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看下来感觉舒缓优美又哀伤。
有很强的日式悲剧审美倾向。
感觉是大和民族历史原因,孕育出了这种阴郁、悲凉感强烈的传统文化。
比起虫师,我个人更喜欢夏目。
虽然夏目故事更简单,表达也更直接稚气。
但夏目像是温柔的眼睛看向世界,哪怕见到苦难掉了眼泪,也是因为心是温暖柔软的。
虫师感觉本就是一双冷眼在看,无论遇到什么,不过是本就如此。
我可能不是很能理解这种含混的物哀之美。
很难从《虫师》这个名字猜到它的内容。
风格和《xxxHolic》有点像,但是内容与内涵更加让人回味,但《xxxHolic》其实可以说是诡异,而《虫师》应该说更像空灵。
里面的虫如同我们的生命,未知,美丽或危险,但都需要前行。
叙事如同水墨般的淡雅,如酒醉版的迷离。
背景音乐更是飘逸优美如同生命的精灵。
第一次看《虫师》的时候还在上初中。
记得很清楚,是亲戚搬来住的那个暑假。
断断续续地也看了一个多月。
当时只觉得喜欢那个气氛,喜欢音乐,喜欢人物一举一动都慢吞吞的感觉。
当然还喜欢银发汉子,哈哈。
在中二期的时候,也喜欢“万物共存”这样的大道理。
但也许也只是喜欢这样的字眼罢了。
现在再回头,打乱了顺序,依照记忆中的喜好一集一集重新来看第一期的时候,重点已经变了。
从前自然是对银古桑关心得多一点,也许不知不觉遗忘了他引导者的身份,仿佛整个二十六集就是为了塑造他存在的。
但这实在是个很蠢的理解偏差。
看虫师的人,怎么可以无视那二十六种悲欢离合。
在现在的心境下,倒是可以深刻体会到这一点了。
也许是因为心之壁被磨得太薄,产生共鸣的起点掉得太低,其中任何人的执念、恐惧、孤独还有信仰,都仿佛有着被放大了的力量。
虽然虫师里多得是给人心里添堵的故事,但它真正温柔的地方在于,里面的背叛者如此之少。
几乎所有的人都那么坚定,仿佛怎样都不可能拆散他们,即使这种忠贞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无论是爱人,父母子女,还是兄弟姐妹;乃至人与家乡,人与山林,人与虫——还有自己这道怎样都过不去的坎。
虽说银古桑到处跑来跑去如同破执大师,但也有人是因为这样的执念有了完满的结局。
虽然这种故事我多半都不相信罢了。
所以到了现在,我最喜欢的两则故事,变成了“旅之沼”和“天边的丝”。
前者是一则说不清哪里仿佛触及生命本质的故事。
想要溶于绿色沼泽的少女,是否以为它是更加永恒的不死之物?
但在海中被渔网捕获的一刻,却仿佛是死亡与生命在瞬间完成了交接一般。
“我想要在这沼泽死去的海边,靠自己的力量活下去。
”每次看到这句话,就哭得不能自持。
"天边的丝"则是谁都愿意看到的那种童话。
总觉得临近结尾处镜头的设置相当巧妙。
在那只有新郎一人出席的喜宴上,虽然有银古桑从门口路过微笑起来的画面,却自始至终没有让虫状态的阿吹出现。
但这样一来我们便知道,她确实就在那里。
当然,那些其它的故事,关于时间,追逐,幸福,赎罪,天职……都是普通而平凡的生命历程。
所以,每当看见有人评论故事中有些人物的行为的时候,我还是会觉得,这对虫师这样的故事来说,实在是多此一举了。
不过,不予置评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银古桑有冷的眼睛和热的心,这既是旅途带给他的,也是旅途的意义所在。
与接近生命本源的生物打交道的人,并不会因此高看或者低看离本源最远的人类,就像见过光脉流的人并不会因此就忘记银河的光芒一样。
常年行走在两界之交的银古桑,深知二者的力量与极限,才有决定干涉还是不干涉的底气。
不过,看见他与淡幽约定以后一起旅行,与啸春中的姐弟约定还会再来,还是会察觉到这种冷静与明察之后的代价,还有必将被吞噬的命运。
旅途看似浪漫,实则是“只为了生存而进行的人生”,是“没有闲暇的”。
