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我家

Nirgendwo in Afrika,情陷非洲,无处为家,非洲的天使(港),Nowhere in Africa

主演:茱莉安·柯勒,梅拉布·尼尼泽,Sidede Onyulo,马蒂亚斯·哈比希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斯瓦希里语,德语,英语年份:2001

《何处是我家》剧照

何处是我家 剧照 NO.1何处是我家 剧照 NO.2何处是我家 剧照 NO.3何处是我家 剧照 NO.4何处是我家 剧照 NO.5何处是我家 剧照 NO.6何处是我家 剧照 NO.13何处是我家 剧照 NO.14何处是我家 剧照 NO.15何处是我家 剧照 NO.16何处是我家 剧照 NO.17何处是我家 剧照 NO.18何处是我家 剧照 NO.19何处是我家 剧照 NO.20

《何处是我家》剧情介绍

何处是我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开始于1938年,即将爆发的战争阴影笼罩着每一个犹太人。为了避难,沃尔特(米勒·尼尼兹 Merab Ninidze 饰)带着妻子杰塔(茱莉安·柯勒 Juliane Köhler 饰)和女儿雷吉纳(莉·克卡 Lea Kurka 饰)远赴非洲大陆,希望能够在那里躲避战火,开始新的生活。 刚开始,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让杰塔感到十分不适,背负着巨大压力的她将怒火和怨气全部发泄在了丈夫身上,夫妻两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变得岌岌可危。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接二连三发生的意外,杰塔渐渐习惯了充满了辛苦但也洋溢着幸福的生活,亦懂得了珍惜眼前人。而年幼的雷吉纳更是融入了异域文化中,还在当地结交了许多好友。战争结束了,一家人的去留成为了最大的问题。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江湖少年诀罗布泊神秘事件女警傲骨贤妻第一季妮娜宋飞之前是杰瑞末日孤舰第三季非线性爱情刺杀风云Smile光之美少女!BLUETHERMAL-青凪大学体育会航空部-当爱情来袭小心肝儿伏妖开封府之御猫展昭白马王子刀剑神域进击篇:暮色黄昏血族第二季电影之神花姑子大叔喜欢可爱小玩意晴天灰姑娘把婚纱带到日本!一位女性的挑战米兰达·辛斯个人秀:拿好不谢神奇乐园历险记毛毯猫火武耀扬侦探人生第三季围剿问问星星吧俄国新娘十步追踪

《何处是我家》长篇影评

 1 ) "天堂"并不適合"凡人"

本片是根据原著史蒂芬妮齐威格的原名自传小说《Nowhere In Africa》改编,故事发生于1938年,犹太家族瑞第力希为了躲避纳粹党的迫害,不得不举家逃难到肯尼亚。

家庭的男主人韦特·瑞第力希(Walter)在那里管理一个贫瘠的农场,而他的妻子耶特尔·瑞第力希(Jettel)却完全不能够适应那里的艰苦生活。

与这位妻子相反的是,他们的女儿黑姬娜·瑞第力希(Regina)却能够很轻松地融入当地的生活,她不仅学会使用当地的语言来进行日常交流,还和家里雇佣的当地厨师欧伯尔(Owuor)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在这段逃难生活中,丈夫与妻子之间的婚姻曾一度出现危机,而在得知韦特的父亲与耶特尔的妹妹惨遭德国纳粹的迫害后,两人才意识到彼此是怎样的需要自己。

韦特曾经在英国军队服役,并在战争结束之后申请回到德国,并在政府机关里做一名律师,而他的妻子和儿女则更愿意生活在肯尼亚。

后来一家人经过思考,决定在1947年返回德国,开始新的生活。

本文将根据电影的时间线为主要线索进行分析。

先从本片的基调来看,导演卡洛琳·琳克(Caroline Link),对于非洲的感触很容易在她电影大部分的镜头看出来,她手中的非洲给观众一种“宽阔感”,这也是她深处于非洲两年对于非洲的映像表现,Caroline对于非洲有着特殊的情怀,她在片中使用很多大远景镜头来体现她的“非洲映像”,这不单单只包括一般情况下在拍摄景物时需要的用到广角,剧中在主人公进行对话的时候也大部分使用远景,而不是近景,特写,表达人物状态时比较经常用到的镜头。

似乎在剧中,想表达更多的是人物处在的环境,这种时候人物的状态表现反而是次要的,更多的是环境中的细节,让这份细节被观众捕捉,在拥有环境细节的前提下去融入角色,而不是直接从角色的表现中情感带入。

另外,影评者们提到的片中大部分的长镜头,大部分情况下也是从“环境镜头”开始,再切入人物,即使有的镜头使从“人物镜头”开始,在转换到另一个人物的时候,镜头移动的速度似乎也是想容纳更多的环境细节。

