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星,影片风格复古,套用了各种经典老电影桥段组成大杂烩故事,拍摄出了好莱坞纸醉金迷,夜夜笙歌的生活乱象。
更有邪教、家族等等无情出场演绎。
整个故事并不复杂,家境还算不错的小伙寻梦好莱坞,在经历了种种挫折,失恋后,走入了邻居老太太的家,过起了寄居生活,无奈的选择了很多狗狗(好莱坞女孩)那样的被包养人生。
完成了从臭鼬变成狗狗的过程。
首先要强调,胖哥这个标题一点没有夸张,一点没有狗血,一点也没有过线。
入选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好莱坞影片《银湖之底》(Under the Silver Lake),就说了这样一个耸人听闻,又香艳无比的故事。
《银湖之底》目前豆瓣上只有6.7分,很多影迷在3星和4星之间挣扎。
这个得分对于《银湖之底》来说,的确低了一些。
拉低分数的原因在于影片中有大量的美国流行文化元素,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产生共情,识别出导演的用意,透过表层叙事,进入到影片里浩瀚的潜文本里。
影片以男主角Sam的视角,缓缓展开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
住在社区的Sam是一个孤僻的少年,沉迷于各种流行文化,无业游民,典型死宅,即使就快要交不起房租,也不愿脚踏实地干点事情。
他对社区邻家女孩Sarah心心念念,那是他阴暗生活里的一道曙光,能让他感受到片刻的暖意。
在阳台偷窥Sarah游泳被发现,反而唤起了对方的关注,Sarah主动与Sam搭讪,要求他来家中闲聊,喝酒,发呆,在床上看电影,暧昧,触碰。
眼看一切就要水到渠成,一群人的到来,打断了两人的甜蜜空间。
Sarah立刻“出戏”,仿佛换了一个人,搪塞Sam,要求他离开,来日方长。
Sam被撩得魂不守舍,欲火焚身。
可第二天再来到Sarah家时,发现已经人去楼空。
Sarah失踪了。
找到Sarah的踪迹,成为宅男Sam唯一的生活寄托,他可以牺牲一切,就为了再次和Sarah说上哪怕一句话。
为了找到Sarah,Sam有点走火入魔。
他跟踪别人,去到一些神秘的聚会,和看上去精神有点问题的孤僻之人套取线索,甚至被牵涉进了谋杀案中。
他的生活越加混乱,离真相越近,离危险就越近......
《银湖之底》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男主角Sam的那些白日梦、现实不分的幻想和推测。
影片按照标准的黑色电影来塑造人物,Sam绝对不是那种传统一样的正义角色,英雄男儿,而是带着明显亚文化元素的普通男子。
在Sam身上有着颓废、阴柔、暴力、软弱等负面气质;但同时,对于爱的渴望又让他充满正义感,时而焕发出人性积极的一面。
Sam是典型的黑色电影中的男性角色,生活失败,人生迷失,但为了达成某一个目的,会不惜一切代价,且内心依然具有正义和善良的一面。
影片从第一幕开始,就填塞着那些黑色电影的元素,并且以此埋下伏笔,放大悬疑,制造剧情张力。
Sam在阳台偷窥的场景,明显致敬了希区柯克的《后窗》。
Sam的卧室简直就是大型的流行元素展示厅,希区柯克的电影海报[惊魂记]和[后窗]直接出现在墙上,连希区柯克的墓碑也成为了凸显影片悬疑风格的元素之一。
随着剧情的发展,悬疑开始有了些魔幻的色彩,Sam的恶梦模糊了现实和虚构,让观众坠入想象的陷阱之中。
