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车上,只看了两集,却又很多话想说。
安德鲁·库南安,他纠缠虬节的情绪,他昏天暗地的生活。
“我曾是个种花的,你知道吗。
是个好人。
””我曾想过在这里,在迈阿密,重新开始,开个小报亭,需要两个人经营,你和我。
”“其实,我们相处的还不错,是吧。
”这正是他想要的,平静,真情,重新开始。
但他却义无反顾地逃离。
面对那推心置腹的闲谈,那毫不犹豫伸出的友谊之手,那歇斯底里的狂喜的幸福,那想要将他融化却平静毫无欲望的目光,他用胶带缠住眼睛,他想用喷涌而至的强烈无助击退绝望。
他知道自己已没有机会,得到友谊,得到未来。
尽管那是如此触手可及,如果他轻装只身,不负有那些不堪的往事,未烙上那个沉重的罪名。
他多么期望真情,多么渴望联系。
但当接纳真的来临,当感情重新萌生,他只得逃开,因为他是连环杀手啊,那些真情,只有放弃,才能存在。
只要难忘就好了。
正如他骄傲地说,自己总是让人难忘。
他要的多么简单,他不要永远,不要陪伴,他只要被牵挂,他只要被记得。
他寻找,他放弃,他再寻找。
但他已住定得不到如此简单的渴望。
因为年轻的人生,那无垠天空,那无限可能,是那么容易毁于一次铤而走险,更何况他肩负的,不只是一次铤而走险,而是半生的昏沉。
绝望中,他只想结束折磨他的仇恨牵绊与嫉妒渴望,他只想重生。
他杀了他,他毁了他仇恨的,纠缠的,渴望的,妒忌的。
他的心终于得以自由,起码能够呼吸。
但是,等着他的却不是重生。
一个正常的社会社会怎能接受一个灵魂纯净却身陷黑暗的连环杀手?
他只得坠入万丈深渊,渴望救赎,却陷入万劫不复。
说白了这是一部家庭教育严重失败的剧,讲述范思哲等人被谋杀的真实案件,全程倒叙的方式非常妙,也是我目前唯一看到的一部全程倒叙的电视剧,之间细节千丝万缕,逻辑要自己搭建,往往看某一集就会自动联想到上一集,这种感觉非常刺激。
看之前最好百度一下案件概括和凶手生平助于理解。
所有演员演技都非常高。
最后非常心疼安东尼和David,特别是David都要看哭了……
首先,Andrew Cunanan人物塑造太赞!
通篇连续看完回味起来,剧集是用一个中立视角展现范思哲谋杀案,并借此将Andrew Cunanan的短暂一生刻画呈现出来。
剧中其他人都是Cunanan的配角。
第二,剧情故事线逻辑清晰,收张有力,演技颜值咖齐上线。
导演组很会运用颜色和光影,从海报到BGM到布景机位都和Versace融合很好,甚至略清新。
Edgar Ramires简直就是Gianni Versace本人啊,太像啦!
Penelope演的Donatella略让人出戏。
最后,Darren Criss演技爆棚,看来他是做了深入研究,Glee时期就很喜欢他,感觉如果总演甜心有点可惜。
以下是几个难忘的Andrew的眼神:去马尼拉找到父亲时候的眼神中无限的信任和纯真的希望;在舞台上希望得到Versace橄榄枝的那种透出绝望的迫切渴望;斧头劈向Jeff时候的冷酷无情和理所应当;看Versace葬礼投影在百叶窗挤进来的昏黄光晕中祈祷的虔诚;看到幻觉中的儿时自己时的纳闷和释然;最后扣动扳机前的空洞......写到这突然感觉,这剧回味起来有点像热带fancy版的冰血暴第一季,堪比美恐4,哈哈!
总之,非常推荐!
