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梅艳芳的粉丝们献给她的纪念礼物,它不是单纯的纪录片或者自传,而是以朋友和歌迷的视角,带你重新认识一代巨星梅艳芳。
影片中梅姐的真实影像资料确实少了点,有她本人需要出场的部分,都是以替身加背影的形式带过,或许在粉丝们心中,没有人可以代替出演。
赵宝刚导演在2008年的时候,拍过一部梅艳芳菲的电视剧,经过比赛和筛选,最终出演梅姐的是演员陈炜。
如果我是导演的话,可能还会再一次邀请她出演,永远只有背影的梅姐,感觉怪怪的。
电影同样是一部有深度的电影,以一位影迷的故事来展现艺术教育的形式,并反复讨论用偶像来作为例子是否具有正面价值。
可能很多人已经无法体会‘香港女儿’这四个的含义了,为何1:99音乐会会放出梅姐的真实画面,当年因为非典而开展的公益活动,王家卫提出1代表万众一心,而99代表九九无穷。
四大天王、梅艳芳、谭咏麟、成龙、BEYOND、郑秀文、陈慧琳、谢霆锋、张卫健、陈奕迅、梁咏琪等艺人出演,以实际行动支持茁壮行动帮助病患家庭度过逆境,支持下一代的教育。
选择这个真实片段无疑就是对正面价值的最好回应,同时也是对梅姐在公益方面做出贡献的一个代表性概括。
结尾处滚动播放梅姐和歌迷们的合影,很多照片上都有签名和日期,拾芳在表现歌迷的小故事中,相信都有他们的真实故事在其中。
拾芳从粉丝们在垃圾箱里捡回被扔掉的遗物开始,其中有粉丝们写给梅艳芳的信、音乐剧剧本、相册等诸多物品,每一件都能引起粉丝们曾经的回忆。
故事一条线是1981年,以梅姐未出道以前好友胡杏儿的视角,看着梅姐从夜总会去参加歌唱比赛签约唱片公司,随后越来越红之下,朋友们因为身份差距关系主动远离了梅姐。
一条线是以梅姐歌迷郭羡妮等人的视角,不断穿插自身的故事在其中,包括非典时期梅姐出席1:99音乐会鼓励大家的片段、梅姐病故粉丝去祭奠的片段。
虽然只是一部纪念电影,受成本等多方面限制,但还是在影片里看到了不少明星,胡杏儿、郭羡妮、曾江、龚慈恩、邓建明、恭硕良、邵音音、韩马利、杨英伟、郑子诚,以及影片顾问曾志伟。
讲真的它的剧情并非十分精彩,真情意却是十足,如果结尾能再放一次梅姐夕阳之歌的最后一唱,就更经典了。
影片开头的吉他前奏是“似是故人来”,林夕作词,罗大佑作曲,电影《双镯》主题曲,瞬间回到梅姐最后一场演唱会,扇子旗袍,步伐款款,姿态娉婷。
几年前曾翻出2003年的很多视频,整个四月的情绪都是灰暗的,也许追逐逝去的偶像都是这样一个阶段,欢欢喜喜的认识,悲悲戚戚的感慨,略过最悲痛的阶段,偶尔看着听着他或者她留下来的作品,一个人欣赏体会就好了。
粉丝献给偶像的纪念,对于追过星的人来说并不陌生,音乐如写给哥哥的“哥哥”还有“Dear Leslie”,电影实属第一次,从电影角度来说,三星,诚意以及情感角度来说,四星。
曾经看《我的少女时代》,一度哭到停不下来,看到女主那么喜欢华仔就想到自己曾经追星的少女时光,庆幸没有去电影院看,大概率会被嘲笑的,喜欢一个人或者喜欢一个偶像,这种严重自high的事,外人很难理解偶像带给粉丝的所有与所有。
Edith的经历里,看到了自己,Kiki的故事里,也看到了自己。
这么多年过去,梅艳芳还留着Kiki,可是Kiki已经把偶像扔下了,看这段的时候眼泪跟着演员止不住的掉,因为我也把少年时代的偶像扔下很久了。
偶像不会一直红下去,多数人只有那么一阵子。
哥哥也曾说,如果被问到八十年代香港歌星有哪几位,随便提一下张国荣,他就很开心了。
