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一年前,当时看了很多部都是令我感触颇深的电影,甚至是这辈子或许都没法忘记的电影,包括刘奋斗的《绿帽子》、李杨的《盲井》、蔡明亮的《爱情万岁》等等,当然这些电影都跟我接下来要讲的没有太大的关系,只是觉得好电影需要分享给懂得欣赏她的人。
第一次看克里斯蒂安·贝尔的电影是《美国精神病人》,个人认为《美国精神病人》要比这部电影略胜一筹,但并不是贝尔的演技问题,他的演技还是同样的精彩,有过之而无不及,况且他还为这部电影瘦成了鬼一样。
只是这部电影在情节表现上有些过于做作,电影里的那些重要节点的提示也感觉有些生硬,重要的是整个故事的真相有些让人失望(还以为会是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以及最后男主Trevor在镜子前突然想起一切,并如释重负的不断重复着:“I know who you are!",贝尔的这场演技固然精彩,但感觉揭露真相的这个节奏并没有掌握好。
<图片2>如果最后”觉醒“这场戏放在他在岸边抛尸时,而抛出去的却是地毯和空气,这时镜头已经给到了一切的答案(很赞的一个镜头,一切豁然开朗),而他在回头时再看见黑人Ivan,这时经过一系列回想并歇斯底里的喊出:“I know who you are!",我想节奏会更连贯,效果会更好一点!
<图片1>不过这部电影却一直漂在我的脑海里,而且越漂越深,挥之不去,除了整体的黑暗风格以及幽灵般的背景音乐之外,很多情节也都深深地让我着迷。
男主Trevor彻夜的失眠,整日神情恍惚,这种痛苦,内心的煎熬只有经常经历失眠的人才能体会到。
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也正经历着失眠的困扰,我经历了一段一周45天都无法正常入睡的日子,持续了半年之久,每夜可能都要熬到凌晨3点以后才会睡着,严重的一个月是靠安眠药度过的。
失眠当然是有原因的,电影里Trevor的原因显而易见,而我的原因也无非是看不清自己的未来,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后来我学会了如何解脱,其实我们的一切痛苦,都可以从书本和电影中找到答案。
<图片3>Trevor每天深夜里都去机场的咖啡店,电影里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在Trevor的潜意识里幻想出小男孩的母亲,以及1:30那个时间节点,并与后续的剧情搭配。
但同一个地方重复不断地去,应该是我们很多人都会做的事。
有些人喜欢尝鲜,有些人喜欢守旧,但我想人应该都是会念旧的,应该都是有情怀的,都会有一些你经常去的地方,比如豆瓣,一个属于你自己的精神角落。
<图片4>Trevor是念旧的,他不像是个嫖娼者,就连妓女他都只找那同一个,以至于妓女会对他动了情并愿意为他从良,这种心理说明他不仅仅只是为了谋求肉体上的欢愉以摆脱失眠对他的困扰,更多的是寻找一个心灵上的慰藉,一个内心的避风港,所以他只会找她一个人,这样彼此会越来越熟悉,也会彼此敞开心扉的交谈。
<图片5>最后,我在思考的是电影中黑人Ivan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角色,对于Trevor来说,Ivan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就像薛定谔的猫,在他把裹着“尸体”的地毯抛向海里滚开之前,他是存在的,等他抛出后地毯打开发现一切都是浮云,他就变的不存在了。
<图片6>最近看了《探长来访》,我就会有意无意的把黑人Ivan这个角色和探长相比较,但探长这个角色在电影里的意图应该是明确的,他是上帝。
而我们这位黑人他并不是上帝,虽然Trevor是在他的一步步指引下想起了一切,并在他的目送下进了警察局,但他毕竟在车间里害Trevor走神并造成了重大安全事故,所以他不是上帝,因为上帝不会害你!
<图片8>那么他是魔鬼么,影片里我们大多是看到他丑陋不堪的一面,整个人物形象,不坏好意的笑容,缝着脚趾的畸形的手掌,处处都是坏人的痕迹,但结果却在结局反转,他背靠墙壁目送着Trevor走进警察局,俨然一个正义的形象出现在你面前!
但在之前的车间里他的所作所为又该如何解释呢?
显然他也不应该是一个完全的魔鬼形象!
