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1-2集后,我决定先缓缓,平复一下心情,首先观看体验上还是可以,至少我自己看的挺欢乐。
但也就只是因为我把它当成了一部轻喜沙雕剧来看!
过后我也在思考,究竟应该以什么标准来评判这部剧。
假设抛开原著单看这部剧,它够一部好剧的标准吗?
诚然,它不够!
至少就前两集的内容来看,它不算!
很多剧情bug频出(据传删了好几集,或许因为这个原因),舞台剧式的演出风格,只能算个及格的电视剧!
那它又够的着合格金庸剧吗?
恕我直言,它也没能达到!
甚则及格线都未到,作为原著粉,里面删改了很多内容,甚至有些内容让人无法接受!
作为原著党,这里先不讨论演技,只说剧情上我认为不好的比较大的改动。
第一,省略了明史案,也就是原著第一回的内容,虽然很多版本的鹿鼎记都有删改。
但或多或少会提一两句,如陈小春版以双儿为线索让庄家早早出现,梁朝伟版则是直接从吴之荣切入,直接展现。
作为鹿鼎记中满汉矛盾的第一个集中描写,个人认为很重要!
虽不会过多影响剧情,但确实整部原著的核心思想!
希望后面会有类似剧情补充。
第二,本剧明显看得出,编剧或导演在剧情上往周星驰的版本靠拢,如小宝从听书变为说书,救茅十八去北京与电影版救陈近南跟随入天地会如出一辙,我想并不是巧合,但茅十八为何要去北京?
韦小宝为何对一通缉犯出手相救?
这里省略了原著里盐枭大闹丽春院,韦小宝误打误撞救了茅十八。
韦小宝生石灰粉打杀官兵史松,害怕追查,才跟去北京的情节,(说个有意思的点,小白龙其实是茅十八为韦小宝取得,这里电视剧没有交代,从这里开始韦小宝了解撒石灰是不光彩的事。
)后面的沐王府事件等等也都没提。
颇为遗憾。
第三,海大富的咳嗽表现太少,最主要真的小桂子竟然是海大富所杀!
可能导演觉得未成年人不能杀人吧!
也省去了化尸粉情节,这个很重要!
茅十八怎么走的也没交代,直接就到了赌钱,摔跤!
节奏之快,到了匪夷所思的感觉。
第四,也是我觉得改动大的地方!
删去了海大富推测康熙武功路数的情节,这跟后面的剧情有很大关系,删去实不应该!
至于后面让建宁提前出场,个人觉得倒无可厚非,编剧可能会把建宁塑造成女主(个人猜想),其他的改动倒是无伤大雅,暂且不提,《鹿鼎记》作为金庸的最后一部小说,有点脱离了传统武侠小说范畴,更像一部历史传奇小说,拍这类剧大差不差,不会太烂,拍好了却不易,哎,有个金庸网的朋友讲,感觉现在拍金庸剧越来越儿戏,瞎胡闹,我也有同感,希望这部剧能在后面给我惊喜,还会继续关注,后面还会更新。
这么好的题材让你们弄的稀碎,我以为教主版真的就够了,没想到啊没想到,你们是毫无底限。
不要再拿删减说事儿了,张一山的演技真的被高估了,太局限于耍宝卖贱的类型了,可小宝这个角色不单是耍宝,他还有忠义、憨厚、怯懦、鬼马的特质,而张一山表演的层次就太欠缺了,单一就导致乏味,总得来说前几集就是皇宫里太监的戏,但我觉得张一山演的小宝可能是真的,所以别再海吹张一山了,张一山就勉强是个及格线水平的演员,不拓宽戏路慢慢就原形毕露了。
而且也马上三十的人了,感觉还是把所有角色演成刘星,这部剧还不如讲长大的刘星穿越到鹿鼎记里来得好。
最后,张一山的颜我真的get不到啊………
新版《鹿鼎记》播了,张一山饰演韦小宝。
结果豆瓣开分2.7,刷新《鹿鼎记》历史新低。
网友评价张一山像个猴。
虽然韦小宝的性格是精灵古怪,但并不是神经啊。
虽然韦小宝进宫做太监,但他不是太监啊!
