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于虹膜公众号) 《鱿鱼游戏》火了一个月,具备天时地利与人和之余,托赖的还是具备普世性的话题,不只是让每个人都能说上几句,而且要让每个人都说得切身,说得顿挫
能让人说上几句,就一定要足够通俗。
剧中七个残酷关卡都来源于孩童游戏,即便不够熟悉,也没有看剧门槛。
角色也是,哪怕人数众多,际遇纷繁,但是性格相对单一,动机不会模糊,这就没有记忆上的困扰。
剧集就是要这样平顺,才能让不同背景的人轻松入局。
入了局,局中人的悲惨遭遇与两难处境,又为观众构建出自我对比的呼应,呼应一卡到位,谁都不免有些戚戚然。
就是即便你在剧中挑出了百般错谬,也总会有某段关系、某次抉择、某种困顿,让你不由得叹出一口气。
「大逃杀」类别的作品那么多,为什么偏偏是《鱿鱼游戏》成了集体情绪的发泄?
这又跟当下世道密切相关。
毕竟在当下,越来越多人开始相信,这个世界的所有规则与关系,都在崩坏。
《鱿鱼游戏》就很崩坏。
玩家被第一关的疯狂屠戮吓到要退赛时,规则者直截了当地提醒他们,游戏外的现实人间,可是要比地狱更地狱的。
特别是这帮玩家,全都负债累累,甚至面临杀身之祸。
他们既是崩坏的见证者,也是崩坏的践行者。
他们目睹了资本的繁荣,也知晓金钱的地位,但在一个贫富愈发悬殊的社会里,这些金字塔顶端下的众生,曾经幻想过借助股票、基金、跑马、彩票来实现财富的跨越积累,但是积累的,只有自己的贪念、不甘以及颓废,这样一种心理状态蔓延开去,又在加速碾压社会文明的表象。
现实如此,游戏同样。
操盘手单独掌握由资源巩固的权势,以456亿韩元这个极其诱人的终极目标,来打造一将成名万骨枯的游戏格局,而参赛者,或者说底层人,就你死我活地斗,去抢一个财富自由、阶级攀升的机会。
在这过程中所暴露的人性丑恶,固然是在极端情况下的人性丑恶,但是,《鱿鱼游戏》本身虚拟的游戏空间,实质上是加速的剧集空间,也就是说,角色在游戏里,不过是用戏剧化的方式,更快地体验并「预知」自身的人生轨迹。
对观众而言,某种程度上就是提前看到实际生活的模拟。
那么,这些人性丑恶,归根结底就不是虚无缥缈的。
特别是,当今整个世界的下行趋势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迅疾,人性的这种核心本质不断浮现,让人惊骇之余,也渐渐让人不那么惊骇。
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这就是事实。
而剧集带来的紧张与痛苦,就来自于此。
这里就可以说,《鱿鱼游戏》的火,不仅契合了下行趋势的彰显,而且放大了这种趋势的某种「合理性」。
如果说之前许多同类作品出现的时期,更大比例的受众能够精准地寄情于道德优胜的角色,从而享受隔岸观火的快感,那现在,情况就明显地变了。
观众「感同身受」的投射对象,不再牢牢局限在每个故事的道德标杆上。
这次为什么道德不完美的角色有那么多拥趸,或者至少有那么多理解,理由就在这。
它确实吻合了整个世界下行的群体情绪,也印证了整体环境变坏的不争现状。
回到剧集本身,我们不难发现当中有着很多现下越来越不罕见的势头,尤其是疫情爆发对全球形态的重新塑造,痕迹相当明显。
打画片、一二三木头人、椪糖、拔河、弹珠、玻璃桥、鱿鱼游戏,这些游戏曾在童年时期给我们带来过快乐,促进过友情,但是在剧中添加了完全背反的残忍属性。
或者说,那只是扩大了这一属性,毕竟游戏在本质上,就是竞争,竞争就有输赢,就不会对所有人的利益有所顾全,甚至,就一定会让人付出代价。
在《鱿鱼游戏》里,那就是丧命的下场。
这属性的切换,跟这些年我们看待事物的标准是相通的。
许多曾经以为纯真的、美好的事情,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质。
童年游戏的这种陌生化与残酷化,就是当下世界给人带来的即时感知。
在变化中,差异性凸显得越来越明显。
剧中游戏参与者跟游戏策划者、VIP之间的鸿沟,很容易催生愤怒与焦虑。
他们之间,还夹杂着绝对听命而又没有隐私尊严的卫兵,这就丰富了游戏世界对现实世界的对照层次。
近乎绝对的阶级差异给参与者,特别是能够跟最上层对话的主角成奇勋(李政宰饰),极其强烈的精神冲击。
同温层的人,本该是守望相助的,甚至是竭力抵抗其他阶级身份的群体。
然而,在游戏规则的捉弄下,他们反而成了最要彼此忌惮、相互伤害的那批人。
晚上他们在闪灯下厮杀的乱局,就是一大体现。
更讽刺的是,最团结的群体,还是以各国VIP为代表的既得利益者。
唯独是这批人,能够享用真正意义上的社交,没有距离限制的,没有危险可能的那种。
成奇勋他们恰恰相反,内心渴望在黑暗丛林里社交,比如结盟、互助等等,却偏偏遭到隔离对待。
这隔离是因为游戏规则提前写定了所有人是竞争关系的处境,所以他们的结交,必然是偶发的,临时的。
从拔河到弹珠就最有深意,一旦你以为可以抱团取暖,马上就迎来两个只能活一个的生存考验。
这里的社交,就很有疫情时期的特征,即具有危险性、赌博性。
赌徒与赌徒之间的交往,你不能不算,也不能算得太清楚,不能不信,也不能信得太彻底。
最穷凶极恶的张德秀(许成泰饰)与最见风使舵的韩美女(金周灵饰)之间,就有这种过河拆桥、因果报应的关联。
而成奇勋跟曾经仰仗、信赖的曹尚佑(朴海秀饰),如何从不得不的扶持,走向不得不的厮杀,就更耐人寻味了。
不只是世道予以恶人更多的便捷与机缘,还关乎信任、支持这些正向的情感取舍,早已沦落为沦落人的枷锁。
那么,在财富与权力分化越来越严重的现状里,这些底层人的行动就处处受限,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们会急剧释放苦闷与暴力了。
一如他们无从知晓下一个游戏的内容和形式那样,现实中的未知与无常,加大了内心的恐惧。