所以在非洲这个特别的地方,本剧为观众带来的是非洲的环境细节以及“宽阔感”,这和上文提到导演的非洲情怀有很大的关系。

镜头的使用在不同观众眼里带来的效果并不相同,所以抛开镜头带来的效果利弊来说,本剧还是在“长镜”“远景”上达到了特有的风格化。

剧情方面,从一个被歧视的群体到了不同的环境下,自然而然的变成了歧视别人的群体。

这种落差在人眼中似乎理所当然,且不说剧中人物,人们处在的社会环境似乎也很容易造成这样的“伪逻辑”,人们喜欢在所处群体中寻找认同感,当在一个环境下,这种寻找认同感的心理因为不可抗力被销毁,大部分的人选择的是逃避。

关联本剧,这个概念的表现者就是女主Jettle,在德国的时候女主的犹太人身份让她抬不起头时,她选择的是去逃避这个身份,因为一旦不牵扯到犹太人的身份,她的生活很富足,也很让她满意,所以这个问题在这时候看来好像无关痛痒。

但到了身份问题反过来变成主导因素,生活被她犹太人的身份瓦解,“种族歧视”这个问题开始被她重视,但到了非洲这个地方,身份也发生了一次反转,这时她反而是“歧视链”的顶端,她开始做一些她人物理所应当的事,而这些事也是之前被她重视的“种族歧视”问题,所以她顺其自然的就说出:“要跟我说话就说德语——盘子”,在当事人眼里看来这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在这个环境下她处于最高端。

但是剧中的环境有点特别,Jettle面对的“歧视对象”是“非洲人”Owuor,Owuor在听到这句话后转身就说了一句非洲语“盘子”,这就是非洲人最特别的地方!

他们处于“最低层”的环境中,反而这个“最底层”才是真正的天堂,无拘无束的天堂,而不像所谓“高于”他们的任何种族,以发展为目的去制定社会规则,在社会规则的拘束下,人们其实很难去面对自己真正的欲望,会错误的把“社会认为是对的”东西理解成对的。

在非洲这片土地上,一切都是自由的,是真正的自由,在自由的概念下根本没有“歧视”这种社会关系存在,即使“歧视者”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他们做出的应对也是自由的,“我哪里管你要教我什么,我可以学我主人的语言,那是为了要和我的主人做出必要的交流,我学习语言的能力只会用在我想学习的方面,而不是你告诉我的这些无关痛痒的字眼,即使这样会影响到我们的关系,我还是只学我想学的,因为我是自由的。

”这个概念在这短短几秒的情节中体现出来了,Owuor转身说出非洲语的时候顺其自然,理所应当,眼里还带着点不屑,镜头转回以Owuor为主体,转身离开......所以Jettle这个时候她认识到的“种族歧视”概念根本站不住脚,她都没有办法说服自己不去歧视别人。

刚刚从一个被歧视的群体转换到另一个群体,因为种族问题背井离乡的她并没有真正的意识到“种族歧视”的本质。

这种情况下的大人物依旧很容易被环境影响,从而与做出“她认为在这个环境下理所应当的事情。

”本剧被定义为一部传记类型电影,笔者认为,这部片子其实更像是一部披着“二战”“犹太”“种族”外套的生活剧。

大部分的篇幅都用来描述这个从德国逃难到非洲的家庭的生活细节,其他东西只是一种环境点缀,通过对环境的浅要描述把角色的行为逻辑化。

如上文提到:非洲特有的“宽阔”“自由”概念,在这个地方,角色的思想会自然而然的解放,特别是角色的背景是“犹太人”。

“犹太人+纳粹”与“犹太人+非洲”,用犹太人进行这两个部分的落差链接,设定就同时可以涉及到两个敏感的种族题材。

男主Walter是最早“到达”非洲的人,并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到达,在疟疾好了以后醒来的那一刻,这个角色已经完全“醒”了,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将背负着家人们面对的与之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在片头部分安排角色疟疾状态,略过男主到达非洲之后的“不适应期”,从Walter在即将全家移民的非洲卧床不起开始讲述这个家庭的故事,是一个巧妙的节点。

不知是否与导演本身是个女性有关,对于这样的一部“生活剧”,电影中的情节发展大部分是从女性的思维角度出发的。

从篇幅设计上不难发现,Walter的戏份远远少于Jettel和Regina。

在Walter和Jettel因为生活发生感情碰撞时,大部分时间Walter处于一个“大男子主义”状态:打猎,在吵架过程中大发雷霆“你不要把我当成窝囊废”,对于纳粹怀恨在心,对于家庭的态度,以及对于“绑在一起旅行很远”的妻子的态度,以及对于女儿Walter的爱,囚禁期间对于朋友的感情,都太过单一,不够立体,显得“角色化”很严重。

反管电影中的女性角色,不管是Jettel还是Regina,还是囚禁期间和他们相处的女性,甚至是女主的妹妹,都会加入一个特别设计好的人物细节让人物的形象鲜活起来。

这里的人物细节指的是独立化的、只有某角色有的特殊感情,Walter即使感情很多,但是没有独特的,“Walter化”鲜明的感情产生,他更多承担的是一个“与观众互动”的任务,观众可以在这些普适性上找到自己身上的共鸣点。

