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先生》是部轻松流畅的浪漫喜剧,没有烦琐的线索,没有过度的煽情,所谓浪漫即有爱情的温心,而喜剧的加持,则无论多少的幸运和挫折,都不必为结局担心,简单的很舒服。
金凯瑞扮演的男主角卡尔离了婚又在工作上得不到晋升的机会,爱情事业两不如意。
卡尔不接听朋友的电话,不搭理可爱的上司,不参与任何的活动,每晚都是靠租影牒度过。
如果就这样一直的持续下去而没有丝毫的改变的话,生活就真的进入了死胡同,而且对作为演员的金凯瑞来说也将没有发挥的余地,所以机遇总是会悄悄的来临,这时好戏才开始上演。
卡尔意外的接触到一个江湖骗子开办的“YES训练班”,即要积极的对待生活,对旁人的需求要说“YES”,这样自己也才能从周围收获到更多的“YES”。
其实就跟算命的一样,掌握一种普遍的心态就很容易糊弄。
苦闷的人面临的现实问题,无非就是事业爱情这两个方面,好象一下就被切中了要害,让人信以为真,至少都会愿意抱着好奇且求好的态度去尝试看看。
在电影中,卡尔的改变就真的带给他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和周围人的关系改善了,事业上步步高升,爱情也迎来了新的契机。
走出个人的世界,当有事情发生才可能有机会去得到好的结果,没有行动的话谈何改变。
而另一方面,人际关系广了,当有需要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可以很简单。
即便一开始是机械式的有求必应,但慢慢习惯了并得到了真诚的反馈,那就很容易真正打开心扉,潜意识的被引导到能真实的说出内心感受上来。
这对个人来讲当然是好事,但对训练班来讲就未必了,生活变得是否有多好不是其关心的重点,继续是他的信徒才最重要。
所以要弄一个诅咒类东西,阻止人们发现真相其实是如此简单。
浪漫喜剧中,角色的设计相对就很重要,不需要复杂,不管好坏,重要的是要讨喜。
看完这电影,满奇妙的事情是我几乎记住了剧中的每一个角色(这也可能是个人的关系,因为好象满久没看这一类的电影了,但至少是每个角色都有他的记忆点)。
喜欢考贝电影的分行经理,带假牙的邻居老太,喜欢泡电话粥的流浪汉,倒霉出车祸的“训练班主任”,被歌声感动的跳楼者,韩国女店员,喜欢机车的男护士等等。
还有主角身边的朋友,按一般设置是一个帅一个怪,往往怪的会比较突出(在本片中怪的是好色),而帅的则是花瓶。
在电影中帅哥死党戏份满多,有个不喜欢卡尔的未婚妻,又是个律师,倒还满可爱的。
当然除了主角卡尔,最让人印象深刻就是女主角了。
她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就是很讨喜那一种,自由又不会太乱或空虚,她本身又漂亮可爱,声音有些哑哑的很迷人,就很吸引人了。
影片结尾,没有大团员就告结束,再稍微的讽刺了一下。
“YES训练班”的成员们以裸体的姿态集体出现,他们的衣物将被捐赠给需要的人,谁叫他们有求必应呢。
对付某些人的方法,就是要用他们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是一味的要其改变)。
这就是先人所讲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可惜的是和其他一些所谓古人智慧一样,大部分的时候,我们淡忘了或选择忽略。
金凯瑞的新作,让人振奋的电影,当然是随着情节的发展,主人公卡尔好像是个宅男,女友离他而去,对于生活上的不如意,卡尔选择了逃避和躲闪,知道经历了一次演讲以后,是关于yes的,有点像是国内的成功讲座一样.正如主讲人"泰伦斯"说的那样【你是活死人,卡尔你总是对生活说不,代表你根本没有活着。
你总是对身边的人和自己说着借口,多年来你也一直卡的原地,无法升官,你也没有女朋友 ,你失去了你的最爱。
你甚至没有机会去认识女朋友。
因为她没有办法跟一个完全无法生活的男人相处,而你的每个晚上都感到无聊而且空虚甚至连打手枪的欲望都没有。
我说对了么?
卡尔?