后来,我想起心理学上的一个观点:如果你一直想着某件事情,你的潜意识就会潜移默化地驱使你的行为做出反应,不知不觉的你就会完成了这件事情(好坏都有可能)。
这个有点像《星际穿越》里提到的”墨菲定律‘(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回到电影中,男主Trevor长期失眠,失忆,精神已近乎崩溃,他是渴望睡眠的,他一直想找出自己失眠的原因,所以他的潜意识里出现了黑人Ivan、小男孩的母亲以及他自己想象的那些桥段。
但由于他的精神恍惚,时好时坏,所以黑人Ivan这个形象不稳定,时有时无,有时会做出魔鬼的事来,有时也会向上帝那样指引他找回逝去的记忆。
所以说,Ivan是他潜意识里的一个既复杂有矛盾的混合体,是他愧疚不安的灵魂的救赎。
电影中还有一个老掉牙的问题,“Who Are You?”,这句话其实就是问我们自己:我是谁?
,这是个亘古流传的哲学问题了,一般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这个问题应该能从他们的信仰中找到合适的答案。
不过我在很久以前听过这样一个答案,我很喜欢,借此分享一下,那就是:“我是我爱的人爱的人!
”<图片9>最后,这部电影对我个人而言是有一定影响的,积压了很久今天终于可以像Trevor那样如释重负的表达出来了,希望今夜可以睡个好觉,晚安!
在一系列讲述精神分裂的影片中,患者的双重人格,通常会得到外化,由两名风格迥异、对比鲜明的演员分别表现。
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如何使观众落入圈套,忽略掉贯穿影片中所有意义明确的指向性细节,从而忘记寻找两者之间实际上无处不在的联系。
这一类故事接近让-克劳德·卡里耶划分的第二种故事类型:讲故事的人了解这个故事,而听故事的人并不了解。
在这样的故事里,引起观众的兴趣并不特别困难,并不需要飞机坠毁或者大楼坍塌什么的(它们只是在浪费制片人的钱),只需要一点点神秘的不可知的因素就足够了。
而在讲述精神病患者的影片中,这样的神秘因素通常来自于“叙述者”的想象空间,即代表其第二人格的主人公的某些不合理行为(比如,他的突然出现与消失,并且通常地,他在其他所有人的记忆里处于空白状态)。
当然,电影发展到今天的浩大规模,也许我们考虑这个问题的机会越来越少。
曾经别致的叙事方式一再重复,而观众学会逐一识破影片中的种种陷阱,甚至他们从一开头就可以料想到结局(就像今天的许多鬼片那样,在观看之前,我们就可以猜到,它们大抵跟精神病或者犯罪心理脱不了干系),这时编剧所要面对的巨大难题就是,如何在已经有一个确定终点的前提下,持续而强烈的挑拨观众的神经。
在此意义上,《机械师》的做法,有一些是成功和值得借鉴的。
与另一部同样描写精神分裂的影片《搏击俱乐部》不同,后者中实为一体的两个主人公之间,由始至终穿插了一个名为玛拉·辛格的女人,而导演谨慎地将“三人从未同时出现”这一细小而至关重要的细节抹得一干二净,从而轻松地将观众的通常性解读引向了误区。
而《机械师》的主人公莱兹尼克比任何人都要忧郁和沉默寡言,由于沟通的极度缺乏,观众从一开始就不难猜出,莱兹尼克与数次出现的胖子(莱兹尼克臆想出的另一人格)其实就是同一个人。
不得不指出,围绕着黑人的事件过于诡异和夸张,以及导演过分在意两人间的外型差异,大概就是导致此处叙事失败的根本原因。
幸好,并非没有挽救的余地。
人物设定,莱兹尼克是一个事业失败的小工人,生活枯燥烦闷,长达一年的失眠令得他骨瘦如柴。
这个人物的设置一方面很大程度地切合了平常人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又具备某些不可思议的成分,比如他为什么会患上严重的失眠症,这本身就足以引起观众的兴趣。
而《搏击俱乐部》中,为了形成一个完整的反射结构,追根溯源的部分恰好被有意忽略掉了。
