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何润东和宋佳的角色到最后都死了《西藏往事》电影日记_哔哩哔哩_bilibili1. 反思电影:伤痛与美好并存谈及历史题材的电影,它往往由一系列明确的事件串联而成。
昨日,我观赏了宫崎骏执导的《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这部影片的核心议题在于反思那场巨大爆炸带来的深重伤痛。
然而,它并没有像过往的电影那样,一味沉浸于伤痛的诉说中。
导演以一种幻想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平行时空。
在这个幻想的空间里,出现了举着德国牌子的虎斑鹦鹉等独特场景。
影片结尾,这只鹦鹉从构建的虚拟世界回归现实,落在婆婆的肩上,显得尤为可爱。
我深感,如今对于战争反思的电影,无论是创作者还是制作方,都不再仅仅出于强烈的目的或功能来制作。
它们更多地是基于全球视角,希望大家能够共同反思那段历史。
这种反思不再是过去的沉痛,而是更多地寄托了美好的向往。
周末,我还参加了83岁高龄的女导演陆小雅的作品联展。
她创作了大量反思特殊历史时期的影片。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反思类型的电影不必总是充满苦大仇深,它们也可以展现更多美好的一面。
电影既可以深挖这些痛苦,也可以畅想其中的美好。
我认为,后者同样具有深刻的功能性。
这也正是我今天想聊的影片《西藏往事》所体现的。
2. 从理科生到历史题材爱好今天是2024年4月16日,我在此记录我的电影日记。
回到之前的话题,我之所以说这么多,是因为这部电影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感受。
我对那段历史以及其中的故事几乎一无所知,对于历史本身,我也并不特别感兴趣。
作为一个理科生,我对朝代更替和历史的逻辑关系并不十分清楚,大学时期更是投入了设计领域。
然而,最近由于一些特殊原因,我开始对历史题材的电影产生了兴趣。
可能听起来有些奇怪,但在2020年,我去电影院观看了管虎的电影《八佰》。
在看之前,我并没有受网络营销的影响去了解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我一直喜欢盲看管虎的作品,无论是《老炮儿》还是《厨子戏子痞子》,我都认为他的电影在形式感、故事感和商业性上达到了很好的统一。
因此,我带着毫无预期的心情去观看了这部电影。
观看《八佰》时,我全程惊叹不已。
这段历史在以往两国关系较好的时期,鲜少被主流影视作品提及。
记得我刚工作时,曾在B站看过一个视频解说,它介绍了一部国外短片,该片详细描述了《八佰》所发生的那段历史背景下,美国人对那次战争的闻风丧胆。
因此,对于那段历史,我们其实知之甚少,主流影视作品也鲜有触及。
当我得知《八佰》这部电影如此详尽、生动地呈现了那段历史时,我深感惊讶。
当初从大家熟知的三部曲,到《八佰》问世时,我还有些难以接受,心想那段历史是否又能被搬上银幕。
自《八佰》之后,众多导演如陈凯歌、张艺谋等纷纷投身那段历史的影视创作,引发了一种群体性的情绪共鸣。
这与近年来制裁华为、字节跳动等事件形成了呼应。
这与CCTV6总能根据时事新闻挑选出相应的历史题材进行播放的概念是类似的。
在此情境下,我想强调的是,如果我们不细心留意那些细微的历史事件,或者不能保持一种公正客观的态度,很容易形成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观念。
我在开头详细叙述这些内容,正是为了更好地阐明观看这部电影前后我所经历的认知变化。
3. 驼峰航线我认为,我们应该以冷静、客观的态度看待世界历史,这也是《西藏往事》这部电影带给我极大震撼的原因所在。
由于我对那段历史一无所知,当电影中出现我国抗日人物的形象时,我感到有些不习惯。
因为通常我们印象中的抗日形象是手撕鬼子等夸张表现。