戏里戏外的人一并在负面情绪的围剿下,丧失对未来的绝对期待,这就进一步证实了世界下行的难以反转。
人生就已经难到了这一步,疫情不过是增加了悲剧的成分与比例而已。
能够引起普遍共鸣的《鱿鱼游戏》在有意无意地应和现状之外,更多地是要倚靠艰难人生的呈现。
这也更契合韩国当下的悲观,尤其是年轻人的悲观。
往大点的层面来看,失业率、负债率高升的韩国社会,保障体制是失衡的、脆弱的,但资本家的债务,又不过是换了个方式嫁接到百姓身上,譬如成奇勋十几年前在汽车公司参与罢工,最终失去工作与妻女,就是在承受本该上层承受的损失。
于是,很多人无法从根本上甩掉焦虑感与虚无感。
可具体的个人生活里,又处处受挫。
最该是精神港湾的家庭,因为游戏参与者的颓唐或是无赖,早已变了质。
所以这里头遍布冲突与隔阂,家人往往成为彼此伤害的最大来源,以成奇勋为例,前妻是争吵的对象,母亲和女儿又是引发愧疚的存在。
不可避免地,人们需要找到一些寄托,不管是否虚无,于是成奇勋找到了赌博,某个参赛者找到了宗教。
哪怕本人最终发现一切虚空,也要有寄托,不然他们就跟智英(李瑜美饰)那样,找不到继续生存下去的理由。
在世界下行时的影视剧,也因此呈现出,乃至凸显出一些跟以往完全不一样的特征。
《鱿鱼游戏》固然是有分明的善恶的,但不同于之前大多数剧,这里并非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趋向。
诚然,张德秀、曹尚佑这些作恶的人,最后没有得到好的结局,只不过,唯一的好人阿里(阿努帕姆·特里帕蒂饰),遭遇背叛后死得更是冤枉。
主角成奇勋绝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因为故事推进而拥有成长的弧线。
《鱿鱼游戏》被人诟病的地方,就在于这个躺赢游戏的人,本就被免除了情感挣扎的困境,反而去质疑别人的绝境抉择,而且,这种面对女儿也要一再食言的自私之徒,根本没有充足的理由支撑他最后做出看似英伟的抉择。
所以他很难让人共情,观众很难借他来给自己制造一种道德上的安全感。
反倒是自私但坦荡的曹尚佑这些角色,在当下语境里更有戏剧魅力,甚至是代入感。
与其说他们是在替人消灾,还不如说先我们一步走到了当下极端时态的彼岸,他们成了我们潜在需要成为,却不敢也不愿去成为的一群人。
他们的惨状成了我们对自己的某种预判,而这跟比游戏更残酷的世间是对应的。
而他们或我们的恐慌,正来自于对自我的质疑,你无法相信所谓文明社会的法则是坚固的,也无法相信自己的秉性能够经得起试探。
很多人觉得,现实中,未必有人愿意去参加这样的游戏,但其实,选择孤注一掷的人,肯定越来越多。
世界下行,《鱿鱼游戏》这类肆意崩坏式的影视剧,还将持续构建一个宽广的「恶」的空间。
而我们坐享上帝视角,化身先知,在很长的时日里,持续被道德安全感的虚妄抽打。
老婆出產時即便有原因趕不回去也沒理由生氣。
騙母親的錢也不給女兒買禮物,而是先去賽馬,每年答應的從來做不到,直到最後有了錢,還要為了“證明自己不是一匹馬”而背叛跟女兒的約定。
被問到“有錢了做什麼”,回答的頭頭是道,卻沒有一句給母親治病。
說要對女兒盡身為人父的責任,最後也放棄了這份責任。
他的勝利是不公平的產物。
一個遵循自己規則的遊戲,哪怕再令人作嘔,想必都有其高潔之處。
但自稱為了平等卻是俗氣的表演性質,包括吳一男的參與、為了貴賓給玻璃厂男增加難度,都成了濃重的敗筆,一下子令人失去興致。
說到底我對最後一個賭約的矛盾之處也頗有微詞:似乎吳一男是想尋找一個對人性抱有期待的人,但很可惜,兩次不公平地試圖摧毀對手的成奇勛有這個資格嗎?
我們小警察的臉和演技難道值不上一條有頭有尾的故事線?
這個半生不熟的支線算什麼東西?
爛台本中間有一句很出彩,即我們相信別人不是因為他們值得相信,而是因為我們不得不依賴他人。
若說這部片到底哪裡值了四分,就只有孔劉的笑容和魏河俊的視線了吧。
第一关丢手绢,反应慢的射杀;第二关先在《步辇图》《簪花仕女图》《捣练图》《清明上河图》里挑一副,然后限时拼图;第三关十人组队打陀螺,限时内陀螺全部倒地的队伍爆头;第四关用高压电线做长绳,挨个跳大绳,碰到绳子的就电死;第五关两两组队,隔一定距离扔沙包,两种沙包可选,一种触地会爆炸,一种不会,一人盲选一种沙包扔,看对方接不接;第六关,教室里摆好《三年高考五年模拟》,开始做题,最后反转,得分低者获胜。
电影结尾,揭晓整个游戏的幕后大boss因小时候妈妈严格要求,只能天天学习考试,无法享受童年游戏快乐,所以人格扭曲,用儿时游戏来折磨人,最后以得分低者获胜,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反思教育本质,切合“双减”政策,令人深思。
感觉这部剧只能算是此类题材的中级版本吧。
视觉上不够抓人,人物刻画也不够深刻。
作为一部短剧,既没能在视觉上把人打蒙,也没能在剧情上产生共情。
剧情转折有点牵强,也许是外国人看外国人思维不一样造成的吧。
消磨时间可以看看,内容感觉一般,预告感觉挺新颖的,实际有点失望。
内容在同类题材里还是有点中规中矩了,不够突破。
已经听到不少人评论说《鱿鱼游戏》太套路了,早有《大逃杀》、《弥留之国的爱丽丝》等等珠玉在前,最显眼的元素不过就是杀戮。
残酷到底的杀戮。
用游戏做背景,人人穿上统一的制服,在蒙面人枪口的威胁下,变成斗兽场的兽,赛马场的马,变为一个冰冷的数字——假装这就是真实世界的法则。
引得一众观者无不感叹人性的复杂,社会的危险,资本的险恶……总之是那副听烂了的陈词滥调,还当个惊天大发现一般嚼碎了揉烂了地说。
仿佛恨不得下一秒就地球爆炸,炸死一只只蝼蚁。
只要当不上资本家就都是蝼蚁。
他们习惯于高屋建瓴地点评影视剧,揭露这个隐喻指出那个象征,一会是半岛局势一会是五常开会,从历史、政治、军事各个角度进行宏观分析,但说来说去也还是那些东西,接着又去评估各个主角生存能力,考察道德水平,得出一些职场指南、人生鸡汤之类的结论,最后来一句:“嗐!
