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长恨歌》。
以关锦鹏的电影修养以及精细,电影自然不会差,说到影像的精致,颜色的配搭,剧本的细腻,显然还是在一般电影之上。
电影的开头我是很喜欢的,尤其是仿宋体的片名,黑底,穿插全片的小楷,竖体,只字片语,交代一点情绪,以及背景,还有旧人卒去。
他让所有人都死在异乡,只有王琦瑶留守上海,与这座城市共存亡。
这种出字幕的方式,很沟口,很东方,候孝贤也用过。
我是喜欢的。
故事的讲述方式我也是喜欢的。
小说原本我不喜欢,我一向不喜欢一辈子的长度,什么跌宕起伏的人生,爱恨情仇的纠葛,还有大上海乱世佳人的调子,以及王安忆过分庞大的野心:王琦瑶就是弄堂的女儿,王琦瑶就是上海。
说实话,我觉得很恶。
关锦鹏的故事讲得浮光掠影,攫取片断。
画卷般的,人物众多,戏分寥寥。
重的戏都是感情戏,虚掉了时代,国家,重的是男女私情。
蜻蜓点水般。
间离。
郑秀文到底演的怎么样?
我想这是我最想知道的。
因为采访过她,更加好奇。
我采访的时候,意外言谈甚欢,还满喜欢她。
又因为听她说了许多电影的点滴,还是觉得想看的。
公平的说,郑秀文显然已经突破和提高了自己,但是距离一个好的女演员的标准,还是相差甚远。
与胡军的激情戏,比如突然从背后抱上来,那种小感觉的拿捏,还是不错滴,但是大场的重头戏,明显还是弱得很,她的表达,还是撕心裂肺,捶胸顿足那一种。
看得出,很卖力,很投入,很苦,很真,但是……不美了。
并且糟糕的是,她与所有人的对峙,争吵,出来的情绪都是同样一种,没有层次,没有分别。
而三四个年龄段,不同的岁月感,似乎也不是很精确。
对四个男人不同的感觉,一个女人的坚韧,狡猾,艰难,幸福与心酸,——她并没有表达出来。
造型帮助很大,我个人觉得老妆比较牵强。
(确实胖了很多)相比,梁家辉实在演得好太多了。
他的那种潦倒,凋敝,那种温吞和疲倦,斯文,斯文没落后的斯文,以及守护这段感情所能体现出来的绅士气度——真是很高贵的。
胡军很不错,他有点匪气,有点柔情,是一个女人可以托付终身的。
吴彦祖也不错,我很意外,他能在瞬间爆发出来,可以哭,可以掉头,可以想承担但是无力承担那种无奈。
他骨子里有华贵的公子气,很好看那种。
黄觉就是年轻吧,躯体有力,显得肉欲,有些危险,好似一出场就是犯罪,注定了结局。
结尾不是很好,但是那两句话还是很出色:“一个城市永远不会老,因为每天都有年轻人走向灿烂的明天。
”只有他对她的爱,能让我有点感触吧。
看完了意犹未尽,想看《阮玲玉》。
于是拿出来重看。
张曼玉被众人指摘,悍然漠然的一个回头,顿时,再次(不知多少次了),又征服了我。
而《阮玲玉》的影像色调偏黄,偏暖,《长恨歌》偏绿,偏冷,更细致雅洁,但是太新了,簇新。
音乐,我则完全没有印象。
不过白光的歌声响起时,我笃定的说:“白光!
”《阮玲玉》有三个层面,也有纪实和电影两种影像,感觉丰富,对照。
《长恨歌》比起来,到底是单薄了。
《长恨歌》的拍摄技巧,最典型的方式是大量使用了“黑背景”。
这个特点,在当代的其他电影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既体现出电影导演的独到审美,也体现出画面跟故事情节的合理的共振。
因为我是先看了《银饰》,之后才看《长恨歌》,所以对两部片子之间,格外有一种不自觉的横向比较。
我觉得《银饰》里面大量使用了“阴阳脸”的摄影方式,比如小银匠第一次给小媳妇送银饰时候,镜头游移在两个人的脸上,一会儿是小银匠的脸,一会儿是小媳妇的脸,都使用了半黑半白的用光方式,出现出“阴阳脸”的特殊效果,很一种故意的暗示。
《长恨歌》就不同,其中的脸,很光亮,但是脸部之外的背景,就非常暗,形成了特殊的“黑背景”效果。
这一点,有些模仿伦勃朗的人物肖像。
只不过,伦勃朗的绘画中特意使用了高光,而《长恨歌》里面没有使用高光。
就我看来,《长恨歌》的这种方式,并不精到。
因为电影语言,完全可以表现得比伦勃朗的绘画语言更为丰富的变化,但是,《长恨歌》没有做到,这显然很令人遗憾。
《长恨歌》的字幕方式,我也不喜欢。
主要是因为用得太多啦,打断了电影的连贯性。
如果你使用一两次,交代这段情节跟下段情节之间的关系,其实也就可以啦,偏偏电影中使用得不厌其烦,这使我感觉到导演和编剧都没有能力从王安忆的小说的叙述模式中跳出圈外,这令我觉得非常的蹩脚和不过瘾。
电影就是电影,它要有自己的方式和特点,片面地模仿和抄袭小说的叙事方式,这就自己把自己给坑害啦。
再说啦,何必呢?