但这部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却截然不同,我仔细观察了他帽子上的徽章,看清后不禁感叹。
电影中还出现了大量当地情节,甚至美国人穿着藏服的场景,这让我感到有些难以接受。
然而,无论这些情节与主流影视作品有多大的区别,我最终还是被宋佳与罗布之间,以及何润东与那个女孩之间的深情所打动。
观影之后,我深感震撼,于是开始查阅这段历史。
令人惊讶的是,我对于驼峰航线这一事件竟然一无所知。
驼峰航线,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我们与外界的唯一空中通道。
当时,沿海港口被日本控制,通往国外的公路也被封锁,这条航线变得至关重要。
在这条航线上,数千名美国飞行员牺牲,他们在起飞前就已深知有一半的可能性会丧生。
然而,他们毅然决然地执行这项任务,只为将国际物资运送到战争的前线。
尽管有人对这条航线的目的提出质疑,但无可否认的是,它的存在证明了各方为了和平与结束战争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我并不想高喊口号或强调某种立场,这部电影也并未刻意追求这些。
相反,它的编剧将焦点放在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上。
与《八佰》类似,这部电影没有大量的宣教说辞,而是将重心放在了两对情侣的故事上。
值得一提的是,编剧之一扎西达娃曾创作过《冈仁波齐》和《皮绳上的魂》等作品,他现在的职务也符合了他的创作经历。
他以一种相对客观的态度来描绘那段历史,没有受到其他立场的影响。
导演戴玮也曾在该题材上有所涉猎,这使得这部电影在制作立场上显得尤为公允。
在呈现历史细节时,电影保持了真实性和客观性,比如角色帽子上的徽章,都忠实于历史原貌。
这种态度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4. 跨越族裔的爱情基于这种客观性,电影将角色的历史背景融入这两对情侣的故事中。
我们无需深入探讨宏大的历史背景,只需通过开篇的字幕稍作了解即可。
就像我刚才所了解的驼峰航线一样,我们不必深究其背后的目的和意义。
将故事重心放在这两对情侣身上,我认为是完全合理的。
其中一对情侣由宋佳饰演,她扮演的雍措是一个因前夫去世而被当地习俗扣上“克夫”帽子的女孩。
她的形象因此被孤立。
然而,当这位美国飞行员因飞机故障而落难时,他并没有用孤立和异样的眼光看待她。
因为在另一个环境中,“克夫”可能只是一个落后的观念。
这两个孤独的人,一个在飞行中落单的飞行员,一个被群体排斥的女孩——在这一刻,他们的孤独产生了共鸣。
这部电影巧妙地构建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情境,展现了两位主角之间情感的共鸣。
这种共鸣源于一个特殊的行为,美国人展示出他母亲的照片。
尽管他们语言不通,但英语里的“mom”,藏话里的阿妈,汉话里的妈妈,这个发音在各种语言中都代表着同样的意义,母亲。
无论是哪个民族,我们在衣食住行、对幸福的追求上都是一致的。
对母亲的感恩之情,更是跨越了族裔的界限。
可以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母亲。
因此,在这言语不通的情境中,两人产生情感是合情合理的。
不过,当这位美国人穿上当地服饰时,画面确实让我感到有些违和。
想象一下,他那高挺的鼻梁配上那身服饰,确实有些引人注目,甚至让人觉得有些刻意。
但如果没有这样的设定,似乎也不太合适。
电影中对于两人关系的设定也别具一格。
有一个小伙子向美国人提议,他们一起去娶雍措,尽管当地流传着她“克夫”的说法,但他不这么认为。
这让我们了解到,在那个年代、那个地区,确实存在多夫一妻的情况。
我们无需戴着有色眼镜去评判这种现象,而是应该尊重并理解当地的文化和传统。
同时,这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在当下的环境中,我们是否过于刻意地去分辨对错?
