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科和普通人最大的不同在于他所树立的目标跳过了为之奋斗的过程,轻松地就走到了高人生高峰。
凯科在人生刚起步的阶段就已经完成了这辈子的追求,在体制内获得了一份天时地利人和的“铁饭碗”,他热爱并享受着这份工作带来的一切,同时又对得到的一切充满世俗的偏见,在官场的十五年看似给了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学会了圆滑处事,但实际上却处处显出他不成熟的内在。
没有了追求和目标凯科这十五年的人生陷入了停滞的状态,这也是当他在面临新政策裁员时不肯放弃这份工作的原因之一,因为守住饭碗成为了他“新”的目标。
“守”是他人生蜕变的阶段,尽管影片用喜剧的风格去描绘了他的这段人生,但实际上我们也是能从中看到他一步一步“成长”的过程。
似乎是对这十五年“温室培养”的还债,他的这段人生充满了缤纷多彩。
回到原来的位置,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为了“铁饭碗”而活的人,这份体制内的工作也不是他人生的全部了。
看似最后的放弃是对爱情与家庭的妥协,其实更像是他重新审视了自己人生,得到了新的追求和目标。
尽管这是一部意大利的喜剧电影,但是却能让中国人也获得许多共鸣,这也是这部电影具有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吧。
意大利巴掌大的地方,可以拆成几十份相互地图炮。
2000年前后,罗马一代目托蒂就有各种笑话——包括口音,作为南方人的托蒂成了北方人的笑话。
没错,罗马在意大利南方,被视自己为纯正意大利血统的北方人当作野蛮人——北方人视意大利南方人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混血。
后来还出了一本《托蒂笑话集》,各种我们get不到点的笑话。
本片开场没几分钟就地图炮,嘲笑米兰人。
接着变成南欧人(主要是意大利)和北欧人的地图炮,甚至地上丢了一片纸巾都说“肯定有意大利人来过,还很有可能是意大利南方人”——在挪威住了几天的意大利南方人说的。
客观说,这片子笑点的密集程度没有意大利版《前任》多。
电影就是这样平面,一个意大利挫男遇见了一个美女,一眼(独眼龙吧?
)就看上她了。
同样,她也看上他了,,,,,,,等等,我们先回到起点:你遇上一个所谓对的人,ta是你的菜,你的菜且单身,你的菜且单身且喜欢你,你的菜且单身且喜欢你且你还是个挫货,这概率怎么跟我一个朋友陪她朋友去试镜,导演没看上她朋友却看上她然后一炮走红且没有被潜规则还德艺双馨的概率差不多。
艺术可能源于生活,但电影嘛,吃个爆米花,趁热吃就行。
2017-7-9 12:44《我去哪儿》(2016)。
豆瓣8.1。
一位即将被裁员的政府公务员,为了保住舒适的铁饭碗,誓死不签辞职文书,被上级派往各种艰难险恶的地方岗位,凭借强大的适应能力愣是全都坚持了下来,还顺道收获了爱情。
好有意思的一部意大利喜剧。
节奏非常快,剧情十分紧凑,适合看不了慢片的急性子看。
影片从开头仅有的几句台词开始进入爆笑模式,一路高歌猛进直到结束。
全片并没有硬凑的笑料,每一步的进展都符合逻辑,故事发展迅速让你来不及思考就又有新鲜的动向。
少见的政府机关的题材内容,有点前苏联电影的影子。
男主被下放的几个地方也太美了。
影片从意大利到挪威,再到冰雪北极,风光绮丽,美不胜收。
最终,为了有缘相遇的爱人,男主放弃了一直坚守的铁饭碗,故事圆满结束。
影片欢脱轻快,热闹有趣,剪辑调度轻松自如,质量很高,时长仅1个半小时,周末放松身心的最佳选择。
我去哪儿。
非常搞笑的意大利喜剧片没错,就是你看过的短视频里面那个从小立志盖章的男主角。
男主角在小男孩阶段就志向远大,希望感受每天盖章生活。
一场变革改变了他原本平静又惬意的生活。
后面讲述了他历经各个岗位,还去挪威体验北极生活的故事。
学会了北欧人的“文明”,十分夸张,反差又搞笑。
本好奇意大利,最后看的乐哈哈。
我只是为了记录观影照片,电影真的很好看很搞笑。
值得去看。
意大利公务员制度存在的问题,在这部片当中被狠狠地黑了一次,尽管在意大利考上公务员,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一旦拿到了公务员这个铁饭碗,那么你就等于有了一个神圣的光环。
11点半回去上班都算是比较早了(门卫帮忙提前打卡),上班基本上都是没啥事可做,办事收人家的东西(当然不能是高价值的),也是一种礼尚往来,只不过你送不送事情也会按规定办好,所以办事人员并不认为这个是受贿。
到了有政客上台,说要改变这种现状的时候,却因为不能得罪大众,所以8条规定之外的人,才需要调离或者辞退。
问题就是,尽管辞退补偿很高,但故事的主人翁却死活不愿意放弃铁饭碗,无论被安排做什么其它人,不愿意做的工作,他都愿意做下去。
结果负责辞退工作的人基于压力,经常变动主角的工作,甚至发配去北极工作,但主人公却意外因此而获得爱情,并获得了新生。
整部电影充满了幽默,也对意大利公务员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披露。
但在民粹主义和高福利制度下的欧洲,有问题的岂止是意大利?
