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晚上和姐姐一起在一家极好的碟片店淘了一些碟回家。
第二天迫不及待就看了其中的一部。
《太阳浩劫》。
标准的好莱坞大片式的名字(虽然是英国影片),灾难科幻片的海报,似乎有些老套的故事,令我十分疑惑为何姐姐和店主都强烈推荐。
看完之后,才领悟,真的是一部极佳的影片。
仿佛是去往仙境般地方的旅游,回程途中可以感叹不虚此行。
并在游记中反复回味。
影片刚一开始,便带着诗一般的韵味。
男主角低沉嗓音的独白,宛若宇宙中的诵经。
航空舱外巨大而魄丽的太阳,令人望一眼便无法转开视线。
完全摒弃了以前美国好莱坞式灾难片的惊心动魄与壮烈宏伟。
经过遮光而有些阴暗的太阳,不仅仅单纯是视觉上的震撼,更是心灵的感触。
令人感受到自己无限的渺小,与自然无限的伟大。
怪不得影片开头,心理医生西瑞尔戴着墨镜,面朝太阳,会露出如此享受的表情。
影片刚开始,航天器中一派祥和,仿佛是去远方度假。
但事实上,八位宇航员身上担负着拯救地球的重任。
将一枚巨大的核弹投入太阳,用以激发衰亡的太阳释放更多的光和热,以挽救被冰雪完全覆盖的地球。
伊卡鲁斯一号失败了,而二号必须成功。
开始的平静为之后暴风雨的到来作着铺垫。
宁静的海面即将迎来电闪雷鸣,疾风骤雨。
灾难总是来得毫无征兆,并且惊心动魄。
在宇宙这样危险且具有无穷大未知性的空间,船舱外夜潮般平静且黑暗的虚空,迷人且令人恐惧。
在接近太阳时,伊卡鲁斯二号收到未知信号,通讯指挥官哈维断言是伊卡鲁斯一号发出的求救讯息。
于是飞船中出现了两种观点,与伊卡鲁斯一号汇合,或继续按原计划执行任务。
这个抉择权交给了物理学家卡帕。
他通过电脑模拟计算得知核弹飞向太阳后,由于速度过大,时间与空间都会发生扭曲,所以核弹引爆成功的可能性并不很大,而伊卡鲁斯一号拥有一颗核弹,两次机会总比一次要好。
于是伊卡鲁斯二号改变航线,飞向灾难的起点。
由于特雷在手动操作时的失误,飞船隔热板发生故障。
舰长凯恩达和卡帕自愿出舱维修。
当太阳风暴袭来时,由真田广之饰演的凯恩达为了维修好最后一块隔热板,保住整艘飞船,被太阳风暴卷得灰飞烟灭。
八人小组,只余七人。
由于故障,太阳光照入植物供养室导致植物全部烧毁。
作为植物学家的柯拉珊哭得撕心裂肺。
这种人与自然的感情令人触动,虽说杨紫琼饰演的这个角色有点多余。
终于,伊卡鲁斯一号与二号汇合了。
几名宇航员通过甬道进入一号舱内,并开始搜查。
发现了繁茂的植物室,充足的水和食物,完好的机器,却没有看到船员。
看到这时,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总会有人头部的照片一闪而过。
这一点,下文里我一并来解释。
不久,出了故障,链接通道突然断裂,四名宇航员被困在了伊卡鲁斯一号,而一号中的电脑系统完全被破坏,飞船无法航行。
四人想到一个办法,穿宇航服利用开舱气压将人送入二号舱内。
但宇航服只有一套,经斯主动将宇航服穿在了卡帕身上。
指挥官哈维表达不满,称自己是现任舰长,应当活着执行任务。
经斯说,只有卡帕懂怎样操纵核弹。
而且因一号系统崩溃,舱门只能手动打开,所以心理医生西瑞尔自愿留下。
此刻人性的伟大与卑微,一目了然。
哈维与经斯也想冒险不穿宇航服弹入二号舱内,可太空中温度达到零下百余度,经斯灵机一动,将飞船壁上的隔离材料捆在身上,以起保温作用。
两人缠得严严实实,然后各自抱住卡帕的一条手臂。
舱门打开,气流托住三人直飞伊二号,但舱门太小,三人在门上撞了一下,卡帕救回了经斯,哈维却飘向了太空深处。
或许在太空里,恶有恶报也是存在的。
哈维在太空里飘着,他用手扯掉脸上的隔温材料,在一瞬间被冻成了冰人。
接着,他撞上飞船的边缘,支离破碎,灰飞烟灭。
回到飞船,几位成员商议,认定这些事故都是特雷蓄意制造的。
于是经斯决定,杀了特雷。
却发现,特雷已经死在了血泊中,自杀了。
八人,只剩下四人了。
紧张的气氛越来越浓,我也越来越看得欲罢不能,仿佛身临其境,紧张的气氛令人窒息。
最惊悚的情节出现了,卡帕在检查核弹及系统,智能飞船系统伊卡鲁斯一直在用优美但毫无感情的女声提醒着卡帕:你正处在危险中,你正处在危险中,氧气供给不足。
卡帕回答说:我知道,只要能撑到核弹发射地点便可。
伊卡鲁斯回答说:已无法支撑到指定地点,航行时间需九小时,而氧气将在七小时内耗完。
卡帕疑惑:不可能啊,柯拉珊计算过,四个人的氧气消耗足以支撑到核弹发射。
伊卡鲁斯答:但船上有五个人。
卡帕一脸吃惊,顿了顿问:第五个人是谁?