有时候,尊重和理解他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或许更为重要。
5. 扎西达娃笔下的悲情恋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何润东饰演的角色也在努力获取自己的身份。
他追求身份的原因并非像课本上描述的那样悲壮,而是为了与他心爱的女孩相匹配。
他向主人提出要求,完成一项任务后换取身份。
这种方式让沉重的历史话题以一种较为轻松的方式呈现出来。
有时候,将痛处置于美好的环境中,更能引发人们对善与美的向往。
任何制度在当时存在都有其局限性导致的合理性,我们不能以外来者的眼光去评判其优劣。
制度需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逐步改变,以适应新的环境和形式。
当我们深陷爱河,情感炽热时,身份的差距却成为了无法逾越的鸿沟。
一方拥有身份,而另一方却没有,这种差异使得获取身份的渴望变得愈发强烈。
扎西达娃在塑造何润东饰演的角色和他的爱人,这两个人物时,并未过分渲染他们遭遇的伤痛,而是为他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未来与憧憬。
然而,令人痛惜的是,在电影的结尾,这对恋人却同时走向了死亡。
雍措为了保护心爱的美国人,勇敢地挡下了子弹,而何润东饰演的角色也在几乎丧命和绝望之际,被人冷酷地终结了生命。
这样的结局,无疑是扎西达娃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战争并非只是高层人士之间的较量,它更多地影响了底层人民的命运。
这对恋人的牺牲,让我们在感受他们美好爱情的同时,也不得不思考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巨大痛苦。
尽管这样的结局令人难受,但正是这种真实与残酷,让电影的故事层面更加成立,引人深思。
正是这种深刻的批判,使得电影在呈现美好故事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虽然有人可能会纠结于电影中的一些细节是否完全符合当地生活经验,但我们应该明白,藏区这个词并不专指西藏,藏语也有三个语系区域,存在差异,有的地方过藏历新年,有的过农历新年。
因此,我们不必过分挑剔电影中的某些细节,而应该关注它所传达的核心思想和情感。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在故事层面上是非常成功的。
它通过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让我们反思战争和环境的问题。
虽然有些细节可能无法完全还原当地生活,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电影整体价值的认可。
我们应该以一种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去欣赏这部电影,感受它所传达的深刻思想和情感。
6. 当地人讲述当地的故事最后,我想谈谈关于万马才旦的代表作以及当地人讲述当地故事的重要性。
在这方面,我们确实看到了显著的进步。
以《西藏往事》这部电影为例,如果放在如今的影视制作环境中,我相信会有更多的当地人参与其中,从而使得影片中的小细节和可能存在的失误减少到最少。
基于写实的故事情节,如果放到现在来制作,将会更加真实,减少出戏的可能性。
同时,我也注意到,在当时的制作条件下,演员的台词表演虽然带有一定的表演痕迹,但这在当时的情境下是不可避免的。
毕竟,当时的导演可能并不精通藏语,而尽管编剧是当地人,但整个制作团队在缺乏足够当地背景支持的情况下,确实难以做到尽善尽美。
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影片中所展现出的真实与代入感。
这也是我认为在观看此类题材电影时,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体验到故事的真实性和情感共鸣的原因。
对于当时的制作方法和存在的一些小瑕疵,我持有一种包容的态度。
毕竟,在那个年代,电影制作的技术和条件有限。
而且,影片中的配乐使用虽然有些混杂,笛子、口琴、交响乐,但却试图营造出一种功能性的氛围,摄影的一些室内和室外的转接也有过曝。
当然,如果在现代技术条件下进行制作,我相信画面处理和配乐会更加精致和协调。
不过,即便如此,《西藏往事》依然以其独特的色调和美丽的风景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让人在观看后产生强烈的旅游冲动。
从《西藏往事》到如今的《回西藏》,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技术力量的进步。
然而,不变的是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感情,以及对幸福、欢乐和美好的追求。
这也是所有反战题材电影共同的主题。
此外,我最近观看了《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其中德国人形象的塑造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宫崎骏在垂暮之年用电影进行反思,将DUTC的虎皮鹦鹉刻画得十分可爱,这既是一种艺术处理,也蕴含了对过去的伤痛和反思。
综上所述,这些电影都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思考和感受人性的机会。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电影,《西藏往事》的电影日记。
哇,何润东这么颠覆的造型好真是第一见到哦,一定要看
自由是什么?