现实却是每年都有大量歌迷以及明星赴一场约会似的前往香港,巅峰时期陨落,无法一睹绝代芳华,遗憾无数。
英雄白头美人迟暮,上个世纪的香港已然成为历史,但是还可以在电影里看到方艳梅,张国荣也要熬十年呢,没有在这个时代错失这样的偶像,已是幸运。
给三分鼓励一下吧资料里说这是“ 梅艳芳的粉丝为了纪念这位百变天后而花了八年的时间和心血拍摄纪念的故事 ”一群粉丝和她生前好友出于怀念的目的,想来也是挺不容易的但是,作品就要拿品质说话,不能只靠情怀,既然拿到了公映许可证,就要复合大众对作品的审美作为一个完整的作品,不管是故事片还是纪录片,都不太合格的给正面的镜头确不给正脸,这个欣赏不来,太别扭了如果真是觉得别人演不来可以不给正面镜头,都用朋友口述和生前片段剪辑,真没必要给了身子不给脸的镜头时间线切过来切过去,一会儿已成名一会儿在酒吧驻场,一会儿又名声鹤立,一会儿又……就算是回忆片段也不是这么用的,而且镜头手法很不舒服
小学时的女同学们,几乎几乎人手一本“歌词簿”。
里面大多是手抄的港台流行歌歌词--部队大院说普通话的孩子,台湾民谣的比例会重些;稚嫩的字体配上学校门口地摊买的歌星贴纸,还有彩色铅画上装饰的图案,大抵是当年流行的“手账”。
为什么会有歌词簿?
因为那个年代的资讯并不发达,能听到流行曲的机会大多来源于叱咤、无线或亚视的电视节目,录音机和卡式带都还是奢侈的玩意,而歌词就更加稀罕——要么是没有版权一说的卡式带劣质印刷的歌纸,要么是香港八卦杂志偶然会有出现,至于专门收录歌词的书则是后期才出现。
同学间相互抄歌词成了一种风气,颇有古时坊间传抄诗词小说的味道。
家长们对歌词簿的态度,大抵上说普通话的比较抵触制止、本地说粤语的就比较宽容,不过唯独对一个明星则难得站在统一战线严加禁止,这个人,就是梅艳芳。
无论《赤的疑惑》如何唱出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爱到分离仍是爱的心碎,无论《似水流年》唤醒多少他们对过往岁月的感慨,《坏女孩》是他们内心最火烫赤裸又最羞耻的潘多拉魔盒,即便只打开缝隙听到前奏都会面红耳赤浑身焦躁,欲望对于同龄人尚不能启齿,更何况是那些温室里的花朵们?
这也难怪,传闻当年梅艳芳来广州开演唱会,在观众再三的欢呼声中,都是小心翼翼的现场请示主席台的领导,才敢唱出预先经过审批歌单上没有的《坏女孩》。
Why why tell me why!她的百变姿态对于孩子而言还是过于超前,反倒是禁歌的标签引起好奇心,越禁止越想触摸的反叛精神那时已出现倪端,早熟的女生听到一知半解的男生唱这句挑逗,都会嗔怒的骂一声“流氓”然后跑开,像极了《唐伯虎点秋香》里华安作诗调戏春夏秋冬。
除了周礼茂为刘美君后期写的词外,记忆中再也找不到有女星可以如此大胆直白。
中学时听梅姐读D·H·劳伦斯,大抵是青春期最叛经离道的事情之一。
然而我并不是那么喜欢梅艳芳,至少在香港流行乐坛最灿烂的年代中,还有叶倩文陈慧娴林忆莲关淑怡刘美君,还有最适合文艺少年的梦剧院,年少不经事,怎细嚼得出《胭脂扣》和《似是故人来》 的味道?
但她却依旧代表了那个时代,代表自己成长的时代,如同每一个时代都会有影子般的偶像伴随我们原本孤独的个体,里面藏满只有自己才知道答案的情感谜语,我不会喜欢他们喜欢的Queen、MJ或者蔡X坤,他们从来没有高低和谁更完美,只是恰好与喜爱的人共同长大罢了。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怎么可能会喜欢《拾芳》呢?
