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不是因为年纪问题,因为越来越觉得在社会进步中谈话和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如何理解不同的意见,理解不同的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想法,理解问题的本质,比蔑视、指责和定义他人更重要。
最后Bill说因为学习文学,所以他学会了代入角色成为另一个人,学会站在另一个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我想正因此他可以理解学生们的不满和行动,也可以反省自己作为既得利益者的特权。
因为正确和进步就追求简单粗暴的结果,或者太过笃定自己的正确性而激发出对不同意见或不同想法做法的人的恶意,就像石黑一雄写的打傻子的人,其实是一种懒惰,只是急于找到责任人罢了,很多时候人们还会把取得的进步归功于这些伤害他人的行为,比如像石黑一雄说的对不同想法者制造一种恐惧,或者像Bill的学生急于抓住他的只言片语放大,直到成为定罪的证据,或者像学校一样急于开除引发问题的人,制造错误不复存在的假象。
然而压制和定罪是不是解决时代冲突的好方式?
机械的使用各种定义和词汇是很容易的,这在现今充斥着网络,人们毫无负担的用学到的新名词随意评判他人,简化问题以便将对方框进自己的教条中,对于不同意见者不仅没有同理心也失去倾听了解的意愿,这是不是时代冲突中必然发生的问题?
小说结尾,小野在慢慢接受和适应时代的变化,也开始反思自己曾经的信仰带来的危机。
正确和进步需要时间这把尺子作出最后的评判,在此之前,每个人可做的,也许是在追求进步时避免陷入狂热,保留对具体的人的宽容和善意,减少过程中的连带伤害。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吴珊卓当主演的作品,然后我深刻地领略了这个在大多数中国人眼中与漂亮毫不沾边的女人的魅力。
她所演的角色在待人接物的时候是那么真诚又真实,那么具有亲和力。
你看到她得意时的开心,处理家庭关系和同事关系时的疲惫,面对异性关系时心情的复杂,最关键的是,还看到了她对文学的热爱,对原则的坚持和无奈。
吴珊卓可爱的小眼睛里永远都透露着那么多丰富的情绪与心思,她真的演活了一个接地气的大学英文系主任。
她充分地展现了女性在职场中面临的困境以及其实可以发挥的作用。
反观国内的职场剧,连人物塑造都难以这么丰富,还能怎么指望它们去深刻地反映社会问题呢?
看这部剧的初衷是因为自己喜欢文学,向往成为一个高校里的文科老师。
虽然这部剧也鲜活地表现了大学里人文学科的落寞,让我不由得在某些片刻迷茫与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在这一条道路上走下去,但是最后总的说来它却让我对文学爱得更深了,哪怕课堂上最后只剩下几名学生,哪怕博士毕业后找不到一份教职,我也好想读个文学的博士(虽然我知道剧毕竟是剧,可能真实的文学老师的教职生活并不想剧中那几个老教授那么有意思)。
剧里有两个场景让我最受触动。
第一个是遭到学生抗议封杀的Bill教授,在听证会上说出的我们读文学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那一段话。
第二个是Joan教授在图书馆门前,狠狠地教训给她差评的学生Steve时那一段口吐芬芳。
第一个场景简直是完美地反映了当下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困境。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坚持简单的政治正确,选择拷问立场而非初衷或实质,最后演化到人与人之间似乎完全无法沟通的地步,而这种沟通失败还发生在教授与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之间,放到社会的普罗大众身上,想必沟通的可能性只会更低。
而这种简单粗暴说到底又能让我们收获了什么呢?
第二个场景更让我觉得惊喜。
按理说学生评价老师是一个合理的行为,偷偷地查学生的身份其实还反而侵犯了人家的隐私,但Joan面对Steve说的那番话让我原谅了她。
想想看她其实并没有真的说出《坎特伯雷故事集》好在哪里,但是她愤怒中出口的并不是出于维护自己的尊严或是面子,而是选择捍卫一本文学经典的价值,这一点很是让我感动,可以看出她是真的喜欢她所讲授的文学。
在这个人们越来越不爱读、不想读经典的时代,有时我很希望人们明白不要总在经典的身上找问题,更应该在自己的身上找找问题。
为什么不能多花一点点的耐心去认真地读一读经典呢?
