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水被吐到脸上时,本已不得不屈服的女人,不甘、厌恶、绝望、无奈…深蹙的眉心、抽搐的下眼睑、短促的呼吸、在眼眶擒住的晃动的泪水,很充足的表达。
看完影片后,翻看评论区,很多人依然只在讨论这些女人是否活该?
这个女人是否活该?
或是一些无畏的仅知的上帝口吻的战争观点。
仿佛一言一语道破国土战争的真相,还象征着正义。
战争既是必然,恶果必由人民承担,已然遭受深深创伤的人们,女人们、男人们、老人们…谁是罪恶的?
谁是耻辱的?
谁活该?
百姓只是百姓而已,战火永远不是百姓挑起的。
影片中的暴行对于女人孩子们是无妄之灾,但镜头转到苏联士兵的一张张脸,他们“连德国是什么都不知道”,但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仇恨。
枪声响起,世间再无正义。
鉴史明智,历史应当被铭记,但不是人人都有资格嗤一声“活该”的。
一段没有未来的爱情伴随着战争的进程一起发展,男女主双方都动了真情,但这爱情有点来的太突然了说一下感受:1.我看了完整版175分钟带西语字幕,和删减版131分钟带中英字幕,对照的看了几遍,推荐看完整版,完整版的情节上更合理更连贯,删减版太乱了,不但删了,还把关键剧情都改了,其中一段苏联士兵听到阁楼上有声音,冲上去看到那位女孩子,完整版是他看到女孩身上全是淤青,又掰过她的脸看到她是个年轻的女孩子停止了施暴,正要离开时被德国新兵射击,而删减版则比较简短,刚要开始施暴时,被德国新兵射击2.整部电影平平无奇,缺乏张力3.不知道是不是由于字幕的原因(中英字幕其实还好)很多角色的立场,情绪和心里活动很突兀,我都不太理解,导致剧中的人物塑造并不成功,比如那个拉小提琴的女人在最后的舞会的时候关上门后为什么泪流满面?
4.人物群像太多太杂了,都不够丰满,印象最深的是那个蒙古兵5.整部电影描述的苏联士兵,感觉很散漫又低俗粗鲁6.无效剧情太多了,中间部分苏联人一直在庆祝,唱啊跳啊喝啊庆祝啊欢呼啊拥抱啊的画面太多了,人物对话的部分又很多,有点拖沓了7.那对躲在阁楼的小情侣也是奇怪,女孩刚安顿好,德国新兵突然就找过来了,而且这么近距离德国新兵开枪的子弹居然没射中苏联兵。
8.有三次吐口水的镜头细细分析很有意思9.最后一场舞会,因为战争已经结束了,德国民众也变得硬气了,舞会上双方反而相敬如宾了,好像之前的侮辱都没发生过一样
“你说的对,俄国人 野兽 动物 就像你叫我们的一样,你是对的。
我们在射杀一个德国人的时候什么都不需要考虑,德国人的血沾在我们的制服上面,没有人希望战争,他们大多数人根本就不知道德国是什么。
”女人和孩子没有错,一些参军男人也没有错,错的是战争,错的是主动发起战争的领导人,错的是野心和贪婪。
佩洛西防台我曾一度支持打起来,只是格局太小,只顾眼前一时爽快,却没有想到打起来伤害的是无辜的百姓。
德国投降, 战争结束后,女主和男主彻夜长谈,男主想要女主跟他一起回莫斯科,可女主对男主说“你爱你的国家,就像我爱我的国家一样。
战争改变了语言,爱,已经不是过去那个词了,但是,尽管如此,当我的丈夫回来的时候,我仍然希望他来寻找 他曾经抛下的妻子”。
说完男主打算走,女主吻了上去。
第二天男主被调离,而女主的丈夫回来,可她等来的不是那个心心念念想见的曾经说只要30分钟就能爱上爱上自己的丈夫,等来的不是那个能理解自己为了保住生命见对方 忍受身心双重折磨 把自己的尊严践踏在脚底的男人,等来的不是曾经的爱情,等来的是他的一句你太不要脸了,我觉得你很恶心,等来的是两天后就走了的丈夫。
女主面对丈夫的这种回答,她等待的东西都变了,她心意也冷了,是谁的错,男生女生都没有错,错的是时代,错的是现实,错的是战争。
