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是一部有野心的电影,这个野心从成片来看,在于它不满足于塑造一两个角色来支持起简单明确的冲突,而是用诸多鲜明的人物和充满悬疑的作为,勾勒时代留下的阴影。
这部电影并不完美,存在不少问题,但最致命的问题在于,对于这部电影竭力想描述的,那个曾经改变无数人的命运,却已经远去的时代,台下的人真的关心么?
尽管是一部罪案片,整部电影的悬念却从一个追问开始,“玛斯洛娃为什么会爱上聂赫留朵夫?
”这个写在《复活》扉页上的问题,让两个年轻的男性结识,成为通信的笔友,并引出了后续黑色的谋划和悲剧,映衬出时代的底色。
瞧,这个追问多么不接地气,现在的主流观众还有几个人看《复活》啊?
还通信的笔友,现在都微信了,谁知道“笔友”是个什么东西。
如果问“魏璎珞为什么会爱上大猪蹄子”,估计观众的兴趣立刻就起来了。
其实这两个问题的本质相同,“女人爱男人的什么?
而男人爱的又是什么?
”不过,用《复活》来引出问题,目的在于寻找远去时代与现代的共通,用《延禧攻略》来引出问题,不管目的何在,估计观众就只觉得在蹭热点了,一点不会觉得大清朝的男女爱情和现在有啥关系。
尽管大猪蹄子聂远也在本片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
这就是文艺创作者面临的尴尬处境,叙事空间的限制尚可努力突破,但如果主流观众压根不在乎“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只想看到眼前的吃喝玩乐,不在意几十年前的悲欢离合,那么一切野心和努力就都进入了死胡同。
以下略有剧透,但这部电影并不怕剧透,因为它的价值在故事之后。
徐枫和王栋是两个渴望而不可得的人,这是少年人永恒的处境,他们对世界充满向往,有各种野心和欲望,但却被外部环境和个人能力所压制,日夜煎熬。
对于王栋来说,他的欲望是“爱”,对萱慧的爱慕和追求,以及“我爱的人却不爱我”这个古老症结,爱而不得产生了恨。
对于徐枫来说,他的欲望是“恨”,对继父马旭东虐待母亲而产生的愤怒,恨的根源是他对母亲的爱,有些类似古老的俄狄浦斯情节。
所以,人类的悲剧都来自于一样的情感,从古老的年代至今,重复上演,只是人类很难自知。
有了杀意,两个年轻气盛的人在一起,制定计划,用罪孽来完成自己的成人礼,背负一生的包袱。
他们杀人的手法很巧妙,交换杀人,这个方法并不新鲜,但很管用。
刑侦上有句话,最怕两个不相干的案件搅在一起。
因为这会把调查方向引进死胡同,除非能找到不相干案件的结合点,把线索规整到正确的方向。
也就是遇到了聂远这样的刑警,直觉异常敏锐,又不依不饶,没有明确证据也像猎狗一般咬住不放,十多年后依然不松口,终于将罪犯逼到绝境。
杀人只是开始,杀人之后的抉择,才是故事更精彩的部分。
引出杀意是来自于内心的欲望,但从杀人之后,“杀”的行为,对人的影响很不相同,只有很少的人会安之若素,大多数凶手都会时刻惶然。
这就要归功于电影中露面不多,却是最重要的角色,王栋的情敌,受害者杜国金。
某种程度上,他就是聂赫留朵夫的人间化身。
关于他的细节,影片中并未多做交代,但给出了许多暗示,表明他是一个自暴自弃的理想主义者。
首先是那副挂在他房中的《父亲》,这幅罗中立创作的油画,是八十年代中国艺术创作导向变化的风向标,只有那时真正关心艺术,关心民族命运的理想主义者,才会对此念念不忘。
即便在发了横财,买下祖辈的房产,满嘴钱钱钱的时候,杜国金依旧把这幅画挂在房间中最显眼的地方,作为内心隐秘角落的一个证明。
也正是因为内心残存的这点理想主义,萱慧才会爱上这样一个看似放荡不羁的公子哥,就算她用枪指着杜国金的头,问他“世界上什么最重要”而听到了“钱最重要”的回答,依旧没有离去。
女人的敏感超乎男人的想象,萱慧察觉了杜国金内心的痛苦和向往,像个母亲一样试图用爱拖这个男人回到现实,只是她不知道,“放弃”的痛苦是个无底洞,没有爱可以填满,因为连“爱”也会被放弃。