事实上,在这个快节奏压力大的现代社会里,除了文学、艺术、自然之外,还有多少东西能够真正地让我们焦虑急躁的内心获得稍微持久一些的安宁呢?
so great and ironic!
21年看过的最讽刺幽默的短剧,看剧过程中不止一次为男主感到不愤,有时候人们追求过度的正确,不去详细了解,单独把一个人说某种话以及做某种事截取、放大、分析,而忽视前因后果以及他真正想传达的普世价值,是很可怕的行为。
很喜欢最后一集女主说的“Our job is not to trick them or manage them or make them fall in line.Our job is to offer refuge from the bullshit, to level with them”。
以及最感动的"Why should they trust us, the world is burning"直接把剧拉高了一个档次,哪怕剧中的学生们在我看来偏激武断,跳过了求证求实的过程,(甚至怀疑他们那群人有多少是真正认真听过之前上课男主做完动作讲课的内容)但他们当然是有权利去愤怒,对这个fucking world感到愤怒,我更愿意将学生的愤怒看作是对操蛋社会的一种“应激“。
比愤怒更可怕的应该是连愤怒、自由都被剥夺了的环境。
喜欢这部剧,编剧融入进了好多可以仔细探讨的内容,教育、cancel culture、家庭、少数族裔、feminism、言论的边界、以及在受到不正当的指控后外界对ta的态度……五星
正如其名,这部剧说的是大学里英文系的故事。
由吴珊卓扮演的女主角金智允Kim是Pembroke大学英文系的第一位女性系主任,虽然这个职位看起来无比风光,但实际上麻烦多多。
其中笑点多多,又牵扯到很多严肃问题,还是很值得一看的,就算不深究里面的复杂问题,光是看看剧下饭也是不错的呀闲话不多说,先送上几个我看完第一集整理出来的口语表达:1 woman/man of the hour 风云人物/焦点人物
女主角Kim是学校里第一位女性系主任,所以在开学第一次教师会议上有人调侃她是个风云女子。
the hour=此时,woman of the hour字面意思为当下最出位的女子,也就是我们所说风云女子、焦点人物的意思。
如果这个表达用在男士身上,那么只需把woman换成man。
其中hour可以换成其他词以表达不同的意思,比如woman/man of the world意为生活阅历丰富、世故的人。
2 cut someboby some slack 不过于挑剔某人/对某人宽容些/对某人网开一面
剧中的Bill因为痛失爱妻而一蹶不振,从人人都爱的明星老师变成了吊儿郎当、上课迟到又稀里糊涂的混子。
这不,开学的第一次教师会议他就没来。
Elliot教授便说,鉴于他现在的情况,放过他吧,对他网开一面吧。
slack作为名词时可以表示(绳索的)松弛部分,这是个俚语,字面意思是给某人松一松绳索,也就是要对某人宽容些,不要太严格,不要过于挑剔某人的意思。
举个栗子:Hey, cut him some slack! He's doing his best! 喂,别对他那么吹毛求疵!
他已经尽全力了!
3 send somebody off to 送某人去某处/为某人送行
send somebody to somewhere意为送某人去某处,off=离开。
隐含的含义是某人要离开这里去另一个地方,因此这个表达的意思是为某人送行。
前面有人提到Bill没来开会,Kim便解释说他要送他女儿去上大学。
去上大学便是离开家里去别的城市上学,所以这当中加了个off。
举个栗子:We've sent the children off to the zoo. 我们把孩子们送去动物园玩了。
4 get your shit together 振作起来
看字面意思好像是在说“把你的粑粑放在一起”,nonono不要误会了哈哈哈哈。
其实这也是个俚语,意思=pull yourself together,把懒散的自己拉起来,其实就是振作起来的意思啦前面提到Bill痛失爱妻而一蹶不振,他女儿以及Kim都跟他说要振作起来。
她们都用了get your shit together,听起来语气会更强烈一些。
举两个栗子:You need to get your shit together. 你得给老娘振作起来。
(看,表达的语气是不是和强烈)Why don't you suck it up and get your shit together? 你不如振作起来,好好调整一下?