“格尔特,我心爱的格尔特,我们该怎么办呢,让时光倒转吗,回到你跟我说第一句话的时候,30分钟,你说,给我30分钟,然后你就再也离不开我了”。
时间不能治愈,只有想清楚了才能治愈。
两天后,丈夫走了,女“我不知道他会不会回来,很奇怪我并没有再觉得痛苦,可能是因为太忙了。
我要买菜还要做饭,还要找花。
我不知道格尔特还想不想我,谁知道呢,也许我们内心深处,一直认为我们还会再见面,也许在某一天。
”女主是坚强又伟大的,在我看来,男主是有一点无能和懦弱,但是谁又能改变呢,谁又能轻易接受呢,现实已经变了,变了的东西已经变了,没有能力改变的时候,只能默默接受了。
好在我生活在没有战争的年代,好在我还年轻,还有机会和机遇去改变一些东西。
很久没有看电影看到有感触了。
和生活状态一样吧。
安德烈少校的妻子死于德国人之手,对德国怀有深刻仇恨,攻入柏林后,他是那个街区的长官,主宰,他纵容手下士兵去强奸,去劫掠,去报复。
然后对其中一个知识女性,美女……也就是日记作者,在遭受严重伤害,被多次轮奸之后,表示怜悯,同情,赎罪,照顾,安慰,庇护,宠爱,尊重,最后:我想娶你!
女记者看到别人被强奸后,第一次找少校求助的时候,是比较理直气壮的,你要管好你的士兵。
少校根本不鸟她,这时候的少校正在气头上,正纵容手下报复德国平民第二次找少校,是她自己被强奸后,去哀求少校帮忙,少校还没理她,女记者非常的恨……但是无力反抗,也就受着,然后想找一个军官,成为他的情妇,希望不要随便哪个苏联兵都可以来强奸她第三次少校去找女记者,女记者很快把衣服一脱,:不要吗?
少校扭头走了。
这个镜头是个转折,安德烈少校开启人道主义模式,反思报复是不对的,要和谐,不要暴力,施展人文关怀第四次和之后少校去找女记者,他俩就是情人关系了,女记者本身有委身投靠的欲求,少校也有庇护,赎罪的想法,女记者的邻居也处在少校保护下,少校处罚了殴打德国人的苏联兵,但其中女性,仍有向苏联兵提供性服务的义务,只有女记者个人是少校独占的宠妃,只对少校个人服务,物质生活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女记者对这种生活是比较满足的,可以想见,像她这种得宠的军官情妇不会有几个,在安德烈少校的庇护下,她受到的伤害是相对比较少的,以至于可以把这种被宠爱,向同样被强奸的女伴们秀幸福。
所以几十万女人都沉默了,只有她在事后写书回忆。
女记者住的地方,发现了一个私藏武器的德国兵……政委打算来次屠杀,少校给顶回去了,坚持只枪毙了私藏者一个,被苏联同僚骂是叛徒。
少校向女记者求婚,女记者也答应了最后,因为少校阻止了那次对平民的屠杀,被政委告状,少校被契卡抓走了,女记者去送行。
女记者和安德烈少校之间,我认为是有爱情的。
在少校牺牲自己,换取其他德国百姓的生路之时,他们两人不再是敌人,也不再是包养和被包养……。
苏联和德国人的仇恨,在这时,至少在他们两人之间被化解了这也是电影的真正主题——可以说是比较俗套的,两个人的爱情,跨越了国仇家恨,跨越了敌我界限,两个同样的战争受害者从互相理解,到最终的和解。
昨天是无意间选到了这部电影来看。
深夜里裹着棉袄冷的哆嗦也没有Pause的看完了这部电影。
画面最终淡去。
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一部很棒的电影,一部无比真实的电影。
关于二战的电影,太多。
而如此视角的,我仅知道这一部,以一个德国战败前夕在柏林等待丈夫归来的女人的视角,用十分克制缓慢,但又爆发力极强的方式讲述一个直击人性的故事。
作为多年的德国粉,我一向敬佩德国人关于战争的反思,不仅仅是对于错误,亦关乎伤疤。
他们敢于直面真实历史的态度和客观严谨的思辨,亦体现在了这部以小人物为主题的电影中。
从影片的开始到最后,我都没有对女主人公产生过同情或者轻蔑,而仅仅是认同与敬意。
当你为了生存,当肉体遭受凌辱成了生存的必须,你会怎么选?