每当他离开一个地方,任由那里的人继续各自的人生的时候,就仿佛是在声明那也不是自己的人生一样。
于是我现在也觉得,把这样的人当做自己暂时的扶助,也太辛苦他了(苦笑)。
虫师可能跟其他动漫比达不到万人空巷的地步,但是对于看过虫师两遍以上的人来说,popularity不是问题,他们看到了自己一直所坚持的追求理想都在这部片子中得到了慰藉;他们看到了还有这么一个人拥有着跟他们一样悲天悯人的胸怀,虫师在这群人心中是永远的圣地,不会褪色
“不要让恐惧和愤怒蒙蔽了双眼,万物总是遵循自己的规则生存着。
能够逃脱的话,聪明的我们当然会逃走,所谓虫师就是自古以来一直在探求这种方法的人。
”如果说要在动画里选出一部可以称之为“艺术珍品”的,那么,我只会选《虫师》。
旁白、台词、配乐、色彩……每一集都互不相同,却又融为一体。
静谧的、空灵的、深邃的、悠长的;或喜悦,或伤感,但喜悦都是淡淡的,即便伤感也是淡淡的。
虫师,让我无法感觉到它是一部动画的存在,反而更像——一部叙事散文诗集,饱含哲思的诗句经由旁白或人物口中款款道出,仿若流淌出的山泉或溪流;一卷长长的水墨画卷,春夏秋冬,人情冷暖,在百变的山水颜色里呈现,绿的沼泽、白的雪、粉的樱花、七色的彩虹、金黄的蝴蝶……;一套清新而带伤感的民乐组曲,每一个故事都有自己的曲子;每首曲子都仿佛是为那一个特定的故事量身定做的,以至于你感觉不到那时配乐,而误以为是故事本身在轻声弹奏,或吟唱;那乐声,淡淡地流淌出来,又淡淡地持续下去,一直到没入片尾的字幕中去。
即便虫师并不是我最喜欢的动画,它也不见得是故事讲得最好的,也不见得是画风最美的,也不见得是配乐最出神入化的,但却是所有的东西加到一起宛如一块碧玉,一朵奇葩,或者说,宛如故事中那些异世界的、神奇而灵异的“虫”一样。
虫师绝不是那种让人一口气看完的,而是像每天一小杯酒,品一点足够,意犹未尽,并期待着第二天还会有。
虫师的哲学理念,或者说是自然观,倒的确有点宫崎骏的味道:所谓的“人与虫和平共处”。
在某些集里特别明显:例如第十一话“沉睡的山”,杀山神而让人取而代之,最后还是以无奈和悲伤的结局收场,山复归它本该归属的主人;第十八话“抱山之衣”,人需要与其家乡土壤中的虫共存方可健康生存;第二十四话“篝野行”,人们不计后果地毁坏自然,本为了自保的目的,实际上却带来了更大的灾难;第二十六话“踏草之声”,山有生命,物产的富饶来自对山的保护,当这些都被舍弃,最后被舍弃的是人们自己。
而其中,在第二十话“笔之海”中,则借淡幽之口直白地说了出来:“不想再听杀虫的故事了”。
虫师的诗体旁白和台词,几乎在每一集里都得到了很丰富的体现。
给我印象最深的大概是第六话“朝花夕露”,第十五话“啸春”,以及绝对经典的、无可取代的第十二话“眇之鱼”。
特别是开场的旁白,用那种苍老的声音读出来,更带哀伤和感悟之情。
虫师的色彩,很难用言语描述。
我想大概看过的人都很难忘记“旅行的沼泽”里少女那一头的碧绿吧,或者也感慨于“抱山之衣”中绘于衣服上的青山,诧异于“啸春”里皑皑白雪中一片缤纷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春之角,或迷恋于“踏草之声”中紫的、红的、金黄的、变幻莫测的山雾。
令我更觉得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无论虫师想要传递的是怎么样一种哲思,或者是世界观,作品的好多处都感觉藏着现代医学/生物学问题的影子,只是作者用一种奇特的“虫”的世界观来一一解释了。
比如,第十五话“啸春”里,其实是在解释动物冬眠的现象;第十六话“晓之蛇”里,则充斥着早老性痴呆的症状;还有,最奇特的当属第二十二话“海中龙宫”了,那种奇特的“虫”能够将人的细胞还原成胚胎状态,从而实现人的“重生”(喂!
这不是所谓克隆技术最想做到的事情吗?