在篇幅安排偏女性的情况下,电影确实把两位女性主要角色的塑造得非常鲜活。

先从Jettel讲起,Jettel在德国处于一个养尊处优的状态,在这个时期,她追求的是社会概念中大家认可的“美”和“自由”。

这时她追求美,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高价买入一件喜欢的礼服,无论用得上也好用不上也好我都带上瓷器,一个有社会地位的家庭和丈夫.....至于自由,则是保证自己在这些“美”的围绕下,“在一个巨大的监狱里生活”,这点可以联想到她和一起被囚禁的家庭主妇们刚刚到了一个集市化的环境以后,各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因为在这个环境中,她们对于“美”事物的围绕的心理得到了满足,但是随即就是每个人都想离开这个地方,以她们的话来说,是因为需要“自由”,在这个情况下“美”和“自由”变成了两个互相矛盾的东西,离开这个地方,就要回到各自的田地去过自给自足的生活,这两个东西好像变成了以种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

其实不然,这个时候她们需要追求自由的原因,仅仅只是这个“监狱”不够“大”罢了。

在社会观念里,“美”的概念其实是人们强加上去的,与其说这是美,不如说是“赏心悦目”的物质,而“赏心悦目”和“自由”兼得往往难以实现。

Jettel在这个阶段跳脱出了这个陷阱,她开始意识到自己需要真正的“自由”,所以她比任何人都渴望离开这个囚禁她们的地方,开始做别人做不到的努力......随着情节的发展,Jettel顺利成章的出轨,这似乎是她为了她自身自由和家人自由做出的努力,其实不然。

Jettel出轨的这一刻,是她迈向真正“自由”的第一步,Jettel最鲜明的人物个性就是“感情欲”。

Jettel拥有非常强烈的“感情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实现“感情自由”对她来说即是实现真正的自由。

但是强烈的“感情欲”在一般社会中不易得到满足,甚至是一种反社会的欲望,不巧,Jettel处在的环境就是一个特殊的“社会”。

她身处非洲这一块自由的土地,在非洲也就算了,还是“二战”时期,这个时候谁还顾得上社会的构架如何,谁还顾得上这种人格是否反社会。

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人物才会开始有勇气面对真正的自己。

Jettel开始正视自己的“感情欲”,并且理所应当的去追求自己的自由。

如果说一开始的出轨是有一个“身不由己”借口的话,她第二次与胥金则是她真正的面对自由做出的选择。

要说为什么可以认为她是有“感情欲”的人,追溯回起点,就是她面对带她到囚禁区的军官时的表现,或者说是那个情节中她暧昧的眼神。

尽管在人们的评价中往往会把她的行为归结于她的“无助”(第一次)与“寂寞”(第二次),但是笔者认为,她并不是在战时无助、软弱的女子,她反而坚强、勇敢、理智的可怕,在合适的时机去面对自己的感情诉求,又在“不合适”的时间回到现实的轨迹,Jettel完成了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事,是真正的“自由追逐者”。

如果说人类追逐“自由”也好追逐“美”也好,是因为人类拥有欲望,那么“天使”,则是抛弃欲望,完全的“救赎者”。

在剧中,“天使”的任务则是以小女孩Regina的角度实现。

孩子的世界往往不像成年人那样充满杂质,在孩子“天使”的视角中做出的判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真确与公正。

在接触到条条框框的社会规则之前,孩子们做出判断的依据更多的是依籍于她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感知。

在这个艰难的环境下就需要这样一位天使带来光明,而“天使任务”的最好承担者就是“孩子”。

Regina长大的世界充满着浪漫的“天使睡前故事”,她看到的世界有越多的苦难,她就越会像一个天使一样去拯救这些苦难。

因此她快速的融入了非洲这片自由的土地,她链接了非洲与德国,在种族的差异下,周边投来的是好奇的眼光,黑色的人群中突然出现了一抹白。

这片白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天使”,她为同龄人带来了美好的天使童话,带来了不同的信仰。

不同于非洲人民崇拜的“祖先”,与“降雨”“生存”紧紧挂钩的信仰,Regina带来的是一种浪漫的色彩,让人们可以从“生存”中跳脱出来,去感受世界的“美”;除了链接两个人种,她切断对犹太人自然而然的歧视,正因为她是天使,她给出的往往直击人心,正确无误。

同时,只有她会有勇气用她不流利的口语去面对歧视心理特别严重的老师,你问什么,我答什么,绝不欺骗,她把真正的“犹太人”带给了老师,在这种从下往上的关系中,她体现出了不同寻常的镇定,因为天使的背后,就是真理!