都是老套路了,也不知道怎么那么火!
”——我们常常能在酒桌大叔的口中听到。
当然这也要归功于本片男主角成奇勋实在是太标准的东亚男性,儒家礼教浸淫下生长起来的好男人,让广大男观众都能轻松代入其中,他拥有完整的道德,尊老爱幼,团结集体,如同乱世之中的刘备,靠着善良和包容一步步走到最后,似乎不是偶然,也符合伟光正的主流叙事。
可是最讽刺的地方也在这里,倘若“鱿鱼游戏”是真实世界的微缩,那为何奇勋会如此潦倒?
一败涂地到欠一屁股债?
就算出身一般般,但凭着他的“美德”也不至于变成骗母亲养老钱去赌博的人渣吧?
剧中有掠过短短一瞬回忆,原来是多年前的罢工运动毁了奇勋的一切,这无疑又是一出经典的男性话语:我堕落我混蛋我对家人一塌糊涂都是为了宏大的革命伟大的事业。
金钱才是万恶之源。
资本主义的大潮涌过来,冲散了传统的美丽田园——由儒家男性大家长以“仁义礼智信”统治的旧时光。
在新社会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武装,化身为勇斗资本家的正义工农,高喊“人不是马”猛烈抨击资本主义异化人类,似乎都还是让看客觉得略显煽情和蹩脚。
有点过时了。
当共同富裕的乌托邦越来越成为一个模糊的幻想,男性的故事还能讲多久?
反而是本片的明快节奏和别出心裁的服化道最为人津津乐道,糖果色的乐园处处飙血,玩“123木头人”的巨型小女孩太有标志性,各式抠图饼干也成为网上热梗;非常明显,最炫酷缤纷的视听刺激才是《鱿鱼游戏》引人入胜的关键。
导演在剧中穿达什么价值表现什么人性都不再重要,不同价值和人性或协助或倾轧的戏剧化情节才是看点;遥想几十年前《大逃杀》一出,人人高呼深刻,直击灵魂,暴力美学;到了《鱿鱼游戏》则只剩下感官的盛宴娱乐至死,悄无声息地解构了剧里显而易见的男性叙事。
就连结尾奇勋突然染了个红发重新做人都显得如此滑稽,即便赢得家财万贯,回到现实世界依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剧里有句台词大概是说:不论是富可敌国的有钱人还是一无所有的流浪汉都感到灵魂空虚,这句话仅适用于东亚男性;因为女性往往可以很自如地融入现代都市的繁华里,陶醉于资本与科技铸就的新文明之中——尽管总被诟病于沉迷消费主义——正如《鱿鱼游戏》火遍全球一样,有人执着于去分析那些陈旧的阴谋论人性论,有人只当是坐了一次过山车。
田园时代男性的荣耀和精神被淘汰得太快,然而还是有一代代的男人按着传统男子气概培养长大,等他们被投放到钢筋水泥笼子里之后就会明白,还是小时候那些游戏好玩,最美的是那些夕阳残照下的小巷胡同,永远逝去的朴素年华,男孩子们只需要一个劲儿地拼斗厮杀就好了,实力不够就“以德服人”,道德不管用了就拼运气,死了也光荣,总比被金钱吞噬灵魂要好。
到头来,现实世界是了无生趣的,“鱿鱼游戏”反而是理想乐园,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灯红酒绿都烟消云散了,这一刻,不用看钱不用看颜,只需要跟清一色的蒙面者打交道;把人当作马固然残酷,可是男人就是需要这种残酷,没有敌人也要创造敌人,需要有这么一个代表邪恶势力的靶子被他打垮,他从小历练出来的本领、心气儿才派上了用场。
他回不去老婆孩子身边了,他注定要一轮又一轮地体验下去,冠以正义之名。
最近,韩剧《鱿鱼游戏》成了爆款。
为何这部剧会爆火呢?
它虚构了一个封闭环境中的比赛系统,乍看是对“一二三木头人”、拔河、打弹珠等童年游戏的复刻,实际上这个比赛系统却借此进行了残酷的杀戮竞赛。
《鱿鱼游戏》剧照。
于是我们看到,每一个像主角成奇勋这样的小人物刚开始都是抱着半好奇半侥幸的心态参与的,可是加入比赛系统后,逐渐做出种种违反道德、背离伦理的举动。
例如,骗朋友去送死,欺负病弱的老人,甚至亲自将深爱的妻子推向绝路......有时,系统的规则也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惨剧。
比如在赛前默许乃至鼓励参赛者互相残杀,先淘汰掉其中的弱者,因为他们不适应之后的比赛。
这显然就有纳粹暴行的影子。
诸如此类的剧情盖过了故事中闪现过的温情与关怀,令观众在震惊之余不免也反躬自省,思考为什么普通人会配合系统,制造出这样的邪恶。
也让普通人再次反思:我们与恶的距离,究竟有多远?