能够把所有已分化的细胞还原为具有全能性的胚胎干细胞……)所以,虫师真的不是一部动画,它只是以动画为载体的、奇特的、流动的生命形态……
6月果然是分离的季节。
在5月的预演之后,才刚重逢,银古还是挥手说有机会再见。
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我们未知的生命。
比如虫。
每一种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利和方式。
比如人。
所以,人和虫,要共存。
所以有了虫师,帮助人类认识虫,趋利避害,和睦相处,尊重生命。
虽然每一集里男女老少的面目似乎都有些雷同,但这并不妨碍这部片子散发出独特的个性。
最后一集里看到那些柔润潇洒的线条时,我突然想到丰子恺的画。
不能说它的画工最好,也不能说这剧本创意最新,但是当二者结合在一起,配上那样的音乐时,简直是这个春夏季里最能点燃视线的东西。
我很容易的在那些画面中沉静下去,沉静下去。
然后自然而然的,就开始敬畏自然,敬畏人生。
看过漫画。
作者在后记当中说,这套漫画的灵感来自于童年听奶奶讲的古老传奇故事。
的确,在整部片子里,能捕捉到好多古老的故事。
有时候故事温馨动人,有时候却沉重得让人不想说话。
而那些人物的一皱眉、一叹息、一微笑,都如此清晰的刻在眼前。
还有一点非常打动人心,是男主角。
银古,一个"看上去有些古怪、其实非常好的人",全身都洋溢着引人入胜的气息,随着他漂流的路线或者回忆,不难发现他是如何的有担当,善良,重感情,而且机智。
这样的人,是何等的珍贵呢?
于是带上了私人的色彩,我开始毫无顾忌的肆意推销这部动画。
【他总是沉默不语 表情淡然 手中褐色的烟卷忽明忽灭 浓稠的烟雾萦绕 那些名叫虫的生灵 充斥世界 环绕他的生命】 记得几年前还在北京读大学的时候,时常会去地安门鼓楼大街附近的小店里淘碟。
对北京而言,地安门外大街的道路根本算不上宽敞,笔直的街道直通向矗立的古旧鼓楼,仿佛时光在此延伸,从古至今。
灰砖黑瓦,请冷冷的古色古香,夏季梧桐繁茂,心情总是沉淀的。
街两旁许多爿小店,卖的却是游戏、光碟之类的电子产品,时常自己一个人淘上满满当当的回家。
第一次看到虫师,至今印象深刻。
严冬的傍晚,那时还在中戏本院的逸夫剧场进行紧张的毕业大戏彩排。
傍晚回家,便顺路去时常光顾的小店淘碟。
它放在一堆花花绿绿中格外沉静,墨色的背景里,一个银发男人独自坐在黑暗中,嘴里的烟升腾起旖旎的烟雾,空中,闪烁的奇异光虫四处游曳。
繁体字“蟲師”在这样深沉的画面里,就仿佛蕴藏着千言万语。
就仿佛一见钟情,我知道,我会爱他。
这般独特的品格和定位,一定不会是肤浅的作品。
【他的足迹 悠长而稳健 穿梭在雾气迷蒙的山林 或是夕阳西下的草场 他像是超脱了世俗的一切 固执的行走 他说 他的体质天生招虫 所以 无法在一处久留 也就意味着 他的一生必须不停旅行 注定孤独 注定漂泊 注定有始无终 却是如此坦然而坚定的 接受了这般的命运】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动画总是肤浅而幼稚的。
其实如今,很多深层次高素质的动画早就孕育而生。
比如“奇诺之旅”,比如“灰羽联盟”,比如今敏,比如押井守,比如大友克洋,太多太多。
动画其实是很好的载体,有技术,有资源,有市场;同时,策划,投资,制作又相对电影电视更加方便快捷,不受条件和金钱制约,可以随意缩放的想象表现力更是略高一筹,所以,不要小看它们。
虫师的故事很奇特,他的奇特在于艰涩,一遍一遍的观看,不解其中深意,却能用心灵感受到震撼,隐约间懵懂感知深沉的内理,却百思不得其解,是种很奇妙的感觉。
在《虫师》的世界观中,所有生命的最原始形态是虫,一种既非动物也非植物,最贴近生命远初形态的存在。
一般情况下,它们无法为人感知,却用各式各样怪异的方式,影响着人的生活。
就仿佛人生中一些喜怒哀乐,一些稀奇古怪,是因它们而起。
一小群人,他们看见虫,学习虫,了解虫,从而成为“虫师”,成为旅行者。
四处收集虫的各种信息和种类,同时也帮助旅途中因为虫而困扰的人群。
银古就是他们中的一员,故事跟随他的足迹,综观世态炎凉。
我总是不停思索片中含义,讲述的究竟是什么——是生命?