】后来卡尔真的对所有的机会都说了“yes”,因为说“yes”卡尔半夜送一位流浪汉使车抛锚在郊外,但是在加油站结识了蕾妮,卡尔的生活就此开始不同,当他不再拒绝那些以前他认为的那些麻烦时,好事件件接踵而来,最后也收获了爱情,影片到此好像很顺利,但是随着卡尔继续不问是非的说yes,好多事又开始边坏,他后来找到那位开讲座的“导师”导师却告诉他一直让他说“yes”那都是胡扯。
关键是听从内心的声音,发自内心的说“yes”【对任何事情说“yes”嗯,那并不是重点,首先你要先了解对事情说“好”的感觉 必须来自内心说“yes”并不是因为你必须也不是因为遵守承诺而是你的内心,真正的想去说好.】卡尔最终领会啦说“yes”的含意,找回啦差点失去的爱情。
本剧的插曲也很好听,有机会搜索下。
女主角Zooey Deschanel为剧中几首插曲配唱,很有感觉。
题记:The world is a playground. You know that when you’re a kid……but somewhere along the way everyone forgets it.金凯瑞虽然是以无厘头搞笑闻名,但这部电影我并没有当作喜剧片来看。
其实他在影片中演绎的卡尔,这个人就是生活中的你,我,他,我们每天生活得庸庸碌碌,到头来不知失去多还是得到多,甚至不知道自己正在失去什么,得到的又是什么。
不知道自己真正适合做什么,自己追求的又是什么。
那天和好友聊天时说,如果不是因为考研,出国留学,毕业后找个好工作,也许我们的大学生活会看上去更像生活一点!
三年来,我们就像影片开始时卡尔,拒绝着所有的事情,找着各式各样的借口。
拒绝找上门的女孩,拒绝去参加跟其他系联谊的圣诞晚会,拒绝去参加老乡会,拒绝和老同学聚会……因为我现在不想谈恋爱;因为我要去图书馆;因为我要去自习;因为我要准备四六级,准备雅思,准备这个,准备那个;因为我要利用假期好好给自己充充电……可是这真是我们心里的想法嘛?
看见草坪上的对对情侣,也会蠢蠢欲动,我又不比那男的挫;看见别人潇洒地玩着轮滑,也会想着去尝试,那多酷多帅啊;看见学校举行象棋比赛,也会想去参加,我曾经可是校队的呢……但这种想法立马又会被自己强行压下去,再习惯性的找些借口来敷衍别人,欺骗自己。
我们只是习惯了去拒绝一切,习惯了“say No”,习惯了封锁自己,习惯了自闭,习惯了活在一种定式,一种标准,一种条条框框里。
好吧,我承认,我喜欢旅游,只有在路上,在行走中,我的身心才会彻底放松,忘记一切琐碎和烦恼,精神上也会得到最大的满足。
和好友背着旅行包,拿着地图,自己设计行程,自己安排食宿,那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但是我每年只能作为“奖励”,赏给自己一次旅游的机会。
好吧,我承认,我喜欢逛街购物,谁说那是女孩子的专利。
走走看看的随意,趁打折血拼占便宜的心态,购买欲被勾起,“欲火焚身”的感觉,这些都比枯坐在图书馆看书,对着电脑屏幕改写那些机器代码要美上百倍。
但是我只有在购物不得不被日常需要时,才想起去满足这种需要。
好吧,我承认,我对现在的专业根本就不怎么感兴趣,尽管我还获过几次专业比赛的奖,现在还在实验室准备着另一项专业比赛。
我其实是文人出身,沦为一个准工程师,但我始终坚信自己是个商业天才(这样说有点不要脸)。
我喜欢看那些财经节目,听那些商界传奇,家里的书架上也堆满了经管财经类的书籍。
好吧,我承认……其实我们还很年轻,我们处在一个能折腾也折腾得起的年纪,我们应该无所畏惧,没有那么多顾虑,纵使失败又如何?
我们输得起。
我们应该敞开怀抱去拥抱生活,享受生活,努力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
至于会带来些什么,谁知道呢?