伊卡鲁斯答:第五个人身份未知。
空气似乎凝结了。
你想一下,在离地球数十万公里的太空,四周都是超低温虚空的航天器里,突然多出一个身份不明的人,那是多么令人恐惧。
之后的情节便成了凶杀惊悚,突然现身的一身溃烂外表,镜头放到他便出现信号干扰状况的伊卡鲁斯一号船长,对二号船员们进行了冷酷的追杀。
柯拉珊被杀死在植物室,卡帕被刺了一刀锁在了一个房间里,经斯修复电脑系统时被冻死在冷藏液中,卡西与一号船长奋力搏斗。
最终,卡帕引爆核弹,完成了任务,他自己也淹没在了太阳中。
现在来讲讲这部电影的一个主要构思,这个理论也是我在百度贴吧中看到的,看影片时完全没有想到。
那便是,太阳光对人体结构的影响。
阳光,是什么呢?
它可以让人灭亡,也可以让人存活,并且享受它的美。
片头便放到了西瑞尔观赏太阳时幸福的表情,后来也放到船长凯恩达在观察室看太阳十分入神。
这就是能解释为何面对死亡的太阳风暴,舱外的凯恩达完全没有躲避,而是静静地注视它的到来。
西瑞尔当时也并没有喊他回来,而是问:你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那是太阳的一种使人无法抗拒的美。
令人痴迷,令人沉醉。
这并不假,曾有报道说,绝大多数人晒日光浴成瘾。
紫外线的照射是人感到舒适。
也许正是如此,伊卡鲁斯一号才会在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时放弃了任务。
因为在一号上最后的一段视频,船长说:“月球基地,哦,它太美了。
”说的正是太阳。
而一号的船长烂皮人也正是因为太阳的过度照射,身体结构呈现明显变化。
太阳光能使物体粒子化,而烂皮人界于人与微粒之间,所以虽然他有形体,但已看不清晰了。
也之所以如此,他能突然出现在二号船舱内,他或许并没有从通道走,因为那样会惊动电脑警报,而是化为粒子穿过飞船外壁进入舱内的。
这样也就能解释为何进入伊卡鲁斯一号舱内时,会有一号船员的照片一闪而过,那其实是导演在暗示观众,宇航员们并没有死,他们只是化为了粒子,存在于空气中。
假设果真是这样,那凯恩达、西瑞尔和卡帕等人可能都没有死,只是化为看不见的粒子,随阳光去往他们想到的地方。
《太阳浩劫》是一部经典且耐人寻味,具有思想深度及电影美感的硬科幻的影片。
虽然与《世界末日》《火星计划》《阿波罗13号》同为太空类型的科幻片,但着眼点与题材的深度完全不同。
本片有壮美、有温馨、有惊悚、有善恶、有轻松、有沉重。
将这些杂糅到一起,成了一部风格独特的科幻片。
几位主演的演出也是可圈可点。
导演更加是发挥了深刻的功力,不愧是曾指导过《猜火车》《28天以后》的著名导演Danny Boyle。
这部影片,剥开它华丽的外衣与精巧的面具,其实归根解蒂,本片主旨还是讨论了生存与灭亡的主题。
是一部纯粹的哲学性电影,是一个人生,众人亡,还是为众人的生而亡自己的问题。
生命的终极形态是什么?
是否是脱离肉体的永生呢?