5 wait list 候补名单;shoot somebody an email 给某人发邮件
这个表达其实很好理解,wait=等待,不在正式名单里人便要等待机会,所以是wait list就是等候者名单、候补名单的意思(发现没有,有时候并不需要多难的词汇就能表达出你想要表达的意思哈哈哈)举个栗子:She was on a wait list for a liver transplant. 她的名字当时在肝移植等候者名单上。
给某人发邮件还有一个常用表达是send somebody an email,翻译成中文的话二者好像没什么不同。
实则不然,shoot作为动词有射击的意思,想象一下用枪射击时子弹射出来的速度,是不是给人一种更快的感觉,所以shoot somebody an email更多是指很快地、没有经过太多考虑地给某人发邮件。
举个栗子:Would you mind shooting me an email when you're finished with that? 你介意结束后尽快给我发邮件吗?
6 have (got) someone's back 保护、支持某人
这也是一个俚语,想象一下在战场上,你要冲向前去与敌人正面对决,此时你可能顾及不到你身后可能有埋伏,这时你可能需要一个队友have your back。
这样是不是比较具象了,have your back其实就是在背后保护你、支持你的意思。
举个栗子:Clearly, I have your back. Talk to me. 显然,我是你的靠山,告诉我。
Don't worry. I've got your back. 别担心,有我在呢。
好了,以上就是我看完《英文系主任》第一季第一集总结出来的几个口语表达,你学废了吗?
|本文作者:Yuki|审校:Juliet |排版:Anita |总编:大风哥Wind
如果你想和我们一起看电影学英语,想加入我们一起创作,请关注公众号:Wind教口语
最近在看《The Chair》,第一集几乎是教科书般的剧本设置,开头就是剧烈的突发高潮,在一个充满了一切合理可能性的背景——英文系的第一位亚裔女系主任——下徐徐展开如何与院长周旋开除老教师计划、如何为她看中的年轻女教授争取终身教职和如何为丧偶颓丧男教师解决被弹劾危机的主情节,人物性格饱满立体,悲喜交织,动机丰富,次情节见缝插针地在每个冲突场面里交代、生长。
设置在象牙塔里的故事,充满世事洞明的怜悯,一切可能发生的冲突都开花散叶地在尽情发生。
是的,我们从来没有能背过身去。
这个操蛋的世界充满乐趣。
我在本科学的是法律,大学时期的课程安排,从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开始,逐渐过渡到单个的部门法。
法理学最最劝退,从罗马法孟德斯鸠开始就非常好睡。
合同法是最多人趋之若鹜,也是年轻教师与资深教师最方便同台竞技、各放光芒的课,年轻教师援引新鲜时事和法律理论,资深教师讲到什么条款发展都是手到拈来;赶场不同老师的同一章节,画风差异堪比同一个产品选择进李佳琦还是薇娅直播。
大二下学期开始排程序法,终于有些能在表面上看得明白的课了——刑诉法框架清晰、节奏规整,案例贴近(?
