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年初自己给自己规定的“每看一部电影,都要留下文字”的铁规则的话,《尖峰时刻2》和《尖峰时刻3》一起几句话就好。
但如果客观一些来说的话,第三部比第二部要好,因为第三部更放得开了,也可以说,第三部更贱了。
从这个系列三部曲的感觉来看,特别是从主角成龙大哥的表现来看,也可以发现一种很有趣的变化:第一部,文化碰撞的创意非常新鲜,两个主角只需要本色演出,就足够撑起整部电影;第二部,两位主角的表现都显得拘束,放不开,而剧本把动作戏大量削减,“嘴皮子戏”大量增加,更是雪上加霜;第三部,似乎大家都找到了定位,都放开了。
如果用损一些的话来说,就是不要面子了,咦,这样反而还有了感觉。
《尖峰时刻3》的感觉很像是《黑衣人2》,快节奏,明星脸,大场面,摆明了一张“嘉年华圈钱机器”的脸,大量加入的动作场面不但让大哥有了更多可以一展身手的机会,居然也让老黑秀了几招花拳绣腿。
看老黑耍宝很有意思,但一听他说中文,我的天,要命了。
不管怎样,已经看了,放松心态,也没别人说的那么难看,只是里面的美国文化多了一些。
顺便多说一句,如果不能以很好的心态去看待这种“美式文化”的话,那估计李连杰和成龙合拍的“功夫之王”可以不用看了。
那更是充斥着美式英雄主义和对东方文化的乱猜乱想呢。
看完了第三部明白了,为什么说没有第四部。
正如很多续集一样,这一部也不尽人意,虽然打斗场面什么的仍然不错,但是故事上的bug却是越来越多,尤其是Lee 放了健二一次又一次,明明知道放掉他会牺牲更多人,还是一样放掉,毫无底线和原则,于情于理都说不通。
另一个是苏扬的角色选得不太好我个人认为,除了发型跟第一部的小女孩一样以外,演技和人物都是差很多。
演技真的是烂,不知道她到底演的是什么,纯粹只是为了一个亚洲面孔么?
尬,比第二部章子怡的角色还尬。
这个人物也是塑造的有问题,明明Lee跟她爸还是关系很好,第一部就说了,她是他最好的徒弟,她还在武馆存了东西,可是她什么都不会啊。
连武馆那个小朋友都不如,这就说不通了。
所以,其实这一部,说直白些,就是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口味,或者说是为了中国的市场和票房而拍的续集。
里面超级多中国元素,可是就只是中国元素,为中国风而中国风,武馆那场戏,搞得我莫名其妙,不知道到底想表达什么,也不知道跟剧情到底有什么关系,感觉跟打趣岛国爱情动作片那句差不多,岛国那个是在哪都能啪,这个也一样,在哪都能“啪”。
Lee的角色在这一部也不够丰满,依我看,如果能把他和健二的故事再深入一点会更好,他们之间的纠葛被一笔带过,让人无法产生代入感,也就没有办法理解人物和剧情。
哪怕狗血一点呢,也比这样不明不白的好。
这一部关于种族和政治正确算是为数不多的延续前面的元素之一。
一开始Carter被罚去当交警就是因为他种族歧视,扣了几个伊朗来美国的科学家,他称其为恐怖分子。
贴地气,无论是他的做法还是对他的处罚,都很写实。
不过我还是希望就这样打住把,别拍了,下次再拍也别找这种中国女星了,我觉得找章子怡和这个可能还不如找安其拉大宝贝儿或者郑爽谁的,都差不多,没什么区别,毕竟都没什么演技,都是在演自己,不是在演戏。
第二部和第三部相比第一部,时间都要短了很多,大约90分钟,再加上黑人嘴炮和成龙的打戏,所剩的时间其实显然不足成为一部合格的剧情片,所以导演用这个时间直接告诉观众剧情其实都可以不用看,成龙的打戏+黑人的嘴炮+舒适的爵士乐+美女构成了这部美国卖座片的基本要素。
前两部我都打了三颗星,至于这一部为什么我要打四颗星,主要原因就是这一部真的玩的更加开了,更加迎合美国观众,我想这一部电影最终归宿了他原本应该要有的样子。
(臭屁搭档组合,能干的出什么符合逻辑的事情吗?