有一个定义说,所有的故事都是关于所知和所不知的游戏,而故事的全部功能在于,潜入不知之中以发掘新的事物。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耶稣的故事总是被不厌其烦地翻拍,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观众在明知黑人男子与主人公是同一个人的情况下,依然不厌其烦地去寻找他的根源。
叙事方式和故事本身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物,叙事有它自己的模式和技巧,而《机械师》中做得好的部分,是信息的隐藏与不断发掘(通常的做法是将前面反复出现过的小细节与真相的某种特性一一对应起来),以及冷峻阴沉的影象风格的运用。
《机械师》的视觉艺术,是写实而略微残酷的,破旧的房间、低沉的乌云,还有主人公干枯的身体,都宣扬着某种末世情绪。
事实早已证明,这样的颓废作风,对于现代人敏感脆弱的神经,总能产生巨大的冲击。
而最后的十分钟剧情,真正起到了挽救全片的作用——虽然它的到来晚得有点儿过分。
真相的揭示实现了所有信息的重组,看似牵强的情节终于有了意义,而影片也因此免于流俗。
此时我们终于发现,早些出现在电影中的事件,很大部分都不过是主角的想象,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而它们最终都成为了真相的暗示,且指向明确。
这一点上,《机械师》的做法与《停留》类似,只不过后者的剧情架构基础是幻觉而不是想象,于是就更加怪诞荒谬。
然而无论如何,关键在于,两部影片中最主要的故事,都发生在电影人物的脑子里,这与绝大部分动作片科幻片有着本质的不同,而观众(叙述接受者)在观看影片的同时,需要不断将自身获得的信息打破重组,于是从此意义上来说,故事又主要发生在观众的脑海中。
观众即是叙述者,又是被叙述者,因而生活中的部分情感体验,能够与电影交织重合。
这就是为什么《机械师》一类的影片,即使结构混乱不堪、情节颠三倒四、内涵晦涩艰深,却依旧可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甚至进驻到我们内心深处的真正原因。
就在那么不久以前我都以为电影是一种艺术,就想雕刻,绘画,甚至文学一样。
然后我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艺术的旁观者显然忽视了技术在艺术中的成分。
一块石头如何才适合一个作品,一个作品要如何才能在一块石头上显示出来,什么样的效果需要怎么样的雕刻和打磨,等等。
其实艺术充满了技术细节。
但是对于多数人来说,大家只看到所谓美。
前提是网络上没有人潜意识里为了显示自己的博学多识跳出来说你“不过尔尔,说起xxx的话我还更喜欢ooo一点,因为(以下省略带有无数技术性名词的三千字)”。
前阵子看过一个题目大约叫做专业影评怎么写之类的文,说的大概是写影评要看20+遍,这让我非常汗颜,因为除了那么少数几部片子,我写影评平均看电影的次数最频繁的落在2次到5次这个区间。
不过这篇文章说的第一遍只看光。
只看光。
这让我意识到电影其实也是个技术活,甚至说排在艺术之前是个首先是个技术活,每个镜头后面都有数不清的细节,你意识到的镜头怎么取,你可能会注意到的角度,摆设,物件等等,你不太会注意到的光的走向,你根本不会注意到的(是什么就不提了,因为我没有注意到)等等很多东西。
有人说这片子和fight club有关联,然后看完了之后说非常失望,因为这片子远不如fight club之类。
但是我觉得两部片子其实有很大的联系,主要还是技术类似。
当然,米开朗基罗等等大师这辈子作品无数,但是想来技巧一定是早点就成熟了,虽然不能说同样炉火纯青,不过想来应该是不出大格的。
但是有些石头经手之后成了大卫,有些青铜成了思想者,但是估计也有不少作品就没能达到我们这种小白都想得起来的程度。
fight club要是大卫,这片子可能就是某块其他艺术家用来揣摩大卫的作品。
当然,这根本就不是这片子拍摄的接口。
如果贝尔知道他两周减掉65磅,体重的三分之一(顺便谁能告诉我怎么减的?