而真理,是不怕检验,不怕否定的。

最后,她链接了她的父母,没有她的存在,Jettel与Walter的关系早已在一次次的争吵中分奔离析。

最关键,在与她目睹了母亲第一次出轨后,她的选择自己承受这一切,尽管Walter可能早已有所直觉,她的选择则是对Walter收口如瓶,她会对当事人作出质问,但决对不会对她的这个链接作出破坏。

她在争吵中脱口而出“那和胥金上床又是为了得到什么”。

并不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意识到这些社会规则,她的选择只是去保留心中的净土,保留心中的美。

她做出了一个看似逃避的行为,但在第二天Jettel寻找到“一夜未归”的女儿之后,Regina回头的第一个眼神却充满了善意,而不是憎恨。

在“天使与凡人”的争吵过后,Regina给出了拥抱。

笔者看来,这个拥抱更像是“天使”对于“凡人欲望”的宽恕,而不是对于现实的逃避。

最终这个家庭选择回到德国,离开了非洲这片充满了记忆的土地。

回到一开始Regina的独白,非洲这片土地,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是短暂的天堂,归返家乡,回到现实。

恰恰于《Nowhere In Africa》相反,天堂是自由的,是没有空间限制的。

只是,天堂并不适合“凡人”。

 2 ) 逃离灭顶之灾

2022.03.07

故土难离,在希特勒的纳粹开始迫害犹太人前,选择离开德国,是何等的有远见卓识,何等的坚定信念和意志。

很多后来被纳粹迫害的德国犹太人事先大都看到了危险,尤其是那些中产阶级犹太人,他们不差钱,有机会离开,即使断了他们的财路,他们还是坚持不离开。

他们面对舍弃优越和安逸优柔寡断,缺少离开的信念和意志,一丝侥幸心理让他们得过且过。

正像爷爷麦克斯那样“我怕旅途劳顿,这一切一两年就结束了”

韦特就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男人他在纳粹还没有迫害犹太人的时候就嗅出了危险的气味,写信给他的妻子叶缇,放弃一切,带着女儿速速离开德国,来到遥远的非洲肯尼亚,远离欧洲战火的蹂躏和摧残,远离纳粹恶魔的喧嚣和迫害,仿佛一片世外桃源,隔岸观火,别有一番感触。

和纳粹灭绝人性的迫害相比,非洲的贫困和疾苦简直不值一提,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在失去人的尊严和面临死亡威胁面前,逃离成为唯一的选择。

乘船从德国到肯尼亚的隆加整整走了六个星期,千辛万苦。

女儿小蕾第一次被非洲人抱起,近距离的触摸他们那巧克力肤色,心中充满了好奇。

同样,非洲人也对白种人充满好奇心,一群黑孩子怂恿一个孩子偷偷的摸一把叶缇的头发,引来哄堂大笑。

非洲除了贫穷,还有落后,尤其是风俗习惯方面的落后,比如男人不运水,那是女人的活。

佣人欧瓦帮她拎水,遭到一切非洲妇女的嘲笑和讥讽。

叶缇再也受不了这里的艰苦生活了,抱怨老吃蛋和玉米糊,小蕾不能上学,她要打包回德国,韦特回道“我们至少活着”,“活着干什么?

祈求老天下雨?

”,韦特告诉叶缇一个惊人的消息,昨天纳粹德国烧毁了犹太教会,侵占了犹太的商店,他们将犹太人的一切毁坏殆尽,纳粹不在当我们是人”,而他们在德国的亲人渺无音信。

一席话让叶缇目瞪口呆,从此再也不提回德国的事了。

韦特本是业界精英,人中翘楚,怎可能甘愿一辈子做个农夫,葬送了大好的前程。

靠天吃饭,给人打工终不是长久之计,大概率的怀疑铺天盖地的蝗虫袭击应该对叶缇造成了不小的恐怖阴影。

女人多是感性的,来的时候“拿不起”,走的时候“放不下”,太多的不舍和牵挂,但是最割舍不下的应该还是夫妻情感。

韦特最终用真情打动妻子,夫唱妇随,事业爱情双赢。

 3 ) 情陷非洲——今生我只愿为非洲的一只猴子

豆瓣评分8.2,一部纪传体式的电影,平铺直叙而没有大场面,估计很难赢得大部分观众的喜欢,不过这可阻止不了我对它的喜爱,于是我悄悄地在心里打了100分。

电影以女儿蕾吉娜的旁白为第一人称叙述,可是女主人公却是她的妈妈叶提。

这是一个美丽的出生在富裕犹太家族的女儿,漂亮有风情、性格开朗。

但是战争并不会给这么一个美丽的女子开道,在纳粹德国开始对犹太人施行屠杀前,她和她的女儿一起逃离去了非洲肯尼亚与丈夫沃尔特汇合。

这是一部犹太女人的蜕变历程,讲述了叶提一开始厌恶非洲农场的脏乱,慢慢适应农场,因为英国占领肯尼亚而被英军俘虏,释放后去到另一个农场,丈夫参军她独自管理农场,到丈夫战胜回来,最后离开熟悉的农场随全家人回到德国的故事。

战争啊,基本上活下来的每个人的故事都精彩而触动人心,可是唯独这一部纪传体改编的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很明显,它很复杂。

