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得我一脸褶子,完全没想到!
典型的法式荒诞喜剧:穷困潦倒的毒舌老太竟把贩毒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最后还拉三个老闺蜜入伙,一起穿浮夸的名牌拉风地去度假、一起拿玩具枪解救被毒枭绑架的小孙子……看到有大神在讨论三观正不正的问题,真想说句剧里神父的台词:哈利路亚😄!
(当时,毒舌老太正劝说听她忏悔的神父接受自己对教堂的捐助,神父经过一番剧烈的心理活动最终战战兢兢、但速度极快地收下钱卷,同时手划十字架说下这四个字)
发现所有以老人为主角的喜剧电影都不会差。
原因可能是老演员经过沉淀,演戏就像生活。
波拉特是个年轻时事业有成有种族歧视的倔强老太太,遭遇老伴去世,女儿嫁给黑人、生下黑人外孙,波拉特依靠每月600块活得很拮据。
偶然得知贩麻可以暴力,老太太动了心思。
凭借出色的销售能力,波拉特成了销冠。
遭受同行打劫之后,波拉特做了特制蛋糕,卖得更好。
最让人动容的地方是波拉特和闺蜜组成的贩麻团一起旅游、一起解救外孙,最后一起开烘焙店。
我们终将由年轻人变为中年人、老人,我们终将变得需要依靠别人。
像波拉特这样的老人家不甘领着救急金,过着紧巴巴的生活、搓搓麻将就此告别人世,波拉特寻求改变的样子很可爱。
愿天下所有倔强的老人都有happy ending!
我真的爱了这部电影了 没有美女帅哥 全程几个老太太撑起全剧 轻松诙谐搞笑 让人看着放松且有思考我们常说的一句话 物质条件决定基础建筑 用在这部电影真的太对了 老太太才开始很穷啊 对人对事都很不友善 嘴毒 并且讨人厌 没有喜欢她 我想这大概是 生活的窘迫让他对生活没有感恩之心 只有厌恶 之后 日子实在过不下去 她开始卖毒品 这个行为是否正确 暂且不论 但确实她独辟蹊径 卖毒品卖的很好 有钱了 生活质量上来了 对人友善多了 其中第一次变化 是她病发 孙子给她吃药 救了他 他孙子 问她 为什么讨厌所有人 她谢谢孙子救了她 她孙子说 因为你是我外婆 然后依偎在她怀里 之后波莱特就在为人处世上有很多变化 对黑人女婿的友好 对朋友的友善 对孙子的关爱 乐观面对生活 一定要乐观的看待世界 友善的跟周围的人相处 世界是面镜子 你怎么对他 他就怎么对你多美好 我特别羡慕 波莱特有钱之后 和她的闺蜜们一起玩 羡慕他们的友情 进一步相信 物质条件真的很重要 钱真的可以解决绝大多数烦恼最后 大佬想让波莱特做毒品蛋糕给小孩子吃 波莱特虽然卖毒品但还是有良知的 不是没有底线的人 她拒绝了 我想 人啊 底线和良知一定不能缺失 我常常想 我去年看了一百多部电影又记住了什么东西呢?
有哲理的台词?
深刻的人生感悟?
茅塞顿开的醒悟?