随即,更多的海报元素出现在荧幕上,比如[黑湖妖谭]、[狼人]、[吸血鬼]、[天外魔花]等神怪惊悚片,还有【海底两万里】、【不死之脑】等科幻片,神秘气息逐渐浓厚的影片氛围,让《银湖之底》除了致敬希区柯克的悬疑,又有了些大卫林奇的神秘感。
悬疑和神秘,两股巨大的类型力量交织成了《银湖之底》的影片基底。
在探寻真相的过程中,一个又一个突入插入的梦境,让影片有了更多互文经典的空间。
比如,死去的摇滚歌星科特·柯本;
还有好莱坞明星詹姆士迪恩(无因的反叛),格里菲斯天文台,好莱坞,还有通过宗教在包装的流行乐队。
在各种流行文化元素的互文中,影片对梦境、记忆和神秘主义的运用让人如坠云间,真相始终吊着观众的胃口,直到故事真相大白的一刻,才肯善罢甘休。
在这些经典的借用里,大量的戏仿用在了情欲的渲染上,黑色电影本就会集中展现人物的欲望。
片中,驱动Sam跳出死水一般生活的,正是女孩Sarah的失踪。
他幻想着能和Sarah同床共枕,他无法承受突然的失去,Sarah戏仿梦露《濒临崩溃》的那场戏,就是Sam流行文化印记和内心欲望,在潜意识融合后的表征。
包括Sam与女演员的炮友关系,一边观看女子网球赛,听着女选手特有的赛场“呻吟”,一边做爱做的事情;那些N线女演员,充当应招女郎,而且流连于各类娱乐圈上流聚会等场景,都是人物欲望的写照。
当剧情走向高潮,各个潜文本按部就班的一一展示之后,主题在艳史和悬疑下得到了闭合。
所有这些花边佐料,都暗喻了好莱坞,流行文化的虚伪和无聊。
影片一边建构和堆积着流行文化,然后残忍又粗暴的把它们统统摧毁,贬低到一文不值。
通过杀死流行文化,来杀死男主角Sam。
在那场疯狂的相遇戏里,一个形容枯槁的音乐大师,挨着弹奏出被Sam奉为经典歌曲和电影主题曲,可在大师眼中,它们不过是消遣,占满铜臭,只是一次次商业投机。
这无疑抽空了Sam生活的希望,失去了自我定义的来源。
更可怕的是,Sam找到了Sarah,但同时又彻底失去了Sarah。
那些社会上流人士,在银湖之地,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富丽堂皇的堡垒,一个富豪带着3个爱人同住其中,享受锦衣玉食,仅仅只是失去了自由。
但Sam问生活在里面的Sarah是否真的幸福时,他和观众都以为会得到感人的回答,但Sarah在短暂的“表演”之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她宁愿失去自由,终身生活在银湖之地的封闭堡垒之内,也不愿因为自由而放弃触手可及的荣华富贵。
终于,唯一的欲望,爱情也死了。
看起来繁花似锦的现代文化,其实内里充斥着死亡和腐朽。
Sam生活其中,既贪婪又恐惧。
银湖在影片中明显暗喻好莱坞,其中的声色犬马,让人沉迷,催人疯狂,同时又异化和感染着每一个“银湖”里外的人。
人们感叹银湖的状况和美丽,坠入其中后,能够近距离欣赏她的美,但同时也会溺毙其中,窒息而死。
看那些异化后的演员们吧,
看起来不羁,却十分脆弱,她们被迫出卖自己的肉体,出卖自己的灵魂,只能纵情声色,自我麻醉,
而Sarah就是她们大多数的终极的目标,成为被资本和金钱圈养的奴隶。
令人吊诡的是,她们心甘情愿,以此为容,而且前赴后继,争先恐后。
看起来迷迷糊糊,格格不入的Sam原来才是清醒之人,他的痛苦和挣扎,正是来自于他的不妥协,他没有完全被同化。
《银湖之底》怀旧又悲情,是今年难得的黑色电影之一。
看它的时候,放弃抵抗,调低理性,尽情沉迷其中,和Sam梦游一场即可。
有一部恐怖片,小影期待了很久。
看懂它的人,直言刺激得要死,甩手打了五星。
没看懂的,一脸懵逼,统统一星伺候。
甚至还有人,连一星都没打,而是很形象地给了一串问号。
哦!