虽然电影中提出了这许许多多的问题,但并未全部解答。
还需大家自己思考。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影片结尾,是全片中唯一一段出现地球景色的镜头画面,令人感伤而又欣慰。
镜头中大概是卡帕的亲属,正在看他从飞船传来的讯息。
已经消失的卡帕在播放器中喃喃低语,仿佛诵经祷告一般。
最终,画面定格。
播放结束。
“如果某天清晨,你们发现太阳亮了一些,那表示我们成功了。
”卡帕的声音似乎仍回响在空气中。
他的家人站在雪地里,看见太阳骤然亮起,金灿灿的光铺遍雪野。
那卡帕他们,是不是也随太阳光一起,回到地球,回到了他们家人身边呢?
亡者重生。
亡者永存。
2007.8.26 23:34
时间:2007年7月25日19点30分地点:AMC影院事件:《太阳倒数》sunshine蒙城超前首映场今天只讲八卦,不评电影。
可能细心的朋友会发现我今天不写“北美超前首映场”,因为这部片在美国上周五就已经大面积上画了。
都得拜盗录所赐,华纳彻底取消加拿大境内的超前首映,福克斯推迟一周新片在加上画的时间。
Tnndi今晚过来看这场首映,曾一度比较矛盾,因为在downtown另一边的Cinema Banque Scotia,有真正的超前首映《星尘》Stardust。
唉,看来还是派拉蒙派大哥比较大方, 8月10日北美公映的戏,今天就试看了,提前16天。
上周三(7月18日)看的那场Hot Rod,8月3日的公映,也是同样的情况。
谢谢你的赠票,Genevieve,希望你们派拉蒙赚大钱。
尽管之前,福克斯的发行Kim都一再“谦虚”地告诉我说这将是一部烂片,我还是决定了捧丹尼博伊尔Danny Boyle的场,何况还有杨紫琼阿姨和爱尔兰帅哥斯里安·墨菲Cillian Murphy的担纲。
不知道是否跟我同样想法,来捧场的人也不少。
连在那家我曾经做兼职翻译的agency同事们,拿着之前我转发的邀请,不少也拨冗出席了,嗯,趁这个机会跟熟人扯扯淡也好。
边淡扯边排队,随着人流就入场了。
坐定没多久,开始例牌的抽奖送礼合家欢环节,此番奖品对我没甚吸引力,懒得去争了...其实是争也未必争得到。
只是几个嘉宾上去之后竟然只有一名能答出问题:丹尼博伊尔还拍过什么电影?
这个这个...实在是有点贻笑大方。
最搞笑还不是这个,那个正确回答出《惊变28天》后,另一名女士还在旁边大叫:不对,不对。
应该是《惊变22天》!
拜托,这又不是军规。
主持人也忒不给她面子,直接扣了个smarty pants的帽子给她,我坐得较近,看得真真切切,花容刷地一下就嫣红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1,看首映之前要查询imdb;2,女人对数字不总是在行。
ps,一句话影评:《太阳倒数》狠好看,别跟我掰航空航天专业知识,俺不懂。
娱乐科幻片,就这样,挺好!
8分据此,正文第一句话应该改为:今天只讲八卦,不咋评电影。
原帖链接:http://tintin76.blogbus.com/logs/7079884.html
Sunshine.2007翻译成太阳浩劫很贴切,反而直译太过空泛了。
虽然基于老片,现在看本应该是少了很多震撼和惊喜了,原本是的。
然而这比地心引力更让人脚趾屈伸神经紧绷的是突如其来无可选择的身临其境——对人类来说毁灭性的环境:绝对高温(直接气化),绝对低温(太空中,还有冷却液里),真空环境,直视光源。
这从视觉体验的层次上碾压了新片木星上行,Awesome。
任务,或者说太阳系本身的灾难,从客观上引申到人性上。
我们,人类,可以拯救自己本身。
同样,人类也会毁了自己。
在宗教题材的代入上,导演太过极端的批评了宗教,特别是直指基督。
应该这样理解,宗教在人类绝境给了一些暂时失去自我认知的人以信仰,同时在和平时代让很多并不清楚生存意义的人以规范,这是积极的。
但到了人类存亡关头,毫无疑问信徒会剧烈的挣扎:是拯救人类?
还是让人类毁灭回归上帝(具体到剧情)?