就像卡尔的后面一系列crazy和amazing的经历,就像乔布斯在斯坦福演讲时说的: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影片中艾利森和卡尔坐在好莱坞的影院,她说:小时候我们都知道世界只是一个大的游乐场,但是等我们长大了,却把这点忘记了。
看完影片的我忽然间有了想重新拿起吉他的冲动,大学后我就再没摸过了;开始憧憬下一次旅行,大理丽江还是四川九寨沟呢;考虑下次回家要不要拿出棋谱来摆一摆,好久不下象棋了;想认真地去追求一个女孩,天雷勾动地火的那种感觉;暑假后去开户尝试玩下股票,看看自己到底有没有天赋;想投资开家小店,尽快寻求经济上的独立……最后再用影片里的一句台词结尾,告诫自己,也与大家共勉:Wake up you , you are missing out a little thing called life .(快醒醒,你错过了一个叫做生活的东西。
)
这样的下午不知应是晴抑或是雨。
大片的乌云笼罩着天空,灼热的阳光在缝隙之间来回的游离。
穿透不够,无法照在大地上。
但却依然烧灼。
蓄不住的雨滴开始纷纷的下落。
带有庞大气势的声音。
渐渐的四月已经临近末尾,宅字亦是在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每天在空旷的房间里,面对着一片空白。
偶尔沏茶,偶尔咖啡,偶尔香烟,沉湎于闪闪发光的屏幕上,游离在另一个世界。
是世界太过喧嚣,人群太过嘈杂,抑或是城市太过肮脏,无法言明。
思绪飘浮索然,便只有保持缄默。
她说,世界是一个游乐场,只是大家长大后都忘记了。
是。
这个游乐场庞大得我们总是在迷失。
或许只有在那些年少的时光里,我们的游乐场才是充满欢乐的场所。
有多少人能够记得。
那些年的夏天攀树捉知了,捕蜻蜓,看彩虹。
在溪河海边游泳嬉戏。
坐游乐园的旋转木马。
在胡同小巷里迷藏。
年少的游乐场,是整个世界。
因为懂得,所以充满欢乐。
然而,现在我们已然不知何为世界。
我们知道的只有生活。
一个沉重的字眼。
生活的色彩太过鲜艳,以至于不知该如何挥洒我们手中的那根画笔。
抽象,纯朴的人看不懂。
现实,深沉的人没兴趣。
我们无视旁人的目光,旁人却迫不及待的插足你的世界。
所以我们无处躲藏,只好缄默。
YES MAN,给了我们太多美好的错觉。
仿佛一场美丽的梦境,意犹未尽时,梦醒了。
发现我们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里。
所以我们拥有的亦是不一样的游乐园。
但能给予一丝的希望。
或许我们亦能如此效仿。
只要有足够的勇气在下一步踏进PDM。
去感受那不一般的生活,你的人生或许因此而完美。
曾经看过一句话,沉溺于欧洲与北美的影像世界,只会加速观看者的殁期。
我理解她的话语,在后续的岁月中。
其实很多人都能懂,只是均保持着沉默抑或是无需言语。
但无论是那一面,我们的生活绝非是一场电影。
即便是《天水围的日与月》这样极力接近生活的片子依然是包含着童话的色彩。
因此,无需把生活搬上荧幕。
若是太过赤裸,下一秒迎接的便是封杀。
生活依然是隐晦的,无需太过声张。
彼此心知肚明便好。
依然要缄默。
喧嚣的游乐场,不是世界,是生活。
当我们学会了生活便丧失了游乐。
这便是我们这个‘HOME’的游乐场。
YES MAN的好意我们心领了,感谢你娱乐了我们的生活。
屋外的雨越下越大了。
这样善变的情绪像极了自视其高的HUMAN。
佐伊·丹斯切尔这姑娘最早是在《和莎莫的五百天》里注意到的。
她不属于惊艳型的阿曼达弗里德曼那种(阿曼达这姑娘竟要明年出演《深喉》女主角,简直,简直太刺激了……),也不属于艾玛斯通这样的邻家傻美妞(让人有无奈的冲动),更跟梅根福克斯这样身材脸蛋窃以为俱魔鬼的T台人士不沾边,接片处事都属于比较低调的文艺范,激起人酒精灯班大小的荷尔蒙体燃烧,不会那么亢奋,也断不会毫无欲望……站在此岸望彼岸,金凯瑞饰演的主人公纯粹是自己找cei,他有无数说不的理由和接口,混吃等死的生活状态不是人人都可以达到的,前提一:有可支配的自由时间;前提二有想吃嘛有嘛直到撑死或绝食饿死的条件……平心而论,这片感觉适合国内某部门主导推广,这主题明摆着和谐万岁嘛,老美那么追求独立意见之权利自由,这片诚心恶心他们的啊……大多数人都习惯带着假面生活,每天早上将自己生活的世界粉饰的光鲜艳丽,使自个相信未来就在将来某个路口拐角的咖啡店,即便店里打烊,支着帐篷也在那个门口等着,等着自个去取,于是乎呼吸着自由的干净的PM2.5的空气海洛因,大摇大摆的出门了,真的不怕受伤吗?