《长恨歌》的结尾,很有意思。
但是,我不觉得这是电影的创意,而应该归功于小说的精彩。
它把观众的视野,拉回到若干年前的青春记忆,这个表现方式比较好,比较唯美,比较轻松和惬意。
那人,那伞,还有那话,跟观众的心情一起,共振,共鸣。
也许,这也可以算是这部影片最打动人心的情节之一吧。
恨有多长。
應該比愛長久。
以前上學的時候最恨長恨歌。
以及將進酒等等。
明明是詩,偏偏長的都快趕上小說了。
最要緊的是必須記清楚,考試要用到。
平時誰說話還能一直詩來詩去那就厲害了。
关锦鹏一直是個有些悶的人。
從他的藍宇,有時跳舞都能看出。
這個人性格中的固執堅持了他的悶,讓所有看電影的人一起陪著悶。
所有的影片風格都是一樣的。
用細膩的手法展示了愛情的細節。
眼波流轉間,風清雲淡。
鄭秀文明顯的老了。
歲月年華是一個女人最傷痛的軟肋。
男人只不過過眼煙雲。
那么多人都走了,留下的只有傷痛做伴。
王琦瑤每每在床上哀求那個男人能多留一段時間,要的,不過是溫暖。
就算最后死在男人的手上也應該死而無憾吧。
梁家輝飾演的程先生在感情上一直很懦弱。
想愛的永遠愛不上,就算預料到愛的人會栽到男人手裡也悄無聲息的默默關注。
他所有的秘密就在一扇黑布帘后面。
當王琦瑤揭開時,他憤怒的維護著自己的感情。
程︰你不要動我的東西。
王︰你的東西?
照的都是我怎么是你的東西了。
原來他從來都不曾介入過王琦瑤的生活。
從開始看這部片子的時候心裡就隱隱的揪緊。
壓得我喘不過氣來。
沒看過王安憶的原作所以也沒有什么失望。
只是一個平淡女子的一生就像響雷在我頭頂炸開。
劈哩啪啦做聲。
你這一輩子都會栽到男人手裡了。
朋友在多年前就對我說過。
仿佛照鏡子,王琦瑤在歡愛過后的落寞表情沒有人會看到。
你愛我也不過是愛我的肉體。
如果真的只是愛我的靈魂,請你不要靠近我。
我沒有落淚,盡管心隱隱的痛。
影片看起來很現實,其實主旨仍然是愛。
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為愛。
如果現實,那王琦瑤就不會在后面的感情中黯淡下去。
她會活的出彩多了。
最喜歡結尾這一段。
當年華已逝風韻猶存的王琦瑤同與她女兒一樣大的男人老克臘,兩人赤身裸體在暗暗的燈光中相對,她再一次苦苦的哀求,留下來再陪我一段日子吧,過些時候你再走。
男人說,反正我早晚都是要回來的,早走晚走有什么區別。
她愣了一下之后笑了。
此時,愛也已經不是愛。
反反複複要的溫暖為什么就那么難得到。
影片有些匆忙。
想要詮釋的東西太多,反而有點突兀。
感情被分成一段一段的歲月,淺淺淡淡的過了。
只是。
此恨绵绵无绝期。
电影远远不如原著好看,郑秀文的角色与记忆中王璐瑶的原形相差甚远,虽然也看过不少她的电影,其间也不乏好的作品,如孤男寡女 瘦身男女 嫁个有钱人 现代钟无艳.....但这次的出演,实在有些失败,她的气质与骤然望去的风情跟旧上海的王璐瑶没有任何交集的地方,加之生涩费力的普通话,整部影片很难让人进入状态,如果你喜欢王安忆,建议你可以读小说.
猜想关锦鹏选郑秀文的初衷是看中她的平常气,郑有她的好:小人物、干净、清秀,独独缺了最重要的一个:上海女人的底气,那种身着普通衣服也能支撑起一份贵气的骄傲,那种退到鸽子笼也能从容不迫的锐气。
这种底气来源于她们对自己的自信,对城市的自信,靠着它,她们才能继续汲汲追求自己的美好未来,即使最后的结果是输,也不怕。
但是这一点,郑秀文却没有。
自始至终,她都显得异常虚,心是虚的,神态也是虚的,对剧中人的反应也是。
这种“郑氏虚症”,我们在之前的港片里看过,迷迷糊糊的小白领正是因此才多了一份可爱,但我们的王琦瑶,怎么会是这样的人。
她如果真的这样虚,怎敢与李主任在一起,怎会放纵自己与康明逊的感情,怎会在中年时又开始一段莫名其妙的黄昏恋?