)年轻人生活,至少进局子要待几天,法外狂徒张三强奸既遂未遂都还有迹可循。
当年罗翔还雪白年轻紧致,尚分不清是靠颜值还是课程荣登法大最受欢迎教师。
占座的学生们爱占头等舱——四腿小凳子直接贴在讲台正前和侧面,甚至老师裤袋边上一寸位,饶是罗翔也动弹不得,只能拿唾沫星子淋淋头等舱乘客,以示敬意。
今天想来,真正反映人性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活的法理学——告诉年轻人们法律生活是什么,法律精神依什么制定——的课,毫无疑问安排得太早,作为启蒙也太艰深。
要不满18岁的年轻人,懂得什么是世俗生活;要体力充沛到恨不得永不瞑目的年轻人,对这个世界释放一些怜悯;要白纸一样的年轻人,区别通识教育中的潜台词、授课个体的认知局限——这一切简直是太难了。
就像《故事》说的,我一直对写好故事的人,心存深刻敬畏。
“设计故事能测试作家的成熟度和洞察力,测试他对社会、自然和人心的洞识。
故事要求有生动的想象力和强有力的分析思维。
自我表达绝不是问题的关键,无论自觉还是不自觉,所有的故事,无论真诚还是虚假,明智还是愚蠢,都会忠实地映现出作者本人,暴露出其人性,或人性的缺乏。
与这一恐怖的事实相比,写作对白便成为甜美的消遣。
”
因为Sandro看的,这个设定蛮有意思,或许这也是反种族歧视运动发展到现在,会拍摄的剧,虽然是喜剧元素。
想象一下在x文系,一群x族老头老太,德高望重,现在来了一个年轻的少数女性系主任,然后她上任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开掉三个资历最老但没有学生喜欢的老教授……这个设定就很贱。
男性老教授在讲大文豪的时候,完全不care他是不是家暴出轨,而年轻的学生们在意,当他们的诉求被无视后,我看到的是傲慢和一丝迷茫。
这些都来自老教授,他不理解这种变化,他一心维护自己的权力,而这在剧中被反复探讨。
同样值得探讨的是Bill,成功的,受欢迎的白男,他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影响有多恶劣。
而这还是在一个有相关群体且有相应罪名的地方。
但最重要的是,他可以一次次辩解,道歉,他有第二次第三次机会。
而这还是在一个有相关群体且有相应罪名的地方。
认识到这一点让我很感动也很难过。
如果觉得文科“宫斗”比理工科要少,那就显得过分无知了。
文人的清高像是一种历史传说,消失在现代商业化的世界。
无论文人还是理人,在现实的利益面前都会露出真面目。
而且贫困限制着想象力,越是蝇头小利,越是斤斤计较。
如果将学科总体利益——包括经费、拨款、项目、资源等等——比喻为蛋糕的话,那么理工科所能生产的蛋糕明显大于文科,而且不止几倍的数级差。
这就造成了文科系所 “僧多粥少”的困局,此是争斗的客观基础。
另一方面,文科思维让人惯有一种情绪化、自尊化、面子化的倾向。
结果是拉帮结派,搞小团体,内斗激烈。
这就是我们在《英文系主任》里看到的,系主任管理的教师不超过十个。
但要处理的事情却是指数级的,每个人都“暗怀鬼胎”,为保住自己的利益使小手段。
这与“后宫”有什么区别?
本质上还是一样的。
后宫妃子为了得到皇帝宠幸而内斗,文科教师为了教职、福利、地位等斗争。
就像观察动物世界一样,人作为动物的本性在此暴露无遗。
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虽然不能说不折手段,但至少是有心机。
我们从中看到了一种可悲,那才是多大的利益,人类世界的高级知识分子像财狼一样攻讦。
所谓清高是不存在的,一旦影响到存活(先物质,后精神),人是动物。
管理一所英文系,并不比管理一家企业简单,它不只要有让人信服的专业能力,还需要运筹帷幄的能力,在教师间合理分配利益。
治大国如烹小鲜,治小国如临大敌;英文系主任难当,盖在于此。
这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美国大学。
充满了书香气息的楼内,幽静而古意的文学部静静地守着它的文化和价值。
主任办公桌上的调侃继任者的桌牌透露着在这古老屋檐下藏着的有趣的灵魂。
而这样的文学之地,正面临着危机。