“您擎好吧,这事包我身上”很多时候这句话等价于“孙子,等着太阳西升东降的好日子吧”……有人不习惯面具人生,比如佐伊这姑娘,可是在她眼里,这世界除了慢跑摄影的歪斜震撼与酒吧里面对二三观众狂吼心扉的倾诉是真实的,别的也大都只是镜像, 金凯瑞是河豚一样的过客,只有在足够刺激的时候内心才会呈现的片片状薄得透明的杀西米状,金凯瑞在美女厨师佐伊调教下,生活才会不腥不腻,清汤到透明……佐依这姑娘真好,遇到就嫁了吧,从了吧。
对,是嫁不是娶,嫁给人家的淡然生活,从了人家带给你的全新感官的非面具化妆舞会的精彩。
这片每次我都觉得没看过,也许因为生活中我始终没遇到过命中注定的佐依姑娘。
不知不觉金凯利也是快奔五张的人了,虽然早已经跻身“两千万俱乐部”,但是这辈子是别想染指小金人了。
前几年学院派批评金凯利不够深刻,金凯利就马上反省:“Yes sir!”回去拍一部《楚门的世界》;学院派非议金凯利演技浮夸,金凯利又马上反省:“Yes sir!”回去拍一部《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
但是第一印象害死人,别管你是多么的德貌双修,进取向上的小青年,第一次踏进老丈人家的门槛却恰巧赶上拉肚子,日后的小鞋可有得你穿的了。
金凯利估计恨死心理暗示了,不过也不能全怨学院派。
你金凯利前一秒还温情脉脉,我就怀疑你后一秒会突然橡皮脸玩面瘫;你金凯利前一秒还藿香正气,我就怀疑你后一秒突然拉着“美国总统”玩裸奔。
潦倒落魄者大都一个德行,就像现在的我和《Yes Man》中的卡尔。
宅,干什么也提不起兴趣,与世界为敌:你找我同学聚会,我不去,我怕衣着光鲜的同学之间寒趁;你给我介绍姑娘我不要,没有未来,有那精力和财力我不如去找小姐了;用居委会大妈的话来说,典型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这个时候如果有人拉拢,来加入鞋教,我们来颠覆这个世界,来个末日审判吧;或者突然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我们用生命去拯救这个世界吧。
我肯定去,至少我还能跟随教主来几场大乱趴,或者在当炮灰之前,跟以前的姑娘们来场生死离别,先以她们的身体当战场打几场“告别赛”。
卡尔却很幸运,碰到了个学艺不精的伪鞋教,well,say “Yes” to everybody,change your life.生命中有无数种机会可以改变你的生活,好与不好的结果是五五分成。
对机会说“Yes”,至少你会有50%的机会得到好的结果。
如果说“No”,那么你的生活继续,如果你觉得目前的生活不好,那么100%还是不好的结果。
卡尔送搭便车的流浪汉,有可能邂逅美女,也有可能邂逅杀人狂,当然最写实的结果是累得像死狗一样提着50升汽油回去然后独自开车回家,至少不用一个人看着DVD,守着闹表盼着睡意来临;亲近上司,有可能工作中左右逢源,步步高升,也有可能上司根本就是个断背的怪咖,当然最写实的结果是上司以后不会故意刁难;与朋友打成一片,有可能成为朋友圈中的明星,也有可能日后事事被朋友利用,当然最写实的结果是朋友不会疏远。
Say “Yes”or“No”?
自闭还是放开自己,在于你的选择;对宿命说“Yes”还是忠于自己的内心说“Yes”,在于你的选择。
过了这么多年,对学院派唯唯诺诺却不得正果后。
金凯利似乎也想明白了,干脆破罐子破摔:我还是干治疗面瘫和吸金的老本行吧。
什么时候奥斯卡想开了,开始青睐喜剧片了,再让我上台领奖,我当着数亿看着直播的拥趸表演抽筋给你看看。
我金凯利不当别人的《Yes Man》了。
《好好先生》里的怪女孩、哈利·波特粉上司,开放给业余人士的专业培训业,他们在面对男主的“玩更大”的时候,都被折服,但并不晓得他其实并不爱这些,对他来说,这些只是一次“大冒险”,问问你敢不敢的赌局,而他是带着一个“圣约”的逢赌必胜的“天选之人”。
影片最后,他找到那个发起Yes活动的活动家、演讲人,希望他能够“解除约束”,而对方只把他当成疯子,还闹出了车祸,而职业演讲者脑中,充斥着的,似乎只是各种词汇的关联臆想和猜测。
还好有个法律业的朋友,帮他摆平了警察的怀疑,否则恐怕要进监狱。
多么大的约束,终极的不自由,征服了一个个小的自由人群,但这又像一种欺骗,那为什么这样的地方,还自称自己是自由的?