当我看到倒数第二集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受到我应该以一种悲悯情怀来观看这部剧。
这部剧塑造的被大环境压制和同化的小人物是以LGBT群体为代表的。
他们中的很多人会隐藏在公众的视线外,会慢慢消失,没有人在乎。
而Andrew不愿意躲藏起来。
他想让大家了解他的痛苦,想让大家了解生来就是个谎言是什么感觉。
其中Versace和Jeff接受采访形成的反差产生讽刺的戏剧效果,实在是直击人心。
可见小人物对于性向的坦露在美国90年代是有多么的困难,而美国当时的Don't ask Don't tell法案对小人物身份认同造成的痛苦也可见一斑。
就算在世界如此包容的今天,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也具有深切的现实意义。
而全剧对于人性光辉的阐述,是在于David和Lee身上。
Lee独自默默地资助贫困的家庭甚至没有告诉妻子。
而这样的一个好人却被Andrew无情的杀害,甚至在他临死前,Andrew扬言要毁灭他的名誉,要让世人都认为他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异类。
David在酒吧本可以逃跑,但他一定是想到自己可以阻止Andrew,所以才愿意跟他走,但是最后他发现他已经无力回天。
全剧对于David的塑造也是很用心,他在获得非常好的学业成绩后才敢向父亲坦露他的性向,和他真诚地祝愿在他学生时代时“辜负”的女生找到她的“房子”,这些细节的美好与最终他的结局无不让每一个观看的人感受到深重的精神创伤。
而这部剧的高明之一,可能也在于先让观众了解到每一个角色的结局,再用整整一集的时间来塑造这个人,让大家感受到他们的家人甚至是每一个观看这部剧的我们,失去他们是多么的令人心碎,尤其是Jeff在姐姐生下孩子的同时以一种惨绝人寰的方式离开了人世间,造成了这个美好家庭的永恒残缺。
每一个戏剧冲突、每一个细节无不让人唏嘘。
而最让人感到讽刺的是破坏这一切美好的罪大恶极的Andrew,也是一个受害者,是一个从小在谎言中长大的孩子。
倒数第二集的视角带领观众从虚荣的父亲、懦弱的母亲和畸形的家庭环境来探究造成Andrew如此复杂化人格的原因。
这一集是整部剧的漩涡中心,而它的现实意义在于让大家了解到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孩子的影响是多么的深重而无法磨灭。
关于Versace的笔墨虽然不多,但是也充分地塑造了他天赋异禀中极富勤勉和谋略的人性特点。
他不是缺少同理心、不食人间烟火的“精英”,而是一个极富人性色彩的平常人。
对于他的爱人的部分也是破碎到让人窒息,他的忧思大概已经盛大到他无法承受,他才愿意以生命相赴吧。
全剧的神来之笔是开篇对于Versace一天的开始与末尾他的爱人与他殉情所使用的交响乐adaigo,让我想起了《降临》和《海边的曼彻斯特》所用到的极悲的交响乐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
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 - Music F9.8Max Richter / 2017第二季没有走第一季同样的路线,因为Versace注定不是像Simpson这样一个充满戏剧性而又环环相扣的诉讼事件,而是对于人性探讨的终极命题。
IMDb评分最高的一集House by the lake“然而时光倒流, 世事重来, 我唯一希望的却是, 光明和黑暗永无交集。
” ——《罗生门》
不是影评,短评写不下。
看第一季的时候是三观的颠覆 第二季就更像是读一本小说 娓娓道来一个离奇 传奇但是又真实存在的人生故事 这部剧一贯坚持的写实还是坚持住了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并不是很清楚原事件 完全当新故事在看也尽量不被剧透 给五星第一个要赞的是演技 每一位都不失水准 Andrew更是弯成一道风景线 艾美奖的认可也是吸引我看这部剧的一个原因 其次整部剧张力十足 每一集都不划水 环环相扣 和真的是很优秀的剧本和倒叙的排序让人当前心中所想的在下一集就重点讨论和揭晓 一个巨大的的谜团和巨大的悲剧让我们对男主人公这个复杂的形象窥视一角就如同历史一样 他在警察进去的前一刻自尽 留下让人永远好奇不得解的动机 为什么要刺杀 Versace 最让我动容的是导演对这个角色主观的一些揣测 Versace 的葬礼andrew跪在荧幕前面一起祈祷 极大丰富了这个角色 他贪婪 虚荣又天真 邪恶 有自己的价值观 也许没有这样的父亲它会是一个优秀的人 最后 达伦演技封神之作。
最近看了很多悬疑美剧,准备用它收官。
最开始并不知道它是纪实,看到是真事,倒序又觉得无聊,想弃剧,坚持了一下,原来这么好看。
简单粗暴的犯罪现场,始终正确的嫌疑对象,离开又带着搜查令折回的警察,被走漏风声广而告之的侦察信息,巴洛克风格的布景和服饰,每人都有的精彩无奈的主角光环,一个月后即将过世的范思哲葬礼上的戴妃,脆弱敏感真真假假的男主。
取材真实,挖掘深入,我们什么时候能拍出来这么好看的剧。
说实话 开始的时候 觉得没有第一季抓人 内心对Andrew的os是变态x无限 颜值高智商高 却就这样走上了不归路 随着一集集回忆铺展开来 也把观众带入到了Andrew的内心 他渴望找回昨日的高高在上 可一直活在谎言中的Andrew选择了父亲的方式 那个愚蠢的捷径。
他的孤单无助 他想要一个家 一个不会离开抛弃他的人 他恨父亲的同时又在最无助的时候想起父亲 最后 是他爱的父亲给了他致命的一击 也许吧 往往让我们受伤的都是我们最深爱的人。
Antonio除了他爱的Versace 什么都没有了 Versace是他的生命他的全部 在不被世人接受的年代甘愿在身后默默爱着他 Antonio把他最后仅有的爱全部倒进了那支Versace酒杯。
在Andrew这个连环杀手的一生里我看到的不是人性的弱点 而是人性的自私!