我想大概只在看完电影的那几天 之后便开始淡忘 但我知道 你看过的电影 有过得感悟 还是在你脑子里面 他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你电影没有强大到看一遍就改变你 看完能感觉如沐春风 就已经很棒了 电影对我而言,是一场不愿苏醒的梦,一次雅致的意淫,一段短暂的逃离,一管容易上瘾却不伤身的精神鸦片。
电影是救世主🙋
开头没怎么仔细看,过程还是充满喜剧效果的。
里边的里奥好像是当幸福来敲门里边的小男孩。
总体路线就是奶奶没钱捡垃圾,捡到了大麻,然后卖大麻,被其他卖大麻的小混混排挤,被抢钱在家做蛋糕,孙子阴差阳错帮助奶奶做成了大麻蛋糕,奶奶把闺蜜小混混都收服一起卖蛋糕,然后被毒贩要求给小学生做大麻蛋糕,奶奶不同意,孙子被抓走,做警察的女婿去营救 ,奶奶因贩毒被抓,民众联合游行要求释放奶奶,奶奶出来后开了蛋糕店,和女儿重归于好,过上幸福的生活。
但是总觉得这里边的反派太弱了,可能是我们的老奶奶太强悍。
老奶奶波莱特正在经历人生低谷。
老伴已经离世10年,餐馆生意经营不善被迫转让,因为欠债财产被法院收走,连一盏台灯都没给她留下。
当然,造成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为没钱,她要靠每月600欧的低保、四处占小便宜、在垃圾堆里捡吃的艰难度日。
不仅如此,老奶奶的精神世界也相当糟糕,在法国这种时刻标榜“自由 平等 博爱”的地方,她红果果的把种族歧视挂在嘴边、对家人冷漠粗暴、对朋友言语刻薄。
终于有一天在这种愤怒的低谷里出现了转机。
老奶奶无意发现楼下的年轻人正在靠毒品赚大钱,于是强悍的抓住机遇,从此开创了自己的商业帝国。
1 寻找货源。
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一级代理商拿下分销授权,当然这个时候是没有余地讨价还价的,只有九一分成。
2 定价、渠道。
不得不说老奶奶是有两把刷子的,靠警察局缉毒卷宗确定市场价格,靠市场调查发展销售渠道,展现了超强的逻辑和执行力。
3 销售。
“从第一个用户到第一桶金”,成功来得如此容易,上线和老奶奶都非常开心,老奶奶凭业绩说话,拿到了更多货源和更多分成。
4 恶性竞争。
因为在全是年轻人卖家的市场上鹤立鸡群,加上老态龙钟的姿态让买家们放下了防御,当然还有她不可忽视的销售技巧和热情,老奶奶一跃成为销冠,引来了同行的嫉妒和破坏。
5 产品多样化。
这可以说是建立整个商业帝国最重要的一步,老奶奶用更少有效成分(更低成本)开发了新产品,比初代产品更受欢迎,这大概就是对每个时代创新精神的褒奖了吧。
6 扩张。
招募员工,发展合作伙伴,终于不负众望抢占了所有市场份额,掌握了绝对话语权,甚至挤掉了一级代理商自己成了大巴黎区总代理。
7道德困境。
供应商要选“更大的市场”,打算新开面向小孩子的产品线;而掌握了足够话语权和金钱的老奶奶此时良心发现,拒绝了新的战略。
于是昔日的合作伙伴撕逼反目。
8 海外市场。
这一段很像很多互联网公司在生意如日中天的时候被各种约谈/封号,因为国家说你违规了。
然后用惯了网站的大批粉丝齐齐跳出来抗议(当然,中国只能在网络上)。
最后皆大欢喜的结局就是公司把服务器放到海外去,生意继续做。
(对了,现在还能不能这么干了?
)
在这个青春美貌泛滥的时代,有多少人敢直面老年的惨淡?
满脸的皱纹,浑身毛病越来越多?
老年,一个阅历丰富的年纪,却似乎排不上用场了。
老年,过的是日复一日的日子,而且连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做不了主。
老年,这个让大多数人害怕的年龄。
但如果活着,就会有老去的一天不是吗?
即便做手术拉皮,年龄也依然在那里,不是吗?
《最好的告别》书里讲了国外养老的问题,而《美味毒妇》讲了普通老年人的倔强与不屈。
老太太靠600元的救助金过日子,房租水电电话费物管等等,拖欠着没交,每天还去垃圾桶里翻东西,甚至为了抢一捆葱和另一个妇人打架。
这样的老年生活,谁愿意?
国内老年人也越来越多,关于老年人做恶的,悲惨的,自杀的,越来越多…老年的幸福,真的是一生努力的结果,对人对孩子的好,积的德,在老年会回馈。
中国在发展,发展阶段解决的问题是一步一步的,也在试错。
而有些人就成了牺牲品。
比如物质生活的追求,在饿死一大片人的时代,能吃饱穿暖就是天堂,但一味的追求物质,忽略了关怀家人,到头来落得个儿孙尽挣财产不顾老人心情。
子女骂骂咧咧:当初我妈病成那样,你也只忙着在外做生意!
(子女的怨恨,老人的委屈,这怪谁呢?