这该死的两极分化。
作为恐怖片爱好者,实在是太好奇了。
这不,它刚一出熟肉,小影就迫不及待的给大家推荐了——《银湖之底》
导演大卫·罗伯特·米切尔。
我想大家应该更为熟悉他另一部作品,《它在身后》。
这部荒诞惊悚片,有一个很毁节操的设定——少女和男友啪啪啪后,不幸感染了奇怪的诅咒。
她只有尽快和另一个人发生关系,将其传递下去,才能被治愈。
看来这位导演,貌似很喜欢在年轻人身上搞事情啊。
今天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不仅其中掺杂了大量的色情,血腥镜头。
从设定,剧情,配乐,元素上来说,也比《它在身后》玩的更嗨了。
影片的主角,山姆,是一个屌丝宅男。
没钱没车没房,更没有正经工作。
山姆以偷窥为乐,房间里也全是《花花公子》的成人杂志。
每天的日常就是躲在出租房的阳台上,偷窥对面的美女(or大妈)。
最近,对面住进来一个美女。
一个金发碧眼,笑靥如花,像是从希区柯克电影中走出的美人。
这个叫莎拉的美女邻居,喜欢养狗,经常穿着比基尼在游泳池边遛狗。
而山姆,就像一个偷窥狂一样,关注着她的一举一动。
终于,山姆通过狗狗,接近到了女神。
两个人躺在床上聊天,喝酒,气氛暧昧。
当他们想要做点什么,更近一步时,房间外面来了三个装扮怪异的男女。
她们都是莎拉的朋友。
美好而暧昧的气氛戛然而止,心不在焉的莎拉赶走了山姆。
仅仅几分钟,观众就可以感受到莎拉的世界和山姆的不同。
莎拉是空有灵魂的美人,她身上有一种不在乎一切的慵懒。
房间的电视上,放着玛丽莲·梦露的电视剧《愿嫁金龟婿》,也暗示了莎拉对金钱和名利的向往。
而山姆,是个孤独,又很丧的宅男。
面对经济的压力,他只能在流行歌词,寻宝解码游戏,成人杂志之间寻找意义。
莎拉是山姆幻想出来的吗?
不知道。
反正第二天,当山姆再去找莎拉时,却发现已经人去楼空。
整个房子,只留下一张照片,和一个意味不明的神秘符号。
山姆跑去问物业,莎拉为什么连夜搬家。
得到的答案却是,也许人家根本就不待见你这个穷屌丝。
不管怎么样,快要撩到手的女神突然失踪,山姆的内心是极度失落的。
他拿着女神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开始满城市的找她的踪迹。
千回百转,不辞辛苦的寻找失踪的邻家姑娘,其实是一件挺浪漫的事。
但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山姆似乎卷进了一个神秘又黑暗的巨大漩涡。
而漩涡的中心,是一则新闻报道——洛杉矶的亿万富翁神秘失踪,几天后被发现烧死于车内。
而这其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细节。
知情人从现场发现了一顶帽子,和莎拉头上戴的帽子一模一样。
这一切只是巧合?
亦或是莎拉当时就在车里?
她的失踪,就像一个线头一样,引导着山姆不断的寻找更多的暗号和线索。
在山姆的城市漫游中,更是遇到了各种各样光怪陆离的人和事。
比如,骇人听闻的狗狗杀手;
狂妄又似魔鬼般的作曲家;
回家路上不断出现黑影;
生吃人肉的变态;
漫画狂热爱好者的自杀,和令人毛骨悚然的猫头鹰之吻的现身。
猫头鹰之吻,赤身裸体,头戴猫头鹰面具,专门以杀人为乐。
派对上的女孩们,狰狞地朝着山姆叫喊。
最后,叫喊声竟然诡异地变成了狗吠声。
奇奇怪怪的人和事,热闹沉醉的派对狂欢,不断出现的神秘暗号。
导演通过加入个人风格极强的恐怖元素,来表达一个病态扭曲的现实社会。
银湖之底,暗喻“金钱的深渊”。
当代人一直生活在一个巨大的阴谋当中,他们被娱乐至死愚弄,沉迷在虚无缥缈的电子世界中。
美丽性感的莎拉,毕生的夙愿是想嫁给富豪。
而真正的富豪,则是妄想在人间建立属于自己的天国。
这一切,都发生在洛杉矶。
这里,就是陵园一样的人间,更是黑暗版的成人童话。
性感美丽的模特,回到家后脱下衣服独自哭泣;
电影演员为了生存,明目张胆地等广告从事皮肉生意。
亿万富翁失踪,他的女儿却在派对酒会上玩乐狂欢。
洛杉矶这片风月地,很容易吞噬那些年轻躁动,渴望成名的肉体和灵魂。
他们每个人都是物欲的傀儡。
外表带着光鲜亮丽,满不在乎的面具。
其实私下里,如同扑鼻而来的臭鼬味道,散发着恶臭。
混乱浑浊的洛杉矶电影圈,和清澈的银湖水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整个故事,通过山姆这个第三视角铺展开来。
诡异的人和事,透着一股荒诞感,就像一场艳丽迷幻,遁入虚无的终极幻想。
在视觉上,导演又将复古和科技结合。
他让电影始终包裹在希区柯克,大卫林奇等悬疑大师风格杂糅下的神秘惊悚感中。
尤其是梦境与夜间场景的转换,让人在现实中不断产生幻觉,虚实彼此间的界限模糊。
简直就是一场炸裂般的视听盛宴。
除此之外,片中还出现了很多影迷梗。
影片刚开始,山姆偷窥美女邻居的情节,就是在致敬希区柯克的电影《后窗》。
山姆房间的墙上,贴满了经典电影作品海报。
希区柯克《惊魂记》,《后窗》,还有恐怖电影《两傻大战化身博士》,《黑湖妖潭》等等。
山姆手上粘着的,他嫌弃到不行的漫画,也有渊源。
这本漫画,正是饰演者安德鲁·加菲德尔曾经演过的《超凡蜘蛛侠》。
美人从泳池中爬出来的这一幕,模仿了玛丽莲·梦露在《濒于崩溃》中的经典动作。
总的来说,《银湖之底》是一部完整度很高的电影。
迷影气氛与配乐极其复古,情色中不失迷情,始终让人沉浸在一种神秘的氛围里。
故事由开始的女邻居失踪事件,一步步指向电影真正讽刺和批判的核心——对颓废生活的恐惧与不安的精神状态。
故事的最后,有结局吗?