)这部电影首先的亮点,在于开头逼着法国司机开车的对白台词,完全承认美国就是一个霸凌主义国家,并且还用枪指着司机说:你能拿我怎么样(潜台词),我觉得美国这种自我无赖的风格真的酷毙了,虽然我是纯种的中国汉族……也许会有同胞们会感觉不舒适,可能各有所好吧。
第二个亮点当然就是尺度加大了,玩的更加开,配上这部电影的爵士风格背景乐和节奏,加上黑人嘴炮,加上成龙的动作戏,感觉这部电影就像在听着一首歌曲,观众和主角透过荧屏玩嗨到了一块(当然需要开杜比音效以及HDR画质去感受)。
而且已经淡化了很多剧情,就一条线,韩大使女儿被绑架,也许导演正想告诉我们,这部戏就是让你看着玩的,而不是让你去看剧情。
相比第一部和第二部,导演的这种卖座的肯定态度,让观众玩的很舒服,没有那么遮遮掩掩的还想着用比较复杂的剧情去掩盖掉他想玩的意图,这样反而让观众对电影的定位和审美产生了模棱两可的想法。
综上,虽然卖座的警匪片套上主角各种幽默的人设已经成为一种类型片,没有什么剧情可言,已经违背了电影制作目的的初衷,但只要你改变看电影的态度,去主动迎合这类成功的卖座片,你就能玩的开心,就像一本华而不实的书,在你读的时候,你是浸在富丽堂皇的的文字中,而不是浸在沉于思考的汪洋当中。
但电影和图书毕竟是两回事,电影有画面,而这种卖座类型片,必然成为电子信息时代下越来越热的作品类型。
距离第二部五六年了,成龙更老了,身材有点发福,脸上的皱纹也愈加明显,所以动作戏持续减少,这个真的可以理解。
但是一脸的正义凛然,又圣母的要命,看起来爽快感太欠缺了。
黑人也有点老态,但还是一如既往的好色如命,啰嗦恶心。
张静初真是毫无存在感啊。
剧情就不讨论了,世界上最大的犯罪组织三合会搞不定两个警察,也是醉了,剧情合理度太低,但是好歹还有几个桥段不错。
第一个就是在华人武馆,孙明明的大脚和超高的身高,将两个人抡着转,挺有创意的。
在俱乐部里面,一个华裔女杀手虽然出现的很突兀,但是用扇子飞刀做武器,这个还是很少见的,很妩媚哦。
在舞台表演现场,那群靓女身材很好哦,歌曲很动听,女主身材没的说啊。
最后就是埃菲尔铁塔大战,继续前两部的风格,两个人又是高空坠落,这次用的是法国国旗做简易降落伞。
打斗场面很少的,成龙也放弃了杂耍式的打斗,跟真田广之拼起了日本刀。
当然了,这部电影看起来很郁闷的,最后救真田广之被反扔下楼,结果第二次救他,真的圣母的一塌糊涂,不是傻子就是脑残。
怪不得像死侍这样的会大卖,苦大仇深正义爆棚的超人蝙蝠侠票房不如人意。
我看电影就是为了放松,有这样的情节,真的感觉很糟糕。
比较期待的片子一直等DVD出来才看但看完了还是失望的说不出原因剧情太散了是商业化的原因嘛
2000年,李安的《卧虎藏龙》让中国风流行了一阵,2001年《尖峰时刻2》借着东风红了一阵,但是到今年续集3出来却没了风头,票房不及当年,下滑很快,报纸杂志滥评一片。
多数评论对导演布莱特·拉特纳(Brett Ratner)非常尖刻,说他毁了《X-战警3》后又毁了《尖峰时刻3》。
看这些评论非常有趣,因为《尖峰时刻》系列一直有点尖刻但又伶俐地在挖苦各种小人物,结果得到的评论回馈和影片的尖刻一脉相承袭。
美国有评论对本片中塔克(Chris Tucker)用枪指着法国出租车司机逼着司机唱美国国歌一段戏非常不满,认为导演在宣扬暴力,给暴力找个好理由,非常另人厌恶。
看这一段的时候我也笑不起来,这种笑料感觉挺小人有点卑劣,和整体的感觉一点都不同。
一个黑人演员来扮演爱国者,但是这个爱国者起的作用却是公然在电影里做着对国家形象有害的事,黑人是演员,导演是白人。
布莱特·拉特纳也是位受歧视的白人,犹太人,但是他在片中透出的一些问题让人反感。