)有时候要去理解父母、子女,是很难的。
因为隔着几十年,有些事不是说几句话就能理解的。
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巴拉塞尔士幸福不是因为升职加薪就可以了;也不是因为成绩考第一就可以了;也不是因为公司做到上市就高枕无忧了~幸福不是单一维度,是立体的,而且随着年龄增长会变化。
少小不知愁滋味。
年轻的理解不了老年,年轻的时候也没空想老年,大多数都觉得那是很遥远的事。
时间有它脚步,不紧不慢,走着走着,就老了。
老年人的生活,值得更多人去关注,因为活着的人都会有老去的那一天。
说的伟大点,让老年人能安度晚年,说的自私点,让自己老去的时候舒服点。
如果你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关注老年人,那你就关爱自己,关爱你的家人,你家的老人!
别让老人们只有铤而走险才能体面点活着!
关于小费的尴尬从初中我就知道一件事“在国外吃完饭要给小费”,当然后来国门渐开、影视日繁,实际上只要是涉及到人力服务的,小费都是必不可少,然而这之间又存在一些模糊的地方,比如导游和出租车司机。
后来又看《破产姐妹》,再次勾起这些记忆,我才悚然而惊--我在香港澳门吃了五六次饭,一毛小费的事都没想起来,然而两地同胞并没对我这个大圈仔嗤之以鼻--大约是《花样年华》里曼玉去买猪肝粥的风韵让我忘记了。
然后又想起来这么多年看豆瓣的各种游游游、吃吃吃,好像大家也没怎么提过给小费的事情,穷游的自不必提,但是那个被抽中了去坐星级邮轮游南太平洋的哥们儿,也没说这件事,我也只顾着看他拍的房中大香槟还有对着自助餐菜单流口水。
国内是不存在这种普遍而明显的规则的,原因想来也很简单,我国基本消灭了剥削和剥削阶级的时间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为人民服务是一种光荣,按劳分配是一种共识,大家都是国家的主人,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我们都有光明的前程”。
小费这种封建的带有赏赐性质的糟粕,彰显着等级社会里腐朽堕落的上下尊卑,自然应该扫入历史的垃圾堆里。
所以,在为数不多我脑中闪过“给小费”的时刻,多半确实是对方做了超出自己职分的服务,让人有一种感激之情,这种时候就给的比较自然,差不多有一种“给你添麻烦了”的日和感。
然而在港澳给小费则多少有些尴尬,颇有一点屌丝劳动人民被卖了猪仔,还要给富邻居交保护费的感觉,又有一种“这里难道就不人人平等”的别扭意思。
你若说是劳动人民经济互助,在了解了港澳基本工资水平之后,着实让我这拖了祖国人民收入水平后腿的人汗颜。
祖国人民都在团购聚划算,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我在这里装大尾巴狼给资本主义上供,一碗20块的牛腩粉我到底、应该给多少小费合适?
打赏or嗟来之食?
其实打赏跟小费基本一个意思,《霸王别姬》里面看见唱得好,下面各位爷直接就看赏,武侠里面,吃完了阳春面,也要给小二些零碎,更别说现在在直播间里面哥哥姐姐满天飞。
直播的姐姐们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都不收门票,赏不赏全凭自愿,呜哇哦,超喜欢在里面的。
这真真是市场经济下的把式,倒不像是收小费,而像是正经的劳务付费了。
当然其中很多是有经纪公司的,也有固定的保底工资,这个另说,反正没收我们的门票不是。
然而终究是带了讨好的意味,极易流于媚俗、浮躁,让人忽视了艺业的精进,就不像是那个什么国家の主人样,没有贬低的意思,他们很多人一年挣得顶我干半辈子,只是给人的感觉而已。
毕竟论初心,程蝶衣是不愿演那个旦角的,剖开来都是血泪。
金刚经讲:“若以色相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
”大抵如是。
这里面搞创收还有淘宝店里卖零食卖衣服的,也有代言鼠标键盘等小玩意的,看起来像是早年卖大力丸的那些手艺人,只要不是三无产品,我觉得倒也无妨。
术业有专攻,电竞也是体育项目,唱歌也看艺术功底,还有教人做饭、化妆、陪练游戏的,凭本事吃饭都是体面人。
国外有人画超级英雄的搞笑漫画,蝙蝠侠和钢铁侠斗富,撒的漫天都是钱,蜘蛛侠打巧经过,开始趴在地上捡钱。
“富人靠投资,穷人靠变态”,大家都想站着就把钱挣了,问题是百样米养百样人,非要你表演个空口接飞盘,体藏高尔夫,让一个小助理帮大咖拿外卖盒饭算甚么,组织“妖精会”又算甚么,做得好有赏,看不惯滚出!