这似乎比想象中复杂一些。
自由不是绝对的,那并没有人能够以纯自由自居,就像坚守“圣约”的卡尔,同时有显得自由的一面和不自由的一面。
我能想到的一种自由,是新传统节日,火人节。
藏传佛教有传统的坛城沙画,僧侣精心绘制出一副用有颜色的沙子铺出的画来,然后没等他人观看,就把这幅画抹去,只留下使用过的沙子。
类似于唐卡的图案是西藏地区的传统,但是最好的、大型的图案,却是以这样一种形式,方生方灭地出现、消失的。
类似的事物也有,比如冰雕节,比如沙滩上的沙雕城堡。
火人节也很像这样的事物,在沙漠上先建造一座只有八天生命的城市,在之上尽情宣泄狂欢,但到了时间,就将它用火烧毁。
一个巨大的人偶,既是标志,也是火人节的名称的由来和象征。
而在这八天里,人们忘记自己的阶级,平等地和他人相处,进行仪式性的行为、变装,创造一些造型奇异的装置、神庙。
平时做这些只能是职业艺术家,不然就是疯子,但在火人节,这些注定要烧毁,想造什么就造什么。
动物的建造可能也是精巧而拥有结构的,但背后总有求偶的目的,而火人节和坛城沙画一样,是明知无用而去创造,这或许就是跨出动物的第一步,尽管看起来好像只是一种很大的混乱,但背后实则是严谨的约束规则,一个守时约束,约束让人成为神,而非动物,人们无论造得多疯,玩得多尽情,到点就回去上班,疯了,又没完全疯。
对应的,据说日本的初代女权主义者,并未经历过太多如同上野千鹤子那样的社会性辩论,她们所做的,就是第一次聚集一群女孩子,去海岛上聚会,一起跳跳舞。
踏出人类的一步,也许也仅仅是一个简单舞蹈活动,但只要是为了踏出规则,哪怕一支舞,一个漂流者,就足以令人类意识到非人世界的注视,行事正常情绪稳定,但疯了。
有个概念叫精准的失控,或许另一个概念叫瞬间的无理,二者并不单独存在。
它们合起来,就变成非善非恶的另一种行事标准,一种来自人与自然之间的自由。
如果被其包裹,我是不敢自称自由。
为了安慰一个人而说出的话,为什么要让第二个人也觉得舒服呢?
这就是一部百看不厌的喜剧,那么多人看出了励志的味道,还煞有介事的大谈感触。
我感觉他们不够成熟。
看电影不要抓细节不放,不要养成语文课做阅读理解的习惯,不要养成任何艺术品必有意义的观念。
这部电影就是轻喜剧,需要你从各种细节慢慢的体会。
每个点都会让你微微一笑而不是狂笑不止。
这就是这部电影的好处,而且这类电影对白居多,我通常更喜欢靠听的。
做其他事的时候无聊了 听一听电影,也是我的习惯之一。
在我听的众多电影中,这算一部。
5星推荐。
我听的电影都是5星推荐给大家。
其实没有几部:总统杀局,肖申克的救赎,好好先生,商海通牒,套利交易,早间主播,11罗汉,13罗汉,白日梦想家,超级魔术师,惊天魔盗团,破坏者,闻香识女人,高中校长阴谋事件,在云端,一点小信仰。
对白经典最重要。
基本就是这些,基本都看了几十遍,以后还会再看几百遍也不厌倦。
先来秀一下自己做过的牛事:在国外旅行时睡过大街;挂过蟒蛇在脖子上;泡过同性恋酒吧,还被摸了一把;上台公开演出过极其差劲的吉他;开过杂志和报纸的专栏;留过迪克牛仔式的长发;在公园门口卖过唱;打过群架;献过5次血;压垮过两匹马;两次非法入境;留过级;5米近距离与犀牛接触过;会玩3球抛接杂耍;……同本片主角一样,我也是个宅男,也曾不接任何电话,避开所有社交活动。
我也曾不喜欢和人相处,只把自己锁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做自己的事,所以当我第一次看到本片的剧情简介时. 个人觉得似乎在看自己的生活描述。
现在的我也和电影里的男主角一样,有了质的飞跃,我敢于去尝试自己从未曾做过的事情,我也倾向于对大部分的事情先说“试试嘛!