从电影的角度出发,《拾芳》仅仅是一部勉强合格的人物传记:伪纪录片的手法平庸、情节与情感缺乏实感、叙事剪接散漫凌乱、所有人的表演都不在状态......从粉丝的角度出发其实,既然是纪录片的风格,明星脸无论怎样努力去饰演普通人,都会产生“做戏”的违和感,为何不直接对角色的原型访谈来得更真挚质朴。
最难受的,是片中饰演梅姐的,仅仅以侧面和声音示人。
对啊,谁能演的出梅艳芳的神韵?
演技、化妆甚至CG合成再完美,吹毛求疵的粉丝心中都是伪劣的赝品,所以我一点都不喜欢《波西米亚狂想曲》,过于追求外表以假乱真,结果失去了如何表达人物内在的神采,倒不如翻出当年的演唱会重温。
但情感上又难以把目光从屏幕上抽离,尤其是翻到当年的片段、和粉丝合照的旧照片,仿佛在世间离群四处乱撞的盲头苍蝇突然找到了家,仿佛又看到成长岁月中面对黑暗胆怯又恐惧时戴上耳机听歌的自己。
年月纵或抹掉某些,我对你亦多谢!
借Sandy的一句歌词,朝花夕拾的不是你的风华绝代,而是陪伴的岁月。
对了,本来文章的开头不是想写歌词簿,这一段不知放在那个段落更适合,又不想丢掉当时的心情,就胡乱放在结尾好了。
--三餐一宿,也共一双,到底会是谁?
但凡未得到,但凡是过去,总是最登对。
未怕挨紧颈边穿过横飞的子弹跟你去走难,但怕结婚生子的平庸麻木地活着亦一样难,若与不心爱的每夜晚餐,也不知哪个故事更悲惨,只愿我,能够与你过得今晚。
从《似是故人来》到《飞女正传》,中间隔了十一年,像是一个倒叙的爱情故事:当年不顾一切只要共你活一天的飞女,已为人母后只会不动声色的慢慢悼念那些今生不再,如今与不心爱的每夜晚餐,也不过是多年前旁观者的一语成谶。
巧的很,这个记录故事的旁观者,就是林夕。
前几天,袁咏仪发了这样一条微博:梅姐!
生日快乐,特別的想你
特别地想你,想你的特别。
也许,这就是梅艳芳的粉丝最想对她说的一句话,于是便有了《拾芳》这部电影。
2018年10月10日,梅艳芳55岁冥寿。
热爱的粉丝用八年的时间和心血,拍摄出了这部名为《拾芳》的电影。
朝花夕拾,芳华绝代。
一句“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拍出了星光背后多少不为人知的温情与薄凉。
拾,芳。
故事当真是从“拾”开始。
梅艳芳去世后,她的遗物一部分被拍卖,另一部分没有金钱价值的遗物则被当作垃圾打包运走。
匆匆赶到梅艳芳旧宅前的粉丝Edith,为了追回这些被丢弃的遗物,一路追车。
爬翻斗、扒垃圾,一边要躲避巡逻的警察,一边还要去旧货店找回部分被收走的遗物。
旧货店老板劝她们“人都走了,别再做这些无谓的事”。
无谓吗?
也许在别人眼中的确如此。
因为这几大包黑色垃圾袋里装着的是粉丝送给梅艳芳的礼物和写给她的信,廉价,却也无价。
多年来,它们被梅艳芳很好地珍藏,每一次搬家都不曾丢弃,甚至还专门用一个房间来存放。
这些遗物中,有昔日老友送给她的相片,有女中学生亲手制作的相框有收到“茁壮行动”基金帮助的青年写给她的感谢信,也有崇拜她的青年教师以她的经历写成的话剧剧本。
每一件物品背后,都藏着一段粉丝与梅艳芳之间的追星故事。
追星少女Kiki,为了见梅艳芳,曾独自一人在山上片场外等到深夜;也曾因为对梅艳芳的热爱,进入娱乐公司工作。
但是在娱乐圈里,她看到有的明星只是把粉丝当作宣传工具来利用,对粉丝送的礼物和信也是毫不在意,甚至随意丢弃。
她开始怀疑,或许明星都是这样的吧!