对于《西藏往事》来说,自由是江措娶央金,自由是洛桑靠近雍措,自由是···雍措的自由是罗伯特的口琴,罗伯特的自由是他那件标识美国空军的军衣,自由是印度战俘帕特里克遥远的意大利。
自由是···你的自由是什么?!
这所有自由在西藏神山圣湖会聚成一个焦点,才有了后来的故事。
浓重的藏族风味以及文化时期地域差异的影片镜下,自由的路在哪里?
通往自由的路在哪里?
也许是我曲解了原著扎西达娃和导演戴玮的用意,这段世界最高脊梁的绝美之恋,在我看来远不如几个主角挣扎起来有意味。
并不是指爱情故事不感人,想必影片偌要肆做渲染,以这样的梗本是完全有可能令票房成绩达到另外一个层次的。
这样一个文化速食的时代,空虚的人们最需要也最迫切便是感动、需要无知的眼泪和纸手巾,很多人,需要的是发泄,而不是压抑和思考。
从商业片的角度讲,这样的《西藏往事》才算是成功的。
《西藏往事》没有这样,我有些失望,又有些窃喜。
简陋的故事和屋子,洁净的雪山和湖水,美丽的女子执着的人;我并没有满足的得到慰藉,我承认,我是先入为主地抱着一切以爱情故事能令我动容为核心观看影片的。
朝圣的戴玮,她的西藏情结,似乎不能简单地与成败定论。
所以我这里讲的自由,以及通往自由的路,权当是在她的手法上,巧妙透过这个凄美、纯美的男女故事显现。
你爱我,语言不通,信仰不通,国度不通,自由不通。
深深的看,才明了,大爱的路上没有不通,爱是自由的,只是自由不是自由的。
那自由是什么?!
类似的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我也看过。
比如《红河谷》,《云上太阳》等。
这类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故事情节都挺虚假做作的,除了风景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别无卖点。
在《西藏往事》中一个美国大兵坠机,被当地人救活了还治好了雪盲症。
最后美国大兵爱上了失去儿子的藏族女人,他们度过了一个很愉快的时光。
《云上太阳》里有个身患绝症的外国女人,在黔东南的一个小村庄的田间晕倒了,遇到好心的村民收留,当地的巫师,苗医都说这个女人是祸害不能留。
但憨厚的村民卖牛卖田给她治病。
这样狗血的剧情,如果没有西藏,没有黔东南的少数民族做噱头,估计不会有人看吧。
另外,这类电影人物常常灰头土脸,人物个性也不鲜明。
为了体现当地人民的朴实与善良,必然会营造一个冲突或者矛盾。
为了替国际友人解决这个问题,好心的当地人砸锅卖铁,哪怕搭上命,也要帮助他/她。
故事的主线往往都这么简单,只是比旅游宣传片多了点故事罢了。
我虽然批评这类电影,但如果让我拍一部关于西藏或者黔东南的电影,我也没有什么想法,怎样才能通过一部作品正确的去宣扬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去认识他们真正的生活。
《西藏往事》爱情,让人不顾自己部落的信仰,不顾禁语的惩罚。
两对恋人,两个本该是美好的爱情故事,终结于那一刻,遗憾了,却一切都回到原点,一个继续做自己的飞行员,一个继续守护自己的那份得不到的爱情。
青海湖的透彻明亮,折射着西藏的纯洁至圣。
电影,场面不一定要有多震撼,故事不一定要有多新颖,情节不一定要有多感人,只要用心去体会,去聆听,去感受。
青藏高原的呐喊,自然透彻心扉。