”虽然这样的改变没有电影里那么戏剧化,但它的确也发生了,这部片子让我想到了具体改变的原因,虽然这原因并不像影片里讲述的那样。
有一种好莱坞喜欢的故事类型,叫:“If...then...”类型(自编的),本片也是其中之一。
这类片的基本框架就是进行一项极端的假设,然后在这样的假设背景下主角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肥佬教授》、《永不长大》和吉姆之前演的《大话王》都属于这样的类别,通常这种类型片都是轻松的喜剧片。
本片的“If”是无保留地对所有事情和请求都说"YES!",正常人都知道这不是头脑清醒的人应该做的事情,但吉姆在片中这样做了。
片子的原因是因为他这样做了感觉交上了好运,遇到了另类可爱的女孩,遭遇了很多有趣的事情,而一旦说不,却马上倒霉。
这里面其实充满了吉姆自己的心理暗示。
我也是从超内向宅男到贱嘴外向男的过来人,我倒觉得吉姆这样改变的原因不是因为交上了好运,而是他内心深处发现自己正在体验着一种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全新的生活方式。
这种体验并不总是好运,实际上也有很多负面的体验,但正和负不正是生活的全部吗?
吉姆的内心应该是明了了这一点,所以他才能如此放得开,如此地真正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当然剧本很难表达这种抽象的心理感受,所以设置了“SAY YES,交好运,SAY NO,交霉运”这样的线索,无疑这是一条很吸引人的线索,特别是对所有内向的宅人而言。
只要能够发自内心地意识到生活的乐趣在于“体验”,而不在于区分出“对错”,那么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一个Yes Man。
认识到这一点,我大概花了五年多的时间。
其实生活本身是最淡定的,一切变化都是“润物细无声”的,很少会有片中这种突然的改变(我指的是像片中一个朋友用石头砸玻璃的方式劝你去听讲座这种戏剧性极强的安排),但当你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改变时,你会发现自己有了巨大的成长。
还是要提一下在西藏和尼泊尔旅行时碰到的那位老人。
我和老婆去尼泊尔背包旅行时,遇到过一位老人。
老人家六十多岁了,一个人扛辆折叠自行车,从中国的樟木口岸骑车骑到加德满都(路上遇到中国人的车,搭了段车路),一句英语不懂,依然在尼泊尔玩得很潇洒,而且还打算从尼泊尔再次前往印度。
我和老婆也算一起背包去了一些地方,但在这位老人面前,我们除了敬佩,还是敬佩。
要说“NO”的话,他有绝对多的理由:“太老”、“身体盯不住”、“语言不通”、“独自一人不安全”、“边疆很乱”……但他最终还是去了,而且拥有了能让二十多岁的小辈们都羡慕不已的体验,他也是个“YES MAN”。
只要你能面对一件自己不熟悉的事或者要求的第一反应不是“还是算了”,而是“听起来挺有意思,要不试一下?
”那么你也会是个YES MAN,而且相信我,你绝对不会后悔的。
意识到“体验”的乐趣后,我还是做了很多觉得比较牛的事(开头数了一些),大家有什么比较自豪的牛事,不妨也交流一下?
更多精彩在这儿: http://bearbig.me
【表演与意义】如果有心情看第二遍的话,会发现《没问题先生》是一部十分丰富的低成本影片,并且更加令人激动。
作为Jim Carrey辗转正片市场感到水土不服后,重操旧业的又一部轻喜剧,《没问题先生》并没有单纯复制自己介于白痴与疯子之间的角色定位,而是延续了表演生涯中另一颇为瞩目的风格类型。
05年《新抢钱夫妻》虽不能与98年的《楚门世界》中的现实意义相抗衡,但还是有所因袭。
即便本片同样并没有在思辨上达到《楚门世界》的高度,但却不折不扣是部颇有想法,予以惊喜,轻松宜人,且不失生活韵味的电影。
严格来说,Jim Carrey在2000年古灵精怪的《格林奇》中所饰演的性格怪物,并不似其得以闻名遐迩的《神探飞机头》系列,更像一次华丽的告别,但很显然,他又回来了,所以有了03年《冒牌天神》,但若深究前后作品的差异,确实已不再无关痛痒,可以架空于任何时代,既非《至野一族》般奇人异事,也非《史瑞克》般另类童话,取而代之,主人公有了正当职业,常人的烦恼,成为充满了现实的生活小品,更有回味,但却失去了那种儿时没心没肺的百看不厌。