是人生?
是哲理?
是佛法?
一直到现在,不得甚解,却每每重新观看,总能得到新的领悟。
那好似一种,不需要知道底细,也可以悠然自得沉浸其中的魔术。
【银古说 虫 无好坏善恶之分 它们单纯的存在 影响着世间一切 人生如梦 是虫左右人生 还是人生孕育虫 虫是人之念想 还是人之念想造就虫 没有解答 无法解答】 很多喜欢《虫师》的“虫友”,总是意味深长的感叹片中深沉宁静的氛围,古典清冷的意境,水墨晕染的画面,以及悠远绵长的音乐。
无论从故事、画面还是内涵,《虫师》都是艺术而不是娱乐,是探讨而不是展示。
许多年,对《虫师》的敬畏和喜爱丝毫不减。
人生不灭,就不会停止思索。
那些渺小的人们,在故事里生生死死,恩恩怨怨,追寻或失去,领悟和完满。
银古始终如同局外人,好似没有喜怒,没有欲求,超脱而淡定。
他是经历过彻骨疼痛的人,大彻大悟后,他成了银古。
所有能达到如此境界的人,似乎总是相同。
经历人生难以想象的苦痛和挣扎后,能勇敢涅槃重生的人,便超然了一切。
对旅行的执着,也可以说,是因他而起。
敬慕他,向往他,便渴望旅行。
似乎很多事都相同。
【笔之海—— 淡幽和银古在林中散步 银古的淡然 淡幽的隐忍 两个人有相似内在 银古问 如果有一天完成了使命 最想做什么 淡幽说 想和你一起旅行 银古答 好 一定 如果我能安全活到那时其实对淡幽 也许也只是无法追逐的梦但 在我看来 淡幽是唯一能配得上 和银古一起行走的人】 以前,偶尔夜晚失眠,心情烦闷。
便不开灯,坐在黑暗的房间独自看虫师。
屏幕悠悠的银光闪烁,夜色沉静,最适合片中如水的意境。
不哭,不笑,不流泪。
却感觉随着音乐和画面,在银古低沉略微沙哑的声调中,荡尽铅华,回归灵魂深处。
生命多苦楚,生离死别,爱恨得失,还有许多许多。
看那些离奇的故事,映射出真实,心中一阵阵暴风骤雨,转而越发淡定自如。
我们看尽生命的苦痛和奇迹,才能如银古。
他一定寂寞,却明白生命本该如此,没有过多念想执着,自然而坚定。
【年少的他在池边看到永暗 黑夜侵袭 他迷失在永无止尽暗的迷宫中 脚下浓重的黑 一条光虫游移 那是银虫 美得目眩神迷 他想起女人说 遇到永暗 便会忘记一切 唯独 不要忘记自己的名字 如果遗忘 随便给自己命名 否则 沉落进永暗 消失无踪 我的名字 我的名字 他喃喃自语 银虫 银古 我的名字 是银古 于是 从此 他彻底忘记过往 成了银古】 我们走过生命的迷雾,聆听夜色沉沉中山峦的低鸣。
沼泽流逝,自地底旅行,执着的游向大海,涅槃重生。
来自海境彼端的想念,终究缘起缘灭。
一夜架起的桥,支撑不住生命的重量,轰然坍塌。
为深爱之人,不惜砍断根茎,只为他的欢喜笑靥。
一日死亡,次日重生,面对无限延伸的广阔时空,宁愿内在短暂而充实。
冬日幻影,呼啸春意,只为一睹奇幻的魅影,不惜长眠其中…… 银古,银古,你的足迹,如今,又到了哪里…… 【啸春—— 彼岸之冬 万物潜息 唯拟春之物萌发 曰之幻春 寂静如蝶振翅之音 轰鸣似于寒冬啸春之声 不绝于耳】
虫师的一集《拟春》。
银古在春天照例背上行囊离开小男孩问:还来吗?
银古回:至少不是在冬天小男孩问:为什么?
银古说:人在冬天,很脆弱啊冻结的山峦里萌发虚幻之春雪地中的灯火仿若邀君停驻生物也罢,虫也罢人亦然恩,人的一生,何尝不是时时处处萌发虚幻的繁荣华美,邀人恋恋此生,不忍放手?
