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讲述了陕西一群农民工到北京务工的故事,女泥鳅和男泥鳅在这个过程中相知、相爱,但最后男泥鳅却因工伤去世了。
从这部电影中,我们能学到女主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用、知廉耻、洁身自好的优良品质,但更重要的,我们也能从中透视出中国在社会发展与建设过程中一个尖锐的问题——农民工进城务工及社会融入问题。
为了挣钱,为了生活,或者处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农村的安土重迁的一群人迁移到大城市,面对未知的与之前不一样的生活,他们卑微又努力的生存。
第一代迁移者或者说进城农民工会形成社会网络而拥有了基于此的社会资本,比如说他们有特定的聚居区或者特定的工作职业,而后来的同乡农民工就可以依赖第一代农民工的进城路径,利用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来暂时落脚在城市中,比如说花姐为女泥鳅刚进城时提供了一些帮助。
同乡的社会网络在迁移农民工群体中发挥了重要的互相扶持、信息传递的作用,而这个社会网络的中心或者说结构洞比如男泥鳅在这一过程中自然有更多的权利,扮演者领导者或组织者的角色。
通过农民工的城市生活样态观摩,我们可以说这并不是农村与城市文化的冲突与碰撞,而是城市文化生活对农村来的人及其文化的单方面的排斥和冲撞。
片中印象最深的一幕是雇主大叔去世葬礼上,所有人穿着黑色衣服,庄严而又肃穆,但却没有情感,甚至有亲人说“林林,我下午两点之前必须走”,没有留恋,没有哀伤,仿佛这不是一场送别葬礼而是一次工作。
相反,和大叔相处了不久的女泥鳅放声哭了出来,却遭到了大叔女儿的嘲讽,“你才和爸爸相处了多长时间,能有多少感情”,由此城里人的冷漠无情、理性、遵守规则与农村重情重义、感性、规则意识弱的极致鲜明的对比体现了出来。
城市社会是工业文明,人们高度紧张、刺激,社会分工细致,个体责任多,每个人进行理性计算,分配自己的时间精力,在压制性的环境下,每个人自我封闭、自我保护,于是城市人大多冷漠无情;而农村的人生活在一个关系维持的情感社会中,在相对封闭的区域中,每个人都相互熟悉,没有独立的空间,人们都重情重感;农业生活与工业生活也不同,不需严格遵守时间与规则,而是靠关系中的信任订立契约,城市生活遵循的契约精神和理性交往原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压制,也不为他们所理解,他们遵循的是来自骨子里的传统生活的行为逻辑。
迁移过程中,迁移主体面临的困扰还有社会融入问题,包括农民工及其随迁子女两个方面。
农民工虽然进了城,但是他们的生活场域仅仅局限于工作的地方,且大多为建筑工人、保姆、下水道清理工、小商贩,危险又低薪,变动大而又没有保障,他们没有与城市主流社会交往,即便因为工作而交往,也进不到城市人的视野和内心,这是城乡文化差异导致的,他们见不到正式组织和制度的影子,也享受不到城市人的福利和权利,比如片中的男泥鳅最后因工伤去世,工作没有安全保障也享受不到工商保险。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入问题,女泥鳅的两个女儿到北京后一直没有上学,教育仅限于大人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文化的继承,她们学到了女泥鳅善良的品质,但男泥鳅蹲在门口吃饭以及“等我有钱了,就回家买个大宅子,前半夜住这屋,后半夜住那屋”言论也被孩子在模仿中继承了,她们没有与其他的人交往,也没有进行学校教育,长大后似乎也只能步父母的后尘,继续从事底层的工作,永远是城市的边缘人物,无法真正融入城市,于是阶层就在这样的文化再生产中又一次固化了。
男泥鳅最终去世,女泥鳅两个女儿也看不到出路,这是否是民工群体的宿命,是否是社会建设和转型过程中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个人无法对抗命运、时代和历史的背景,我们的社会、政府和国家是否应该出面帮助他们?
还是在享受了他们对城市的建设成果,榨干他们后又放弃他们,“驱逐低端人口”呢?