犹太人和黑人是不同的,黑人融入美国的历史很长,为了平等黑人做出了很多奋斗牺牲,这和犹太人是不同的,犹太人在二战时受到美国的收容,之后美国又出钱帮犹太人侵略阿拉伯,巴以冲突的影响一直到现在。
一个美国犹太人对国家表现的感恩是如此反世界思想潮流,带着暴力色彩,让一个黑人去表现,看着心里不舒服。
但反刍了片头那一段后,我想法又变了,把主角理解成是被导演赞誉的思维是因为多数人类都自恋过度轻易神入主角,实际上导演在借着主角的警察身份嘲讽美国这个世界警察。
可不要以为我反犹,我喜欢斯皮尔伯格,还非常喜欢波兰斯基。
波兰斯基在本片中出演了一位法国警察,很搞笑,他通过夸张表演把警察光辉形象踩了个够,让人联想到他现实生活中的遭遇。
《尖峰时刻》系列一直靠笑料取胜,动作并不比其他电影,拍摄手法整体构思也都规矩老套。
《尖峰时刻2》热笑话有着小机智,冷笑话也挺有意思,看着章子仪走到哪里都要冷脸送人一枚炸弹就想起《蓝精灵》里的乐乐。
到了《尖峰时刻3》感觉其中的中国角色没了上一部中的风头,片头开始就是从黑人演员开始的。
成龙滑稽地和韩大使坐在汽车里,端坐没动作,韩大使莫名其妙说了句“我们正在创造历史”,接下来的镜头就是两个白人女孩的屁股,被押在车上的白人女孩嚷嚷着“扯淡”,叙事上“扯淡”是对塔克这个搞笑警察说的。
韩大使在接下来的戏中被枪杀,原因是他提到了三合会的“煞星”。
国际法庭的这出戏里有这样的对白“三和会在100多个国家有超过50万成员他们不是街上扰乱治安的小混混,他们是商人并且建造了一个价值500亿的敲诈、 毒品 、性和奴隶制的帝国,我们必须在他们吞噬我们之前切断这些毒瘤的源头。
作为国际刑事法庭的主席”。
这段美国演讲的话很搞笑,似乎暗指中国,实际在反讽美国的自大无知。
近年美国电影中经常出现中国面孔,但是都不是正面表现的。
布莱特·拉特纳和两位编剧似乎对中国非常熟悉了解,其中不少小幽默透着对中国人的尖刻。
成龙的对白中两次出现“这是一个人的战斗”,似乎这些老外连黄健翔都知道,在酒店的戏中美艳的法国模特Noémie Lenoir更衣时,成龙竟然提出了看黄片的要求,而塔克当然是只对能真枪实干一场感兴趣。
但是挺奇怪的是比起《尖峰时刻2》来中国演员们说起汉语来更加拿腔拿调了,基本上没有出现多少粤语,普通话对白也不知道谁写的,都怪怪的,张静初英语还不错,可不知道为什么说起英语来一板一眼还要停顿,似乎是为了表现水灵灵的大眼睛而服务。
语言和表演比起其他有华人出现的美国影片差了,马丁斯克塞斯的《无间道》里华人演员在语言上很自如的,挺真实,虽然还是一看便知来自香港电影而不是真实生活。
片子里还出现了武术学校里的白胡子老头,怎么看怎么象昆汀电影啊,一点真实的华人风味都没有。
有些地方还是很好笑的,塔克莫名其妙对法国模特说“中国一句话叫驴唇不对马嘴”,用一种似乎在传授中国哲理的语气,让法国模特摸不着头脑,却原来塔克是想接吻……然后两人就开始驴唇对马嘴了。
修女翻译脏话那一段也非常好笑,这一部里大部分笑料都是由严肃面孔传达的。
《尖峰时刻》系列里某种气息我还是挺喜欢的,用一种底层小混混的眼光反观所谓精英的严肃、警察或权威。
不过也就这样了,讽刺之后没有更深入的思考,一切都在混混的逻辑中,忽略了能跳出混混世界的思维。
导演似乎很喜欢黑人,拍过不少说唱MV,塔克的表现也很出彩,把黑人那种什么都不吝的活泼表现得很到位。
这一部里还出现了出演了《无极》的真田广之,饰演成龙曾经的兄弟,在这一部里反目成仇。
成龙与兄弟第一次的生死对决后在酒店里独自看电视,荧屏上非洲原始部落黑人与已经融入发达国家的黑人上演着小喜剧、小冲突。
此时做为演员的成龙不知道心里又是个什么滋味,要打入好莱坞,又要牺牲掉一些更大的雄心。