电影用了倒叙的拍法给我们呈现了一个连环杀手的短暂的一生!
我认为这种拍法相当精妙,先向观众抛出疑问,主人公是如何成为一个杀手?
手法?
目的?
又是什么?
最后结局追溯到童年,犯罪的萌芽期,就恍然大悟!
长长的铺垫,一系列的犯罪历程,就是他后半生的写照,这是真实的,所以导演拍出了真实的感觉,他的人生就是这么样,那些说电影后半部分拍烂的,我认为你们根本没了解这电影给我们展现的是什么!
按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观点,我们成年后出现的总总行为,无论异常或不异常,都可以追溯到小时候!
如果库安南没那么一个父亲,母亲不那么软弱,他就会是那个聪明,善良的直男!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一生的啊!
看完第二季首播,长出一口气。
一年多没白等。
早在曝出第二季和范思哲之死有关后,对新一季还是有过很多想象。
像辛普森案这样影响力巨大、牵动全美心绪,过程中又疑窦丛生的大案势必是不可复制的。
后面几季的选材实际也的确体现了这一点。
第二季的范思哲,第三季的卡特里娜飓风中的非法安乐死,算不上惊天动地。
也就第四季的克林顿性丑闻又是比较轰动的大案子。
·(一口气预订三季也看得出来这剧的确牛×)之后的案件比起首季,欠缺扑朔迷离的案情,也没有叩问司法制度的深度,找什么角度切入真的是事关剧集生死了。
范思哲案其实真的挺简单的,简单到看不出任何预谋的痕迹。
杀害范思哲的凶手确定无疑,叫做安德鲁·库南安,他就这样大喇喇地在范思哲的别墅门口,举枪射击,将范思哲杀害。
虽然当时没有立即将其抓到归案,但是七天以后却发现自杀在别人的私人游艇上,没有追捕的必要。
案情简单而明朗,刺激程度甚至比不上中央七套农业频道的社会新闻。
但这个案件还是有个仅存的疑点,就是安德鲁的动机。
因为据旁人回忆说两个人只有两面之缘,第二次见面时范思哲已然忘记了安德鲁。
按照咱们的思路应该就是近日无仇,往日无冤,何苦来呢?
怎么着也该杀上学时欺负你的王胖子、竹竿和二狗子啊(或者应该说是大卫、乔治和路易斯?
)。
但是回溯他的人生,却发现,范思哲不是死在他手里的第一条人命。
他幼年经历了家道中落,于是习惯并且贪图享受的他走上了一条以色侍人的道路。
面容姣好的他还很吃香,深得一众有钱老男人的喜爱。
但是“以色事人者”总要面对“色衰而爱弛”的悲哀,随着年岁的增长,“门前冷落鞍马稀”,就连男朋友都把他抛弃了。
这时他还检查出感染HIV。
他认为这两样不幸都是一位朋友带给他的,把朋友和前男友约来面谈。
应该是没谈拢,毕竟警方发现的时候,另外两个人已经是尸体了。
他一路逃窜,途中为了劫财劫车又杀了两个人。
因为他在前四次杀人中都没有处理尸体的习惯,估计范思哲就是他杀的第五个。
对于这个人生起伏曲折的凶徒,墨菲很聪明也很明显地将他一路屠杀到最后将屠刀挥向范思哲的经历作为一条主线来展开,向我们展示他的人生经历和凶残变态的性格的形成。
很有意思的是,据回忆称两人只见过两面,但墨菲营造了两人进一步交往的桥段,希望他能从中发掘出一个有趣而又可信服的安德鲁的杀人动机。
而且,作为gay的“时装之王”范思哲被一个gay枪杀,已看到的第一集里又基气满满。
这可能会成为墨菲正儿八经叙述LGBTQ这个人群的一部作品。
作为一个周知的LGBTQ人群的一名成员,该人群的角色在墨菲的笔下从来不少见。
像是去年的美恐第七季,墨菲担任编剧,香蕉姐就有她的同性伴侣,还有白毛警察等不少这样的角色。
但看上去在《美国犯罪故事》的第二季中,墨菲想叙述得更加细腻,更加具有深度,甚至说带有自己的真情,表示期待。
当然了,单线叙事肯定是单薄的,另一条主线也在第一集就铺开了。
范思哲死后她的妹妹来处理他的事务。
一方面要查探哥哥的死因处理其后事,另一方面则是要从哥哥手中接过摇摇欲坠的范思哲品牌,将其延续下去。
只要不搞成给范思哲打的广告,忠实地回顾这次时尚界的大风浪,感觉也是很有看点的。
第一集除了明朗地铺开两条线之外,剧集的精美也让我惊呆了好嘛。
在凶案发生的现场卡苏阿瑞那别墅取景,别墅本身的艺术感就已经不得了了。
饰演范思哲的演员服装十分考究,简约又不失美感,甚至还配了一双印有范思哲logo的拖鞋,其他角色的服装也很看得出上世纪的年代感和精良感。
配乐不大懂但还是觉得非常棒。
还有:演员选得太像了,尤其范思哲和安德鲁,形似度高达99%。
想想小库珀·古丁演的O.J.辛普森就想笑好嘛。
至于大家喜爱的香蕉姐,没!