我想答案显而易见。
ps:女泥鳅经历了来自三个人的性骚扰,真的太难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90e6a10100bbhk.html
“泥鳅是一种淡水性小鱼。
每到冬季,它便钻入水底的淤泥深处长眠,以抵抗严寒的侵袭。
泥鳅个头虽小,能耐却很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特别强,在一些含氧量低、水质较差的恶劣环境中仍能生存,甚至在干旱季节,水源涸竭的情况下,它能钻入泥中照样不死。
因为泥鳅有特殊的呼吸方式,它除了和其他鱼一样能用鳃吸收水中的氧气外,还能通过肠呼吸直接从空气中得到氧气。
平时泥鳅生活在水底的淤泥里,当水中的含氧量减少时,它们便纷纷上浮,不时将头伸出水面,用嘴巴吞吸空气。
泥鳅的肠管较直,肠壁很薄,其中分布着许多微血管,能进行气体代谢,当空气经过肠管时,氧气被吸收,而其他废气则通过肛门排出。
泥鳅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还有多种维生素,并具有药用价值,是人们所喜爱的水产佳品。
” 文章开头,我不厌其烦的列举了泥鳅的诸多定义,皆因为反复说明了泥鳅这种完全草根的不起眼的小鱼,即使在我们这些常人眼里也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以至于我们拿它来形容人的时候总会附加的说,“哪里有洞就往那里钻”,正如影片中诸多人对于女泥鳅锲而不舍的态度时嘟囔的那样,以示鄙夷。
而它冬眠时钻入淤泥中的习性也被社会人喻以了没有立场的低贱的寓意,甚至不给予和正常的人们脑中的鱼等同的待遇,“就这也配叫鱼?
” 由此,影片给男女主人公起名的所指就很清晰的显现出来了。
其一,以泥鳅取名,暗指了他们的家乡普遍的文化程度较低,出门打工连正儿八经的名字都没有,当然,文化程度与人的道德品质及心灵的高贵与低贱不是一回事,这个问题之后再逐渐展开,这里只是陈述这个事实; 其二,以男女两个泥鳅,其实同时指代了农民工这个特殊阶层在大城市里的原居民——城里人心里的形象,往往是脏、乱、钻的代名词,低贱得不跟得一般的人相提并论,他们与盲流的惟一不同只在于他们有一份工作,虽然这份工作辛苦、劳累、还要不时忍受人们的白眼,即使大城市里的高楼大厦都是他们一砖一瓦垒起来的,但是人们记得的从来只是穿梭其间的白领、金领而没有这些脏兮兮的事实上的建设者与习惯中的贱民,他们不被城里人待见与泥鳅不被看作是鱼其实是一个道理; 其三,我自己的猜想,泥鳅往泥里钻的比喻也象征了中国的农民工和他们曾世代依存的家乡的土地之间的关系,待在泥里是安全的是习惯的但也是被认为不是鱼的根源,而世代伺候土地的中国的农民兄弟们在二元化的社会体系里、在城市人把握着文化话语权的世界里是被嘲弄的,君不见现在有多少小品相声以及影视作品是以农民的言行举止和他们相对较低的文化品位做包袱和卖点的,他们伺候土地供养着一群以他们为乐的大众,即使这样,世界上最隐忍的族群——中国的农民们在因为各种原因伺候土地也无法生存或者无法改变他们的难以维系的生活状况之后,(关于这一点不是很了解的朋友我推荐各位可以找三农问题的相关书籍来参考一下,比如《中国农民调查》,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哭了,真的哭了,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不是拿来开玩笑的),开始选择做廉价的劳动力大举进城做工,一股农民工大军潮俨然是上世纪末至今中国城市化的一大景观,试问,如果家乡足够舒适,甚至对于中国的农民来讲,只要能勉强维持生计,谁会选择背井离乡干那脏活累活还要受人白眼?
而且还经常发生包工老板无良卷款而逃或拖欠工资或低劣的劳动安全保障措施不断导致工伤还没有劳动保险赔付的事件,这难道会比在家安心种地的更舒服?
如果那地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这是对中国社会来说绝对沉重但又不可回避的话题,中国四分之三的人口仍然是以农为业,而我们掌握着文化话语权的又大多是脱离农业的城市人,舆论导向和受众群体的错位必然导致的是社会心理的倾斜,中国人往上溯八辈,有几个人不是种地的?