一个短小的故事,发生在令人向往的青藏高原,发生在美丽的青海湖边……
二战期间,美国飞行员不幸遭遇空难,迫降在西藏。
因死了丈夫而被称为“妖女”的雍措救了他。
实际上,也不是雍措主动救这个罗伯特的,是那几个部落头头不知怎么处理这个从天而降的外国人,才把他搬到了雍措的帐篷里。
但雍措还是照顾他,甚至因此被那个神叨叨的丹增爷爷骗去了好几头羊,所以她在罗伯特刚醒时还念叨着要求他还羊。
尽管一开始因为罗伯特短暂失明两人生活很尴尬,而且语言不通也没什么深入的了解,但丈夫死后又失去部落朋友的雍措很快接受了家里有个男人的事实,慢慢对罗伯特有了好感,所以看到他在帐篷外用石块拼凑“SOS”的求救信号会把羊群赶去捣乱,会把他的包袱藏起来不让他走,还会照着他照片里外国妈妈的样子做一件白色的洋装裙子。
罗伯特最后还是穿上了雍措为他缝制的藏袍和帽子,所以当那个半疯的男人跑来对她说你的羊倌去放羊了的时候,变成藏人装扮的罗伯特一回头,一瞬间有种惊艳的感觉。
但好景不长,与此同时,在另一个大部落,何润东饰演的江措哥正要拼尽全力找到那个传闻杀了一个当地女子的“长毛鬼”,好恢复自由身,迎娶自己心爱的女子。
一路寻找,江措错误地将罗伯特带走了,此后,雍措开始虔诚地朝圣为自己的爱人祈福,罗伯特想尽一切办法逃脱锁链,回去找他的西藏爱人。
最后的最后,他们见面了,但信息的隔离使得江措并不知道罗伯特其实是国民政府正搜救的盟友,在背后向他开枪,而雍措替罗布挡了致命的子弹,江措也被国民政府的将军打死。
他的爱人央金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趴在他身上说了那句升华全剧的话“这下你真正的自由了”。
不知道为什么,看这部电影我总想起泰勒的小说《悉多》(Seeta),白人贵族Cyril爱上了异域风情的印度女子,但因宗教和交际圈,最重要的是继承权的问题,男子不知道怎样在爱情和地位之间抉择。
终于1857年印度土兵叛乱时,悉多为保护爱人而死。
当然是我想多了,罗伯特和雍措还没有走到那一步,不过这样戛然而止才成为生命中的一段难忘的情。
倒是有几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1是雍措的儿子死后,她为他燃起了长明灯,对了灯祈福希望菩萨保佑的样子让人难过,她一直是质疑宗教的,不相信菩萨会来这个贫穷的地方,直到罗伯特被捕,她才试图用宗教虔诚来拯救爱人和自己。
2是她逆光站着,西藏宏大的天地里,她瘦小的背影,夕阳最后的光穿过,是一个人心灵的朝圣。
虽然对小宋佳的喜爱足以让我静静地看完整部电影,但总的来说,这部片子的调调太正统,毫无新鲜感,剧情大概都可以推测出来了,大概是某种凄美的爱情故事的西藏版。
摄影李屏宾,加录音杜笃之,再加“once upon a time...”,再加上西藏,足够吸引我去看了,阵容强大的烂片多了去,也不差这一个。
一开始以为是一部跟《红河谷》差不多的电影。
可是比《红河谷》差很多。
剧情其实简单。
可惜人物没有灵魂,所以情感没有落点。
浪费了太多时间在无谓的画面。
每一场戏都象过程戏,匆匆开始,匆匆结束。
雍措丈夫死了,孩子死了,死了就死了,似乎没对女主人公产生太在的影响。
她也就在庙里点一盏灯就完了。
人物有灵魂,交待她的过去,她的内心,她的痛苦,以及表达痛苦的独特方式。
这里什么都没有。
一个雍措怎么就和罗布相爱了呢?