毕竟Jim Carrey已经47了,面部肌肉不可能一直万能,适当地调整戏路是件好事,他绝对是一个不甘于喜剧的演员,从出道到今天他一直不断变换角色的类型,尝试一些年长的朋友更容易接受,也更有挑战的角色,于是他变成略显滑稽的邪恶力量(95《永远的蝙蝠侠》),变成尿尿跑偏的精神分裂者(2000《一个头两个大》),变成了偷鸡不成蚀把米的糟老头(04《雷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变成疑心重重的倒霉读者(07《灵数23》),变成因挽回记忆而穿梭于人生不同时期的伴侣(04《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变成被制片人操纵的真人演员(98《楚门的世界》),变成“麦卡锡事件”背景下为寻找自我却扮演他人的剧作家(01《忘我奇缘》)。
但这些都只是调剂,终究并不适合。
在表演与意义间寻找平衡,温情的电影总不是一个坏的选择。
于是有了《大话王》,于是有了《没问题先生》。
【没问题先生】很多人从一开始便有着别样的抱负,这和一直以来我们所看到的结果并不相符,大多数Jim Carrey的票友选择看他的电影只是一种情怀,看星爷也是这种念想。
可以断言,不看,并不会错过什么,看了或许还有些失落,失落已经不是最开始喜欢的那个样子了,失落自己其实本并不该那么期待,但是或许现在的样子正是跌爬滚打数十年终于熬出来可以表现的自我呢?
观众反倒不买帐了,久石让就是那个样子,那个样子才是久石让,宫崎骏就是那种味道,那种味道才是宫崎骏,自始至终都没有变过,无论越来越复杂,还是越来越简单,总有人感动,也总有人离开,总有人赞美,也总有人停止赞美。
我们在变化,然而对他们的要求却没有变化,非黎几何中没有永远平行的直线,漫长的观影经验中,也终有改变的时刻,不是他,便是我们。
Jim Carrey是名不甘寂寞的才子,用喜剧天分谋得了业界与市场的认同,但他想要的绝非如此而已。
Jim Carrey虽不像Sean Bean用纯粹的方法派演技博得满堂喝彩,但也绝对不会是Nicolas Cage,因到达事业的顶峰而放弃诠释。
他在演艺道路上所付出的努力有目共睹,并非每个喜剧演员都会冒险转变个人风格,试图向学员派靠拢,谈不上谄媚,只是个人追求。
Jim Carrey是诚恳的,甚至不惜血本,要知道一直以来他的喜剧片不单能够满足大众对于娱乐的需求,更能用票房回报片方,无论如何挑刺,他是一名成功的演员。
演员不是万能的,他做到了喜剧演员的本分。
只是回顾自己的演艺生涯,他并不满意。
只是那些积极的努力,并未能让他攀上理想主义的高峰。
如同动荡的生活,一个人可以有很多尝试,但是巨大的现实亦足以压得他喘不过气,于是适可而止,变成一个循规蹈矩的普通人,过着安稳平常的早午晚,曾经的挣扎与业火逐渐演变为遥望的风景。
理想是一种朴素的向上力量,追逐理想对大多数人而言,却成为被征服的过程,这不是要证明什么或去被证明,这只是现实一种。
并没有人愿意看到Jim Carrey承认自己失败了,即便在这部影片的里里外外,他是如此成功。
影片中,Yes Man是一种态度,正如无数销售人员激励的方法,Jim Carrey一定也曾并不断这样为自己打气,才能从喜剧之外一切或许并不那么喜剧的情景中振作起来,尤其是在寻找表演中大概并不存在的理想型的那段时光。
勇气终究败给了习惯,这本和他无关,但却要他负起全责。
应该终有一种方式可以兼容并收,既不浪费Jim Carrey的才华和观众的期盼,亦不辜负他本人的执着与追求,曾经答案是《大话王》,那么现在便是这部《没问题先生》。
【活出你的人生】无人问津,生活在逃避中没有起色,苍蝇飞进嘴里的感觉绝对不好受,所以噩梦惊醒,卡尔意识到消极的人生需要一些变化。
每个人的状态看起来都不错,即便是不起眼的平凡生活,却有自己的乐趣,聚会,狂欢,他的朋友和老板都有各自的安乐并欣然神往,然而他却完全不能理解,也提不起兴趣。
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最好的朋友因凯尔的搪塞与不够重视而愤然离去,狗屎运像口香糖一样黏住了他,这时他想起了尼克莱恩,一个阔别已久行为出格的老朋友,像个流浪汉,但说实话,看起来状态比卡尔要好得多。
改变来自于觉醒,觉醒来自于外部世界,如何控制?