只不过令人觉得奇怪的是,伴随着高福利体系所产生的庞大公务员群体,居然没有影响到行政办事效率,或许是因为,他们对公务员的素质要求很高,国家可以养着很多铁饭碗,但要拿到铁饭碗,可不是说说那么容易。
超级棒的意大利高级喜剧片。
把很尴尬很重的政府制度相关问题用自黑自嘲带着喜剧色彩娓娓道来的影片表达手法是最聪明的了吧,又讨喜又发人深思。
这是一部敢于对祖国政府公务人员自我嘲讽的片子,同时也巧妙地暴露了多文化交融的问题。
想起了英国的黑镜,国外敢于把本国政府问题通过影视作品放在台面上来让大家来看,是一种文明开放的体现。
敢于自黑才敢正视问题,才会进步。
然而黑镜中感觉讽刺过于鲜明,更钟意此片通过萌萌的小公务员男主表达出的能让受众带有更多同理心的搞笑中有自嘲,也能更好地去感同身受去理解。
电影中男主一开始性格很恶劣,可以说各种典型陋习与其一身,很外放,中间遇到女主后有很快的变得很好很文明尊重他人等。
我突然感觉可能比较鲜活的性格受到影响后变化会更大更快,自我成长的更明显,而那些不愠不火的人,也就是遵纪守法但却冷漠甚至小坏的人,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可能一瞬间就会被之前的不良少年在人格上反超,不知不觉间自己就成了思想堕落的那一波人。
关键是,在中国国情下,我觉得大家都向内发力,收着绷着小心翼翼,情绪内敛个性收藏好,对外一副公关性格,对亲近的人才展现自我的一面,尤其是体制内工作的人,生怕说错话或者暴露了自己的短板。
包括我自己也深受环境影响,现在是一个非常非常慢热的人。
年少时也有过想和刚见面看起来不错的人立马交朋友的开朗阶段,后来发现大家展现的都是想给外人看的社交性格,深接触后发现有偏差甚至根本不是一类人,受伤多了慢慢也隐藏了自己的个性,给自己套了一个很无趣的社交皮囊。
而社交性格用久了,难免会对本真性格没有影响。
男主因为有执拗甚至是赖皮的性格所以体验了很多而且乐在其中的坚持了下来,最终回到了自己的岗位,相比开始就拖鞋签字的人绝对算是一种成功。
事情就怕坚持做,深挖,所以说很多成功的人都是一根筋的傻子。
男主的经历体验就像影片里的景色一样多彩好看,也在体验后了解了自己本心。
每个人都是,我们不知道自己本来的样子,只有与外界不断的碰撞后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形状,而这碰撞就是不断地去体验陌生和新鲜。
生是见识,不是活着。
想起电影里桥段,女主看男主妈妈也就是自己准老婆婆来了后不开心,就坐下来直接了当的询问,只说了三句话就解决了问题,而每一句我都印象深刻。
第一句,嗨xxx,你为什么不高兴?
直接称呼了婆婆的名字而没有像国内叫阿姨之类的,感觉很拉近距离感;第二句,是因为我之前有过三个男人吗?
第三句,是因为我和前任们的孩子太多了吗?