我体重减掉1/3也只是轻微偏瘦而已)就为了让导演学习一下fight club的话,估计他要先和这导演fight一下。
这部片子和fight club用了类似的人处在朦胧,幻觉和现实之间的题材,用了类似的偏阴暗的色调,用了一样的到处充斥的符号语言和晦涩细节,除了节奏整体偏慢以外,总的来说技术上和fight club手法类似。
看点除了差点瘦死的贝尔和他的演技以外,总的来说还是技术性细节。
片子沉重缓慢,结尾兴味索然,看的人昏昏欲睡,拍的人非常遭罪(掉65磅不遭罪你试试)。
但是这片子保持了不错的手法和细节,某种程度上说值得对故事以外电影感兴趣的人多看几遍。
因为相比让人仰视的青史留名的巨著,这种作品往往能更好的让人理解一些重要的但是你不怎么注意的细节。
这种作品没有史上多少说少佳电影的光环,所以你看的时候可能会思考,可能会理解,而不是整个人融化在光环里,对着每一个镜头虔诚的磕头。
“ 如果你根本没有睡着,又如何从噩梦中醒来?
”这么大的噱头,再加上别人的推荐,说是可以和《Fight Club》&《Memento》(搏击俱乐部&记忆碎片)媲美。
怎可不看。
最近看不进去非常正常的片子,看到很正的商业片完全提不起兴趣,于是选择了它。
看之前,期望值很高;看完,没有失望,有身体的经脉被打通之爽快,有着立马再看一遍的冲动。
记下几个看片过程中印象最深或者说让我毛孔张开的片段:1、第一眼看到那个贴纸,没注意,第2眼看到了后面的“er”(海报上的)再加上瞟到上面的图,意识到是文曲星里的那种猜字母游戏,而我在高中玩这个游戏时就觉得不适,因为一旦猜错,就有个孩子要被吊死。
我知道一旦猜出来,谜底就揭晓,于是在整个过程中我都结合着剧情在脑海中搜寻有关的****er的单词。
2、那对母子家中冰箱上的画,上面写着“my mother……”,在Bale看到它之前,我已立刻想到那个猜字谜游戏——mother与之吻合。
于是在主角疯狂翻着家中垃圾筒的时候,我就静静等着他找到那张纸并写上“moth”。
这种思维超出情节发展一点点哪怕只是几秒钟的感觉很是奇妙,虽然我觉得离结束还早这应该不是最后答案。
3、Bale在看清Ivan车牌号之后停车,镜头从他自己的车牌很快滑过,但我看到了后2位,于是之后他让警察调查时我已经知道了答案,当警察告诉他那就是他自己的车时,我心里也大呼过瘾。
4、当谜底揭晓后Bale在分岔路——左边airport,右边city center,我想到他和小男骇在恐怖城route666里的那个选择——左边是地狱,右边是救赎,这个寓意显而易见,但我还是觉得设计地很巧妙。
5、当Bale打开观众一直想他打开的流血冰箱时,我甚至用手挡住眼睛从指缝看,没想到掉出来的是一推死鱼,于是我脱口骂出了脏话,因为我认为里面必然是一推人的残肢。
6、当他最后进了监牢,说着“I just want to sleep”时,整个光线变得白亮,亮得刺眼,监狱里对于他而言才是最光明的地方。
音乐也舒缓起来,相信所有观众都为这个happy ending放下了神经,可以去好好睡觉了。
我想到了《Leon》(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那2道白光——第一次是Natalie Portman(纳塔丽·波特曼)走到Leon门前近乎绝望而急切地按着门铃最终Leon打开门,门开时一道白光洒向她 ;第二次是Leon倒下时门口洒进来的一片白光,这两道光也是我第一次看《Leon》印象最深的东西。
看完之后身心舒畅,回味回味,还有很多曼妙之处,于是我就带着这份感觉进入梦乡。
第2天爬起,想到它,还有着兴奋余味……
由于之前看了《布鲁克斯先生》因此对于导演想玩的小九九基本都在掌握之中。
利用精神分裂幻化出一个独立角色与主人公进行对话和剧情推进。
电影如同广告创意一样,抄袭模仿撞车时常发生。
查了一下时间,机械师是04年出品,布鲁克斯先生是07年出品,基本可以判断后者抄袭前者。
不过这部机械师更严谨一点,里面融入了很多心理学的常识,主人公的每次幻觉都是一种病态心理反映,而且是能够从现实世界中找到映射。
布鲁克斯先生那个电影就纯粹的是剧情依附品而已了。
整部电影最让我震惊的还是主角克里斯蒂安贝尔,利用了三个星期减肥减去了约60斤(如果大家想象不直接,可以想象去超市买肉买60斤是什么概念),电影有个镜头他在弯腰洗脸,背部的脊椎骨如同龙骨一样突出,一节一节的突起在干瘪的背部,这种效果不是特技,是真实的生理效果呈献。
这真的是让人太吃惊了,因为我也减过肥,在最肥胖的顶峰每天晚上只吃一根黄瓜和一碗粥减下去了20斤,但是耗时两个月,三周60斤,足以让所有按照常规程序减肥的人慕拜,足以让所有那些娇生惯养的大牌演员慕拜了!