里面的船副很好的表达了导演的观点:人,都自私。
经常内斗,但人类存亡是人类之大义,没有任何疑问。
其实这个争执是没有必要的,导演在人类表达太过充实的情况下过少的表现人类接近太阳所产生的渺小,进而失望绝望,最后以上帝来给予自己慰藉,走入歧途。
从这样的剖析上,上帝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信徒。
因为还不具备进去相应的科技,就被迫去做一件力不能及的事。
但在事实上,我们并没有这样做。
所以,争执可解。
最后还有一个微小的点,再次表明了一个世界第一强国,和一个内里有点自卑的国家的明显差异:在西方电影(包括但不限于好莱坞,英国,西班牙等),部分时候女人是素颜的,也是真实的(包括丑态),然而。。
嗯。
所以为什么但凡这种片子,出现的亚洲人都是日本人,因为日本人活在现实。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毕竟很多事情,不是你“说”,而是我们“想”。
night
前几十分钟情节不错叙述完整有高分太空科幻电影的影子,具体到修完遮太阳的板子后整个情节开始垮,很多镜头开始像被刻意剪过一样,要不是看到完整版还真以为是删减过的。
比如找到另外一个飞船的时候最起码应该有个提醒,谁知直接就是一个镜头两飞船对接,上一秒还是叙述一件事下一秒戛然而止突然跳到另外一件事上,看得一脸懵逼,包括后面放核弹物理学家爬在核弹外面然后核弹炸了,突然一个镜头物理学家又出现在核弹里面。
那个女的也在,可压根这个女的上一个镜头在太空舱内被怪物追,下一个镜头就和怪物核弹仓里,男的还要穿太空服飞过去,女的难道是会魔法?
感觉这个电影很多镜头就像梦游,分不清东南西北。
还有后半段又出现怪物,怪物的镜头画面声音都是刺啦刺啦,听的心烦意乱,心率上升,不知道什么样的怪才导演能拍出这么阴间的镜头。
值得说的还有插入的图片,好好看着电影突然蹦出无关图片,一闪而过有点像故意吓人的那种,还以为这视频被某些人故意制作,或者电子设备中病毒了,一搜发现是导演刻意加进去的。
真无语,好好一个电影弄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艺术家有点个性可以,但在一个大众看的科幻电影弄些稀奇古怪的艺术,这和在农村茅坑喝咖啡有什么区别,几亿的抽象画普通人看来擦屁股都闲硬,一样的道理。
这电影就是一个四不像,拿电影投资人的钱玩自己的梦,哪怕往一方面发展都可以拍出佳作,反而却频频变化风格,不知道的以为不是导演中途挂了就是编剧亡了,换了好几轮。
《太阳浩劫》粉碎了我对宇宙的一切好奇,探索欲顷刻间荡然无存。
太残酷了,离开地球的人类好残辜。
置身于浩瀚的宇宙,人类比蚂蚁多出来的那点优势可以忽略不计。
鑫说,太阳太热,奔日计划可以等到天黑去,看来也不靠谱。
别无他求了,就留在地球上了此残生吧。
翠花,给我上一碗高浓鸡汤,岁月静好混吃,现世安稳等死,只待化尘的一刻,无所谓了。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太阳浩劫只看了两遍,对于灾难片十分挑剔的我对于这部影片的印象就是美。
没有太多的特效效果,在听觉和视觉上都得到了享受。
但是这部电影让我觉得精华的部分还在于是整部电影的人物设置堪称完美,8个人的人物性格特点分明,表现的形式也是十分细腻。
完全盖过了同为灾难片注重人物描写的《绝世天劫》。
太阳浩劫中我最喜欢的角色不是主角也不是美女凯西和中国的杨紫琼,是瑟尔。
致死追求的男人——精神分析师瑟尔医生对于整部电影来说,瑟尔只是个配角,只是一个牺牲的成员。
但是瑟尔所表现的却是社会中最缺失的部分。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是在为别人活着,孩子的时候为父母活着,要成绩优秀,要对长辈尊重。
成家立业了为家人活着,为另一半出力,买房,买车。
有了孩子之后,为孩子活着,给他吃喝,上学买玩具。
等到孩子成家立业了,自己总算自由了,可以为自己活着了,却发现身体不允许了,只能等待生命的耗尽。
事实上,瑟尔也是为别人而活着,为了整组成员的心理健康,为了全人类的生命。
但同时,他始终不忘要去看到真正的太阳,要去看到最真实,不待任何处理,最本质的太阳。
那是他最想要做到的事!
以至于为了达成愿望,而损伤了自己的皮肤,以至于在船长临死前还在询问船长在那一刻看到了什么,以至于在临死前选择了自己最想要的死亡方式,与太阳进行了最后的亲密接触。
另类英雄——物理学家卡帕卡帕实在不像是一个传统的拯救全人类的英雄人物。
至少长得就没有美国队长像英雄。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最不英雄的英雄,最终拯救了整个地球。
卡帕是一个很感性,犹豫的人。
并不是硬汉,不会耍小聪明。
在被哈维命令的时候没有说出一句话。
整一个没精神,不果断,打架打不过美国队长的导弹专家。
连最后干掉平贝克的时候也是凯西帮的忙。
我实在没有办法相信最后是靠着这样一个人去完成发射(人真的是被逼出来的!