我们在片子里处处看到王的绝望,起码在书里,那是争取过后不得不面对的绝望,但是现在,似乎只是一个昏了头的女人一而再再而三地犯糊涂。
我们理解不了她的痛苦,也理解不了王琦瑶为什么是现在的王琦瑶。
另外,在很多地方,关锦鹏都像一个抖抖豁豁的学生一样有着莫名其妙的失误,觉得香港导演集体发昏,似乎一夜之间都找不着北了。
藝術電影跟你猜謎語,邊個位暗示乜,邊個位暗示物,如果你都跟電影人一樣有些小聰明,點會睇唔明?
自以為有點小聰明的人總是忙不迭要跟你打啞謎。
你通常都能猜對,小聰明不過是小聰明,謎語簡明易懂旨在皆大歡喜。
奇是奇在謎語沒有人猜對,通通猜錯,當然自是因為小聰明不堪賣弄,自以為一套所謂暗語,有人能讀得通,讀得懂,其實那全是不合羅輯的廢話。
小聰明上不了神台,啞謎並非透露秘密的暗號。
不知自己是不是太自恃聰明。
自問算是關大導的戲迷。
沒興趣看鄭秀文沒興趣看吳彥祖沒興趣看王安憶,都支持正版,走進戲院看戲,還巴巴的跑去買豪華座的戲票。
座位沒錯是很舒服,可我的心一點也不舒服,我甚至激動得想哭。
舊世界舊女子被新世界新社會淘汱是必然的,沒有誰青春永遠,花開花落,誰個也是明日黃花。
老生常談的命題,我看著銀幕目定口呆,堆砌的埸面,熟口熟面手勢,男人女人夜間貼牆而行,滿地樹影樹葉,突然慢鏡,零碎的故事片段,強作風格化的剪接。
我曾以為某些關口暗示某些事情。
可導演還是選擇以字幕交代每個人的結局,或故事的結局。
電影末段以字幕交代只有一個城市能永遠青春,至此,我真的很想大叫。
無端端哪裡來一個城市?
你這個謎語打得真有趣,作為一個自問有不多不少小聰明的觀眾如我,看著那些堆砌的埸面,熟口熟面手勢,男人女人夜間貼牆而行,滿地樹影樹葉,突然慢鏡,零碎的故事片段,強作風格化的剪接,都沒有看到電影中的城市面貌,沒有上海的城市景觀,沒有深刻的城市描述,我從來沒有在這齣叫《長恨歌》的電影裡看到任何叫作「城市」的暗號,城市的面貌為何,我點知?
更加唔會知,它有何青春可言。
電影人小聰明以為用上某些人某些符號能照辨煮碗來個複製,我真的很好奇,那些慢鏡倒一杯茶有何暗喻,那些剪接又是做什麼的?
這些著跡的符號從來沒有對劇情的發展有任何幫助,還是這些本來就是某些高深的藝術手法像我這種只有小聰明的觀眾根本不會看懂?
同樣的問題發生在女主角王琦瑤跟三個男人的三段情,有沒有人可以告訴我,女主角點解要好愛好愛那些突然從電影中冒出來的男人?
我的感覺是,那些男人在你眨一下眼之後就突然出現了,再下一個鏡頭就已經跟女主角在床上翻滾,零零碎碎的片斷,令觀眾如我,不知所措。
也不論鄭秀文的普通話合不合格,更不要提她的演技了。
玩猜謎遊戲自娛一下,我指著銀幕問,依?點解呢個人咁似YUMIKO既?
鄰座觀眾答,佢咪係YUMIKO囉!
吓?
YUMKIO D國語好似都唔差喎……認真九唔搭八。
有位影评家说,纸上看电影,很容易造成一种误读。
纸上说好的,未必就好;凡是在纸上说不好的,实际看起来倒还可以。
我深以为然。
其实看电影实在是很个人的一种体验,虽然不妨碍专业人士用专业眼光像拆解摄影机一样去拆解镜头,但大多数观众都不一定懂专业术语的,更多人看电影,只是为了在那短短的两个小时里寻找各自的体验。
多专业的影评,也未必能全部写出所有观众的感受,所以我说,电影是用来看的,不是用来说的;正好像诗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解释的。
张力越大的电影越是如此,越是朦胧的诗越是如此。
《长恨歌》出来之后,一片骂声,关锦鹏的片子,这是非议最多的一部。
大家都拿王安忆的小说来对照电影,却全然忘了小说和电影本来就是两种艺术形式,所有改编的电影大多都讨好不到哪去,越是优秀的小说越是如此,更何况,小说将近三十万字的容量,而电影不过是两个多小时的时间,这种比较本来就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难怪关锦鹏说,看电影不要看小说。
也是,电影借了小说的故事,拍出来之后已经有了自己的诉求和语言,用小说的尺度去要求,岂非是对导演的极大藐视?