于是小唐就去看了下这部张一山版的《韦小宝》,看看是哪里出了问题。
首先从外形来看,张一山确实太瘦了。
瘦,对于男演员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挺拔。
《鹿鼎记》里的张一山因为身板太瘦,整个人显得很松垮,并不英挺,说他是“扬州小白龙”实在有些勉强。
进宫后,由于造型的修饰,张一山的身形看上去好了很多,也有人说他应该是穿了好几层衣服。
一旦没有衣服厚度的加持,单看张一山的身板依旧挺单薄的。
再加上过瘦导致的骨相突出,又戴了顶绿色的帽子,特写到张一山面部时着实有些惊悚。
脸部骨相明显的问题在韦小宝进宫后被帽子修饰了一部分。
但在特写时,尤其是张一山笑的时候,皮包骨的形象还是很明显。
不戴帽子的时候,稍微一做表情就很多【皱纹】
和其他演员对戏时能明显看出【瘦】对张一山的影响。
只有和皇帝在一起时的韦小宝看上去还算正常,因为这部戏中的皇上也很瘦。
其次,为了【刻意】表现韦小宝的精灵古怪,张一山在这次表演里加入了大量的面部表情,其造成的结果却并不讨喜。
《鹿鼎记》的开篇是韦小宝以说书的形式讲述自己的生平,母亲韦春花在上香时感到孩子要出生,张一山在这段的表演可谓极尽浮夸之能事。
提到自己出生时,也十分浮夸。
当然,我们可以解释为这段表演是说书,所以浮夸点还情有可原,但之后张一山的表演并未就此收敛。
韦小宝在原著中是以“天下一大小滑头”而自居,他聪明机灵,鬼点子也多。
如何体现角色的聪明机灵就是每一版韦小宝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以【韦小宝狱中会鳌拜】的场景为例,可以看到几版角色在处理上的不同。
被很多人封为经典的陈小春版并没有选择在面部表情上做太多表演,而是为他增加了【内心独白】的设定。
在听到鳌拜骂皇帝的时候,韦小宝并没有什么反应,甚至表情还有些紧张。
结合剧情他还是很怕鳌拜的,所以离得老远。
再被鳌拜发现后还要叫嚣【看你吃得多香】,但身体一直靠后,好像随时准备跑路。
黄晓明版的韦小宝演出了典型的小人得志。
他挑衅鳌拜,使用的方式是跳远,然后拿东西丢鳌拜,激怒他。
到了张一山这版,他直接冲进去了。
也是言语挑衅。
其实小唐觉得这个地方,张一山演得挺好的,完全演出了韦小宝贱贱的状态。
但在听鳌拜骂皇帝时,虽然看得出张一山是想表现不屑,但由于小表情太多,看上去就有些低智。
没错,在小唐看来,这才是张一山版韦小宝的最大问题,表演上的小表情始终贯穿,
而这样夸张的表情,并不是角色需要,而是张一山的【表演需要】,他对韦小宝这个角色的理解诠释。
如果说他演的不是韦小宝,而是个全新的古装轻喜剧,那这个表演说不定能带来不一样的戏剧效果。
但每个读者脑中都有个自己的韦小宝,影视剧光是翻拍就已经有无数版,张一山选择以这种方式表现角色,实在有些过于简单。
这也就是新版《鹿鼎记》整体给小唐的感觉。
它太简单了。
新版《鹿鼎记》就像短视频平台的影视剧解说,放弃了角色塑造,仅仅靠着剧情的冲突推进,谈不上任何角色塑造。
第一集就让韦小宝进了宫,对韦小宝的身世和成长环境一笔带过。
韦春花以性命要挟要人带韦小宝走,
韦小宝的表情就这?
只能解读为:还是我娘有办法?