撰文 | 张哲01“路西法实验”的启示:好学生也可能变身恶魔对于邪恶,人们往往较少深思,因为它离日常生活似乎很远。
什么是邪恶?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为之下的定义是:“建立于涉及伤害、虐待、命令、缺乏人性、毁灭无辜他者的刻意行为,或是使用权威、系统力量鼓励且允许他人这么做,并从中取得利益。
”为了“探索人类本质的黑暗面”,津巴多设计了极具争议性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把一幢教学楼改造成监狱,并让学生志愿者分别扮演狱警与囚犯。
三十多年后,在《路西法效应》一书中,津巴多还原并剖析了整个实验。
《路西法效应》,作者: [美] 菲利普·津巴多,译者: 孙佩 / 陈雅馨,版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年10月原来当时让他深感吃惊的是,预计两周的实验进程还不到一半,事态已经接近失控,出现了严重的霸凌、虐待等现象。
原本崇尚“爱与和平”的学生,一旦被赋予狱警的身份,纷纷变成残暴的恶魔,以至于实验不得不提前终止。
而那些被分到犯人角色的学生,刚开始还不甚情愿,很快便顺从地融入角色,不再反抗他们被命令去做的事情。
这一实验结果使津巴多把焦点指向更深层次的问题,即人类历史上为何会出现纳粹大屠杀、南京大屠杀、卢旺达大屠杀等暴行。
他总结道,邪恶并不是某些坏人或暴君的专利,恶劣的环境会产生潜在危害,能够让好人们做出有违本性的病态行为。
“无论人类曾犯下多么恐怖的暴行,只要处在错误的情境中,这些行为就有可能出现在我们任何人身上。
”
《蝇王》,作者: (英) 戈尔丁,译者: 龚志成,版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年7月经典的反乌托邦小说《蝇王》早已设想过,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即使一群儿童也可能建立起惊人的暴政,乃至残忍地杀死同伴。
类似地,津巴多也毫不客气地指出,纳粹大屠杀完全有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看似和蔼的邻居也有可能成为杀人狂。
然而“恶劣的环境”并非从天而降。
它是如何生成的?
或者,用津巴多的话来说,“谁有权力规划设计出这个行为环境,并且用特殊方式维持它的运作?
”在《鱿鱼游戏》中,系统的幕后黑手是看透人性幽暗的财阀,以及有着病态爱好的全球权贵——他们头戴面具,在酒池肉林中欣赏杀戮。
这样的设定过于简单和脸谱化,也许便于普通观众理解剧情,却无益于深入揭示主题。
《鱿鱼游戏》剧照。
02游戏测试人性:在虚拟世界里学会思考道德、警惕邪恶值得指出的是,我们只需换一个视角便能发现,身为《鱿鱼游戏》观众的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也成了这场生存游戏的参与者。
“希望看到更残忍的厮杀”、“两个只能活一个,迫切想知道那对夫妻档会怎么做”,这些都是观剧时的常见心态。
创作者利用了这种心态折射的幽暗,令观众照见自己人性中的局限。
也许《鱿鱼游戏》还只是看破不说破,名导迈克尔·哈内克的《趣味游戏》则更直白地解释了上述这点。
打破第四面墙的哈内克不断挑衅观众,让滥施暴力的凶手直接转过头来和观众对话,并通过任意改变剧情走向、几乎是嘲讽式地迫使观众承认自己对这种(尽管只存在于画面上的)暴力也是认可的,至少是欲拒还迎的。
《趣味游戏》剧照,剧中演员会打破“第四面墙”挑衅观众。
比起《鱿鱼游戏》,《趣味游戏》与观众建立起更直接的互动,以此搭建了一个由影片和观众共同构成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观众会感受到自己人性的底线一再被测试。
不知是否因为激怒了包含影评人在内的观众,《趣味游戏》当年的票房相当糟糕。
如果说大多数影视作品囿于传统形式,与受众的互动尚且有限,那么电子游戏的风行恰好补足了前者的这一弱点。
由于其自带的交互属性,电子游戏为玩家体验各种系统开辟了一条通途。
许多电子游戏都竞相在剧情和游戏方式中融入哲学思考,那些难以取舍、几近残酷的道德选择纷纷被丢到玩家面前。
只要沉浸感做得出色,玩家就会被放置在类似成奇勋们的位置上,仿佛得到一张加入“鱿鱼游戏”的号码牌。
在某些开放世界的游戏中,玩家可以随便殴打或者抢劫路上的NPC,并轻易逃脱惩罚;当然,你也可以严格要求自己从头到尾不做任何坏事,只是这并不会给角色带来任何实质性奖励。
在这样的系统里,并不是所有人都会遵从内心的道德律——即使那些NPC做得像《失控玩家》的主人公那样栩栩如生。
《失控玩家》剧照。
让人更直接体会道德困境的是《这是我的战争》。
游戏背景设置在战争末期,炮火令城市几乎成了废墟。
玩家作为幸存的平民,要想方设法使自己和亲友活下去,一直撑到若干天后战争结束。
由于物资匮乏,角色很容易陷入饥饿、疾病、寒冷、抑郁等各种负面状态,所以获取生存物资成了游戏中最重要的行为。
问题是,战争中物资是稀缺品。
于是,一位母亲在风雪中敲门,跪求你把仅剩的食物送给她即将饿死的孩子;或是你的亲人病势沉重,隔壁街区的老人恰好有一颗保命药,但他不会给你,除非你偷窃或者使用暴力,无论如何,老人失去了药就意味着他注定会因你的行为而病死……玩家会频频遇到这样的随机事件,没有一个决定是轻松的。
被戏称作“致郁良方”的《这是我的战争》试图探讨一个沉重的命题,即:在远离正常社会秩序的极端系统里,如若提高生存概率的代价必然是作恶、牺牲他人,那么,人性中悲悯、克制、正义的那些部分,与人类生存本能间的冲突,究竟是否有调和的可能?