有!
出!
现!
好消息是,今年年中播的第三季和第四季都有她哈哈哈。
不过跪求第四季别让她演莱温斯基,不然心态会崩。
会跟着剧集更新同步更新本剧评的。
同性恋杀人案的背后美剧《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以一个同性恋杀人犯犯罪历程的心路倒溯作为叙事主线,完整串联起多个被害男同志的命运线,并经由每个被害者的社会家庭脉络深入到罪案背后更为广阔的社会图景。
该剧的主旨不是单纯指向罪犯作案心理的个体层面,而是借此警示及追询罪犯所在的家庭社会及其应承担的责任:被罪犯杀害的男同志究竟是些什么样的男孩/男人?
他们的被害为何遭受新闻舆论界的冷遇?
警局又为何迟迟不能立案?
作为名人的范思哲与其他作为普通人的同性恋之间有何区别,社会对名人及一般普通人的生命是否予以了同等的尊重与关注?
等等。
对于同志观众而言,更有其深层的心灵叩问及自我反省层面的意义:被害者与凶手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被害者因何被害,他们与我们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
凶手行凶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动机及目的,他为何会把屠刀挥向同被贴上同性恋标签的同类?
如果你认为你已经很幸运地经由努力进入了社会的中上层,你是否可以就此摆脱同性恋这一标签加上你头上的阴影?
作为同志观众,你是否可以袖手旁观凶手对同类的犯罪,等等。
从《美国恐怖故事》系列到《美国罪案故事》系列,瑞恩·墨菲的作品已超乎犯罪刑侦类故事娱乐大众的目的,体现出一种真实的生活。
比较有趣的是,同样由其导演的《美国恐怖故事》系列拍得最精彩的也是第二季。
瑞恩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绝不啰嗦冗长,他的每一季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独立的故事也就意味着同样独立的人际网络结构。
这也就意味着,你可以任意从罪案系列或者美恐系列的某一季看起而不致担心漏掉了什么。
对于没有时间追剧的观众来讲,墨菲的作品无疑是其最佳的选择之一。
张爱玲曾说她爱好真实到了近乎迷信的程度。
并强调说任何人真实的体验永远是耐人寻味的,新鲜的并且不会成为滥调。
瑞恩在第二季的罪案故事里描绘了诸多形象气质个性迥异的活生生真实存在的同志男性。
他们隶属于不同的年龄及职业阶层,也有着各自不同的成长及人生历程。
他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都携带着不可复制的基因密码,也因之,每一个人的逝去都是永久无法弥补的创伤。
而他们被害的原因却只有一个:他们是同性恋,他们遇到了凶手。
多年前,我在飞赞做了一个关于同志权益/同志问题认知的投票,其中一个提问是“你认为中国同志权益工作当前可能遭遇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从投票反馈来看,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对同志身份存在的自卑心理,自我不认同,互相歧视“、“婚姻或者传宗接代的压力”、“没有一个健康良性的同志交友环境”、“ 同志个体之间素质及价值观世界观等差异太大,无法统一”、“ 缺少成熟的同志理论或者同志团体作为个人行动的指南”。
其中,“自卑心理,自我不认同,互相歧视”拿到62票,排在同志遭遇问题的首位。
这说明什么?