二战背景、犹太人群体、非洲风情、女权主义脱变、种族元素、爱情、欲望,都在这部影片中杂糅,让它既复杂又单纯,就是在非洲好好地活下去。

电影圈不缺关于女人的电影,为什么我会对这部电影如此情有独钟,因为是非洲啊,非洲,一个神秘而遥远的地方,一个很多人只敢在心中念想却不敢踏足的地方。

当年三毛的《撒哈拉沙漠》之所以如此受欢迎,这个神秘的区域也是帮着涨了不少粉的。

像爱丽丝游了一圈奇妙世界,对于叶提而言,肯尼亚大地对她来说也是一次奇妙的旅程。

她从精致美食、锦衣华服的喧嚣城市逃离到这片荒芜之地,简直是闯入了一片未有的世界。

这里的黑人女人都不穿衣服,没有人在意她的精致装扮,她的雕花餐具积满尘土;从前优雅的律师丈夫变成了挖井工人,每日与汗水泥土为伍,女儿小蕾倒是和这个奇妙的土地很是相处的来,黑人厨师欧瓦带着小蕾养鹿捉狗,带她看奇特的祈雨仪式。

然后英国人来了,丈夫沃尔特被关进了俘虏营,叶提和女儿小蕾被带到了家属区,那里简直就是一个天堂,让她感觉回到了德国的上流社会,每天华服、宴会、女人们的闲聊。

当她开始无聊地抱怨时,有个女人戳醒了她,“你应该想办法救俘虏营的丈夫,而不是在这里无病呻吟”于是她和一群犹太女人向犹太组织申请,真的成功去俘虏营看望了丈夫。

在这里她体会到自我能力的作用,然后她想给自己的丈夫重新安排一个工作,将他从俘虏营里解放出来。

于是,她利用了自己的美色,再一次办到了。

他们被安排到一块水土更好的农场,造房子、种玉米、找工人,一切都有条不紊。

这时已接近二战尾声,他们收到噩耗,亲人纷纷遭到纳粹毒手而去世。

这激起沃尔特的参战情绪,他报名参加了英军。

在沃尔特离开的期间,叶提独立支撑着农场,她不愿意在跟随丈夫,她想等在这里,经营好自己。

她做的很好,她让女儿上学,农场里的玉米也长势很好,她和女儿参加了黑人们的狂欢晚会,她渐渐喜欢上这里,这里让她找回自己,让她有了独立意志。

沃尔特凯旋,却带给叶提一个回国的消息。

她不愿意离开,因为在这里,她是somebody,而离开了就又成了一个依附于丈夫的漂亮女人。

因为爱,她最后屈服了,在回程的火车上,她探出窗口和一个卖香蕉的女人的对话,看得我眼泪都掉下来,也许,她就是希望自己是这片大地上的一只猴子,贫穷却又富足。

我也想变成这样一只猴子,其实我更想变成拉姆勒(狗),陪着欧瓦去旅行。

如果说叶提是影片的女主,那么影片中最出彩的角色设定就是欧瓦了,这个称他们为主人的,有着三个老婆和五个子女的厨子,一个在肯尼亚最忠贞的奴隶。

其实每个人心底都想要有这样一个欧瓦吧,像鲁迅笔下的闰土,在贫穷的时候对你不离不弃,照顾你的家人,可靠又安全,却在你不需要他的时候第一时间消失不见,仿佛他从未出现过。

他把离开说成是旅行,他害怕道别,那就像中毒一样,他怕自己会忍不住像主人讨要解药。

他就这么洒脱地离开了,阳光洒下折射出五彩的光晕,像是给他披上了五彩的盔甲。

只愿此生,我是肯尼亚土地上的一只猴子,我贫穷却又无比富足。

欧瓦去旅行<图片2><图片3><图片4>

 4 ) 何处是我家

Caroline对于非洲有着特殊的情怀,她在片中使用很多大远景镜头来体现她的“非洲映像”,这不单单只包括一般情况下在拍摄景物时需要的用到广角,剧中在主人公进行对话的时候也大部分使用远景,而不是近景,特写,表达人物状态时比较经常用到的镜头。

似乎在剧中,想表达更多的是人物处在的环境,这种时候人物的状态表现反而是次要的,更多的是环境中的细节,让这份细节被观众捕捉,在拥有环境细节的前提下去融入角色,而不是直接从角色的表现中情感带入。

另外,影评者们提到的片中大部分的长镜头,大部分情况下也是从“环境镜头”开始,再切入人物,即使有的镜头使从“人物镜头”开始,在转换到另一个人物的时候,镜头移动的速度似乎也是想容纳更多的环境细节。

所以在非洲这个特别的地方,本剧为观众带来的是非洲的环境细节以及“宽阔感”,这和上文提到导演的非洲情怀有很大的关系。

镜头的使用在不同观众眼里带来的效果并不相同,所以抛开镜头带来的效果利弊来说,本剧还是在“长镜”“远景”上达到了特有的风格化。

 5 ) 写给自己

好看。

战火一起,什么生活,什么追求,什么理想,通通都归于零,什么都没有了,生存成了最要紧的问题。

历史不过是一个化石,其间的血肉是人的生命填满的。

等待到了极致,就连亲人的死讯也是让人嫉妒的。

就算你不是纯正的犹太人也没关系,只要你是犹太人就该死--什么他妈狗屁逻辑!