另一方面,杜国金的家世很显赫,他的父亲最终因贪腐罪名被判无期徒刑,从警方提及内容看,是省部级高官。
九十年代初就能买下私人别墅,并且藏有猎枪,这说明他的财富和权力背景远超普通人。
但这正是杜国金内心的痛苦之处,理想主义者的挑战对象就是权力,但现实却是权力庇护着他度过那段风波,并获得财富和高人一等的地位。
杜国金是个思想上的理想主义者,行为上的现实主义者,因为愧对自己已经背叛的理想,而将一切都视为可有可无。
他把萱慧的照片放在自己的钱包里,至死都没有丢弃,说明他对萱慧真的有爱情,可这并不妨碍他把钱丢在王栋的脸上,让王栋带萱慧去做流产手术。
“爱”和“理想”一样,是他无比珍视,却早已放弃的东西。
所以杜国金早就死了,死在八十年代末,对于国家和民族理想的崩溃,一夜之间,那一代人原本的信仰被彻底否定,他们成为时代的弃儿,活下来的不过是行尸走肉而已。
但也就是杜国金身上残存的一点理想主义,让动手杀他的徐枫最终做出了不同的抉择。
理想即便被否定,被放弃,剩余的一点灰烬也能感染后人,这就是理想的可贵之处。
“如果不能解决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这是现实中常用的一个手段,不光彩,但很管用,至少眼前的问题解决了。
徐枫和王栋也是这样做的,但随着时间流逝,他们发觉,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反而因为杀人这一行为,越发严重。
王栋娶了萱慧,有了孩子,买了房子,成了医院的专家主任,行善行医,是世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但这不妨碍他在和萱慧庆祝结婚纪念日而起舞时,幻觉中看到蹲在一边冷笑的杜国金。
在肉体上王栋消灭了情敌,但在精神上,他却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永远无法打败的对手,以至于最终案发落网时,他还要执着追问萱慧“你真的爱我么?
”从杀人那一天起,他就停留在那个爱而不可得的焦虑状态,永远得不到问题的真正答案。
徐枫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出于对继父马旭东的恨,他杀死了这个狂暴的男人。
但十几年后,酗酒,夜店,自我封闭,他活成了当初他最痛恨的那个人。
或许这就是宿命,因为恨而前行,只会把自己变成痛恨的一部分。
徐枫和王栋的区别在于,他知道自己的症结所在,所以同样面对女性的爱,王栋不肯回头,徐枫却选择与盈盈告别,完成爱带来的救赎。
与王栋见面之前,他就知道自己必死,但在回头告别的一刻,这个精神上因弑父而残缺的男人,终于完整了。
所以,玛斯洛娃为何会爱上聂赫留朵夫?
因为女人通常爱的很纯粹,她们爱男人身上人性的光辉,而男人呢?
想要的东西就多了,反而很容易迷失在自己的欲望里。
坚持纯粹,像聂远扮演的刑警陈维坤那样,即便物质上窘迫,需要靠老婆抛头露面挣钱养家,成为世人眼中的笑话,但活到最后,这个猎狗一样执着,不忘使命的警察,反而是最坦然的男人。
爱情和理想都是他的战利品。
这就是《追踪》,讲述从90年代之后二十年中国人在困境下的抉择。
对于90年后出生的一代人来说,他们恰好也到了二十多年前,那一代青年所处的困境阶段。
“爱和理想”一定是他们所关心的问题。
不过,艺术创作上,一个故事好看,外部环境的压迫,和人物内心的欲望,同等重要。
限于叙事空间,《追踪》对外部困境的表述很隐晦,无法像《我不是药神》那样,把“这个社会你只能用钱买命”的焦虑直接抛给观众,削弱了观众的共情能力。
这是电影不可回避的缺点,只有很少的人明白,这部电影真正想追问的是什么。
本质上它想表达的远比普通电影更多,需要台下的观众真正回望过往的年代,感受群体价值观的变化和失落,思索当下自身面临的处境,才能明白这部电影真正的用心所在。
你有过理想么?