),最后在面临死亡时,看到了他认为最美的画面。
卡帕是独一无二的,最另类的人类英雄,而太阳浩劫也是独一无二的,最另类的科幻灾难片。
这才是美国队长!
——飞船维修员梅斯在电影11分08秒的时候,梅斯说从现在开始,我不会再情绪失控了。
事实上,他真的没有再做过一次错误的决定。
在这样的环境压力下,时刻面临着自己和全人类的死亡,梅斯在为了保护弹头的情况下,恢复了手动操作,虽然这个决定牺牲了金田。
从1号船回到2号船的情况下,选择保住最重要的卡帕,牺牲自己。
之后又在最危难的时刻,做出了最正确的决定和卡帕一同飞回了2号船,虽然这个决定牺牲了哈维和瑟尔,但这些无疑是最坏的最佳方案。
唯一一个反对营救1号船的人,自告奋勇地要杀死崔。
最后又为了让卡帕完成任务,最终壮烈地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梅斯从来没有过分地表现自己,他只是在最关键的时刻做出最关键的决定;他只是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他只是在最需要他的时候,挺身而出即使是需要他牺牲自己。
这才是美国队长!
这才是美少女战士!
——飞船驾驶员凯西凯西无疑是个小美女,这毋庸置疑。
但是她绝对是美少女中的战士。
她和卡帕的共同点是一个看似柔弱和感性的人在最关键的时刻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勇敢!
她和卡帕的不同点就是她是个女人!
强大的女人永远都是表面柔弱不堪的!
在决定杀死崔的时候,凯西在知道事实的情况下表现出了唯一的怜悯,正当我觉得这是一个不堪重用的柔弱的美少女的时候,她在发现平贝克这个变态时,表现出的是机智和冷静,随后单挑贝克,最后帮助卡帕干掉了平贝克。
(事实上,我觉得干掉平贝克跟卡帕没有什么关系!
)凯西就是一个美丽,温柔,感性,富有同情心,机智,冷静,勇敢,狠毒的综合性极品美少女。
这才是美少女战士!
母性的象征——生物学家柯拉珊终于到了杨紫琼了!
这个角色她来演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这个角色被描绘的是8个人当中最细腻的。
不断地提供,检测氧气并且为组员种植蔬菜水果等补给品,生物学家扮演的是一个传统的中国母亲的形象,也更像是这艘船上的一姐一般。
照料着氧气植物园,培育着蔬菜水果,在植物园烧毁时表现出的是对于失去孩子的绝望母亲,同时在发现新生命时又是一位充满希望的妈妈。
(即使那只是植物)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柯拉珊的死没有什么太大的贡献的,除了她和崔,其他人都至少在死时,为团队做出了很伟大的牺牲。
即使这样,在杨紫琼倒下的最后那一刹那,她还是母亲般地保护住了最后一颗树苗。
恰似完美的领袖——金田船长相信卡帕的决策,即使是猜测,即使最后证明是个错误。
让崔冷静下来,即使崔犯了不可饶恕之罪。
不让哈维去冒险,即使哈维是懦弱的副船长。
最后不惜一切代价完成隔热板的修复——即使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金田船长从方方面面来看都是一个出色的领袖,一个带动所有队员的船长。
一个在伊库拉斯1号船消失之际,毅然决然地带领2号船去拜访那颗最炙热的恒星。
金田不是完人,但是恰似完美。
对于金田,无需多言,队长的霸气真不是所有人都有的。
恰似懦夫的领袖——副船长兼通讯官哈维这应该是所有观众最不喜欢的一个角色了!
当哈维在1号船命令卡帕脱下宇航服的那一刻,我想所有人都会在心里骂他一句孬种。
但在我看来并非如此,作为接替金田担任队长的哈维,在遭遇氧气植物园的爆炸和搭档的去世,哈维的压力不是常人可以体会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领袖连续的死亡确实是打击士气的重要因素。
所以哈维要求卡帕脱下宇航服也算是情有可原。
虽然哈维确实懦弱,在关键时刻还要美国队长来帮助主持大局,但他绝对不是一个完全的懦夫。
责任刀下的亡灵——航天学家崔实在想了很久如何去概括崔这样一个角色。
首先,这个角色我并不讨厌。
孰能无错,更何况是在太空船上,更何况是在拯救全人类的任务中。
其实那个错误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崔本人,奔溃,完全打击了他的斗志。
飞船的故障,金田的死,氧气植物园的烧毁,瑟尔的死,哈维的死,这一系列的灾难在常人眼里只是不幸,但从崔的角度去思考,那就是他自己犯下的不可饶恕之罪。
当整个太空船只剩下提供四个人的氧气时,崔选择做了那个负责任的人,将旋转刀对准了自己的手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崔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经不住失败的懦夫(其实最大的失败者是卡帕),但同时他又是那个死在负责刀刃下的亡灵战士!