下一秒,韦小宝就离开了自己成长的地方,愉快地进了京城。
这么快就进了城,第一个和韦小宝建立联系的“老婆”是建宁公主。
然后第二集,韦小宝就知道小玄子是皇帝了,还是以偷窥的方式。
第三集就擒拿了鳌拜。
第四集就知道太后身怀武功↓
在这个进度下,所有的角色智商必须退化为剧情服务,一个劲儿地追赶剧情,多一点展现心理活动的时间都没有。
韦小宝不需要朋友、不需要亲人、不需要任何的情感关系。
他只是个没有感情的剧情推动机。
很多观众也都在吐槽这一点。
被绑架了,嘴里塞的布都得靠张一山自己咬住,不然他一张嘴布就能掉。
绑架了寂寞?
还有置景打光也很简单,小唐从第二集就想吐槽了。
好歹《鹿鼎记》也算是个IP吧?
怎么每个角色都黑黝黝的,皇帝都不能幸免。
这看着还不如花絮里的皇帝呢
建宁更别说了,这真的是公主的造型吗?
沐剑屏和方怡还可以(没错,第8集就出场了)
但对比张一山这肤色。
而且这两位自己的镜头打光又不统一,方怡明显更白
总之这版《鹿鼎记》到处都透露着随意的气息,仿佛在说“反正大家都知道鹿鼎记讲的什么,我们就随便拍拍吧”。
就像韦小宝的那顶绿帽子,书中的韦小宝不是一个丑角,剧中却非要给他一顶绿帽子。
我们都知道这是拍摄者是为了视觉效果,为了话题选择的最简单的操作方式。
但这样的方式最终换来的不是讨喜,不是有趣——而最终也只能得到大众的不解和嫌弃。
【之前给两星因为剧还没播完,感觉万一后面有机会逆袭呢?
】然后今天又刷了几集,把双儿等出来了,看完韦小宝和双儿的初见,我晕倒了】
最后。
看过这篇的朋友命会越来越好,来自韦小宝的祝福——
这部鹿鼎记看下来,后面的要比前面强好多。
前面的,主要是被剪的稀碎,造成了很大的不协调。
这种拍了不能放的尴尬,鹿鼎记看是尝了一遍。
首先,不能辱骂历史名人。
吴三桂这个老乌龟王八蛋,改成了吴三桂这个老滑头。。。
滑头一词中性化了不少。
其次,反清复明不能说了。
估计怕让人联想。
相通的,满清狗皇帝改成清廷小皇帝。
再相通的,剧中但凡牵扯历史人物的评价,通通都删掉。
再次,台湾目前关系紧张,所以反倒会保留大面积的情节。
跟俄罗斯则罗刹国不能出镜,用北边战事的说法替代。
再次,方言不能入内。
虽然近几年方言逐渐回到电视电影的荧幕,但其实方言演绎是收紧了,所以方言基本删掉,重新配音。
再次,蜜饯情节反社会,改为守夜。
以至后面的干脆对不上了。
但孩子不懂,大人也不在意,所以安全第一,这么剪无可厚非。
嚷嚷的都是小年轻,非要YY。
总之,鹿鼎记跟历史结合的太近,以前这样的演绎,都是要把历史人物改名的,比如很多大女主剧。
可是受到清宫剧的科普,大家对吴三桂,吴应熊,天地会,红花会,实在是太熟了。
小小一部鹿鼎记,处处是名人,担心说是借古讽今,太危险。
现在看,金庸比较著名的小说,只有笑傲江湖是安全的,其他都危险。
比如,去年的倚天屠龙记,把蒙元改为元室,驱除鞑虏变成反抗朝廷等。
这些坑,除非一开始就改好,否则重新配音,烦死,还要删减这类牵扯的内容,演员导演白辛苦,白忙活。
抛开张一山肾虚的造型不说,导演你是人手不够还是自然光原教旨主义者……给演员们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
文 | 张十巴仙张一山主演的《鹿鼎记》一经播出,就引来了万千吐槽。
观众们说张一山演技浮夸,把韦小宝演成了猴子,把“鹿鼎记”演成了“猴鼎记”。
遥想周星驰和张卫健都演过韦小宝和孙悟空,说明两个角色有相似点,但这不代表张一山可将两个角色二合为一啊。
Δ 周星驰的韦小宝和孙悟空vs张卫健的韦小宝和孙悟空观众们又嫌剧情推进太过跳跃,逻辑缺失。
只在第一集,韦小宝就火急火燎地进京,又以火箭般的速度结识了康熙。
海大富、鳌拜只得享年四集,这恶有恶报也报得忒快了些。
观众的这些吐槽都是直言不讳,鞭辟入里。
由于印象太差,率性的观众只给这版《鹿鼎记》3分以下的豆瓣评分,又给以前版本的《鹿鼎记》好评,令其豆瓣评分齐刷刷地涨了0.1分,颇为壮观。
Δ 2020年11月27日豆瓣数据,齐齐涨分真壮观该剧导演马进回应,这版《鹿鼎记》画风卡通,是拍给00后、10后看的,如果85后陪着10后一起看他也开心。
这一记“反杀”太厉害,把80后、90后吐槽者说成了可有可无的观众。
一听马导这般说,我就想到“武侠是成人的童话”这句话。
《鹿鼎记》拍得适合00后、10后看,岂不是要把武侠从“成人的童话”变回“少儿的童话”了?