婆婆回答,我只是真心看不惯男主留的黄不拉几的胡子。。。
然后男主剃了胡子,双方开心。
哈哈哈,一点不拖泥带水,看的真爽快。
这要是国内,不知道攒多久才能解开双方心里嘎达,要考虑语言措辞要照顾对方心情巴拉巴拉。。。
心累,到处都需要情商。
也可能我对情商理解浅显了,刚看到说真正的高情商还是真诚,而且不是一味地说话让人舒服委屈自己,而是既照顾对方又不失去自我,还需长期修炼啊。
想起大学写论文时网上看到一个老教授说的话,写论文怕啥,喝的水多了自然就有尿了。
哈哈,写到这感觉真是,最近只不过刚看了个情商类书,竟然能从自嘲政府的影评延伸到情商这个话题上来,管他水平高低,真是有输入就会不自觉输出。
多读书,加强深度思考而不是灌输,尽信书不如无书。
睡前听飘,说里面的一个家族的所有人都一个样子,最离不开的就是这三样东西,书,音乐,美景。
抛开其他的,就这点来说,这样的家族真好。
情商是什么6.9李筱懿 / 2017 / 浙江文艺出版社
黑镜 第一季 (2011)9.42011 / 英国 / 剧情 科幻 惊悚 / 奥图·巴瑟赫斯特 尤洛斯·林 布莱恩·威尔许 / 罗里·金尼尔 鲁伯特·艾弗雷特
刚看完,全片简直笑死,意大利人黑起自己还真是无下限!
男主角是一个立志从事铁饭碗工作的妈宝男,每天工作就是盖盖章,收点小贿赂。
政府裁撤冗余机构,劝他自动辞职并给予7000欧的补偿金。
被拒绝之后就把他调到天南地北甚至北极圈,试图让他放弃铁饭碗。
但这哥们是个实在的缺根筋,调到哪里都过得很开心,甚至在挪威还遇见了爱情。
女主角是个环保主义者,很有浪漫气息,每去一个地方工作就会谈一段恋爱,因此有着三个肤色国籍信仰都不同的孩子。
男主起初很难接受,但因为爱情,他渐渐以学习挪威的文明为荣,连大胡子都完美copy,从妈宝男变成了融合多种文化的好爸爸。
因为男主思乡情切,女主辞了职和他一起回到意大利,但她和孩子们适应不了文化冲击(包括周围人的排挤和政府的无效率不作为等等),女主让男主自己选择到底是要她还是铁饭碗,让男主陷入了两难。
结局就不剧透了,但是这电影真的不错,有些部分我觉得也很符合国人的情况。
电影对意大利、挪威、非洲的政治文化生活都有描绘,尤其对意大利的高级黑看得令人捧腹,风景也拍的很美,值得一看
正儿八经的在这个周末给各位推荐一部意大利喜剧,本侠也是被人推荐的,这部片子洗卷了2016年意大利票房,是非常成功的商业片,商业片的价值不光在于其好看,更在于其深入人心令人反思。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到,“喜剧是对低等人的模仿,不过他们并非大恶之人,滑稽不过是丑陋的一种表现形式。
”片中的男主凯科便是这样的一个人,诞生于意大利的底层祖传公务员。
意呆利的公务员让我知道了,或许全世界的公务员都是有通病的,冗员,工作态度不积极,歧视女性,贪污腐败,办事效率低下,混吃等死以及忘记了谁才是“老爷”。
没错,正是这样的人物才容易出现喜剧效果,情节的发展以及各种梗的设置也围绕着凯科的通病展开,对了,凯科还是一个十足的妈宝和巨婴。
这是一部正能量十足的影片,之所以会谈到男默女泪正是在于,凯科的前半生只完成了,用左手盖章和右手盖章这一件事情。
而凯科的后半生中,也就是到南极后,他终于有些崩溃了(可能是北极熊并不会为了让他盖章把小鱼干分享给他),在崩溃的边缘他却遇到了爱情。
爱情是毒药,即使是不关心政治的女性观众也能够在本片中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乐趣。
下面谈论到的重度剧透,没看过的可以不用看了。
这部片子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影响在于,讽刺。
凯科从小的人生目标就是抓好自己的铁饭碗,可最终他自己把饭碗扔在了地上,此处的配音不应该是?