在游戏中做出何种选择,本身只是玩家采取的游戏策略的一部分,不必经受道德的诘问;但经由虚拟世界学会拥抱良善、警惕邪恶,才是游戏过程所附赠的更宝贵的心得。
03拒绝参加游戏的人:抵制不人道的指令是英雄之举《鱿鱼游戏》像一记警钟,提醒观众勿忘正视人性的深渊。
在它身上,人们不难窥见其他反乌托邦作品的影子。
例如十年前的《饥饿游戏》,二十年前的《大逃杀》,都是此类影视的经典。
三十年前在中国公映过的美国电影《过关斩将》曾因惊悚与刺激程度而轰动一时,它火力全开,批判娱乐至死的电视工业。
施瓦辛格主演了一个孤胆英雄,一路击败“冰场杀手”、“电锯狂人”等以屠杀为乐的对手。
系统在此以综艺节目的形式出现,假借娱乐和竞赛的名义对人实施去个人化、去人性化,最终将血腥的杀戮合理化。
所以,《过关斩将》也很可能是《鱿鱼游戏》的灵感来源。
《过关斩将》电影剧照。
上述作品有一点几乎是相同的,即主角在关键时刻都选择冒生命危险,去抵制系统所制定的规则。
就像P.K.14乐队一首歌曲的名字,他们都是“拒绝参加游戏的人”,也正是因为这份拒绝,才得以部分或完整地保留了人性中的良善。
津巴多的研究显示,身处恶劣的系统中,大多数人或是顺从、屈从,或是被劝服、受诱惑而做了不该做的事,但始终有少数人拒绝服从不符合人道的指令。
和平庸之恶一样,平庸的英雄之举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上。
你当然可以跟随系统,跟随权威,跟随大流,那样看似最安全和有利;但也始终可以选择遵从内心的道德,对系统说不。
在这方面,独立游戏《遗忘之城》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它发生在一座古罗马城市中,这里的市民相信神明制订的“黄金法则”——即“一人作恶,众人受难”(这个设定的灵感源自罗马军队中通行的“十一抽杀律”)——统治着他们的生活。
《鱿鱼游戏》剧照。
问题是,对什么是“恶”,黄金法则并没有具体解释。
于是,这个小型社会演变成了一个森严的系统,大多数人非但自己不敢越雷池半步,也谨防身边有人做出逾矩的举动。
但即使如此,仍有些人试图打擦边球。
玩家也必须不断试探黄金法则的底线何在,才能在一次次失败后找到这座城市的真相。
这个故事似乎表明,即使一个被设定的环境看似严酷无比,身处其中的人们仍有机会设法找到空隙,对系统发出质疑和挑战。
在今天的世界中,这样的启示仍具现实价值。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封面《鱿鱼游戏》剧照。
作者:张哲;编辑:走走;校对:贾宁。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剧情紧张刺激,很值得推荐。
开头就是描述小时候和小伙伴一起玩游戏的场景,看完后去回顾这一幕,有种说不出的难受。
我印象中第一次交朋友的场景是我大大方方地伸出手,跟别人说“我们可以一起玩吗?
“长大后,”朋友“这个概念变得千奇百怪:是为了某一个利益的合作伙伴?
是为了达到某一个目的结成的同盟?
还是只有几面之缘、客套客套的”朋友“?
小时候的我们只要两个人在一起玩耍很快乐就会变成朋友;长大后的我们”交朋友“得看对方脸上的面具是不是自己喜欢的,如果变成不喜欢的颜色,这朋友不交也罢。
我觉得男主像我,一个烂好人,什么都想着别人。
邀请别人组队的时候,看到他们正在组队还能找一个说辞来安慰自己。
我就觉得好可怜,真像我也曾经干过的事,明明受委屈了,都不哭出来,甚至还能自我安慰,怎么会有这么卑微的坚强?
被欺骗,被背叛,一度地选择容忍,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烂好人呢?
最后的结局值得让我们反思的地方有很多:男主明明已经变得有钱了,为什么还要回去?
为什么染了一头很不搭的红色头发?
太多太多地方值得好好回味了。
含剧透,请慎点。
(以下观点仅个人理解)《鱿鱼游戏》中的参与者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
首先,无一例外,他们都背负着巨额债务。
其次,456位参赛者在受邀来到这里前,都和神秘男子进行了打画片的游戏,这无不说明每一位参赛者都有一定程度的赌徒心理,在经济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仅通过打画片游戏就可快速获得金钱对他们来说实在是无法拒绝的诱惑(输了游戏不必付钱,只需要挨一巴掌)。
最后一点,即使从第一场游戏中幸存了下来,近距离目睹了死亡。
绝大部分的参赛者都选择了重新回到游戏(要知道投票的时候仅以一票之差才暂停了游戏)。
他们确确实实知道游戏失败的下场就是死亡,他们也对死亡充满了恐惧,但苟且偷生的现实和巨大金钱的诱惑都让他们抑制了对死亡的恐惧。
毕竟谁都幻想过假如是自己夺得冠军了,那他们的现实生活会发生多么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这种种诱惑之下,未知而又处于潜伏状态的死亡也顾不上太多了。
吴一男001:吴一男是一位长了脑瘤,命不久矣的老头。
初次对他产生深刻印象时,我对这个角色的评价不外乎两个词语——疯子、不简单。
一二三木头人游戏中,当大家发现出局即死亡时,所有人都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在经过一阵骚乱和扫射下,剩余的人都或多或少地不住打颤,唯有这老爷子带着疯狂又兴奋的笑容率先大胆往前走。
后续的剧情中也证实了这一点,老爷子是成功的企业家。
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经历了太多的他,对现实生活已经渐渐失去了兴趣,他渴望着一成不变的生活能出现一点意外之喜。
于是,他利用落魄之人的赌徒心理,创造了一个独立的环境。
在这片岛屿上,没有法律的束缚,没有道德的边界,连游戏都是韩国小孩时期的游戏。
为什么偏偏是小孩子的游戏呢?