一个丧夫丧子被称为妖女被同胸遗弃的女人,怎么那么轻易就爱上一个长毛鬼呢?
若她爱他,当他要离开的时候,一定会不顾一切拦住他,可她没有。
所以这爱,来路不明,莫明其妙。
罗布这个人物,也只是一个外国人的符号。
他也没有内心活动,没有灵魂。
本来一心想离开西藏回美国,可是,突然又穿上藏族衣服放羊去了,这转的也太突然。
另外,何润东那条线也很牵强,撑不起结构。
一个奴隶爱上一个侍女,这爱上他成为一个冷血杀手。
杀掉雍措,自己也被杀死。
牺牲一个女人和一个奴隶。
外国人总是幸存者。
最讨巧便宜的结尾。
雍措若不死,剧情也发展不下去,罗布留下来一直待在西藏当羊倌吗?
不可能?
雍措跟着罗布回美国吗?
更不可能。
所以只好让雍措死了。
我只是好奇西藏人民看了这部电影做何感想。
1945年,一架美军飞机坠落在西藏,飞机上的空军上尉罗布幸存了下来。
他来到一个部落,被美丽的雍措救了下来 ,并治好了自己的眼睛。
罗布渐渐的融入了这个小部落的生活,并与雍措产生的感情。
与此同时,谣传一个红毛鬼(外国人)在这个地方杀害了一个女孩。
官府派出追击小队去逮捕那个杀人犯。
追击小队的首领江措是个奴隶,他只有完成这次任务才能够获得自由,并与自己心爱的女人结婚。
谣传传到了雍措的部落,最然罗布不是杀人犯,但是江措看到他一定不会放过他。
为了不让罗布逮捕,她只有让他逃跑。
一场追捕就这样开始。
罗布和雍措最后会不会在一起?
江措会不会抓到杀人犯?
他们的命运又是如何……“Once upon a time in Tibet”(西藏往事)这个名字让我想起了意大利导演塞尔乔莱昂内的那部大气恢宏的影片:“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西部往事/万里黄沙万里愁)。
广阔无垠的土地、一望无际的天空、淡淡的忧愁、令人心旷神怡的音乐,这些元素构成了美丽而又凄惨的电影画面。
我想这是这两部影片的共同点。
而西藏往事中的人物更是夹杂着一种质朴和执著的气质。
1945年的 西藏不论是地理位置和发展情况就好像美国开发年代的西部,那么关于那个年代的西藏电影也就成为了中国的“西部片”。
在看完影片后,我被电影中描述的那个年代的西藏所吸引,被那个纯朴的民族以及从每寸土地中散发出的神秘所吸引。
我想导演本身就具有一种西藏情节,一种对人文主义的关怀。
她想借助这样一个特殊民族、特殊地域、特殊人物向观众传达一种特殊的情感。
这种情感在现在社会中以及现在的中国商业电影电视剧(古装穿越剧、都市剧情片)中是不多见的。
这是一种原始的、纯朴的、辽阔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这部电影中有两个方面是我觉得非常有特点的:画面的基调和音乐。
画面的基调。
画面的基调是指一部影片、一个段落或一个画面中的影调和色调。
这部电影的摄影指导是台湾摄影大师、有“光影诗人”称号的李屏宾。
他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大师级摄影师,曾多次在国际上获奖。
他的影片恋恋风尘、咖啡时光、再见,南国都是他摄影上的代表作。
他所指导的电影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画面优美安静、镜头的运动很少。
给人一种祥和而又惆怅的感觉。
他的电影不是靠眩目的特效来寻求神经上的刺激,而是打动观众的心灵。
看似平静的一部电影可以令观众心潮澎湃。
这才是摄影至高境界。
这部电影大部分时间里都处在是一种暗暗的影调之中,很好的烘托了西藏的神秘和危险,同时也在暗示居中人物的悲惨命运以及整部影片的怀旧和忧愁。