并没有。
这个城市的黑色秘密也许永远是无法被发掘的答案,静静地躺在银湖之底。
想看?
关注微信公众号:深夜影荐,回复片名有惊喜喔
沉静影像,迷幻现实。
小狗杀手,神秘符号。
银湖之上,夜夜笙箫。
银湖之下,孤魂野鬼。
随处可见的物化剥削,无法填满的欲望沟壑。
遍布大街的寻狗启事,只进不出的地下墓穴。
不复存在的宝藏谜题,监控万物的互联网络。
流行文化提供奶嘴乐,信息茧房囚禁笼中鸟。
快餐就是爱〒▽〒想查明真相却坠入黑暗,想打破现状却无能为力。
唯有放下执念保持乐观,方能找回自我继续前行。
“永远不要低着头,一直向上看!
”
有一天电影系学生(小桨)梦见了一个奇怪的事情,菜市场里有两个穿黑色连体服的男子(一胖一瘦)在街上行走,突然后面有人开始追逐,展开了一场刺激的摩托车追车戏(而且还是科幻摩托)。
第二天他和同伴一起拜访了自己崇拜的科幻导演的家(一艘沉船),不料导演已经去世,只有妻子接待了他们。
房间里自是有他的奖杯和照片,星光熠熠,金灿灿的家具都被罩上了白被单,这些白被单似乎都能够一页页地翻阅,有点像他的回忆录。
小桨似乎看到了更多,他从沉船内外的蛛丝马迹里发现了与他梦里情节的诸多对应关系,甚至认为导演谋杀了之前的一胖一瘦。
小蒋不敢把自己的猜想告诉同伴,推说想去露台看看,于是穿好潜水服来到舱外,接下来自然是偷偷游出安全区。
巨大的木桨上有3×3图形的方洞,某个洞口似乎隐隐在播放着他此前的梦境,小桨不断靠近,但好几次快要看清楚的时候,总会有鲨鱼从侧面冲过来,只好穿过洞口躲在另一边,与鲨鱼擦肩而过。
不断探索之后,小桨似乎领悟了导演的秘密。
终于,他拍出了自己满意的科幻片。
既然电影的主旨是秘密,我也很想知道那只鹦鹉说了什么,于是我把影片拖进PR,放慢百分之五十,听了十多几遍,我听清了,那只鹦鹉说:end is world. 而美国鹦鹉们虽然被关在笼子里,依然欢天喜地,不遗余力地唱着美国的赞歌。
所有的物质和欲望,只不过是牢笼里虚假的美好罢了。
我们骗着别人,却看不见其实是骗着自己。
该片是当前看过极度离谱但所有的离谱都符合当前叙事这种极度奇怪的影片。
影片具体地点放在洛杉矶好莱坞、流行文化生产地,影片拍摄选址就已经充满讽刺意味。
导演刻意的用一种类似游戏的方式来构建剧本制造不合理的感觉,在加菲第一次读完银湖之底漫画后一系列我们似乎认定这一切都只是加菲的想象片段导演在这里特别鸡贼的反馈观众”是,也不是”每一场戏塞满了现代文化的产物,找彩蛋、揭谜语每一个单独的元素搭配起来都极度不搭调但这种不搭调也恰恰体现流行文化最好的方式。
而对找彩蛋、揭谜语这种大众觉得在流行文化中获得参与感、满足感的东西则被导演最终解释为不就是资本为了挣钱和控制阶级的把戏嘛,这个点我太喜欢!