哪个说拍电影就一定要忠于原著的?
幸好我没有看过《长恨歌》小说,据说这小说是极好的,王安忆细细铺陈上海琐事,把上海这座城市通过一个叫王绮瑶的上海女人描画出来,传神在一颦一笑一个小心思之间,渲染的是浓浓的韵味。
让电影把这种功力表现出来本来就不容易,让一个香港导演和一个香港演员来传递上海的神韵就更有难度,为什么一定要从电影上去搜寻原著的气味呢?
让我们抛开成见和小说,单纯来欣赏一个上海女子的传奇吧。
郑秀文在我心目中一直不算个实力派演员,虽然我喜欢她可人的笑容。
但《长恨歌》中她的表现的确是她所有电影里表现最好的。
不要去苛求她生硬的港式普通话,这不是她的败笔,是导演没有给她安排一个软浓的配音。
影片中郑秀文的表演就像王绮瑶的年龄跨度一样,也由青涩走到成熟,影片开始的戏段,还多少有些矫情,慢慢演到后来,不温不火的感觉就出来了。
我看《长恨歌》,宁愿把影片看成一个上海小女人的情感传奇,与四个男人之间的纠葛,是一个为了爱情而存在的女人的传说。
这样的女人注定是美丽的,宁可死掉也不会老去。
这样的女人在中国也只有上海才会有,那种风尘和优雅交织的感觉,注定会产生妖精一样的女人。
什么才是妖精一样的女人?
美丽的、魅惑的、精明的、强势的、不老的,而最终都是悲剧的。
如果不是悲剧的妖精就不是妖精,是妖怪。
电影中的王绮瑶就是这样一个妖精。
她美如不染尘烟,所以被拢入高官袖下做宠物,而人与宠物之间也不是不可能发生爱情的,胡军扮演的李主任,与原著相去甚远,却本身具足了让王绮瑶一见钟情的理由,何况上海小女人也是女人,对自己生命里第一个男人的依赖和托付,已经足以让她产生同生共死的幻想,郑秀文撞头嚎啕的表演令人震撼,但却非常真实地告诉我们,李主任真的是她一生惟一最爱的男人。
由此再来看郑秀文面对枪口的无畏和痛斥背叛者的行为,就显得理所当然,为爱情而变得勇敢,这不是王绮瑶的专利,是每一个女子都可能发生的行为。
而这种勇敢和果断一直在王绮瑶不同的年龄段反复表现,去堕胎时的坚强、相亲时豁出去的对白,让我们明白一个女人的韧性和冷静,的确有这样一种女人存在,这种对女人的解读有某些女人一定会懂得。
还有女人的小精明和小算计,在王绮瑶身上也不经意的流露出来。
背着好朋友去找程先生拍照、跟程先生见面时的矜持、及时与李主任针锋相对的那句“我穿得好看不好看,只有今天扔玫瑰的人才有资格说”(王绮瑶这么做一定是有意勾引李主任的,至少也是博得他刮目相看吧),还有她多年与程先生之间暧昧又清白的关系,也是一个聪明女人的维持,最厉害的是,她经历过的那几个男人,无一不是拿出真心来爱她。
李主任自身难保之时也不忘给她一个交待;康公子离开大陆后也是一直给她寄生活费;程先生更是用一生无怨无悔地守候着她;就连最后掐死她的老克腊,也毫不忌讳地在程先生面前承认爱她,出国后一定要回来找她……如果仅仅是一个波大无脑的女人,断不会让这些男人如此心甘情愿的,妖精般的女人是真能让男人感受到爱情的女人,虽然这妖精的爱情在第一次之后已经变得越来越功利和浅淡了。
她与女儿的那场对手戏也让人玩味颇多。
女儿要出国,直言想要老妈的体己钱,而此时正在染头发的老妈也不是一个全身心为了女儿,不为自己打算的人。
所以两人的争吵其实都是为个自的利益,但最终老妈还是妥协了,她拿出了一部分体己打发走女儿。
我想,在妖精的心目中,自己永远都不会不精彩,她的故事绝对不会因为韶华的消失而平淡吧,所以她什么时候都精心爱护自己,什么时候都要自私得为自己算好下一步。
电影有两处特别真实的争吵。
一处是王绮瑶和好朋友蒋丽莉之间的,蒋丽莉因为王绮瑶背着她去找程先生拍照而生气,跟王绮瑶要自己送她的发卡。