于是,她脱粉,转行,将这段追星历史掩藏。
直到很多年后,整理梅艳芳遗物的Edith找到她,将当年她送给偶像的相框交还到她手中时,她终于明白:梅艳芳永远是那个特别的梅艳芳,她从来都将粉丝放在心上。
那一晚,等在片场外的她,没有小巴下山,梅艳芳竟然邀她做自己的车下山。
得知她是中学生时,还叮嘱她下次不可以这么晚,要好好学习读到大学,并约定再见面时一定要带上毕业证书来见。
她做到了梅艳芳让她做的事,而梅艳芳也将她送的礼物细心珍藏。
这是追星的快乐,也是偶像的力量。
在梅艳芳所有的粉丝里,Amy可能算是比较特殊的一个。
她不仅是梅艳芳的歌迷,也是梅艳芳成名前就认识的朋友。
她们曾经因为都喜欢日本歌星西城秀树而组成后援会,那时的梅艳芳还只是个夜店卖唱的歌女。
在梅艳芳最艰苦的时期,并不富裕的Amy还给过她金钱上的救助。
梅艳芳专辑大卖,Amy和朋友们将当年西城秀树的应援物及老照片当作礼物送给她。
而这盒礼物也被梅艳芳珍藏成了遗物。
成名后的阿梅,依旧会约上这些老友吃饭、逛街、聊天,给她们买各种东西。
可是对于Amy和朋友们来说,如今的梅艳芳已是高高在上的明星,不能也不该再和她们这样的普通人维持过于密切的朋友关系。
也许是梅艳芳的光环让她们感到有压力,也许是自尊心作祟,Amy开始有意疏远梅艳芳,连婚礼也没有给她发请帖。
即便如此,梅艳芳也让助理送来礼物和祝福。
听说Amy要做兼职补贴家用,立刻表示要出手相帮。
在梅艳芳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曾打电话请Amy去看她,但碍于身份的Amy婉拒了。
2003年12月30日,梅艳芳因病去世,消息从电视新闻中传来,Amy痛哭不止。
10年过去,当Edith拿着梅艳芳的遗物找到她时,看着昔日的老照片,她越发后悔。
对朋友,梅艳芳从来没有变过。
就像她爱喝的汽水一样。
不知现实中的Amy是否看到了《拾芳》,但愿这部电影能让她卸下心中的包袱。
因为,我相信梅艳芳绝不会怪她。
《拾芳》的策划和统筹是梅艳芳的粉丝会芳心荟,这不是一部打着“XX导演”、“XX演员”标签的电影,而是一部真心实意的粉丝电影。
影片的视角尽可能的小,主角也尽可能的平凡。
每一个故事都与梅艳芳有关,但每一个故事的主角都只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
那些粉丝所经历过的事情,也是梅艳芳自己曾经历过的。
比如偏见,比如苦难。
短短两句话,包含了对追星的偏见、对学校安排话剧表演不务正业的偏见,更有对梅艳芳自幼卖艺赚钱的偏见,以及她歌星(戏子)身份的偏见。
歌手演员是不上台面的职业,追星是浪费时间的脑残行为,把演艺圈明星当作偶像、甚至学习对象,更是成何体统。
所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过是分数至上的全面发展。
而这些人口中的公平,似乎在涉及到明星和粉丝时,便自动绕道而行。
电影中将凡此种种的偏见交织在一起,从对粉丝个体的偏见中折射出世人对梅艳芳的偏见。
那是抛开粉丝身份的某个个体的琐碎生活,也是褪去明星光环的梅艳芳的生活。
媒体擅长对她苦难过去的挖掘,顺便将偏见随意抛给世人,这些长存于梅艳芳的一生中,与鲜花和掌声同在。
只不过,她总是用最大的善意去接纳与包容。
她会为了让送车的粉丝看到她的正面,宁愿坐“倒头车”;
听说自己的粉丝去世,她要来粉丝的照片说想替他念经。
得到过她恩惠与鼓励粉丝不计其数。
粉丝和偶像,原本没有分享心情、相互帮助的义务,但梅艳芳却真心实意的将粉丝当作了家人和朋友。
片中有个细节,吉他青年Ken参加“茁壮成长”基金的面试,面试官小声交流说“我也不懂吉他”,然后便让Ken过了。
其实,现实中确有其事,梅艳芳曾关照基金会工作人员,凡是申请资助的都让通过。