这就有点经济绑架的味道了。
又或者,说说以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手术室门口塞红包的陋规,其实也不怎么遥远。
这盗泉之水,曲水流觞,光靠人民的名义可堵不住。
怎么就变成这样了呢?
书上写的、老师教的、长辈念的,条条句句,如在眼前。
可现在说的是,如果有人喊着“嗟,来食”,千万别端着,赶紧跪过去把钱拿了。
你有了钱,还不是想怎么样怎么样,大可以再把面子从别人身上找回来。
怎么就变成这样了呢?
设计小费的初衷,大约是为实现一种“群众的监督”,“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所谓操持贱业,很难让人爱岗敬业,搞点经济措施,可以提高服务质量。
若以人性本恶论,似乎是一种效率的设计。
不过因为并非“明码标价”,又沦为“潜规则”的对象,导致以防贼买首之心,反过头来倒逼服务者损失人格,透着一种看人下菜的势利,将二者实质放在了不平等的地位。
骆驼祥子最后没了嚼裹,只得去给人打幡当孝子整两个大子度日。
为什么欧美人费尽力气消除岐视和搞社保体系,到了宁可去美国乞讨、不在中国干活、欧洲被绿绿领福利领的爆出挪威枪击案的地步,就是怕大家把下限拉到没底,跟索马里的狗窝和马尼拉的鸡窝似的,还有水面下不知道真假的泰国杀人生意https://sanwen8.cn/p/1d3L7rr.html。
并没有夸欧美的意思,特别是美国很多工作最后也是流于表面,但正经在面上谈起来,该有的底线一样不少。
“有三样东西是无法隐藏的:咳嗽、贫穷和阶级属性。
- Cloudberry”看来终究是要走到这条路上去了。
毒师绝命,喂你袋盐。
--其实从业者之所以都是精壮汉子,多半是怕黑吃黑,毕竟这买卖没法去工商局申诉不是么。
老港片里打开箱子一摞白纸,关上箱子一发枪子,喜剧终究不能深究啊。
你最害怕的东西是什么?
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着不同的答案。
青春少年,也许是做不完的作业;职业青年,也许是工作上的考验;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也许是家庭和生活的双重压力;白发苍苍的老年......也许就是无穷无尽的孤独吧。
这位老太太就是这样,老伴走得早,女儿只有自己没时间带孩子才会登门探望,每天一个人买菜吃饭睡觉,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深深的孤独......
但问题是,她明明可以不那么孤独的!!!
在旁人眼里看来,她就是一个脾气古怪、行为刁钻的老女人,面对小孙子的求亲亲求抱抱求举高高,她就拿几块廉价的饼干打发完事儿了;
白吃别人的食物,还不忘补刀一句:真难吃;
面对邻居老头的热烈示爱,她选择直戳对方的痛处来回绝;
就连一起打牌的老姐妹,也不忘毒舌一把直呼对方“阿兹海默”(她的老姐妹患有阿兹海默,即老年痴呆症)......
也许你会嗤之以鼻地嘀咕一句:这不是自找的么?
做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太太不好么?
老太太:不好。
都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老太太固然有点“可恨”,但她遭遇到的打击也是没谁了,由于资金短缺拖欠房租水电费,她的个人财产全被没收。
然后她就这样凄凄惨惨戚戚地度过了她的晚年生活吗?
不!
不仅不凄惨!
而且还很滋润!
欲知老太太如何成功突围,请看法国电影《美味毒妇》。
导演:吉勒莫·恩里科编剧:Laurie Aubanel / 吉勒莫·恩里科制片地区:法国类型:剧情 / 喜剧 / 犯罪主演:伯纳蒂特·拉方特,卡门·毛拉,多米尼克·拉冯纳特,Françoise Bertin片长:87分钟听到这片名,第一个想到的是不是大洋彼岸的美剧《 绝命毒师 》?