这段戏很有意思,仿佛回到小女儿时代与闺中姐妹之间小计较的情景,忽一会翻脸忽一会又好得笑嘻嘻,这是每个女人都有过的经历吧;还一处是王绮瑶和女儿之间的争吵,真实到残酷,完全撕下母女之间温情的面纱,女儿为了掏出老妈的体己钱不惜揭老妈曾为人情妇的老底,而老妈也不顾风度大声痛斥。
没有应该孝顺女儿,也没有应当被打击的贤良母亲,那么赤裸裸的较量,就连和解后母女之间温情的拥抱也令人怀疑,女儿的眼泪和忏悔只是因为达到了目的,而老妈不过是花钱消灾远远地打发了女儿求得一自个儿清净罢了。
为爱情而生的妖精注定要惊世骇俗。
王绮瑶在近知天命之年爱上一个青皮后生,这种爱情的本质已绝对不同于最初,所以她不动声色地掩饰着这段感情好好保护着自己,又忍不住哀求老克腊给她两年的时间。
这份爱情里,更多是肉体的而非精神的,用肉体的力量来揪住青春的尾巴,其实青春早已逝去,但只要有爱的能力,尤其是与年轻男人做爱的能力,也许就还能窥见自己青春的影子吧。
妖精不会老,但会疲惫。
老克腊只是王绮瑶折射青春的镜子,所以当王绮瑶接到李主任去世的消息后,她以无限的追思沉浸在对自己青春的回光返照里。
老克腊不合时宜的求救,就成了极其讨厌的行为,她因此翻脸无情,也因此送掉性命,应了她最初那句话:“你们都以为我不会伤心,其实他死了,我可以不活”。
影片到此,一个妖精的爱情圆满了。
这也是一个女人的爱情,一个经历了多重感情的女人,一生中一定有一个男人让她爱到幻灭。
如果遇上这样的女人你不要苛求,她总是为自己想得太多,缺乏做贤妻良母的气质,但她的存在是许多男人的梦想,梦想这一生还真正有过爱情这东西。
我就知道不能看不能看,一看就要出事情的,果不其然!
我最爱的小说啊,就这么被硬生生地撕毁,还是用我锺意的电影的形式。
故事的主线全部被编剧掐断不说,还莫名延长出N条线:程先生:原著里的程先生算是个正宗的老克腊吧,他爱王琦瑶的一生,一直跟着她走,为她影像,为她参加选美比赛张罗,为她做了他人情妇而开始与蒋丽莉恋爱,为怀孕的她忙前忙后地照顾,最终在文革的第一年不堪重压含冤自尽。
好好,电影里除了最后一条,前面的梁家辉版程先生都是做到了,可是电影里的他比起原著的他实在是品德差了些。
他竟然找了个妻子结婚而不是为王琦瑶守节,最终还被老婆甩掉了,这是程先生啊?
最后他文革的时候去上山下乡了一刚,编剧啊导演啊,你们的历史知识未免也弱了点哦?
就算这是个个案可以成立,他竟然活得比王琦瑶还长呢,真的是够窝囊的了。
这不是程先生。
蒋丽莉:原著里的蒋丽莉是一个绝对悲情的人物,她年轻时作为一个大家闺秀,爱了程先生很多年而程先生却没有给过她爱,两人是蹉跎掉了;她是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到了而立之年投入文革,可谓委身嫁给山东大汉,她的婚姻与她年轻时的幻想——那些罗曼蒂克的爱情故事形成了天壤之别的落差,最终于中年时死于癌症。
而电影里的蒋丽莉,俨然是原著中吴佩珍的角色设置,竟然在解放前举家迁徙去了香港,在那里成家立室,解放后回上海拿那边的优越生活刺激这里的王琦瑶和程先生,最后还活得那么长命。
天啊,您是蒋丽莉?
您的大眼镜在哪儿?
您的童花头在哪儿?
您的敏感细腻、恋爱幻想和革命精神在哪儿?
我不认识您,谢谢!
李主任:李主任在原著里算是个一笔带过的人物,尽管他确实贯穿了王琦瑶的一生。
问题在于,那栋寂寞的爱丽思公寓里真的有他给王琦瑶满满的爱意么?
且不说他到底是不是在解放前就死于飞机失事,就算编剧好心,让他多活了那么多年,还附赠他一个海外寓所和牧场以及闲适的晚年;而他在落难的时候,真的还会去找程先生来寄托他对王琦瑶的爱?
真可笑了。
他和程先生可有必要认识呵?!
他给王琦瑶最后的一点眷恋,就在那个西班牙花雕的木箱里了,就在那些小黄鱼上了。
再没有别的了。
胡军演得很好,然而他们可有如此深情得叫人恶心么?