说明很多同志曾经遭受过各种来自于内部群体的个体之间直接或间接的歧视和伤害。
套用马丁路德的话来说,我们可以忘记来自外界的大放厥词,却不能忘记来自自己人的沉默不语。
作为个体的同性恋者,个体的人是永远无法逃脱宏大叙事背景的。
曾经我很固执的以为,人不应该被分类,譬如性取向如何定义,譬如同性恋的天生论,再譬如异性恋与同性恋的分野等等。
我天真地以为,没有了被作为客体的被动分类,或是作为主体的形而上的“意识形态”的战争,比如古希腊罗马或者古代中国,人们并没有建立起性取向的概念,但同性恋和异性恋群体之间却能够和谐相处,即使有儒家的纲常伦理,但同性恋者只要可以承担并完成传宗接代的家族任务,便能达成一种“和而不同”的温和文化。
罪案故事中被害的同志青年军官杰夫大概也是这么想的。
他怀着一名海军军官的梦想来到军营并善待军营内的兄弟,他也认同男性气质的表达并注重兄弟情谊,但身在张扬异性恋传统性别观念的军营,杰夫对同性的爱恋心理只能深藏在心,如每一个gay所经历的那样,他不能公开自己的身份。
《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之海军杰夫(Finn Wittrock)对于秉性正直忠厚的人而言,谎言是压在心底沉重的包袱。
在面对另一名被战友虐待的同性恋军人之际,杰夫终于按捺不住内心涌动的热血,他出手相助了。
这一举动所导致的代价及需要付出的勇气大概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杰夫出柜并因之被军队除名,一腔热血却遭遇了不公的对待,一辈子穿军装的梦想也就此破灭。
无知导致的愚昧与偏见蒙蔽了军营领导层的眼眸,他们无法意识到他们对这个热血青年的一生将带来怎样的阴影。
有些朋友在说,男同志也是认同男性气质的男人,存在于我们之间的感情,以及我们这个群体的出现,没有影响他人,这样想固然没错,但在固守伦理体制的人看来,作为个体的我们似乎携带了与生俱来的原罪。
比如众多以“同妻”之名讨伐同志人群的所谓女权主义者,她们的言论是真的出于一种社会责任感吗。
他/她们究竟是想减少同妻现象还是期图借此煽动普通人群针对“异类”的憎恨。
如果你仔细看过想过这些人发出的声音,其实真相不难揭晓。
不错,我们在一般人的眼中是“异类”的存在。
异类的概念来自于我们所在的文化。
这是统治阶级的武器,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它包括道德、规范、价值观等等,直接深入到每一个人的思维习惯里,成为社会家庭得以巩固的意识形态。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同志这一身份维系之艰难:人恐惧的根源在于不被接纳,只有作为被社会家庭认可的某一个身份(丈夫/父亲)才能找到存在的安全感。
害怕被孤立可谓人类最原始的恐惧。
在我们所身处的文化背景之下,如果我们不能建立起属于自身的概念,如果我们没有自身需要遵守的价值观或者规范,如果我们不能争取到社会对于同性取向或者同志家庭的基本认可,就会有愈来愈多的同志不得不步入异性婚姻,所有关于同志权益或者同志文化的工作将变得寸步难行。
豆瓣相对于其它论坛大概聚集了更多热爱文艺的青年。
文艺青年相对于一般人群的独特性在于更加自我。
我常想“自我”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品质,也正是“自我”保存了身为异类的我们(文艺青年在一般人看来也是近乎不食人间烟火的异类般存在)人格上的尊严。
虽说人文的精神应该是关怀而不是霸道。
而现实的情况却是,这个世界是一个谁掌握霸道、霸权,谁就可以拥有话语权的世界。
很多时候,人们宁愿接受婚姻的不忠乃至伤害,也不愿意接受忠诚的同性爱情。
尤其是家长,想都不想就认定同性恋是道德败坏、心理变态。
不管我们是否承认,我们已然被贴上了同性恋的标签,并被压在体制砖石所建构的社会巨塔之下。
因此,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无法脱离群体的个人有多大的可能性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固守与文化不相容的自我呢。
换句话来说,人对世界的感受也许是具体时代地域之下观念的产物,但人依旧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脱离其所在的文化囚笼,并以此超越异性恋体制所规定的具体的情景和标准。
在这样的一种向着“脱离”方向的努力中,我们或许会发现,“自我”固然重要,但“自我”之上应该还有一个突破自我局限性的“超我”概念的存在。
《罪案故事》之主人公安德鲁大概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
相对于那些被他杀害的男人,凶手安德鲁反而是其中最能表现“自我”的一个人。
这也和他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价值观有重要的关联。
安德鲁的父亲相信为了个人利益可以不择手段。
在这样一种言传身教的耳濡目染之下,安德鲁变得非常自我且自负。
为了过上理想的上流社会生活,他不惜撒下弥天大谎;为了得到理想男孩大卫的注意,他更是用尽心机。
一旦大卫与海军杰夫之间出现暧昧的化学反应,安德鲁便怒不可遏。
换言之,安德鲁对于大卫没有一丁点的人格尊重,只有动物性占有欲的追求及满足。
这样的一种欲望不仅与爱情无关,更是对爱情的一种亵渎。
《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主人公安德鲁(达伦·克里斯饰)安德鲁不是个案。
在我们目力所及的当下国内环境,“精致利己主义”早已成为一种默而不宣的价值观。
在推崇“自我”的豆瓣小社会,利己主义也经常改头换面,在其它种种漂亮概念的包装下粉墨登场。
主流社会最惯常的虚伪,在文艺青年的大本营也并不罕见。
如果我们不能突破狭隘自我的局限性,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下一个走向极端自我的安德鲁,或者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潜在的杀害同类的凶手。
社会的强大,在于它拥有大多数人的标准。
卢梭因之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
任何一个同性恋者,或者说,任何一个人的一生都是戴枷者的舞蹈。
人无时无刻不在困境之中,人永远是被限定的。
惶惶度日的人们,时常在一个瞬间,停下来追问,这究竟是梦还是当下?