但我们所谓的“城里人”现在却以农民而不齿,这难道不是一种病态的心理吗?
该片在做宣传的时候说是拍的主题是在农民工这一个流动群体中发生的爱情故事,不过,我自己却更多的看到的是讲述的是倪萍扮演的女泥鳅在一个不断被人歧视之中寻找尊严和捍卫尊严的故事。
农民工本身在城市里已经是一个弱势族群了,而之中的女性成员则更会更加处于弱势中的弱势。
要尊严还是要生存?
这是个问题。
这个命题,古已有孟子亚圣树立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标准,人在贫贱的时候如果丢掉了尊严,就真的一无所有了,正如人遭受挫折的时候如果连信心和希望都放弃的话他就彻底地失败了。
女泥鳅在影片中从始至终始终经受着尊严和生存的拷问,经受着出卖尊严还是捍卫底线的考验。
影片一开场,带着两个孩子溜上开往北京的火车的女泥鳅第一次见男泥鳅就碰到了男泥鳅以治孩子病的红霉素为筹码的“索吻”,在几经身体和心理上的挣扎之后,以耳光和“不要个脸”回敬了与她第一次发生冲突的男泥鳅。
有趣的是,“(呸!
)不要个脸。
”似乎是女泥鳅的口头禅,在影片中不断出现,对意欲强吻她的男泥鳅、对非礼她的青年民工、对失去老伴已久而一时犯浑冒犯她的卧病老教授,是一种愤怒的回应;对给盗版碟利用两个女儿倒卖的贩子、对拿避孕套吹气球给两个女儿玩耍来搞摄影创作的文艺青年,是一种不解的责问;对直白的花姐是善意的玩笑;对一起在下水道干活的兄弟,是开心的戏谑;对后来渐生情愫的男泥鳅,就几乎是一种近乎调情的嗔语了,这其间感情的变化十分微妙,值得玩味,直到最后,还完了债,带着两个孩子将要在雪天中离开的时候,整个工地的民工弟兄们都用崇敬的心情一齐以“呸,不要个脸!
”来对她的坚持致敬。
“不要个脸。
”实则是女泥鳅维护尊严的一道符号,因为她一直认为的,人可以什么都没有,可是连脸都不要的话,那就什么都不是了。
但是她维护自己的尊严又是有变通的,不带攻击性的,因为毕竟她是个善良的人,最大的佐证便是面对男泥鳅带来警察抓那个非礼她的青年民工时,为了不耽误他的前途而说什么都没发生过,面对痛哭流涕认错的青年痛心的教训。
后来青年最终被警车带走的时候她急着追警车解释,“他就是抱了我一下,没做啥。
”一切只因为她是个善良的人,在狭隘的自尊和对人的宽容上,她的选择会让太多的人惭愧。
而她和他(在她的教训下)拼死拼活,也只是为了不使弟兄们没钱回家而背上那本不属于他们的债务。
期间,想提一下那可爱的花姐,她是女泥鳅的同乡,是更早来城里打工挣钱的女性农民工的代表人物,她深味以她们的身份在大城市立足的不易,所以极力劝阻女泥鳅不要留在这个繁华之地,回家种地,要认命,而且她也有句口头禅,都是劝女泥鳅的时候提出来的,叫“人命八尺,难求一丈。
”做人要认命,有趣就在这里,这个一直认命的传统的农村女性却以最为浪漫的结局收尾,为了一个小她二十岁的男孩的一句“你会疼人,我喜欢你。
”而开始了她在火车道旁,漫长而坚韧的等待,即使男女泥鳅的多般劝解也是无用,口中总喃喃的说,“他会回来,他说他喜欢我。
你说,他会回来不?