还是说此片刻意要拿婚外情作为亮点?
貌似挺像这个用意的。
康明逊:其实吴彦祖也演得很有味道。
这个人物其实设置得不算很失败。
然而原著中康明逊时代的王琦瑶自食其力地过着日子,在弄堂里像一个传奇人物被无数人惦记着,背地里絮叨着,那种上海市井的气息在电影里全无;他们围炉夜话的场景奇妙地出现在程先生家里的时候也被拍得像在发癫,而且竟是那些个人,我没有眼镜可以跌,真的,我快吐血了。
演到这里的时候,要是吴彦祖看过原著(可能性不大),他估计都要乱了阵脚了吧,这叫人怎么演啊……萨沙:人呢?
哦,得了肺痨,在吃大白兔哦。
还改了国籍和长相呢,是正经人家的大公子吖中年阿叔!
老克腊:这个小孩子,zenzen不学好,本来是不体育老师么?
不是长在红旗下的恋旧上海小男人么?
黄觉一口北方腔,对王琦瑶的觊觎是建立在什么上面的?
你和张永红是什么关系?
交代吧,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反正你是最后的凶手了,别怪我对你的审问狠,要怪就怪编剧不让你学好,体育老师成了投机倒把的了。
长脚:抱歉,最后杀人的大boss,由于经济不景气,您的出场被我们的编导直接cut,您的工作会由老克腊为您接替。
他或许会洗刷掉您给人留下的不良印象,因为电影里的他对王琦瑶是诱奸+凶杀,罪名可比你重呢。
您安心啊,不用上场了。
薇薇:可怜你了孩子。
本来能去美国逍遥快活,偏偏编剧不让你好命,让你的老公从原著里对你好的一个男人变成对你不好,让一个傻傻的好命的丫头变成了一个精明的苦孩子。
何苦呢编剧,您的品味和品德我很想质疑。
总的来说,这部戏的责任不在演员,在编剧和导演。
若说他们不是领悟力太差,就是对原著太不尊重不负责。
长恨歌的恨可是一个简单的regret?
长恨歌真的需要这么苦情+艳情+无情么?
这不是长恨歌,绝不是。
三年前,同样是夏天,因为机缘得以看到《长恨歌》的小说。
却也因为机缘巧合里总是只能匆匆爱上又匆匆舍弃,所以三天的时间把原本该细细品味的作品囫囵吞枣算是了事。
记得当时一度看到头晕脑胀,因为很想把那些细至如画的字句全都刻进脑中,而另一方面又担心时间不够,不愿丢下一部没有看完的作品就离开。
到头来,事隔三年,小说的具体情节已忘了十之八九,只留下一些直观上和概念化的印象,原以为这样能对看电影有帮助,却还是逃不过失望的圈套。
我知道,对于小说改编的电影(主要指中文小说),一向不能抱太大希望。
本来就是不同的艺术形式,所处的起跑线也不一样,尽量客观一些会更有好处。
然而看完整部片子,竟找不出任何一个能让人动情的细节。
既不恨,也不悲。
惹要说起“长”,三十年的时间跨度,却像被咔咔剪成了几部MTV合辑。
对于情节的删选处理,如果不是有DVD封底上的影片介绍,我估计是摸不着头脑。
这种感觉有点像坐火车,任由外面树鸟人花络绎不绝,你所能看到的风景仅仅限于窗口之外一米见宽的范围。
只是可惜,这趟火车开得有点不对路。
先来说说郑秀文。
且不说更好的人选有谁,从相貌和她一直以来给人的直观感觉来说,我觉得她担当这个角色还是勉强可以的,她那一双眼睛和一对挑眉,还是基本符合我对王琦瑶的想象。
没怎么看过她的电影,但宠物情缘还是很喜欢的。
看得出来,她已经努力改正身上那种多年形成的港式作派,努力把王琦瑶刻画成一个上海女人,然而那一口普通话,一张嘴便露了马脚。
为什么不找个配音?
她的普通话也没有比吴彦祖好到哪去。
或者是在关导听来,这样的普通话还是够资格了。
和很多人的看法一样,在李主任死时,她那一场野猪似的感情爆发不仅显得突兀,而且做作和过火。
如果说寂寞的公寓生活让她压抑太久,可这样的压抑在之前的表演中也并未露出多少端倪。
而在与李主任之后的两个男人的感情戏中,除了必有一吻之外,看不出在她的心里果真藏有多少难舍难了或者孤注一掷式的爱。
表面上看来,她对康少爷和老克腊的感情流露还不及对程先生来得温情。
另外我还有一个极大的疑问。
为什么郑秀文在赢得三小姐桂冠之后的扮相比后来解放及文革时期的样子还要显得老态许多?