TOM专稿 请勿转载
完全不知道为什么要打开一部前两部都没看过的3。
大概是觉得看完这部我会不那么困。
结果看到一半时差点睡着哦。
张静初出来时吓了一跳,没想到要在这里面看到她的。
当然她这个角色分给谁演好像都不太有差别。
成龙十年前还是年轻着的呢,没有老态,就是一个精神抖擞的中年人的样子。
这几年好像明显就是像个老年人了,毕竟年龄放在那里。
看了一下这个片还要拍4?!
放过成龙叔叔吧!!!
1.要看成龙的片子还是看旧片为好。
世人皆知成龙老矣。
2.我不相信会有《尖峰时刻4》。
怎么也看不出这个3花了1.2亿美元。
3.张静初,哈哈,你的运气是比如章子怡啊,人家演的《卧虎藏龙》,你演的《玉战士》,人家演的《尖峰时刻2》,你演的3。
http://wuqing.org/
看这片子的好处是不用动脑子。
所以本人即便是感冒发烧被人拖着去看了,还是能在恰当的时机笑出声来。
情节还是很老套的,动作也就是这么一点。
不过个人还是很佩服成龙(绝对不含讽刺),还可以亲力亲为做这么多危险的动作。
这也是他在国外颇受欢迎的一个原因吧。
以前还真不知道原来国外这么多人知道jacky chen的大名。
看到真田广之的脸的时候还愣了一下。
我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遥远的“高校教师”中。
听到他说一口挺纯正的英文的时候,更加愣住了,恩,日本人也是能说好英文的= =|||张静初就是一花瓶。
英语听着有点别扭。
不过花瓶做得也是合格的。
喜欢那个法国出租车司机 "i am an american spy"哈哈,很法国的人物阿。
恩,不用动脑子的片子很久不看了阿。。
看来看去觉得张静初的角色实在是可有可无,而且似乎谁来演都能出这个效果.是因为小张英文好点???.......不得而知.个人感觉应该不会,就这么几句的效果来看,谁练练都应该这样.个人八卦一下,莫非小张被潜规则了?如果这样,老成的口味下降了啊....
* pack out the trunk from the front to the back *
想请问导演,是不是着急赶回去看尼克斯的东决比赛?
戛纳No.25|对黑泽明经典的成功改编,在保留故事大体框架的前提下,将事件平移至现代的美国黑人社会。斯派克李对电影的类型改造得心应手,黑人文化气质被完美融合进故事中。特别是台词和音乐的使用,让影片整体呈现出动感十足的商业酷电影风格。斯派克李可能是少数上了年纪去拍这种电影还丝毫不露怯的大导演。
李老师,柔情似水的伟光正OG nigga,叙事有好莱坞黄金时代风骨(AKA鬼扯剧情),全片埋了无数黑人icon的彩蛋,4号线追逐戏太好笑了,跟一群波士顿人坐在影院看一车厢的洋基队球迷diss红袜 “Boston sucks”简直乐开了花。
4/5 @ Rio Theatre, Vancouver
4.5 年度普片避雷,Spike Lee你想拍黑人音乐文化就老老实实拍相关题材,非要整一个悬疑惊悚的外衣,为了醋包饺子,效果很笨拙,不仅剪辑稀烂,配乐和剧情不沾边,连高潮部分的战斗情节都一言难尽,为数不多的还有点意思的元素大概就是纽约地铁逃票和NYPD的工作水平吧,太典了。
在纽约市外拍的部分很棒,回到有钱人的小鱼缸的结局不好。scoring也做的匪夷所思,幸好scoring部分都在小鱼缸室内
好看。Big Apple被Spike拍的熠熠生辉而充满活力。黑泽明原作的尖锐沉重被Danzel坦然自若的表演化解,赋予文本一种全新的诠释。
真够浮夸的。
Spike Lee老师全职满世界飞看比赛的间歇回纽约用脚趾头拍出来的电影,still delightful though.