(“人最宝贵的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
回首往事,不应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应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时能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想给了世界上最壮美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国家政策转变,为了让他丢失掉铁饭碗,引出了女上司,女上司想尽了一切办法让凯科离开政府机构,甚至不惜色诱,可最终女上司都被逼到去吃心里药物的时候,凯科却自我放弃了。
此处的隐喻两个人物可转换成公民和政府。
而凯科这样的妈宝男,社会寄生虫,政府余毒居然在每一次外派中收获惊喜,(没错就是大香肠和辣椒酱)与成长,在他最恶劣的时候,他遭遇一生所爱,并为之改变,他终于认为自我变成了一个文明人的时候,却发现了文明背后的问题,此处暗指高福利社会的弊端,举一个例子。
而小高潮在于他不满意一个挪威人居然敢挂意大利面的招牌,吃了后居然要砸了人家的招牌,这些京城少爷的习惯真的是可爱。
思乡,看来不止中国人有,在意识到并不是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时候,他决定拖家带口的回家,这和他之前行为那里是讽刺啊,简直是打脸。
打脸后的归国之旅兵没有异常顺利,反而直转急下,他马子要回家了,而此时又回到了开头,即为什么他去了非洲,原因就是因为,他有孩子了,还是个女儿。
(那个开车小哥的嘴真是毒奶)歧视女性的人,最终将学会如何热爱女性,上天就是如此公平。
(你他妈又黑韩寒?
)并因为他的小女儿,他作出了对前半生的反思和决定,扔掉自己的铁饭碗,为了共产精神,人道主义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因为从7万欧变成了强加上去的5万欧。
还有一个小讽刺是他调戏父母,抱出了一个非洲小孩。
女上司也得到了解放,条件是自己花2万欧,对非洲进行人道主义援助,推开门看到恭喜自己花束和升职惊喜,所有人都以为她为了升职喜极而泣,孰不知,是共产主义精神感动了她,而这有悖资本主义国家原则。
很有意思的片子,席卷票房甚至不出我的意外,不席卷才是意外。
要说的已经说完了,你爹看了会沉默,你妈看了会流泪,早日推荐给他们。
(非常合家欢,并没有任何不适合出现和剪辑的镜头)
本片讲述了一位有铁饭碗的意大利人为爱放弃体制工作的故事。
本片导演多用对比手法来自黑,例如对比意大利和挪威国家体制,人文素质,生活环境等表达对意大利某些方面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幽默还接地气。
中国人看这部电影时一定也有很多共鸣,例如铁饭碗工作,向往挪威那种松弛安逸的“文明”生活。
主人公也是通过一系列生活,从意大利慢慢适应挪威生活,适应自由安逸,最后和爱人一起享受生活美好。
第一次看意大利喜剧片,感觉很意外,不但能看懂,甚至还有点亲切,并没有像一般外国影片很多有不懂的笑点。
男主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他普信还有骚操作,非常可爱!
《我去哪儿》讲述了38岁青年凯科·扎罗内的故事,他实现了自己生活中所有的梦想:和父母一起生活避免独立生活的花销,和女朋友持续交往避免婚姻和家庭的责任,狩猎与垂钓许可办公室的铁饭碗工作避免工作风险,这些他都做到了,他的生活轻松得让人嫉妒,连老天爷也看不过眼了。
意大利著名喜剧演员凯科·扎罗内的作品第四部曲,再次创下意大利票房奇迹,仅落后于《阿凡达》和他自己的另一部作品《阳光凶猛》。
这个好看
根本看不下去
有些地方完全是段子电影的套路,不过作为欧洲片整体还是透着着一股清奇。意大利喜剧一直蛮好玩的。
挺轻松幽默的片子,还行
挺无聊的,比较低级,也没什么笑料,这就是票房奇迹啊
身为体制内的我看完后,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呼呼(~﹃~)~zZ
考公务员端铁饭碗 还是爱的轰轰烈烈
确实很多笑点,但笑果一般,女人居然是领导男人居然是秘书讽刺到位“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笑点奇怪啊,还有叙事有点乱
还可以
真佩服开头的司机小哥,翻译水平是真的高。
确实很无聊,这个评分和票房令人费解。
真有男主这样的边检,意大利足球复兴指日可待!
没想到意大利人也这么向往体制内。
意大利最高票房纪录,意大利版《阿甘正传》,电影节连加6天将近20场…所有的这一切盛名都没有在看完后感到失望。本来心情特别郁闷失眠一整夜出门,却被这老男人的故事逗得我一阵阵的笑。配上欧洲美丽的风光和配乐,整部片子温暖有趣却不失照射现实的力量,一击即中我的心灵。
哈哈哈哈哈哈
黑得可以
作为喜剧很一般,我也没怎么笑出来。
没什么惊喜,完成而已
不太懂笑点