郑秀文的长相,属于受不起浓妆的那类,那一抹溢出唇线的口红,那一头钢丝一样的黑发,还不及后面的清素扮相讨喜,一点没有红颜娇媚俊秀夺人的样子,更别说小家碧玉了。
郑秀文是不是为了这部戏增肥来着?
我记得她的脸原来没有这么肉的。
不过既然这个年代流行瘦脸,又何必多此一举让大家审美疲劳。
胡军是没什么好挑剔的,基本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不论是出入欢场时的豪气作派,还是藏身旅馆时的落魄无依都游刃有余。
只可惜他的戏份再多也只有这么点,没法亮起整部片子。
吴彦祖的奶油形象本来很适合这样一个多情又无能的富家子弟,但这么两撇颇显阳刚的胡子加上去之后实在让人感觉不伦不类。
抛开原著不谈,他的出现似乎只是为了留下这么个女儿,而这个女儿在后来的情节承起中到底也没有担当太大的职责。
匆匆出现又匆匆离开,像是MTV里的背景演员。
黄觉。
一直都不太喜欢他。
不知道他怎么就红了,或者说到现在他其实也只是个半红不紫的状态。
影片最后他与王琦瑶撕打并最后将她杀死的场面,导演的处理也含蓄得太过头了,从头到尾,他也没有开口向王琦瑶要过钱,甚至没有说自己需要钱,好像他只是为了王琦瑶不让他留宿而将她杀了。
荒唐。
梁家辉。
如果没有他从头到尾迈力的表演,这部片子恐怕真要惨不忍睹了。
不果他真是老了,青黑的眼圈,瘦削的脸颊,一出场就让人看着心疼。
这么多年了,还是忘不了他在《垂帘听政》里出演同治皇帝时阴柔抑郁的样子。
如果说程先生对王琦瑶抱着长达三十年的隐忍,那么光是梁家辉这张脸放在那就已经足够了。
影片既然以程生先为线索,其中也插有一些旁白,那为什么不更好地利用这个手法,让故事能讲得更清楚一些。
还是说为了忠于原著,保持程先生默默无言的形象,不便让他过多流露心机。
那么这样大刀阔斧的删裁,又何尝不是对原著的伤害。
我不介意电影更长一些,只要能把意思都表达清楚,别总想着面面俱到,最后却面面未到。
本来一帮还过得去的演员,却被导演和编剧毁了。
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觉就是从头到尾都不对路,好像关了灯以后一群人瞎碰乱撞,最后拍出了这么个怪胎交给观众了事。
我很想知道每一位对小说大裁大剪的导演在着手之前都是怎么想的,他不会不知道汉语多么博大精深容量无限,他也不会不知道早有多少批评在等着他,当他把作品完成并带着它满世界飞的时候,难道真的一点也不感到心虚吗?
Let's talk about《长恨歌》。
真的不能在观赏一部影片之前先看过文字版,我有如是感慨。
因为文字有太多的空间可延展,而影像只有一个面目,两个小时的故事,到此为止。
尽管知道编剧一定读了不知道多少遍小说,经过比我慎重的取舍,然而,那些让我心驰神往的情景: 平安里的四人下午茶,炉火明一半晦一半,映着各人不动声色的心事;康明逊终于出口的一句话是:我没有办法。
王琦瑶笑了一下,问:什么事情没有办法?
康明逊说:我什么事情也没有办法。
王琦瑶挣着非要打开藏金条的盒子给老克腊看,他按住盒子,触到她的手,冰凉的,他不由握住那手,眼泪也流下来,她却还在说着,他看见了就会喜欢,就会明白她的提议有道理,她是一片诚心,她把什么都给他,他怎么就不能给她几年的时间?
……这些,通通都没有了。
还是让我有些怅然若失。
在原著小说里,王琦瑶的三个男人有各自的形态,李主任是命运的选择,最终也被命运淘汰;康明逊在大部分时间里被叫做毛毛娘舅,是个多情却软弱的男人;老克腊本质是善良的,但因为年轻所以残酷。
在电影里,李主任变得具体了,好像个偶像派的乱世枭雄,大概是想充分利用胡军的精湛演技。
只是,这样一个阶段性人物却平白占去了电影不少时间,让王琦瑶的一生之路走的愈发仓促。
康明逊在书中是暧昧的,在电影中却是模糊的,到底我也没看出他在电影中究竟是个怎样的男人,又是怎样从王琦瑶的生活中彻底消失的。
老克腊是完全面目全非了,不过还算完整充分,情节上可以自圆其说。
真正改的好的是程先生和蒋丽莉,蒋丽莉前前后后的纠缠在电影里变做寥寥几个镜头,干净了许多,也不显突兀。
程先生巧妙的成了全片的线索和基调,人物也丰满动人。
郑秀文是那种莫名其妙红起来的人,唱歌的时候,水平像个演员,演戏的时候,你只能当她是歌手。
故事开头,王琦瑶十八岁,豆蔻年华,懵懂可爱。
可惜郑秀文一出场,便赫然三十岁女人的样子。
里里外外分明是熟透了的神情,还努力扮着天真,和女伴嘻笑打闹怄气流眼泪,观众看着都替她痛苦。
到了该五十岁年纪的时候,她又过于轻松了,顺理成章的表情里看不出一点儿人生波折的痕迹。
从头到尾,郑秀文都不曾真正变成王琦瑶、领会王琦瑶,不然不会出现那一段表演:李主任离开后,王琦瑶突然发狂,在程先生面前像野猪一样又踢又撞的哭号。
我猜这是郑秀文很得意的一段,以为卖足了力气就展现了演技,可是……究竟那是个十九岁的姑娘啊,至于这么疯狂潦倒毫无遮拦吗?