你爱过么?
现在的你,还记得当初的憧憬和誓言么?
如果这个世界把你改变成了另一个样子,为什么会这样?
几十年前,鲁迅先生就说过,只要有一个人起来呐喊,打破铁屋子的希望,就未必没有。
这份呐喊或许轻微,或许像冲向风车的堂吉诃德那样,成为世人眼中癫狂的笑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呐喊的回音终将成为狂澜。
《追踪》就是其中的一个音符。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陈哇唔(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2687324电影中导演费墨描写的女人有三位——萱慧(姜珮瑶饰)、余莹莹(李嘉琪饰)、徐峰母亲(刘陆饰)。
三个女人每个人都有她们的感情,萱慧美丽而单纯,爱情至上,周旋在王栋和杜国金(黄觉饰)之间,余莹莹本来是一位美丽的舞者,却在徐峰失手将她致残后依旧不离不弃,而徐峰母亲,里面最悲惨的女人,带着孩子嫁给了马旭东(杨一威饰),说不清他们之间到底有没有感情,为了生活,垂死维系着关系罢了。
值得一提的是,马旭东,两起命案里的死者之一,脾气暴躁、家暴、素质低下,却也会给流浪狗喂食,为家人做好一桌菜;杜国金身处于上流社会,只顾追求自由与浪漫,却是个没有担当的男 人,女人在他看来只是个享乐的工具。
在画画这场戏里,他的眼中只有柿子,对半裸的女人毫不侧目(这里让我想起了《燃烧》里的富二代Ben,满身魅力却乐于玩弄各种女人,与李沧东一样,本片也探讨了社会贫富差距给人、人性所带来的变化),但是他也会把萱慧的照片放在钱包里。
导演在细节上表达了死者二人虽有可恨之处但也罪不至死。
所以里面到底谁是玛丝洛娃?
是美丽单纯的萱慧?
还是温柔体贴的莹莹?
亦或是受尽委屈的徐峰母亲?
我想,她们都是。
导演似乎比较偏爱影片里的女性,除了萱慧在接受王栋之后还爱着前男友,里面的女性大都隐忍而不计付出, 权利、金钱向来不是她们所追求的,反而这些都是“肮脏”的男性们所追求的,这些男性们也许都是聂赫留朵夫,所以为什么“马斯洛娃们”会爱上“聂赫留朵夫们”呢?
我觉得,影片里关于爱情的部分都可以单拎出来写一些东西,上流人士的、普通底层的、男人的、女人的……因为篇幅原因这里就不细聊。
个人感觉不错值得推荐
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以至于搞出一个四不像的东西,很多细节处理能看出有导演有很高的认知概念,但是才华不足直接导致演员硬背锅了,一部片子如果看几分钟给人一种想看下去的欲望都没有,那这电影真的也是很失败了,虽然是新人导演,但电影本身就是商业行为,不好就是不好,也没什么好说的,只是白瞎了这么些好演员,过于形式化的东西在基底不够好的情况下一切都是白瞎,硬伤太多,浪费时间
一看是网大,再看阵容还不错,再看悬疑类,挺有兴趣,应该和烈日灼心差不多吧。
结果,画面光影不敢恭维。
墓地那一场黑红光,就感觉是特地营造的,而不是自然流露来影响观众,几分钟演员脸都看不清,出戏。
情节,草率,太碎。
有那么一条线贯穿,但是太单薄。
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两个主角,十年前十年后,加上有关联的一些支线人物,各自老婆,工作,俩人之前之后的交集等等,再加上聂远饰演的警察,一大堆太乱了。
刚进入又给切走了,没办法形成连贯的画面。
黄觉的角色很自然,故事算比较流畅完整。
本来特别期待聂远的警察有什么牛掰的操作,结果好像也没干啥,罪犯自己都是解决的。
整部片都有种很刻意的感觉,真正的牛导应该是行云流水,让观众自然而然跟着情节走,而不是最后,我看了个啥。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之外还有一个幽灵“玛斯洛娃为什么爱上聂赫留朵夫?