后听说为上克里斯托弗诺兰的《黑暗骑士》又增肥,肥了40公斤(请再次想象买肉买80斤)-_-/近乎疯狂的敬业!
当然除了敬业精神,那种失眠症患者的病态反应,无论是心理还是肢体行为上的,贝尔都刻画的入木三分。
他是在《撕裂的末日》这部电影中给我留下了印象,当时只是感觉“酷”,没有其他,也许其他特质让导演那没有营养的电影给磨灭了。
后来又查 《致命魔术》也是其主演。
呵呵看来应该是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御用演员。
原打算给此电影四个星评分因为克里斯蒂安贝尔 他成为了剩下那一个星的理由
“你还好吧?
”“我看起来不好吗?
”“你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
”大夜班上久了,看人的眼光自然准。
我一年没睡觉了。
其实我是猫王,我离家追求我蓝领阶级的梦想。
内疚这招最有效。
碰到合适的男人我会从良的。
这个叫瘀伤,你那叫遍体鳞伤。
最近,因为杭州爱心斑马线再一起交通事故案,朋友间偶然谈起都颇不平静。
关于人性,关于良知,我们知道多少?
活着的时候,自以为清醒的时候,没有黑暗逼过来的时候,有多少良知一直醒着?
胡斌案,有人还大声哭着喊冤。
一条爱心斑马线,如果不是画在良知和自律的道路,又能约束得了谁呢?
重看《机械师》,复习人格认知中重要的环节:道德的内化机制-愧疚与自责。
重新翻阅有关选择性失忆与毁灭型人格分析,觉得有些理论上的东西,单一来讲,似乎各有逻辑;但综合在复杂的人性与现实基础上,则各有偏颇。
有些理论的东西,只能解决片面的、简单的、单向性的问题,而对真实存在的痛苦与对立毫无办法。
什么样的理论或者道德,首先,都是需要被人内在所接受和认可,方才成其为指导标准的。
就好象在雷兹尼克幻觉里出现过的人们,尽管迷幻中他并不了解那到底有什么意义,但他相信他们存在,如同他选择性遗忘曾犯下的过失,以免谴责自己。
他选择性地相信有一些人存在着,不断给他的生活制造厄运,他相信自己被他人的暗算所伤害,用他人的伤害来代替自己应当被谴责的内疚。
潜意识里,他的疯狂是良性的、自律的、道德的那部分的挣扎;他的频频失态,是他在自我折磨与自我拯救过程中,不断与罪恶对抗的自我的反省。
雷兹尼克,不是一个变态的人。
正相反,事发之前,他阳光、帅气、造型拉风、轻浮无知……当他驾驶那辆红色跑车意气风发在城市中穿行的时候,他没有想过,一个小小的点火器,成了一生逃不过去的黑暗。
一念之间,天堂或地狱,向左走向右走,看似有看不见的手在掌舵,实则都是我们自己,把紧握的方向盘调准了后来的方向。
救赎,其实是因为看真了照片上那个钓鱼的人,原来是自己的脸。
买的封面是个一看就很神经衰弱的男子,再看内容介绍,果然,是讲一个失眠者。
总是对此类题材感兴趣,精神分裂,幻觉,自闭症……开始觉得这片有点老套,因为一开始我就猜到主角看到的那个“艾文”是个幻觉,而且正是他本人的另一个人格。
不过看到后面,一层层揭迷,发现核心不在幻觉或者失眠,而是心理暗示。
特雷弗驾车撞倒一个男孩出于害怕逃逸了,并且看到了男孩的母亲飞奔向男孩绝望的表情。
此后一年他无法睡眠日渐消瘦。
于是他幻想出一个“艾文”。
由于他工作中走神导致发生事故,使同事失去一条手臂,他把事由归到艾文身上,而他幻觉中看到的艾文正是个态度不羁的混蛋家伙。
他又幻想和女侍者及其儿子的游乐场约会,女侍者和她儿子的面貌正是一年前被他撞倒的男孩和母亲。
他在幻想中带男孩去乘坐“route 666”,导致男孩因受惊吓而癫痫发作,但没有死,男孩的母亲宽容的说不是他的错。
这也是为了减轻罪恶感,这些都通过幻想完成。