我无法给出答案,因为幸运如我,从未经历过战争。
而影片中的女人,那些无法左右战争而只能被战争左右的手无反抗之力的,战败国的女人们,在国之尊严尽失,家庭支离破粹的日夜里,选择了坚强的活。
是的,坚强的活下去。
为了生,这便是人性的力量。
无关乎高尚,而只是蒲草一般的顽强,是活着所需的最本质的品格。
我讨厌有的人用“丑陋”或“苟活”这样的字眼形容她们。
当她们反抗无望、求救无望,有一些选择了赴死,有一些以自身肉体为代价,换取食物、换取有限的和平、换取活下去的希望。
这一些女人们危害了谁么?
国因她们而亡么?
没有。
坦克制造的废墟、血肉飞溅的士兵、被焚烧的德意志国旗……太多因战争而起的悲剧,她们不是原因之一,而只是孱弱无奈甚至绝望的结果之一。
电影不去叩问为何是这些女人承受不义之战的报应,因为和平世界里的所谓道德规范,无法适用于战争时期,更何况德军当年攻入苏联时所犯下的暴行,足以让苏联士兵终于踏入德国时带着巨大的恨与复仇心理。
所以女主在向少校控诉士兵的暴行后,得到一句”那就几分钟而已“的回应,再无说什么。
她明白,她们只能为鱼肉。
这样的”明白“,却不是对于尊严的放弃,而是为了生选择的坚强。
就像女主所言,再不会有人可以伤害她了,外部无论怎样的摧残都不能击倒她内在的坚强。
而当她们好久不见,以一句“wie oft?‘作为对彼此问候的开头时;当她们可以在下午茶时间,以寻常口吻谈及自己与苏联军官的性经历时;我想,她们已经在自己的内心达成了某种平和。
这不是不解世事未涉险境的平和,而是将肉体与灵魂抛于无底的残忍现实里铸造出的平和,是坚不可摧的平和。
而至于男女主人公那段无疾而终的爱情,我并不觉得画蛇添足,而更让我感叹作品的真实性。
一个有才亦貌美,另一个强大且温存;如此的才子佳人,相遇在命运的洪流中,有何不可相爱?
更何况他们同样是不义的战争里,深深受伤的两个人。
爱情,本就无关乎法西斯、无关乎苏维埃。
只是真实的人生,从来无法为爱情所谱写。
她回忆着曾经与丈夫共度的曼妙时光,踏着男主给的单车,是那样饱满而复杂的情绪啊;而她终于见到他,却只是轻轻一句,谢谢你。
唯有那双紧紧握在一起的手,是怎样的用力,恨不能将最后一滴情挤尽。
她最终问了:wie können wir leben? 少校未答。
那坚毅的眼神里写满了苍茫。
战争产生了这部纪实小说,eine Frau in Berlin. 遗憾写就历史的笔从来无法握在她们的手中。
也更加感谢原作者,有这样的心意与勇气。
看完了。
被苏联占领后女人们的生活伪记录吧。
两个小时多,看着不乏闷。
看后面的评论,有的说和解,有的说揭露,有的说女人们承受了太多。
个人感觉,首先是一个没有意识形态掺杂的个人生存问题。
德国战败了,希特勒自杀了,男人们做了战俘,被押解到西伯利亚劳改去了,城里的女人们野兽般的苏联铁蹄下还怎么生活,该如何记录反映这一段历史?
于德国是耻辱,于苏联,也是。
但历史真实存在,不能抹杀。
所以拍了这个片子。
角色上,除了主演,那个胖胖的蒙古卫兵长得很有特色。
确实像。
女人吗,战败前,喝酒聚会聊天。
战败后,无论愿意与否,女主选择与军官勾搭,是保护自己一个较好的途径。
当然换成国内,就是德奸,叛徒吧。
我们能这么心平气和的拍摄这种叛徒生活嘛?