仿佛一切都隔着梦的薄纱,无法确认存在的本身。
确认自己的存在,通常就需要外界的目光。
当我们感知到这一事实之后,便会生出更深的无奈或者虚脱。
人原来是如此之卑弱。
我们自己能给自己的,竟然是那么少。
所以, 同志人群追求的所谓社会认同,便是渴望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与之相对的矛盾则是,我们每一个个体的同志,应如何走自己的道路,怎样的道路才是符合内心的渴求。
之所以说其中存在着矛盾,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动物的存在,作为社会化的个体,标准一直被外界左右,在此层面上,作为个体的我们难以出世。
有一件事情可以肯定,哲人之所以一再追问我是谁是出于这样一个过程。
在那里,你并不知道自己是谁。
因此如此追问下去,而并非要得出什么结果。
但即便如此,在这样一个追问的过程中,人还是可以有所作为,不管人对他人所处环境有多少不同的理解,有多少文化体制的话语霸权充斥其间,每个人还是可能有所选择,只要我们能坚持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我们就可以回到我们的心灵层面。
故每一个卑微的个体,亦可以生如蚁而美如神。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同性恋的个体出路在哪里——如果给它一个讨论的最终主题和目的的话,那将是一个个的人,一个个的同性恋者,如何认识自我,如何认识自我与群体或者更大的社会环境。
一切的前提必然是如何认识自己或者如何处理好自己与群体内部的情感。
中国的同性恋有没有未来,会有怎样的未来,只能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一场暗中涌动的需要反复被时间证明的漫长对抗。
我想,这里的每一个人都知道,如果某些内在的问题,无法解决的话,人会寸步难行。
尽管,解决了内部问题后,还有很多外部的问题需要解决。
更远的路需要行走。
这里我说的不仅仅只是个体的同性恋者,通过努力,获得真正的爱情,和亲人、朋友、社会的认同。
当然能做到这样,也已经很好了,很不容易了。
甚至这也是很多同性恋者梦寐以求的,但是这样也还是不够的。
假如扯开一下,我想世界上只要有一个国家还在饥饿、战争,世界就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和平。
对于那些已经摆脱了贫困的国家来说,也不可避免的会以某种方式受到遥远的另一个国度中的战争影响。
世界,看似在自身生活之外,但又无时不在自身生活之内。
对于同性恋者,一样的道理。
如果这个世界上众多的同性恋者,仍然生活在阴影之下,即使我已经获得了个人的爱情和家人、社会的认同,也并不意味着我获得了生活的胜利。
从最保守的角度来说,这是因为,大多数人的阴影生活,肯定有着其中的原因。
而这些原因,在某些时候,必然会影响着我,甚至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摧毁我的生活(《美国犯罪故事》中被凶手杀害的范思哲便是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案例)。
沃特斯说,我们在最动荡荒唐的年代相遇,除了爱情一无所有。
我们是否能认识到爱情对于我们的价值所在,是否能认识到情感关系也是需要我们学习的终生必修课?
为什么很多人已不再相信爱情?
圈内的0多1少是基于什么样的现实情势?
不可否认,对于很多同志来说,即使是个体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爱情相守,仍然是遥遥无期的。
是什么导致了这些?
这些辛苦,这些伤痛?
这些阴影下的呼吸?