这里我认为,小孩的游戏象征着欲望,人类最初始的状态就是充满本我(欲望)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在后续的成长中才逐渐形成了自我(自我认知)和超我(道德)。
也就是说,老爷子人为创造的环境打破了人类的自我和超我的束缚,在这里,你可以展露任何人性的本来面貌,失败者将死去,唯有胜利者可以活下来,并且任意描写自己的史诗。
同时,老爷子也通过多年的游戏更加证实了自己心中的认知:人性是不可信的。
这也正是游戏的管理人员全都被要求身戴面具的设计中所表达的,在这里的管理人员必须抛弃身为人类的身份,他们有着严格规定的作息和行为,变得如同机器人一般执行着命令,好像连情感都已经丧失,面具和服装象征着一层屏障,隔断了他们与人的链接。
在剧情的最后,老爷子虽然病逝了,但游戏还远没有结束。
这或许也代表着,人性恶的一面永远不会消失。
姜晓067、智英240:姜晓和智英的主要剧情篇幅在弹珠游戏,她们交流了自己的遭遇和期待,却不得不面对只有一个人可以存活下来的现实,比起其它组的暗藏杀机,她们这一组反而是成为了朋友。
姜晓是坚强勇敢的,她的执念是母亲和弟弟,为了他们,她需要金钱,即使自己会受到死亡的威胁也得去做,同时她也是聪颖细心的,从回到游戏时可以屏住呼吸躲过催眠瓦斯的小心思,到糖饼游戏中她巧妙观察到了曹尚佑对游戏内容有所预测,于是跟着他选择了三角形并轻松获胜都足以说明。
姜晓这样的人物塑造非常惹人喜欢,几乎每个观众都会希望她最终获胜。
她的责任感和信念感非常具有魅力,且行事作风有勇有谋。
对于智英来说,她也希望姜晓可以赢到最后,姜晓和她一样都受到命运的捉弄,但姜晓身上有她向往的家庭羁绊,姜晓的形象也是她理想中的自我。
智英真的没有想到活下去的理由吗?
当然不是,没有人愿意随随便便放弃自己的生命,智英找到了自己向往中的人,但游戏规则注定了她无法和姜晓一起活下去,她将自己梦想中的自己投射到了姜晓身上,姜晓就是她理想中的另一个“我”,所以她故意输掉了游戏,与其自己继续这个不知结局的游戏,她宁可抱着一点希望死去。
姜晓最终的结局似乎也是注定的。
作为独行者,她想要在游戏中赢到最后,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直到死亡前,成奇勋又一次主动的关心让她终于放下戒心,拜托他照顾自己的弟弟,成奇勋经历了那么多生死游戏依然选择相信也成了姜晓在智英后感受到的第二份温暖。
如果说姜晓是智英的向往,那成奇勋的身上的一部分就有着姜晓的白月光。
成奇勋456、曹尚佑218:成奇勋是个彻底的赌徒,他痴迷于一切赌博,同时也是个一无是处的败类,这样的角色形象在生活中几乎找不到讨喜的点。
而曹尚佑学识渊博,也曾经历过商业上的大风大浪,他聪明冷静,是一个和成奇勋完全相反的人物形象。
成奇勋是最怕死的,触动他回来参与游戏的竟然是他曾经随意拿来发誓的母亲,或许这也是他混账的外表下最后恪守的良知吧。
所有游戏下来,成奇勋都没有表现出对金钱很强烈的欲望,更多的是对生的渴望。
他怕死,如果可以选择,他宁愿在团队的帮助下活下来分掉这笔钱。
当曹尚佑将人推下高台后,成奇勋会质问他为什么要杀他。
有人说这是说风凉话,是一种在道德至高点上评价别人的愚蠢行为。
不可否认,假如到了最后的时刻,换做是成奇勋,也很有可能做出主动杀人的行为。
这也正说明了成奇勋是矛盾的,他会记恨姜晓偷他的钱,也会在夜晚暴动前主动邀请姜晓来依靠他们;他会担心老爷子落单直接被淘汰而和他组队,也会在死亡的威胁下欺骗老爷子的弹珠...成奇勋的矛盾一直到最后的结局时才逐渐清晰起来,他接受不了这个破坏了人性道德和规则的生死游戏存在,所以他又一次选择回去...他尝过很多人间的冷漠,更多记着的却是人性本善的一面。
即使经历了那么多人性的丑恶,他还是在和老爷子的赌注中选择相信人性。
如果说成奇勋的善良是矛盾的,那曹尚佑就是伪善的代表。
他的一切行为似乎都在为了自己做有计划的铺垫。
从猜到糖饼游戏却没有分享给团队,到获取阿里的信任和阿里组队参加游戏,再到欺骗阿里的弹珠,最后是提前给姜晓带去死亡。
他会主动帮助别人,但这一定代表会给他带来相对的利益。
他对金钱的渴望是最鲜明的,也是最有心机的。
各种意义上来说,成奇勋和曹尚佑都是相反的人物形象,这也注定了他们会在最终的游戏中成为对手,只不过姜晓的死给成奇勋带来了极大的愤怒,他第一次选择了强硬和主动,成为了“进攻者”。
黄俊昊、黄仁昊:黄俊昊是正义的代表,他为了追寻哥哥黄仁昊的下落潜入了游戏。
他的形象几乎是完美的青年警察,能力超群,勇谋过人,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最尊敬的哥哥竟然是游戏的管理者,他的信仰在那时就已经崩塌了,在拒绝了黄仁昊的邀请后,他被击中了肩膀跌落海中。
即使黄俊昊是个优秀的警察,但这个游戏组织涉及的黑暗面太多了,妄图以一人之力挑战他们,结局可想而知。
而哥哥黄仁昊是2015年游戏的胜出者,是什么让胜出的他最终成为了游戏的管理者我们不得而知。
当初的他为了弟弟,捐献了自己的肾脏,而现在的他麻木不仁,在面具之下的他似乎已经失去了感情,唯有开枪射击弟弟时才看到了他的一丝动摇。
那么,2020届的胜出者——成奇勋,他染了一个鲜红的发色,仿佛是在时刻提醒自己那些充满鲜血的日子和自己背负的性命。
他的返回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黄仁昊的劝说是否意味着他曾经做出了一样的决定而最终还是无力反抗,堕入了黑暗?
不要试图考验人性,你在凝望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望着你。
(首发于公众号:霧風誌,欢迎关注!