影片末尾部分,主角又看见“艾文”带着男孩进了他的屋子,并且艾文杀了男孩,这些心理暗示都指向一个目的:告诉自己,男孩的死不是他所为。
为了搞清楚神秘的艾文到底是什么人,主角查询了艾文的红色跑车的车牌号,得到的结果是,那是他自己曾经的车牌号。
到这里谜底揭开,艾文就是他自己。
其中有一段让我很难过。
特雷弗唯一可以倾诉的朋友和情人是妓女A(名字我忘了= =;)。
A说如果你愿意我可以不再做妓女。
当A愉快的为特雷弗做饭,他却因为一张照片大发雷霆,说着令A难堪的话。
A的表情从疑惑不解到脆弱无地自容,演员的表演非常出色,我也难过的要命。
为什么要这样呢,一个女人的新生就这么被毁了,妓女又如何……这是一部关于自我暗示及寻找自我意识的影片。
如果你根本没有睡着,又如何从噩梦中醒来?
who you are?I know who you are.
他是个模范房客,每一次都第一个交房租。
他是个体贴的人,他会帮别人照看小孩子,会尽量满足小孩的要求。
他是个温和的人,多数时候他选择安静的喝杯咖啡。
他是个友善的人,他可以和妓女说心里话。
所以他的自责内疚魂迁梦绕的蚕食他的心灵,夜夜不能安睡,身体日渐消瘦,应为他不是坏人,他缺少的就是坦然面对现实的勇气,最后他勇于自首超越了自我!
当那戏剧性的一幕出现时,我第一个念想就是[搏击俱乐部]和[记忆碎片]。
自我的心魔加失忆,多么好的题材,看起来虽然有些压抑但种种线索与故事发展绝对会挑拨起你的神经。
不过这里面我还找到第三部电影的影子[穆赫兰道]。
看似不着边际,一个是梦境一个是幻想,但在之中都浮现着对现实的映射,从而所到达主人公心中最理想的状态。
很显然的,基本都体现在细节上。
贯穿着的灰暗色调就不说了,只能说导演实在是个不嫌麻烦的家伙。
和很多悬疑片一样,把结尾放在开头;又用到了电影中万能的神器:镜子或玻璃,使观众达到一种窥视的状态。
片头还有一个很容易误导的细节,在Trevor用漂白粉洗手时,镜头下移,焦距对到了放在桌上的手电上。
我第一反应就是Trevor杀人灭口。
Bale的敬业精神就不说了,那真是"If you were any thinner,you wouldn"t exist."。
这句台词因为出现了两次,似乎也有双重含义,可理解为“如果你再冷淡点,别人都不会觉得有你这个人了”,以及每天回家路上绕道来机场盯着咖啡看,只有一个Whore为伴,一年没睡觉等,道出了他的孤独落寞。
角色人物已经填满血肉了,接下来就是伏笔与进展。
在更衣室时,那个壮黑佬对Trevor说过"You used to be alright";机场那个只停留在1:30:01和1:30:02的钟;看到点烟器后Ivan的出现;到最后Miller的工伤。
此时Trevor的记忆逐渐清晰起来。
同样是用点烟嘴点烟,差点出了车祸;在十字路口中央又看到了那座塔;在第26分钟,此时镜头渐渐淡出,衔接到Marie的脸,对应的即是Marie最后奔跑的画面。
就在这之后Trevor与Marie的谈话中提到,“在其他餐馆就不会有逃走的冲动”“等真实身份暴露时有人就会来追我”,间接反映出了他的内疚。
而后面一句"A little guilty goes a long way"尤为突出。
之后还提到的"Not knowing it would be the one...Seems unfair",等等都是他把Marie想象成服务员后对她的诉苦,希望能得到她的理解,对自己犯得过错有一个暂时的诠释。
在他发现那辆车是他自己的之前,心里一直在对现实做着有意识和逃避和推卸责任。