第一次看到这么有力的开炮整个现代文化。
本片的视听语言奇怪的恰恰好,大部分以宽银幕镜头人物居中构图。
留大部分空间塞满符合和细节元素,让观众自身也投入猜谜的参与感中但最终会发现啥不是只是一种玩笑罢了。
也是对漫威为主这种娱乐电影塞满了现代符合彩蛋的一种有力讽刺
安德鲁·加菲尔德自从演完蜘蛛侠之后,就一直在小文艺片里打转。
他先接了老马丁的《沉默》然后又与“小狼”拉塞尔托维一起演了百老汇音乐剧《天使在美国》,里面他演了小狼的男朋友。
到今天为止,唯一接的一个商业大片《血战钢锯岭》还是那种特别挑战形象的角色。
与石头姐分手后,他明显有意的在拉低自己男神的形象,每部作品都入围戛纳、奥斯卡这种重要的电影奖项,我们看到了一个在渐渐的向影帝靠拢的加菲。
他最新作品是今年入围了戛纳国际电影主竞赛单元的《银湖之底》,完完全全是一部宅男怪咖片。
导演大卫·罗伯特·米切尔是一个超级B级片爱好者,履历并不是很丰富,前两部长片作品《它在身后》和《不眠神话》在豆瓣都没几人看过。
但看过的人都知道,这个导演有一种怪咖一样宅男恶趣味,带着一种宅男心态去观察女性的肉体。
如果在现实中,你可能会把这种人揪出来揍一顿,但在电影里,嗯,这就是新奇的。
《银湖之底》中,加菲一改英俊形象饰演一个浑身散发着臭鼬气味的死宅。
每天就在阳台上拿着望远镜看着对面主妇的裸体,要么就对着床上一堆黏在一起的色情杂志打飞机。
有一天他偷看一个美女邻居洗澡的时候,不小心被发现,顺理成章被邀请到别人家里做客。
约好要第二天再见面的时候,女邻居突然消失了,只留下一个不明不白的符号在墙上,所有人都不知道女孩在哪里,于是他一个宅男只好亲自去寻找梦中情人。
但在寻找的途中,又遇到了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使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世界。
导演自己的宅男趣味体现在影片的各个桥段,比如拿着望远镜偷看女邻居裸体、到处都是女孩白花花的大腿,还有黏在一起的色情杂志,时不时的插入一些重口味排泄物的特写,女孩子看了这部电影以后一定会惊声尖叫道:恶心!
但同时,又能让宅男们有一种亲近的舒适的感觉,但又绝不会对任何一个女孩说自己喜欢这部电影,但这就是他们自己。
甚至于,片中偶尔出现的超级玛丽,都能让宅男会心一笑。
嗯,这确实就是宅男的生活,虽然不得不承认很猥琐。
但导演巧妙就巧妙在,他将这种宅男的趣味,融入在了一个悬疑惊悚片里。
黑暗角落里突然出现的,无处不在的人影,让你深陷入一种恐慌之中。
随着人影步步逼近,你终于在这部文艺片中找到了看《月光光心慌慌》的感觉。
这种光怪陆离的混搭感实在是很奇妙,就像是你上一秒在看AV,看到高潮处画面突然跳转到《猛鬼街》。
你想要在最硬的时候迎来高潮,结果突然一刀子给你吓软了。
全片139分钟之内,你就在硬与软之间徘徊。
但是这种混搭感,又时时刻刻带着一种B级怪咖片的审美趣味。
导演加入了很多的血腥和神话元素,奇奇怪怪的猫头鹰之吻,突然砸烂了的脑袋,以及被啃吃出内脏的尸体、被撕成两半的狗狗,都带有典型的导演个人美学特色。
你或许会觉得反胃,但看完之后又能为如此怪诞的手法感到新奇。
最刺激的一段就是,宅男男主去找作曲家寻求音乐里的答案,结果得到的答案大失所望之后,被那种宅男的失落感牵引,砸烂了老头的脑袋。
这种桥段比比皆是。
导演无疑是一个重度希区柯克迷弟。
所以在影片的悬疑情节总体架构上,特别有希区柯克的范儿。
在观看过程中,每一个细节你都不能遗漏,不管是数字解谜也好,音乐解谜也好。
他总能顺着,带你走向一个又一个的连环悬疑扣。
你甚至在他每一场戏的气氛营造中,都可以看到希区柯克的影子,更不用说导演直接将希区柯克的名字打在了墓碑上。