)巧用“反差”形成张力,空间隐喻造“楚门的世界”
相比较其他杀人游戏题材的作品,《鱿鱼游戏》的6局游戏设计显得十分“小儿科”,都是小孩子才会玩的:一二三木头人、扣糖饼、拔河、弹珠、过独木桥、鱿鱼游戏。
小儿科的游戏变成恐怖的杀人行为,正是巨大的“反差”形成游戏第一局的故事张力。
视觉上一样强调反差,第一局用巨大的娃娃装置衬托出人的渺小。
同时,巨物也象征着绝对的权力和力量,让人不敢小瞧,更快服从规则。
第二局游乐场装置并无实质作用,基本只是为了“反差”而存在,正如谁也没想到玩一二三木头人动一下就会被枪毙,当然也没想过小孩玩的滑梯上会滑下一具尸体。
每次游戏必经的通道,以“芭比粉”、黄、蓝为主,明亮活泼的色调制造出一种童趣的氛围,与杀人游戏形成反差。
尤其每次游戏结束,活下来的人满身血迹回来的凄惨样子,与背景色的反差最为强烈。
迷宫一般的构造,也加强了人们在游戏中迷失的不真实感。
模糊着现实与游戏的边界,宛如“楚门的世界”。
尤其前两局游戏的空间设计,只有天空是真实的,四周被布景墙围住,连云朵、太阳也是假的,高高在上的只有枪。
导演用了很多鸟瞰镜头,上图画面中枪“主宰”着底下的游戏世界,更显出一种宿命的荒诞感。
也可以看作一种上帝视角,开头的童年鱿鱼游戏到最终的生死对决,“一切都是一场游戏”。
太阳在整场游戏中被换成了猪猪存钱罐。
被吊在最高处,使人仰望。
象征让人活下去的希望不是阳光,而是钱,散发着金色的光辉、美丽却使人盲目。
这里设计也有反差的效果,童年的小猪存钱罐居然巨大到可以装下456亿韩元,应该是想都没想过的场面。
小孩子对聚财的欲望也随着长大成人而成倍地增长,最终对钱的欲望吞噬了人性。
对于有赌徒心理的主角来说,更是无法拒绝的诱惑。
最后的晚餐,三个人,三角形长桌、圆形台,加西洋棋盘的黑白格元素,将最后的博弈搬上舞台一般。
四周墙上是之前5轮玩过的游戏。
这里的仪式感越强,彼此的距离越是遥远,越是使人脱离常理和良知,陷入疯狂的博弈。
比起游戏本身的惊险与烧脑、感官刺激,《鱿鱼游戏》的每一轮游戏都更重视场景的设计,包含色彩、游戏道具作为一种符号出现,背后的隐喻值得仔细品味。
充满“符号”的非人世界,唯一脱离规则的人是?
整部剧都在强调“符号”,不仅场景中充满符号,甚至把人也变成符号,彻底建立非人化的游戏世界。
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分别代表劳力(负责搬运、焚尸)、士兵(维持秩序)、管理者(后台操作)。
参与游戏的人也被抹去姓名,被冠上编号,仿佛监狱生活。
老人家是001号,男主是456号,开头和结尾,对应老人家是开启游戏的人,男主是终结游戏的人。
一个很可能为第二季埋下的伏笔是,男主在游戏前把自己的456号外套给了老人家,老人家又把001号外套给了男主,说:“穿上外套别人才不会瞧不起你。
”
暗示着男主在第二季有可能接替老人家成为001号,重新开启游戏。
混混德秀的101号上几乎全被血染红了,意味着他杀了很多人。
淘汰者成为尸体被装进有仪式感的“礼物盒子”,但一部分三角型和圆形勾结暗中器官买卖,这样一来,“礼物”似乎就暗示着器官买卖,更显得讽刺。
VIP们也被符号化,为显示地位悬殊,给他们带上了金色动物面具,在看台上观看赛马一般高高在上。
不过,VIP都不是韩国人,而是象征着各国势力的外国人。
让我想到韩剧《60天指定幸存者》里不曾现身的VIP也是外部势力。
有象征猛兽的老虎、狮子、鳄鱼,不过正中间是一头鹿,而且鹿头看起来最大。
带着鹿面具的人说了句“好雨知时节——杜甫”,而且看领子他穿的是中式服装,可想而知。
唯一摘下面具还脱光衣服的是个美国人,他肆无忌惮,结果调戏到韩国警察反被撂倒,似乎也意有所指。
警察这个角色,应该算剧中最特别的角色了,沉着冷静、智勇双全,卧底能力强,开枪一点都不犹豫。
最关键的是,警察是剧中唯一一个脱离规则的人!
是这个人物存在的核心。
从负责人(哥哥)到工作人员,再到男主为代表的参与者,包括开创游戏的老人家,每一个人都投入到游戏世界的规则与秩序中来。
是他们构成了独立于现实世界的另一个诡谲的游戏世界。
当警察潜入卧底,他假装配合规则当“圆形”,没多久又捡到“正方形”,两个换着用,后来又成为VIP身旁的服务生,快速地潜入敌方高层。
他不为规则所限制,他尾随男主而来,下一季也可能跟男主一起打破游戏的世界。
坠落悬崖应该只是伏笔,负责人做事哪次不是一枪爆头?
希望弟弟活着才手下留情的。
人性之外“浓缩”的社会规则,原来我们都在游戏中
《鱿鱼游戏》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人们因为自己的贪欲和赌性开启了游戏,用欺骗、暴力等一切手段求生存,甚至自相残杀。
但只有这个程度吗?