色戒上映的一个前提,是王佳芝是一个抗日杀手呢。
这个电影里,能看到人性。
而我们电影里,政 治属性越来越重,已经看不到人类真实的想法和面目了。
也有的评论说到了苏联帮助抗日占领东北,现在还是禁 忌。
很多国家都战败过,都遭受过外族侵略,或者本国人侵略。
每当战败,女人作为弱者的代表,总会倍受凌辱。
嘉定三屠,扬州10日,南京大屠杀,不过由于历史民族阶级等原因,缺少对这种惨痛历史下人物心理的剖析。
电影还是很不错的。
有点像老谋子的《金陵十三钗》,不过此片感觉更加现实,老谋子的显得戏剧感有点强。
主要视角是战争里面女性的遭遇和情绪。
个人觉得在一个极男性化的活动里面去表现女性的命运轨迹,这种冲突感很棒。
其实最让我触动的是片尾字幕说这篇日记是没有得到大众认同的,是被大众批判的,而作者本人也永不再出版这本日记。
只能说被民族仇恨包裹的大众依然没有明白这些女性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和牺牲的士兵一样,不论她们是主动或者被动的为敌人服务,她们也是受害者,不应该再过多的去审判她们。
最后我想说:想尽一切办法活下去是最重要的。
不论以后是否会面临审判。
如果说战争中的爱情是淤泥里开出的花。
《沉静如海》描募了花的凄美,那《柏林的女人》,无疑是淤泥里的那部分。
改编自一个女记者的日记,真实而残酷。
二战后期,苏军占领柏林。
女主和当时所有的柏林女人一样,都成了苏军报复和泄愤的对象。
良好的教育似乎反倒成了最大的短板,加剧了不堪其辱的痛苦。
她选择把这一切在日记中记录下来,也许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信念,做为活下去的支撑。
为了活下去,女主找到了苏军少校安德烈,和另外几个女人一起,得到了庇护。
有了食物和暂时的安全,也有了不得不接待的苏联军官。
安德烈的妻子被德军杀害,痛恨德国人,经历暴行的女主则认为苏军残忍而粗鲁。
这样的两个人之间,有侵占,有交易,有报复,唯独不可能出现的,应该就是爱情了。
然而爱情有一点是像战争的,经常会突如其来,也一样无法阻挡。
他们长夜相拥,交换爱与思想。
至少这一夜,你不是苏维埃,我也不是法西斯,我们都是战争的孤儿,是命运裹挟中的尘埃,不妨碍一个理解的拥抱。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理解后的吸引让他们相爱,无论这场爱的布景多么不堪。
于是淤泥中开出花来,绚丽迷人,脆弱短暂,开始与结束都不由自己。
安德烈调任,他们牵手,凝望,眷恋,不舍,女人选择留下来,离别的话语却是感谢,她对他说:感谢你给我机会了解你。
女主丈夫回归,但已经无法继续在一起,那本曾经给予她支撑的日记,却是丈夫无法容忍的刺,最终选择离开。
有人说人性只是衍生品,人本质上只有神性和兽性。
战争与爱情,大概都源于兽的那一部分吧。
然而爱恋,却在其中停停走走,慢慢闪现出神性的光芒,为我们驱散,那些叫做绝望的黑暗。
本片原名为《the downfall of berlin》,德文是Anonyma - Eine Frau in Berlin,直译成英文自然是A woman of Berlin(柏林的女人)。
这不是一个女人或者几个女人的故事,这是柏林在面对挫败的时候的选择。
二战的电影多如牛毛,却很少有这样的角度。
得感谢德国人,这个国家不仅仅勇于接受自己的错误,也勇于回顾自己的伤疤。
影片采用一位匿名者讲述的形式,以柏林陷落为背景,让匿名者说着一个比一场战争的失败和城市的陷落更为让人纠结的故事。
那就是苏联红军的某支部队,驻扎在柏林某火车站附近的街道,他们“空闲”的时候,就将周围居民楼内的德国女人,无论年轻还是老弱,都变成“特殊资源”(妓女)!
其中有些军官因为文化程度较高,试图觉醒或者改变,但是~~~~假借仇恨的面具行使报复与泄欲,谁又可以阻拦呢?
那是二战啊,人类历史最残酷的战争!
“生活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哪一个更重要?