”就如同一则黑色幽默,如此现实、传统的女性却有了这么浪漫的情怀和坚守,如同童话一样,或许这也是我们民族女性传统美德的另类体现吧。
汗的是,这个年头虽然流行姐弟恋,可那都快成母子恋了,实在令人莞尔,哈哈。
简略提下潘虹扮演的雇主,她对女泥鳅的态度和看法似乎正是前文所述的城市文化精英阶层对农民工的一个概括,这个知性的高级知识分子或者都市白领的角色面对农民工似乎总带着那许多的优越感、自恋甚至是神经质,潘虹扮演这样的知性角色自是得心应手、手到擒来,太多自鸣得意的都市精英恐怕都能从这一面镜子中照到自己的轮廓吧。
虽然此片的宣传是以反应农民工群体的爱情故事为主题,但我一直不想提爱情,实是估计写这部电影的同学写这个主题的会比较多,不想“撞衫”,呵呵,我最大的期望,是使观者始终能铭记女泥鳅那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泥鳅怎么了,泥鳅也是鱼。
”泥鳅有尊严的时候,它就是一条鱼,而一个人有自尊的时候,他就和我们没什么两样,不管他是知识分子还是农民工兄弟。
在影视作品中我们习惯了仰视,仰视高官富豪,仰视俊男靓女。
很少有导演肯放下身价,俯下身来看看脚下那些命如草芥的民工,更不用说像杨亚洲导演那样,站在民工的立场上,用民工的视角平实地展现这些底层人民的生活了。
故事从一群民工进城开始,以白描的手法叙述了他们的生活和爱情,也记录了他们的生命和尊严。
尽管导演将残酷的现实背景虚化,以民工真挚的爱情为主线,结尾也将民工的理想和情感诗意地升华,但我还是感觉到了民工生活的沉重和不堪。
有些场景我甚至不忍看下去,因为作为一个同样生活在北京的异乡人,对于那些似曾相识的情景,自然格外有感触。
同一个城市,生存环境可能有晶莹的水和污浊的泥的天壤之别;可什么时候同样的人却有了鱼和泥鳅的分别?
鱼们可以养尊处优地生活在富丽堂皇别墅里,泥鳅们却只能挤在通铺上或者住在简易的窝棚里。
与其说泥鳅们是在寻找舒适的住所,不如说是在陌生的大都市中寻找自己的家园,而寻找家园则是为了得到身份上的认同。
寻找的过程亦是他们在泥泞中挣扎前行的过程,而这种挣扎往往被蔑视或忽略。
女泥鳅和两条小泥鳅在窝棚里被晃晃悠悠地吊起又重重地摔下,他们的生命与庞大的起重机相比卑下得微不足道;泥鳅们好不容易在铁道旁拥有了自己的家,却又不得不拆迁,他们的生活与宏伟的城市建设相比,渺小得不足挂齿。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不被承认的泥鳅的后代天真无邪地对着轰鸣驶过的列车高喊:北京欢迎您!
这童真中不小心泄露的是泥鳅们下意识的自我身份认同。
而男泥鳅也表达过打破鱼和泥鳅分别的平等宣言:泥鳅咋了?
泥鳅也是鱼!
人家不把咱当盘儿菜,自己还不把自己当盘儿菜?!
由此泥鳅们自己捍卫着自己尊严,不让自己的儿女成为他人娱乐的玩偶或赚钱的工具;泥鳅们也有着自己的快乐,无论是通俗小调还是高雅音乐,歌唱带来的欢乐并无等下之别。
不过,片中的女白领并不这样认为,她认定她卧病在床的父亲是一个思想境界很高的人,不能被女泥鳅通俗的娱乐方式污染,知道麻木的老人发出会心的微笑。
鱼和泥鳅的对峙直接表现为女白领和女泥鳅的对峙。
女白领便是俯视泥鳅们的那部分城里人。
他们自命不凡、自视甚高,而在被生活剥离了伪装之后,你会发现鱼和泥鳅的灵魂其实是平等的,甚至有情有义的泥鳅的灵魂比那些铁石心肠的鱼还要高贵。