有好多话都很喜欢,比如说:“总有一个人会爱的多一点,而爱的多一点的那个人会很脆弱。

”,“不同并没有什么不好”好想去非洲旅行,还要了解非洲的音乐。

宗教和各种信仰的富有,是音乐的土壤。

 6 ) 《何处是我家》:生命“在别处”,爱是需要学习的

《何处是我家》:生命“在别处”,爱是需要学习的笑独行解题《何处是我家》(Nirgendwo in Afrika, or Nowhere in Africa, or En un lugar de África, or Någonstans i Afrika, or Love in Africa,无处为家、情陷非洲、非洲的天使,德国,2003)二战犹太人题材传记绝对经典。

德国女导演卡罗琳·林克(Caroline Link)代表作。

根据德国女作家同名自传体小说改编。

1938年至1946年,正确地选择了以永远晴朗的肯尼亚为避难所的德裔犹太人三口之家的难民生涯,其间伴随着精灵小女的身心成长和俊美夫妻的精神与情感成熟……最后,留在德国的亲人都罹难了,而他们则为再度选择居住地而痛苦……血缘的爱加超越种族和文化的爱。

爱是需要学习的。

小女的视角。

放逐救赎,情理声色,荡气回肠,美轮美奂。

朱莉安·科勒(Juliane Kohler)、梅拉波·尼尼兹(Merab Ninidze)、史迪迪·安朱洛(Sidede Onyulo)、马赛斯·哈贝奇(Matthias Habich)、莉·库卡(Lea Kurka)、卡洛琳·伊克斯(Karoline Eckertz)等主演。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笑独行按:卡罗维发利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费比西奖,德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等五项大奖。

该影片为R级片,影片中科勒有裸镜。

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1920年至1963年为英国殖民地。

该影片镜头语言和叙事风格相当文艺化,而思想内涵也堪称丰富深刻,令人感慨生命“在别处”,允为精工杰作。

在下所见为带国语配音、有两条中文字幕的D9影碟,片长为136分钟。

IMDb该影片片长记录为141分钟,评分为7.8分。

)影片DVD影碟封面与海报http://sc3h.photo.hexun.com/67071933_d.html(DVD影碟封面)http://sc3h.photo.hexun.com/67071948_d.html(海报一)http://sc3h.photo.hexun.com/67071992_d.html(海报二,韩国)http://sc3h.photo.hexun.com/67071960_d.html(海报三,西班牙)

 7 ) 何处是我家

一定会有人阻止希特勒的,毕竟,我们有过歌德和巴赫。

结果呢?

我们只能远离故土,逃往非洲。

在一块全然陌生的土地上开始生活。

残酷的屠杀,不是我们不愿回去,而是德国背叛了我们。

留在德国的亲友相继死去,干涸的土地上又总生不出庄稼。

父母之间的关系渐渐疏离,濒临破碎的边缘。

妈妈不让丽莎靠近当地人,说他们身上有细菌,会传染。

但孩子的世界里,是没有种族优劣之分的。

更何况有那样一只可爱的小鹿引诱着,丽莎终于将妈妈的警告抛到了一边,跨了过去,从此,和非洲的孩子们成为朋友。

大树下,丽莎为他们朗读英文童话,还一起将故事演成话剧。

在这里,丽莎不再是“邪恶”的犹太人,只不过是个皮肤很白的小女孩。

小鹿被鬣狗杀掉,撕裂来的肚子,血肉模糊,象征着那遥远“祖国”里所进行的屠杀。

战争结束,父亲要回到德国重建自己的事业,而妈妈早已融入当地生活,不愿再回到那个令她绝望的故土。

丽莎是舍不得班布的,这位善良的非洲大叔一直照顾着他们的生活。

每次放学,班布一定会等在路口,迎接丽莎回家。

那一次次亲密无间的拥抱,给予丽莎最纯粹的安慰,弥合着女孩内心因父母情感不协所刻下的隙痕。

也是拥抱之时,脚部长短差距的特写镜头,令我想到杀手莱昂和马蒂尔达相依为命的情感。

而在这里,班布和丽莎之间,不仅有年龄,还有种族的鸿沟。

都是白种人,为何自相残杀?

倒是黑人,在犹太人即将遭受灭顶之灾的时刻,接纳了他们。

颠沛流离,几经风雨,千千万万的犹太人丧生集中营,而他们活了下来。

又该到哪里去呢?

何处才是我们的家乡。

德国,还能再信任它吗?

长长的列车,缓缓穿越非洲大地,广阔的,仿佛没有边际。

他们终是踏上了返乡的途程。

丽莎的弟弟出生了,希望还是存在的,小小的,慢慢长大,愈合伤痕。

如果能永远坐在你们中间读书,该多好!