拍一部动画版《鹿鼎记》似乎更能达此目的。
00后最大20岁,10后最大也就10岁,大部分还是受家长和老师管束的孩子。
《鹿鼎记》被安排在央八晚间档9:30连播三集,直至午夜。
若说该剧拍给00后、10后孩子看,那这是在鼓励孩子们熬夜看,还是认为住校的孩子能看电视到半夜?
插一句,央八深夜档播的往往是旧剧或小制作新剧,例如《鹿鼎记》之后会播半年前的新剧《一诺无悔》。
《鹿鼎记》堂堂大制作,为何只争取到尴尬的深夜档首播?
估计这跟质量欠奉有些关系。
网络平台是《鹿鼎记》在电视台外的又一大战场。
照理说,网上播《鹿鼎记》可随时收看,观众不必熬夜看央八了。
可是,网络平台在更新某集后没几天,就转成收费模式了。
这是要迫使00后、10后的孩子们荒废学业、及时看免费版,还是鼓励他们小小年纪花钱买VIP看?
看起来,《鹿鼎记》的电视台播出时间和网络收费似在给人制造观剧阻碍,又何谈拍给00后、10后的孩子们看?
相比之下,80后、90后都已成年,生活独立自由,更有可能看剧至午夜或是付费看剧。
马导“回怼”的80后、90后群体在理论上反而能成为该剧的主要观众。
剧中倒是有些改编在替00后、10后的孩子着想。
原著中,韦小宝杀了小桂子并顶替其身份留在海大富身边,而该剧中设定小桂子不是韦小宝所杀。
原著中,韦小宝在扬州与六位未来老婆大被同眠,而该剧却让韦小宝在外面替六女守夜,这是学习关二爷替嫂嫂守夜的风范吧。
以前版本的《鹿鼎记》并未这般和谐化,也没教坏以前的小孩啊。
这么看,该剧是想多了吧?
原著中韦小宝的“出格行为”——贪污、杀人、一夫多妻、反清复明等等——挺多也挺敏感的,要不要都和谐掉?
这么看,该剧是想少了吧?