在西方文化里面,有一个专门的用语叫做卡夫卡式的困境(Kafkaesque predicament),所谓卡夫卡困境,具体而言,描述的是一种这样的社会状态:贫富悬殊带来的社会分层所导致的社会矛盾深化,原有的道德价值体系发生松动,颓废和感伤的情绪开始蔓延,个人主义思潮开始慢慢走到瓶颈,精神支柱崩塌的人们将信仰的支点建立在追求物质繁荣而带来的一种类似回光返照般的浮华气息之中,这种过分喧闹的浮华也必将带来精神的撕裂及心灵层面的恐惧,传统的父权性别价值观对于男性的情感表达又持一种否定的态度。
男人被要求的阳刚气概拒绝了男性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所可能有的脆弱的一面。
不能诉诸于泪水或者情感表达的男性,有一个普遍存在的核心问题,那就是难以找到精神的归属感。
卡夫卡在他的诸多作品如《审判》及《变形记》等里面写到这种心灵在混乱无序扭曲状态之下巨大的煎熬和焦虑。
对于被主流排斥的偏隅一方的同性恋群体而言,自始至终他们都在承受剧烈的心灵上的扭曲和撕裂,所有的痛苦还必须掩盖在看似坚硬的面具之下。
这样的一种困境,也必将使得很多同志失去对自我情感表达的能力,在理性上他可能知道自己的感觉,他知道他的痛苦,可是在感性思维上这一切跟不上去了,他不知道如何去修补这样的一种情感无能。
情感无能所带来的结果是一部分找不到爱情归属的同志,在爱情信仰倒塌之后,只能在一种纯粹的生理本能驱动下追求欲望的快感,但是这种对于感性失能的弥补却是转瞬即逝的,很快,他的心灵又将陷身一片空虚和荒芜。
马斯洛需求理论经常被应用在商业营销中,因为它针对人性本身的需求,其中包含: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这些需求的层次是连续的,相互关联,不可割裂单独递进。
我们这个群体现在处于哪个层次?
大家对照即可。
从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上来说,同样是一种连续且互相依存的关系,群体由个体组成,群体的力量由个人力量累积,又反过来维护个体的利益。
大家都需要群体的庇护,但前提在于群体也必须是成立的,群体有可供支配的权益。
但今天真正意义上的“LGBT群体”存在吗?
他们能够起到维护个体利益的作用吗?
答案不言自明。
我们尚在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之间徘徊,远远没有达到和实现所谓“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的阶段,而群体仍然如同散落的“七龙珠”,遍布在各个终端背后。
因此,我以为,行动和思维的第一步,首先要理清一些问题,并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
具体问题如下: 1、LGBT群体有没有共同的需求,如果有,这个共同需求是什么?
2、作为个体的同性恋者,在没有法律保障的情形下如何建立情感关系,是否可以绕开异性恋的规范去创造一种建立在更科学的性观念之下的生活方式?
3、个体能通过什么方式,改善自己的处境?
个体又能通过什么方式对其他的同性恋者有所帮助,甚至对群体处境的改善都有帮助?
4、如何对群体内的个人进行有效的性教育及性安全教育,安全套的使用与普及上存在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6、LGBT群体内部该如何理性看待彼此存在的天然差异?
当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该持有什么样的处理原则?
需不需要这样的原则?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达成一定的共识,在我看来,寻求认同的目的是非常困难的。
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什么呢?
于是人就会探索和思考。
哲学、伦理学、艺术学、文学、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甚至心理学,法学,历史学等等。
我们能否从不同学说的角度开掘或者创造出一个属于同性恋者自身的文化?
是否应该展开关于我们自身探讨的各类学习培训或者心理疗伤?
诚然,这些探索,这些思考,不能直接的让人获得幸福。
但是,这些都会影响一个人。
内在的问题如果解决了,对自己,甚至对他人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而外部社会的问题,思考清楚了,也可以对社会产生影响。
至于从哪个角度入手,每一个人生活的环境不同,天分、教育、和投入的精力不同,当然也会有所不同。
或者说,每一个人面对的问题不同,解决方式也会不同。
蔡康永说,凡有边界的,即是监狱,人生是监狱。
曼德利施塔姆写道:我被赋予了躯体,我有何作为,面对这唯一的属于我的躯体?……我既是花匠,我也是一朵花,世界的监狱中,我不是孤身一人. 世界的监狱中,我不是孤身一人。
即使暂时找不到问题的解决之道,但是启迪总会有的。
更重要的是:你知道,在遥远的彼处,有一个人,在那样生活,那样呼吸。
这就是一种安慰。
就现实的人生来讲,我们存在的地方,无非世俗烟火之处,与内心的孤独岛屿。
两者究竟是被隔绝还是可以彼此互通?