女泥鳅和老人的情感则体现了鱼和泥鳅的相互理解和包容。
可见鱼和泥鳅不仅是平等的,而且是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
老人对女泥鳅的非礼暗示了老人的情感需求,同样,少年民工对女泥鳅的非礼表达了泥鳅们的情感需求。
在感情上,老人和少年民工都是弱势群体,因此女泥鳅宽厚地原谅了他们。
鱼和泥鳅、泥鳅之间都需要相互扶助,泥鳅之间彼此需要的渴望和相濡以沫的情感更是影片的重点。
男女泥鳅在工地、马路、地摊上暗自滋长并渐渐笃定的情感有一番别样的纯净,这份在污浊的泥水中凝结出的情感在纷乱冷酷的现实背景前显得晶莹透亮,尽管这份情感的表达方式是那样朴拙。
以民工爱情为线索讲述民工生活显示了导演杨亚洲从小事件切入大主题的技巧,以鲜活的细节描绘现实画卷则折射出导演举重若轻的智慧。
导演敏锐地捕捉了生活中精彩的细节,比如民工吃饭、洗澡的情形,并用这些细节塑造出生动的人物。
值得称道的还有片中的逆向处理:以静衬动、以乐衬苦、以小衬大等等。
比如窝棚从空中掉落时,开始的轰鸣一下变为静穆,这种平静更令人感到震撼。
还有吃包子一场戏,以女泥鳅滑稽的讲述和吃包子的不雅反衬女泥鳅内心的苦涩和对幸福生活并不过分的想象和追求。
再比如在北京车水马龙的街头、金碧辉煌的宫殿、高大雄伟的箭楼前拍摄民工的生活状态,更衬托出民工身份的卑微。
从某种意义上说,逆向处理也是一种冷处理。
就像导演用镜头缓缓移动拍摄少年民工对女泥鳅的骚扰和女泥鳅的反抗,并配以清脆的钢琴声,把这场戏处理得简约而干净。
这样的手法对民工生活苦难的披露摆脱了哭哭啼啼控诉的俗套,而达到了影像的手术刀坦然剖开生活真相的境界。
如果导演在技术层面上的才华只是让人感到佩服的话,那么以平民视角拍摄民工就令人肃然起敬了。
创作者们只有把自己当作泥鳅,和泥鳅们一起扎进泥水里,才能不丑化也不拔高民工的形象,才能拍出如此真诚的好作品。
也正因为平民视角才使影片中没有居高临下的怜悯,更没有卑躬屈膝的乞求,只是用简洁、朴实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群在都市的浮华背后艰难生存的民工的不为人知的故事。
相对于影片的写实风格,全片的最后一场戏不仅在影调上是最为浓墨重彩的惊艳一笔,在主题上也是点睛之笔。
男女主人公悠闲地躺在屋顶,看着飞机划过天空,倾吐着各自的心声:庙修在天上,我咋还嫌低;你就躺在我身边,我咋还想你。
别有韵致的对白将主人公对生活和情感的追求诗化,并为泥鳅们惨淡的人生涂上一抹亮色。
这样的结尾以及男泥鳅死亡的结局都说明创作者在用影像手术刀解剖民工们地下人生的时候还是有些不忍。
因为,死亡固然沉重,而比悄然死去更沉重的,是像泥鳅一样无声地活着。
2006-5-4
在我上面评论的豆豆门 你们是一群很专业的电影圈内人士吗?
如果不是 那么我致以最强烈的鄙视你们看完了就是说什么 画面 音乐 等等 好像扬亚洲拍的是给你们的电影作业似的关注别的影评就是什么内容不真实了 等等你们知道生活的真实是什么吗/你们想像的到吗?
很奇怪很多人评论此片如何煽情,唯一有煽情之嫌是电影最后-女泥鳅带着孩子还钱,农民工兄弟在修葺宫殿的棚架上道别的那幕看到那幕,发现自己有感情起伏,才觉得自己不那么冷漠.
泥鳅也是鱼---这就是生活生活是什么?
看身边的人,有懂得生活的又有几个?