她太知道人生的苦,所以才更加想要把甜分享给别人。
电影中没有大肆渲染梅艳芳的风华绝代,也没有对她的各种善举歌功颂德。
更让人感到庆幸的是,影片没有用一首首梅艳芳的老歌串联起那些复古的情节,以此完成一部分人的青春意淫。
所以,《拾芳》是一部很纯粹的粉丝电影。
夸张的耳环、戴在右手的手表,即便影片中除了影像资料外,梅艳芳只留给观众一个背影,但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在告诉观众,这就是梅艳芳,是属于她和爱她的人之间的一个密码。
这让人相信,他们真的访问了许许多多梅艳芳的粉丝,听了许许多多和她相关的故事。
即便没有“真人真事改编”这几个字,观众也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梅艳芳本人便是影片中所呈现的那样。
她不是高高在上的女神,反而亲近得如同能和你促膝长谈的老友。
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促成了如今《拾芳》的诞生。
拾芳,拾起心中的那个“梅艳芳”,找回当时的初心。
所有关于追星的偏见,都在这部电影中被打破。
因为有梅艳芳这样的好偶像,让追星这件事变得有意义,让这些粉丝的青春和人生也变得更加有意义。
反过来,这些粉丝也给梅艳芳寒凉的人生带去了些许温暖与甜。
梅艳芳的“难能可贵”,换得了粉丝的“何其有幸”!
所以很多年以后,Edith依旧会在心里对梅艳芳说:“感谢你走进我的生命。
”明星与粉丝,本该如此。
那些对追星指手画脚的人,永远不会明白“一见到你,我就有了学习动力”的感觉。
追星的意义,从来不止是快乐与自我满足;偶像的责任,也不仅仅是呈现好的作品。
一个好的偶像,会用人格魅力给粉丝带去正面的影响,让你变成更好的自己;一群好的粉丝,会不离不弃地给予偶像最真诚和坚实的支持,成为Ta最有力、也是最有利的铠甲。
至于衡量好偶像与好粉丝的准则,不是那些“该与不该”,而是不忘各自的初心。
“当有天我离开,到底还有多少人,能真正记住梅艳芳这个人呢?
我不要承诺,只想当大家百般无聊时,望着天上星星,会记起这个曾经好熟悉的名字。
”在最后一次演唱会上,梅艳芳唱着《珍惜再会时》告诉粉丝,即便有一天她不在了,也会一直伴着他们。
十几年之后,粉丝带着《拾芳》这封写给梅艳芳的情书,去赴一场与偶像的约会。
追星的典范大抵如此。
你的心里永远装着一个喜欢的人,无论Ta在与不在,你都能感受到Ta的光芒万丈!
当你想起Ta,便感受到“似是故人来”的温暖。
架构有些借鉴了《阳光姐妹淘》,以几个歌迷的现在与过去,来回忆梅艳芳的点滴,虽然故事性很弱,说教味道有点浓,但在歌声中作了一次集体回忆,怀念了曾经的青春,对于香-港人来说,也是缅怀了失落的黄金年代。
其实香-港的衰落也就是楼市泡沫吹到最大时,97金融风暴直接爆破了。
03年非典是另一次考验。
到如今,想必不少人都在追问:我们将何去何从?
还能再次辉煌吗?
这是失落的一代。
梅艳芳,89年的时候,刹那芳华,足以照耀永恒。
什么是香江精神?
狮子山下,奋斗不息,守望相助,人情味道。
胡杏儿的白发妆倒是很有沧桑感的,大概她老时也差不多是这个样子。
导演应该特别回避了梅艳芳的某个弟子,高志森近年在内地揾食,自然识做的,不愿意踩雷。
今年10月10日,是“香港女儿”梅艳芳55岁的冥寿。
一班多年的忠实粉丝,非常有心的花了八年的时间和心血,为了纪念这位百变天后,拍摄了纪念电影《朝花夕拾·芳华绝代 —拾芳》。
电影女主角由香港著名演员胡杏儿和郭羡妮出演,《拾芳》从一班忠实粉丝从垃圾柜里捡回被当做垃圾扔掉的梅艳芳的遗物和一众粉丝写给梅姐的信开始,从而带出这位偶像生前对人的真挚情义。
先说个笑话!