”本片也是根据一部禁书改编,出版后的原著和公映后的电影,都引起很大争议,因为在残酷的真实战争世界中,女性,尤其是战败一方的平民女性,她可以有什么选择吗?
的确是没有人能够回答这种疑问,非黑即白的世界,在面临战争选择的时候更加是不可能。
战争造成的伤害的确在所难免,是不是为了躲避伤害就不择手段?
很多人都会说,女人天生就是弱者,所以只能委屈就全。
同时,我们发现影片的一个小情节,当客厅中妇女们陪伴红军官兵畅想欢乐的时候,厨房内,二位德国男人正在探讨战后德国经济、政治恢复的问题,他们并且对于苏联在欧洲的野心也进行了一番衡量!
于是烧毁了保存的一册元首图书,开始面向未来!
请问,有比这种力量更可怕的吗?
客厅内跳舞的军官们!
这些德国女人,有几个不支持她们的丈夫,兄弟,父亲在东线的“胜利”?
她们的男人打败了苏联人,就会去强奸屠杀苏联女人。
她们支持这样的一个邪恶的目的,那么战败被苏联人强奸被杀,就无可厚非了。
圣经有云:那动刀的,必被刀杀。
虽然这些年德国佬一直想通过影视作品给自己洗白,但给我的感觉就是:滑稽。
就像一个黑煤球,总想变成白的,跑到灰堆里滚来滚去,变成半黑不灰,实在有趣。
棒
还是反思,所谓的国家地域人种,看来更像是一些别有用心的反人类群体所创造出来的借口,战争就在这些堂而皇之的字眼下蔓延扩张,所以如果世界再次掉入极少数人所发动的战争中,我想很多人也搞不清国家对于人民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再,同样是从敌对立场和女性视角出发,但比<南京!南京!>更意味深长
这五星纯粹是给那些在战争中仍坚强生活的女性的。从另一个角度想,比起苏联的女人们所承受的苦难,这点小伤又何其矫情。记得片中的一个苏军士兵反复质问:为什么是俄罗斯?女记者无言以对,其实她也只能无言以对。
不能奢望在战争中人们能够保持人性,战争就是毁灭、报复与摧毁,它会无限放大所有人心里的恶。只不过苏联或者说我们打赢了这场所谓的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而已。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果然不能随便挑个非CC出品dvd就拿回来看。。。 片子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拍战争背景的片子不带一面打着人性牌一面扮演受害者的,这本来就是没人是真正意义上的好人,每一个人又都是相对无辜的事。
好题材被拍成糟糕了,很明显是导演的问题.
我挺希望女主跟着安德烈回俄罗斯的
好片子,可惜阳光字幕组的翻译烂透了。。。
看似呼吁反战,实则仅仅反战败。
历史的悲剧
帝国的毁灭续集,同一家电影公司,演员都有几个重复的。然而,拍得很差,镜头凌乱,人物浅薄,重复冗长。
四星起开,虽然字幕略糟。演员好稳。视角还是比较独特的,也尽量做到平衡了吧,俄国兵口中德国兵对乌克兰村庄孩子的暴行真令人揪心。战争总是把人兽性的一面激发出来……
电影音乐非常的棒,仿佛倾诉着战争的痛苦。影片的镜头干净精致,一如以往的德国电影。战争中没有胜利者,俄军令人发指的强奸,女人们为了生命的顺从,自己丈夫的不理解,一切的一切都是战争的悲剧。但影片节奏缓慢再加上云里雾里的字幕,让影片的观赏性大减,不过影片所展示的真实的历史算到位了。
瞧,这便是你们"神圣的战争",多么下流和不堪。可是没关系,反正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哎哟我去,还有这种睿智片子,豆瓣的精神纳粹人不少啊,还黑苏军,没苏军你们现在就是日本德国鬼子的奴隶
德国自己拍的,,,你们还是不了解苏联 怪不得当年会被灭了 把敌人搞成电影里面这样 不说明你们更没用吗 如果他们在找女人你们在干嘛?
我想同情你,可你不值得同情。因为这是战争,因为你是侵略的一方。
提醒我有着那么一段历史.也让我好奇,在前苏联接管的开始,一定会有着那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可是这部片子并没有打动我.
这个角度很值得深思,人都是怎么挺过来的。
不是只有好人坏人一种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