这版《鹿鼎记》还有该纠正却没纠正的地方。
韦小宝用石灰粉撒人眼睛,虽是对付坏人,但属下三滥行径。
江湖侠士茅十八对此行为竟无抵触,反像是默许了。
“纵容”这种更像贪玩的失德行为,更易误导00后、10后的孩子。
要知道,《鹿鼎记》原著及以往的电视版本里,茅十八和陈近南是会批评韦小宝用石灰粉的。
“你用石灰撒人眼睛,这等下三滥的行径,江湖上最给人瞧不起,比之下蒙药、烧闷香,品格还低三等。
我宁可给那黑龙鞭史松杀了,也不愿让你用这等卑鄙无耻的下流手段来救了性命。
”(茅十八对韦小宝说的话)——《鹿鼎记》第二回
马导说,“解构江湖,解构神功”是这版《鹿鼎记》的核心诉求。
鉴于《鹿鼎记》故事本身就已解构了武侠江湖,且《鹿鼎记》年代神功多已失传,继续解构江湖和神功的空间可能不大。
不过,接受该剧想要解构的动机是不难的,因为翻拍要拍出新意。
80后、90后狂给差评,就是不能接受这版《鹿鼎记》的后现代解构。
这未必是他们观念陈旧,不肯接受新风格。
周星驰的电影版《鹿鼎记》隐含逆向思维,反讽传统思维,挑战传统价值,被誉为具有后现代文化解构的特征,其解构程度更甚张一山版《鹿鼎记》。
80后、90后能接受周星驰版的解构,却不接受张一山版的解构,大概是后者解构得有些不妥吧。
Δ 说不识字的韦小宝是不及阁大学士就具备反讽意味说良心话,从这版《鹿鼎记》后面的剧情、表演好转来看,评分值得回升一些,但仍不至于从根本上扭转该剧的差口碑。
剧的口碑差,而网播量、收视率竟能名列前茅。
难不成给差评的人都是口硬心软、仍在追剧?
其实豆瓣打低分的也就几万人。
这几万人即便都早早弃剧,全国还有大约14亿潜在观众呢,他们的态度还不一定呢。
从收视来看,《鹿鼎记》是成功了。
一部质量欠奉的剧居然“得逞”了。
我可不妒忌《鹿鼎记》的收视成功,但更愿看到它的大受欢迎是因为质量过硬、表达恰当。
我还惋惜这部《鹿鼎记》没在显眼的地方(片头、片尾或海报)标出原著是金庸先生。
Δ 这版《鹿鼎记》一反传统,没在片名处标明原著金庸设想一下,看过张一山版《鹿鼎记》的孩子们长大后,万一连《鹿鼎记》是金庸所作都不知,甚至连大名鼎鼎的文化偶像金庸都不认识,那就真有些尴尬了。
注:本文首发于本人微信公众号“拉阔时光”(live_moments)
这么烂的编剧水平,居然还能拉到投资,就像是实习导演的毕业作业一样草率。
也不知道制片人拉来的投资都用到哪里了,里面服化道弄得和三流小品的道具一个水准,群演普遍懒得用力都在凑合事儿,演员们似乎也心知肚明的样子,表演怎么随意怎么来。
张一山不太适合演韦小宝这个角色,扮相上尖嘴猴腮的,好似低配版的年轻巩汉林,演个奸商劣绅还凑合,韦小宝这种机灵但本质不坏的角色真不适合他。
当作金庸先生的名著看,本剧简直烂到家了,给一星都嫌多。
倘若抛开原著当作普通的搞笑剧看看,里面有些小细节还是挺逗趣的,给两星也能理解。
后期剪辑和配音也是奇葩,剪的乱七八糟,配音经常对不上口型,完全没有一点职业水准来。
金牌配角田雨来趟这趟浑水真有点不值当,还好他的角色死的早,不至于太尴尬。
本片得分2.6。
还是比较客观的。
张卫健和陈小春版的可以给100分。。。。。。。。。。。。。。。。。。。。。。。。。。。。。。。。。。。。。。。。。。。。。。。。。。。。。。。。。。。。。。。。。。。。。。。。。。。。。。。。。。。。。。。。。。。。
辣鸡,本来还挺期待的?
看了一集弃!
又浮夸又无趣,主创要不要这么智障?
这都什么审美?