和希区柯克一样,导演特别擅长利用小空间的层次感展开调度。
开头的一场戏中,男主潜入女神的房间去调查消失的原因,导演将窗外、门外、室内三个空间巧妙组合在一起,利用空间感去打出悬疑的层次。
单是这一点,就足以看出导演在向希区柯克学习。
甚至连直男癌,都有点像希区柯克。
镜头里的女性,总是被物质包裹着的,有一种从宅男的视角去仰视物质社会的感觉。
加菲尔德饰演的宅男,年轻的时候以为自己可以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但是到最后却变成了一整天站在床上对着色情杂志打飞机的宅男。
这就像是我们年轻的时候都渴望着一种成功,可是现实却狠狠地打了我们一巴掌。
从宅男的视角去看女性的世界,总带有着一点点的物欲横流。
但影片探讨的却不是女性是否爱钱如命的问题,而是更为宏大的欲望在生命中到底价值几何的宏大命题。
不管最后衡量结果是什么样的,都会被现实所打败,而现实就是物质的。
从这个角度去看,导演的世界观更待有一种宅男式的无奈悲观。
他虽然以物质去展示女性角色,但女性在其中也不过是一个诱饵,重点还是在这种人的压制。
女性在彻底成为玩物之前,在最后又成功的扳回一局,似乎是在解释自己并不是讨厌女人,其实根本不用解释,因为换了任何一个性别,基本都会这样。
与之相对的,是男性在其中的霸权地位。
当加菲砸烂了作曲家的头,似乎像是一种对传统男性引导地位的反抗。
可以看出,导演无意在两性中作出抉择,甚至于传递出一种“人类都是坏的”的观念。
当然,也的确,物质这件事谁也不能左右。
如果“两性都是坏的”,那就是坏的吧!
反正都经历了这样的梦想与现实的落差,就像电影中说“每个人都有妄想症”,所以当然失败也是必然的。
所以,丧,就丧到底吧!
本文首发于锐影Vanguard,版权属于锐影
《银湖之底》(Under the Silver Lake)这部影片使我想起另一部影片《伦敦场地》(London Fields),同样的光怪陆离、醉生梦死、如梦如幻。
而且支撑着男主角走下去的,都是因为漂亮的女主角。
而女主角都是行为怪异,又绝世漂亮的类型,她们不但外表上漂亮,而且内在聪明绝顶,处处心机,知道如何却吸引男人。
女主角太漂亮了,如果没有美女,这部片最多只能打及格。
然而就因为美女,我打了5星《银湖之底》完全可以说是一部深刻揭露西方世界种种社会问题的电影。
比如嗑药、酗酒、另类音乐、一夜情等等,而且用了这种花花绿绿的方式却叙事,应当说是相当有深度的电影,只是剧情流程嘛就有点花哨过头,所以显得比较的扯,剪辑有点糟糕,导致剧情有点支离破碎。
男主角山姆富于幻想,异想天开,常做怪梦,脑洞大开,人也聪明,只是这样的人没工作没收入,却还是想要过上美女别墅的生活。
剧照,背景还不错女主角莎拉由莱莉·科奥(Riley Keough)饰演。
莱莉·科奥在中国不红不紫,不过她的外公大名鼎鼎、人尽皆知,那就是猫王艾尔维斯·普雷斯利。
她本人继承了猫王的某些优点,完全继承了母亲丽莎·玛丽·普雷斯利(Lisa Marie Presley)的相貌优点,长得是肤白貌美、红唇皓齿、玲珑剔透、腰细腿长、凹凸有型。
想象一下,拥抱着猫王漂亮的外孙女,那感觉是多么的人生巅峰。
有点像:打篮球你永远打不过球王乔丹,但你却可以在球场上对乔丹的儿子大吼大叫训斥,而乔丹对你行为及表赞同,那也是一种很大的胜利。
我们的男主角山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不但搂了莱莉·科奥,也搂了影片中众多的美女。
这些女孩俱是貌美肤白,很多都是极品。
其实呢,剧情都是男主角就这么一路搂着美女而获得线索而演进,这是否说明在一个花花世界里,男人就该风流倜傥才能成事。
不会吟诗作画,不会吹拉弹唱,不是才子高人,但起码要有点油腔滑调,会逢场作戏,会谈天说地,会抽烟喝酒而不是宅在家里打电子游戏,还要长得帅,还要那点事能持久。