在权力和制度方面,这所大学名义上有“英文系主任”的职位,但是校长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
而kim作为有着女性和亚裔双重标签的新主任,就不得不面对来自校长方面更多的压力和来自下层的不信任。
在教授方面,老教授们的古老的教学方式不能吸引现代的学生,因而被校长盯上,要想尽办法辞退三位老古董。
在学生方面,他们自主意识很强,又极大地被社会上标签化的话语体系所影响。
因而,kim想要提拔有人气的黑人女讲师而振兴文学部的计划收到老教授和校长的阻力(校长甚至想要找一位演员来讲课);老教授们因为得知被划在名单上而计划coup d’etat;一位男教授因为在课堂上比划了纳粹礼而最终遭到革职。
古老的文化也不得不屈服于现实的制度和社会结构。
教授们尽管腹有诗书,他们仍然是常人。
他们会沉溺在失去亲人的悲伤中,会因为女儿而操心,会抱怨办公室的环境,会亲自揪出在网络上辱骂文学和自己的学生讲道理,会因为待遇和tenured而改变决定。
然而他们终究有着文人的傲骨和尊严,在解构化的文化中坚持着什么。
因此老教授们坚持经典的传授,浪漫的bill拒绝违背意愿认错,kim费尽心力地周旋在各方。
从剧情安排和结局来说,这部剧还不够老练。
结局过快地走向解决,很多事件并没来得及展开就已结束。
比如说老教授中的女教授,她一方面不能接受自己将要被踢出英语系的侮辱,一方面对Kim有同情和认可,理应是个有复杂心理过程的角色,却在结尾匆匆当上新主任而没了后话。
女主角过于忙于处理各种涉及多方的事情,以至于缺少女主角的深入的人物刻画(但因为时间很短,而且是喜剧的类型,并不是很影响观看体验)。
从观影体验来讲,有些情节因为展开过快而不及完全理解;幽默和笑点很舒服,但也在另一方面加速了整体的节奏。
不过反正要二刷,亦无妨。
而Bill是一个典型又比较特别的人物。
在生活方式上不拘小节而凌乱,长相帅气,抽烟喝酒听摇滚,沉溺在悲伤中,典型的美国理想中年男人形象,当然会有些老套。
但文学和存在主义又赋予他超脱平凡的气质,加上他与众不同的天真和随性的性格,让人跟随他的镜头进入一个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抛掷态,体验而接近本质的生活。
他和Kim的女儿的互动也令人会心一笑。
相对于Kim,Bill的人物形象反而更加饱满和有趣。
第一集很有趣! Get your shit together 也告诉自己。
前天全部看完了,中间还好,最后一集金智允在听证会上说的真的很让人泪目。
作为学生,我们也一直在期待,有能把教育放在第一、把头衔和评级和学者傲气放在第二的老师。
作为观众,我也第一次从第一主人公的视角看一个冷门学系的浮浮沉沉,仅凭一个人的力量,实在难以打捞。
可是难道要坐以待毙吗,至少要一试吧。
也许是外行人摸不着门道,总觉得文学内容的浓度有点小,跟原来期望的不太一样。
但也有几处的引用开人心智。
吴卓珊的演技出色没得说,在G.A.里面最喜欢她的表演。
但从G.A到绝代双姝再到英文系主任,总觉得表现出来是一个人。
风风火火,手忙脚乱,看着不好对付,其实心善得很。
希望能再有其他类型的出彩角色吧。
最后一点是,不知道是不是,总觉得韩裔讲英语er化音比较重。
听吴卓珊说话总会想到一个很喜欢的韩裔YouTuber Yoora哈哈。
不过这种也很好听,听多了真的会不自觉模仿诶。
《英文系主任》的第二集中,Rentz在课上讨论Moby Dick,学生有人问为什么不讨论其作者赫尔曼的家暴问题,Rentz给出的回答是“让我们更加关注文本本身”,但显然难以服众。
(这么拍应当与女性主义在学术圈内抬头有关,但作者想要表达的显然不只如此)这令我回想起大学前三个学期上过的文艺理论课程(通识类),第一个学期与第二个学期的教授年纪不小,在风格上也类似Rentz,更重视分析具体的文本;第三个学期的老师讲莎士比亚,则大量地掺杂了对“莎士比亚其人”以及写作时各种context的关心。
不清楚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学术发展的方向。
但无论如何,个人在完成三篇期末论文的过程中感觉分析文本的难度显著高于分析context,想来第一学期的论文大部分都在讨论近现代中国的写作语境竟然还从教授手里捞到了A,真是不可思议,后面两篇的写作相较第一篇应当是concrete了不少。