现在是个人都能拍电视剧了。
被喷张一山微博热搜刷屏,于是看了第一集。
看了一集,感觉槽点最多的是导演和编剧。
虽然张一山演技确实有点尬,但是在这种程度的情节推动下,估计换谁来都不行吧。。。。
———————1.开头的单人评书时间太短了,没起到介绍人物基本信息的作用,感觉就是凑数特意为之。
2.与矛十八相遇那段真是看瞎我了。
一个通缉犯大摇大摆大嗓门的在青楼喝酒,果然引来了官兵。
憨憨官兵自动把离得近的两个人默认为同党,就因为小宝站在他旁边给他送酒(强行捆绑小宝和矛十八)。
妈妈不解释一下,直接求情(就好像在告诉官兵,小宝和茅十八就是同伙),官兵踹翻妈妈,导致小宝生气打官兵,于是茅十八认为小宝是在帮自己打官兵,结下深厚兄弟情(后面的茅十八想替小宝留在宫里做太监可以看出来两人感情很好了)感觉:情节太薄弱了。
小宝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当地的官兵会不认识小宝吗?
因为小宝当时站在茅身边就认为他俩是同伙?
这是什么逻辑?
md就近原则?
3.初见海公公同样的情节薄弱。
因为小宝骂了海公公一句。
凑巧又有海公公手下进了饭馆,于是双方打起来,海公公带被打的二人入宫(简直强行扯上联系)。
4.海公公生命垂危海公公武功高强,确实身体不好,但是也不是一直都病怏怏的吧。
看了第一集之后真的担心海公公活不到第二集,太夸张了。
5.第一集中四十二章经都引出来了,就不提一下小宝不净身的问题?
是全都忘了吗?
还是清朝规矩改了不用净身了?
6. 小宝遇见康熙同样情节薄弱韦小宝这个角色是有机灵和小聪明的,没有那么傻。
就算他是扬州村里来的,没进过京城,也该听过京城的规矩吧。
皇宫大院是什么地方?
因为好奇就进了乾清宫?
就遇见了皇上?
这要换成是南书房,或者太后,皇太后的寝宫,张一山因为好奇一进去就可以杀青了好吧。
他再傻也应该明白皇宫里面不能乱闯啊。
因为好奇进乾清宫这个设置太蠢了。。。
(同样情节薄弱,不具备说服力)7.皇帝一身黄衣服,而且衣服料子明显不一样,小宝看不出来?
清朝可不是什么人都能穿黄衣服的,这个有点常识都知道,普通人穿黄衣服直接杀头,因为只有皇上才能穿黄分。
编剧导演就不能给换个别的颜色的衣服吗?
看完第一集感觉:这个版本的鹿鼎记只适合看过鹿鼎记的观众,给这些观众看一下这个版本和其他版本有何不同。
如果是没看过鹿鼎记,不知道故事情节的观众完全看不懂。
因为情节设置的太差了,剪辑的也有问题,前后不挨着,总体感觉就是莫名其妙。
怎么就生死之交了?
怎么就跟着通缉犯去京城了?
怎么就进了乾清宫了?
海公公到底是干嘛的?
为什么不净身呢?
海公公怎么就看上韦小宝了?
皇上穿了一身黄韦小宝怎么就看不出来呢?
茅十八后来去那里了呢?
全都没交代清楚。。。。
这部剧目前的问题与其说是演技不过关不如说是剧本混乱,情节薄弱,强行安排。
再往后面看看吧,不知道后面会不会好
最大的问题还是创作者缺乏担当,什么都不敢拍。
据说为了规避审查风险,删了明史案,后面俄国、台湾、蒙古部分也有删减。
官员怕担责任,导致懒政;文艺工作者怕担责任,同样贻害无穷。
因为怕担责任,所以还没开始创作,先开始自我阉割,脑子里想的是“欲练神功,挥刀自宫”。
可是挥刀自宫也未必成功,学了辟邪剑法的林平之,最后还是打不过令狐冲。
既然宫了也是白宫,那倒不如索性坦然露出自己那根四十米长的大雕,在上面纹满核[哔]价[哔]观,如此一来,原本有碍观瞻的污秽之物,摇身一变就成了尚方宝剑。
《唐人街探案》《棋魂》这些电视剧硬塞了与故事毫无关系的香港回归、逼台湾警察大喊“中国台湾”的情节,观众看着尴尬,其实编剧自己难道不知道尴尬吗?