其实有时候很感觉我们的男主角有点多管闲事了,别人干啥要他管,他最该管的是去哪挣钱或者借钱交房租。
他却发挥了一股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精神,偏偏就非常地接近解开谜底;无奈的是万米长跑最后一步最困难,到了最后一步又断了线索;就在山穷水尽疑无路之际,一点小幸运使他找到那伙人的老巢,原来那个老巢就在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洛杉矶市郊山顶的白色“HOLLYWOOD”(好莱坞)标志牌附近,这简直是在黑好莱坞嘛。
女主角,猫王外孙女如果非要说山姆为啥一定要管这些事,第一,当然是被女主角莎拉的美貌与性感迷住了;天上白白掉下个林妹妹,谁能不神魂颠倒。
而他以为莎拉被害死了。
所以这很大程度上是报仇,也是出于爱情——伟大的爱情。
第二,他有点神经衰弱,常做噩梦,如果不把谜底揭开,恐怕睡不安稳,生不如死。
所以,实际上这个故事的逻辑性还是非常强的。
当他发觉莎拉自愿离去,他恍惚了一阵,但是后来他很快就恢复了正常。
所以,爱情什么的,让时间冲淡一切,见鬼去吧!
给分低的大概不是片子看得少,就是看不开。
我虽然看的也不算特别多(看了看评论的致敬和彩蛋很多都没看过),那是对电影和流行文化的套路还算有点了解,对“你激情的东西都是别人为挣钱随便写的”“钻石恒久远不过是广告人创造的”这类反套路,解构意味的观点并不陌生。
如果你还沉浸在天分努力取得成功这类社会流行叙事,甚至是成功学的框架里,当然是很难理解这片子想要说什么。
不过我想说的是,看似主角的理想破灭,喜欢的女人跟老富翁跑了,其实想一想,老富翁的一男三女升天论何尝不也是一种套路,秦皇汉武追求永生不过被方士套路,谁升天之后回来显灵了么?
只不过是自己欺骗自己满足了而已,就跟你国王林那类大师把高层全骗了类似。
所以,也没什么必要追求“社会背后的真相”在框架里就把角色演好,活得开心点,知道自己活在框架里,也别太当真了就是了。
回到影片,sam最后回望自己的公寓,其实就是跳出了自己原来的角色,后来怎么样不知道,也许又“入世”成功了,也许就此沉沦过一天算一天,其实都不太重要。
银湖里所有人都活在框架里各有各的角色,sam其实是最幸运的,能够看到整个框架。
其他漫画家,富豪女儿等等都比较悲惨,几个新娘有的深信不疑,其实对她个人可能是好事儿,愚者幸福感可能是最高的,Sarah“反正走不了了,就努力过到最好”反而可能会带着怀疑死去。
也不详细讨论这问题了《黑客帝国》也表现过不少了。
最后说点细节,我发现豆瓣排名第一的影评往往有些不靠谱,比如本片的,分析框架还有几分道理,但内容有些真挺扯。
Sam不是杀狗者,他不是在框架压迫下仇视社会的那类人,他是心存希望的,否则流浪汉之王也不会拷问之后放他走了,写到这里我想到Sam也许可能是下一任的流浪汉之王也不一定,套路信息都了解,又跳得出来。
当然,成为什么样的人,选择权在自己。
聪明人能理解框架,愚者只能跟着别人的框架走。
A / 一篇游荡于瑰奇无比而又无时无刻不在自我建造自我瓦解的景观社会与流行文化论文,一次挣扎于焦虑又遁入虚无的狂欢历险。欢迎来到It Follows之后的成人世界,危险而神秘的东西早已光芒渐逝,你我只得坠入从未被言说的清澈湖底。不是一部惯常意义的迷影电影,而是一部关于电影本身的黑暗甚至于黑暗本身的同等空洞的黑色电影。
22_031。它有很多细节,它也有挺多趣味,但作为一个电影它真的是,有点又长又乱啊