真正看了泥鳅也是鱼,感受到的是震撼。
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会跑去看防火墙,连一个老外也会跑来说,I wanted to see fire wall.俨然是国际大片的身价,俨然是声色效果带来的又一次审美疲劳,让我有了一次大喊的冲动:大家去看泥鳅也是鱼吧,这个片子比什么大片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看过泥鳅也是鱼,印象最深的便是那一幕幕在艰难困苦中的女泥鳅和两个孩子的笑容。
在困窘中,女泥鳅一次次坚强面对,那乐观的微笑,那始终没有逃避的眼神,有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男泥鳅和女泥鳅在外面打工,无论工作多么辛苦,只要想着挣了钱就在北京买个大房子,给孩子一个栖身的地方,无论吃多少苦,只要生活中有希望,从某些方面来说,打工阶层的人比一般的白领阶层更懂得生活。
女泥鳅一直坚信,不是一家人而住在一起的,就不是家,家是一个温暖而神圣的地方,虽然作为一个外地来的、作为社会基层的民工,也许没有太多的精神追求,也没有什么大的人生大道理。
但是她始终坚持自己的观念:就是不接受没有爱的性。
这就是平凡人身上的闪光点,只要有光,平凡的劳动人民身上的坚强、质朴、热情、温情、宽容,一切的一切,都能让你体会到什么是人性的力量。
女泥鳅是好人的典型,那么男泥鳅就是为了衬托好人的坏人。
这个坏人,说实话,男泥鳅从一出场,就没有给人以好的印象。
一开始是个有点钱的包工头,有点色狼的样子,在火车上企图非礼女泥鳅,在观念里,认为金钱可以买到一些东西。
后来,又带头逃票,带着中国农民式的狡诈,结果还是女泥鳅把大家的公交车费付上了。
这个男泥鳅,言语粗俗,那样子,斑秃的头发,脸上横七竖八的皱纹。
但是渐渐地,从这个丑陋的角色的脸上,看出了光辉来。
到片子的末尾,他为了就一起工作的人,抱着伤者的断腿帮医生的忙的时候,他的样子已经是一个平民英雄的样子了,不在委琐、不在色狼样子。
他拿起那一颗红色的药丸,放了一颗在自己的嘴巴里,他相信,这个叫红霉素的药丸能治百病,可是他并没有足够的文化让他自己了解自己受的是内伤,不同于断手断脚的伤,是一种立即需要治疗的伤,他只是从口袋了抓出了那一把的红色药丸,紧紧地抓在手里。
靠在医院的长凳上的时候,他慢慢地闭上了自己的眼睛。
这是我21年来看得最好的电影了 它比一切爱情片与大片都好 不是故事感人 而是贴近我的心灵 贴近上帝的灵魂 我高兴中国能出来如此伟大导演 我从心里佩服 上帝也是如此 导演说了上帝的想法 把人类的苦难并坚强着的告诉了人类 古老而美丽的北京城 一个离婚女人与一个包工头朴素的爱情 一个老人与一个保母的误解 一个母亲与一对双胞胎的生活 为什么精神境界很高老人在那时会勉强露出微笑 为什么一个农村女人会在老人的蓦地里流下眼泪 而他女儿竟没有眼泪 建筑工地上渺小的人们渺小的故事 聊落着生活的意义 我看完电影感到非常沉重 一个人去了遥远地地方 深刻思考了人类的一些问题 故事是完美的 生活是美丽的 无论主人公多艰辛 我认为那不悲哀 那里有人真正的意义 看了《泥鳅是条鱼》心情都宽阔到彼岸 同时我一直注意着的问题---民工问题 被关注了 我感到微微高兴 我要去那里 我去想过办法 找到最深的答案 天慢慢亮了 路灯泛黄地照在空中 一切静而动的开始 这一天要来了 这样的故事会在我们身边吗?