和她表演一样勉强的就是她的容貌,王琦瑶应该是比郑秀文美的多的,上海小姐揭晓的时候,郑秀文走上台前,西瓜太郎头,大饼脸,黄桶腰,简直惨不忍睹,这样的王琦瑶怎么可能我见犹怜呢?
程先生是整部影片里最值得一看的人物,梁家辉的表演,一举手、一投足、背影或沉默,仿佛处处是戏,然而又全然揉入角色里,寻不出哪里是戏,举重若轻,内敛细腻。
吴彦祖不知是否是被太漂亮所害了,表演得和剧中人始终有一定距离,镜头一瞄准我便分神,总疑心眼前是一张明媚的画皮。
胡军愈发有范儿了,据说近来在香港很受欢迎,香港演员多显阴性,难得一见如此铁血柔情,女观众们都被迷得七荤八素。
关锦鹏这个名字总让人联想到一些暗香浮动的旧时场景,或许是跟他过去拍摄阮玲玉、潘玉良和张爱玲作品有关。
然而,想要在这部电影里重温老上海繁华旧梦的观众恐怕要失望了,这部片子在旗袍、洋画、留声机和茉莉香片上花费的心思甚少,有点草草了事,倒是另一个细节,六七十年代的咖啡馆,服务员“呯”的一声把咖啡掷到王琦瑶面前,看的观众都忍不住会心一笑。
其实我的印象里,关锦鹏一直是一个风格朴素的导演,很少过分痴缠或者把玩情调,是不怎么“艺术”的。
影片的调子很舒服,从头至尾跨越了三个时代,还能显得流畅自然。
原著中爱丽丝公寓里的梅兰芳唱盘,不知为何被舍弃了,换作老上海那些再熟悉不过的靡靡之音,实在有些太过普通。
人物的对话常常以对切的特写画面呈现,也是不符合我个人喜好的,两米多高的一张面孔,看起来既单调又拥挤。
挑出这许多毛病,是期待和预设太重。
影片上映数日,评价却如此寂静,难道是王安忆和关锦鹏都已经太老了吗 ?
2022 年的分割线…豆瓣偶尔还有通知,我一直没看原因,今天发现竟然是因为这个长评,还有粉丝在继续骂我。
过了十来年,港娱沉寂,内娱堕落,与现在银幕上的诸位相比,郑秀文确实是德艺双馨唱演俱佳的敬业艺人,克己复礼,是港女的杰出代表。
随着香港的失落,港女也成为一个令人钦佩和心疼的词,在我心里分量已经超过当年的王琦瑶。
可惜在当初,有天赋有理想有追求的艺人太多,我还是遗憾这个并不适合的角色交给了她也折磨了她。
也可惜她如今过得安静质朴,却还是有恶毒的脑残粉过了这么多年毫无长进。
那么厚一本书,100多分钟明显不够演的,适合拍成电视剧~
到现在都说不上来大家挑毛病都在哪里
然而在错误的年代 却总碰到以为对的人
烂就一个字
毕竟改编自好作品
没字幕绝对不能看
en 2005
配角比主角出彩
虚有其表
郑秀文实在没有书中王琦瑶的气质,遗憾!
光影局限了文字的延想,荒唐了起初干净的梦
关锦鹏有别人没有的细致、小资,每一个画面定格都是那么唯美,光和影,人和物...同样是上海,关锦鹏的上海细腻、温柔,而到了李安手里,上海则变得混乱、写实...我喜欢李安也喜欢关锦鹏,这几天有空去看他的游园惊梦!
不像。。。
女人,一辈子要爱过多少个男人
郑秀文一口国语毁全剧
只为阳痿的梁家辉.
不知所云
女人和刻在女人骨子里的爱情
郑秀文演的一般
歌长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