尘归尘,土归土——一号船船长平贝克他tm就不是人!
不想说!
罗伯特.卡帕说:不够好,只是只是因为不够近。
除了片中的卡帕,每个人的描写都只是点到为止,乍一看一锅大杂烩,其实谁都不是绝对的主角,要是真的有,也应该只有是人类+太阳这两个主角吧。
面对太阳(死亡、生命、完美、世间一切的主宰等等多重象征),人类个体实在太渺小,就像疯子船长说的:when face with it, we are just dust那个喜欢晒太阳的拉丁汉子就是被这种谜一样的美吸引,和猜火车里那种嗑药的心理很相似,但是又很不同。
挑战接近的极限,这个也是主角名字为什么借了死于战场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大名的原因吧:不够好,只是只是因为不够近。
其实有两个情节很能揭示这个主题,船长站日冕的巨浪扑面而来的时候,只是痴痴地盯着太阳;耳机里另一个超级日饭--那个迷恋太阳满脸灼伤的的拉丁男并不介意他的死,反而嫉妒地拼命问道:你到底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
也许那一片100%强度毫无过滤的阳光,正是驱使他们驶向太阳的终极诱惑吧,如果给我一个机会,我也想这样轰轰烈烈地死一回。
另一个就是那些死去的一号船员们,在面对这个创造了一切的巨神面前,统统放弃了改变人类命运的企图,拉丁男最终和他们一样,牺牲了小我,用卑微的态度投入它的怀抱,痴痴地面对它燃尽在日冕上万度的淫威里。
这是一种无法抗拒的诱惑,和诱使罗伯特卡帕冲向子弹的诱惑,其实很相似。
科幻方面,我觉得不需要太挑剔,这个片的题解实在太多解了,科幻只是个载体,导演和他的科幻班子已经很尽力了,在这样一个虽然不太经得起完整推敲的故事大背景下,把象征上帝的造物者-太阳和渺小的Creatures-人类,放在这么有想象力的架构里,任一个个代表了人类各个面的个体在其中自由碰撞,面对濒临灭绝却又仍然主宰一切太阳,或疯狂,或牺牲,或团结,或迷恋,或恐惧。
看完之后脑海里的回音久久不能散去。
看片子之前,在大致了解剧情时,就已经给自己打了预防针。
等看了最初的十分钟,基本上就已经明确一个事情——这是又一部以大灾难为背景的“人性科幻片”,所以所有关于天文、物理上的逻辑判断,可以到此为止了。
毕竟,这是在看电影,真的没这个必要。
后来的情节应该说不是很精彩,但也绝对不能算很烂。
演员的表演也还算到位。
在处理是否转向救援一号飞船的过程中,体现决策理念的情节。
还有出现第一次危机时,船长的最终决定等等,都还中规中矩。
最精彩的,莫过于植物舱全毁后的死亡选择——究竟是杀死船员中的几个人,来换取任务的完成和剩余船员的生存,还是一起毁灭。
在拯救全人类和谋杀一个无辜者之间,人性的选择得到了最直接的体现。
虽然,最终牺牲者自己走上的祭坛,但生存者的双手一样沾染了无法清洗的血迹。
从这个角度看,电影的表现其实不能算很差。
但是,要命的是,这些精彩的情节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
却成了一个一心要和上帝做一帮一,一对红的一号船长的铺垫和引子。
这个自始至终都没有一个清晰正脸形象的最大反派,简直是莫名其妙。
科幻电影能拍出魔幻片子的感觉,也的确别有风味。
可惜两头不讨好的结局也就避免不了。
电影的最后部分,可以说是一团混乱。
大结局虽然充满希望,但所有船员的牺牲,并没有展现出人性中最本质和最闪光的那一点。
如果没有那个第一反派的搅局,我想没准儿这部片子还能在可看性上再上不止一个等级。
可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逻辑。
导演既然已经拍成这样,我们除了欣赏特技和音响效果外,就别跟导演的逻辑较劲了。
毕竟,这类片子多半属于看过就算了的东西。
实在不值得去较真儿,生闲气。
无意中在star movie看到这个电影,没看到开头,不过不影响理解整部电影的情节。
一开始伴随着缓慢的推进节奏,我数次想调台,不过还是被电影富有个性的摄影风格和不俗的剧情所吸引,直至最后看完。