”这是李霄峰的《追·踪》里两位男主角之间的密语,也暗示了影片的一个态度,将托尔斯泰在《复活》里全知的道德俯瞰拉入到了角色短兵相接间困惑挣扎的道德修罗场。
《追·踪》利用黑色电影类型的道德模糊精细的构建了一部表现主义的心理道德剧。
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利用公式大言煌煌“道德沦丧”或者心安理得“沉沦游戏”的时代,《追·踪》以如此古典抽象的方式来讨论道德与人性,显得孤僻得如同一个挣扎在酒精与混乱中的私家侦探。
方励在影片中客串的那个身陷囹圄的杜局长,莫测高深的引用着马克思,“人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异化了的极端“唯物主义者”所展现的无情,恰恰是整部影片所挣扎困惑的对手。
影片试图在这个无情的世界里找到一处情感与道德的安放地,重音从政治经济场域的“社会关系总和”移入了道德场域的“人”。
影片里的每一个角色都充分而复杂,五个主要的男人:野心勃勃的医科院学生,不堪暴虐的青年工人,固执困惑的耿直刑警,孤独暴力的流氓父亲,多情而又无情的官二代阿飞,无一不在各自的“社会关系”中挣扎。
两位年轻凶手的凶器都是各自的工具:榔头与手术刀。
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上个世纪的标准叙事,无产阶级的反抗压迫,资产阶级的替换兼并。
但这种政治叙事一旦陷入到了影片所营造的道德泥潭里,就失去了合法性。
“社会关系”不得不在“人”的维度上被重新拷问。
两位施暴者使用的是拳头和权势,但影片并不安分于将他们变成一个单向度的角色,而是同时反转式的展现他们各自柔软的罩门。
这种具体的人在抽象的情境,形成了这部影片的基本特色。
流氓老爸游走于穷街陋巷,自斟自饮自言自语,这份生活重压下的孤苦,在类型角色的浪漫化借调中,诠释出了那种“有缘有故的恨”。
黄觉饰演的那个阿飞情人,他的官二代身份在那些荒诞多情的浮夸场景里被假装烘托了出来,他的无情和权势论宣言强化着这个“通俗故事”。
然而,那首在火光明灭间呢喃出的戏仿于《共产主义宣言》的“爱情的幽灵”,却戳破了之前所营造出来的虚张声势。
而那位固执得格格不入的刑警,则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承担的是整部影片视角的投影化身。
他不是一个破解谜团的硬汉侦探,他只是一个困惑无比无可奈何的目击者。
影片前半部所铺陈的刑警的日常,所面对的生活困扰,框定了我们进入凶杀案的方式。
因为华丽的婚礼、下海的搭档等等琐碎,而升起的对于这个世界运行法则和社会关系的困惑,引导着刑警追索悬案,最终在碎片中理清事件的面貌,从而看到更为极端、抽象的困惑本质。
也成为整部影片那最后一丝美好与希望的坚定传递者。
影片的两位年轻女性,她们没有成为同谋者,相反维系着那个血腥阴郁的男性世界的对立面,微弱却又坚韧的美好,对于“爱”和“情”的悲壮的追索与实践。
影片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案件线索的方式在推进,碎片式截取的段落按照情感逻辑穿插着,用情境替代了事件,在每一个高度设计的情境里处理社会关系和情感关系。
在情境的制造上,影片的表现主义倾向尤其明显,一个个从现实中暗度陈仓到抽象布景里,比如王栋练舞的段落,从“现实的屋顶”渐渐的变成了“城市的巅峰”,恋爱的青涩悄无声息地转化成了野心勃勃。
整部影片经常使用镜头的移动,景别的切换不动声色的构成悬念、反转、叙事、情绪。
在表达恋爱的时候,影片采用蹦极和单车两个精短的镜头,垂直与平行的运动轨迹,表现恋爱的不同状态和欢愉。