看了三集弃了,感情戏太别扭,而且学校这样里里外外搞zzzq还有时间搞研究嘛= =
在言论空间日益狭窄,政治划分愈加极化的世上,展开一段真正平等的对话是否还有可能?本剧最终没有亦无法给出让所有人都满意的解答。白人男性精英主导的学术建制堡垒未曾凭性别和肤色两个维度的教席缓释撼动,被让渡权力还是掌握主体性,亚裔女性系主任的矛盾加身,彷徨不定正是当下舆论前沿的声场与高校象征的文化尖顶产生碰撞的缩影。文学失落了,文化凋敝了,TikTok入侵文字的理想国,老朽学究的教室门庭冷落,西方经典的文艺道统绕不开进步思潮环伺左右的以自由否定自由悖论。纯真之眼沦丧,文学能否重返去政治化的真空被阅读、欣赏和批评,抑或政治眼光本就书写文学语境之下,无视和回避的消极观看姿态也是一种政治意味强烈的表达。短小体量只是打开发散出口,诸多答案漂浮在未知的明日,学院以及「无用」人文学科,永远折射时代变革与挑战。
啊哈 伊芙 英文系文学系在数字化的时代的处境开场大格局可演着演着有点失望了
全场shitty humanity不值得 希望下一季她能少给人擦点屁股 尤其是睡不醒白男
理想主义的一瞥,文人相轻,文人又斤斤计较。眼镜教授男在旁观黑人女教授和学生们玩到一起的画面拍得特扎心。剧集努力平衡现实与浪漫喜剧的效果,Ethan Hawke 被cue...
一集弃
不好看,或者说只有浅浅的好看。什么问题也没解决就这么合家欢了。。(想看乔叟
绝了 综合各种美国的身份政治、人际政治、新自由主义高等教育与利益集团的金钱政治,如何将虚伪进行到底?美国社会惯常的手段 简单化观点的政治正确文化、对经典文本与新文学之争背后实质上在为白人至上之500年殖民历史买单、用政治正确的表演掩盖新自由主义的剥削、自己亲手养的蛊反过来吞噬自己,etc.。严肃地说,这剧情还能更drama更惨烈,这就是一个还债的年代,一个幽灵不断返回的年代。至于文学...那些个课的题目包括最后男主研究生所提交的论文题目都足以说明这种学科本质上的自我重复,表面上变化好大喔,老教授完全接受不了年轻老师的上课方式,其实呢,换汤不换药的东西。归根结底,一个处于资本主义帝国世界体系核心的享有特权话语、能够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的学院,究竟为谁服务?对吧,改变,想多了
为吴珊卓忍到第二集,比想象中要boring很多,而且里面的搞笑梗太老套。
好无聊好无聊好无聊
好像什么都说了,好像什么都没说
韩国(东亚)的(性别)文化还差(落后)得远呢。有字幕就好了。
因为Prufrock多加一颗星吧,过多办公室政治和米国PC,英文系太少,剧名就应该翻成《系主任》 ‘I grow old ... I grow old ...I shall wear the bottoms of my trousers rolled... Do I dare to eat a peach?'文化银儿打情骂俏可真带劲 btw这个冷冰冰的地方在哪里,好喜欢
戏剧与现实如此神奇的重叠了,但现实里的人得不到戏剧里的程序正义,他的存在都被抹掉了,现实可怕的多
???
只差一集,都懒得看完。。。
中规中矩地反映了高校的一些现实问题,是否可以在剧本上更有创意一点?只能说当做下饭剧都不够
看第三集这个男老师因为nazi手势陷入多大麻烦,结合最近热搜🧐(可能是亚裔配角最多的Netflix剧? 以及,我合理怀疑整部剧一开始是为男老师写的,another same old story about how a middle aged white man fucks up his own life….. 找了个吴珊卓加了些戏份,在海报封面当噱头。。。7分吧
剧情太无聊了,本以为会大段讲文科教育的惨状,但男女主角真的毫不吸引人,感情戏莫名其妙,色调极为昏暗看不下去
为什么感觉喜剧重心放在随地大小便的中年白男身上……that’s exactly what i don’t want to see// 一集弃,不知道会不会捡起来,因为剧情真的很无聊。讨厌让Sandra拯救中年白男这个设定,pull your socks up pl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