 8 ) 人,真的是感情动物。

临近78届奥斯卡,央视电影频道连续几天在播历届奥斯卡获奖影片,虽然安排在凌晨时段,虽然我第二天必定要顶着熊猫眼上班,我还是难以自制的坐在了电视机前,纵情流连于光影之间。

昨天晚上播的是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无处为家》(Nowhere In Africa)。

德国女导演卡罗琳•林克执导,舞台出身的朱莉安•科勒、梅波•尼尼兹主演。

影片处处流露出女性的细腻温婉。

广袤荒凉的非洲大草原,干旱少水的肯尼亚,淳朴善良的当地人,不同文化间的隔阂,战争带来的创痛,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考验着主人公一家的意志和情感。

从优渥的欧洲中产生活到肯尼亚农场的辛勤劳作,女主人公由起初的抱怨,对丈夫的鄙视,对身处现状的不满,到后来的独立,自强,并渐渐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和热爱上这片收留和拯救了他们的土地。

这一转变,是喜人的,也在影片自然流畅的镜头下,显得那么水到渠成,似乎就是你身边发生的故事。

最吸引我眼球的还是故事的讲述人,小女孩莱吉娜,一颗没有经受过成人世界污秽玷染的心灵在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就申申地被他吸引并爱上了他。

没有种族偏见,没有身为白种人地自傲和不可一世,对于妈妈地警告不予理睬,与黑孩子两小无猜,与善良地黑人厨师Owuor结下了深厚地友谊。

她宽容,可以接受不同族裔和肤色;她善良,收养了可爱地小动物并悉心照料;聪慧,在与校长地对话中展现了超乎年龄的睿智和成熟;她很热爱这片帮助他们全家地土地和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

她很快融入了当地人地生活。

并把他们视作亲人。

与同龄的孩子们玩耍嬉戏,一旦睡不着地时候就跑到好朋友家里借宿,参加当地人地祈祷,在学校中因为身为犹太人遭受到伤害在她视为家人地黑人朋友那里得到了温暖地慰藉。

还有黑人厨师Owuor,他善良,大度,睿智、忠心耿耿,重情重义。

对于病重地男主人悉心照料,对于初来乍到地女主人对他地颐指气使默默忍受,对于小主人莱吉娜宠爱有加。

最终凭借他的宽厚和善良博得了一家人地尊敬。

最后,他抱着小狗坐在墙角等日出地场景,让我几乎落泪,他以男子汉地姿态,向小莱吉娜挥手告别,高大地身影显得那么寂寞孤独。

带走了他们共同生活地点滴,带走了主人一家对他和这片土地的眷恋。

人,真的是感情动物。

 9 ) 无关战争

视角独特,没想过能把在纳粹迫害下的犹太人的生活表现的如此别致与奇特,看似荒凉野蛮的非洲大草原却荡漾着别样的温情体验,主人公赖一家没能在自己的祖国找到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对生活的感恩,却在为外人所不知的另一片土地上寻到,当皮肤黝黑的非洲人群中赫然冒出本来因为文明进化可以过上好日子的一两个白种人时,你会发现所谓世界进步,文明开化的结果原来还是让人不得已回归到人类“原始野蛮”的境地,也许文明越发达,造成的后果就越明显越恶劣。

有意思的是赖和他的妻子在对待移居非洲的态度上,开始妻子因为忍受不了非洲荒蛮的生活要回到德国去,她对黑人厨师阿乌的态度也让丈夫不满,他甚至提醒她,她的这种态度和那帮泯灭人性的纳粹分子一样让人不堪忍受,经过生活的历练我们终于看到后来的仙桃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不仅坚强起来,而且对这片土地滋生出了依依不舍的感情,当战后可以回归家乡时却是一家人中最不愿意离开的那一个,这固然包含纳粹余孽没有扫除干净的顾虑,但我更愿意相信她是真正爱上了非洲,爱上了与原先在德国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环境,就像那里的女人们可以不用穿上衣,大摇大摆的在外面走路,一切都是透明直接的,人与人之间没有猜疑,妒忌与毁坏,因为人和人之间本没有什么不同,肤色,宗教,习惯的差别都不能弥盖人性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

这种感觉最大程度地体现在赖的女儿身上,她从小就被带到非洲,接触到的小伙伴,小动物都是自己以前没有遇到的,与她的爸爸妈妈相比,她是更容易被异质文化改造与重塑的对象,可以说也正是她教会了妈妈如何尊重非洲人民的原始信仰与他们简单但丰富的生活,第一次妈妈还不准她去观看村民杀羊祭山的仪式,她没有听话,和阿乌悄悄的去了,多年后的第二次杀牛祭祀,妈妈甚至穿上了早就束之高阁的晚礼服和她一起去观看,当她们围坐在当地人欢歌起舞的火堆旁时,我欣喜的看到这帮无缘无故被自己国家驱逐的人们在非洲广阔无垠的大地上找到了精神上片刻安宁的归宿。

可这终究是暂时的,最后他们还是要回到自己的祖国去,正如赖希望的那样,战后的德国要靠那些活着的人们去重建,那么从非洲大地上吸取的生命中的精华养分能支撑他们在以后的日子中完成使命么?

对于这一点,我坚信。

 10 ) elegant。

本来今天早起是想看阿巴斯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没想到阴差阳错看了这一部。

复杂动人,导演厉害。

为什么犹太人无论在哪儿都可以活得如此elegant?