看看路边的草 看看远去人类 一时找到了方向
寒假很是无聊,没有了儿时的疯狂,只得藏在家里看看书,电视。
电视也看烦了,到对面的影碟铺租了十个片子回来看。
说起来也没劲,卖的大多数是些香港片子,我很无奈的问了句,‘有没有别的’,‘有,我们这里什么碟都有’,跟着在柜子下面掏出一些有几斤土的东西。
无聊嘛,将就点咯。
然后回家煲碟。
全部片子大概看了片,没啥意思,就有点印象的就得说《泥鳅也是鱼》了: 一、两条泥鳅 在通向北京的混杂的火车里,两条泥鳅(名字都叫泥鳅的人)相遇了。
一条是离了魂带着两个孩子的母泥鳅,一条是失去了爱人急着性子想“亲一个”公泥鳅。
在偌大的北京城里,他们再次相遇,公泥鳅说,“这是缘分。
”公泥鳅在里做工头(说是工头,其实跟一般的民工没什么两样,只是负责追工钱的事罢了),母泥鳅为了生计,只能先做民工。
人山人海的民工,每天吃饭都得抢着吃,哪一个晚点肚子也得跟着受罪了。
所以母泥鳅每天都得跑得飞快,还为了能挤到几个馒头给她的两个孩子吃。
哪天忽然跑到孩子带着的木阁前,发现木阁不见了,吓了一跳,抬头才发现给吊车给吊了起来,连忙跑着跳了上木阁,忙叫孩子‘别怕,别怕……妈妈在这呢,别乱动……”。
吊车的一头,司机在聊着电话,哪里会知道废弃的阁楼里藏着两个小孩呢……机车松开了‘手’,“嘣”的一声,尘埃四起,阁楼像玻璃杯掉在地上一样脆弱,散落一地,还好,阁楼离地面不高,三口子都没大碍…… 二、两条小馒鱼。
但是两条小泥鳅发烧了,不对,她们名字叫‘小蔓’和‘大蔓’,是两条小馒鱼。
母泥鳅找公泥鳅要了两片用来引诱自己亲一口的神仙药(其实是红霉素罢了,问我妈说那玩意可以解毒,我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睡醒,奇了……两条小馒鱼精神抖擞的,还把老妈子楞了好一会,大声的叫“小馒!
”,回“妈!
” “大馒!
”,又回“妈!
”……然后三口子相拥大笑。
公泥鳅哪里弄了辆三轮车,载着母泥鳅和两条小馒。
自言自语的说,等咱有钱了……我买辆四个轮的……闯完红灯,闯绿灯,闯完绿灯,闯警察……次日早上,两条小馒重复着这些话在空地上嬉戏……(看来公泥鳅等成了他们的偶像了) 三、不要脸的。
民工们拿不到工钱,只能拿工头(公泥鳅)出气,母泥鳅很有义气地把事情扛了下来,亲自一个人去找工地负责人要钱去了。
钱最后还是没拿到,还给人蹂躏了一翻。
回来后,公泥鳅没叫她去做搬运工,叫人吩咐她把民工棚收拾一下(其实就是叫她休息一下)。
正当泥鳅拖累了地板的时候,不知道后面哪个不要脸的扑了上来,搂着泥鳅死死不放。
后来公泥鳅知道后报了警,公安来了,母泥鳅却当没事把“不要脸的”给放了,公泥鳅赌气说,以后有事别找我!
跟着母泥鳅象慈母的把‘不要脸的’教育了一翻‘我们乡下人出来打工……钱多钱少的……吃多吃少的……都无所谓……但不能不要个脸!
’,‘不要脸的’跪在了地上,嫂子,我知道错了……最后,不知道是他自己自首还是怎样的,公安把他真捉了去,母泥鳅看着渐渐远去的警车叹,‘他还是个孩子’!
四、泥鳅与老人 公泥鳅可怜母泥鳅,为她找了份好差事,在一个有钱人家当保姆。
按主妇的吩咐,照顾将死的老头。
主妇要求母泥鳅要令她父亲笑,工钱按项目似的计算,做家务时还得唱歌……等等,简直象个变态的教练。
母泥鳅按照规定,不怕脏的为老人洗澡,诚心地侍侯着老人,老人终于笑了,手脚也开始灵活起来,连关节都可以动了……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没意,在母泥鳅累得满头汗正在脱衣服的时候,老人摸了她的胸部,“不要脸的”,母泥鳅破口而出。
后来,老人死了,主妇(女儿)带着丈夫参加丧礼。
丧礼还没完,丈夫说,‘我要走了,下午还得开会……’同时,母泥鳅哽咽着,抽泣着,终于大声的哭了出来,所有人愕然(这疯婆子是谁啊,她女儿都没哭,她怎么哭了),女人嗤之以鼻,“他们相处也没多久啊,怎么发生感情了……” 五、再见了,泥鳅。
民工的钱是讨不到了,公泥鳅感叹说“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只是泥鳅啊!
”“泥鳅咋咧?!
泥鳅也是鱼啊!
”(好象在说,民工咋咧?!
民工也是人啊!