恋生,终究也是脆弱啊。
虫有各各不同赖以为生的方式,自然天成,也许难免伤害别的生物,人要警醒;但它们也不过是自然中的邻居,人不能不爱恋它们的脆弱和绝美。
警醒着,注视着,爱恋着,共生着,这是《虫师》对自然的态度,如许清淡,如许绵长。
已经是第3次观看这部作品了(部分特别喜欢的篇章多看了几遍)。
个人觉得本片适合一天看一集,效果会比连着看更好。
每天晚上观一章是最大的享受,把片尾曲也听完,然后就可以睡觉去了。
(不过,真人版并不在我感兴趣的范围内。
)可能因为同样涉及神话的缘故,很多人常把本片和《夏目友人帐》相提并论,但我觉得两者并没有多少可比性,而且从个人情感来说,我彻底地偏向了《虫师》。
至少《夏目》除了比较喜欢的几集外,其余的我是不会大幅度去重看的(特别需要一提的是,《夏目》中我最喜欢的是小透登场的那几集,而最受欢迎的卖腐篇章恰恰是我最不喜欢的)。
好了,来给《虫师》的各个故事排个名(个人观感,请勿较真)——(明细部分非喜欢的程度,而是标题顺序)一:1.绿之座(緑の座)2.睑之光(瞼の光)3.柔软的角(柔らかい角)15.啸春(春と嘯く)20.笔之海(筆の海)26.踏草留音(草を踏む音)二:4.枕小路(枕小路)7.雨后彩虹(雨がくる虹がたつ)12.独眼鱼(眇の魚)17.取虚茧(虚繭取り)22.海之宫(沖つ宮)25.眼福眼祸(眼福眼禍)三:6.吸露之群(露を吸う群)8.来自海境(海境より)10.栖砚之白(硯に棲む白)13.一夜桥(一夜橋)14.笼之中(籠のなか)16.晓之蛇(暁の蛇)18.怀山褂衣(山抱く衣)四:5.旅行沼泽(旅をする沼)9.沉重的稻穗(重い実)11.沉睡之山(やまねむる)19.天边之丝(天辺の糸)21.绵胞子(綿胞子)23.锈蚀之声(錆の鳴く聲)24.篝火行(篝野行)
我在看这片的时候也跟朋友讨论过两个问题,一就是这个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二是银古为什么是全剧中唯一的穿着现代服装(POLO领T恤、牛仔裤、大风衣、皮鞋)的人物。
先是确定了这个故事的背景是发生在近代的日本。
从剧中所有的人物(不包括银古)及每个人物出场场景时的衣着来看,这至少是19世纪中期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社会环境。
(因为里面有出现了雇佣工人,明治维新后一些作坊才出现的雇佣关系,而且也没有充斥日本德川幕府时代泛滥的日本武士。
)之所以把故事安排在那个时代,(不排除是因为日本从那时候开始走向鼎盛时期这个因素)首先是当时的是作者想表达的这是一个强调在大自然中,所有的生物都是独立的生命体,都是平等共存的。
而那纯粹、纯朴的如同画中的美景,和谐的共生环境,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以及所谓的现代化的发展中,均已不复存在;其次,这样安排,对比放在自然科学高度发达的现代的社会中,一切现象都被唯物主义的理智型科学分析的如同照了X光的人体一样只有冷冰冰的骨胳影像,无任何浪漫的色彩及唯心的想象空间;最后,如果把故事完全照搬在古代,相对于当时的社会认知度,一般剧中所发生的故事似乎只能被浓重的神话及迷信的色彩给渲染,而这种纯粹的唯心浪漫主义推托型的故事也是作者最不情愿的。
所以作者安排了故事的背景是在还没有受到现代文明污染但也有了一定的现代科学认知度的近代。
而故事中的银古的现代形象,个人觉得这是作者的一种表现手法。
仔细去看,整个人物的描绘在这部片中,在清一色的古装氛围下,是唯一的一个使用白描手法画就的现代人物形像,线条与其他人物相比,非常简洁。
而这样一个人物在一大片细细勾勒的山水风景及细腻的画面背景衬托下,一细一粗、一古一今的比较也更加鲜明,突出了银古这位虫师的超然独世,仿佛空灵并带着虚幻味道的仿佛并不是唯美细腻的山水及风景,而是银古这位如迷如雾一样虚幻的虫师。
有一点在剧中表现的非常鲜明,就是银古对生命的态度,异常的执著。
而且不管是对虫还是对人,他都以平等的态度去思考并且去解决这两者在生存中产生的种种纠缠与矛盾,就像是一个处于人族与虫族间的使者。
但是,作者又没有把银古勾绘成神一般的人物。