这种抽象的视觉表达,在布光和配乐上显示的更为明显。
大量采用的单色调拼贴,将画面拉到了心理层面。
比如最后的决斗,红色的单色调,扭曲的面部特写,让物理运动飞升成为心理活动。
而Simon Fisher的噪音式配乐,用近乎拟音的方式,踩在现实声音与人造音乐的临界点上,形成一种心理上单色调噪音的效果。
种种技法的交响中,影片演绎了一出追索之旅,对于那在一切社会关系之外的在深渊里游荡的幽灵的停歇之处。
吴觉人: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人,金马奖初审选片人。
演员演技很棒电影也非常好看本片原名叫《追·踪》,后改名为《灰烬重生》,个人认为后者确实更好一些,前一个名字更像是聂远所饰演的陈维坤视角所发生的故事,但是该角色在整个剧情作用上发挥有限,改名后,名字更贴合故事——一场已经燃烧过后化为灰烬的罪恶,如何在时间的变迁和人性的苏醒后重新面对灵魂的审视。
这是一部讨论因为感情而杀人的电影。
从这点上还是要给导演一些肯定的。
因为要说明白为什么有人会为了情感而杀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现实中我们不难见到这种以爱为名的凶杀案。
剧里主要讲了两起凶杀案,王栋为了喜欢的女生被渣男抛弃而愤而杀人。
徐峰为了母亲和自己免受家暴而心起凶念。
两人因为交换杀人,十年时间都得以逍遥法外,但杀人后的感觉并不痛快,如影随形的罪恶感侵蚀两个人的其他所有情感。
最后都走向悲剧的命运。
徐峰因此十年后向女朋友和宣慧坦白并希望自首以得解脱,但还是死于王栋之手。
王栋最后也是因为自己妻子的告发而落入法网,并且他最希望得到的妻子的爱和谅解也没有得到,可能这也是对他犯下的罪最好的惩罚。
剧里没有交代宣慧跟王栋哭诉了什么:杜强奸了自己?
还是只是说自己被杜抛弃了?
我们无从推断是什么成了压倒王栋心理的最后一根稻草,起了杀心。
但善恶往往就在自己的一念之间,又有谁说的清楚谁是谁非呢,所以还是认可导演对这部分的处理。
无论别人是否完全无辜,但无论如何以爱为名的犯罪,到最后承担后果的也只能是你自己。
所以虽然导演的拍摄手法还不算非常成熟,有些细节没有很明白的交代给观众,表达的过于隐晦和模棱两可,但勇于探讨这类社会话题,还是值得我们的鼓励和肯定的,看过这个电影还是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的。
是对患者叙述方式的一种模仿吧,这样说才能勉强通畅,要不然东一句西一句地讲,都不如哄孙子睡觉的奶奶编的故事合逻辑。
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
看到这部电影的宣传的时候,我就很期待,看完以后,觉得这部电影也没有让我失望,是值得大家到电影院去看一看的。
演员的演技就不用多说了,聂远和罗晋还有黄觉的演技都是很好的。
而且整个电影看下来,觉得比较深刻,还是要做个好人啊。。。
电影有时候看着觉得有些紧张,剧情推进得挺好的。
背景音乐也会加剧剧情的进程
剧情不错,是近期看过的不错的国产悬疑电影了。
本片原名叫《追·踪》,后改名为《灰烬重生》,个人认为后者确实更好一些,前一个名字更像是聂远所饰演的陈维坤视角所发生的故事,但是该角色在整个剧情作用上发挥有限,改名后,名字更贴合故事——一场已经燃烧过后化为灰烬的罪恶,如何在时间的变迁和人性的苏醒后重新面对灵魂的审视。
观影中与朋友的对话“《少女哪吒》好看吗?”“不好看。”“那你为什么把《追·踪》放在平遥的必看片单上?”“因为我想看看李霄峰有没有进步。”
影片氛围很压抑,主人公在过去和现代间不断交叉出现,扭曲的人生注定悲剧收场。