我佩服这个剧本,多种重复出现的元素:狗、一男三女的组合、解码,嵌入在多种媒介中——包含电影、音乐和电子游戏,以侦探片的剧情框架,搭配梦游式的叙事节奏,精确的统合多个重复的意向并让它们为叙事服务,包容在一个对流行文化、社会结构进行后现代阐述的主旨里。它有导演对复古电影美学的尝试、怪癖的趣味和严密统筹全局的设计。虽然全片节奏缺乏起伏,哲学性上也只是浅尝辄止,但那些决定了几代人音乐口味的匿名音乐家、无土地的流浪国王、流浪汉群体的符号体系、能让你“发射明星”的小演员兼职公司、揭发性爱意识形态的收藏家之类设定,我觉得很天才了,随处可见前后细节上的对应(比如杂志封面上倒挂的女人脸与富翁女儿的死状)。加菲尔德犹如梦游仙境,在和各路奇人的交接里,一步步深入流行文化之背面的黑色童话世界
迷魂记的追车戏+惊魂记配乐+发条橙恶趣味+不羁夜+双峰神秘主义+谋杀绿脚趾黑色幽默+无数黄金时代经典元素+美丽的LA+加菲……还是救不回这片的混乱,平庸,个别段落很能触动观众的迷影情节,但更多时候,这片的各种莫名其妙让人如坐针毡,就像片中那些发出狗叫声的人一样。
我根本看不懂的肯定是特别好的电影
从年轻导演青睐的主题和形式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崭新的时代。
确实是迷影片,还有批判精神,还搞神秘主义,还佐杜,还厌女。。。。这种杂烩让我想起小学看的福克斯拍的那堆Epic Movie,又乱又无聊。。。。亏了安德鲁的出演。。。
导演有想法,想还原好莱坞旧式风格,也营造了一些气氛与环境。但失败之处在于,导演想得过多,才力又有所不逮,对故事琢磨不够。也就成了眼下不伦不类的样子。
关于流行文化的阶级寓言。
神秘主义意识流符号电影,符号之间呼应很棒。之所以碎片化的桥段符号没有显得一盘散沙,是因为编导构建了密码是什么意思等一系列悬念,轮番牵引故事进展。音乐强行渲染情绪,强对比度摄影,引用老电影片段…本片堪称希区柯克电影和B级片的混血儿,对好莱坞黄金时期的致敬。
A24,很奇妙,诡异,古灵精怪的电影。
不管是希区柯克、卡朋特还是林奇,这么一锅大乱炖竟然还能保持一定的怪咖整体性实属不易。
流行文化大杂烩,看得我一脸懵逼
颓废青年,冒险小虎队解谜式的大开眼戒。
富人修飞仙,穷人打村炮,阿霉立卡这些年的那些破事大合集。。。
它在身后的导演再接再厉,世界是一个大谜团,只是你玩上手的未必是你的游戏,喜欢这个不友好的游戏。猫头鹰和LA,有没有点林奇的意思?不过对女性态度值得商榷(虽说没迷魂记这么糟)新娘多傻就不说了男主一身臭鼬味还能见一个泡一个上流下流全包,也太看不起妹子了
看片途中一度恍惚到像是在读托马斯品钦。从没想过REM能那么配。在2018年底倒数第二天看了这片,真是幸运。年度十佳。
6.0 比看上去相似的《燃烧》要广阔很多,符号与线索在这里不再是叙事实体的组合,而被激发成为牵引人去寻找的hook(不只是男主角,观众也想要找到什么)。是大杂烩,也必定是资深爱好者才能拍出的那类作品,看这样的电影即代入宅男看待外部世界的方式,有真正且独到的趣味
6.8 有点《性本恶》的感觉,但是太糟糕了,坑多不填没关系,引人入胜就好,缕不顺没关系,氛围足够就好,然而无论是希区柯克的还是大卫林奇的都异常无力,只有几场似乎是撕出来的戏份尚有一点感染力,至于男主一股山寨的嗑药味也真是够让人难受了。
Film Noir的情节外壳,恐怖/惊悚的类型笔法,多个“麦高芬”并行,无处不在的男性凝视与身体的吸引力奇观;“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自反,借流行文化本身戳破其“拟像”的图像迷雾而达成虚无,以及影像与现实互文。怪鸡A24!需要多读几本书来重看_(:3」∠)_ //20250316半夜重看,nerdy decoder化身LA侦探在银幕上展现电影史本身/类型本身/动作本身,B级穆赫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