很美。

第一次对犹太人这个群体有了解是大约在小学五年级左右,我一任非常调皮的同桌。

他读很多很多书,知道很多奇奇怪怪的知识,并给我们科普:犹太人是非常聪明的一群人,但很可惜……最近又开始关注起来是因为在西哲课上,老师带着我们研究NC、阿伦特「平庸之恶」。

男女主读家里寄来的信,从一长串文字,到寥寥20个字;从知道家人还在活着,到得知家人已在集中营去世。

男女主在暗夜里因为家人的信件而嘶吼的那一场戏,张力太强了。

很难过。

女主人和男主人的人设也立得太好了。

第一次听德语,还是因为他高中选修了德语。

女人:刚到肯尼迪时,命令仆人用德语说盆子;后面看到非洲女人因为封建观念和习俗的缘故只能暴毙在野外起了悲悯心,希望把女人抱回家中;最后对这片救了她们的土地产生了依恋,不愿意回德。

但男人却不是这样。

男人习惯这片土地很迅速,但选择离开时也没有多少留恋。

“你让他和我告别,你是想让他死吗?

”要说爱,说长情,男人真是loser。

《何处是我家》短评

本以为仅是反种族歧视的政治正确。看到最后发现,落脚点在于文化融合中人与人之间产生的故事,留下的记忆。故事中人虽是不得已为之,但打破文化壁垒,贴标签再去标签,这样漫长的磨合过程让我想起拍摄纪录片的核心方法。结局触到了泪腺。随着战争结束,面对离别,最难忘记互相伸出过的手和远去的背影。

4分钟前
  • 森林公民
  • 推荐

精致的画面,细腻的情感,美好的河山,一部十分震撼的电影。

9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不喜欢

10分钟前
  • juliachu71
  • 较差

女性导演电影一贯特有的平淡和细腻。连角色性格的转换也淡得让人不知不觉。多次出现的女生梦呓呻吟与一段非洲音乐的配乐印象深刻。煽情虽然少不了,但是也没刻意过分的乱戳G点。结局很棒。 地址:http://goo.gl/YSr8Z

13分钟前
  • M.
  • 推荐

天晓得为什么要那么长!!!……

17分钟前
  • 还行

可以和《走出非洲》对比着看。

21分钟前
  • Hatter
  • 还行

仗打完了,但一切并没有结束···也许他们真正地爱上了这片美丽的土地,也许他们把这里当成了家,然而——时间到了,就得开始去旅行了···

22分钟前
  • MoCuishle
  • 推荐

相比别的犹太人,这一家算是“幸运”的,没有传统二战电影里的悲壮惨烈,而是用平缓的节奏讲述了一个犹太家庭在二战时期的故事,没有硝烟战火,有的只是非洲大地上的平凡琐碎

26分钟前
  • 桐生蓟
  • 还行

我要去非洲!

28分钟前
  • Haitooong
  • 力荐

不喜欢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期末作业😠

29分钟前
  • 99+💭
  • 较差

from this film i learned about life and history. 讨厌离别,这部电影把黑人厨师的离别塑造成了旅行,有诗意。一部始终没有低潮的电影。小女孩演得很好,秀外慧中。德国人能拍出这样的电影是最好的反思,当然主题又不局限于犹太人的无处为家,还有世事的变迁,人的改变,还有无处为家的心态。非洲是

33分钟前
  • JoyceChen
  • 力荐

纯粹是因为那张黑人大叔牵着小loli奔跑的剧照去下的电影,但其实我是不适合这种电影的。

36分钟前
  • 还行

膚色、天候、冷漠與熱情、適應與憂慮……《何處是我家》是一部以大量對比畫面構成的電影,在尖銳的差別之外,溫暖整個故事的是主角一家與非洲鄰居、同僚互助,跨越種族的愛。全文:http://hou26.org/zeta/children06.htm#e

40分钟前
  • 侯二六
  • 力荐

人,皆是复杂的,爱亦如此,可有时候,它也可以很简单,简单到只是一点点的关心,一点点的在意,也许隔阂无处不在,可破除隔阂的方法也是无处不在的

42分钟前
  • 拐拐
  • 较差

一个德国犹太家庭逃亡并逐渐适应非洲,与当地居民尤其是厨师欧玛结缘,经历了数次告别与回归,战后又面临哪里为家的抉择。影片在以小女孩的视野表现其与当地的融入方面十分细腻。

44分钟前
  • 冬木
  • 推荐

今天除夕看完的🚞,欧瓦很好,非洲那片土也很迷人,抱着两串香蕉的老妇人在草原上跑。👩🏿🌾👼🏾

47分钟前
  • 严彬
  • 推荐

男人一到时机就要去旅行。最难忘记在日出前离开的背影,黑人厨师太帅了,要向他学习。

52分钟前
  • 滚来滚去
  • 还行

节奏如烂泥。 导演完全没有掌控力。

57分钟前
  • lovemachine
  • 较差

有时候对片子的评价和其本身无关,和看时的心境、一起看的人有关。

59分钟前
  • 兔子不吃胡萝卜
  • 较差

吃饭时候两口子吵架,女方都是站起来擦下嘴,然后转身就走;男方会站起来转身,走出5米,然后快速转身过来,开始说...

1小时前
  • 追客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