本片的老太太波莱特也是非常厉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和老白走上这条道路,都是迫于生计,被逼无奈的。
饰演这位老太太波莱特的演员伯纳蒂特·拉方特是法国的国宝级演员 。
上世纪五十年代,她是法国新浪潮电影先驱特吕弗和夏布罗尔处女作的女主角。
从影五十五年来已参演180多部影视剧,曾两度荣获法国电影凯撒奖,名副其实的一位老戏骨。
(年轻的拉方特也是美爆了有没有)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得知同小区的一个小年轻通过贩毒走上了致富道路。
于是,她也开始为自己走上贩毒道路做铺垫,白天不去和老闺蜜们打牌,专心蹲在阳台上找出他们的窝点,
去蹲点捡到一包大麻,波莱特简直是撞大运——只身去见贩毒boss,要求加入。
看这片请抛下我们的社会价值观,在法国70%是支持大麻合法化的。
我们只需抱着愉快的心情看这个故事即可。
有了大麻,波莱特开启了她的开挂人生。
她的生意特别好,不仅支付了欠款,还给自己添置了不少新物件,甚至抢走了boss手下其他年轻人的生意......但不幸的是,这些人抢走了她的钱,似乎一切回到了解放前。
不过好运再次降临在她身上。
因一次孙子无意中在蛋糕中放进大麻的举动,波莱特凭借自己年轻时学习的糕点手艺发现了新商机——大麻蛋糕。
蛋糕的生意越来越好,门庭若市,自己根本忙不过来。
她不仅雇了闺蜜来帮忙,还把之前抢自己钱的那群小伙子收入旗下.......
一人脱贫后带着闺蜜脱贫致富,修补家庭关系,开豪车,住海景房,与闺蜜和外孙分享最美好的时光......可以说是很惬意了。
一开始,我们眼中的来太太的确是一个没有人情味儿的形象。
但是,随着剧情的逐步深入我们会发现,老太太冰冷的外表下,其实藏着一颗柔软的心。
所以,她才会在孙子遭遇危险时放弃一切挺身而出。
所以,她才会拥有一帮“同生共死”的老姐妹。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而我更愿意相信“人性本善”。
至于你会成为怎样的人,一切取决于你想要成为怎样的人。
1,有钱了,你就可以拥有一切:充沛的物质生活,性爱,爱情,尊重,小弟,权力2,神父和教堂都会收钱,为信仰送钱和行贿受贿没啥区别。
烧香的人和行贿的是同一批人,只不过烧香的受众是神灵,受贿的是手中有权的。
3,挣钱的渠道其实不重要。
罚款也是营销成本。
4,当你有了市场,老板也是给你打工的。
5,生意场上就两种关系,资金(销售和客户群)和商品(生产商和货源),。
你如果一样的都不占,那就会出局。
吃饭的地方,你会饿着肚子和人讲道义?