只要一个字:行!
影片的线索就是自我激励,接受挑战,然后完成它,于是你成为改写自己命运的那个人,积极而达观。
泰伦斯采取的方式是强制性的,你可以拒绝走过去,但是你必须接受他走过来,就像接受时间的洪流。
于是他冲向卡尔,把话筒摁到卡尔的鼻子上,敲他的头,揉他的脸,晃他的头,直到他信誓旦旦接受那个承诺。
改变的开始总显艰难,除非遇见美女。
把握机遇需要有所准备,有所斩获需要挖掘潜质。
影片中卡尔成为超人的故事,充满了超现实色彩,更像个童话,掷地有声,夸张离奇,却不失温情,令人会心一笑。
影片所有创见在前一个小时便表述清晰,接下来便是一波三折的情感戏、常规噱头与植入广告。
精彩影片的构成往往十分类似,但却掀起一个又一个票房奇迹。
剧中人物所陷入的纠葛或许似曾相识,但吸引人的或许就是这份熟悉而已,即便奇遇,也逃不出吃喝拉撒,也跑不掉生老病死。
生活伴随着惊喜,但总有一成不变的部分,有小绵羊的时候就尽情享受小绵羊,一朝骑上杜卡迪就别管三七二十一。
心诚则灵,总没错的。
【一些题外话】入院前的泰伦斯显然料不到世事无常,出院后的泰伦斯更加想不透日新月异,当影片在一幕群裸中告终,回味起来,感慨良多。
《没问题先生》在国内不会好评到爆,原因很明显,Jim Carrey终于也没能如部分观众的愿越演越无脑,但这多半是件好事;更重要的是在金球奖、奥斯卡轮番轰炸的档期,国内观众分身乏术,大部分本不是非常热衷于电影的朋友或许硬盘空间有限;不过,作为消遣,电影之余经济危机仍旧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又及,说些题外话:Jim Carrey在电影出租店翻看了两张DVD,《300勇士》和《变形金刚》,毫无疑问前者与本片同属一个东家,华纳兄弟;但后者却是派拉蒙的,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大概作为一个矫情的评论者本人又想多了。
不过,展架上《变形金刚》左边的《东镇女巫》Witches of Eastwick(1987),以及右边的《体热》Body Heat(1981),可都是如假包换的华纳兄弟,胜利!
经过此番近乎偏执的调查,笔者认为影片中的场景(租赁店)应该是随便找的,拿起哪部影片估计多半也是Jim Carrey随意而为之,无论出于情节发展需要还是给自己的产品打广告,都完全没有给《变形金刚》特写的必要,那么很可能是素材出了问题,特写是插进剪辑点的,为了使1分28s和1分30s间的衔接更为自然,多半也是由于麦克穿帮之类的原因。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通过拉片可以发现Jim Carrey并没有将《300勇士》放回展架,而是一直拿在右手,但经过特写《变形金刚》之后,镜头再切回中景,《300勇士》已经被掖在了拿着Nokia6300手机的左膀下,动作不是一气呵成的,而在排队时,《300勇士》在腋下的位置也有较大的变化,可见剪辑时不是采用的同一条素材,即便是双机位,也不是同一次过场。
讨论这些对于观众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但却是由于实拍时的疏漏在剪辑阶段所遇到的常见问题之一,所以在时间、资金允许的前提下,多备两条总不是坏事。
2009.04.02 北京
豆瓣“推辞组”成员看本片犹如看恐怖片,诸如好好先生演讲会和批豆会般一声声yesyes桥段让人极度生理不适,看得如芒刺背、如鲠在喉、如坐针毡。
受不了金凯瑞一如既往的白痴样了
Yes Man!
佐伊·丹斯切尔,属于那种越看越有味的小可爱。才开始见她觉得她都有点小丑。。。骗子没啥意思。。。
我真心觉得主题好雷
我以后也得多说yes.....
不咋滴
生活如此美好,别找借口了,say yes!7.3
女主角是我喜欢的型
喜欢jim carrey~
真就是个活宝。
男主角不是Jim还更好
3.9
片尾曲是EELS
讨好大众的爆米花电影……
不过是又一部美国轻喜剧。我不得不说,俗套。
JimCarrey 開始走下坡的代表作~
想得太美~~~
让人昏昏欲睡的励志喜剧,快进及忽略是看该片的必备良药。
无味的凯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