尤其是几处剪影效果的使用,更是加强了这种感觉。
这部电影的色调是一种淡淡的黄金色,配合极富颗粒质感的画面给人一种人秘的感觉。
影片的光线柔和又温暖,很好的与金黄色调结合在一起,在朦胧之中总是给人希望。
音乐。
电影中的音乐既具有民族特色又令人荡气回肠。
恨恰当的反应出了西藏的地域感以及民族特色。
尤其是当罗布穿上雍措给他做的藏族衣服,在草原上放羊的那一段。
优美及振奋人心的旋律,配以雍措的近景画面以及罗布远景放羊的场景,整个画面与音乐融合在一起。
此时音乐的出现更加表现的雍措的心情。
这部电影是一部具有特色和看点的影片,他不同于中国近期的那些以都市为背景的爱情电影。
更像是一种仪式、一种膜拜、一场净化心灵的洗礼,一种“与狼共舞式”的民族交融。
“与狼共舞”-有美国导演、演员卡文柯斯特纳执导的一部经典西部片。
讲述了美国内战士兵与印第安人的故事。
场面恢宏,具有史诗气势。
好吧本来拍西藏的影片就很少口碑好的更少一个劲地渲染还有狗血的情节蛮失望的不过 还是有亮点的“萝卜,我们一起娶雍措吧”有点感动然后就没了
从题材来看有些许老套,米国空军从天而降,与中国老百姓发生感情。
其实剧中还有一条线是当时西藏的奴隶制度(这个是区域的历史问题,本人不了解不便评说),由此间接引发最后两对恋人的生死离别。
小宋佳的这个角色是有些跳脱以往印象,不知道是不是藏族服饰和定妆的关系,总之看到雍措可以使人忘记她在大女当嫁、圣天门口、小儿难养中的角色性格。
不过剧中她抱着孩子奔跑的动作似乎很明显是抱着洋娃娃或者包裹似的,动作幅度太大了。
作为女性观众,令我动容的是,雍措把罗布的背包藏起来,偷偷为他做了藏族男装,自己用白色布匹做了洋装,一切都是为了让彼此对对方有一种身份认同,拉近他们之间距离。
让人不禁感叹,这是个聪明、美丽、勇敢的藏族女人。
不知道电影是否为了照顾汉族观众,感觉藏族的味道不是特别浓重,虽然还是有朝圣的镜头,或许观众需要对藏族历史有一定了解观影会更顺畅。
因为西藏。。。
可以说,画面占3分,化妆可以给1分
我怕我庸俗的语言玷污了雪山的纯洁.敬畏神明.
不喜欢何润东。真的。,他只是偶像派。对不起了。
最后是在那撒扑克牌么。看得我痛苦死,拍这么无聊也够可以的。
再见纳木错
没故事可说。可惜了宋佳。
。。这个。。文艺片吧。。额!
结尾略狗血。。。何某放枪前包小柏应该已经放枪了。感觉何某就是个有深意的打酱油的。。出现时长并不多。对男主这种外型的人有抵触,看着看着就比鬼片毛骨悚然。。。总体还是赞。
有何润东,怎么也得去看!
算是一部有诚意的电影,每一个镜头都很美,没有太多的对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好人坏人,淡淡的——却无比悲伤。
免费的票,失望了,就一风景片
我这辈子再也不可能这样一次。
叫我说什么好呢╮(╯▽╰)╭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为心事过重,而走不动。
那个时候就有~国际恋
ONCE UPON A TIME...
还有人会坚持着,我要拍属于我自己的电影,这更值得我们鼓掌,可惜,这部电影很少人会鼓掌。
要翻版红河谷吗?没有红河谷的韵味。这样的类型拍过了,西藏也拍过了,拍过的再拍翻拍能否拍出新意才是最重要的。很遗憾,这部电影没有做到。有生之年一定要去一次西藏,所以给这部电影三颗星,留个念想。
原生态气质还不错,反战主题还是很适合在这片净土表达。结局心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