PYIFF看的 抱着很高的期待 然而剧本人物走线近乎弱智 摄影审美初级 导演自我陶醉 一星良心评价
文艺片的手法拍了一个悬疑片。故事架构不错但有点单薄,像个小品或者舞台剧。剧集有些短,台词不多,交叉叙事线索和时间线,一开始可能会不适应,但因为故事不复杂所以很快就会明白故事前因后果。光影运用的有点韩国老男孩的感觉。罗晋和辛鹏的演技太好了,实在是太好了!太子和五大王。
很喜欢《追踪》,作为在第四届浙江青年电影节的开幕式影片,映后主创人员的现场对谈,诚意满满!期待上映,尤其喜欢墓场两主罗晋和辛鹏角演技大pk,两男主跳交际舞,以及王栋在问萱惠“你爱我吗?”的心理变化这三场戏。构图、色彩和音乐专业又不造作,导演风格浓烈。准备上映后二刷。
为两个我喜欢的男演员而来。片子三星,偏心给了四星。
两星半,故作玄虚的画面也掩盖不了故事的老套和空洞,一些该展开的剧情突然就戛然而止了,不过罗晋演的不错,尤其和黄觉的几场对手戏都略显上风。
删减版。两个男主演的演技细腻,剧情不意外,重在营造某种氛围
3.0. 一言难尽,选题生硬,编剧不成熟,演员只是表演,摄影太电影学院本科毕业生水准
《鹤唳华亭》太子和五大王的前世今生,因一本书而结下的笔友之情。可能还是由于需过审剪辑的关系,影片的情节略有些衔接问题,但大致能看明白。文艺向的犯罪悬疑片,节奏可以。导演真的厉害,有些画面很高级,对比太鲜明。演员的演技也都没话说,尤其是罗晋演的王栋,演活了,和《安家》里的徐文昌以及《鹤唳华亭》里的萧定权是完全不同的人物特点
色彩基调比较特别,营造犯罪感。但剧情有点尴尬,交代的明明白白,一点悬念都没有。那还要警察这个角色干嘛?爱的畸形,得到了又能怎么样呢?女人的存在就是为了感化杀人犯自首的?
李霄峰对于镜头的摆弄似乎就只有三板斧,为了营造电影氛围,全片尽是大特写和艳丽的灯光,但这并不能掩盖镜头语言的贫乏,几个长镜头真的很自我陶醉。开始设置的三条线,聂远饰演的警察最后下来毫无存在感,《复活》的引用刻意生硬。故事不经推敲,类型上也没有准确的自我定位,推理犯罪都四不像。
这真是一部颇有争议的片子,评论几乎两极化,有褒有贬。其实无论从构图或色彩,我觉得做得还是很到位的,演员的演技的也都在线。但是从一部悬疑片的角度来看就差点意思了,基本没什么剥丝的感觉,一开始就以心理的角度切入,直到最后,让人看着很难有起伏,片子虽不长,但偶有拖沓之感。其实如果一开始就从两条线分别走,探员带路,到最后通过回忆汇合,我想效果会好很多。可惜,看得出导演很用力。
我有不喜歡的地方,譬如過慢的節奏跟故弄玄虛的空鏡,配樂色調於我也是不適感較多;但我又有很喜歡的地方,譬如謀殺的設置,主角的獨舞與共舞。對文學性的追求多少傷害了電影流暢度,但演員表演上對自溺風格的服膺又成全了電影的個人氣質。總體而言,我欣賞也覺得可以一看。
得不偿失——其实说的是《灰烬重生》这部电影。
光影镜头还挺有水准,最后罗晋那场戏表演的不错,有点惊喜
不要读托尔斯泰
为了艺术故作深沉,说白了就是矫情
比上一部《少女哪吒》要好。姜佩瑶饰演的角色宣慧,最后一句台词“杀人是不对的”,是说罗晋(王栋),也是说自己。倒推,从看见夹克的那一刻,她早已经知道了互换杀人的真相,她催化了王栋与徐峰的再次见面,促成了徐峰的死。“杀人是不对的”,多像是愚蠢、自责的喃喃自语,看似义正言辞,却又苍白无用。再推一步,在被黄觉饰演的文艺老男人甩掉后,宣慧万念俱灰地跟王栋说了些什么呢?她有没有因爱生恨地要王栋帮她去报复呢?她利用了王栋的爱,只是她没想到这爱疯狂到可以为她去杀人。报复可以,但“杀人是不对的。”
新光影城。承蒙力昕,看到这部大陆类型片。有些惊喜,有些用力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