终点的我们。
他是我们经历压力和无奈的放大版,他有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子。
谁杀了他?
穿堂而出的警察的子弹?
是自我封闭、仇视、混乱的他自己?
是他那个不知在何方给他童年巨大亏欠、他最恨的也是最想见的父亲?
还是每一个构成这个充满悲剧的社会的我们?
只有普通人的故事,才有最广阔的社会外延,因为他们的普通,所以很真实。
他才最有资格成为这个社会的缩影。
回想起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社会与时代赋予了人们性格和属性,才会发生令我们嬉笑怒骂、让我们有欢笑有眼泪的故事。
父子关系这么个贯穿时空的线索,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被重新提起。
我们不理解这个时代的父亲和子女如何交流,即便我们了解,我们少了个人为我们原汁原味的表达和呈现。
这关系如此矛盾,因为这个时代的父亲没有过往时代的光环,只剩下被子女的怨恨和轻视,但是当他们突然要离我们而去的时候,我们依旧会想其他时代的人们一样去忏悔和救赎。
影片如同重庆一般的雾霭,压得人喘不过气,却让人如情入境,随着水手父亲探寻和回溯事件的真相。
《日照重庆》这个片名跟我最初设想得一样,是个双关。
日照是林波父亲的新家,重庆是自己。
同时,父亲在童年时的残年,给了自己一个出海的梦想,犹如阳光般射入自己的心田。
重庆的旧街旧景、烂尾楼、危房等等让我们依稀感觉到了一个苍老城市伴随她的居民所经历的时代的变迁与时代和时代的碰撞。
城市的每一处改变,都像是伤口,这些伤口让人感到压抑。
又如随船流淌的滔滔江水,带着林波的骨灰奔向大海。
江水被船的行进同样划出了伤口,没关系,它会愈合。。
当影片的结尾,老林拉着现在妻子生的孩子林小波的手的时候,我知道,即便我们伤痕累累,我们也要忍住伤忍住痛继续前行。
当我们追昔过往的时候,可能会错失眼前人;当我们为历史所记恨,我们也会成为仇恨的牺牲品。
晚安。
关心无常死去和卑微活着的人这是一部情节常见的青春成长电影,直到结局前我也没记住电影的名字,更没关心导演是谁。
里面有个美女范冰冰饰演的被青年劫持的医生,有一个王学圻饰演的多年前抛妻别子出海去了的父亲,有一个一枪结果了一个年青劫持犯的职业警察;死去的青年不知名,他惟一的年轻朋友不知名,他漂亮的大学生女朋友不知名,青年的母亲不知名……这是一个发生在重庆的非典型故事——重庆生产这类悲情而略带些伤害的故事,我感觉它有些像台北,尽管台北到底是什么样子,生活在重庆的年轻人们大概大多不知道,我也不知道。
导演是王小帅——人们大概会在这时点点头。
我瞟了一眼电影的名字——日照重庆。
这是一个情节简单的青春成长电影,电影里的故事正像电影开始是交代的那样,曾经发生来某一个真实的新闻里。
作为一个混在媒体里德人,我每天对着这些新闻,我不能说自己麻木了,毕竟我还是一个年轻人;但我不能说自己对这些新闻里的真实发生的情节有多感兴趣,对一则发生于某地、被某人揭发、被某局破获得的杀人案里的情节有多感兴趣;我每天看到人死了,人死后成了新闻,按照轻重缓解和媒体及政-fu需要排列的媒体上,排列在我和他们面前;我不太关心这些不幸出现在新闻里的人是怎么被伤害的,怎么死去的;就像那些记者们不知道或者省去的情节一样,我不知道那个人死前的心理活动,那个人三两天前过着什么样的生活,那个人有个什么样的家庭,有一份什么样的爱情……就像媒体上出现的和记者们采集来的新闻一样,我看到它们发生,知道每天必然有些人不幸且一切地死去……媒体还为此设置了专门的法制频道、社会节目、社会新闻频道。
新闻里不会出现电影里出现的故事:一个离家多年的父亲突然来到他原来的妻子身边,看到一则视频上,那个被指为他的儿子的人在超市监控器里不明原因地持刀杀-人,劫持了一个美女后,与警方谈判失败,被一枪毙命。
他是个凶手,看起来罪有应得;他的父亲看起来也没打算找那个击毙他儿子的警察寻仇——这背后有多少故事,这个年轻人有多少故事,他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我们的媒体没有时间去关心,我那今天谈论另一部大片《赵氏孤儿》的有知识的同事们也没有时间去关心。
人们要么关心自己的工作,今天的晚饭,明天的感情,要么电视上网络上杂志上报纸上出现的国家大事……哪怕朝他的铁罐里丢下五块钱,谁会再去追问一个不停磕头的中年妇女昨天和今晚的生活?
那些人,死了也就是死了;这些人,活着也是活着。
有哪些人有时间去关心那些卑微活着、不小心死去的人?
能说的人不说话,知道真相的人没机会开口。
2010.12.6.
以庸常父子关系探讨为镜,折射此城此国,细节精心,人物关系抽丝剥茧呈对称,王小帅的野心不小。
王小帅啊王大帅,你到底要拍个什么呢?你的电影现在看起来是越来越无味了,情节进展得相当的缓慢。影片拍得有点装了,想来玩深沉的结果发现成了小清新混合四不像。典型的为了电影节拍的。以上。
我只能说这父子两个人都很可悲,也很可怜。
丁嘉丽演的真好。多次被触痛。||不明白为神马大家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如此之低。个人认为,是非常好的电影。长镜头神马的,用的也非常到位啊。演员也很好。音乐也很好。唉。为什么你们都不喜欢。
给我五百万,我也能拍这么烂一片
没看完。好讨厌王学圻啊现在。皮埃斯,那个儿子是,春热那个?
一个父亲的心灵救赎旅程!
这困的呀
该片建议8倍速观看,除了故事还行外,没啥看点。还特慢,整个一王学圻的写真集。
王小帅有野心,无奈总是脱不掉做作的文艺调调。当然比起青红、左右还是好了不少,三星半。
为好看的镜头多给一颗星
观看期间神智昏迷了一次,“被”矫情反胃了无数次。自《十七岁单车》之后,王小帅青春不复回。
最后也没有拿到一张他儿子的照片。
秃头沉默的父亲。
演员真好,每个人物都那么丰富。重庆的每一个场景都十分的写实。
英文名不错。可惜海报太烂了。不过还是给5星。
王学圻太抢戏了,真正的主角应该是儿子
王小帅还是欠点大导演的气质~~
生活像面镜子,照出别人的卑微与所有缺点,却在自我认知与寻找的过程中,降最美好的一面留给自己看。。。
亲见小帅~百老汇是个好地方~~去得去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