银古仿佛对一切都无动于衷,没有任何大起大落的情绪,可是偶尔也会耍点小手段,贪点小便宜,并且也会不耐烦。
比如,第一集中,说是不收取报酬,但却偷偷拿走了古董的绿酒盏;花大钱收了件名画师画在衣服上神奇的画,却在衣服画破损后一脸坏笑的要求画师另画一件赝品去转手给医生,等等诸如此类的小细节有很多,但让人在看完后不由得会心一笑,就像看到一个爱耍小心计的顽皮孩子。
也许,银古也是“虫”,而整个人类其实也是“虫”,生活在这个所有生命共享的环境中,为了生存而不断的去索取,去争夺更多更好的生存环境。
殊不知已在不知不觉中索求过多而对环境中的平衡造成破坏。
“一荣俱荣,一损皆损”,银古所做的一切其实只是给现代人们敲响的一记警钟:每个生命都在追求生存最大化,而这当中最索求无度的其实是人类自己。
此时再一想,银古对虫所做的放任而不是一味赶尽杀绝的态度,表面上看是在维护着虫的世界的平衡,但实际上,这何偿不是在努力维护着人类及整个生灵世界的平衡。
每当夜深人尽时,银古总爱坐在那条有生命本源的虫构成的光酒之河边上沉思,这条河,说是影响着虫的盛衰但这又何偿不影响着人类本身。
光脉上的群山秀丽,土地肥沃,物种丰富,人们生活富足安乐,一旦被破坏了,由虫的生命之源构成的光酒之河离开了这块土地,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大自然,还有人类本身。
其实看得再超然一点,整部动画片其实仿佛是银古在讲述着一个又一个的关于生命的故事,帮我们分析着生命的构成、生命所存在的原因以及维持生命的延续等等。
爱极了这部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动画片,唯美的画面,简洁的人物构成,从生命的角度对故事的剖析与讲述。
很平淡,片中没有大悲大喜,乍一看,似乎很沉闷且了无头绪,但再看下去,却发现这是一部很温暖的片子,到处都流露出一种对待生命与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银古的生活似乎也是现在的背包族们所最向往的生活状态了吧。
看完“最后一集”27集对staff的介绍,倒动了看原著的心。
为什么那么多人会觉得虫师安静、治愈呢?虫师里有那么多的苦难、羁绊、抗争、不解、折磨、眷恋……虫师根本无意让人平静,而是在展现人类饱受命运摆布的无奈于不甘,是对一切人为地为生命赋予意义企图的消解和冷眼旁观。
没有对错,只有生命。每个故事都短小而精悍,还偶尔夹杂银古的身世,银发碧眼,淡淡烟雾,不能常驻,却可守候,你,寂寞吗?
很平淡却很传奇。细细品味有点意犹未尽。但是不明白那么多人怎么看到那么多内涵的,亦或者人云亦云。望了一眼几乎都是打满分的。真的都看懂了?不打分的是什么?不好意思?囧了个囧。
看过讲解。人真是感情动物。
没看完。,看不下去了
日式的表意不清故作深沉,真是浪费了如此出色的配乐和意境
喜欢画风 喜欢配乐 但是故事真的有那么好吗?还是营造的氛围吸引人?人物设定如此单一 里面的人像是散不去的雾气一般下沉且压抑 来一下就散了。男旅人的歌谣 被束缚在原地的女人和小孩 越看越冷漠 看五集等于看一集
一开始看的比较沉闷,可是渐渐爱上了这部动画的“静”。通过一个个梦幻般的小故事体味到人间冷暖。。。人情世故。。。
虚高。
大愛。
2009夏~2011夏,两年终于看完了,期间被催眠无数次,大多归功于慢吞吞的剧情和语速。世界观很有想象力和哲学色彩。人设也太简单了吧,好几集的女主都长一个模样。 @2011-07-13 02:50:59
泡杯茶来看
安静地感动
连着看3集能把我看郁闷 又无法收手的好动画
好看
东方式唯美
一部可以看睡着人的动画
无聊啊!!!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岂有一件事情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哪知,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已过的世代,无人纪念;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