当年(2007年)听说这部电影的时候看到的负面评价甚多,印象中甚至被评为烂片,以至于就错过了,这次一看之下,发现即使算不上十分优秀之作,但至少看完之后给我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无论是从视觉上,精神上,还是伦理上。
故事情节并不复杂,甚至看上去有些老套。
一队地球上的宇航员乘坐一艘硕大的飞船飞向太阳,去用核弹点燃已经开始死去的太阳。
而电影的剧情设置却没有落入俗套,飞船上的宇航员很早就知道自己必死的归宿,甚至在影片后期出现了类型片中常见的重大转机:飞船上出现了一颗绿芽,标识着他们有希望重返地球,带来一个欢乐的结局。
然而,导演残酷地扼杀这个希望,无论是帅哥美女都一一赴死,没有临死前的豪言壮语,没有英雄出现去挽救整个飞船,唯一的让人欣慰的就是人类没有灭绝,他们完成重新点燃太阳的任务。
首先值得一提的就是整部电影的风格,区别于一般电影的写实主义,这部电影完全采用风格化表达方式,孤立地看很多镜头,会让人产生不适和茫然无措的感觉,然而在飞向太阳的这个故事背景之中,却显得非常贴切。
试举几例:镜头经常让观众直视太阳,直视阳光,让整个画面都变得明亮刺眼,其他细节全部失去,这是普通电影一般不可能也不敢做的事情。
在飞船上船员们轮流通过观察窗观察太阳,在这里对宇航员眼镜的特写统统让其显得似乎在火焰中燃烧一样。
为了让观众更能体会到接近燃烧的太阳所受到的灼热和光线,很多镜头都采用偏红,高光,过曝等方式处理。
在遇上第一艘伊卡鲁斯号的发疯的船长时,多采用高反差方式拍摄,船长浑身被灼伤的身体处于暗部,而其他场景却相对明亮,甚至刺眼。
在船员们登上伊卡鲁斯1号时,甚至用快速的蒙太奇剪辑出已逝船员的照片,让观众似乎感受到了他们的鬼魂仍在船上。
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值得一提的科幻创意。
太阳的核聚变逐渐减缓,地球上温度越来越低。
为了重新点燃太阳,在第一艘飞船飞向太阳杳无音信之后,人类集中地球上所有可用核燃料制造了一枚超级核弹,以及可以飞向太阳的飞船。
几名宇航员驾驶着这艘飞船,花费4年时间,带着足够的食物,以及可以制造足够氧气的温室 ,飞越金星,水星,来到接近太阳的边缘,将核弹投射到太阳中心并引爆,从而挽救整个人类。
这个想法本身已经太壮观太有创意了。
而导演把这一切在视觉上实现地更有冲击力。
在飞船的前部是由无数金属块组成的巨大的金属伞,对太阳强烈的光和热进行反射和对藏在后面的飞船进行遮蔽。
任何物体在伞后露出而直接面对太阳的结局都是一缕青烟。
看着这艘宏大的飞船,飞离水星,来到更加宏大的燃烧着的红色的恒星之前,你不得不产生敬畏之情。
看着这幅海报就可以窥其一斑。
在太阳面前,人类制造的如此巨大的飞船是那么的渺小,如此高强度防护的飞船是那么脆弱。
飞向太阳之路既漫长又显得有些绝望。
人类能够被拯救么?
他们能够返回地球么?
太阳是那么的灿烂,可又是那么的致命,那么的灼热。
它是我们人类的生命之源,可是接近它时它却又变成了一个燃烧的地狱。
与其他科幻电影中面对外太空外文明的高智慧生物不同,在这部电影里,人类面对的是生命之源的太阳,接近太阳时的恐惧与人类长久历史对于太阳的感激之情交织在一起。
这种情绪暗示一直在整部电影中存在,面对太阳,影片里的船员似乎都被这个庞然大物迷住了,换句话说,太阳如此的灿烂和辉煌以至于他们似乎很愿意去拥抱这个4年来天天面对的天体,投身于它,甚至于直接被它烧化融化到其中。
在注定无法回到伊卡鲁斯2号后,飞船上的心理医生冷静地走到伊卡鲁斯1号的观察室,将光强度调到最大,直接让自己被烧焦在阳光中。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的是飞船的名称:伊卡鲁斯。
这个古希腊神话中因飞得太高被太阳烧化翅膀的人,已经明显地暗示了整个飞船的归宿,他们都终将被太阳光sunshine融化。
在船长为了挽救飞船,成功合上最后一块金属片之后,越来越接近随时要将其气化的阳光时,他转身面对太阳,这时心理医生焦急地问他:船长,你看到了什么?