很少有无字幕空耳情况下看的外语电影能让我全程集中精力的。好看。要是在国内上映我还要去看一次
Rio抢先场,带着听歌的心情去看的。第一幕改编黑泽明的部分算是全片最弱,每段对话不仅生硬还带着背景乐,挺影响观感。第二幕赎人有点鱼龙混杂,调色剪辑处理参差不齐。但第三幕丹泽尔和ASAP Rocky两场对话算是把片子救了回来,还给贫富差距主题做了个升华。能看出老爷子骨子里还是想表达对扬基以及黑人文化的热爱,但讲的故事跟以前比有所收敛
配乐一言难尽 前半部分真是让人煎熬
后半段挺好的
A / 与僵硬的戏剧性远远甩开距离,黑人音乐主题的融入将过分概念化的对立引向混杂的人群、驳杂的历史媒介和城市空间的交响。在精细的数码影像与上流空间中我们只能探测到零碎的语气节奏跳动,而斯派克李选择在其中将绑架案的档案进行“专辑化”从而让面容朝向历史的回声。因此在中段流光溢彩的变奏中,我们发现当代的人物会坠入另一种影像的故障般错位的时间质感中。与此同时,声音的群和种族的群以一种更为驳杂的方式形成了对探案过程的视听阻碍。人群的停滞与音乐的连绵都无法被直接穿透而让电影成为向现实的打开的混沌世界。此后的段落才得以更深入地服务于音乐性的构建,MV式的、广告式的、音乐综艺式的场景接连爆破为一连串的声画流动。尽管更多是偏向《大都会》式的想象性和解,却又总是兼容着戏谑与批判等更多重的语气。
只能说刚看完 High & Low 4K 重映再来看这个......对比黑泽明的差距实在是有点大, 还经常有一些匪夷所思的剪辑, 但是我觉得最后的音乐很好听.
太几把土了忍到1h15min跑了 看到山顶大别野改成露台嫩小的高级公寓就想笑了 好歹也得是个penthouse吧 请问下人文关怀道德挣扎权斗斡旋在哪 主角一家伪人得就像那种在片场一喊卡就立马变脸的广告演员 更不用说土爆又莫名其妙的配乐 还有david king这名字不是我想的梗吗 上次看得人想死的电影还是科波拉的大都会(篮球队拿我冠名是吧)(浪费一大包棉条是?)2025-08-23 @TIFF Lightbox
就像那条评论说的,虽然我从未去过纽约,但纽约的地名和独特命名街区的方式总让我觉得这个地方如此熟悉。所有的地方都在无数的电影和电视剧里出现过。也正是在bronx诞生了hiphop文化,非裔美国人用音乐实现阶级的跨越,实现了从lowest到highest和highest到lowest。就像纽约这个城市上百年来见证那么多人的大富大贵和潮起潮落,当警察在循规蹈矩地追捕时,一个来自于街头的消息有时候更有用。整部电影非常经典的spike lee把这些最鲜活的黑人体育,音乐都搬到了电影里。主角脱下西装穿回帽衫的时候,他在那一刻就完全融入了街头,可能就像多年前一样。August 12, 2025 SCA Ray Stark Family Theater
熬過前半部分的流水賬+弦樂視聽污染,後半部一些回應當下的改編還算精彩。
不太成功的改编 跟原作的深度没法比 前面睡过去了 充满黑人元素的歌舞片 好在有些歌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