2015年的某个晚上,我自己一个人在家,看着罗文的演唱会,喝酒喝多了,然后我就打给我一个做营销的朋友,说,我要自己花钱,给罗文买热搜!
跟他询价!
然后他费尽口舌,劝了我一夜,把我劝睡着了,我那一两万块钱也没白花出去!
因为,就算花那么些个钱,估计热搜也维持不了多久,甚至都未必上得了热搜!
毕竟,那已经是上个世纪的偶像了!
几年后的一个晚上,我又独自一个人在家,看高志森导演拍的《拾芳》,看得热泪盈眶,不过这次我没那么傻了,我不会再想着去做给梅艳芳买热搜的事了!
拾!
能拾起她在我心中的位置,就好了,没必要非要去向这个世界证明什么,梅姑在世的时候,她从不缺少这个机会,但是她或许也没有想过,非要以此来证明些什么!
《拾芳》从电影的角度来说,其实并不合格,制作太糙,虽然以导演和梅姑的号召力,找来了许多的演员,而且看得出,大家都是非常认真的在做戏,但是制作上的问题还是肉眼可见,没法回避。
但是要说,《拾芳》的故事很巧,而且因为梅姑的存在,这种巧妙的叙事,也显得很真实。
从梅姑家被拍卖,她的杂物被垃圾站收走,铁杆粉丝去抢回这些杂物,再一一寄回给主人,找回那些连原主人或许都遗忘了的故事,从这种侧面去反应梅姑作为一个偶像,一个艺人,香港的女儿,最侧面但又最立体的画像,并且因此来勾起所有粉丝的共鸣!
这种剧作的手法其实还挺高明的!
特别是对粉丝而言,非常之受用,我已经不止一次看《拾芳》了,但是几乎每次看,我都会有哽咽的时候!
从这一点来说,高志森导演的功力还是不可小觑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情感确实真挚!
最喜欢的是胡杏儿演的这一段,相识于微,却因为各自身份的差异,渐行渐远。
每次当我看到,当梅姑临终之前打电话让儿时好友去陪她,儿时好友(也就是胡杏儿)却宁可选择买一张票,去看梅姑最后的演唱会,也无法再象当年那样坦然地相处。
那句台词写得最好啊!
“做朋友,你出鸡,我出豉油,但是我连豉油出得都困难啊!
”这一处,导演的处理也很巧妙,梅姑从头到尾都没有露出正面,只是用细微处的动作,如手指,如背影去做戏,但是梅姑的态度已经传达到了!
其实我还想说一下,梅姑也好,张国荣也好,罗文也好,都是在2002年到2003年这一年之间相继离世的。
香港演艺圈,乃至香港这座曾经在几亿中国人心目中都有着超凡地位的东方明珠,也就这样没落了下去。
年初的时候,我专程飞到深圳,去看了许冠杰和谭咏麟的演唱会。
两位已经七十岁的老头儿,唱得上气不接下气,其实让我很辛酸,但是……我想,自古不许美人白头,梅姑、张国荣哥哥,罗文,大概也是最好的结局吧!
那个时代的芳华!
已然逝去,不可能再回来,但是那个时代的人与人,偶像与粉丝之间的关系,或许更像我们想象中的偶像与粉丝!
偶像或许也会有错,但是他们(她们)始终是在教人向善,也不会涸泽而渔。
也正是有这样的偶像,才会有象电影《拾芳》里那样的粉丝,每时每刻,都还会想起,偶像曾经赋予他的力量!
勇敢向前!