不可能的。
所以过去的成绩没用的。
6,有钱,除了可以拥有充沛的物质生活,有生理愉悦,还有精神上的满足。
7,你接触的任何事务,其本质都是有毒的蛋糕。
无论是音乐还是快乐,无论是食物还是睡眠,都会让人上瘾。
8,任何技能,本质是对人的压迫和残害。
不知道看完这个的人有没有一种感觉,它和《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的整体节奏很像。
《欧维》的大结局在我看来是有点淡淡伤感的大圆满结局。
而《毒妇》是真正意义上的圆满结局。
波莱特刚开始还真是一个坏奶奶的形象出现的。
如果生活中有这样的老人,没有多少人会喜欢。
但影视的形象让我们觉得,这也不失为一种坦诚啊。
超市里的试吃很想吃,可是总觉得吃了不买好low。
不想干的人搭话很不喜欢就怼他。
有钱的时候及时行乐,而不是像传统文化那样给孩子孙子留着。
她带以前不喜欢的外孙去海边,对他说,如果不是你,我们不会有一趟旅行。
波莱特在变坏的时候也在变好。
变坏的人没有底线才会让人咬牙切齿的恨,波莱特说,我死也不会给我孙子那么大的人做带大麻的蛋糕。
这是一个老去,但一点也不畏惧死亡的人。
她在和这个有很多形同虚设规则的世界抗争的方式就是,无论如何要活下去。
但绝对不苟活。
她是个老人,可也是个女人。
枪指着她的时候,她对孙子说,快跑。
如果我的人生没有什么意义的话,那我要你,我爱的人好好活下去。
波莱特真是个有活力的老太太。
我不会说我想成为她,我还是想老年能多有钱就多有钱吧……
六七十岁的时候只想和你走在海边
要精彩啊我最喜欢的两个镜头,一个是四个老太太走在夜幕微醺的海边,靛蓝和白这个色调让人觉得老年就应该是这么享受的活着啊。
一个是几个人站在波莱特烘培店门口,镜头慢慢慢慢拉远,外面下着雪,雪总让人觉得,一切都会变好,几个老太太也没什么遗憾了,已经疯狂过了。
闭眼的时候也会想,老娘卖过大麻,这真是一场精彩的人生啊。
哈哈哈太好笑了。最后去阿姆斯特丹开了大麻蛋糕的商店。
影片的开始,这种自作孽惨兮兮的主人公怎么都喜欢不起来。影片的结束,完全没有洗白,还是不喜欢她。
吝啬老太太的贩毒童话。
沃尔特·怀特后传妻子版,显然斯凯勒从美国来到了法国,并做了创新,在制毒这条路上加入了美味元素。最后在阿姆斯特丹产业化了。
老太太版绝命毒师哈哈哈
所以说 我妈一直在强调退休金的重要性。
80分钟电影从法国社会老龄化和移民问题入手,拍一群老妪朋克为了改变生活而贩毒,既解决了跨肤色的祖孙情,又端了黑帮、谈了恋爱、开了烘焙店,讨论问题之多,叙事效率之高十分惊人,虽在人物关系铺垫与转折方面还有囫囵之感,故事上也没脱开一般的温馨喜剧套路,但背后的人物创作基础与社会问题原型却很扎实。2000世代后英、法这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都拍出了这种老太太勇闯天涯的喜剧片不是没有道理,她们代表了曾经经历五月风暴的一代进步年轻人老去后面对全球化和移民问题,产生排斥转而保守,他们所维护的正是年轻时要打倒的,这种嵌入人生经历的自相矛盾也是彼处的一代伤痕文学,因此这类影片的大团圆落点往往落在这一代人最终的接受与妥协,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了年轻时的朋克与嬉皮精神,所以这种末路“老”狂花的人物原型是非常地域限定的。
法国喜剧 老太卖大麻才可爱
5.
正当化种族歧视和大麻贩卖。波莱特避免了她孙子在小学里吃到大麻,但是保证了他的未来必定有大麻相伴。美国毒贩看了之后破口大骂
人物都很可爱,底层人民生活辛苦,想起前阵子关于富二代官二代对比穷人家孩子优秀在那里?眼界高在那里的话题,底层人民不是没有优秀的品质,只是一开始就被判定没有优秀的资格。
法国电影永远这么温暖小清新,即使毒舌妇人也可以这么可爱O(∩_∩)O
总体来说很轻松,没什么精神负担的片子,但不算精彩,看过后没有多少回味。
奶奶们太可爱了,老年痴呆那个最高!,
3.5 Bernadette Lafont 凭借Paulette这个角色已然跃居我心目中的“毒舌老奶奶”排行榜第一名!谢谢小松子~
讨人厌的毒舌老太太晚年穷困,为了赚钱贩毒,还把大麻加到材料里做蛋糕🍰,做大做强了前边挺好的,很有意思,最后部分有点太快了看着蓝色夜幕海边的奶奶们,感叹要想做快乐的寡居老妇人,还是要有一群朋友和足够的金钱,才有美好的晚年生活啊
首先,老太太威武!然后,法国喜剧,嗯,是另一种喜感;不过,开心是一样的开心。大赞!
很妙很喜欢
三星半,工作日晚上的轻松小品,妙极了
法式喜剧融合犯罪电影,最趣怪的是展现了女性让男人无法忍受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