你看到了什么?
船长没有回答,当时我觉得很奇怪,后来才明白,船长看到了什么心理医生自己也会看到的,船长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在影片的最后,为了完成任务,物理学家毅然钻入核弹,手工点燃核弹,在引燃核弹的过程中,我们能看到导演又一次强化了这个主题,在巨大的核弹内部一个个方形的金属块被激活被点亮,物理学家在生命终结的最后时光看到这么绚烂的景象,看到核弹被成功点燃,想到人类被拯救,可以继续生存下去,脸上露出的笑容,我想既是对自己圆满完成任务感到高兴,也是对自己能拥抱这瞬间的辉煌而感到欣慰,同时也是对船长临终前看到的是什么这个谜团的交待。
整个电影风格独特,对影像有着近乎于诗意的表达。
剧情安排合理,完全摒弃了一般类型片中传统套路,充满了对人性的思考,对道德的残酷考量和哲学思辩。
是冒着威胁整个人类命运的危险去救伊卡鲁斯1号的船员还是残酷地直接放弃他们去完成任务?
是冒着损失整体船员的危险还是谋杀其中一名来挽救全人类?
由此我们看到导演有意的安排,怀有一腔热情的物理学家和冷静理性的副驾驶经常发生冲突。
副驾驶没有死在阳光中却死在冰冷的水中,而物理学家却在绚烂中终结了自己,点燃了太阳,很有趣的对比。
船长为了拯救全船和全人类首先献身,为了自己的错误一直内疚的船员用自杀解决了道德难题,植物学家守着自己刚刚发芽的绿植而亡。
懦弱者哈维却早于他人死在冰冷的太空中并很快被太阳气化,精神医师主动地拥抱了一直着迷的阳光。
每一次的死亡都合情合理。
剧情多次燃起观众希望,却一次次又走向绝望。
最终电影由太阳的一次闪耀告诉我们告诉整个地球:伊卡鲁斯2号以及所有船员绝望的毁灭换来的是 全人类和已经冰冻的地球的希望。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这部电影的导演,看看他的作品就知道你可以不喜欢他的电影,但是他绝对不是平庸之才:猜火车,127小时,惊变28天,海滩 …可惜的是这部电影评分在哪里评分都不高,7-7.5徘徊,让我不太满意的是对1号船发疯的船长没有完全交待清楚,留下了很大的疑问,让人奇怪于他的不死之身,以及他强烈的与神对话的疯狂精神状态,而且最终的结局似乎也交待不清。
留下了一些遗憾。
然而瑕不掩瑜,在我心中整体而言是一部难以忘怀的作品。
看这部电影以前,看过CARGO。
些许类似,同样是为了人类的未来,同样是漫长的太空之旅,但是不同的结局。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才真正发现自己如此沉迷于观察与思考绝境中人性,真善与伪善,坚强和沮丧。
欣赏一部电影的至高境界也许就是自始至终都能身临其境了,这部电影就给我这样的感受!
对丹尼同志提出批评
和28天后差不多烂吧。请不要在娱乐片中塞入太多要表达的东西。
看一看就生氣了耶
太喜欢了!2001、月亮、火星任务之类的,纯太空的,太喜欢了!最看不得科幻电影弄很多政治、大国、英雄主义之类的!
Danny Boyle 拍什么都一个死德性,视觉风格化无法掩盖剧情脆弱。还是简单的故事适合他,127就不错。
没看懂
All our science,all our hopes,our dreams,are foolish.In the face of this we are dust,nothing more.And to this dust,we will return.
距离经典和伟大就差一个第三幕,剧本突然从科幻的宿命的转向惊悚和猎杀,层次断裂,确确实实是可惜了。但即便如此,无法抹杀前两幕的好,也还是足够悲壮。
总觉得缺了些什么,他就会是那种记实风格的经典!
曾经最喜欢的导演的硬科幻,再也找不回来《猜火车》的感觉了,OST好听
当一部片子给你的感觉是美不胜收,那你也就不会考虑他的逻辑性!
科幻气氛很浓,但剧情有硬伤,莫名其妙的结尾让人讨厌
不解释
本片是向《2001太空漫游》致敬吗?关于宇宙,上帝,生死的探寻,不过叙事过于混乱了。
难得需要快进的科幻片
影片光影效果太刺眼,害得我差点呕出来
结尾太烂。。
全片就是我们一起看呀看太阳
最后那个变态杀人狂有点给整个影片拖后腿。但整体还是不错。
这电影如诗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