上面说的他想获得Marie的谅解,消除自己的愧疚;对那个词"Tucker"的猜想则想把身份替换;带Nicolas去Route666(对应车祸时他车上挂的牌子Route66)玩时,他潜意识中不想面对以前的现实(在这个游戏中就有很多反映,比如在坟前送花的女人,上吊的那人树旁挂着"Guilty",突然冲出来的打篮球的小男孩),于是本能地想去"Road to Salvation";加上Nicolas是因为癫痫而死,也意在此;机器故障,却认为的Miller的报复(Miller开了个玩笑说他来工厂就是专门为此事而来的被Trevor误解)。
这众多情节之中又有几个伏笔,Trevor到Marie家时(实际就是他家),抱起的那个玻璃大腕和角落的木偶(后来搬家的时候都有给特写);以及冰箱里漫出来的血(这里肯定大家都被耍了)。
之后的情节暗中推进了救赎的进度。
本来只是想知道Ivan的住址,却不巧算是对自我过失的一个赎罪(撞他的是一个母亲带着小孩,正好角色颠倒)。
此后顺理成章,被告知车为己有,发现机场的吧台服务员并非Marie,跟Stevie闹翻吵架,跟踪绑架Nicolas的Ivan(浴盆中并没有尸体),杀死Ivan(毯子里空无一物)。
此时回到开头,"Who are you"这问句在Trevor面对镜子颤抖着重复着"I know who you are"中得到了答复,埋藏着的记忆渐渐浮出水面。
导演能把现实与幻想剥离的如此遥不可及,又在缝隙中处处埋下伏笔,不这样又如何能把Trevor的内疚与负罪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纵然有很多元素与那三部经典相符,但却不愧成为第四个。
顺便吐槽一下,这片名跟内容没有半点关系,如果排除“机械师”象征着社会底层不被人注意和乏味枯燥生活的可能性的话。
看贝尔那样····
妈呀~我的贝尔
无趣
整个戏剧冲突比较平淡,与Fight Club比差太多了..唯一一个看点就是Bale能减肥瘦成这样..谁还敢说能比他更能为戏剧牺牲?
精神分裂这种已成大类型的片子很难藏得住,一看就是精神分裂,只能设置模糊的内容,这样又会玄了吧唧。总之呢,一开始就猜到剧情真是件不爽的事。呈现不错,两星吧。
影片,音乐 ,诡异 。贝尔演绎的角色,实在让我忘不掉 。不过总体上搏击俱乐部的角色+闪灵配乐的影子,前车之鉴,再加上故事情节简单,完全让我猜到了。。普通吧
雷斯尼克是个典型的双重人格精神分裂、因为一次车祸他开始失忆、开始失眠、整部电影里我们都可以找寻到尼克那张彷徨、消瘦而不安的脸庞、可以说一直看到80分钟为止还会有很多人没看懂、但起码知道尼克身边的人是他臆想的、让我疑惑的是冰箱里的那条鱼代表着什么、那个胖子是尼克车祸之前自己的倒影吗?
没意思
看了個開頭就發現是男豬腳人格分裂了。毫無懸念。
Christian Bale瘦得惊天地泣鬼神,整体泛灰的摄影效果绝佳
男演员为戏减肥了不起!
做了坏事会做噩梦,这也叫经典?
太闷了。而且最后才知道是个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儿。
这么大动干戈的讲故事
ChristianBale真是个好演员!其他的就没什么了
两个星期减掉30公斤的成果秀。
除了有一个瘦瘦的很好看的贝尔之外还有点啥啊?
故弄玄虚的老套,男人真不能太瘦还有。
对精神分裂电影产生了抗体,于是惊艳度打了点儿折扣。Bale那纸片儿一样瘦到惊悚的小身板看得我巨揪心。哦哦,这家伙演技实在太赞了!
我一直以为这片名应该是个很酷的动作片,我现在认识到我有多么浅薄了……这是一部普法教育片,毫无意义的各种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