但是这些生硬突兀的爱国告白,就是电视剧的免死金牌。
局部情节的自污,换得整部剧其他多数精彩故事与观众见面的机会,这笔买卖划得来。
更何况有的观众觉得尴尬生硬,在另外一些观众看来却可能正是嗨点。
《鹿鼎记》文本天然就适合嫁接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思想,只要善用收复台湾等情节大做文章,原本是一盘活棋。
可惜编剧不思进取,只会委曲求全、自废武功,终于拍成了不伦不类的东西。
1
2.8我觉得太低了……挺搞笑的好么……别和过去的比较,完全不是一个风格,这是轻喜剧路线..至少看完挺搞笑的就可以了啊
张一山是不是磕药了
张天阳+;这是唯一一个演出毛东珠和康熙的感情、三个孩子都不是韦小宝的、双儿就是奸细、反清复明几乎全是sb、独臂神尼对那群low渣sb不屑一顾、顺治斗不过毛东珠等逃跑的、整个皇宫在废墟之上(宫殿是康熙37年才修复的)渗透着各种恐怖的版本 …;为新演员们对角色的理解力点赞 …
好可怕!!喜剧真的不是这么演的!完全失去表情管理的夸张,做作,不是喜剧!去看看喜剧界的那些一线演员,都是冷面笑将,喜剧很难的
感觉挺尬
挺喜欢张一山的,但是戏里边有点用力过猛了
很少给1⭐,这次实在忍不了了真的太尬了,一山演的太用力,一时之间不知道是谁坑了谁,有些人设设定神也救不了,真的差,尬,破剧,忍不住了,半夜看的喘不过气,生气。还上7-8个热搜,前10就有你们4个热搜。真有钱买热搜没钱做好剧啊,刘星余罪我滤镜还是厚的,可惜这一次我真的忍不了了,太失望了!就算剧不行。演员也要有自己对角色理解和把控能力,真的太差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这一部是黄晓明投资的吗?有了张一山这版打底,黄晓明可以稍微喘口气了。之前看《局中人》,觉得张一山装深沉的大人不可,看这个,发现他演活泼的少年也不行,他未来的出路在哪儿啊?看来也就跟夏雨一样共沉沦了吧。以后演🐵/太监/龟公之类的角色可以考虑他。
不至于你们说的这么差
张一山是不是理解错韦小宝这个人了,韦小宝性格特点也是体现在言谈举止为人处事上,而不是做作的语气夸张的表情浮夸的动作上啊
看鳌拜的府邸叫鳌府我便决定弃剧了,真的悲哀,21世纪了还会允许文盲在这拍脑残剧,唉。
实在是尴尬
满心期待,本希望有一版最接近原著的《鹿鼎记》,结果却看了一出猴戏。三联版作品集第三十二本第一回不拍也就罢了,第二回回目「最好交情见面初」就拍成了这种五分钟的闹剧。见面啥事儿没发生就直接叫兄弟,茅十八成鲁智深了?对待这种剪辑凌乱、剧情狗屁不通的玩意儿,不看也罢。(我已经做到尽量不带情绪,只聊原著和这一版的差别了。)
2.6分是第一集跳跃式剪辑赶的,二三集正常点了,6.2-6.6分还是有的。除张一山个人形象卡司问题外,一些配角演绎还是颇有亮点的。剪辑确实是个问题,怎么把沙俄的戏也剪没了。康熙顺治蛮好的,双儿也不错,建宁略抢戏,阿珂弱了
看了高潮的两难选择那一集,给个五星~我感觉这部抓住内核的感情,虽然有点尬
知道不喜欢这一版的人很多,但是平心而论,属于越看越好看,越能接受它的风格的。康熙也演的不错,36集两人的戏真的很绝!害,再次心疼建宁。
这几年我就没见到过翻拍没翻船的电视剧。不过此剧还是有自己的特色。
X 好无聊啊,看不下去了。还有,成年的张一山真地不适合演喜剧,严肃的正剧很适合他......
挺可爱的版本,看起来是按照喜剧的节奏来拍的,就是删节有些多,有时候剧情连不上。主角做了这种夸张化的处理我可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