我认为这部剧用简单的“游戏”重构了一个浓缩的社会,与流行的创意烧脑相反,它极力地想要回归“原始”。
童年游戏,本身就是很原始、简单,又有趣,但本质又充满了输、赢、打赌、不平等、肢体冲突。
剧中特别提到了,对男生有利的游戏多。
男二在挑选队友的时候,主观地把女生当做不利因素。
讽刺的是这场游戏刚好就是拔河,力气是最重要的。
在团队里有3个女生的不利情况下,最终凭借着老人的经验和男二的头脑险胜。
整场游戏规则一再强调“平等”,作弊者也会被处死,即使这样,不平等也始终存在。
社会的“游戏”也是如此。
再怎么精心算计,没有主角光环的话,活下来的概率也只有1/32768。
长大后我们不再玩那些小儿科的游戏了,但我们仍然那么在意输赢。
竞争演化成内卷,也加剧了不平等;碰撞衍生为暴力,只不过肢体暴力被藏在语言暴力背后,每天每天都在反复。
这场鱿鱼游戏永远都没有公平。
霧風誌,欢迎关注!
这个彩蛋是外网一篇文章揭露的,个人觉得很牛逼,在这边分享一下!
原文网址:Massive 'Squid Game' Episode 2 Easter eg... inverse.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阿里:趁黑心老板受伤的时候偷走了老板的钱,结果因为自己的弹珠被偷走而死亡。
晓:拿刀抵住了经纪人的喉咙给他下马威,结果自己被尚佑割喉而亡。
尚佑:在浴室自杀未遂,最后的游戏终究还是成功了,还是下雨天。
德秀:前面为了逃脱黑帮屠杀从桥上跳河逃过一劫,然而在玻璃桥游戏却没有。
男主妈妈:第二集男主以他母亲的性命发誓只要给他松绑就不会翻旧账,结果食言了,而当他回到家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母亲已经没了。
你先看看,我们这里有很多摄像头,但是一个都派不上用场。我们这里是讲究公平的——但是你想半夜杀人,可以;你用骗术赢弹珠游戏,可以;你用自己能力观察出钢化玻璃的区别?抱歉,我要给你把灯关了。男二把女主杀了?可以。男主想杀男二?抱歉又不允许了。游戏规则?没关系,肉搏就行了。
本片的最大功臣是美术组啊!美术组啊!来啊大家众筹给他们加鸡腿啊!
H1B process be like:
BUG多得像游戏场被拿掉的人头 下一次爽剧可以直接把又当又立的圣母女表主角写死吗 😮💨
杜甫被cue得最莫名其妙的一次
剧情套路,人设苍白,女角色的刻画很糟糕。男主这种【虽然我啃老,我偷我妈的钱赌博,我为了所谓的男性自尊当着女儿的面打她的继父,我啥也不是但我想跟前妻抢抚养权】但【我是个拥有人性的好人】的设定实在是让人想吐。我发现男导演特别爱这么洗白男主角,虽然这个男的对家人一塌糊涂,但他对其他人挺好哇,说明本质是个好人!——滚犊子吧你。
超低浓度智斗,bug+ooc满地走,节奏巨慢。每次刚开始有点氛围,就智不过3秒。人设和各种伏笔写好了就硬不用,最后一个游戏更是直接摆烂,编剧咋这么浪费啊!!打出一个怒其不争分。| 尚佑太适合抹布文了(。 姜晓智英贴贴,是铁直女看了也心动的程度。
警察那部分是为了给iphone打广告吗?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韩剧。好看!当时上线就爆火,“大逃杀”题材真的很吸引人。男主在结尾的“鱿鱼游戏”里放弃游戏,对童年的伙伴说的那句“回家吧”,真的太感人了。其实结局都能猜到,整场游戏下来,只有456号活到最后,456亿韩元约等于2.5亿人民币,可是男主一年都没花,当他再次与001号相遇时,456号成奇勋仍然相信人性的光辉,这也是善良的可贵。
生存游戏题材的主角标配不都是腹黑+智商高吗,李政宰演的这个双商皆废只会傻呵呵笑的圣母是走错片场了吗?这游戏设计和剧情就别碰瓷赌博默示录和诈欺游戏了,连隔壁的弥留之国都轻松吊打,说是低低低配版韩版过家家饥饿游戏都是过誉了。
要人性有人性,要游戏有游戏,剧作流畅,推进合理,细节讲究,制作精良,角色智商水平在线且稳定,演员演技也好,比隔壁弥留之国的爱丽丝强多了
隐喻就绝了。有这么多大逃杀类的电影在前,还能拍出点新花样,真的可以。
开始好看,后面有点俗了,玻璃桥设计有点问题的,这玩法如果都挂了钱归谁…首尔大学那哥们看着眼熟原来是监狱生存指南里的棒球选手…发现之后怎么看他都觉得不像智力型像体力型的……但确实对比地狱般的生活,真有这种游戏应该很多人会报名……最后双门洞真的是人才辈出……
鱿鱼游戏+性爱自修室+环球影城,这个中秋很充实!
游戏游戏没多好看,讲人性吧又没啥新鲜的论点,老头的身份和警察的哥哥的身份揭晓也没多意外。有评论说这是爽剧,真没看出来,血腥倒是真血腥。
如果有针对它的市场营销分析,一定要看一下,因为这剧本身实在是太难看了……
1. 这不就是预算充足版的《爱丽丝》,然后整体弥漫着《电锯惊魂》的味道,尤其是最后反转那个老头子,come on,就这? 2. 各位别被演职人员里的孔刘骗了,前后酱油不到2分钟。 3. 虽然才9集,但真的,废话连篇,我后来调到1.5倍速看,都觉得有些篇幅真的又臭又长。 4. 看到最后你就发现了,本片的创意基本就是往年所有恐怖游戏类电影的大集锦,就连“嘉宾”的这种设定,都能从以往的电影里找出好几部相似的,只是包装搞得华丽点罢了。 5. 黑面具主理人的身份真的一点悬念都没有,从警察上岛,我觉得多数观众都能猜到最后肯定是有个伏笔玩反转,果不其然。 6. 请问,警察弟弟坠入悬崖后,这生死未卜,也不交代一下吗?所有东西都石沉大海了? 7. 最后,最让我反感的一部分就是,硬给男主升华圣母人设,大可不必。
感觉没动一点脑子
最让人梦回童年的不是变态化的那些游戏,而是统治同学们多年的校衣校裤吧。
暴力是真暴力,但是并没有超越这种题材一般探讨的范围,透过极端任务探讨人性这些看得有点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