)。
为了躲避民工们,两条泥鳅干起了地下水道清洁工。
一次清洁中,母泥鳅丢了只耳环,公泥鳅立刻过来帮忙找,最后还是找不着,公的连忙到外头弄了只来(也不知道哪里借的),说找到了。
母泥鳅喜出望外,过来一看就知道不是自己那只,但心里还是由衷的感激…… 一次意外,下水道倒塌了,公泥鳅送完工友到医院后,自己躺在了外头的长椅上,母泥鳅闻讯带着两小馒赶到医院,公泥鳅手里拿着的神仙药散落一地……她们还以为他睡觉了,还在一边闲聊着等叔叔醒了,我们去吃……他们哪里知道,公泥鳅已经悄悄的离开了她们,离开了这个好比地狱的世界…… 母泥鳅和两小馒回工地把钱还了,然后无声的离开……民工们同情似的挽留,“大嫂有空多回来看看我们啊……我们这帮不要脸的,找不到活回来这里……”没能留住她们,最后还是选择离开,离开这个让人窒息的地方……(民工们在楼顶撒下帽子,作为对大嫂最后的致意) 六,曲终人散。
公泥鳅答应过母泥鳅和两小蔓,‘有钱了,要买间大房子,上一层,下一层的……”母泥鳅截住了他的话,“你不懂,有房子有什么用,不一定有家!
” 公泥鳅死了,应了母泥鳅的话,家离它们仿佛越来越远了…… PS:我们为了所谓的美好生活而不惜牺牲我们的一切,亲人、朋友一个个的在名利面前众叛亲离,我们到底要什么?
家?
我们不是有了吗…… 原创影评http://blog.sina.com.cn/u/1281729593
本片特别地文艺,又特别富有现实主义气息,主要讲述了一位叫泥鳅的乡下女人带着自己的双胞胎女儿去北京想找份工作,遇到了同样叫泥鳅的男包工头,两个同名的人一块度过了一段时间的故事。
本片非常能反映那个年代下,一群来自农村的人去大城市寻找就业机会,来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的背景。
而与此同时,在大城市里,很多工作岗位因为人员的多且杂而变得混乱不堪,这群打工人也常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从这些方面的表达和阐述来看,本片确实非常写实,也确实能真正触动广大底层劳动者们的内心。
片中由倪萍饰演的女泥鳅是个非常憨厚保守的农村妇女,她无法接受没有爱情的性。
但同时,女泥鳅又是个淳朴善良之人,她始终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懂得有尊严地活着,同时也时刻懂得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在身为包工头的男泥鳅不幸逝世后,女泥鳅想尽一切办法将包工头拖欠工友们的工资结清,让所有工友们对她感激不尽。
影片的最后是一段长镜头,却又是画面静止的,那是女泥鳅带着两个孩子离开北京时的背影,工友们都很舍不得她,也象征着她走出了煎熬的环境,奔向了全新的自由的生活。
片中老戏骨倪萍以及倪大红的演技都是影后影帝级别的,让观众们大为称赞。
看过
剧情演技立意均不在线的...都不想称之为电影
泥鳅确实也是鱼,仿佛韩剧照进工地。我爸爸是个精神境界很高的人,不需要你这种低层次的逗乐~
人啊,躺在我身边,我咋还想你
题材应时,倪萍大嫂有点偏爱演这样的角色,这次不咋的
命人命八尺 难求一丈
底层人物的艰辛,喜怒哀乐为生活奔波劳碌为子女,也为自己也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与自由生活百般无奈
中国电影
高山上盖庙还嫌低,面对面坐着还想你
关注社会底层的优秀电影越来越少了
很黄很暴力,还有点吵,编剧到底是怎么构思的?
母爱伟大,爱,也从此成为一种责任
庙啊,你盖在天上我怎么还嫌低……你躺在我身边,我咋还想你.
揪心
人生就是不断认清自己是泥鳅的过程。
农民工的生活
现实啊
朴素又实在的爱情,民腔民调很接地气,二位倪老师演技担当,至于当保姆那段有点令人费解。庙啊,你建在天上,我咋觉得你还不够高你在我身边,我咋还是想你
倪萍老师是绝对的国产文艺片女王,无人出其右
倪大红演技没话说,但是他演爱情题材还是让我笑鼠em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