个人还是觉得香港译名《拾芳》比较点题,因为故事正是改编自她歌迷在她去世十周年,家被拍卖,然后拾取她被清理出来当垃圾的遗物从而发生的故事。
(好长的概括)那些被清理出来的垃圾正是梅艳芳的无价珍藏——所有粉丝送的礼物。
系嘞,真系有巨星这么“傻”,多次搬家都总会给自家的豪宅空一个房间放粉丝的海量礼物,就凭这点,都不愧她被称为“香港女儿”了。
当然粉丝捡回她的遗物只是故事的开始,随后一位资深粉丝(郭羡妮饰演,老得岁月不留人了,遗憾)把她的遗物一一归还给原主人,颇有《夏目友人帐》的感觉,故事随之展开。
虽然故事是从梅艳芳不同的歌迷视觉出发,但都侧面展示出这位一代天后的伟大,以及无可奈何的寂寞,直到离世也是孤零零的一人,这种下场不应该是她这样一个人应有的下场,现实可真是讽刺。
影片作为伪纪录片风格,拍摄也很循规蹈矩,就是好几名主演的演技也不在状态,算是给新人磨炼的舞台而已。
惊喜的话,原本以为领衔主演的胡杏儿会饰演梅艳芳,结果只是饰演梅艳芳为数不多的一个好朋友,梅艳芳却没有找演员去饰演,用一种合成音代替(这种处理也好,毕竟谁也无法复制她的神韵,非要说的话,电视剧版的陈炜算最接近,毕竟起码相貌接近),倒是有一位男粉丝在舞台剧上反串梅艳芳,绝了,真当自己是梅兰芳,但也没有什么违和感,我反而很欣赏,这代表了梅艳芳一部分男粉丝内心对这位伟大女性的尊重。
(所以我更想吐槽为何我看的场次就我一个男观众?
其他男粉丝不知道电影上映了吗?
[吃瓜])对了,我还以为影片结尾会播放梅艳芳生前最后一场演唱会演唱的《夕阳之歌》,没想到居然是《似是故人来》。
不过也是,毕竟是歌迷视觉出发,都是一群故人在怀缅与憧憬。
梅艳芳的粉丝 花了八年时间完成这部电影我本来以为又和千篇一律的传记片一样讲述梅艳芳的一生 想不到是另辟蹊径 讲了几个粉丝的故事其实这电影是讲梅艳芳对每一个喜欢她的普通人的影响 如果没有她 可能很多人的人生会不一样她走了 留下他们 各自欢喜悲辛伊人已逝 芳华绝代。。。。。。。。。。。。。。。。。。。。。。。。。。。。。。。。。。。。。。。。。。。。。。。。。。。。。。。
另类传记电影
以几个歌迷的现在与过去,来回忆梅艳芳的点滴,虽然故事性很弱,说教味道有点浓,但在歌声中作了一次集体回忆,怀念了曾经的青春,对于香-港人来说,也是缅怀了失落的黄金年代。其实香-港的衰落也就是楼市泡沫吹到最大时,97金融风暴直接爆破了。03年非典是另一次考验。到如今,想必不少人都在追问:我们将何去何从?还能再次辉煌吗?这是失落的一代。
像梅艳芳那样努力、善良、执着地走下去。
粉丝电影?好吧,打扰了
我个人算不上梅姐的粉丝,只是很喜欢她演的电影和她的歌,这部电影让我了解了更多关于梅姐的故事,很感动,真的是芳华绝代。
一代天后,芳华绝代。
为了Sonija,找到能看这片子的地方简直太不容易了…其实就是很感情诚挚,如写小作文似的“粉丝电影”【当然也很期待或许若干年后最终能有如《阮玲玉》这样的传记片,来完成对Anita更为合格与得体的艺术致敬】,但从发生到见面都凝聚的是非一般的心血。最后画面中的数张合照很有冲击感,是了解过就能泪崩的程度;江欣燕的配音真的太有神韵了,挺有趣。
没有经历过的芳华,有点难受
真人真事,简简单单,确是情真意切。偶像与粉丝,生命影响着生命。如有过这样一位偶像,也是感激。
单说片子拍的是真不咋地...导演着实没有驾驭多线叙事的能力...但只是梅艳芳就值得三颗星了
就是粉丝拍的微电影吧!致敬梅姐!
挺网大,情怀+1分
拍得好烂但是我从头哭到尾……这题材真的太好哭了,加颗星,我继续哭呜呜。
哇真的很烂
2.5
粉丝纪念偶像,而这个偶像真的值得。追星有时候也是一件很正能量的事情啊。
国产13。偶像是梅艳芳真好
很普通,没什么真正令人感触的情节
?
好看的。好温暖。有被感动到,虽然不是梅姐的fans,但作为歌迷很多感受大概互通的。想看Alex的表演而来,没有失望哦,演的棒棒,看到信的眼神变化,喜欢了;胡杏儿最后那段哭戏也很有感觉~将礼物送翻给人。每个人都有段青葱岁月的回忆。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