如果我们不再仅仅执着于肌肉健身或者仪表修饰等外在的表象,如果我们肯多用一点时间去关照自己的内在,也许就会发现更多有价值更重要的东西。
青春终有一天不再,爱人也许会在某个时间离去,陪伴人的最真实的东西就是自己的心。
2019年8月1日修改稿完成于乌兰巴托
有点散
安德鲁身上有我们每个人的影子。。。
把谋杀案拍成了同志大型维权宣传片
没有对比没有伤害。本案bug的是Andrew和Versace看着都像0,Ricky虽然超龄以及1场1镜尬出天际但之后还行。希望DC是真直男。
切入点非常好。一方面是杀手怎样一步步变“坏”,另一方面是所有被杀害的人们留下了怎样破碎的家庭。很多时候人们当着帮凶而不自知,太悲哀了。
整部剧倒叙手法呈现Andrew是如何一步一步变成杀人凶手的。但中间硬要扯进范思哲家族,感觉是犯罪故事+家族风云的混写,但九集的篇幅限制导致两边都想说却两边都欠了那么一点点…相比之下还是更喜欢注重案情本身的第一季辛普森案。
看不下去!比起第一季的节奏分明和控辩交锋,这一季实在有点闷。
看不下去了,越往后越冗长无趣的剧情让表演都觉得做作。聚焦在Andrew身上太多,已经文不对题,剧情已经变成Andrew精神病的每集巡游,我根本看不见创作者想表达的这个社会对于这个人的影响,我看见呈现出的都是他自己选择当谎精去堕落去残害他人。这种只剩噱头的剧集毫无意义。
这哪是在讲Versace,明明在脑补凶手的成长故事。十集了愣是连为什么要杀Versace都没讲清楚。还有Versace童年那段他在意大利和他妈在家讲英文???别说童年了,他和他妹讲话也应该说意大利语啊!醉了,编剧脑子有坑。
杂乱无章,he is a boy?呕
精彩!!!Darren Criss演的也太好了8。PS:最后一集剃光头也太帅了8。★★★★☆
《美国基佬故事》中的豪宅高度还原,人物形象高度还原,在b站上刷完刺杀范思哲纪录片。第一集古典乐(阿尔比诺尼的柔板)非常悦耳,也在最后一集中出现,一呼一应;镜头美感极强!演库安南的达伦克里斯演杀人犯和gay简直太像了……这季剧本虽然不扎实,但我们演员颜值、演技全在线呀~
I'm sorry, 我是来看Versace的,结果他就是个配配配角???谁想看满嘴跑火车的凶手的心路历程,就算是要切入当时的社会问题,也不想看这个假惺惺头转来转去的烦人精。一旦离开了现实素材的参考,剧情就失控了。不过两季都表现了共同的一点,就是媒体真是搅屎棍。为了蝇头小利卖消息给媒体的jc手上有两条人命,可以下地狱了
演技很好,拍得不好,神烦转来倒去的叙事,喜欢迈阿密风光
男主演的真好啊!
跟范思哲几乎没关系
开头惊艳中间疲软结尾催泪,勉强算行,《宿敌》贩卖的名利场悲情被旧瓶装新酒,只适合被改编成电影篇幅的故事硬是用没完没了的无病呻吟注水成一部剧。豪华的布景和琳琅满目的服装像是为了满足中产阶级观众对上流阶级的窥私欲。墨光头最让我不舒服的一点就是他的人文关怀总是带着一股上帝一般傲慢的怜悯,我没看到多少社会在摧毁一个人心智道德上发挥的作用,我只看到一个傻屌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作天作地最终如愿把自己毁灭的故事。
除了大名鼎鼎的范思哲之外,每一个被害人的前世今生都有细致入微的塑造和交代,他们身上发生的深刻悲剧不仅反映了同性恋在当时普遍的生活状况,也让人绝对无法原谅库南这个小妖精。这个系列虽然噱头很足,但并不拘泥案件的侦破过程,反而是标准的社会派犯罪故事,宏观视野和娱乐性兼备。
ryan murphy的野心真的很大,以及他真的做到了,第一集的华丽和最后一集的落寞,加上中间的90年代同志群像,触角密密麻麻讲述了一个无论贫贱美丑born to be a lie的世界。darren criss贡献了目前个人最佳表演,虽有无数光的闪耀却最终被暗反噬
剧情编排精妙,以环形叙事解构安德鲁如何从没落纨绔子弟变身同志圈PUA大师最后走上连环杀人犯的道路,教科书式又不失华丽。第8集对比两种家教方式。范思哲的母亲给他职业选择的自由;鼓励被老师羞辱的范思哲,为他重新建立尊严;母子协作制衣,教他勤劳与爱。安德鲁的父亲宣扬投机主义的便利,以此沾沾自喜,就差脑门上印“暴发户”三个大字。因罪行败露逃亡马尼拉的父亲嘲讽儿子娘炮软弱,教唆他“be a man”,此处“man”只是“不择手段,巧取豪夺”的权力象征。讽刺的是,安最后成为了自己最不想成为的人——他的父亲。对“偏见”的控诉贯穿全片,因为歧视homo,David羞于求救,最终被杀;因为死者都是homo,所以警方追凶不力。有时候我觉得自己理性公正,其实各种各样的“偏见”已经在自我肯定中成为敷衍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